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

合集下载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案:通“按”。

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

例: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

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通“版”。

例: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通“曝”。

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桮:通“杯”。

例: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

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通“被”。

例:被明月兮珮宝璐。

辟:通“避”。

例: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

例: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

例: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徧:通“遍”。

例: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通“傧”。

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通“否”。

例:或师焉,或不焉。

材:通“才”。

才能。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

例: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通“彩”彩色,颜色。

例: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通“苍”,黑色。

例: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通“脏”脏腑。

例: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唱:通“倡”,倡导。

例: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通“抄”,抄写。

例:适中手自钞录。

雠:通“仇”,仇敌,仇人。

例: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绌:通“黜”,罢免官职。

例:屈平既绌。

从:通“纵”,合纵。

例: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

例: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通“措”,放置。

例: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错:通“措”,放。

例: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遮挡,抵挡。

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党:通“倘”,倘若,偶然。

例: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通“导’,引导。

例: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钦?度:通“渡”,渡过,越过。

例: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

例: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堕:通“隳”,毁弃。

例: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而:通“尔”,你。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蕃:通“繁”,多。

什么是通假字呢

什么是通假字呢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1.同音异字通假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坐”通“座”“反”通“返”2.音异形异字通假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最喜小儿亡赖”的“亡”,通“无”,因而读“wú”,不读“wáng”。

王维《鹿柴》的“柴”是通假字。

古代“柴”指有篱落的村墅,也指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划定的某些区落。

本诗的题目“鹿柴”是一地名,其“柴”通“寨”,所以应读作“zhài”,不读“chái”。

而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柴”字,不是通假字,所以读“chái”。

3.音异形似字通假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

4.音近形似字通假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句中的“见”都是通假字,都通“现”,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不读“jiàn”。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无”字是通假字,通“勿”,读wù,四声表示"别'"不要'的意思。

什么是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那么,具体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使用通假字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就跟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什么是通假字。

广义的通假字,包括狭义的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

通假字又叫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指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来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当时,在一般情况下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

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

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

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版”那个时候用“板”。

“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

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或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

在多数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因为通假字往往是本字的同音字。

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在现代汉语中并不一致。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一、定义: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二、通假字列表夹(挟)昏(婚)贯(惯)女(汝)帅(率)而(汝)而(尔)共(供)说(悦)被(披)大(太)陈(阵)亢(抗)形(型)序(绪)冯(凭)辟(避)取(聚)禽(擒)音(荫)知(智)竟(境)取(娶)能(如)县(悬)共(恭)伯(霸)见(现)罢(疲)单(殚)父(甫)曜(耀)从(纵)还(旋)曷(何)适(嫡)尔(耳)柑(钳)恶(乌)盖(盍)与(预)诎(屈)闇(暗)虞(娱)反(返)故(顾)俛(俯)以(已)填(镇)上(尚)正(政)卒(猝)错(措)闲(娴)蚤(早)顺(慎)萌(氓)傅(附)藉(借)亢(伉)弟(第)维(惟)乡(向)伐(阀)厉(砺)妃(配)于(吁)舍(捨)疆(强)信(伸)指(旨)滋(兹)内(纳)圜(圆)艾(乂)蜚(飞)参(三)罔(网)连(链)辟(闢)薄(迫)煤(酶)责(债)之(无)义(仪)与(欤)畜(蓄)踶(踢)何(呵)俛(勉)景(影)鉏(锄)豫(预)顿(钝)要(腰)著(着)政(征)贾(价)敖(遨)阳(佯)素(愫)湛(沉)问(闻)视(示)讫(迄)矜(怜)要(邀)魏(巍)予(余)已(矣)庸(用)邪(耶)其(岂)销(消)惠(慧)汗(污)两(辆)归结馈)涂(途)衔(含)羞(馐)伎(技)属(嘱)道(导)写(泻)忘(亡)感(憾)眩(炫)油(由)衷(中)皇(遑)华(花)陇(垄)计(记)今(近)案(按)鉅(巨)距(拒)雷(擂)椎(锤)善(缮)炎(焰)疾(嫉)员(圆)衡(横)卤(鲁)殴(驱)翼(翌)益(溢)列(裂)菁(精)火(伙)采(彩)莫(暮)耶(爷)陵(淩)颁(斑)还(环)希(稀)裁(才)信(伸)不(否)孰(熟)帖(贴)坐(座)廷(庭)熙(嬉)羊(祥)三、初中常用通假字七年级上1、昂首观之,向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童趣》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通假字名词解释

