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婴幼儿心理健康
美国学者坎布斯(bs)
▪ 1、积极的自我观念。 ▪ 2、恰当地认同他人。 ▪ 3、面对和接受现实。 ▪ 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利用。
国内的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等
▪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 4 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 ▪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 6、人格和谐完整。 ▪ 7、智力正常。 ▪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北京大学医学部王效道教授认为
▪ 适应能力 ▪ 耐受力 ▪ 控制力 ▪ 意识水平 ▪ 社会交往能力 ▪ 康复力 ▪ 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
许又新的评估心理健康三标准
▪ (1)体验标准:良好的心境及恰当的自我评 价;
▪ (2)操作步骤: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 关系和谐与否;
▪ (3)发展标准:纵向考察与分析。
1、夜惊
▪
夜惊是指儿童睡眠时产生惊恐反应,常见于4到7岁的
儿童。表现为儿童入睡一段时问后突然惊醒,瞪目坐起,惊
惶失措,哭闹叫喊,面部表情痛苦焦虑.呼吸急促,出汗,
有时瞳孔放大。有的儿童会从床上跳下,激动奔跑,抓住人
或物叫喊求救,当时不能辨认周围人,有时还会出现幻觉。
夜惊发作一般持续10分钟左右,过去之后仍能平静入睡。儿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 1、夜惊 ▪ 2、梦游 ▪ 3、功能性遗尿症 ▪ 4、口吃 ▪ 5、不良习惯 ▪ 6、情绪障碍 ▪ 7、儿童期多动综合症 ▪ 8、婴儿狐独症
睡眠障碍
婴幼儿比成人有更多的睡眠障碍,主要包括失眠、夜惊、 梦魇、梦游。
孩子的睡眠障碍除了生理因素外,睡眠习惯问题主要是由 于成人不恰当的教养方式造成的。例如,每次入睡要摇拍 着孩子,造成孩子不这样就睡不着;成人没有规定孩子的 作息时间,放纵他玩或看电视,使他神经过度兴奋和紧张 造成各种睡眠障碍;还有的家长没有限制孩子看恐怖电影 或录相,造成孩子惊恐不安,也会在睡眠中反映出来。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与应对措施
第三,孩子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吃手,而是某些时候 容易出现这样的行为。例如,有的孩子在家时不吃手,到 了幼儿园有时就爱吃手,原来是他不合群,在幼儿园里很 孤独。还有的孩子是在面对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时吃手。 因此,家长要找出孩子吃手背后的原因,然后再想办法消 除它。 另外,还有一种与吃手指相似的儿童行为问题:咬指 甲。大约10一30%的学龄儿童有这种行为,最多见于ll岁 至l3岁的儿童。这种儿童大部分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 易于分心、不太顺从的孩子。与爱吃手指儿童的性格有明 显不同。当他们的情感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或者家庭关 系紧张,父母一方特别无能,适应学校生活有困难,因而 出现紧张焦虑状态,这时就会出现咬指甲的行为,以此来 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也有的儿童是模仿别人的咬指甲行 为。
• 【专家支招】 1.沟通交流教育 要耐心地与孩子进行交流。一旦发现孩子的攻击 行为时,首先应该问清楚事情的原委,然后教给 孩子相应的正确的处理方法。很多时候孩子争吵 的原因经常是为了争抢玩具,这时大人应该出面 进行调解。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讲礼貌 和谦让的好习惯,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 爱心。这可以利用在动物园观看小动物的机会进 行;在生活中,大人也不要一味扮演“永远不会受 伤的人”的角色,磕到碰到时,采取一些巧妙的 方法让孩子来关心自己;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 也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充满爱的氛 围一定能够有效地减弱孩子的攻击倾向。
• 【形成原因】 1.模仿 家长暴力对待孩子,孩子进行模范。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 为或者仅仅是不小心犯大错时,家长经常会很生气,并且 使用一些暴力的手段来加以制止。这样做会给孩子造成这 样一种认知——如果别人做的不对,就可以打他。孩子的 模仿力是最强的,实际上孩子很多不良行为和习惯都是从 周围的生活环境如家长、同伴、电视等中模仿而来的。家 长“以暴制暴”的做法只会加深孩子的错误认识,使孩子 的不良行为变得越来越严重。 2.错误的矫正方式 当孩子与伙伴经常发生争斗或者合不来时,大人们经常会 阻止孩子与他们玩。不与同伴进行任何交往,孩子就不能 发展起各种人际交往能力,不能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 系、不能很好地解决与同伴产生的冲突,因此就更容易使 用攻击性行为表达自己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 发展心理学将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 的时间,称为动作常模 。如婴儿总是由平躺到翻 身,再到会坐起,再到爬行,再到会直立行走, 这个发展趋势是固定的。婴幼儿的行为模式的发 生时间也大致相同。如民间常说的“七坐八爬, 九月长牙”。一个健康的婴幼儿,其动作发生的 时间,基本上与常模是一致的,或者是接近的。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31页】
