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期末考试整理

合集下载

法学《环境资源保护法》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法学《环境资源保护法》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保护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2、人类环境:“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3、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

4、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自然界形成的,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5、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7、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8、环境破坏: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9、环境污染:由于人们在生产建设或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使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了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现象。

10、环境保护:为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二、简答题1、简述人类环境的概念以及环境科学对环境的分类。

“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2、简述我国环境法中的环境范围及其与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环境法的“环境”,是以环境科学关于“环境”的定义为依据,指的是围绕着人类而存在的由自然要素所构成的物质环境(物质条件和空间)。

《环境法》期末经典复习题

《环境法》期末经典复习题

《环境法》总复习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通过《关于环境与发展里约宣言》是在(A )A 1992 年B、1972 年C、1982 年D、1970 年2、第二环境问题可以分为( D )A、后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B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环境破坏C自然环境工环破坏和人境破坏D自然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3、对长江、黄河上游林木应加强保护,而对东北大小兴安岭林木可以适度砍伐,这体现了生态学的(D )A、“物物相关”律 B 、“负载定额”律C “协调稳定”律D 、“时空有宜、地时制宜”律4、当前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主管机构是( C )A、国家计划委员会 B 、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C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D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5、公民环境权概念的第一次提出是在(A )A 1970年的日本东京会议B 、1972年开罗会议C 199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D 、里约会议6、“三同时”制度是指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及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D )A、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B 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同时使用C 同时设计、同时验收、同时使用D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7、排污费用于补助重点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时,此种补助一般不得高于其所交纳排污费的( C )A 60%B 、75%C 、80%D 、90%8、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被国家使用以后,其所有权主体变为(D)A、国家和集体 B 、国务院C国土资源部 D 、国家9、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是(A )A、污染物排放标准 B 、环境方法标准C环境基准 D 、环境质量标准10、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颁布于(B )、A 1991年5月24日B 、1987年9月5日C 1995年8月29日D 、1996年8月29日11、海上自然保护区的确定必须经批准的机关是( A 、全国人大B、全国人大常委会C 、国务院D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2、我国主要污染防治所制定的第一个专门行政法规所针对的污染水域是( C )A 、长江B 、黄河C 、淮河D 、海河、滦河 13、 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是( A ) A 4Odb B 、 50db C 、 60db D 、 70db14、 我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C )A 1970 年B 、1972 年C 、1973 年D 、1975 年15、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对健康、干净、良好环境的享有权都为( A )A 、环境权B 、公民环境权C 、人类环境权D 、生存权16、第一次把主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规定为全民所有的我国宪法是( A )A 54年宪法B 、75年宪法C 、78年宪法D 、82年宪法 17环境污染在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中首先出现在( C )A 、社会早期B、以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C 产业革命以后到 20世纪60年代D 、当前 18环境保护法的调整对象是( A )A 、人们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B 、环境管理关系C 人与自然关系D、环境改造关系、“环境影响评价”等规定,源出于生态学的( 、“相生相克”律 、“时空有宜”律20我国第二次全国环境工作会议召开是在( B ) A 1979 年 B 、1983 年 C 、1987 年 D 、1989 年 21环境影响评价属于( B ). A 、终局性评价 B 、预断性评价C 、准确性评价D 、事后性评价22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是(D )A 、污染物排放标准B 、环境基准C 、环境方法标准D 、环境质量标准 23在环境保护单行法规中,规定了多种行政处罚形式,其中最为普遍的是( B )A 、警告B 、罚款 C、责令限期整治D 、交纳排污费24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坏赔偿提起的民事诉讼时效期为( C )A 1年B 、2年C 、3年D 、20年25目前我国大范围的酸雨主要因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造成的,这种污染物是(19环境保护法中“土地利用规划” A “物物相关”律 B C “协调稳定”律DA 、二氧化碳B 、氮氧化合物C 、一氧化碳D 、二氧化硫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颁布于( A ) A 1982 年 B 、1983 年 C 、1985 年 D 、1988 年 27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属于( A ) A 、国家所有权 B 、集体所有权 C 个人所有权D、单位所有权28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间开展合作或外交活动的 重要内容,这表明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B ) A 、经济化B 、政治化C 、全球化 D、复杂化29我国法律规定,大城市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必须在( C )A 30万以上B 、40万以上C 、50万以上D 、60万以上 30在国家环境法律关系中,法律关系的主体是( A )31不需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是( A 、直接从地下取水BC 为家庭生活、畜禽饮用取水32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确立环境污染危害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为( B )A 、过错责任原则B 、无过错责任原则C 公平责任原则D、诚实信用原则33、确认一个污染的地区污染是否严重的根据是( D )A 、污染物排放标准B 、环境基准C 、环境方法标准D 