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宇宙航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2《宇宙航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宇宙航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宇宙航行》教案及教学反思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为人教版必修2课程中的《宇宙航行》一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人类对宇宙航行的探索和应用,包括宇宙的基本概念、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宇宙探索及应用等方面。

本课程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宇宙和太阳系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探索宇宙和太阳系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进而认识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了解宇宙中的运动规律,掌握环绕地球和绕太阳的运动方式与规律;3.了解宇宙探索的基本方法和应用,掌握宇宙探索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

三、教学内容1. 宇宙与太阳系的概念•宇宙的基本概念•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地球的运动方式和规律2. 太空探索与应用•宇宙探索的基本方法和最新进展•太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3. 宇宙时空的奥秘•黑洞和暗物质•宇宙大爆炸理论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和黑板,向学生讲解主要理论和知识点;2.互动探究法:在讲授内容中,通过“回答”“提问”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达到知识点深入理解的目的;3.实验演示法:对于部分实验应用型的知识点,通过实验和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重点1.太阳系的组成和地球的运动方式和规律;2.宇宙探索的基本方法和最新进展;3.黑洞和宇宙大爆炸理论。

六、教学难点1.宇宙探索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2.黑洞和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概念及其特点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掌握情况,我采用了讲授法、互动探究法和实验演示法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宇宙航行相关的概念和知识。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点的串联和深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提倡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通过提问、回答、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第七章 4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 4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宇宙航行的观点和原理。

2. 掌握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和发射技术。

3. 能够分析人造卫星的变轨问题和宇宙速度的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人造卫星的运行规律,理解变轨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宇宙速度的观点和计算方法,能够进行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视频素材。

2. 准备模拟火箭发射和变轨实验器械。

3. 准备宇宙航行相关案例和习题,供学生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些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提出问题:宇宙航行中需要思量哪些问题?2. 讲解知识点:(1)讲解万有引力定律:引导学生回忆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并诠释在宇宙航行中如何利用万有引力定律。

(2)讲解宇宙速度:介绍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的观点和计算方法,并诠释这些速度在宇宙航行中的意义。

(3)讲解环绕速度和逃逸速度:引导学生理解环绕速度和逃逸速度的含义,并诠释在宇宙航行中如何利用这些速度。

3. 教室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宇宙航行中需要思量的其他问题,如轨道调整、姿态控制、能源供应等,并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宇宙航行的原理和过程。

例如,可以通过模拟火箭发射和升空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火箭的动力来源和推力原理。

5. 总结知识点:在教室即将结束时,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6. 安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小实验,探索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如设计一款适用于太空环境的机器人等。

7. 拓展阅读:推荐一些与宇宙航行相关的书籍和网站,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宇宙航行中的基本观点,如重力、速度、轨道、能量等。

2. 掌握宇宙航行中的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4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4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如卫星、轨道、发射和返回等。

2. 掌握卫星在太空中的运动规律,以及如何计算它们的轨道参数。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卫星在太空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卫星的发射和返回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卫星在太空中的运动规律,以及如何计算其轨道参数。

2.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卫星在太空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卫星的发射和返回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图表和相关视频。

2.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包括卫星发射和返回过程的实况记录。

3. 准备教学用具,如计算器、笔和纸张,以方便学生记录和计算。

4. 确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复习: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重力加速度2. 提问:为什么人造卫星要绕地球旋转?为什么它不会落到地面?3. 展示地球和人造卫星的图片,介绍人造卫星的发射和运行相关知识。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宇宙航行的概念和意义,介绍人类宇宙航行的历史。

2. 介绍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等。

3. 讲解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包括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逃逸轨道等。

4. 讲解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这一重要原理,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个原理的应用。

5. 介绍发射人造卫星所需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姿态稳定系统等。

6. 讲解发射人造卫星所需的各种技术,包括力学、光学、电子技术等。

7. 介绍太空垃圾对航天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和应对这些垃圾。

8. 引入地球同步轨道的应用场景,包括电视转播、远程教育、导航系统等,让学生了解其意义和应用。

(三)实践活动1. 让学生利用小球和细线模拟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的模型,加深对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理解。