左右达到高峰,而到六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在父母身边得到 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干预技巧:机会,孩子的恐惧并安抚,解释真相
退缩行为
定义:是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为主要表现,并伴有各种共患 病的常见神经发育障碍。
核心障碍: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 继发症状:学业损害,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社会适应功能异常 ADHD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抽动障碍
抽动:指身体任何部位肌群出现不自主,无目的重复和快速的收缩动作。 抽动障碍:指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以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
程度要比同龄儿的文化环境所期望的标准低得多。 在18岁以前发病。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脑性瘫痪
定义:是一组由于发育中胎儿和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 育持续性障碍症侯群。
导致运动受限,常伴有感觉、认知觉、交流及行为障碍,伴有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 骼问题。
DNF-5:属于运动障碍 诊断标准:2014年 必备: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肌力和肌张力异常,反
不适当的吮吸行为
表现:吸吮手指和脚趾,尤其是大拇指导致大拇指变 形 主要原因:小宝宝吸吮手指属于正常现象,通过嘴巴 认识世界。较大宝宝仍吮吸手指,可能是有心理原因, 吮吸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 干预技巧:分散注意力
咬指(趾)甲
主要原因:缺乏微量元素等生理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孩子 压抑情绪紧张)
主要原因: 生理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干预技巧: 排便治疗 心理治疗
保育员培训全套教学课件第四章第3节婴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与疾患预防
一、婴幼儿常见的 心理卫生问题及其预防
• 以中止儿童的发作,但母亲的行为却起到了助 长儿童暴怒发作的作用,其他儿童又可通过学习 模仿获得这种行为。 • 预防:从小培养讲道理、懂道理的品质,不过 于溺爱和迁就儿童,从小懂得一些宣泄自己心理 紧张的方法,少数暴怒发作较严重给予行为治疗 。
一、婴幼儿常见的 心理卫生问题及其预防
一、婴幼儿常见的 心理卫生问题及其预防
• 夜惊多由心理因素所致,如与母亲长期分离,意 外事故造成亲人死伤,与父母亲的矛盾冲突,父母 离异,生活中遇到困难等。有寄生虫病也可导致夜 惊。 • 夜惊一般不需药物治疗,解除产生夜惊的诱因, 减少情绪紧张。随年龄增长,多数夜惊自行消失。
一、婴幼儿常见的 心理卫生问题及其预防
一、婴幼儿常见的 心理卫生问题及其预防
• 不要让看恐怖的电视、电影和图片。培养养成 良好的睡眠习惯,晚上不要过分兴奋,睡觉前先 洗脚,上床后肌肉放松,很自然地入睡。鼓励多 参加集体活动和游戏,锻炼不畏困难、勇敢坚强 的意志,去克服种种恐惧心理。必要时采用行为 方法矫治。
一、婴幼儿常见的 心理卫生问题及其预防
(2)儿童期焦虑:儿童与亲人特别是父母分离 时,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如烦躁不安、害怕想 象中的危险、哭泣、脾气大等,有的做噩梦、恶 心呕吐、食欲不振、心跳、多汗、乏力等。一般 与不良的环境、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如过分严厉 或过分溺爱,以及机体疾病等因素有关。
一、婴幼儿常见的 心理卫生问题及其预防
• 预防: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运用恰当的教育 方式,如合理要求,既不溺爱,也不苛求,培养 儿童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保育员要特别关 心、与之交谈,鼓励与他人交往。 (3)暴怒发作:指儿童在个人要求或欲望没有 得到满足,或者在某些方面受到挫折时,出现哭
婴幼儿心理卫生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
范 , 求 每 个 人 、 个 家 庭 、 个 幼 儿 教 育 机 构 和 教 师 都 要 每 每 要 努 力 促 进 婴 幼 儿 的 身 心 和 谐 发 展 , 定 婴 幼 儿 保 育 机 规 构必 须切 实做好婴幼 儿生 理和心 理卫生保健 工作 。 所谓健 康 , 照 国 际卫 生 组 织 ( 按 WHO) 定 义 来 说 : 的
因素 , 害社会 , 及家庭 。 危 殃 在 对 心 理 卫 生 的分 类 问 题 上 , 同 的专 家 有 不 同 的 不
不 仅 指 没 有 疾 病 和 虚 弱 , 且 包 括 体 格 、 理 和 社 会 适 而 心
应 的 健 全 状 态 。婴 幼 儿 是 祖 国 的 未 来 , 将 来 现 代 化 的 是 建 设 者 , 幼 儿 的建 康 成 长 对 祖 国 的 兴 旺 发 达 有 着 长 远 婴 的 、 极 的 意 义 。 对 婴 幼 儿 来 说 , 理 卫 生 就 是 要 预 防 积 心