环境质量标准34、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防止过量放牧、封山育林,确定禁猎期等,其依据是生态学的( A )A 、负载定额律B 、协调稳定律C 、能流物复律D 相克相生律35、 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会议是( A )A “1992年的里约会议B 、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会议C 1982年的内罗毕会议D 、1970年的人类环境会议36、 《人类环境宣言》通过的时间是( B ) A 1970 年 B 、1972 年 C 、11974 年 D 、1976 年37、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兴起和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孕育、产生的时期是从新中国成立到( C )A 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B 、20世纪60年代C 1978年党的^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D 、20世纪70年代38、人类最终理智选择可持续发展始于( B )A 、国家B 、国家机关C 、企事业单位公民C )、直接从江河取水 D 、直接从湖泊取水A 1983 年B 、1992 年C、1987 年D、1989 年39、对城市近期建设区域内各项建设作具体安排,属于城市规划中的( D )A、总体规划 B 、近期规划 C 、远期规划 D 、详细规划40、下列可以成为集体所有权客体的是(A )A、滩涂资源 B 、矿产资源C野生动植物资源 D 、城市土地资源41、某森林公园对进园参观、游览的游客收取门票费,这属于( C )A、开发使用费B、补偿费C、保护管理费D、惩罚性收费42、环境法律制度有基本与一般之分,下列属于基本环境法律制度是( A )A、“三同时”制度 B 、申报登记制度C现场检查制度D 、奖励制度43、《环境保护法》规定,对行政复议不服的,诉讼时效为( B )A 10 日B 、15 日C 、30 日D 、45 日44、首次以法律形式对大气污染防治作了原则性规定的法律是( A )A、《环境保护法(试行)》B、《环境保护法》C、《大气污染防治法》 D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45、生产活动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被称为财富之母的自然资源是( C )A、水 B 、矿产C 、土地D 、森林46、《水污染防治法》在环境污染防治法律规范中率先规定了( A )A、总量控制制度 B 、排污申报制度C限期治理制度 D 、“三同时”制度47、下列不属于“噪声敏感建筑物”是(C )A、医院 B 、机关C 、商场D 、住宅48、承担环境民事法律责任不以主观上有无过错为前提,这体现了环境法律责任的( B )A、综合性 B 、独特性C、严厉性 D 、灵活性49、通过《气候变化公约》的会议是( A )A 1992年里约会议B 、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C 1982年内罗毕会议D、1970年人类环境会议50、人为大量捕杀鼠类天敌一蛇,引起了农田鼠类种群大爆发,这一事例证明了生态学的(B)A、负载定额律B、相克相生律C、物物相关律D、协调稳定律51、在我国目前解决水资源供求矛盾的最有效的途径是( A )A、节约用水 B 、提高水价C、综合利用 D 、南水北调52、对固体废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其中基础是( C )A 、减量化B 、资源化C 、无害化D 、标准化53、 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试行)颁布于(B )A 1978 年B 、1979 年C 1980 年D、1981 年54、 排污单位都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缴费通知单,向指定银行缴付排污费,其期限为( A 10天内 B 、15天内 C 、20天内 D 、25天内55、 首次确认国家对重要自然资源享有所有权的法律文件是( B ) A 自然资源保护法B 、75年宪法C 、《共同纲领》D 、78年宪法56、在环境标准中,只有国家级而无地方级,全国统一执行国家级标准的是( C )A 环境质量标准B、污染物排放标准 C 环境基础标准和环保方法标准D 、环境控制标准57、 由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氢化物引起的大气污染是( B )A 石油型污染B 、煤烟型污染C 交通工具污染D、特殊型污染58、城市作为水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其污水的最佳处理方法是( B )A 、回灌地下水B、集中处理 C 各排污单位负净化责任D 、排放到郊区59、下列不属于现代环境问题突出表现的是60、我国刑法中对环境犯罪列有罪名(61、土地复垦的原则有( A )62、矿产资源所有权包括( B )63、《固体废物防治法》的首要原则是( C ) A 全过程管理原则 B、危险废物分类管理的原则 C 三化原则D、鼓励集中处置原则64、国际环境法最主要的渊源是(A )A 国际条约B 、国际习惯C 、一般法律原则D 、有关决议、宣言 65、环境保护法规定鼓励综合开发利用、废物回收、发展生态农业的依据是生态学的( A 、能流物复律B、物物相关律A 突发性重大污染事故频频发生 、“酸雨” “温室效应”出现C 沙尘暴、泥石流出现、大规模生态破坏 A 12 种 B 、14 种 C 、16 种D 、18 种A 谁破坏谁复垦B 、谁使用谁复垦 C、谁征用谁复垦 D 、谁转让谁复垦A 个人所有权 C 集体所有权B 、国家所有权D、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C “相生相克”律D 、负载有额律66、某杂技团的节目中有老虎等动物表演,该团应持有( C )A、特许猎捕证B、狩猎证C驯养繁殖许可证 D 、特许捕捉证67、环境噪声不具有的特点是(D )A、暂时性和感觉性 B 、局部性和分散性C分散性和感觉性 D 、持久性和集中性68、下列制度中由我国首创的是(A )A、“三同时”制度 B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C、许可证制度 D 、排污收费制度69、各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的依据是( B )A、民法B、宪法C、经济法D、全国人大决议70、我国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始于(A )A 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 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71、我国第二次全国环境会议召开的时间是(B )A 1979 年B、1983 年C、1987 年D、1989 年72、1970年日本东京会议第一次提出(A )A、公民环境权概念 B 、环境保护的概念C、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D 、公民生存权的概念73、环境评价影响不属于(D )A、预断性评价B、事先性评价C、概率性评价D、终局性评价74、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采取征收、征用手段取得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方式是(A、法定取得 B 、强制取得C、开发利用取得D、天然孳息75、下列不属于环境与自然保护法律责任范畴是( D )A、行政责任 B 、民事责任C、刑事责任D、经济责任76、我国行政机关对环境纠纷当事人间赔偿责争议作出处理方式是( C )A、行政仲裁B、行政命令C、行政调解D、行政裁决77、大气污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排入大气中污染物的( C )A、种类B、性质C、浓度D 、密度78、1982年我国颁布的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是( A )A、《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B、《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 C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D、《海洋倾废管理条例》79、需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是( C )A 、为家庭生活取水B 、畜禽饮用取水C 直接从江河取水D 、其他少量用水80、全国森林覆盖律的奋斗目标为(C )A 13. 92%B 、22%C 、30%D 、33. 