急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心理干预治疗效果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心理干预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观察心理治疗对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治疗,并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来评估睡眠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睡眠参数评定结果变化不明显,两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明显。结论心理干预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
标签:脑卒中;睡眠障碍;心理干预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很高,且多数睡眠障碍的发生和持续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果这种心理因素长期存在,则导致睡眠障碍迁延而形成慢性失眠[1]。因此心理因素对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给予了心理治疗,旨在观察其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入组标准:①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既往无睡眠障碍、意识障碍及言语障碍;③无严重心、肝、肾疾病;④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总分>7分。共入选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51~82 岁;脑梗死29例,脑出血11例。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47例,年龄52~80 岁;脑梗死31例,脑出血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
1.2.1睡眠质量评定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患者的睡眠质量。量表由18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18个自评条目参与记分,组成7个成分,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困难、睡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分按0~3分等级记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 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判断标准:PSQI总分>7分为睡眠质量差。
1.2.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加心理治疗,1次/d,疗程4w。方法:①认知行为治疗:主要对患者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利的应付方式从心理上给予疏导、安慰、支持、鼓励等,以减轻或消除其不良情绪,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树立信心;②渐进性放松训练:包括抗阻等张收缩、无张力活动和等长收缩,使患者感知到紧张的存在,随后鼓励其逐步放松,促使自律神经活动向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并促使警醒水平下降,从而诱导睡眠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患者的睡眠质量。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评定参数比较,见表1。
表中数据显示,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睡眠参数评定差异明显,治疗组治疗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睡眠参数评定结果变化不明显。
3 讨论
脑卒中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脑卒中损害的部位有关:目前认为和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包括额叶底部、眶部皮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2]。如病变部位直接影响到上述结构即可出现睡眠障碍;②脑卒中后神经递质失调: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单胺类递质的功能或其受体的功能下降;③社会心理因素:脑卒中并发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症状,脑卒中后伴发的抑郁情绪与睡眠有较大的关系[3]。认知理论认为,造成人类情绪困扰的来源并非事件或刺激本身,而是人体的认知历程如何来解释这个刺激或事件。每个人的情感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认知世界以及处世的方式和方法决定的。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其内心的体验和反应,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认知疗法就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行为和理论的假设,改善不良认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心理疗法,其目的是协助患者找出僵化、偏颇、悲观的思考方式,提供多样性的、较为切合逻辑的思考方式来处理事件、改变情绪,进而消除情绪的困扰。行为治疗技术实际上是获得、消除和改变行为的学习程序。为了改变患者“只要一躺床上就想事情、情绪低落”这一程序性知识,就需要运用放松训练。放松反应是下丘脑的基本反应,可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减少,使耗氧量、心率、呼吸节律、动脉血流速度及骨骼肌血流量降低。
本结果显示,治疗组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后,睡眠参数评定差异明显,治疗组治疗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睡眠参数评定结果变化不明显,表明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与国内外研究一致[4]。国内外很多精神科专家研究发现,入睡前的心理生理唤醒会提高患者在整夜间的基础代谢率,出现更多的片断性睡眠,使患者不能保持正常的睡眠。心理治疗能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消除不良情绪影响,减轻焦虑,促进睡眠。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会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减少脑卒中后记忆障碍的发生。因此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应重视睡眠质量,及时给予心理干预,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萱,宋景贵,籍玉红.急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4):342-344.
[2]苏文智,彭方,陈森福.90例急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1):22-23.
[3]于晨,刘欣娟,黄菊,周宇彤.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06):670-680.
[4]李幼耐,王玲,孙祖良.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心理护理干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5):2588-2589. 编辑/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