力处 理一 些 人 际关 系等 等 , 理不 当会 引 起 无所 适从 , 处
产 生 不 良的 心 理 反 应 , 现 出 一 些 行 为 、 感 、 维 和 意 表 情 思
志 活 动 等 方 面 的 异 常 。 持 续 的 不 良 反 应 , 影 响 精 神 和 会 身 体 , 家 庭 和 社 会 带 来 危 害 , 一 些 幼 儿 因 处 理 不 好 给 如 人 际 关 系 而 变 得 孤 僻 、 漠 , 人 后 成 为 其 犯 罪 的 重 要 冷 成
婴 幼 儿 是 一 个 国 家 的 未 来 , 幼 儿 的 身 心 健 康 所 反 婴
映 的 既 是 一 个 国家 的 文 明 卫 生 水 平 , 反 映 出 一 个 国 家 又
最 常 见 的 如 聋 、 、 、 、 吃 等 ; 种 症 状 男 孩 比女 孩 残 哑 瘫 口 这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方法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因其对婴幼儿的成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认识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情绪问题、恐惧与焦虑、社交与行为问题等。
首先,婴幼儿在情绪方面较为脆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易激动等问题。
其次,对于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恐惧也是常见的现象。
此外,社交与行为问题也经常困扰着婴幼儿。
二、解决方法1. 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稳定的家庭环境是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基础。
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和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定期与孩子亲密互动,给予婴幼儿充分的关爱和安全感。
2. 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父母可以通过陪伴、鼓励和示范等方式,引导婴幼儿学会适当地表达情绪,并教授他们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方法。
同时,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情绪体验,聆听他们的需求,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3. 提供适宜的社交环境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父母可以组织婴幼儿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例如亲子游戏、亲子读书会等,促进他们与其他儿童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其社交技能和情感认知能力。
4.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婴幼儿需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来恢复体力和精力。
父母应该努力确保孩子有规律的睡眠时间,并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5. 关注婴幼儿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婴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可以通过启发性玩具、讲故事、唱儿歌等方式提供有效的早期教育。
同时,父母也可以通过参加亲子教育课程,提升自身的育儿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
6.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或持续存在,建议家长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儿童心理医生、儿科医生等专业人士可以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治疗,帮助解决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卫生学—第三章婴幼儿身心保健
1、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 2、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护理病儿后 肥皂洗手。
22
六、肠寄生虫病
1.蛔虫病
感染性虫卵污染食物、饮水、手;吸吮手指或食前不洗手; 生吃未洗干净的瓜果蔬菜等
讲究饮食和个人卫生;服药驱虫
2.蛲虫病
虫卵污染手指、食物等。雌虫产卵致肛门周围瘙痒。穿开 裆裤造成虫卵散播。
(2)预防
1、教育幼儿不要手揉眼睛; 2、勤洗手。
17
5.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1)病因:婴幼儿咽鼓管短,患上感时细菌 侵入中耳; 疾病(麻疹、猩红热并发); 卧位哺乳。
(2)预防
1、预防上感; 2、教会正确方法擤鼻涕; 3、坐位哺乳,避免呛奶
18
五、皮肤病
1、婴儿湿疹(见图)
病因:较常见的乳儿过敏性皮肤病。 过敏原可以是牛奶、鸡蛋、鱼虾等食物,也可能是羊
47
夜惊
是指睡眠时所产生的一种惊恐反应。4-7岁的儿童较为多见。
表现: 入睡后不久,突然坐起来,尖叫哭喊,两眼瞪直或紧闭,极为惊
恐。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出汗等症状。难以唤醒或 哄他安静下来。数分钟后自行入睡,醒后完全遗忘。