3%81、环境保护法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体现了生态学的( A )A 协调稳定律B 、地时制宜律C 负载有额律D、物物相关律82、我国确立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文件是( D )85、 我国第一部关于保护草原资源的专门《草原法》颁布于( C ) A 1983 年 B 、1984 年 C 、1985 年 D 、1986 年86、 在环境污染防治法律规范中率先规定总量控制制度的是( B )A 《海洋环境保护法》B 、《水污染防治法》C 、《大气污染防治法》D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87、 我国早期环境管理的第一项制度是( A ) A “三同时”制度 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C 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D 、环境标准制度88、 行政环境处罚种类中最轻微的是( B ) A 罚款 B 、警告 C 、责令停产D 、没收财产89、 由于人的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一般称为(D )A 原生环境问题B 、环境污染问题C 、环境恶化问题D 、次生环境问题 90、 在各类环境权中最基础的环境权是( C )A 人类环境权B 、人类生存权C 、公民环境权D 、国家环境权 91、 明确提出公众参与原则的国际环境保护法律文件是( D )A 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B 、1982年的《内罗毕宣言》C 1985年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D 、1992年的《里约宣言》 92、污染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向附近可能受到影响的单位和居民通报体,其法律依据是公众享有(A 《环境保护法(试行)》 BC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83、集体所有的土地资源被国家征用后, A 集体和国家 B C 国务院D84、下列属于破坏资源类犯罪的是( A 非法收购盗伐、滥伐林木罪B C 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 D 、《水污染防治法》D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理》 其所有权主体变更为( D )、国家资源部 、国家A )、非法处置进口固体废物罪、进口不能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犯罪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A、管理权 B 、控告权C、检举权D 、知情权93、我国森林覆盖率的标准,山区为(A )A 70%B 、40%C 、30%D 、10%94、我国大气污染的类型主要是( A )A、煤烟型B、工业废气型 C 、车船废气型企事业单位D、油烟型95、对环境行政违法行为罚款限额享有设定权的是( A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 B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D 、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96、对因环境污染引起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所做的处理,当事人不服可提起(A、行政诉讼 B 、民事诉讼C、行政或民事诉讼D、刑事诉讼、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1、下列选项中属于人工环境的是(ACD )A、城市B、大气C、水库D、名胜古迹E、土壤2、可以成为环境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是(ABCD)A、国家B、国家机关C、公民D、企事业单位E、社会团体3、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ABCDEA、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C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的原则D公众参与原则E、利用者补偿原则4、无过错责任的免责条件是(ABCDE )A、战争行为引起B、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引起C第三者的故意引起 D 、受害人自身引起E、第三者的过失引起5、城市环境的特点是(ABCDE )A、人口高度密集 B 、生产力高度集中C 、高度开放性D、城市建筑物密集E、污染负荷重6、海洋污染的特点主要有(ABCD )A、污染源多 B 、持续时间长C、扩散面广D、治理难度大E、危害性大7、对特殊环境按其功能分类可分为(ACDE )A、生态保护类B、自然景观类C、科学类D、教育类E、旅游类8、按环境要素的形成可把人类环分为(BD )境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人工环境、林区内的野生植物A 、赔偿责任B 、行政责任C 民事责任D 、监督责任E 、刑事责任A 物理污染B 、化学污染C 能量污染D 、物质污染E 、水污染E 、搞好区域的环境建设和管理生态环境 城市环境、自然环境、水环境9、 环境行政执行方式主要有ABCDE )环境行政处罚 、环境行政许可环境行政强制执行D 、环境行政奖励E 、现场检查10.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构成部分是(ABCDE )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B 、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C 环境标准D 、环境保护单行法规E 、其他部门中环境保护法律规范11.我国法律规定的“森林”指的是森林资源, 包括(ABCDE )A 、林地C 林区内的野生动物、树木、竹木12.排污许可证的管理大致分为(ABCDE告知、申请 受理、审核 C 决定 D 、复议、执行检查、处理13.违反环境保护法的法律责任包括BCE14.按污染因素划分,环境污染的类型主要有(AD15、区域环境保护法的特点强调( ABCDEA 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区域功能的确定和布局的合理C 、产业结构调整D 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16、水污染防治的原则有( ACD )A 、与资源管理相协调的原则B 、与水利设施建设相结合的原则C 与城市市政建设相结合的原则D 、与企业的整顿和技术改造相结合的原则E 、与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相结合的原则17、环境行政处罚种类中罚款的特点是( AD ) A 适用面广 B 、适用面不广C 、操作简单易行D 上下限之间的幅度较大E 、上下限之间的幅度不大18、我国自然保护区主要类型有(CDE )A 、保护性陆地景观区B 、国家公园和对等保护区C 、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D 、野生生物自然保护区E 、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19、环境行政奖励的原则是(ABE)、A 、公正、公平B 、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__C 、适应性与原则性相结合 D__、适应性与原则性相结合 E 、适应性、及时性、效益性相结合 20、 我国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内容一般包括(ABCDE )A 、报告人B 、接受报告人C 、报告内容D 、报告时间E 、报告目的 21、 国际环境保护法的渊源主要包括( ABCDE ) A 国际双边条约 B 、国际多边条约 C 、国际习惯D —般法律原则E 、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或会议通过的有关决议 22、 我国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是(AC )A 、二氧化硫B 、酸雨C 、烟尘D 、一氧化氮E 、硫化氢23、 国家权力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环境监督方式主要有( ABCDE )A 、对各级政府的抽象环境行政行为进行监督B 、组织环境行政执法大检查C 、办理公民来信来访和申诉D 、监督政府处理人大代表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提案和意见 E 、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质询和询问24、 环境强制执行的有效条件是( ABCD ) A 、执行主体必须是有执行权的环境执法主体B 、实施的内容必须有环境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C 、必须存在相对方未执行环境执法主体依法作出的具有执行内容的行政处罚决定这一事实 D 、相对方主观上有不履行环境行政处罚的故意 E 、相对方客观上不能履行25、 矿产资源可分为(ABCDE )A 、能源矿产B 、金属矿产C 、非金属矿产D 、水矿产E 、气矿产26、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适用于我国领域内和我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包括 (ABCDE ) A 、新建基本建设项目 B 、改建基本建设项目C 、扩建基本建设项目D 、区域开发建设项目 E 、引进建设项目27、 环境权中的经济性权利包括(ABC )A 、环境使用权B 、环境资源权C 、环境处理权D 、环境知情权E 、环境观赏权28、环境要素的特点是(ABDE )29、和平解决国际环境争端的方法包括( ABCDE )30、我国风景名胜区分为( ABCD ) A 、国家级B 、省级C 市级D 、县级E 、乡级31、森林法规定的森林保护性措施有( ABCDE );, A 、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最小限制律 B 、等值律C 、不可再生律 D 、集体效应律 E 、相关律A 、谈判B 、调停C 提请国际仲裁D 、斡旋E、提交国际法院解决B 、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长期贷款;C、提倡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木材,鼓励开发利用木材代用品;D按照煤炭和木浆纸张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E、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管理。

