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心理笔记(整理)
社交心理学一本就够了第二篇笔记
1.焦点和错觉:对了解我们自己的启示焦点效应指的是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别人给我们更多的关注度,会注重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
同时引出透明度错觉,即我们总认为自己情绪表现得比实际上更加明显。
2.自我概念:我是谁2.1我们世界的核心:我们的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认识自己,形成对自己的概念。
自我概念的生理基础:大脑的右半球(内测前额叶皮层)。
自我图式指的就是我们认识事物固定的模式可能自我即我们希望成为或者害怕成为的自我,拥有激励成为我们希望的自我、避免形成害怕的自我的作用2.2社会自我的发展基因和社会经验对人格和自我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2.1我们扮演的角色在社会中我们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在扮演过程中完善自我概念。
2.2.2社会比较通过与社会个体进行比较来区分和对自己进行定位。
我们倾向于像更好的人进行比较,借此来提升自己的标准。
别人的失败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暗自窃喜。
2.2.3其他人的评价镜像自我:利用别人的看法来认识自己,期望人们倾向于赞美别人,别人的赞美可能会引发自我膨胀。
2.3自我与文化根据生活的文化不同形成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不同的主义影响人们的自我评价。
2.3.1个人主义在文化内的滋长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趋向于强调个人主义,公民更支持个人主义色彩的说法2.3.2文化于认知不同文化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
个人主义倾向于表现自己;集体主义更注重传统文化和分享。
2.3.3文化和自尊集体主义与自尊:强调的是别人怎么评价自己和自己的群体,看重集体的利益,创造更多价值来回报自己的群体。
个人主义与自尊:自尊是个体而不是群体的,看重个人成就,强调自我实现。
2.4自我认识我们知道的自己知道自己很多的内在信息其实都是错误的。
2.4.1解释我们的行为我们往往会用一些自己觉得合理的理由去解释意见事情,但其实这并不是正确的,主观不等于客观。
2.4.2预测我们的行为我们会错误的预测自己的行为,与他人预测相比,我们对自己的预测显得太过主观,不如他们客观预测来的准确。
受众心理笔记(整理)
受众心理第一章受众分析一、受众: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
特点:1.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大部分社会群体;2.分散性,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3.异质性,即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受传行为: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所采取阅读、收听或观看的行为。
受传行为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物质条件、身体条件、时间条件、文化条件、心理条件。
根据受传行为的状况和受传行为的条件分类:⒈潜在受众:即目前尚无受传行为而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创造受传条件成为受众的人;⒉实在受众:即对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有受传行为的受众。
根据受传自觉程度分类:⒈有意受众:即自觉或比较自觉地把自己的受传需要与传媒联系起来,有意识参与传播过程的受众。
这一部分是比较稳定的。
⒉无意受众:虽有受传行为,但参与传播的自觉性较差,对传媒的视听往往是无意识的,是非稳定的受众。
讨论:目前各类媒介是如何使无意受众变为有意受众?中间又有哪些问题?根据受传的动机分类:⒈主智受众:以满足认识上的需要为主导动机的受众;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了解舆论,以认识客观世界。
(延迟能耗报偿)⒉主情受众:是以满足情感上的需要为主导动机的受众。
其目的是为了调节生活,消遣娱乐。
(即时报偿)二、受众的自主性:是指受众在视听传播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心理、行为的主动控制的心理特征,是受众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
受众受传过程中的主动性活动主要表现为:(一)选择⒈选择性接触⒉选择性理解⒊选择性记忆理智、经验导致选择性行为并非总是发生,它产生于需要及情感、意志共鸣(二)审辨受众对传播的审辨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传播本身的审辨;一是对传播所涉及的客体的审辨。
前者包括对传播者的审辨、对信息来源的审辨、对传播内容的审辨、对传播价值的审辨。
后者的审辨包括对传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现象的是非、曲直、美丑、善恶等的判断和评价。
网络媒体时代中的受众审辨能力增强:华南虎事件中网友的表现;死亡博客事件中的网友表现(三)加工⒈扩展与简化⒉具象和抽象⒊分解与合成(四)投射(情感联想)投射:是指个体在接受外在刺激时,把自身的经验、情感投射到对象上去的一种心理现象。
受众心理性分析
2.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 循一定的原则 (1).易得性
(2).对比性 (3).报酬与威胁(报偿与警示)
2003/11/24
传播学
6
【例】:上海电视台1999年《记录上海》栏目中,曾播出一记录片 《离婚危险期》。片中讲述一对结婚十年的夫妻,丈夫提出离婚,而妻 子不同意离婚的故事。丈夫认为妻子不温柔、不善解人意;妻子认为丈 夫是第三者插足。而他们的女儿则泪流满面的哭诉:“要是他们离婚的 话,我就有妈妈,没爸爸了;或是有爸爸,没妈妈了。”
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recall)是指 受众对信息的记忆也是有所选择的,常常 是只记忆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对 已有利的和自己愿意记住的信息,同时忽 略或抑制那些无意义的、附加的、不利的 和不愿意记住的信息。这是受众心理过程 的最末环节。
2003/11/24
传播学
9
3.选择性记忆
3.2 影响选择性记忆的因素 [美联社马萨诸塞州大巴灵顿(1999年)4月4日 电]以阿尔贝特· 爱因斯坦站在一块黑板前和墨索 1.主观因素 里尼拧鼻子等照片闻名于世的摄影记者卢西恩· 艾 格纳昨天在一家私人疗养院去世,终年97岁。 2.客体因素
2003/11/24 传播学 2
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 克拉帕曾对受 众的选择心理进行研究。他指出,受众由 于受原有的态度倾向、观点和兴趣的影响, 视听传播是一个选择过程,它包括三个具 体环节:选择性接触(注意)、选择性理 解和选择性记忆。
2003/11/24
传播学
3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注意
(selective attention)
