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三.拓展延伸,总结积累
1.总结: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让我们以语言作为画笔,精心描摹一下心中的这个充满童趣的画面吧!(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领学生认真倾听,参与交流)
3.生活小贴士:《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告诉我们虽然蝉有着非常清晰的视觉,但是他经过试验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2.揭题:夏天的农村有很多有趣的事,可以捉螃蟹,可以采莲蓬。清代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生活。有一天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他把看到的情景写成了一首小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
3.解题:“见”是什么意思?“所见”呢?(所看见)
4.激趣: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什么吗?读了这首诗你就会知道。
预设:学生回答不出来
指点:这是一个牧童骑着牛准备回家了。
预设:学生把整首诗全背了出来
指点:不错!不过我们就背其中一句就行了!
过渡:夏天儿童的生活真是有趣!同学们在夏天的时候都喜欢玩什么呢?
预设:和同学一起去河边玩水。
评价:在河边玩水时特别不安全的,我们要保护自己。
预设:捉蝴蝶、捕蝉
评价:与动物为友,生活丰富多彩!
谁也愿意说说这个孩子?
预设:这个孩子骑在牛背上,显得非常开心
评价:小牧童高坐牛背,好不神气!
(2)你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看到了翠绿的树木。
评价:填空()的树林。猜猜诗中哪个词语是这个意思?
相机教“樾”字:
(3)同学们,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圈出蝉的图片)
总结:蝉一般是出现在夏天的,那这个故事发生的季节是在(?)
(2)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所见》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也叫牧童。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见”还可怎么组词呢?请大家想一想,“所见”是什么意思?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复练习,读准读熟(一)初读课文l.教师范读古诗2.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4.学生试读、教师检查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想想我们读的诗句,你发现我们刚才只是从图中用眼睛看了画面上的内容,可作者所见的,还有什么?1、“见”不光是“看见”,还包括“听见”……再看看这幅图,再读读课文,你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先看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中那些词语不理解?2、学生质疑。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声唱歌时的心情怎样?想象这时画面的情景。
5、指导读出牧童高兴的心情。
6、起初,牧童在牛背上高兴地唱着歌,后来呢?请大家看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一句有那些地方不懂呢?7、学生质疑。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9、你捉过什么东西?“忽然闭口立。
《所见》综合资料_教案教学设计
《所见》综合资料所见袁牧牧童①骑黄牛,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题解: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树阴。
今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诵读:①内容简介: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准备捕捉知了的一刹那情景。
②写作特点:诗人善于抓住事物瞬间的特点加以描写,反映人物独特的心理状态,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有动有静。
③朗诵指导: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第二句之后要有较长的停顿。
要突出“振”、“捕”、“鸣”、“闭口”、“立”等词语。
要读出生活情趣。
④思考:请将这首诗与后面的《小儿垂钓》对比着读,并分析在写作上的共同点。
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6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二、教材说明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
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
“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
“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
“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
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所见》教学设计15篇
《所见》教学设计15篇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引导交流部分。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准节奏,说说诗意。
(2)读整个诗句,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教师引导:“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
(欲——想捕——捉)(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1、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⑴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①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②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⑵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⑶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①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
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所见》。
《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一、课文概述《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是一首古诗,属于精读课文。
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
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与本单元“快乐的夏天”主题相吻合。
二、教学理念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三、学生认知基础分析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
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
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会认10个二类字,能正确认读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通古诗。
鼓励学生用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4、学习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的吟诵古诗。
五、教学方法1、课前准备,搜集一些赞美夏天的小诗。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6篇)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6篇)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1主要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最终达到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生动景象,体会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所见》。