环境保护法期末复习

环境保护法期末复习

环境保护法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2.环境司法3.限期治理制度4.环境民事诉讼5.环境行政许可6.环境权7.环境行政诉讼8.“三同时”制度二、填空题1.我国的环境司法活动主要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目前解决环境行政争议的法定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个。

3.承担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4.环境权的权利主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后代人。

4.根据法律规定,环境影响评价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污染环境类犯罪的罪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环境保护法的特点在于其_____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__性。

7.环境行政监察的方式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耕地保护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9.人类环境分为两种,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

10.对在城市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实行由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并公告的制度。

11.《水污染防治法》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水体。

12.我国《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

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环境法期末考试试题

环境法期末考试试题

环境法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种行为不属于环境污染犯罪?a) 非法向水体排放废弃物b) 非法捕捞濒危物种c) 非法砍伐森林d) 非法倾倒有毒废弃物2.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 ______ 进行的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公益权益的诉讼。

a) 个人b) 企业c) 政府d) 环保组织3. 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无视环保要求,直接排放大量废气、废水,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 居民只能自行维权,无法追究企业的法律责任b) 居民可以向环保部门投诉,由环保部门进行调查处理c) 居民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d) 居民只能通过示威抗议来表达不满4. 环境监督是指 ______ 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

a) 环保部门b) 企业c) 政府d) 群众5. 下列哪个机构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最高行政机关?a) 生态环境部b) 国家发改委c)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d) 国务院二、简答题1. 环境影响评价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2. 请简要介绍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背景和主要内容。

3. 请简要说明环境公益诉讼的主要特点。

4. 环境监督的方法主要包括哪些?5. 请简要介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最高法律法规。

三、案例分析某城市的河流遭到一家化工企业非法排放废水的污染,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居民用水受到严重影响。

请围绕该案例回答以下问题:1. 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环境污染犯罪?为什么?2. 居民可以采取哪些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3. 政府在此案例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4. 你认为在预防和处理环境污染犯罪方面应该采取哪些措施?5. 居民是否可以进行环境公益诉讼?请说明理由。

四、论述题请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论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您认为的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以上为《环境法期末考试试题》,请同学们根据题目内容和知识储备认真准备,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1、我国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了环境保护应坚持的原则?A.谁污染谁治理原则B.损害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原则C.污染者付费原则D.污染者担责原则正确答案:A2、最先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是A.美国B.中国C.日本D.英国正确答案:A3、最早实施“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A.日本B.英国C.美国D.中国正确答案:D4、我国环境保护税纳税人按季申报缴纳的,应当自季度终了之日起几日内,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缴纳税款。

A.15B.7C.10D.20正确答案:A5、我国最早规定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法律是A.《环境保护法》B.《水污染防治法》C.《大气污染防治法》D.《环境保护税法》正确答案:B6、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A.环保部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实。

B.国务院下达,国务院所属个部门分解落实。

C.国家发改委下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分解落实。

D.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实。

正确答案:D7、关于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C.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D.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正确答案:C8、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构成特征不正确的是A.客体是环境权B.主观方面大部分罪为故意C.单位不能构成本类犯罪D.需要违反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正确答案:C9、盗伐林木罪与滥伐林木罪的区别是A.主观方面不同B.客体不同C.客观方面的行为不同D.主体不同正确答案:C10、下列不属于公害特征的属性是A.直接致人损害B.伴生性C.累积性D.综合性正确答案:A11、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限期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也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的法律规定。

环境法规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规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规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哪项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A. 环境质量现状B.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C. 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D. 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2.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以下哪项行为是被禁止的?A. 排放工业废气B. 排放汽车尾气C. 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D. 排放未经处理的大气污染物3. 以下哪个不是《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的水污染防治措施?A. 禁止直接向水体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B. 禁止向水体排放放射性物质C. 禁止在水体中倾倒垃圾D. 禁止在水体中养殖水生植物4. 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哪项不是固体废物的处理方式?A. 填埋B. 焚烧C. 直接堆放D. 回收利用5. 《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居民区附近进行哪些活动需要采取噪声控制措施?A. 建筑施工B. 交通运输C. 商业活动D. 所有以上选项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我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7. 阐述《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对大气污染源的控制措施。