于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的信息,而尽量回避 那些与己见不合的信息。
传播学课堂笔记补充:受众分析
作为“大众”的受众,是一大群呈原子结构的、沙粒般的、分散的、无防护的个人,他们在大众传媒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活动面前是被动的,缺乏抵抗力的。
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的核心观点:受众在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存在。
2、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受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
(3)选择性记忆
指受众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更趋向于记住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构成了选择性定律,其基本思想是: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都势必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曲解,以便使所接受的信息同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思维方式尽量地协调一致。
传播学家E?卡兹等人在1974年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
(1)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和媒介印象。
受众研究经典理论
一、德弗勒总结的四种受众理论
1975年,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在他的《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把受众理论总结归纳为四种类型: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社会
霍夫兰1946年首倡,后经德弗勒1970年加以修改而成型。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不尽相同,他们的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因此,具体到大众传播学,其实并不存在整齐划一的受众。面对同一信息,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的差异而对信息做出不同的选择和理解,随之而来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也会因人而异。
(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受众心理
固执的受众:(The Obstinate Audience)1964 美国学者鲍尔(R.A.Bauer)提出,他认为,以往的问题是“讯息如何作用于受众”,而现在还要加上“受众如何使用讯息”,受众总是顽强地、任性地挑选新闻。
在受众的约束下,媒介在传播中影响受众,不能不以信息的质量使受众满意为前提。
这就是使用与满足论。
受众决定新闻能不能传播,决定媒体是否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受众关注的热点是媒介的思想焦点,决定着媒介工作者的思考方向,经常为媒介设置大量的议题。
受众是个变体,引导媒体重视受众的变化,并对这种变化作出正确的抉择。
不是以受众为“本位”或“中心”,而是要看到变化的倾向自助餐厅:传播学的创始人施拉姆曾经用一个形象而准确的比喻来概括“使用与满足学说”,即“自助餐厅”。
这个比喻是说,受众参与传播就像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根据个人的口味及当天的食欲来挑选某些品种、某些数量的食物;而自助餐厅供应的大量的、五花八门的饭菜就像媒介提供的林林总总的信息。
受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信息,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根据自己的心意对信息进行取舍。
信息可信度建构:魔弹论: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它是一种认定大众传播具有强大威力、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受众就象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的一位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地产生出神奇效果。
媒体文件: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住记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与他们原有的观点相一致,也可能有悖于固有的观点。
①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
受众调查与分析4 受众心理
受众心理需要 受众心理动机 受众心理效应 受众心理倾向 受众反馈
受众心理是由受众的接受需要、接受 动机、心理效应、心理倾向四大特点组成。
(一)受众的接受需要
概念:需要是受众对客观事物的需
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 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说到底是满足各 种需要。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
或思想,然后再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
和组织进去,使受众产生一种印象,似乎
传播者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
点是相近的。
3、“自己人”效应——受传者在接 受活动中感到传播者在许多方面与自己有 相似或相同之处,并在心理学上将其定位 为“自己人”,因而提高了传播者的影响 力。
4、晕轮效应—受传者在接受活动中 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
第四章 受众心理
受众心理需要 受众心理动机 受众心理效应 受众心理倾向 受众反馈
(三)受众的心理效应
指传播活动中的一些心理现象对传播
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影响。有以下六种:
1、威信效应—传播者个人或群体的
权威性、可信性对受众的心理作用以及由
此产生的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2、“名片”效应—传播者向受众传播 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
(二)反馈,译为回流、回报或译为 回馈,但现已渐趋一致。 传播学中的反馈是指从受传者送回 给传播者的少量意见信息,“告诉”传 播者关于其信息是怎样被接收了。
THANK YOU
(三)反馈的作用
1、有助于传播者检验和证实传播效果。
2、有助于传播者改进和优化下一步的
THANK YOU
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行为。
到其他方面去的接受倾向,从而得出全
心理学笔记整理
心理学笔记整理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新闻传播者、受众、采访对象。
