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 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 是通假字。
通假字的成因 :
一、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 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 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 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 通假字越多。
•通假的原则是两个字的读音相同 或相近。
•♣如何在文言文中发现 “通假字”呢?
一、在读音中辨析。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 惠王上》 3.女为人臣,不顾恩义 《苏武传 》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陈情表 》
1早 2斑 3汝 4伶仃
找找看!
•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 • 2、小知不及大知 • 3、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放弃郑国,让它存在,以郑国为秦国东边道上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
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粮食,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毋内诸侯。
供授娶纳
找找看!
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见陵之 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通“凌”,凌辱、侵犯。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 臣。《荆轲刺秦王》
燕王喜非常惧怕大王的军威,不敢起兵抵抗大王,希望燕国全国 成为大王的臣子,
8.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苏武传》
横旁凌震沾 襟 诀
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廷 旨非
百度文库 总结
• 发现通假字后如何正确找出本字?
①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②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③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通假字复习 1.信义安所见—《苏武传 》 2.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3.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遥游 》
现 擒 又/返
4.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 5.合葬华山傍——《孔雀东南飞 》 6.然则将军之仇恨,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A、“秦王必说见臣,..(《荆轲刺秦王》)
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齐桓晋文之事》
C、“而民说之” D、“秦王不说。”
智悦
二、在例证中认知。语言是具有社 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说明通假用法 具有普遍性 。
1. 图穷而匕首见。——《史记》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见——现)
三、在结构中把握。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悉形 声结构规律。这为利用汉字形体结构掌握通假字打 下了基础。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通假字是本字的声旁字(具——俱) 2.被明月兮佩宝璐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形成通假(被——披)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韩愈《马说》) 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造成通假 (材——才)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
四、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 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 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 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关系到对文 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 正确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重要 任务。
文言小说《笑死阎王》
• 吾本布衣,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 一矢,中鼓吏,乱棒逐出;遂学医,入临床医学系, 苦读五年,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遂至地 府,久候阎王升堂,不耐,问之,鬼卒曰:王阅足下 卷宗,狂笑,休克于后堂,未醒……
通假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 的替代字。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 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曝 性 熟 否 叮咛 溟
•13曹军不能抵当。 •14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欧阳修《伶官传序》)
•1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6一夜飞度镜湖月
挡惶影 渡
②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1、秦王还柱而走。 2、此小大之辩也 3、距关,毋内诸候 4、“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离骚》:偭,背也。圆曰规,方曰矩。错,置也。 那些贪图利禄的小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违背方圆和规矩。 拓展成语: 偭规错矩:偭:违背;规、矩:标准、法则和习惯。指违背改变
二、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 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 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 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 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三、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 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 “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 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 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正常的法则。
环辨拒措
•1、常在床蓐
找找看!
•2、蒲苇纫如丝
•3、云销雨霁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褥韧 消途
5、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6、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披诀
③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1、使臣奉璧,拜送于庭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关系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的才能。)
如何发现通假字?(总结)
• 一、在读音中辨析。 • 二、在例证中认知。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 多愈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 • 三、在结构中把握。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悉 形声结构规律。这为利用汉字形体结构掌握通假字 打下了基础。
♣找出通假字后如何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文意呢?
①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 3、因击沛公于坐 。 • 4、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 (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菲菲的芳香更加显著。) • 5、举酒属客 • 6、合从缔交
▪悯 猝 座 彰 嘱 纵
•7、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8、君子生非异也,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0、或师焉,或不焉 •11、府吏见丁宁 •12、北冥有鱼
通假字的成因 :
一、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 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 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 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 通假字越多。
•通假的原则是两个字的读音相同 或相近。
•♣如何在文言文中发现 “通假字”呢?
一、在读音中辨析。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 惠王上》 3.女为人臣,不顾恩义 《苏武传 》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陈情表 》
1早 2斑 3汝 4伶仃
找找看!
•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 • 2、小知不及大知 • 3、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放弃郑国,让它存在,以郑国为秦国东边道上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
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粮食,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毋内诸侯。
供授娶纳
找找看!
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见陵之 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通“凌”,凌辱、侵犯。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 臣。《荆轲刺秦王》
燕王喜非常惧怕大王的军威,不敢起兵抵抗大王,希望燕国全国 成为大王的臣子,
8.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苏武传》
横旁凌震沾 襟 诀
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廷 旨非
百度文库 总结
• 发现通假字后如何正确找出本字?
①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②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③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通假字复习 1.信义安所见—《苏武传 》 2.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3.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遥游 》
现 擒 又/返
4.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 5.合葬华山傍——《孔雀东南飞 》 6.然则将军之仇恨,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A、“秦王必说见臣,..(《荆轲刺秦王》)
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齐桓晋文之事》
C、“而民说之” D、“秦王不说。”
智悦
二、在例证中认知。语言是具有社 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说明通假用法 具有普遍性 。
1. 图穷而匕首见。——《史记》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见——现)
三、在结构中把握。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悉形 声结构规律。这为利用汉字形体结构掌握通假字打 下了基础。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通假字是本字的声旁字(具——俱) 2.被明月兮佩宝璐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形成通假(被——披)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韩愈《马说》) 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造成通假 (材——才)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
四、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 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 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 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关系到对文 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 正确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重要 任务。
文言小说《笑死阎王》
• 吾本布衣,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 一矢,中鼓吏,乱棒逐出;遂学医,入临床医学系, 苦读五年,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遂至地 府,久候阎王升堂,不耐,问之,鬼卒曰:王阅足下 卷宗,狂笑,休克于后堂,未醒……
通假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 的替代字。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 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曝 性 熟 否 叮咛 溟
•13曹军不能抵当。 •14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欧阳修《伶官传序》)
•1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6一夜飞度镜湖月
挡惶影 渡
②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1、秦王还柱而走。 2、此小大之辩也 3、距关,毋内诸候 4、“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离骚》:偭,背也。圆曰规,方曰矩。错,置也。 那些贪图利禄的小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违背方圆和规矩。 拓展成语: 偭规错矩:偭:违背;规、矩:标准、法则和习惯。指违背改变
二、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 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 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 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 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三、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 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 “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 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 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正常的法则。
环辨拒措
•1、常在床蓐
找找看!
•2、蒲苇纫如丝
•3、云销雨霁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褥韧 消途
5、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6、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披诀
③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1、使臣奉璧,拜送于庭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关系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的才能。)
如何发现通假字?(总结)
• 一、在读音中辨析。 • 二、在例证中认知。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 多愈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 • 三、在结构中把握。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悉 形声结构规律。这为利用汉字形体结构掌握通假字 打下了基础。
♣找出通假字后如何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文意呢?
①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 3、因击沛公于坐 。 • 4、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 (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菲菲的芳香更加显著。) • 5、举酒属客 • 6、合从缔交
▪悯 猝 座 彰 嘱 纵
•7、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8、君子生非异也,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0、或师焉,或不焉 •11、府吏见丁宁 •12、北冥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