2. 分组进行太空垃圾的模拟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了解太空垃圾的特点和危害。

3. 让学生设计一种新型的人造卫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宇宙航行 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宇宙航行 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7.4宇宙航行一、教材分析《宇宙航行》是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第5节的内容。

“宇宙航行”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属于课程标准中“力和运动”的模块。

本节是在学生学了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并初步体会了应用定律测量天体质量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力和运动的关系实现卫星的成功发射,并结合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及万有引力定律总结卫星运行的参数特点,让学生认识万有引力理论在人类航天事业发展、探索宇宙空间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深刻体会物理知识对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

二、学情分析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如何计算万有引力,并知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受力特征,熟悉了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表示的向心力表达式,知道忽略地球自转时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且对卫星发射、同步卫星、探索宇宙奥秘有浓厚兴趣。

但是学生建立运动模型,动脑分析深层次问题还不够积极主动,表述时还缺少逻辑性和严谨性,对于讨论物理量之间的联系还不能准确无误,认识问题容易表面化。

三、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二)科学思维通过匀速圆周运动模型的分析处理,计算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并能总结卫星“圆规道”运行参数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培养学生应用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三)科学探究通过牛顿对卫星设想的动画演示,体验,学会建立“匀速圆周运动模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物理含义;了解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数值及含义,并感受人类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究的精神和情感;(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视频资料及网络资源了解近地卫星、地球同步卫星,尝试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卫星的运行特点。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树立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参量的推导与应用五、教学难点1、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含义。

2、人造卫星处理方法---(绕地球的“匀速圆周运动”模型六、教学过程【课的引入】图片:星空、飞天、太空行走,从人类对宇宙的向往及如今梦想实现来引出课题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感受宇宙之美,产生对探索宇宙,掌握卫星运动规律的兴趣教学资源:图片:星空、飞天、太空行走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自然和谐之美,感受人类实现梦想的自豪感【活动】新课教学:1、卫星的发射(1)牛顿对人造卫星的设想。

高中物理_圆周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圆周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节宇宙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第五节《宇宙航行》。

主要内容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宇宙速度,了解人类的航天历程。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万有引力的定律,并能初步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求引力或一些速度,但学生的推理和运算能力较差,加上本章书的公式运用较为灵活,故学生对此有一定的畏难心理。

三、设计思想针对本节课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本课的主要设计思想是采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设计各种交互性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资源,其中包括主题导入、同步练习(其中设有交互性很强的习题)、实战演练(其中设有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的小测,并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建议)、课外拓展等。

并采用学生交流互动为主导,教师作为学习的辅助者的课堂教学模式。

希望能借此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有关知识和航天发展史。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理解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的思考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2.通过对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展示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七、教学过程:八、学生学习评价表(课后填写,并记入学科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学情分析学生在解答例题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大体有:(1)不列原始方程,而是直接把课本上推导出的结果写出来,然后代入数值求解,因此,在此要特别强调列出原始方程,变形推导后再代入数值求解。

高中物理_宇宙航行双星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宇宙航行双星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5 节宇宙航行一、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一)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作用。

举例说明物理学的进展对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

2.课标分析:课程标准第一个行为动词是“计算”,属于知识技能目标里的“理解”的层次,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得出双星运动的特点。

第二个行为动词是“知道”,属于知识技能目标里“了解”的层次,通过阅读课本及课下搜集资料,让学生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数值及物理意义。

第三个行为动词是“体会”,通过对双星问题的分析和总结,让学生感受科学对人类认识自然的巨大推动作用,提高科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双星问题”属于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第五节“宇宙航行”中的一个补充内容。

本节课是以学生之前中已掌握的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和向心力等知识以及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主要复习了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就,分析了双方法。

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 重点:双星运动过程中各个物理量的比较及计算难点:对双星系统问题的分析思路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建模星的特点和相关运算。