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所见——袁枚(板书)初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见》,同位互相解决生字问题。
2、老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领读,带词读。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品读古诗: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我带着大家读一读,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呢?师生共同读诗歌。
师:多读几遍吧,这样你会想到更多的画面。
学生又读几遍才停下来。
师:谁来告诉大家:是谁骑黄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是牧童。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脚丫,穿着马褂、戴着斗笠的小男孩骑在牛背上。
师:很好!谁能说说这头牛长得怎么样?生:这是一头很肥的黄牛,肚子吃得鼓鼓的,走起路来尾巴左摇右摆。
师:真棒,你们很会想象!小男孩坐在结实的牛背上开心吗?你从哪句诗歌看出来的?生:从“歌声振林樾”可以看出来。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生:牧童很高兴,唱起歌儿,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
他的'嗓子很好听,又响亮,树上的蝉也跟着唱起来了。
师:你说的真好!这蝉真可爱!小男孩喜欢它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生:我从“意欲捕鸣蝉”这句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那“忽然闭口立”又是啥意思呢?生:小男孩立刻闭嘴不唱了,悄悄的站到树下望着上的蝉。
师:说的真好!这个孩子给了你什么印象?生:可爱、机灵、活泼。
拓展: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请讨论一下:接下来,小男孩会怎样做?生1:我认为他没爬上树,因为这样摇动树枝后,蝉就会害怕,然后飞走了。
生2:是的,这样就不能听到蝉唱歌了。
生3:我认为作者袁枚应该跟小男孩帮忙,回去拿网子来网它就行了啊!生4:不行,老师讲了: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是有生命的,它的家在树上,我们带回家它会死去的,它是属于大自然的。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
激趣导入
1 . 师: 炎热 的夏天 刚刚过去 , 我 们迎 来 了凉爽 的秋 天 。小朋 友们 回忆 一下 ,
左边 捺变成 点 ) 请 和老师 一起 书写 。 ( 请
学 生 在 书 上 描红 一 个 , 再写一个 )
寸, 眼离 书本 有一 尺 , 身离 桌 边有 一
拳 。开始 1 2 . 师: 好, 我们来看这个小朋友的字 , 谁来 评一 评 ?老师也来 提个 醒 , 如果 能
把这个字整体再往上提一点就更好 了!
事 !看 ( 出示 乡村 图片 , 接着 出示课 文 图 片) , 图 中的小朋 友在干什 么?有一位清
【 设 计意 图 】 让 学生 通过 初读 古诗 ,
明确生字 的读音 , 对诗句有个初步 了解。
( 二) 检 查 生 字
1 . 师: 看, 生字宝宝 出来和 大家交朋 友啦 ! ( 师 出示 带 拼音 生 字 : 所、 牧、 蝉、
2 . 能有 感 情地 朗 读古 诗 , 通过 朗读
师: 同学们 , 刚才 大家用 了加一 加 、 换 一换 、 偏 旁识 字法记 住 了这些生 字宝 宝, 小朋友们真不愧是识 字高手 。
( 三) 去 拼 音 读 生 字
课题 , 注意 “ 所” 是 平舌 音 。你 知 道 “ 所
见” 是什 么 意思 吗? ( 所见就 是指 诗人 看
【 关键词 】 教 学设 计
【 中图分类号】 G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 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7 ) 1 0 A -
00 81 —0 2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古诗《所见》的教案(1)背景学问:《所见》和《小池》是两首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情趣的古诗,分别由袁枚和杨万里所作。
这两首诗布满着童趣、情趣,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观看力和想象力。
《所见》着力刻画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牧童夏日捕蝉的情趣;《小池》悉心渲染的是孩子们观赏沉迷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
古诗的韵味、想象的空间,勾画出了夏季独有的童贞世界。
学情分析: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布满诗性的诗人。
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
细细研读这两首古诗,生字不少,但是对于已经具备肯定识字力量的基础较好同学来说并不难。
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纳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
老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领同学利用各种形象的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直接领悟的词语上。
同时,这两首诗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想象力,诗歌的内容接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阅历和感悟促成孩子与古诗的诗性对话,利用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强化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1、学问和力量。
熟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童、黄、闭、立"8个字。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和背诵中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夏日的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喜爱朗读古诗,情愿积极背诵。
激活同学关爱自然、喜爱生活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激活爱好。
1、同学在老师的引领下观赏一组配乐的夏日情境图(课件),勾画出对夏日童年生活的回忆。
2、同学沟通:夏天,我最喜爱(干什么)。
3、老师展示课件(课文的插图:牧童欲捕蝉),引领同学猜想:这个古时候的小伴计喜爱在夏天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袁枚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课件配乐朗诵,诗问逐行消失。
)二、同学自学,通读全诗。
1、同学试试自己反复地朗读《所见》,特殊留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
(特殊关注日常朗读比较困难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忙)2、同学互助学习,自主熟悉古诗中的新汉字。
二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阅读、听说、写作等各项技能,全面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对生活周围事物的观察、发现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品质修养和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
美感享受;
4.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朗读课文;
2.掌握一些特殊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以及简单的诗句;
3.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近义词的辨析;
3.运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所见》、图片、课件、课件、复印件等
教学过程:
一、热身(5分钟)
1.随堂热身活动:复习前几篇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导入新课(10分钟)
1.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让他们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内容。
2.向学生引入新课《所见》,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导入课文主题。
三、阅读课文(15分钟)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整体朗读。
3.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四、理解课文(15分钟)。
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教案三篇:了解日常用品