2、马克思主义的放映论原理是社会主义新闻心理的理论基础。
新闻活动传授双方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映象。
我们知觉、表象的映象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复写、摄影、模写、镜像”。
3、巴普洛夫是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的建立者。
第一信号系统:以各种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条件反射(望梅止渴);第二信号系统:把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条件反射(谈梅止渴)三个特点(一)观念性即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的不对称性,两者之间是一种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为什么人们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反应?(1)生理原因(2)心理原因a、从需求出发,受众细分,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它是受众选择的动力也是传播着采访制作的动力。
b、动机定义:当需要明确被主题意识到,而且使维持并完成行动的一种动力c、价值观念不同,即生活访方式和生活目标的看法,也可以称之为理想。
d、信念不同,即主体对认识对象的一种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e、情绪状态,是指在耨中情境的影响之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状态,某种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三种。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原因a、文艺水平b、社会地位的不同对媒体的接受态度也不同(三)能动性的反映,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认识主体,媒介在能动性的传播,受众在能动性地进行接受。
4、受众主要是接触的是第二信号系统来接收信息;传者主要是接触第一信号系统。
5、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等。
6、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知识点▲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
它是从角色规定、角色期望、角色冲突、角色扮演四个方面来解释新闻活动中的传者和受众的心理和行为。
▲角色期望:又称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体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行为的期望。
▲角色冲突: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
心理学学习笔记(精选多篇)
心理学学习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心理学学习笔记这两天听了xx学院xx教授的《学校管理心理学》讲座,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这里我很赞成他提出的做个正常生活的人、克服自己的情绪化倾向这个问题。
卞教授说,人生活在世界上,世事纷繁,扰人之至,作为生命的个体,很容易导致性格解体现象。
也就是说,你的性格解体为另外的一个很陌生的性格类型,甚至你自己都不认识的那种类型。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克服性格中的情绪化。
他说,要克服情绪化,就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是心理保健。
每个人要有自己的自我保健意识。
作为一个人,要知道被人接纳、认同是很高的境界,同时在这种境界中还要做到让别人觉得不是被服从的感觉,这是最高的境界。
我理解,就是要和别人愉快良性共处,被别人认同,但是不是为了达到让对方屈从于自己的目的,也就是每个人都要有平等待人的良好心态。
二是学会缓解压力。
卞教授说,每个人最好能规定每周或者每天的专门时间,是自己反思、发泄的时间,作为自己认知自己、调解自己的一种方式。
我也觉得,当一个人心情不快时,到野外走走,胡乱的唱唱歌,和大树、小草说说话,也都是能宣泄从而平静的好的方法。
缓解的宗旨就是先反思再调节。
三是建立运用社会支持系统。
他说,每个人都要行善,要有真心的朋友。
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要有人来诉说和支持。
卞教授说,这个问题要重视,要说,不要不好意思说,把什么都闷在心里对人是很不好的。
记得昨天看到一个小文段,就是说一个人的真诚方面的。
四是学会休闲。
卞教授说,一个人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不要一味的去排除它,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可以去游玩、唱歌、钓鱼等,用这种方式去遗忘、淡化心里的烦闷。
五是科学用脑。
一个人不能无休止的用脑,大脑用多了,会造成心理的压迫和紧张感,这样对于人的心理影响就很大。
对于卞教授的说法,很多我是支持的。
作为一个人,在这滚滚的红尘中,很容易迷失、很容易消沉、很容易颓废,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有效解除烦恼的方法,个体就很容易情绪化,很容易走极端路线,很容易把事情做到成为不可调和得事情。
受众心理
因此,要引起受众注意,至少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在允 许的范围内, 形式上够刺 激,能吸引 受众的眼球;
第二,内容上够分量,能保持或延长受众的注意力。
我们可以将二者理解为形象与内涵的关系,仅有形象只能是 花瓶,好看不中用;仅有内涵而无形象则中用而易埋没,导 致起不到应职业、地域等因素影响受众接触动机: 年龄越大的受众,现实关注动机越强;老年受众的猎奇动 机不及青年。 在校学生的现实关注动机最弱;离退休人员的现实关注动 机最强。 上海受众的现实关注动机明显低于其他几个城市(北京、 郑州、昆明等)
受众普遍认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闻媒体的传 播内容中民族特色的内容不够丰富,认为民族 类节目丰富的只占受众的17.22%,认为节目 贫乏的占34.13%,认为一般的占42.35%,认 为基本没有的占6.3%。
统计之二(乌鲁木齐,1990年代末):
小结: 1、少数民族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与汉族受众基本一致; 2、少受民族受众对新闻传播内容的不信任之处与汉族受众 基本一致; 3、少数民族受众对反分裂报道基本满意,表明新闻报道坚 持国家统一的前提为各少数民族所接受; 4、少数民族的特色有待彰显,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特色的 彰显不应只是注重服饰、语言等形式上的特色,更应注重 民族个性、风格等内涵、实质意义上的特色。
第一节 受众心理概述
一、受众存在角色心理吗? ——是,也不是!
是:作为个体的受众,他们不但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并且,
往往还充当若干不同角色,以至有时难以准确回答—— “我是谁?”的问题!