通假字名词解释

通假字名词解释通假字是指字形相同,但读音不同,意义也有所差别的字。

通假字在汉字的使用中,起到了丰富词汇、表达更多意思的作用。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通假字进行解释。

1. 俞(yú)/与(yǔ)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和”的意思,但在使用中有一些差别。

俞多用于人物之间的交往,例如:“和俞为友”;而与更常用于表示和谐、协调的关系,例如:“与人为善”。

2. 予(yǔ)/与(yǔ)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给予”的意思。

予多用于书面语,例如:“予以奖励”;与多用于口语中,例如:“与其机会”。

3. 句(jù)/掬(jū)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拿捧”的意思,但在使用中有一些差别。

句口音较重,多用于指手掌,例如:“一句水”;而掬多用于轻轻拿起,例如:“掬水”。

4. 否(fǒu)/缶(fǒu)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否定的意思。

否用于表示否定的答复或表示“不是”,例如:“是与否”、“表示否定”;而缶则用于否定的表示或表示“不合适”,例如:“言之不尽其啬”。

5. 志(zhì)/彘(zhì)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猪”的意思。

志用于表示“猪的志向”,例如:“豺狼当志”,也用于人名中,例如:“志愿者”;彘则更常用于表示实际的“猪”,例如:“彘肩斗脚”。

6. 皇(huáng)/黃(huáng)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黄色”的意思。

皇用于表示皇帝的尊号,例如:“皇帝”;而黄则更常用于表示颜色,例如:“黄昏”。

7. 圯(yì)/易(yì)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容易”的意思。

圯多用于口语中,例如:“他是个很圯受的人”;而易则更常用于书面语,例如:“容易做到”。

8. 也(yě)/爷(yé)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称呼”的意思。

也用于表示尊称,例如:“降冕于也”;而爷则用于男性的尊称,例如:“老爷”。

总的来说,通假字的存在丰富了汉字的表达方式,增加了汉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但是在使用时需要根据语境和含义进行正确的选择,避免产生歧义。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古文字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庄公寤生,惊氏。

(《伯克段于鄢》)②举错不可不察也。

(《释之传》)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

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

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通假字类型: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1.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2.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3.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上”是“尚”的借字,崇尚之义。

音近替代:“距关而毋内诸侯”(《史记?鸿门宴》)“内”与“纳”音近,故相通。

形近替代:“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韩非子?五蠹》:“》)“被”与“披”形近,且有同一构件“皮”而通。

•通假字与假借字区别: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

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

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

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

60个常见通假字

60个常见通假字

60个常见通假字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3.颁:通“斑”。

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4.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6.被: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通“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7.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崤之战》)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出师表》)9.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10.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11.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伶官传序》)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16.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9.反:通“返”,往返,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21.衡: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
《核舟记》
23.衡
同“横”
与“竖”相对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24.简
通“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25.有
同“又”

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26.与
通“举”
推举、选拔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27.矜
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
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
28.曾
通“层”
层叠
荡胸生曾云
《望岳》
29.阙
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56.已
通“以”

