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精品教案(第2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精品教案(第2时)

《故乡》精品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继续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2.体会对比手法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3.理解文章最后三段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确定了文章的主人公,理清了文章的情节结构。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故乡》一文,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2.作者此次回故乡心情怎样?为什么?3.谈谈你对文章中心的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用旧知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探究新课的兴趣,起到自然衔接新课的作用。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1.文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2.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试作具体分析。

教师提示:(1)人变(以闰土为例进行课件展示)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

外貌: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少年闰土:活泼矫健,动作干脆利落,口齿伶俐,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中年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

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中年闰土: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对生活态度: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悲苦的现实以及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2)景变(课件展示)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美丽)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烘托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样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1. 教学目标1.了解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联系2.掌握叙述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3.能够分析课文,掌握其中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联系,掌握叙述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难点:分析课文,掌握其中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内容4.1 教材分析1.文本作者:鲁迅2.文本类型:叙述文3.文本主题:故乡情结4.文本结构:正文部分分为五段,各自开篇均有作者回忆故乡的情景。

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的故乡情结也逐渐增强。

4.2 教学设计第一步:导入新课1.师生共同回忆自己的故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故乡的人文与自然环境,激发学生情感与思考。

2.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乡故事和情感,加强与故乡的感情联系。

第二步:阅读课文1.讲解故乡情结。

2.整体阅读课文。

3.引导学生看懂每段的叙述过程,理解文字背后的意境与情感。

4.分析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解读鲁迅词藻丰富、生动形象的叙述风格。

第三步:师生交流1.询问学生轮廓薄弱、不理解的地方。

2.师生分享阅读体会。

3.听取学生与鲁迅的故乡情结及文章叙述感受相关的思考。

第四步:习作撰写1.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故乡体验来描写故乡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以及故乡情结的启示。

2.就自己所写的文字展开分享。

3.通过课堂评析、点评,提高语言水平和学习能力。

5. 学习规划1.课堂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课本,了解故事框架和基本情节。

2.课堂深度阅读: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掌握写作技巧。

3.课后拓展:鼓励学生拓展阅读范畴,通过阅读其他的叙述文,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6. 总结与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联系,掌握叙述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分析文学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

同时,课堂学习形式上以互动为主,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启示性。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拓展阅读 第14课《故乡》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拓展阅读 第14课《故乡》

家徽◎余华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

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

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

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粗糙,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

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里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

不一会儿,父亲的几个弟兄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

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

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

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出来吧。

”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

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

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

”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

“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

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

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

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故乡》核心素养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故乡》核心素养教案

《故乡》核心素养教案学习目标1.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议论、抒情的语句,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设计预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作品中的“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心情悲伤。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试谈谈“我”悲伤的理由。

写作背景介绍:“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的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一年后,作者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活动一讲述故乡的故事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讲述这个故事,与小说比较其异同,并分析小说叙述的顺序带来的效果。

小说运用“插叙”的方式,呈现出反复以“现实”和“回忆”穿插交织的特点。

让故乡的人、事、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小说的主题。

活动二分析故乡的变化1.二十年中,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1)故乡的人变了。

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思考1:是什么原因使杨二嫂这样的小市民堕落到这个地步?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个形象?生活的窘迫使杨二嫂变得自私、刻薄而放纵,这也是一种精神麻木的表现。

其变化让人可气、可悲又可叹。

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乡镇小市民也逃不了日益贫困的厄运。

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自私、庸俗的小市民典型。

文章以她来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也从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我对杨二嫂的态度变化:愕然、愈加愕然、惶恐、无话可说、闭口、沉默。

在现实的故乡中,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了和谐,有的只是冷漠与隔膜。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词语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能力目标1、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题德育目标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教学用具:课件、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谈谈对小说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一、#教案#导语设计: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

《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

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二、研读,分析人物1、在课文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2020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优秀教案

2020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优秀教案

《故乡》教案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

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

所以,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

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童年的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这些?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思考。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鲁迅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秕.谷(bǐ)鹁鸪..(bó gū)颧.骨(quán)折.本(shé) 潺潺.(chán) 伶仃..(líng dīng)恣睢..(zì suī)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这么些。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同“辗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暴戾。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册第14课《故乡》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册第14课《故乡》优质课教案

14《故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理解积累词汇。

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把握闰土、杨二嫂、“我”的人物形象。

过程方法:从动作、语言、外貌、细节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小说主题。

分析本文运用对比和景物描写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写法。

情感态度: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封建主义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互动式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回顾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回顾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1、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 原名《旧事重提》)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5、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6、杂文集十六部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鲁迅自传》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篇》三、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

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贫困,“希望”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公开课)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公开课)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把握小说情节。

2.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

二.作者简介:1.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

成集于1923年,集里收有《孔乙己》《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 正传》等著名小说。

这部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着重揭露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战斗声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