不是:受众是若干角色的非组织群体,我们不能对这个群体 进行角色指认。 为什么说受众是非组织群体呢? 首先,受众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他们只是通过媒体具备心 理上的联系,相互间缺乏直接的交流与协作;
《受众分析》之读书笔记[整理版]
《受众分析》读书笔记《受众分析》(audience analysis)是传播学大师——丹尼斯·麦奎尔对传播受众的全景扫描著作。
麦奎尔的书在国内介绍的很多,《大众传播模式论》和《大众传播理论》很多研究者耳熟能详(这两本也都是需要啃的著作)。
媒介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受众形态已经遭到根本的颠覆。
在新媒体时代,在小众化传播时代,受众还存在么?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现在这些信息接收者,我们该如何称呼他们?本书译者之一,在前沿对受众概念进行了微化扫描,叫做《受众分析》:解读与思考,其中一些知识观点摘录如下。
一、大众、受众与大众受众大众受众(mass audience)在传播学中简称受众,其实大众(mass)和受众(audience)属于不同的话语范畴,一个是社会学概念,一个是传播学的。
大众与受众的勾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
在社会学领域,大众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产物,也是大众传播的结果,反映了脱离家庭、血缘、土地等传统纽带,相互依赖却又彼此陌生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大众具有规模大、分散、匿名和无根性等特点,既不同与组织性的群体(group)(传播学上应该称之为组织),也不同于松散的群集(crowd),以及有政治自觉意识的公众(public)。
受众没有任何组织,没有稳定的结构、规则和领导者,也缺乏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行动的意愿和手段。
麦奎尔认为受众是社会环境和特定媒介供应方式的产物。
最早受众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那些聚集在一起现场观看表演或竞技的城邦观众,他们是受众的原始雏形。
以报刊为代表的印刷媒体催生了最早的大众受众——阅读公众,一种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阅读技能,相对自主的群体。
电影则创造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受众:数百万的人们一起分享相同的、经媒介传播的情感和体验,批量生产的拷贝传播,取代了个性化的、活生生的现场表演和互动。
广播电视的出现,使受众身份第一次与技术手段的拥有联系在一起,跨越有形疆域的无形传播,大大扩展了传播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时空转换性更强,共时分享的受众也更多。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2、新闻受众心理本质是社会心理
受众心理在新闻活动中产生; 新闻活动中存在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传者与受众、受众之间; 受众心理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和可 变性; 受众心理是受众对新闻信息以及在新闻活 动中他人影响的反映。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和功能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
随意性 交融性 互动性 差异性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本质
新闻受众心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
1、什么是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 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 和习惯之中。 社会心理是自发的、零乱的,是对社会生 活的初级的多含直觉成份的反映。 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生活 实际,直接形成于种种现实生活迹象对人们 的刺激和人们的理解与感受,社会心理促成 一定的社会风气。
案例:对话刘吉桂
2008年初,一篇央视某栏目编导发表的《44个被救 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当这44 名湖北人纷纷被人指责忘恩负义时,一些当事人也发表了 言论,揭露他们认为的事件真相,开始对CCTV进行声讨。 事件起因还得从春节期间的雪灾说起。湖南农民刘吉 桂三兄弟将京珠高速上一台出了车祸的大巴内的44名乘客 接到家中,食宿四天三夜。一句“如果你们不嫌弃,就到 我家里烤烤火吧!”让我们深深地被刘吉桂的质朴和真诚 感动。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上,44个湖北人全部齐聚晚会现 场,一起向刘吉桂敬酒感恩。经过湖南卫视报道此事后, 无数中国人为此感动。 央视栏目组重新邀请了刘吉桂作为嘉宾参加特别制作 的一期节目《温暖的力量》,节目讲述的是这场雪灾中3 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当节目组打电话邀请被救的44名湖 北人时,都被以各种借口拒绝参加,这让节目组感到了 “痛心不已”。
4-受众心理
群体或子市场,并赋予每一个子市场一定的名称
进一步分析每一细分市场需求与购买行为特点 估计每一细分市场规模,分析其产品竞争状况及发展趋势
产品差异化
年龄性别职业家庭人口教育程度宗教种族等地区华东华南东北中南华北西南西北人口密度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乡村经济分布商业区文化区工业区年龄幼儿青少年成人老年收入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家庭生命周期年轻单身年轻已婚无子女年轻已婚有子女年长已婚有子女年长已婚无子女年长已婚无18岁以下子女年长单身其他职业管理者官员普通职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员学生农民家庭主妇受教育程度中学以下中学大学大学以上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其他年代建国前出生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生活方式时尚型简朴型高雅型社会等级成功人士中产阶级弱势群体粘液型多血型胆汁型忧郁型使用时机常规时机特殊时机利益偏好消遣娱乐知识更新教育学习对媒介产品强烈一般使用频率大量使用较多使用较少使用使用者个体受众群体受众如
者占70.8%。46—55岁年龄段的读者占22.6%,56—65岁年龄段的读 者占6.1%,65岁以上的读者仅占0.5%。20—29岁年龄段的受众选择 电视的比例最少(10.5%),选择最高的年龄段是40—49岁年龄段的受 众(26.1%),而60岁以上选择电视的受众也比较少(15.2%)。
第五,受众的职业构成对选择传播媒体的 影响。
猪八戒的需要无疑是生理的需要,所以他偷懒; 沙僧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所以他撮合,希望 和为贵; 白龙马的需要是感情和归属的需要,所以他沉 默,无闻; 唐僧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所以他有时哭啼, 不过是为了获得大家的尊重; 孙悟空的需要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所以他 才拼命。 他们的目的和价值观不一样,行为就很好理解。 总而言之,管理应该因人而异。
