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及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c4b76c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5.png)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一、教育知识1. 教育本质:教育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下,通过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有方式、有方法的行动,促进个体在智力、道德、体能等方面全面地发展,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过程。
2.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体全面发展,具备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具有道德良知、社会责任感,达到自我实现、社会参与和国家发展的要求。
3. 教育的类型:教育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可分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类型。
4. 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价值观是指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个性、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实现社会公正为核心。
5. 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对象是指需要发展的个体,包括儿童、青少年、成人等人群。
6. 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研究式教学等多种形式,要遵循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教育法规的要求。
7. 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应具有知识性、智力性、情感性、技能性、体能性等多个方面,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育法规的要求,使个体能真正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8. 教育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师生互动、心理互动、环境互动和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要注重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9. 教育的评价:教育的评价应当客观、公正、科学、完整地评估个体的发展情况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并应当具有多元化和综合性的特点。
10. 教育的管理:教育的管理应当符合教育法规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注重教育政策的实施、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二、教育能力1. 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学习背景,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和知识资源,进行推理和分析,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2.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少量信息和有限资源的情况下,能够发掘问题的本质,打破传统的思考方式,以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及答案必背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及答案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47f97c6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07.png)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及答案必背1、简述课程评价的概念及功能。
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对课程实施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
课程评价具有诊断、反馈、区分、强化和发展的功能。
2、简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及其意义。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这些学习方式的意义在于:(1)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责任感。
(2)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3)探究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下是一些建议:(1)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和作用,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4)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肯定,通过肯定和鼓励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简述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班级管理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班级管理的原则有:以人为本、公正平等、整体优化、注重个性等。
班级管理的方法有:制度管理、目标管理、民主管理、质量管理等。
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同时也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必背题一、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人的智力、品德和体质的活动。
它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机构和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知识点大全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f250161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10.png)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知识点1.德育的原则(材料题,熟记各原则与贯彻要求)1.1导向性原则:教育者进行教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1.2疏导原则:教育者要淳淳善诱,以理服人贯彻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淳淳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1.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严慈相济原则):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贯彻要求: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教育者应该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1.4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贯彻要求: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1.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贯彻要求:德育工作要坚持以正面教育、积极诱导为主;要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坚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1.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贯彻要求(考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与不足;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1.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者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
202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202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https://img.taocdn.com/s3/m/a15a58e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1.png)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bcebbba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5a.png)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必考科目之一,其涵盖了广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将汇总一些必考知识点,以供参考。
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特点、目的和功能,以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2、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目的: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层次结构和实现途径,以及不同教育目的论的观点和特点。
4、教育制度:了解教育制度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过程。
二、课程与教学知识1、课程理论:掌握课程理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方法。
2、教学理论:了解教学理论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以及不同教学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3、教学方法: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4、教学评价: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类型和原则,以及教学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三、学生发展知识1、认知发展:了解认知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认知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2、情感发展:掌握情感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情感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3、品德发展:了解品德发展的概念、阶段和特点,以及品德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4、个性发展:掌握个性发展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个性发展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四、班级管理知识1、班级管理理论: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2、班级组织建设:掌握班级组织建设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3、班级日常管理:了解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班级日常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4、班级突发事件处理:掌握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五、教育教学技能知识1、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学设计的步骤和应用。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1-50道选择题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1-50道选择题](https://img.taocdn.com/s3/m/13cbd28f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6a.png)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单选(1-50)1、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②历史性:1)教育的时代性: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同一时代的教育又有共同点其特点。
