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时空观念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标导航课程标准课标解读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概括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的发展历程。
2.识记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这些载体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发展1.古代中国教育(1)形式:官学与私学。
(2)成就A.官学: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②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进一步发展a.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即蒙馆,启蒙的学塾。
相当于幼儿园或小学b.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③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3)作用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古代典籍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2.近代西方大学(1)基础: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功能: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3)主要成就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③美国: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
3.近现代中国教育(1)近代教育①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戊戌变法的重要成果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问题导向教学法能够激发students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多个与文化传承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例如,在讲解文字载体时,我提出了“文字是如何产生和演变的?”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在讲解绘画载体时,我提出了“绘画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绘画的文化价值和功能;在讲解建筑载体时,我提出了“古代建筑为何如此重视对称和比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建筑艺术的特点和原则。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一、案例背景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是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的一课。本课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包括文字、绘画、雕塑、建筑等,以及这些文化载体的发展历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包括文字、绘画、雕塑、建筑等,以及这些文化载体的发展历程。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点: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认识不同字体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2.掌握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3.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方法和手段,认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作用。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现实中的文化传承现象,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入环节,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化载体的实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讲授环节,通过详细讲解文字、绘画、雕塑、建筑等文化载体的起源和发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2.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和发展过程。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讲授法பைடு நூலகம்讨论法、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了解文化传承的相关知识,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选择一种文化传承载体,如文字、艺术、建筑等,结合课本内容和课外资料,撰写一篇关于该载体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文化传承中作用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3)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传承案例,如造纸术、印刷术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发展过程及其对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和发展规律。
3.作业设计:
(1)课后阅读:推荐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化传承的载体及其发展。
(2)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参与文化传承活动,如参观博物馆、传统工艺制作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3.着重讲解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成就,如造纸术、印刷术等,以及这些成就对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
4.分析不同时期文化传承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发展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文化传承载体,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分享观点,分析所选载体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与发展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强调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对于培养具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公民的意义。
4.现实意义: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文化传承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这一主题的重要章节,其教学案例在以下五个方面表现出显著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文化传承活动实例进行课堂导入,使学生能够快速将新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的设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堂内容。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与发展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案例背景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与发展”是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一个重要章节。本章节主要内容涉及汉字与文学、史书典籍、科学技术、艺术等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以及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和特点,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为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底蕴的现代公民打下基础。
(四)总结归纳
1.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作用。
2.重点强调: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3.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承与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具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公民。
4.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传承与传播现象。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文化传承载体进行深入研究。
2.各小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所选载体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作用。
3.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巩固学生对文化传承与传播知识的掌握。
在此基础上,本章节教学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课本内容,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过程。通过案例分析、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历史观,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和提升。
c.面对全球化,我们应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收集并整理有关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案例,如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在下一节课上,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发现和感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过程,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载体特点的比较分析。
2.掌握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途径,并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入剖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4.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全球视野,引导他们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文化态度。
3.培养学生的文化责任感,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积极参与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实践中。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章节将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使学生在掌握文化传承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历史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本章节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实践,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让他们亲身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志愿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责任感。
4.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引导学生用互联网、数据库等查找文化传承的相关资料,培养他们的信息检索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制作PPT、微视频等,展示学习成果。
4.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通过组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化传承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分析它们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
教学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如:“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认识。”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文化传承的相关话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选择一种你感兴趣的文化传承载体,如文学作品、建筑、传统技艺等,分析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论文。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3.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让他们认识到不同文化载体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不同文化载体在历史中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交流与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2.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载体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认识。
3.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
4.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文化传承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亮点五:教学内容与过程环环相扣
在本案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与过程,使其环环相扣。从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再到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学习体系。这种教学设计使得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过程,深入理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看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五、案例亮点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建筑、传统习俗等,理解各种载体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传承事件,如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儒家文化的传承,佛教文化的传入与影响等。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关注文化传承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身边的文化现象为例,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制定分层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1.撰写一篇关于文化传承载体的分析报告,要求选择一种或多种文化传承载体,结合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字数不少于800字。
2.设计一份关于文化传承知识问答试卷,要求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题型,全面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检验自己对文化传承知识的掌握程度。
3.针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一项保护措施或创新方案,要求具有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撰写,字数不少于1000字。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能理解文化传承的抽象概念,但对于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可能缺乏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容易忽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缺乏实证思维,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重点解析教学重难点;
(4)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传承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文化载体作为讨论主题。
2.讨论内容: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所选文化载体的特点、发展历程、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分享与交流: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学生可提问、发表见解,实现互动交流。
(3)结合学校、社区等实际资源,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化传承的过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包括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艺术作品、传统建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随后,提出问题:“这些图片展示了哪些文化载体?它们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承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2.掌握世界各地的文化传承特点,比较不同文化载体的异同,分析各种载体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了解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以及我国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文化传承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对历史文化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某些文化载体的内涵、特点和发展历程认识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文化现象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共21张ppt)
问 之
长 幼
改 过
慎
有
序
父 子 有 亲 君 臣 有
朱 子 白 鹿 洞 教 条
宋
朱熹制定的《
北京国子监琉璃牌坊
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一、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学校
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 “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 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 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 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 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 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 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近代
培养实用人才,救亡图存 注重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
融汇中西
一、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学校
1.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3) 现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思考:结合下表,概括现代教育发展的意义。
阶段
发展
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数育要面为现代化,面句
在文化传承 、科 学 研 究 、 人 才 培 养 等 方 面 , 学 校 教 育 发 挥 了 举 足 轻 重 的 作 用
》 思考:上述两则材料教育的形式有何不同?