一、教学目标1.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并学会正确使用它们。
2.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3.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日常物品,并能够正确地描述它们。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自己的观察。
三、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这些物品,创造出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并要求学生正确地描述它们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发挥,运用所学的知识,创作自己的小作文,描述自己眼中的日常用品。
四、教学步骤1.给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书、铅笔、橡皮等,并让他们自由观察这些物品的特点和用途。
2.让学生自由组合这些物品,创造出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如在教室里、在家里等。
3.引导学生描述这些场景中的物品,要求描述准确、完整,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
4.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创作自己的小作文,描述自己眼中的日常用品,并要求学生注意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观察物品,并能够正确地描述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创造出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并准确地描述场景中的物品。
3.评价学生的小作文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描述自己眼中的日常用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察。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次精品教案的编写和实施,我深刻地认识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自己的文本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提高和培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学业提高。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课文概述首古诗,属于精读课文。
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 的情趣,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
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与本单元“快乐的夏天”主题相吻合。
学情分析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 6 个生字,能正确认读书写诗、林、闭3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通古诗。
鼓励学生用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课型:古诗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联系生活实际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2、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的一位大诗人。
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板书课题、诗人、朝代,齐读课题。
解释诗题目的意思: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识记“所”——师:生活中我们会在哪里见到这个字?组词识记:厕所、招待所、一所学校、派出所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
(幻灯播放)2 、指名交流看到的。
(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3、自读古诗,识记生字。
(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二、三声调值)4、指名读古诗,及时评析,集体再读古诗。
中班古诗所见教案
中班古诗所见教案【篇一:古诗-所见】教案(总第课时)【篇二:古诗所见教案设计】《所见》教案设计内容分析:《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背诵表演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学情分析:一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基本上还没有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其形象思维也还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联想和兴趣在这个时期占主导地位。
在这首古诗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在其乐融融中感受诗韵、诗情、诗意,让他们陶醉其间,让他们心旷神怡,感受古诗的朦胧之美,含蓄之美。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目标:1、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准确组词。
2、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1、正确识记生字2、有感情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课型:古诗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今天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清代大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袁枚(课件展示图片)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随即课件展示画面:牧童骑黄牛的情景、大树上的蝉、还有蓝天、青山、绿水、红花、青草等)。
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猜猜诗人看到了什么?生:(学生活动、回答,老师及时评价)师:同学们想象力丰富、而且说得也很好,语言表达力都很强,大诗人袁枚和同学们一样看到了这些情景,并且把他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叫《所见》。
(课件出示课题:《所见》)生:齐读读题。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下面是小编收集的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供大家参考。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1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略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叙述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叙述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课时安顿:2课时第一课时寻隐者不遇课时目标:根底性目标:1.能背一首已学过的古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3.初步理解古诗意思,会背诵古诗。
4.能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会默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
提高性目标:6.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想象力。
7.感悟诗人的心情以及对隐者形象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一、背诗导入,解题范读。
完成目标1、2 1.师: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
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 2.你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为大家背背吗?3.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4.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学读这首诗。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完成目标3 1.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而且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