2)教育的阶级性:教育为谁服务。
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中介和桥梁)。
4、教育的基本功能(根据教育作用对象划分):①个体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个体个性化功能、个体谋生功能、个体共享功能。
②社会功能:社会变迁功能(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社会流动功能(横向流动:平级调动,纵向流动:升职)。
5、教育的基本功能(根据教育功能呈现形式划分):①显性功能(计划性)②隐形功能(非预期)。
6、教育的起源①神话起源论,代表人物:宗教人士(朱熹),评价:最古老的观点。
②生物起源论(本能生利息),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评价:第一个正式提出,主要观点:生存本能。
③心理起源论(心理仿梦露),代表人物:孟禄,主要观点:儿童对承认无意识的模仿。
④劳动起源论(米凯爱劳动),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评价:在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主要观点:起源于劳动,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
7、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①夏,教育机构:序、校。
发展简述: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
②商,教育机构:大学、小学、瞽、庠、序。
发展简述:有文字记载、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
③西周,教育机构(官学):国学:大学、小学,乡学:塾、庠、序。
发展简述:政教一体,官师合一(无专职老师),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④春秋,发展简述: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⑤战国,教育机构: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发展简述:诸子百家争鸣。
⑥西汉,教育机构:太学(西汉)、鸿都门学(东汉)。
发展简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c6c1bef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1.png)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形成人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的活动,它以培养人为直接和最终的目的。
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
教育的双重属性:上层建筑属性和生产力属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德育: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
智育:知识、智力、技能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身体、心理健康的培养,是教育的基础。
美育: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技术教育:职业知识、技能、劳动习惯、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教育的补充。
五育之间的关系:五育之间相互、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其中,德育是核心,居于首要地位;智育是关键,直接关系到其他各育的发展;体育是基础,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物质基础;美育是灵魂,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精神支柱;劳动技术教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实践环节。
学科知识特点和发展趋势。
在教育研究中,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量化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调查法、实验法和测验法都属于量化研究方法,而案例法则属于质性研究方法。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学生兴趣培养规律等,而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则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而是属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研究范畴。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包括: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倡导全人教育、强化课程整合、实现三级管理。
因此,强调教师主导不属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是一门涵盖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技巧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对于社会工作从业者来说,深入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点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对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必考知识点的归纳。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4d36fcec281e53a5902ff53.png)
选择题必考知识点中学生心理发展(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内化说”;最近发展区。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注意发展特点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注意的发展始于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注意广度接近成人;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记忆发展的特点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优于抽象材料,图形记忆优于词语;有意记忆和抽象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
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主导地位;辩证逻辑思维循序发展。
语言发展特点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
(三)情绪情绪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情绪状态分类: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和长期性。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绪理论詹姆士—兰格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
坎农—巴德学说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强调情绪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大脑皮质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10cf7ab27284b73f24250fe.png)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2.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也是关于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①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②违背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③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④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4.教育产生的原因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5.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出现在——夏朝;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礼—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射、御、书、数。
二、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1.孔子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庶、富、教”2.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3.教育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整理修订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4.论教学的原则与方法①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最早启发)②因材施教:③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④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记》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3.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4.豫(预防)时(及时)孙(不陵节而施谓之孙、循序渐进、学不躐等)摩(观摩)5.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6.长善救失:(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产婆术、助产术、问答法(西方最早启发)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近代教育学之父)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6b8b26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f.png)