《百科全说》——中国第一档生活智慧脱口秀。 《8090》——中国第一档青少年的成长情感故事。 《我们约会吧》——中国第一档单身交友真人秀。 《勇往直前》——中国第一档大型明星公益挑战节 目。 《一呼百应》——中国第一档明星人气检测真人秀 节目。 《快乐大本营》——中国第一档明星综艺舞台秀。 《天天向上》——中国第一档礼仪功德脱口秀。 《芒果训练营》——中国第一档大型艺能特训节目。
受众心理学
36
9.4.1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又叫选择性接触,它是指人们尽量 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 相抵触的信息这么一种本能倾向。说穿了无非 是就死俗话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意思。 (李彬:《传播学引论》第142页,北京:新 华出版社2003年第2版)
37
9.4.2 选择性理解
所谓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总要依据自己的 价值观及思维方式而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 特的个人理解,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 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英国有句谚语,说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正是 选择性理解。
9.2.1 动机的定义
动机,这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 ([苏]彼得罗夫斯基主编《普通心理学》第118页, 朱智贤、卢盛忠、张世臣、龚浩然、孙晔、王明 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23
傅汉章
什么叫动机?动机是指激励人去行动的原因。也 就是引起、维持人的某种行动,以达到预定目的 的愿望或意念。同理,购买动机是指激励消费者 购买行为的原因。广告的作用,就是通过各种表 现手法和技巧去激励消费者形成购买动机。(傅 汉章、邝铁军《广告心理学》第18页,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4
9.2.3 动机的分类
根据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 机;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可分为原始的动机与习得的动机;根据动机的意 识水平,可分为有意识的动机与无意识的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
25
生理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性质,人的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 性动机。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它以有机体自身的生 物学需要为基础,如,饥、渴、缺氧、疼痛、母性、 性欲、睡眠、排泄等动机,都是生理性动机。生理性 动机推动人们去活动,从而满足某种生物学需要。当 这种生理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生理性动机便趋于下降。 由于人是社会的实体,人的生物需需要以及满足这些 需要的手段,都将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因此, 人的生理性动机也必然打上社会生活的烙印。
关于受众心理分析之分析
65中国广播电视学刊CH INA RAD IO &TV ACAD EM IC J OU RNAL199515大众传播学理论很重要的一个贡献便是把受众纳入到传播过程之中,与之相应地,心理学以及接受美学理论也更多地应用到传播工作中。
应该说重视受众是对的,但若因此产生迎合受众的心理及采取相应的行动则是不科学的。
但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已经出现,甚至于还有为数不少的人以“受众是上帝”作为标榜其立场的口号;本该受到重视并应大有作为的受众心理分析领域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混乱情况。
所以,在我们努力做好受众心理分析工作之前,有必要先对受众心理分析问题进行一下分析。
这种哲学式的反思(对思维本身的客观真理性进行思考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的,而且也是极有必要的。
以下我们所做工作便是进行这样一种反思,是对一个课题的整体反思而不是对某一个对象的具体考察。
这个课题便是受众心理分析,其焦点集中在模式、目的和方法这三个问题上。
一、受众不是上帝———模式分析把受众观念引进传播学理论经过了几个过程,简言之就是传播模式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受众中心论应当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较高阶段。
受众观念的确立使得传播过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即从信息发出、接收到反馈可以完成一次相对完整的传播。
应该承认,就这一模式的产生或者说这一模式的被发现本身来说是传播理论的一大进步,但由于人们对这一理论的曲解而带来的混乱更可堪忧,“受众是上帝”一说便是其中的极端表现。
“受众是上帝”,这是为数不少的人所标榜的口号。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传者所做的工作就是制作受众想听想看的节目,报道受众想了解的事件,只要受众的指挥棒指到哪里,传者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
姑且不论以目前的技术能力以及在客观条件制约下传者能否完成受众要求的工作,单就那些在传者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来说,也不是随意做的。
就新闻报道来说,不是所有发生的事件都可以报道,也不是所有发生的事件都值得报道,它要具有典型性,具有新闻价值;同时,还要注意正面报道与反面报道的比例安排,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宣传方向。
受众心理复习资料
受众心理复习1.受众:传播学概念中,受众是指一切大众传媒的接受对象,比如电视的观众、广播的听众、报纸的读者,是信息传播的终端或次终端。
2.专门受众:指有共同兴趣爱好,共同的接受倾向。
3.需要: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4.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5.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6.注意的分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理解: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通常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8.理解的条件:一、须运用过去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掌握新的知识经验。
二、必须借助直观形象。
9.接受:接受是因喜爱而接纳外界人和事物的一种的行为心理。
核心是价值观的认同。
10.态度: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1.态度相关理论:两阶段中介模型霍夫兰曾经提出一个五阶段说服模型,认为一个人被信息说服的程度依赖于5个反应链锁:①注意信息,②理解其内容,③接受所理解的东西,④保持下去,⑤按保持的态度的行动。