双星问题的分析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本节课不但介绍了双星问题中一些基本知识,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2.本节课属于航天部分的重要知识,主要通过学生对双星问题的分析,进一步熟练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建立物理模型的能 力,并通过课堂例题及目标检测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三星问 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的认识。

3.在思维方法上,主要让学生学会知识点的类比,双星问题和之前所学圆周运动中的某些题目具有较大的相似性,通过知识的迁移,将不同章节的知识建立联系,提高学生构建知识脉络的能力。

高中物理_宇宙航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宇宙航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题:宇宙航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能推导第一宇宙速度;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3、知道人类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究中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三个宇宙速度教学难点:对三个宇宙速度的理解以及变轨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伏笔:在上一节课尾,就设计了一个问题留给学生们思考:“上天赐我神力,从山顶平抛一小球,速度越大,小球做怎样运动?”让学生自己来完成牛顿的这张设想图。

2、我们都知道地球周围有许多卫星,但到底有多少呢,这里用一张地球卫星图展示给学生们,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同样是为本节课的下一步教学打下伏笔。

新课讲解:1、发射卫星:以上节课留给学生的思考题为起点,组织学生们的思考和讨论,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找一个学生代表发言,老师仅做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第一宇宙速度。

进而得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并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们对三个宇宙速度所对应的卫星的运动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

2、卫星变轨:在学生们能够发射圆轨道卫星和椭圆轨道卫星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怎样实现卫星从低轨道向高轨道变轨?”在小组再次协商讨论的基础上,找一名学生代表板演讲解给大家听。

并最终从圆周运动条件上引导分析变轨的力学依据,使学生对变轨有更全面的认识。

3、比较不同轨道上的卫星: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高低轨道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和周期大小关系,这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应用,也是对卫星运行规律的深入认知。

4、人类航天50年:通过学生看书和媒体播放,让学生了解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对我国航天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嫦娥一号卫星3D模拟动画:通过对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过程讲解和媒体模拟演示,使学生相对完整地卫星发射和深空探测有所了解,学以致用。

《宇宙航行》教学反思

《宇宙航行》教学反思

•••••••••••••••••《宇宙航行》教学反思《宇宙航行》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宇宙航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宇宙航行》教学反思篇1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有以下几点优势:1.拓展教材内容,增加教学容量。

新教材的编排与原教材相比,稍有变动,在“宇宙速度”讲解时引入了“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运行速度”的区别,在讲解卫星的变轨问题时,借助地球同步卫星的变轨发射讲解,拓展了教学内容。

2.提高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科技息息相关,且可能会在将来的高考中有所涉及,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加之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学习本节课,更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既突出了自主学习,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起到了积极作用。

3.改变知识获得的渠道,促进教师职能的转变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前学生被动获得知识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作用变得更加合理。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这也为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三个特点:1、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

2、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得到转变。

3、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宇宙航行》教学反思篇2教学中引课的方式有好多种,选择合适的引课方式,会让课堂变得轻松,对高效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听王老师的课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

本节的内容涉及到学生陌生的宇宙航行中的变轨问题,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个遥远的问题?这个问题中涉及到前面学到的圆周运动,离心运动,近心运动的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还是相当熟悉的,于是王老师从这些已知的问题出发,降低课题的难度,使问题由浅入深,自然的水到渠成。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设计
你能根据这一关系,从另一角度求这个速度吗?
投影学生2的解答过程:
这就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小发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
大小:v=7.9km/s
意义: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一个物体,使其成为地球卫星的最小速度。若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一个物体,物体将在贴着地球表面的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5.梦想成真
展示图片:杨利伟
师:探索宇宙的奥秘,奔向广阔而遥远的太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现在已经梦想成真。课前同学们已经分组查找了人类航空的发展历程,制作人已经将资料汇总并做成了课件,下面请我们的讲解人上台来给我们介绍,大家欢迎!
讲解人讲述
教师播放中国嫦娥探月计划视频
结束语:
尽管人类已经跨入太空,登上月球,但是,相对于宇宙之宏大,地球和月亮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两粒尘埃;相对于宇宙之久长,人类历史不过是宇宙年轮上一道小小的刻痕……
教学重点:了解宇宙速度及其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对第一宇宙速度是运行的最大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同学们讲解,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发射速度越大,能够将卫星送到更高的轨道运行。
运行速度越大,则说明卫星在较低的轨道围绕地球运动。
师生总结
4、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
(1)发射速度:
发射速度是指卫星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的初速度,一旦发射后再无能量补充,要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2)运行速度:
运行速度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当卫星“贴着”地面飞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当卫星的轨道半径大于地球半径时,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宇宙航行》课后反思」