(1)单项选择题:知识点一:1.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2)社会属性——永恒性、阶段性、历史性2.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观点:动物的本能行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2)心理起源说观点: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孟禄3.教育家及教育著作(1)孔子教育作用:社会-庶富教;个人-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内容:“文行忠信”教育过程:学思习行教育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第一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材施教(朱熹)师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学记》地位: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思想: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豫时孙摩: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课内与课外: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多,寡,易,止)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3)西方苏格拉底——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培养哲学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年龄分期,遵循自然,促进和谐发展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建立、理论基础-理论学和心理学;“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四阶段教学论口诀:一二三四特普通。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无目的论;“学生、活动、经验”为中心;五步教学法口诀:一三五,既民主,又实用。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https://img.taocdn.com/s3/m/598bbc5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8.png)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一、教育学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3.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4.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5.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6. 教育目标与教育任务7.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8. 教育评价与监控9. 教育法规与政策10. 教育伦理与道德二、心理学知识点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特点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3. 成长与发展心理学4. 学习与教育心理学5. 认知与思维心理学6.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7. 人格与个体差异心理学8. 社会心理学9. 心理健康与心理干预10. 心理评价与测试三、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点1. 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范围2. 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3. 教师教育法律法规4. 学生权益保护法律法规5. 教育行政法律法规6. 教育机构管理法律法规7. 课外教育法律法规8. 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四、教育管理与评价知识点1. 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任务2. 教育管理模式和方法3. 教育管理标准和评估4. 教育管理中的决策与领导5. 教育管理中的沟通与协调6. 教育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7. 教育管理中的质量保障和监控8.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9. 教育评价的目的和意义10. 教育评价的形式和程序五、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知识点1.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教育技术的分类和应用3.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4.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和方法5. 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6. 教育信息化设备和软件的使用7. 教育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及其评价8.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管理和评价六、教育心理与教育方法知识点1. 学生个性发展与教育2. 学生学习方法与策略3. 学生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处理4. 学生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5. 学生学习困难与教育帮助6. 学生学习兴趣与教育引导7. 教师教育方法与教学设计8. 教师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9. 教师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10. 教师评价与教育反思以上为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15e545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09.png)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一简答题1.简述说服教育法的贯彻要求①明确目的;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
2.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①德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②智育: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简答)③体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④美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⑤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3.简述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基本内容①职业理解与认识;②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③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④个人修养与行为;4.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①安排课程表。
②确定分析教学任务。
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④选择确定教学模式。
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
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⑦评价教学活动与结果记忆口诀:安分严选贵族瓶5.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内容①信息技术教育。
②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③研究性学习。
④劳动技术教育。
6.简述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①学生归因信念的训练②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③学生成就目标的引导④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支持⑤学生学习中自我价值的维护⑥学生自我效能的增强7.简述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①表达明确的期望②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③合理运用外部奖励④有效运用表扬记忆口诀:外表漂亮,期望反复看8.简述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①表达明确的期望②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③合理运用外部奖励④有效运用表扬记忆口诀:外表漂亮,期望反复看9.影响态度与品德的条件(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班群体(2)内部条件④认识失调⑤态度定式⑥道德认知10.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①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②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记忆口诀:福利可发乐理11.简述班集体的四个基本特征①明确的共同目标②健全的组织机构③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④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12.简述长善救失原则的贯彻要求①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13.简述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14.(各种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通用答案)①课题选择②查找文献资料③设计研究,制定研究计划④实施研究,收集资料⑤分析、处理收集到的资料⑥撰写研究报告记忆口诀:可找设施分赚钱二、材料分析题1.教学规律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③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④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2.导入设计要求①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即针对性;②导入要有启发性;③导入要有趣味性;④导入要考虑语言的艺术性。
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资料
![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a7f8ba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4.png)