社会判断理论关于态度改变的社会判断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定态度的结构决定着持有这个态度的人如何对待有关说服信息。
认知理论社会心理学中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依赖于人如何看待社会情境。
诱因理论由J.L.弗里德曼于1985年提出,与决策理论和交换理论有密切联系,包括预期价值理论和认知反应理论。
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也包括A.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C.I.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主要是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而产生的。
12.传者:一、二(课本目录)基本常识:13.四大传播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14.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15.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维埃理论16.麦克卢汉: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
2受众心理概述
受群体之列。工人与农民,妇女与儿童、球迷与股迷…… 受群体之列。工人与农民,妇女与儿童、球迷与股迷…… 他们从心理到行为都将自己视为某一特定的群体
1.4受众的类型 根据受传行为分类: 根据受传行为分类:
1.4受众的类型
纯粹受众与介质受众:纯粹受众只“ 纯粹受众与介质受众:纯粹受众只“受”不“传”,介质受众 如翻译、传话人、 如翻译、传话人、意见领袖等 预期受众( 预期受众(传播者在想象中出现的或者在编码过程中预先假想 的接受者或“收件人”。) 、现实受众(在现时状态下可 现实受众( 的接受者或“收件人” 以观其行、听其言、握其手并正在活动着的接受信息“ 以观其行、听其言、握其手并正在活动着的接受信息“成 品”的人 )与潜在受众 俯视型受众(指导者、评估者、当权者)、仰视型受众( 俯视型受众(指导者、评估者、当权者)、仰视型受众(如粉 )、仰视型受众 与平视型受众(这是最大多数,止于静观) 丝)与平视型受众(这是最大多数,止于静观)
(1)潜在受众---目前尚无受传行为而在一定时 (1)潜在受众---目前尚无受传行为而在一定时 间内可能创造受传条件成为受众的人。 (2)实在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已有受传行为 (2)实在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已有受传行为 的大众。
1.4受众的类型
根据受传的自觉程度分类: 根据受传的自觉程度分类:
• 受众心理反应论:受众的情绪反应\受 众的行为反应
3受众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 • • • • • 3.1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基础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 受众是主动的接受者 受众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反馈信源” 受众是信息传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众分析详细笔记
第五章受众一、受众研究●传播学中“受众研究”的内容包括:1.通过大量具体传播过程的抽象和研究,分析受众在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中的要求和表现,参与传播活动的规律,寻求信息和反馈的动机,心理活动等。
2.为减少社会各种因素对船舶活动受众的干扰,也研究保证受众权利顺利实现的方式,研究协调受众与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的关系。
3.研究受众内部成分,各种不同类型手中的特点。
●受众定义。
指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
▲特点:众多而分散;混杂无组织;不断流动变化;受众之间关系复杂。
●分类:按人口学要素:如性别、年龄、国籍、职业、宗教等。
按受众面对传播媒介、内容的表现:高级受众、普通受众。
按受众对信息的关注程度、范围:广泛性的受众、专门性的受众。
也称广受受众、窄受受众。
按受众与媒介的交换性质:宣传型、市场型。
●目的: 1.获知信息;2消遣娱乐;3求知;4交往联系。
●受众心理:1选择心理。
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
2从众心理。
3逆反心理。
受众对不符合自身预存立场(原有心理定势)的信息所产生的抗拒心理。
4认知心理、好奇心理、表现心理、移情心理、攻击心里等其他。
●权利:1.知晓权;2传递、交流、讨论的权利;3监督批评权力。
●受众与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一、受众对传播活动的控制。
1主动控制。
是手中有目的、主动的控制行为。
如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
2被动控制。
受众的心理、文化背景等因素所不自觉产生的被动控制。
如遵从性心理、民族意识、宗教信仰等。
二、受众的培养和改造。
受众受到媒体的影响,不仅是接受媒介发布的信息,而且被传播的形式所改造。
二、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1.个人差异论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阐述受众特征。
认为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不同表现主要是由于个人的文化背景和个人性格、态度的差别所决定的。
德弗勒等认为造成个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的差别;个人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的差别;个人所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立场、价值观念、信仰等方面的差别;每个人原有经验和态度被带进对新事物的理解时造成的差别。
浅谈受众心理
浅谈受众心理浅谈受众心理【摘要】受众,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体可以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
他们能够决定一条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
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
受众作为社会群体的人,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本文将简要的介绍受众心理。
【关键词】受众心理媒介传播一、何为受众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
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二、受众的特点1、广泛性这里指的是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
新闻媒介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