自董卓已来
《隆中对》
57.简
通“拣”
挑选
是以先帝简拔以
《出师表》
58.阙
通“缺”
缺点、不足
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
59.说
通“悦”
高兴
公输盘不说
《公输》
60.距
通“拒”
抵挡
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61.圉
通“御”
抵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
62.诎
通“屈”
折服
公输盘诎
1.强
通“僵”
僵硬
项为之强
《童趣》
2.说
通“悦”
愉快、高兴
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女
同“汝”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4.知
通“智”
聪明
不知为不知
《〈论语〉十则》
5.见
通“现”
出现
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6.乌

100个常见通假字

100个常见通假字

文言文常用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

动词。

“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

动词。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

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

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

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

名词。

“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

形容词。

“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

形容词。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

动词。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在古代的文言文里,有许多字在不同的文献中存在不同的写法,这些不同的写法被称为通假字。

通假字在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这些通假字对于深入研究文言文非常有帮助。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通假字,以供参考。

一、同音同义的通假字1.人:亻、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亻之初,性本善。

2.天:日、大例如:天可汗,曰乃晋大人也。

天可汗,大乃晋大人也。

二、同音异义的通假字1.上:尚、上例如:百姓尚上,上遗高文。

百姓上上,上遗高文。

2.下:化、夏、叚例如:上天化之,下地成之。

上天夏之,下地成之。

三、同义异音的通假字1.心:忝、甚例如:心忝百姓兮,甚以为戏。

忝百姓兮,心以为戏。

2.云:为、焉例如:为云泉石、焉得可留?云泉石、为得可留?四、多音多义的通假字1.得:着、得、悼例如:得四杰之笑,有状诸境之败。

着四杰之笑,得状诸境之败。

2.使:是、试、是例如:使人心不同其役于萧墙,是无倦也。

是人心不同其役于萧墙,使无倦也。

五、专有名词的通假字1.曾:显、曾、曽例如:显于星旗曾祖,有前驱斯石。

显于星旗曾祖,有前驱斗石。

2.惠:慧、喙、会例如:慧于未来人之幸者,惠不左右庄。

惠于未来人之幸者,喙不左右庄。

以上仅是部分文言文通假字的介绍,希望对您的文言文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我们需要注意不同文献中的通假字及其对应的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精髓。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通假字的疑问,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探索更多有关文言文的知识。

总结:文言文通假字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通假字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本文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文言文通假字,包括同音同义、同音异义、同义异音、多音多义和专有名词的通假字。

通过学习这些通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希望本文对您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启发,为您的学习提供帮助。

通假字汇总

通假字汇总

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50个)1.案:通“按”,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2.颁:通“斑”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3.板:通“版”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4.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5.辟:通“避”,躲避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6.弊:通“敝”,困乏,疲惫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7.辩:通“辨”,区别例如:此大小之辩.也。

(《逍遥游》)8.裁:通“才”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9.采:通“彩”,色彩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10.飡:通“餐”例如:适莽苍者,三飡.而反。

(《逍遥游》)11.唱:通“倡”,倡导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沈:通“沉”例如:暮霭沈沈..楚天阔。

(《雨霖铃》)13.绌:通“黜”,贬黜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4.垂:通“陲”,边关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白马篇》)15.歠:通“啜”,给水喝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勾践灭吴》)16.趣:通“促”,催促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17.卒:通“猝”,突然例如:卒.然边境有急。

(《论积贮疏》)18.卒:通“猝”,仓促例如: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俗称“蘸火”。

这里指用药浸泡例如:使工以药淬.之。

(《荆轲刺秦王》)20.厝:通“措”,放置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21.错:通“措”,措施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离骚》)22.道:通“导”,引导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通假字