原因: 心理因素——与父母分离,亲人伤亡,父母吵架或离异,受到严厉
机体的免疫功能:
1、 防御功能 即可抵抗病原体的侵袭和损害。
2、自身稳定功能 即清除机体内损伤和衰老 的细胞。
3、免疫监视功能 即清除机体突变细胞,防
止肿瘤。
30
免疫分两类:非特异性免疫 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类 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各种病原 体斗争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 防御机能。
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后 天生活中与病原体等抗原接 触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特 异性免疫又分为自动免疫和 被动免疫两种方式。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摘要近年来,人们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关注正日益增强。
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这对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更好地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本文简要探讨了婴幼儿时期心理问题的种类及其产生的遗传、先天获得性影响、后天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主张为婴幼儿营造一个受尊重、受爱护的,安全、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以维护婴幼儿情感、认知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婴儿时期幼儿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引言婴儿期(0—3岁)和幼儿期(4—6、7岁)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心理发展的转折点最为集中。
从年龄特征上来看,婴幼儿身心发展十分不成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最容易受到不利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婴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将来现代化的建设者,婴幼儿的建康成长对祖国的兴旺发达有着长远的、积极的意义。
因此,掌握婴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了解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误区,针对问题,误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可以更好地通过日常活动,为婴幼儿营造一个受尊重、受爱护的,安全、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以维护婴幼儿情感、认知的健康发展,培养婴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防止婴幼儿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发生。
一、婴幼儿心理问题婴幼儿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总的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1.情绪障碍。
如恐慌、焦虑、抑郁、强迫观念和疑病等症状,在儿童中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
2.行为障碍。
主要指与伙伴相处关系不好和捣乱破坏性行为,这种表现男孩子中明显多见,特别是在学龄儿童中(也包括在幼儿园中) 有活动过度,如许多家长和教师普遍关注的儿童多动症。
3.因功能发育迟缓或不全而造成的心理卫生问题。
最常见的如聋、残、哑、瘫、口吃等,这种症状男孩比女孩多见。
因营养摄人不足或不平衡造成大脑和心理发育障碍,不良的进食习惯、睡眠习惯和排便习惯、言语障碍、负性情感(如恐惧、分离性焦虑等) 和某些不良行为问题(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甲、拔毛发) 等。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婴幼儿是人生命的起点,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其整个成长和发展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年龄小、经验欠缺以及生理和心理系统未成熟,婴幼儿常常会面临一些心理卫生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婴幼儿心理卫生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1. 接触焦虑婴幼儿的第一个心理卫生问题是接触焦虑。
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婴幼儿对于离开母亲或主要照顾者会感到不安。
这是因为他们对外部环境和陌生人缺乏适应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父母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规律,给予婴幼儿安全感。
- 让婴幼儿逐渐熟悉外部环境,可以从家庭开始,再逐步扩展到亲友的环境。