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正是从农民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以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2.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21年1月。

《故乡》教案 (46)(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教案 (46)(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二)、写作特点:
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2、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 (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神情)
讨论:
①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①故乡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异?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
“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
③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二)、初读课文。
(三)、新授: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
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
讨论:
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
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
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作业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课文详细解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课文详细解析

《故乡》课文详细解析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的故乡去。

....,别了二十余年【段析】交代“我”回故乡去。

【品味】“二千余里”“二十余年”写出“我”与故乡的距离之远、与故乡分别的时间之久。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①..几个萧索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段析】点明深冬的某天乘船回故乡。

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品味】“深冬”一词不仅仅是季节变化的标志,更是心情的写照。

“横着”写出了村庄的不整齐,零零落落。

“苍黄”“萧索”勾画出荒村死气沉沉、没有生命力、衰败的景象,用词非常贴切。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②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段析】过渡段,承上启下,“我”的心绪变得更加沉重。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③我所记得的故乡要好得多了为什么“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段析】看到记忆中美好的故乡变得荒凉破散,“我”流露出忧愤之情。

【品味】“全不如此”与下面的“本也如此”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

“我”对故乡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好记忆,而眼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践踏下的故乡却是一片荒凉景象,粉碎了“我”的“故乡之梦”。

因此,“我”只能以自己“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来无可奈何地寻求自我安慰,说故乡“本也如此”。

实则表达了“我”心中难抑的忧愤之情。

第14课《故乡》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故乡》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课时(二)研习第二部分(6-77)1、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明确:变(1)故乡之变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明确:第12自然段描写的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

景物色彩明快、艳丽()神异的图画)。

人物英俊、活泼,二者相映成辉。

如今变成了萧索的荒村。

人物形象分析2、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人的变化)(2)闰土的变化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

请细读课文,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少年闰土(12-30段)——中年闰土(54-74段)变化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朝气蓬勃)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苍老穷困、饱经语言说话脱口而出,有说不完的新鲜事。

(热情开朗、见多识广)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迟钝麻木)动作①12段:手捏一柄钢叉……用力刺去② 15段:怕羞便和我说话熟识了③ 30段: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④ 30段:带给我一包贝壳和……鸟毛(天真活泼、勇敢机灵、纯真① 54段:浑身瑟缩着,手提着② 58段:动着嘴唇,却没有作于恭敬起来③ 67段:迟疑……就了坐……④71段:只是摇头沉默…烟(淳朴善良、麻木迟钝、因循第三课时《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4课《安塞腰鼓》。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3.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二十四至二十六自然段,详细讲述了主人公回到故乡后与闰土、杨二嫂的相遇和对话,通过对比描绘了故乡的变迁以及人物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句型,提高语文素养。

2. 分析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人物对话中提炼关键信息,把握文章主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理解人物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乡村变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二十四至二十六自然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 词语解释: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成语,如“蹒跚”、“憔悴”等,帮助学生理解。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如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故乡的变迁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重点词汇、成语:蹒跚、憔悴、变迁等。

3. 对比手法: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故乡的变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乡变迁的认识。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人物情感变化、对比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作品风格,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分析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情感。

《故乡》教案 (10)(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教案 (10)(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设想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

预习的内容有三点:①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②小说是怎样刻画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为什么以“我”为线索贯穿全文?在“我”的眼中,闰土和杨二嫂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③作者采用了哪些主要表达方式,各有什么作用?2.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采取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对于小说的主题,可在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4.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解题“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

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

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二、导入鲁迅先生是1898年离开故乡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故乡,目的是变卖老屋接母亲到北京。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

14 故乡提起故乡,人们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

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

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

但一切都在改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他们?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秕.谷(bǐ) 鹁鸪..(bó gū) 颧.骨(quán)折.本(shé) 潺潺.(chán) 伶仃..(líng dīng)恣睢..(zì suī)2.解释下列词语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无缘无故地。

如许:这么些。

鄙夷:看不起。

展转:同“辗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

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30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这祭祀,说是30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

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他是能装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

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

他说:”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

我们日里到海边检鬼见怕也有,观音后也有。

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不是。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

你便捏了胡*,轻轻地走去......”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有胡*呢。

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

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

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我应声说:”这好极!他,--怎样?......””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

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母亲站起身,出去了。

门外有几个女人的声音。

我便招宏儿走近面前,和他闲话:问他可会写字,可愿意出门。

”我们坐火车去么?”“我们坐火车去。

””船呢?””先坐船,......””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我愈加愕然了。

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

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

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但是擦着白的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

我须卖了这些,再去......””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

我一面应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

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这是第五个孩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

信是早收到了。

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

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

”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

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

”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

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我问问他的景况。

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

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

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却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

我们终日很忙碌,再没有谈天的工夫。

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

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宏儿和*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他忽然问道:”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回来?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

””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