8. 描述《水污染防治法》中对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9. 某工厂未经环保部门审批,擅自排放废水,导致附近河流水质严重恶化。

请分析该工厂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10. 某城市居民区附近新建了一个大型工厂,工厂排放的噪声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请分析工厂的噪声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噪声污染的措施。

答案一、选择题1. C2. D3. D4. C5. D二、简答题6.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污染者负担、科学管理。

7. 《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对大气污染源的控制措施包括:限制或禁止排放大气污染物、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和信息公开等。

8. 《水污染防治法》中对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水体污染源控制、推广污水处理技术、建立水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

环境法期末考试整理

环境法期末考试整理

2、环境的定义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也叫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的功能生命支持功能(提供物质资源)废物消纳功能生态审美功能4、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比较定义: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比较: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属于环境要素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

二者的相近:如果把自然资源作为环境因子,自然资源则纳入环境的外延;也可以把环境作为自然资源系统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把环境纳入资源的范畴。

二者的区别:自然资源的认识侧重点是其经济效用、经济价值,而环境则侧重于系统平衡的生态性概念作为人类共同保护的客体,其根本目标是维护人类环境系统的平衡、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自然资源大多可以商品性物化,可以界定产权。

而环境则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很难通过界定产权来保护。

二者的融合:环境资源化(即赋予环境以价值);资源生态化(作为整体系统的资源生态功能)5、环境问题的定义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它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法期末复习重点考点整理

环境法期末复习重点考点整理

环境法期末复习重点考点整理一、概述环境法是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法律体系。

它包括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生态保护法等相关法律。

在复习环境法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

这些原则旨在通过法律手段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三、环境法中的主要法律文件1. 环境保护法:主要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的目标、污染物排放标准、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管理、环境责任等内容。

2. 自然资源法:涉及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方面的规定。

3. 生态保护法:主要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防止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在重大建设项目实施前进行的一种评估,以评估该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考虑项目的环境影响、环境风险评估、环境应急预案等内容。

五、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大气污染治理中,需要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大气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六、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是环境保护的另一大重点。

在水污染治理中,需要了解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水资源管理等内容。

七、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是近年来环境保护的新领域。

在土壤污染治理中,需要了解土壤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土壤修复技术、土壤污染责任等内容。

八、噪声污染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在噪声污染治理中,需要了解噪声源排放标准、噪声治理措施、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知识。

九、环境监管与执法环境监管与执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在环境监管与执法中,需要了解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责与权力、环境执法程序等内容。

十、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司法救济手段,旨在保护公众的环境权益。

环保法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保法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保法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环保法是指()A. 保护大气环境的法律法规B. 保护水环境的法律法规C. 保护土壤环境的法律法规D. 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2. 我国颁布的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D.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3.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A. 对环境问题的评价和分析B. 对环境损害的赔偿C. 对环境法律法规的分析D. 对环境工程的评价和分析4. 我国颁布的第一部水污染防治法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D.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5. 环境污染责任是指()A. 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或个人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B. 由政府承担的环境污染相关责任C. 由环保部门承担的环境污染相关责任D. 企业不需要承担环境污染责任...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 简要介绍我国的环保法体系。

我国的环保法体系包括中央环境法律法规和地方环境法律法规两个层级。

中央环境法律法规主要是指由国家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涵盖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地方环境法律法规主要是指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根据中央法律法规的要求,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规定和管理。

2. 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其意义是什么?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建设项目、规划或政策制定之前,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过程。

其通过系统地考虑环境因素,预测和评估项目、规划或政策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促使其在决策时更好地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从而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三、案例分析题(共20分)某市A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关环保部门经过调查后发现,A公司的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流中,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

环境法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法期末考试重点

1、简述环境法的调整对象环境保护法,在广义上又称为环境法,是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要素,防止环境破坏的法律规范,一是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

另外还包括防止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规范。

环境保护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区特殊性等特征。

2、简述噪声污染的特点噪声既是一种公害,它就具有公害的特性,同时它作为声音的一种,也具有声学特性。

(1)噪声的公害特性由于噪声属于感觉公害,所以它与其它有害有毒物质引起的公害不同。

首先,它没有污染物,即噪声在空中传播时并未给周围环境留下什么毒害性的物质;其次,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不积累、不持久,传播的距离也有限;噪声声源分散,而且一旦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也就消失。

因此,噪声不能集中处理,需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控制。

(2)噪声的声学特性简单地说,噪声就是声音,它具有一切声学的特性和规律。

但是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和它的强弱有关,噪声愈强,影响愈大。

衡量噪声强弱的物理量是噪声级。

3、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环境保护法期末复习题

环境保护法期末复习题

环境保护法期末复习题1. 简答题(1) 简要解释环境保护法的定义和目的。

(2) 举例说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

(3) 解释环境影响评价(EIA)的概念及其在环境保护法中的作用。

(4) 简述我国环境保护法对污染防治的重要原则。

(5) 什么是环境监察?它在环境保护法中的角色是什么?(6) 解释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和特点。

2. 名词解释(1) 环境质量标准(2) 生态修复(3) 污染源(4) 环境监测(5) 防治污染物3. 判断题(1) 环境保护法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 / ×)(2) 环境影响评价(EIA)是一种对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的制度。