从广义上讲,所有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介现实或潜在的受众群,无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这时他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闻媒介的受众。
新闻传播的广泛也使受众超越了地域的间隔,在相同或相近的时间里,聚合而为传媒信息的接受者。
2、混杂性也正因为新闻媒体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早就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他们在同为传媒受众这一点上是同一的,但他们彼此之间却又同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身份、地位的悬殊,贫富的差别,文化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可谓千差万别。
3、隐蔽性尽管分散的受众成员有时也采用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参与新闻媒体工作,如加入受众参与节目,来信、来电反映意见和要求,或参与、接受媒体组织的受众调查等,但在总体上,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不见面的,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三、受众的类型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如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4、按照受众不同信息的需求:一般受众(广受众)和特殊受众(窄受众)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四、受众的心理特征1、新奇心理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众心理第一章受众分析一、受众: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
特点:1.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大部分社会群体;2.分散性,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3.异质性,即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受传行为: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所采取阅读、收听或观看的行为。
受传行为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物质条件、身体条件、时间条件、文化条件、心理条件。
根据受传行为的状况和受传行为的条件分类:⒈潜在受众:即目前尚无受传行为而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创造受传条件成为受众的人;⒉实在受众:即对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有受传行为的受众。
根据受传自觉程度分类:⒈有意受众:即自觉或比较自觉地把自己的受传需要与传媒联系起来,有意识参与传播过程的受众。
这一部分是比较稳定的。
⒉无意受众:虽有受传行为,但参与传播的自觉性较差,对传媒的视听往往是无意识的,是非稳定的受众。
讨论:目前各类媒介是如何使无意受众变为有意受众?中间又有哪些问题?根据受传的动机分类:⒈主智受众:以满足认识上的需要为主导动机的受众;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了解舆论,以认识客观世界。
(延迟能耗报偿)⒉主情受众:是以满足情感上的需要为主导动机的受众。
其目的是为了调节生活,消遣娱乐。
(即时报偿)二、受众的自主性:是指受众在视听传播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心理、行为的主动控制的心理特征,是受众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
受众受传过程中的主动性活动主要表现为:(一)选择⒈选择性接触⒉选择性理解⒊选择性记忆理智、经验导致选择性行为并非总是发生,它产生于需要及情感、意志共鸣(二)审辨受众对传播的审辨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传播本身的审辨;一是对传播所涉及的客体的审辨。
前者包括对传播者的审辨、对信息来源的审辨、对传播内容的审辨、对传播价值的审辨。
后者的审辨包括对传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现象的是非、曲直、美丑、善恶等的判断和评价。
网络媒体时代中的受众审辨能力增强:华南虎事件中网友的表现;死亡博客事件中的网友表现(三)加工⒈扩展与简化⒉具象和抽象⒊分解与合成(四)投射(情感联想)投射:是指个体在接受外在刺激时,把自身的经验、情感投射到对象上去的一种心理现象。
(五)探究(好奇心理)受众的探究有几个特点:一是选择性;二是主动性;三是短暂性。
第二章受众的需要与期望一、需要:是人类追求自身心理平衡的一种状态。
是个体和社会所必要的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有所缺乏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状态,是主体积极性的源泉。
人的行为就是满足需要的活动。
需要的分类:⒈按起源分可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⒉按对象分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⒊按社会意义分可分为合理需要和不合理需要;⒋按意识程度分可分为自觉性需要、模糊性需要和潜在需要;⒌按时间分可分为稳定性需要、阶段性需要和情境性需要。
二、作为受众而言,有哪三个最重要的需求?(一)受众的信息需要(1)人对信息需要的自觉性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催化人类信息需求的因素主要有:⒈开放性因素:独善其身的局面不再;⒉流动性因素:流动产生变化,变化产生不确定性;⒊短暂性因素:生活变动加快,日新月异。
以上几种因素带来的是人对环境熟悉的东西越来越少,不确定性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越来越多的不安与紧张。
(2)信息获取的两种基本获取方式:亲身传播--直接信息;介质传播--间接信息人们希望亲身获取到具有真实感的直接信息,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获取信息更多的依靠通过现代化手段和技术传播的间接信息。
其中大众传播方式就是重要的信息获取手段。
(3)大众传播的优势人要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必须打破自我封闭状态,与环境有所交流。
这种交流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身的流动,一是心灵的流动;心灵的流动要以信息为基础。
“乡村维纳斯效应”。
当人们把信息需要指向大众传媒并获得极大满足的同时,人们的心理往往也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扭曲和戕害。
1.从大众传媒获得的间接信息去替代亲身参与所获得的直接信息;⒉把“拟态环境”完全当作了客观环境;⒊产生传媒依赖;⒋失控的信息会造成受众心理紧张。
(二)受众的社会化需要社会化:社会化过程中,大众媒体起了什么作用?(1)通过大众传媒获取消息、知识技能;(2)通过大众传媒获得判断的标准;(3)通过大众传媒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