通假字

41、距关,毋内诸侯 42、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辞决而行 43、 “离骚”者,犹离忧也 44、慄深林今惊层颠 45、名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46、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47、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48、两股间脓血流离 4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0、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51、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52、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当 5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54、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55、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69、善刀而藏之 70、沈醉不知归路 7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7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74、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7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7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77、秦王不说;不亦说乎; 7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79、死者太半 80、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81、今王田猎于此 82、不用,则以纸帖之;对镜帖花黄
96、故其畜积足恃 97、顷之,烟炎张天 98、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99、暴秦之欲无厌; 100、燕坐于华堂之上;集宾友酣燕 101、皆阳应曰:‘诺’ 102、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要项伯;便要还家 103、耶娘妻子走相送 104、无以,则王乎 105、澭水暴益 106、左忠毅公逸事 107、翼日进宰 108、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09、是谁之过与? 110、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1、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5、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6、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7、或师焉,或不焉 8、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9、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10、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11、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12、适中手自钞录

200个通假字

200个通假字

高考通假字1.案:同“按” ,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罢:通“疲” ,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3.颁:通“班”“斑” ;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板:同“版” ,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5.暴:同“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桮:同“杯” ,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7.倍:通“背” ,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8.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9.被:通“披” ,顶。

动词。

“被明月兮珮宝璐。

”10.俾倪:同“睥睨” ,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 . ”11.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12.“敝”:通“弊”,弱点。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敝”13.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14.宾: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5.不:同“否” ,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16.材:同“才” ,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17.裁:通“才” ,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遥远貌)而跃。

”18.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19.仓:同“苍” ,黑色。

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20.藏:同“脏”,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21.廛:通“缠”,量词。

“胡取禾三百廛兮 ?”22.唱:通“倡”,倡导。

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23.钞:同“抄” ,抄写。

动词。

“适中手自钞录。

”24.雠:同“仇” ,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25.鉏:同“锄” ,锄头。

名词。

“鉏櫌棘矜 , 非铦xiān(锋利)于钩戟长铩也。

”26.绌:通“黜” ,罢免官职。

动词。

常见通假字

常见通假字

常见通假字反—返内—纳具—俱直—值莫—暮知—智女—汝畜—蓄责—债支—肢盖—盍生—性暴—曝庭—廷县—悬孰—熟坐—座汤—荡属—嘱向—响见—现畔—叛政—征说—悦被—披唱—倡有—又倍—背尔—耳识—志要—邀卤—橹翼—翌衡—横少—稍闲—娴止—只阕—缺由—犹无—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趣—促(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佯—详(行十余里,广详死。

——《史记·李将军列传》)许—所(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史记·留侯世家》)阵—陈(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案——按罢—疲颁—班板—版暴—曝被—披俾倪—睥睨辟—避辟—僻弊—敝徧—遍宾—傧不—否材—才裁—才采—彩仓—苍藏—脏唱—倡钞—抄绌—黜从—纵党—倘道—导得—德丁宁—叮咛度—渡队—坠(坠落。

动词。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堕—隳(毁弃。

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蕃—繁奉—俸父—甫盖—盍列—裂陵—凌(凌侮。

动词。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僇—戮臝—裸禽—擒诎—屈取—娶沈—沉涂—途罔—网乡—向羞—馐蚤—早指—旨(旨趣。

名词。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质—贽(见面礼。

名词。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质—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名词。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与—欤(呢。

疑问语气词。

“是谁之过与?”)豫—预(预先,事先。

副词。

“豫备走舸,系于船尾。

”)。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100个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100个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你的支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 曲终收拨当心画
相对,地理上的东西为 “横”。名词
• 画: 同“划” 用拨子在
• 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
手以死
琵琶中划一下。 用拨子 在琵琶中划一下。
• 皇: 通"惶” 恐惧,惊慌。
形容词。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100个
• “麾众 拥豪民马前,” • 麾: 同“挥”; 指挥。
动词。
• “甚矣,汝之不惠。” • 惠: 同“慧”; 聪明。
湿的样子。形容词。
• 陇: 同“垄”; 高地。
名词。
• 录: 同“碌”; 平凡,
乎庸。形容词。
• 戮: 通“勠” 并力,
尽力。动词。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100个
•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
当。”
•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甿隶之人。”
•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
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
烧一陌儿。”
•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 • 声: 通“伸”; 陈述,
之声义。”
说明。动词。
• “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 通“志”, 标志,