「《宇宙航行》课后反思」

《宇宙航行》课后反思《宇宙航行》是我看到“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所设计的一个案例。

“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奔月梦想,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其发射、绕地飞行、变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绕月飞行每一个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正好与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相吻合。

于是,以“嫦娥一号”卫星的奔月过程为主要线索,我设计了本节课。

课堂教学以视频“飞天”为新课导入方式,接着播放“嫦娥一号”奔月视频,使同学们的思想延伸到浩瀚的宇宙空间,顺利导出本课主题。

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视听效果,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理科教学中应该渗透人文教育的精神,优化了课堂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

ﻫ教学中通过“动画课堂”所提供的“卫星发射”、“宇宙速度”、“不同轨道卫星”的动画模拟,将遥不可及的卫星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课堂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

另外,采用类比的方法来突破“变轨问题”这一教学难点,效果也较为明显,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特别是“不同轨道的卫星”动画的使用上,先让学生观察不同轨道卫星的角速度、线速度的特点,并适时质疑动画模拟是否正确,要同学们运用所学理论推导验证,起到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的良好效果,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ﻫ另外,运用多媒体视频再现“神七”航天员出舱过程及我国航天的成就,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信念。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ﻫ通过课堂教学反馈及课后教学调查,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得到了很好的整合,教学形式深受学生欢迎,课堂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语言不够精简,致使一些学生觉得啰嗦。

其次教学改革力度还不够大,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的习惯。

有些课堂,作为年轻老师来说,还是驾驭不住,在语言的精炼,板书规范上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针对以上问题,自己总结了一下几点措施,以供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5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宇宙航行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

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已学过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

本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人造卫星原理的理解,因此教学设计上采用理论探究法,在设计中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通过设疑→思考→启发→引导这样一条主线,激发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考、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来掌握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学情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圆周运动、天体运动都已经讲过,从知识上讲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直接推导出卫星的速度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或许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知识储备不足,猜想可能缺乏科学性,语言表达也许欠妥,但只要学习始终参与到学习情境中,激活思维,大胆猜想,敢于表达,学生就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牛顿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初构想。

2.会解决涉及人造地球卫星运动的较简单的问题3.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4.通过实例,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感受人类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究的精神和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的思考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2.通过对卫星运行的线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的讨论,通过对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和理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展示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激发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和理解。

【教学难点】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讲授、实验【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平抛的网球,气球,吸管,透明胶,细绳,神舟五号飞船的模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嫦娥奔月的动画和骑扫把的女巫的动画,让学生明白人类自古就有一个梦想----飞离地球,飞向太空。

(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些航天类的视频动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告诉学生这个梦想人类早已实现,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的登上太空的,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学习的课题。

引出本节的标题《宇宙航行》,让学生看学习目标,教师趁此板书标题。

(二)进行新课教师演示:水平抛出一网球,不考虑空气阻力,网球做什么运动?学生:平抛,教师:将抛出时的速度变大,则落地点距抛出点的水平距离越大。

如果抛出速度很大时,我们还能不能将地面看作平面?学生:不能探究问题1:水平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大,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思考,讨论明确: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不再落回地面,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点评:并介绍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就曾思考过这个问题。