(√ / ×)(3) 环境保护法要求企业和个人对环境污染进行严格控制,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 / ×)(4) 在环境保护法中,环境监察是由中央政府独立进行的。

(√ / ×)(5)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由个人或群体代表公共利益,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环境权益。

(√ / ×)4. 论述题请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环境保护法在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1) 法律执行方面(2) 监管与执法的有效性5. 案例分析请阅读以下案例并回答问题: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法排放大量污染物,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健康。

居民代表将企业告上了法庭,要求企业承担环境修复和民事赔偿责任。

(1) 根据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该企业的行为构成什么类型的违法行为?(2) 该企业应该承担哪些法律责任?(3) 请列举相应的法律依据。

(4) 你认为该案如何判决合理?6. 分析题请分析环境保护法在以下方面的进展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1) 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2)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3) 环境监察与执法的有效性(4) 环境公益诉讼的实施7. 拓展思考根据你对环境保护法的学习和理解,结合实际,谈谈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环境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保护法一、名词解释1.环境问题:在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变化的现象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评估,提出预防活着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3.无过错责任:是指无论行为人有无过错,只要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即应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4.环境侵权:污染或破坏环境,从而侵害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和环境享受平等民事权益的行为。

5.环境法律关系:是指人们在开发、利用、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改善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为环境法律规范所规定的社会关系,即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关系。

6.排污许可: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许可,是环境保护管理的八项制度之一,是以许可证为载体的,是对排污单位的排污权利进行约束的一种制度。

二、简答题论述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1)保护优先原则:国家按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要求,在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时要把生态和环境保护放在较优先的位置予以考虑和对待。

(2)预防为主原则: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并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积极治理的原则。

(3)综合治理原则:法律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4)公众参与原则:群众参与,依靠群众保护原则。

(5)损害担责原则:任何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损害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2三同时制度(1)一切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2)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开始仅限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企业后来不断扩大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项目,确有经济效益的综合利用项目。

《环境法学(6)》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学(6)》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学(6)》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1. 环境法的定义是?(A)A. 调整人与自然环境中各种要素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B. 调整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C. 调整环境与资源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D. 调整人与资源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2. 以下哪个机构负责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B)A.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B. 生态环境部C.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D. 外交部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属于哪种制度?(A)A. 预防性制度B. 补救性制度C. 激励性制度D. 约束性制度4. 以下哪项不属于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D)A. 公民B. 法人C. 政府D. 银河系5. 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环境违法行为?(C)A. 非法倾倒危险废物B. 超标排放污染物C. 节约用水D. 非法开采矿产资源二、判断题(每题5分,共25分)1. 环境法是一种独立的法律部门。

(√)2. 环境法律关系是指环境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 环境法律规范只具有约束性,不具备激励性和预防性。

(×)4.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进行投诉和举报。

(√)5.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保护原则、公平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保护原则、公平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保护原则要求国家对环境进行保护,确保生态平衡;公平原则要求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的平衡;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公众参与原则要求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决策过程中享有参与权。

2. 简述环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环境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

主体包括公民、法人和政府;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客体是指环境要素,如空气、水、土壤等。

环境法期末复习完美总结

环境法期末复习完美总结

第一章、环境资源及环境问题1.概念: 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农村。

2.分类:(1)依据组成环境的物质及人类活动的关系, 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2)依据组成人类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不同, 将环境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3)依据环境的范围不同将环境分为聚落环境、区域环境。

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等;3.环境问题: 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 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分类:(1)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 分为第一环境原因和第二环境原因:第一: 因自然界自身变化造成的;第二: 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引起;(2)因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不同, 分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第二章、环境资源法1.概念: 是指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资源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调整对象——环境资源社会关系环境资源社会关系是人类在开发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 在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生产活动中和以环境为基本生存条件的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类社会关系。

(1)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社会关系;A.客观性;B.经济——环境效益统一性;(2)在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质量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A.主观性;B.环境效益优先性;3.环境资源法的特征:(1)是一般法律规范和法律化的科学技术规范的综合体, 是社会性及科学性高度统一的法律规范;(2)环境资源法律规范具有多层次性和效力的多元性;(3)环境资源法主体承担的违法责任具有多种形式;4.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构成(一)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主体(即环境权利的享有者和环境义务的承担者)分类: (1)生态环境资源法主体: 管理主体和开发主体;(2)污染防治法主体: 管理主体和污染防治主体;特征: (1)具有广泛性: 任何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成为其主体;(2)在环境资源法律关系中, 国家环境资源管理机关是最重要的主体;(3)权利主体及义务主体具有对应性;(二)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内容(指环境资源法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总和)1.环境资源管理主体的权利义务:(1)权利: 环境资源管理规范制定权;环境资源行政处理权;处罚强制权;特别物权;环境司法权;(2)义务: 管理型义务;服务性义务;接受监督的义务;2.环境资源受控主体的权利义务:(1)权利: 参加环境资源管理权;环境使用权;保障权;收益权;申诉和控诉权;(2)义务: 遵守和维护环境资源法律秩序;服从国家环境资源管理;服从制裁;(三)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客体(环境资源主体的权利义务所能实际作用的事物)分类: 环境资源和环境行为特征: (1)环境资源具有强烈的生态性而非经济性;(2)环境行为是环境关系的经常客体;环境资源法的效力体系:(1)宪法;(2)环境资源保护基本法;(3)环境资源保护单行法;(4)环境资源保护法规;(5)环境资源保护部门规章;(6)地方性环境资源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7)环境标准;(8)国际环境资源保护条约;第三章、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1.源头控制及全程控制原则(1)源头控制: 指采用技术、工艺、原材料替代、管理、教育等各种方法, 在污染没有产生或形成之前减少污染物的数量和危害;(2)全程控制:指对有可能产生环境危害的行为, 从行为的计划、实施直到行为的后果实行全过程的管理;(3)贯彻实施:把源头控制、全程控制纳入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之中;制定专门的源头控制和全程控制的法律;采用经济手段, 贯彻该原则。