一、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学校
1.中 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1) 古 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自主学
形
式 私学 以后
禁 右
右
接
处
物
之
要
肃李
己人
右
右思 忠 信
行
为 学 之 序
明 辨 之 笃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内容主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里,文化的传承从最初的口耳相传逐步发展出三种载体:以书籍为传承基石、以空间为传承载体、以教育为传承纽带。
人类文化的“传承”不仅意味着本民族文化的薪火相接代代相传,更意味着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融合与共生;传承的内容不止于图画文字的记叙和书籍古物的典藏保护,更在于发现传承载体的背后所隐藏的人类智慧。
【教学理念】执教者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拆解与重构,通过电影片段与体验式互动,将文化传承的载体架构起时空顺序:“从古代到近代,从中国到外国”,并设计表格直观展现知识点,更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规律。
同时,执教者在讲述传承载体的同时,对“传承”的概念以及内容核心进行讨论并做出解释。
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理解“传承”是动态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化相互流动交融得以长存的基础,借此完成唯物史观的引导教学。
【教学目标】知道文化传承的三种载体,即书籍、图书馆与博物馆以及学校教育的发展变化等基本实事。
学会从照片、文献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学会利用表格构建历史知识的时空关系。
理解“文化传承”包含的两层内涵,理解文化传承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保存仅仅只是起点,不断交流融合与时俱进才是新生。
体会传承不止于图画文字的记叙和书籍古物的典藏保护,更在于发现传承载体的背后所隐藏的人类智慧。
【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文化传承的三种载体。
难点:理解“传承”的深层内涵。
【教材分析与策略】本课为《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一书的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第一课。
课文内容分三目:学校教育的发展、印刷书的诞生、图书馆与博物馆的成长。
本课以讲述文化传承的“载体”的发展为主,但对于“传承”的深层内涵未做释义,需要执教者的延伸设计。
需理解“文化传承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方能为第二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做铺垫。
因此,基于课程的整体逻辑和保证教学理念的流畅进行,执教者将原教材编排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印刷书的诞生”放在第一部分,“学校教育的发展”放在最后。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件-【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旧式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 (1)五帝时代:已有学校,名字叫“成均”,这是古代学校的萌芽。
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4)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二、印刷书的诞生
1.雏形
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发展
(1)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的简策和帛书。 (2)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制成 “蔡侯纸”,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 技术一次质的飞跃;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 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 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2.国内图书馆
(1)古代 ①官府藏书: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 “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②私家藏书: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 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如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 (2)近代: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 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3)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 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②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汉代文华载体与传播方式的变革为学校教育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第14课_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标要求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书刊出版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2.搜集相关图文史料,分析理解教育、出版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3.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
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印刷书的诞生。
学习难点印刷书的诞生。
教学流程板块一激趣导新利用“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图片结合课前提示语导入。
板块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当堂自学,掌握必备知识,增强时空观念,培养分析能力)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基于六方面的认识:一曰秉持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本,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
”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最高原则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二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曰依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程改革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检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教学质和量上的最低要求;四曰依据教材,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材料。
五曰历史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认识,是培养学科关键能力的基础。
六曰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体现。
出于三方面的考量:一是从高二学情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实质就是自身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共同作用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需在充分考虑高中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等具体情况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学习材料等多种途径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共29张ppt)
柏拉图在这里讲授哲学、政
治学、算数、几何学、天文学
以及声学等学科。阿卡德穆学
园存在900余年,对地中海地区 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拉斐尔《雅典学院》
一
2.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
(2)中世纪的欧洲教育教育: 有教会学校,也有一些世俗学校,
还有自治城市兴办的大学。 教育以宗教为目的,但保存了古典
文化,整合了古代东西方文化。
选择性必修3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 及其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 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一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官学
先秦——“学在官府” 汉代——太学、地方官学 西晋——国子监
私学
春秋——孔子创办私学 唐朝——私学进一步发展 宋代——书院制度形成与发展
柏林洪堡大学
一
2.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
思考: (1)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的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②城市的兴起与自治 ③市民阶层的推动 ④宗教势力或王权的支持 ⑤古典文化的传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的影响
①推动知识的传播; ②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③奠定了现代大学的雏形; ④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
一
2.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学园遗址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
西北郊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
性学校。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
卡德穆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
阿卡德穆学园,也就是拉斐尔笔
下的“雅典学园”,后人为了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共27张ppt)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训:既学 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概念阐释 学塾、村学、蒙学、书院 大学 “大学区”制度