教师活动:板书牛顿的设想,并课件展示教师通过动画介绍牛顿的设想(过渡:有了牛顿的设想做依据,我们要以多大的速度抛出一个物体,物体才会绕地球表面运动不会落下来?提出第二个问题)探究问题2:我们要以多大的速度抛出一个物体,物体才会绕地球表面运动不会落下来?探究时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我们的研究对象做什么运动?2.轨道半径是多少?3.谁来提供向心力?4.要求该速度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是降低学生的台阶,便于突破重、难点)学生分工合作,探究求第一宇宙速度的方法。

教师请不同小组展示探究结果。

教师给出问题:学生活动:分别展示推导过程,学生相互评价,明确解题的规范性。

教师活动:板书并课件展示宇宙速度二、宇宙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v=7.9km/s):(1)定义: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

(学生归纳定义)方法1:方法2:探究问题3: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1.向高轨道发射卫星与发射近地卫星相比哪个需要的发射速度大?为什么?2.高轨道卫星与近地卫星相比哪个环绕速度大?为什么?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探究,得出结论:(2)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大环绕速度。

教师活动: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探究问题4:其它星球求第一宇宙速度的方法怎样?教师给出例题,通过例题的计算得出结论,更有说服力(空想不如通过实例验证)例:金星的半径是地球的0.95倍,质量为地球的0.82倍,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v=7.9km/s,求金星的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大?(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学生活动:分工合作,探究其它星球求第一宇宙速度的方法和结果。

教师请不同小组展示探究结果。

得出结论:(3)注意:其它星球求第一宇宙速度的方法同地球的,只是数值不同。

教师活动: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探究问题5:如果发射卫星的速度大于7.9km/s,物体又会做什么运动?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探究,得出结论教师活动:配以动画引导学生明确沿椭圆轨道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变轨运动时的考试常考的两个问题思考1:相切点的速度哪个轨道的大?思考2:相切点的加速度哪个轨道的大?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明确结论:相切点的速度外轨道的大,加速度一样大教师引出速度继续增大,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被太阳(或其它星球俘获),这个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教师活动:板书并课件展示2.第二宇宙速度(大小:v=11.2km/s ):(1)定义:当物体的速度大于或等于11.2km/s时,它就会克服地球的引力,永远离开地球。

这个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

(2)第二宇宙速度的理解:是克服地球引力的最小发射速度教师通过画面继续展示当速度继续增大,,卫星就会逃离太阳系,这个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

教师活动:板书并课件展示3.第三宇宙速度(大小:v=16.7km/s ):(1)定义:如果物体的速度大于或等于16.7km/s,物体就能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

这个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

(2)第三宇宙速度的理解:是脱离太阳系的最小发射速度(过渡:有了理论的支持,我们只需努力使物体的速度至少达到7.9km/s就可发射卫星例)探究问题6:如何使卫星的速度至少达到7.9km/s?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明确7.9km/s是个很大的速度,像牛顿设想的那样抛是没法完成的。

下面的实验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小实验:气球加速运动。

学生活动:动手实验,深入思考,明确必须用火箭不断对卫星加速才能发射成功。

19世纪中叶俄罗斯学者齐奥尔克夫斯基指出:用喷气推进的多级火箭,是实现太空飞行的最有效的工具。

教师活动:介绍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前的模型。

播放视频:卫星的发射。

学生至此明白卫星的真正发射过程。

教师活动:板书并课件展示三、梦想成真教师介绍航天历史上的大事1、世界航天史(1)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10月4日,原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卫星重83.6kg,每96min绕地球飞行一圈(2)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进入了东方一号载人飞船。

实现了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

此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加林的非凡勇气,鼓舞了更多人为航天事业奋斗。

探究问题7:看书“梦想成真”这块内容,了解航天史上还有哪些值得我们记住的重大事件?学生活动:2分钟看书归纳总结(3)阿姆斯特朗登月教师播放登月视频,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

阿姆斯特朗走出登月舱,在月球上迈出了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人类登上了其它星球)(4)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在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重返地面的过程中突然发生解体燃烧,航天飞机上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其中有6名美国人、1名以色列人)教师借此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无数探索者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铺设了人类通往宇宙的道路。