环境法期末复习重点考点整理

环境法期末复习重点考点整理

环境法期末复习重点:1、区分何种为原生环境问题,何种为次生环境问题;(1).由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环境问题叫做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环境本身发展演变而引起的。

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有: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区域自然环境质量恶劣所引起的地方病等。

这一类环境问题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于自然界中,而且一般不能为所预见和预防。

(2)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叫做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环境污染是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环境破坏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的。

例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等。

2、各种环境问题的成因,比如:a、酸雨的成因,是由于二氧化硫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硫酸而导致的二次污染;b、地球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成分是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c、臭氧层空洞,因为向大气排放大量的氯氟烃类化合物(如制冷剂氟利昂)造成的。

等等3、关于5大环境标准(见P119)极其法律意义(P122-P123)(1)、环境质量标准:以维护一定的环境质量,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规定环境中各类有害物质或因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容许含量。

环境质量标准反映了人群、动植物和生态系统对环境质量的综合要求,也标志着在一定时期国家为控制污染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能达到的水平。

环境质量标准体现环境目标的要求,是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

法律意义: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依据。

环境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着,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遭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

环境资源法期末考试复习题

环境资源法期末考试复习题

环境资源法1.目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可持续发展。

2.规定环境中各类有害物质(或因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容许含量的环境标准是环境质量标准。

3.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口连续处罚。

4.环境法所要保护的对象是人类环境。

5.根据法律的规定,应当定期发布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并逐步开展大气环境质量预报工作的机构是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环保部门。

6.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城市建设规划属于专项规划。

7.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第18条规定,环保专项资金不得用于环境卫生、绿化项目。

8.环境基础标准只有国家级没有地方级。

9.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初报告实行1小时报告制10.《海岛保护法》是我国的自然保护立法。

11.被视为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的“黄金规则”的原则是预防原则。

12.答案:D解析过程:土地复垦的责任原则是谁损毁,谁复垦。

13.最早在环境法中使用“公害〃一词的国家是日本。

14.环境规费的确定以补偿成本为原则。

15.我国《水污染防治法》中的“水污染〃不包括海水。

16.排污者可以申请减缴排污费或者免缴排污费的情形是因不可抗力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17.根据我国环境法的相关规定,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负有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职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8.1954年《宪法》中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19.环境法是结合并体现自然生态规律的人类意志。

20.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为世界各国的环境政策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即可持续发展。

21.在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实行的收费制度有环境费、环境税、生态补偿金。

22.推荐性的环境标准有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

环境法期末考试试题

环境法期末考试试题

环境法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可持续发展原则B. 预防为主原则C. 污染者负担原则D. 经济优先原则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哪项不是环境保护的措施?A. 污染控制B. 生态修复C. 资源节约D. 环境破坏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目的是什么?A. 确保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B. 预防和减少项目对环境的影响C. 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D.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4. 以下哪项不是环境法中的行政责任?A. 罚款B. 责令停产整顿C. 赔偿损失D. 刑事处罚5. 环境法中的“环境”一词通常指什么?A. 仅指自然环境B. 仅指人造环境C. 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总和D. 仅指人类居住的环境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环境与资源的保护B. 环境与资源的利用C. 环境与资源的污染D. 环境与资源的破坏7. 环境法的法律关系主体通常包括哪些?A. 国家机关B. 企事业单位C. 个人D. 非政府组织8. 环境法中,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环境侵权?A. 非法排放污染物B. 擅自改变土地用途C. 非法捕猎野生动物D. 非法占用农用地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9. 简述环境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10. 描述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及其重要性。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1. 某工厂未经批准擅自排放废水,导致附近河流水质严重恶化。

分析该工厂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

12. 某市政府计划在自然保护区内建设一座大型水电站,但遭到环保组织的强烈反对。

请分析该市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应考虑的环境法律问题。

五、论述题(15分)13. 论述环境法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

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

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

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5。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环境的定义⏹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也叫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的功能⏹生命支持功能(提供物质资源)⏹废物消纳功能⏹生态审美功能4、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比较⏹定义: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比较:⏹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属于环境要素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

⏹二者的相近:如果把自然资源作为环境因子,自然资源则纳入环境的外延;也可以把环境作为自然资源系统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把环境纳入资源的范畴。

⏹二者的区别:自然资源的认识侧重点是其经济效用、经济价值,而环境则侧重于系统平衡的生态性概念作为人类共同保护的客体,其根本目标是维护人类环境系统的平衡、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自然资源大多可以商品性物化,可以界定产权。

而环境则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很难通过界定产权来保护。

⏹二者的融合:环境资源化(即赋予环境以价值);资源生态化(作为整体系统的资源生态功能)5、环境问题的定义⏹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它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环境法的科学基础-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

它探索环境演化的规律,研究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统一,研究人类生存发展在不同范围内对环境的整体性影响,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研究环境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7、环境立法与生态⏹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要求环境立法必须遵循生态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维护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状态,实现生态系统优化。

其立法成果是完善的自然资源保护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包括有关保护野生动植物、渔业、森林、草原资源,维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的法律法规。