现在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自己思考,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问老师。
〕2.交流汇报学习所得。
(交流时可推派代表,可四人合作,也可以在此根底上提出不同的见解)。
3古诗两首《所见》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古诗的优美韵律和意境,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领略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学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所见》中的生字词、重点词语及诗句的含义。
2.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掌握古诗的韵律、节奏,学会分析古诗的修辞手法。
4.将古诗的意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各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现场默写《所见》这首古诗,巩固对诗句的记忆。
2.设计一些关于古诗的练习题,如填空、改错等,检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程度。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所见》为主题的现代诗或绘画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所见》时,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所描绘的美好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字词教学
针对生字词和重点词语,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讲解,如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同时,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3.逐步引导,深入解读
2.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古诗?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以此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一年级语文教案)《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一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这位儿童在干什么?他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初步猜测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学生自学部分l.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3、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
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引导交流部分。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准节奏,说说诗意。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教师引导:“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
(欲——想捕——捉)(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见》教学设计
(板块结构式)
教学概况:古诗《所见》是语文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四言绝句,写的是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他一路行一路唱,欢乐的歌声响彻整个树林。
可是蝉叫声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想把蝉儿捉住,所以停止了唱歌。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骑着黄牛唱歌的动态,后写小牧童停止唱歌,屏住呼吸的静态,这从动到静的变化,简短的四行诗,把小牧童天真烂漫、逍遥自在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古诗教学,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语言美和音乐美、意境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达到积累祖国语言,增厚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程对古诗教学的要求,产生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烂漫。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古诗美好的意境。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关键项目、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环节一:正所谓“入境始于亲,”本环节的教学导入看似简单,但教师要求背诵积累耳熟能详的古诗,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情感,唤起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
环节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以读准字音为基础,没有正确的朗读就没有有感情的诵读,所以读准字音是为后面的读通读顺,有感情的朗读做好铺垫。
环节三: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好方式,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的成败与否的第一个标准是看全班同学是否熟读了课文。
”所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既是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
而读通读顺古诗又是实现入情入境吟咏诵读古诗这个目标的前提。
所以本环节的教学设计
不仅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还为下一个环节的披文入情,体会诗情诗意扫清文字的障碍。
环节四: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本环节的教学设计设计了“听一听,画一画,读一读”等教学活动感知古诗韵律。
用小斜线画出朗读节奏,然后根据朗读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这些活动显示出了这是一个有梯度的朗读训练过程,学生读通读顺古诗是朗读的一个层次,读出节奏、韵律又是朗读古诗的另一个更高层次,为体会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做好铺垫。
环节五: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
而理解诗句的意思是为学生更好的领会诗歌的意境服务。
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看图理解、仿造写话,动作表演,感情诵读等方式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句去理解揣摩诗句的意思,进入诗歌的意境,不仅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还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
环节一:背诵古诗,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赵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孩子学过很多古诗,也会背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
2、小结:咱们班的孩子积累的古诗可真多!对古诗也很感兴趣,这节课我们又来学习另一首古诗:第13课《所见》。
3、揭题,释题:“所见”是什么意思?
4、小结: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事物(东西)《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景物。
环节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过渡导入:请大家打开书,或者看屏幕,细细地把古诗读过两遍,不懂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拼一拼,把古诗的每一个字读准,特别注意课文中的生字,把诗读得字正腔圆。
你觉得可以了,就读给你的同桌听,让你的同桌来评一评。
2、检查反馈。
3、指名读,自评:你觉得你哪点儿读得最好?互评:你觉得哪个字读到你心里边去了?