记号。名词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
• 食: 同“饲”; 喂。动
词。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感也。”

• 受: 同“授” 给,与。
动词。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100个
离: 通“罹”; 遭遇。动 词
帘: 同“奁” 女子梳妆
用的镜匣。
•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 列: 通“裂”; 分裂。

动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廷 旨非
总结
• 发现通假字后如何正确找出本字?
①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②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③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通假字复习 1.信义安所见—《苏武传 》 2.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3.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遥游 》
现 擒 又/返
4.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 5.合葬华山傍——《孔雀东南飞 》 6.然则将军之仇恨,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文言小说《笑死阎王》
• 吾本布衣,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 一矢,中鼓吏,乱棒逐出;遂学医,入临床医学系, 苦读五年,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遂至地 府,久候阎王升堂,不耐,问之,鬼卒曰:王阅足下 卷宗,狂笑,休克于后堂,未醒……
通假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 的替代字。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 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通假的原则是两个字的读音相同 或相近。
•♣如何在文言文中发现 “通假字”呢?
一、在读音中辨析。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 惠王上》 3.女为人臣,不顾恩义 《苏武传 》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陈情表 》
1早 2斑 3汝 4伶仃
找找看!
•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 • 2、小知不及大知 • 3、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放弃郑国,让它存在,以郑国为秦国东边道上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
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粮食,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毋内诸侯。
供授娶纳
找找看!
•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 3、因击沛公于坐 。 • 4、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 (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菲菲的芳香更加显著。) • 5、举酒属客 • 6、合从缔交
▪悯 猝 座 彰、君子生非异也,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0、或师焉,或不焉 •11、府吏见丁宁 •12、北冥有鱼
正常的法则。
环辨拒措
•1、常在床蓐
找找看!
•2、蒲苇纫如丝
•3、云销雨霁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褥韧 消途
5、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6、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披诀
③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1、使臣奉璧,拜送于庭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关系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四、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 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 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 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关系到对文 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 正确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重要 任务。
三、在结构中把握。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悉形 声结构规律。这为利用汉字形体结构掌握通假字打 下了基础。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通假字是本字的声旁字(具——俱) 2.被明月兮佩宝璐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形成通假(被——披)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韩愈《马说》) 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造成通假 (材——才)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
A、“秦王必说见臣,..(《荆轲刺秦王》)
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齐桓晋文之事》
C、“而民说之” D、“秦王不说。”
智悦
二、在例证中认知。语言是具有社 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说明通假用法 具有普遍性 。
1. 图穷而匕首见。——《史记》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见——现)
二、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 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 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 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 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三、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 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 “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 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 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的才能。)
如何发现通假字?(总结)
• 一、在读音中辨析。 • 二、在例证中认知。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 多愈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 • 三、在结构中把握。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悉 形声结构规律。这为利用汉字形体结构掌握通假字 打下了基础。
♣找出通假字后如何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文意呢?
①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曝 性 熟 否 叮咛 溟
•13曹军不能抵当。 •14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欧阳修《伶官传序》)
•1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6一夜飞度镜湖月
挡惶影 渡
②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1、秦王还柱而走。 2、此小大之辩也 3、距关,毋内诸候 4、“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离骚》:偭,背也。圆曰规,方曰矩。错,置也。 那些贪图利禄的小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违背方圆和规矩。 拓展成语: 偭规错矩:偭:违背;规、矩:标准、法则和习惯。指违背改变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 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 是通假字。
通假字的成因 :
一、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 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 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 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 通假字越多。
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见陵之 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通“凌”,凌辱、侵犯。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 臣。《荆轲刺秦王》
燕王喜非常惧怕大王的军威,不敢起兵抵抗大王,希望燕国全国 成为大王的臣子,
8.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苏武传》
横旁凌震沾 襟 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