⏹在生态学上,把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流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8、环境法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环境法产生于工业发达国家,大致经历了产生、发展、完善三个阶段。

(一)环境法的产生阶段——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大气和水环境污染,防止范围较窄;立法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规定或采用治理技术,较少涉及国家对环境的管理。

(二)环境法的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由于环境问题严重化和国家加强环境管理的迫切需要,许多国家加快了环境立法的步伐,制定了大量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除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又制定了新的噪声、固体废物、放射性物质、农药、有毒化学品的污染等防治法,环境法的调整范围更加广泛。

(三)环境法的完备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以两次大的国际会议为标志,包括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

这次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印发了《只有一个地球》等材料。

反映了第一次国际环境保护的高潮,大大促进了各国环境立法。

⏹ 2.第二个阶段是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

会议筹备阶段有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过了著名的《布伦特兰报告》,即《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概念。

开会时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文件。

各国为贯彻这次会议,都制定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这次会议后,环境法进入了可持续发展时期。

中国环境法9、环境法的部门法属性:1.环境法是与民法、刑法、行政法并列的一个法律部门;2.与环境法之外调整社会关系的其它法律部门并列的一个独立部门;3.环境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存在于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种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4.环境法与哪个学科的交叉研究需要加强: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

10、关于环境法的调整对象1.环境法只调整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环境污染防治关系自然资源保护关系2.环境法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但可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3.环境法直接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11、环境法的定义⏹定义:“环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传统的法是以人为中心的法理念;环境法追求的目的不应仅限于此,而是进一步保障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存在。

⏹12、环境法的特点1.综合性广泛性:⏹环境保护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环境法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也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从而使它成为综合性较强的法律部门,表现为部门法属性的综合,调整手段的综合等多个方面。

⏹环境法可分为环境宪法、环境刑法、环境私法、环境公法2.科学技术性⏹环境法可以看作是科技法。

环境法以法学和环境科学为基础,即反映社会经济规律,也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

3.社会公益性⏹环境法在体现社会公共利益方面,比任何其他法律部门都更加突出和明显。

主要在于环境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产权很难界定,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危害极大。

环境法的公益性特点主要从其目的、作用和保护对象上反映出来。

公益性的特点要求政府承担环境保护的职责,所以使得环境法中的公法性规范的数量较多。

13、环境法的目的⏹环境法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保持生态系统整体的价值,而不是保护这一整体中某一部分的价值。

基于整体价值的环境法,在一定时期内必然首先表现为对现有的不符合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部分进行限制。

14、环境法的基本原则1、协调发展原则,是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必须统筹规划、有机结合、同步实施、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协调发展原则是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一致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法中的具体化。

⏹协调发展原则的贯彻落实措施⏹(1)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传导到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上来⏹(2)明确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3)将环境保护纳入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中2、预防原则该原则又包括风险预防原则和损害预防原则。

我国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是损害预防原则,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是指在国家的环境管理中,通过计划、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

⏹预防原则,简单而言,主要是在说明环境政策与环境法非仅是对具体环境破坏之反应,以及不仅限于抗拒对于环境具有威胁性之危害及排除以产生之损害,而是进一步积极地,在一定危险性产生之前就预先去防止其对环境及人类生物之危害性的产生,并持续地致力于基本自然生态的保护及美化。

”所谓“危害”,并非具体的危险,而是有可能危及生态环境,并造成人之损害的征兆,便视为预防原则下的危害。

⏹预防原则在环境法中的体现,表现为:制定环境标准:通常标准要高于实际污染标准,以与具体环境危害保持“安全距离”。

⏹作用:(1)环境损害一旦产生就很难消除和逆转;某些自然环境要素提供极其基本的和根本的生命支持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使人类生命在地球上称为可能的那种功能。

这类环境的价值不是让人类使用化石燃料,而是自然界让人类得以生存下来:它提供了粮食、水和新鲜空气和能够忍受的气温等生态条件。

生态系统也许能在一个长时间内吸收零零星星的对生态的破坏,但如果临界点被超越,整个系统将崩溃。

作为生命支持资源的臭氧和大气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确实是不可替代的,对他们的破坏往往会导致灾难。

⏹(2)高度科技背景引起的决策风险环境问题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涉及高度的科技背景。

许多环境上的危害行为或产品的危害后果具有迟滞型,往往是在经年累月后才发现的。

如农药DDT在被发现对环境有危害之前几乎被视为神药,只有当科学研究的结果明朗后才有所行动。

又如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CFCs物质。

环境问题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上亦格外困难,时常牵涉到科技上的极限,难以立即给予一个肯定的答案,以作为认定责任或采取相对措施的依据。

理想环境质量的标准设定、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改善的认定等也都须以科学上的结论作为依据。

⏹(3)“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发展经济得不偿失;——绿色GDP的起因:在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中,绿色GDP,或EDP是核心指标。

绿色GDP是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自然资本的消耗,即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3、环境责任原则⏹《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规定:⏹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4、公众参与原则⏹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理论依据:“环境公共财产”论、”公共信托”论和公民”环境权”理论1.环境公共财产论认为,空气、水、阳光等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环境要素,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环境要素,在当今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以致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不应再被视为“自由财产”。

它应该是人类的“共享资源”,是全人类的“公共财产”。

2.公共信托理论认为,为了合理支配和保护公有财产,共有人委托国家来管理。

国家对环境的管理是受共有人的委托行使管理权的,因而不能滥用委托权。

3.环境权理论认为,每个公民都有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公民环境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应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并受法律保护。

15、 中国环境管理基本法律制度一、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国家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