(三)受众的调剂生活需要第三章受众的注意一、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有两种:一种是无意注意;一种是有意注意。
二、受众的无意注意及其生成条件(一)传媒所提供的刺激的特征⒈刺激的强度(版面)⒉刺激的新异性(如超级女声海选现场、星空舞状元中的程菊花)⒊刺激的生动性⒋刺激的主体性⒌刺激的简明性⒍刺激的变化(二)传播内容与受众的关系⒈切合受众的迫切需要⒉牵动受众的情感⒊符合受众的直接兴趣三、受众的有意注意及其生成条件⒈大众传播能引起受众的间接兴趣,不是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吸引人,而是传播结果对受众有用、有益;⒉传媒要善于揭示传播内容的重要意义,使受众确信为此采取视听行为必有所获,从而对传播内容产生间接兴趣。
思考:受众无意注意对其有意注意的作用四、注意力经济媒体如何来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所谓注意力,从心理学上看,就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程度。
注意力经济(attention economy):是指最大限度的吸引用户或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以期获得最大的未来商业利益的。
在这种经济状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大众的注意力,只有大众对某种产品注意了,才有可能成为消费者,购买这种产品,而要吸引大众的注意力,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视觉上的争夺,也正由此,注意力经济也称为“眼球经济”。
第四章受众的理解一、理解:二、大众传播要受众理解须具备的条件(一)传播者与受众对传播符号有共同的符号本(二)传播者与受众对传播内容有共同的经验(三)传播者的传播与受众的接受有共同的节奏❖受众的视听节奏,其形成有习惯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主观因素即受众自身的理解能力;一是客观的因素,即传播的材料的性质和视听要求。
❖强调传播者的节奏要与受众的视听节奏相一致,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传播者的传播节奏不要快于受众的视听节奏,二是传播者的节奏也不要慢于受众的视听节奏。
第五章受众的接受一、受众的接受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心理层次:接受信息、改变态度、影响行为。
1、接受信息要使受众接受信息,关键在于要受众确信传播的内容。
而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之中由于个体防御性的需要,会产生极为强烈的逆反心理。
因此,一般都倾向于接受与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相符合的信息,而对于与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不符合的信息,则往往表示怀疑或拒绝。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刻板成见。
要使新闻信息具有可信度,在新闻信息的构建上需要符合以下三个要求:(一)内容的可实证性(二)表述的合理性(三)信息来源的可靠性2、改变态度(一)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个体的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结构。
态度与行为不同,态度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较为固定的、较为一贯的反应,表现我一种倾向。
构成态度的三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向因素。
(二)大众传播与受众态度⒈强效果说(早期)⒉有限效果说⒊适度效果说如: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涵化理论,心象理论⒋强效果说(近期)如:沉默的螺旋(三)受众态度改变的分类⒈依据态度的改变的方向来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类:①一致性改变:只改变了态度的强度,而态度的方向并未发生变化。
②非一致性改变:是态度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即新态度取代了旧态度,这是一种质的变化。
⒉依据受众态度改变的巩固程度来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类:①即时性的态度改变②持久性改变⒊受众的态度改变按改变的速度来区分,可以分为两类:①突发性改变②渐进性改变(四)受众态度改变的心理层次⒈顺从:受众对大众传播的内容表现出一致的倾向,但主要是表现为外显示行为上的一致,在内心深处并没有认同传播的内容。
⒉认同:受众对大众传播内容保持一致,这种一致并非只是表现在外显行为上,而是在心理上与传播内容产生了一种不可分的整体感觉。
⒊内化:把传播内容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把传播的观点和情感作为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一部分。
(五)有关态度改变的几种理论⒈刺激——反应学习理论;⒉平衡论;⒊认知失调论3、影响行为除态度外,制约行为的还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⒈能力⒉代价⒊相关的态度第六章传受关系——影响受众态度的因素之一一、传受关系的好坏决定传播效果的好坏二、良好传受关系形成的条件(一)传播者要有社会责任意识(二)传播者正确对待受众的需要传播者对受众的需要主要有三种态度:①漠视:即对受众的需要不加理会;②迎合:即对于受众的需要,不加分析地予以满足,把满足与引导割裂开来;③引导:对拾的需要进行分析,不仅满足其现有的需要,而且培养引导受众的需要,使其向更高的层次上发展。
对于受众的需要,传播的引导方式有以下几种:①抑制不合乎社会规范的需要;②引导受众建立合理的需要结构;③提高受众对高层需要的自觉程度(三)传播者对受众的平等态度(四)传播者代演受众角色传播者代演受众角色,具有以下意义:①可以避免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时以自我为中心;②可以增进对受众的理解;③可以增强传播者对受众的情感。
(五)受众参与传播⒈心理参与:即是受众在接受过程中,被传播中的人物、事件、情景所感染,不自觉地进入到传播情境中去,产生了自我与传播客体同一的心理感受。
其特征有:①从受传者的心理过程来看,传播中的人物、事件、情景不仅仅是主体的认识对象,而且与主体融合在一起。
②从信息传播过程看,受传者几乎忘记了传播者存在,忘记了自己是信息的接受者。
⒉行动参与:(六)受众要培养和树立正确的视听态度⒈实用态度;⒉欣赏的态度;⒊研究的态度三、结合自己熟悉的媒体,他们是如何做到良好的传受关系?第七章传播者形象一、良好的传播者形象的构成因素⒈受众感到可信如何做到可信:①传播者的传播活动符合社会规范,具有良好信誉;②传播者对所传播的内容具有权威性即要注意信源的使用;专家,年龄③传播者具有正确的意向;归因理论:人对他人的行为总要进行分析,推论出其行为的内在原因。
这种归因是出于人们对环境的了解和控制的需要。
因此,受众往往会猜测传媒的动机。
如果受众认为传播者的传播行为是出于个人利益,比如仅仅是为了获取个人名利,或者所言是出于某种目的,并非是由衷之言,受众对他们传播的信息的可信度就会降低。
因为在受众看来,此种信息都可能因服从于传播主自己的需要,而难于保证传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相反,如果受众发现传播者的利益与所传信息内容无关,特别是相悖时,受众对传播的内容的信任就会增加,因为受众确信此种信息内容受传播者的主观干扰的可能性,相对来说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