第一章教育基础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影响是贯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学校教育以文化教材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价值性、发展性和简性(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深性(3)学校是有组织的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其影响具有集中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3.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4.简述学校成立的基本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脑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小学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创造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5.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小学教育目的的确立有四大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7.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①双轨制②单轨制③Y型学制(或分支型学制)8.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简答)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9.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答: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150道选择题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150道选择题](https://img.taocdn.com/s3/m/fe4c08a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8.png)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150道选择题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
A.研究教育的客观规律B.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实践C.培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D.探讨教育理论、方法和技术答案:ACD2.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
A.教育B.教学C.学生D.教师答案:ABCD3.教育学是一门关于()的学科。
A.教育目标B.教育原则C.教育方法D.教育对象答案:ABCD4.教育学的理论途径包括()。
A.教育学理论B.教育实践理论C.教育心理学理论D.教育社会学理论答案:ABCD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教育目标B.教育途径C.教育内容D.教育效果答案:ABCD二、心理学基础知识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的思维和行为B.人的意识和情感C.人的个性和价值观D.人的心理过程和活动答案:ABD2.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
A.感知B.思维C.情感D.意识答案:ABCD3.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
A.学习的基本规律B.学习的心理过程C.学习的心理机制D.学习的影响因素答案:ABCD4.记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和()过程。
A.接收B.加工C.存储D.检索答案:ACD5.动机是指引导个体行为的()和()。
A.动力B.目标C.欲望D.冲突答案:ABCD三、教育法律基础知识1.教育法律的概念包括()。
A.根据教育法律制定的规章制度B.根据教育法律制定的政策措施C.根据教育法律制定的教育制度D.根据教育法律确立的权利义务关系答案:ABCD2.教育法律的构成要素包括()。
A.立法B.行政法规C.司法解释D.法律案例答案:ABCD3.人民教育权利的基本内容包括()。
A.接受教育的权利B.平等受教育的权利C.不受歧视受教育的权利D.政府保障受教育的权利答案:ABCD4.学校教育依法管理的基本要求包括()。
A.制定教育计划B.教学质量评估C.学生管理D.师德建设答案:ABCD5.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adfc69a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c.png)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考知识点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学基础知识:主要涉及教育的定义、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目的等内容。
2、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点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以及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等方面。
3、教育学理论:主要涉及教育学各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等知识点。
二、学生指导1、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涉及学生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自我意识发展等方面。
2、学生指导方法:包括个体差异指导、学习心理辅导、生活适应辅导和生涯规划辅导等。
三、课程与教学1、课程原理:主要涉及课程的定义、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内容。
2、教学原理: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知识点。
3、学科教学: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四、班级管理1、班级管理理论:主要涉及班级管理的定义、班级管理的原则、班级管理的过程和班级管理的方法等内容。
2、班级建设:包括班级组织、班级文化和班级氛围等方面。
3、班主任工作:涉及班主任的职责、工作任务和素质要求等知识点。
五、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教育行政执法和教育仲裁等。
2、教育权利与义务:主要涉及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等。
3、教育法律责任:包括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承担方式和法律救济等知识点。
六、现代教育技术1、教育媒体:涉及教育媒体的类型、特点和应用等方面。
2、教育信息技术:主要涉及教育信息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等。
3、多媒体教学:针对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方法和优势进行深入探讨,如多媒体教室、电子书包等。
七、教育研究方法1、教育研究方法概述:主要涉及教育研究的定义、特点和原则等方面。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027b5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5.png)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学的定义和对象2.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条件3.教育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关系4.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5.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途径二、教育思想1.孔子教育思想2.孟子教育思想3.荀子教育思想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5.列宁教育思想6.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三、教育目标与方针1.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3.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4.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四、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教育评价的内在要求与外在条件4.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五、教育方法1.教育方法的定义和作用2.讲授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3.讨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4.实验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5.演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6.研究性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7.问题解决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8.合作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六、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2.学习的基本过程和学习理论3.思维与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4.认知与记忆的心理机制5.智力与智力发展的心理机制6.动机与兴趣的心理机制7.人格与性格的心理机制七、教育管理与领导1.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教育管理的层次和功能3.学校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职能4.学校领导的基本要求和类型5.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6.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八、中学教育的特点和问题1.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地位2.中学教育的特点和主要问题3.中学课程的目标和主要内容4.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5.中学学科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上是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育必背的知识点。
对于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考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资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背知识点
![教资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6a7b9c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4.png)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背知识点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 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封。
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5.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
6.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7.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9.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从....到 ..... 】、阶段性【年龄阶段+特征】、不平衡性【速度】、互补性【个体内部】和个别差异性【多个个体相比】10.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厂11.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2.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13.各类学制主要类型包括: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F苏联)。