环节三、再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过渡导入:请同学们再细细的把古诗读过两遍,注意把古诗读通读顺,你觉得可以了就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让你的同桌评一评。
2、检查反馈:指名读,评价。
3、全班齐读。
环节四: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1、过渡导入:读诗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诗歌该有的节奏来,请听老师读第一行诗,听听老师在哪个地方做了停顿。
2、在剩下的诗句上用小斜线标出朗读节奏来。
3、检查反馈。
4、了解五言绝句的朗读节奏规律。
(每行诗的节奏都一样,朗读节奏是二三)
5、总结:这就是古诗,讲究的是对仗和押韵,读起来就会有一种朗朗上口的节奏美。
让我们按我们画出的节奏读一遍,读出古诗的节奏美来。
6、听朗读录音
环节五、理解诗意,读出诗情
1、过渡导入:谁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2、引导看图说话,根据插图理解“牧童骑黄牛”的诗意。
3、理解体会:歌声振林樾。
重点理解“振”。
4、抓住牧童的歌声,理解“振”字,体会牧童逍遥自在的心情。
5、总结: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在读“歌声振林樾”的时候大家都同时的在“振”字上下功夫,那么振字给你什么样的体会?(大声的、动听的,优美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由此你体会到牧童什么样的心情?(愉快、悠然自得)再一次读古诗,读出牧童的心情来。
6、指导:用()声振()来进行仿写训练。
7、理解体会“意欲捕鸣蝉。
”
8、理解体会:“忽然闭口立。
”
9、表演“忽然闭口立”,结合动作表演理解诗意,进行诵读以及口语交际训练。
环节六:诵读古诗,加深印象
1、诵读古诗。
环节一:
1、生背诵古诗,展示平时的古诗积累。
(听、想、说、做)
2、生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先思考半分钟,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各别回答。
(听、想、说、动、静)。
环节二
1、生自由读古诗。
读给同桌听,同桌互评。
(听、说、动)
2、按十个手指头就是十分的要求给同桌打分。
(动、做、动)
3、纠错,正音。
引导自评,互评。
(听、说、动、静)
环节三
1、自由读课文。
(说、做)
2、引导自评、互评。
3、提出读的要求:全班清爽干净地齐读古诗。
环节四:
1、师范读第一行,生听,听后说一说在诗句的哪个地方做了停顿,并指导用小斜线标上停顿符号。
(听、做、静)
2、指导:一边读,一边标节奏。
(说、动、做)
3、板演标节奏符号。
(做、看、动)
4、引导:看看我们标的朗读节奏,你发现了什么?(看、想、说、听、做、动、静)
5、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6、明确听的要求: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听,还要学会边听边想象画面,让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在脑海里活起来。
(听、想、看、静)
环节五
1、检查反馈,相机出示古诗插图导入,引导生说想象到的画面。
(听、想、说、静、动)
2、看图说话,利用插图理解诗意。
(看、想、说)
3、引导:从诗句中你又知道牧童骑在牛背上正在干什么?(唱歌)从诗句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歌声)
4、播放牧童的歌声。
重点抓住“振”字引导体会牧童的歌声是什么样的歌声。
读出牧童的天真烂漫,逍遥自在,读出牧童愉快、悠然自得的心情。
6、过渡导入:哟!“儿童读古诗,书声振课堂”听了老师的话你发现了什么?(仿造古诗来说话)对!让我们当回小诗人也学学作者用上振字说一句古诗吧!
(1)小组合作:你平常听到的除了歌声,还有什么声?先自己
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用气泡图的形式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用中卡展示出来。
(2)根据展示的内容进行仿写训练:(笑声:笑声振教室。
雨声:雨声振村庄。
人声:人声振广场。
歌声:歌声振校园。
雷声:雷声振天地。
鼓声:鼓声振校园)(想、说、听、做、动、静)
7、再次播放歌声,过渡导入:可是,牧童的歌声为什么突然断了?(播放:蝉声)问:是什么声音?(蝉的叫声)听到了蝉的叫声,牧童会想什么?(想捉蝉)哪句诗写出了牧童想捕住蝉呢?(相机出示:意欲捕鸣蝉,)引导读出牧童的内心,先和同桌练一练。
检查反馈并评价。
(听、想、说、静)
8、要想捕住蝉,牧童必须怎样做,引导利用诗句来回答。
9、动作表演“突闻闭口立”。
各别采访:牧童,你为什么忽然闭口立?引导用诗句“意欲捕鸣蝉”来回答。
(想、说、听、做、动、静)
环节六:
1、提出读的要求:拿出最好的朗读水平来再读这首诗,用深情的朗读来记住这首诗。
注
释
式
评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