(1)学塾:又称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村学:古代的乡村学堂,多指乡村私塾。 (3)蒙学:又称“蒙馆”,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授的内容主要有识字 、写字、伦理道德,使用的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 (4)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以聚徒讲授、研究学问 的场所。最早出现在唐朝,发展于宋代。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 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郑州的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5)大学:“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 洲中世纪的大学。 (6)大学区制度:法国拿破仑创立帝国大学,作为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领导机关,总监由拿破仑 任命。在帝国大学之下,在全国平行设置29个大学区,每一学区设总长一人,由总监任命。全 国的大、中学校均由帝国大学统一领导,各级各类学校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均由 国家统一制定和监督实施。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
自由轻松。
深化拓展
留学教育
(1)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古代
洋务本向中国派 清政府派留学 出现赴日留 留法勤工俭学运 “以俄为师”,
遣唐使,如吉备 生赴美,如詹 学热潮,如 动,如周恩来、 出现留苏学习热
真备等
天佑等
鲁迅等
邓小平等
潮
(2)作用 ①有利于华夏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学校
书籍
图书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近代西方大学 (1)基础: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__分__科__教__育____的基础。 (2)功能: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___人__类__文__化___的重要场所。 (3)主要成就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_大__学__区___”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__洪__堡____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 起。 ③美国:逐渐倾向于__世__俗__化__与商业化,使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
③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④北宋:__毕__昇____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⑤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_谷__登__堡___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印刷书,推动了报 纸、杂志的普及。 (2)意义 ①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 ②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__文__化__修__养____,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幼儿园或小学 b.__书__院__制__度____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③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西庐山的__白__鹿__洞__书__院__最为著名。 (3)作用 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 用,使古代典籍得以传承。 ②___科__举__考__试___的推行,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印刷书的诞生
1. 书籍的出现 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1)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___简__策___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 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2.印刷书的诞生 (1)条件:造纸业的发展以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①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岀现用___植__物__纤__维___制成的纸。 ②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_蔡__侯__纸___”,促进了文化的传 播。
(2)现代教育 A.发展历程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___国__家__建__设___服务, 学校要向___广 ③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④“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__高__考__制__度____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3.近现代中国教育 (1)近代教育 ① 京师大学堂 :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 戊戌变法的重要成果 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__分__科__教__育____的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 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__北__京__大__学____;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北京大学成为 _新__文__化__运__动___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②清华学堂:1911年创办,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 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教育 (1)形式:官学与私学。 (2)成就 A.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 太学 ,以及西晋设立的__国__子__监__,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 政机构。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 ② 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 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B.私学: 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__学__在__官__府____”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 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进一步发展 a.__学__塾____、村学和 蒙学 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图书馆的成长
1.职责:保存人类文化典籍。
2.起源: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 世纪的亚述___巴__尼__拔__王___建立的。
3.发展
(1) 西方图书馆
职能: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①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空观念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 留学、书刊出版、翻译 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 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 的作用。
课标解读 1.概括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 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 馆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时 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文化传承的 多种载体的发展历程。 2.识记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从 “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这些载 体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②私人图书馆兴起。
③19 世 纪 下 半 叶 , 英 、 美 等 国 家 出 现 了 面 向 所 有 人 开 放 的 具 有 近 代 意 义 的 “_公__共__图__书__馆___”。
(2)中国图书馆 ①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 “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②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岀现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 家和藏书楼。 ③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 京师图书馆 。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 ④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 开始体现。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__北__京__图__书__馆__”,1998年改称国家图 书馆。
⑥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__现__代__化__,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⑦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___科__教__兴__国___”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B.主要成就 ①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C.重大意义: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 ___人__才__培__养___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