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分配律

李明强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题: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2.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请把老师说的一句话用两句话来表达。

我爱爸爸和妈妈。

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我喜欢吃苹果和梨。

我喜欢吃苹果,我喜欢吃梨。

2.请把老师说的两句话用一句话来表达。

妈妈给我洗衣服,妈妈给妹妹洗衣服。

妈妈给我和妹妹洗衣服。

我喜欢上语文课,我喜欢上数学课。

我喜欢上语文课和数学课。

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我们可以发现老师说的话和同学们说的话表达的意思一样的,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些联系。今天和同学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也存在着这样的联系,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题5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

2.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汇报预测:

解法一: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6+4)×24

=10×24

=240(根)

解法二: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

6×24+4×24

=144+96

=240(根)

4.观察比较。

(1)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板书:(6+4)×24=6×24+4×24

(2)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先算6加4的和,再算10个24是多少;等号右边

先算6个24与4个24各是多少,再求和。

5.探索规律。

(1)提出假设: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

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

(2)举例验证。

让学生独立举例验证,验证后把自己举的例子在小组内和其他同

学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交流所举例子是否符合要求;

二是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总结规律。

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你发现了什

么规律?

师生交流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

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6.用字母表示。

请大家用喜欢的式子概括这类算式老师引导大家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

(a+b)×c=a×c+b×c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通过改写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其中有顺向的改写,也有逆向的改写。学生在逆向改写时可能会

有困难,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呈现了学生初学乘法分配律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40×50+50×90与40×(50+90)让学生辨析,从而进一步明晰概念。还

选择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如74×(20+1)与74×20+74,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而不是形式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3.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请同学们通过比较感受那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概括本节课学习的乘法分配律的内容,结合课前小游戏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分感恩教育。

五、教学反思

大部分同学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能初步感受到用分配律可以

简算。不仅要求学生会顺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而且还要求学生会反向应用。通过正反应用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热情较高,能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和同学的交流合作,解题速度和准确性都很理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欢迎阅读《乘法分配律》说课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二、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首先,利用课件“学校购买课桌椅情景”引入:一张课桌65元,一把椅子每把35元。

问题:买35套这样的课桌椅,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样引入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

信息,并主动积极的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2、??解决问题,感知规律

(1让学生合作完成,男同学解答问题①得到65×35+35×35=3500(元)。

(2)?通过分析,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两个算式应该相等。即:65×5+35×5=(65+35)×5。

(3)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

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感悟问题的解决,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3、??检验规律,建立模型

(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7×2+3×2和(7+3)×2两种算式,通过分析,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即7×2+3×2=(7+3)×2。

接着问学生,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建立初步的概念。

(2)???????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

(3)???????出示乘法分配律公示字母来表示。

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引导概括出

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让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推理的能力。

(a+b)×c=a×c+b×c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3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3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造成数学模型,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4、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①(32+25)×4=(??)×4+(??)×4

②48×12+52×12=(????? +????? )?×(?? )

(教学设想:这一组练习,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轻松解决,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及时反馈

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2)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