让我们怀一颗感恩的心永远记住他们。

教师活动:过渡进入中国航天史2.中国航天史(1)介绍东方红1号1970年,“东方红”1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中国是第五个能自行发射卫星的国家。

教师活动:并在此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虽然我国航天事业起步晚,但是成绩还是举世瞩目的。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杨利伟“中国的加加林”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人太空。

这次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发射成功简单介绍嫦娥一号的发射过程。

---------教师:同学们人类在征服宇宙的过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否让你热血沸腾?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

宇宙还有我们太多不知道的东西,同学们,难道你不想加入破解它的行列? 学生:被激发出献身科学的精神(三)课堂小结:学生对本节内容做简要小结(四)达标检测1.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B.它是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圆形轨道上的运行速度C.它是能使卫星进入近地圆形轨道的最小发射速度D.它是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近地点的速度2.2009年5月,航天飞机在完成对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维修任务后,在A 点从圆形轨道Ⅰ进入椭圆轨道Ⅱ,B 为轨道Ⅱ上的一点,如图所示,关于航天飞机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在轨道Ⅱ上经过A 的速度小于经过B 的速度B.在轨道Ⅱ上经过A 的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 的速度C.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小于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D.在轨道Ⅱ上经过A 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 的加速度3.我国发射了一颗绕月运行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设该卫星的轨道是圆形的,且贴近月球表面.已知月球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 ,月球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 ,地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7.9 km/s ,则该探月卫星绕月运行的速率约为( )A .0.4 km/sB .1.8 km/sC .11 km/s D. 36 km/s4. 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v 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t 后,物体以速率v 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 ,求该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五)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1.3上作业2.阅读课后的“科学漫步”了解黑洞3.阅读课后的STS 认识同步卫星《宇宙航行》学情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圆周运动、天体运动都已经讲过,从知识上讲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直18114接推导出卫星的速度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或许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知识储备不足,猜想可能缺乏科学性,语言表达也许欠妥,但只要学习始终参与到学习情境中,激活思维,大胆猜想,敢于表达,学生就能得到发展和提高.专家评价记录《宇宙航行》学习评价探究问题1:在地球上水平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大,会发生什么现象?(100分)评价指标1:(30分)大胆的猜想与讨论交流评价指标2:(40分)问题的分析与说明评价指标3:(30分)学生参与学习情况探究问题2:我们要以多大的速度抛出一个物体,物体才会绕地球表面运动不会落下来?探究时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我们的研究对象做什么运动?2.轨道半径是多少?3.谁来提供向心力?4.要求该速度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评价指标1:(20分)大胆的猜想与讨论交流评价指标2:(30分)问题的分析与说明评价指标3:(30分)分析计算能力,规范性评价指标4:(20分)学生参与学习情况探究问题3: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1).向高轨道发射卫星与发射近地卫星相比哪个需要的发射速度大?为什么?(2).高轨道卫星与近地卫星相比哪个环绕速度大?为什么?评价指标1:(30分)问题的分析与说明评价指标2:(40分)概念的理解能力评价指标3:(30分)学生参与学习情况探究问题4:其它星球求第一宇宙速度的方法怎样?评价指标1:(30分)公式的理解能力评价指标2:(40分)应用能力评价指标3:(30分)归纳总结能力探究问题5:如果发射卫星的速度大于7.9km/s,物体又会做什么运动?评价指标1:(30分)大胆的猜想与讨论交流评价指标2:(40分)问题的分析与说明评价指标3:(30分)学生参与学习情况探究问题6:如何使卫星的速度至少达到7.9km/s?评价指标1:(30分)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评价评价指标2:(40分)动手实验的能力评价评价指标3:(30分)归纳总结的能力评价探究问题7:看书“梦想成真”这块内容,了解航天史上还有哪些值得我们记住的重大事件?评价指标1:(40分)阅读能力评价评价指标2:(40分)归纳概括能力评价评价指标3:(20分)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评价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以学生已掌握的曲线运动一章中的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和向心力等知识以及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