14.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1902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
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 (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1922 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实施时间最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必考知识点中学生心理发展(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内化说”;最近发展区。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注意发展特点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注意的发展始于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注意广度接近成人;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记忆发展的特点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优于抽象材料,图形记忆优于词语;有意记忆和抽象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
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主导地位;辩证逻辑思维循序发展。
语言发展特点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
(三)情绪情绪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情绪状态分类: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和长期性。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绪理论詹姆士—兰格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
坎农—巴德学说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强调情绪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大脑皮质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唤醒水平;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强烈、狂暴型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并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高中生情绪特点与发展情绪的延续性;情绪的丰富性;情绪的特异性;情绪体验的深刻性;情绪体验更加细腻。
良好情绪的标准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程度的反应;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当引起愉快、欢乐情绪的客观情境已经转移,而在进行另一项活动时,学生仍然沉浸在愉快欢乐之中,这是不恰当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情绪调节的方法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包括:认知调节法、合理宣泄法、意志调节法、转移注意法、幽默法;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四)人格人格的特征独特性: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征。
稳定性:跨时间的持续性、跨情境的一致性。
整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社会性: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
气质类型胆汁质:兴奋型。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不易疲劳,但易于冲动、自制力差,性情急躁,办事粗心等行为特点。
多血质:活泼型。
反映迅速、活泼好动,待人热情亲切,但粗心浮躁、粗枝大叶、容易分散注意力。
粘液质:安静型。
情绪稳定、心平气和、不易激动、也不外露;反应性低;话少;自制力强但也易于固执拘谨。
抑郁质:抑郁性。
表现为对事物和人际关系观察细致、敏感;情绪体验深刻稳定,不外露;行动缓慢,不活泼;学习和工作易感疲劳。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
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学校教育对人格的影响;自我因素。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口唇期(出生—1岁左右),婴儿本我从吃奶和吮吸等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
肛门期(2—3岁之间),幼儿通过大小便排泄获得满足,得到快感。
性器期(大约4岁左右),儿童进入生殖器期,喜欢抚弄自己的性器官而获得快乐和满足。
潜伏期(从7岁左右到青春期前),儿童性与攻击的冲动开始进入潜伏期,对性不感兴趣,也不再通过躯体部位而获得快感。
生殖期(从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由于性器官的成熟,个体由儿童进入青春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在心理上逐渐有了与性别相关的职业计划、婚姻理想等。
埃里克森人格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主动感、主体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3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0—6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感(成年晚期60岁以后),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中学生心理辅导(一)心理健康的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二)心理辅导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三)心理辅导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理性—情绪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团体辅导疗法(四)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表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注意力集中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心跳加速、过度出汗。
治疗法: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等方法;采用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挫折应对能力。
抑郁症表现:情绪消极、颓丧、淡漠、失去满足感和对生活的乐趣;消极的认知倾向,低自尊、无能感、对未来没有期望;动机缺乏、被动、缺乏热情;肢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治疗法:情感支持和鼓励;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调整当事人消极的认知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成功与愉快;服用抗抑郁药物。
恐怖症表现:可分为单纯恐怖、广场恐怖、社交恐怖等。
治疗法:系统脱敏法;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适当减轻当事人的压力。
强迫症表现: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洗手;强迫性自我检查;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治疗法: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建立支持性环境;森田疗法,强调放弃对强迫行为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网络成瘾治疗法:认知疗法、强化法、转移注意力法、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学德育(一)品德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水平: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儿童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期;权威阶段(5-8岁)他律期;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期--规则可以约定公正阶段(10-12岁)主持公正和平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二)品德发展影响品德发展的培因素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良好品德的培养有效地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三)德育内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五)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六)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法(榜样示范法);锻炼法(指导实践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七)德育途径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和校外活动;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班主任工作。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一)班集体班集体的建设班集体的发展过程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班集体形成的标志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力的领导集体;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的建设策略班级目标建设;班级组织建设;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关注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二)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
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及其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消极的课堂气氛:学生表现出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课堂纪律问题较多,师生关系疏远,教师不能有效控制课堂。
对抗的课堂气氛:失控的课堂状态。
影响课堂气氛的基本因素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正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三)课堂纪律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课堂结构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
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和处置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协调同伴关系;与家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