- 在离开婴幼儿时给予充分的告别,这样可以让婴幼儿知道父母会回来,并且提醒他们持有安全感。
2. 分离焦虑除了接触焦虑,婴幼儿还会面临分离焦虑的问题。
当婴幼儿遭遇主要照顾者的分离,如父母离开或放置在陌生环境中,他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情绪。
面对这个问题,父母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帮助婴幼儿安抚情绪:- 提前告诉婴幼儿即将离开,并保持平静和宽容的态度。
- 离开时给予婴幼儿寄予期望的信号,如提醒他们平静地玩耍。
- 离开期间保持联系,可以通过电话或视频呼叫与他们保持联系,让他们知道家人仍在关心他们。
3. 睡眠问题睡眠问题是许多婴幼儿面临的常见心理卫生问题之一。
婴幼儿可能会出现难以入睡、夜间醒来频繁或抵抗睡眠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改善婴幼儿睡眠的方法:- 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确保婴幼儿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 在睡前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如调暗灯光、放松音乐等。
- 建立与睡眠有关的日常习惯,如洗澡、读故事等,以帮助婴幼儿进入睡眠状态。
4. 饮食问题婴幼儿的饮食问题也是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之一。
一些婴幼儿可能会出现食物挑剔、厌食或暴饮暴食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帮助管理婴幼儿的饮食问题:- 提供多样化的食物选择,鼓励婴幼儿尝试不同的味道和食物。
- 创造积极的用餐环境,如与家人一起进食,营造愉快的氛围。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人们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关注正日益增强。
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这对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提供了更科学的方法,更好地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本文简要探讨了婴幼儿时期心理问题的种类及其产生的遗传、先天获得性影响、后天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主张为婴幼儿营造一个受尊重、受爱护的,安全、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以维护婴幼儿情感、认知的健康发展。
婴儿时期幼儿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婴儿期(0—3 岁)和幼儿期(4—6 、7 岁)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心理发展的转折点最为集中。
从年龄特征上来看,婴幼儿身心发展十分不成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最容易受到不利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容易浮现心理健康问题。
婴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将来现代化的建设者,婴幼儿的建康成长对祖国的兴旺发达有着长远的、积极的意义。
因此,掌握婴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了解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误区,针对问题,误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可以更好地通过日常活动,为婴幼儿营造一个受尊重、受爱护的,安全、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以维护婴幼儿情感、认知的健康发展,培养婴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防止婴幼儿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的发生。
婴幼儿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总的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1.情绪障碍。
如恐慌、焦虑、抑郁、强迫观念和疑病等症状,在儿童中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
2.行为障碍。
主要指与火伴相处关系不好和捣乱破坏性行为,这种表现男孩子中明显多见,特殊是在学龄儿童中(也包括在幼儿园中) 有活动过度,如许多家长和教师普遍关注的儿童多动症。
3.因功能发育迟缓或者不全而造成的心理卫生问题。
最常见的如聋、残、哑、瘫、口吃等,这种症状男孩比女孩多见。
因营养摄人不足或者不平衡造成大脑和心理发育障碍,不良的进食习惯、睡眠习惯和排便习惯、言语障碍、负性情感(如恐怖、分离性焦虑等) 和某些不良行为问题(如吮吸手指或者衣物、咬指甲、拔毛发) 等。
保育员——婴幼儿心理学
• 个性 • 个性是个人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比较稳
定、比较经常的心理特征。
精品文档
• 心理发育的总特点:
• 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 由低级向高级
•
既有共同规律又有个体差异性 精品文档
婴幼儿心理发育评价
• 评价的目的: • 1、准确把握婴幼儿心理发育状况,以便有
针对性地实施学前教育 • 2、鉴别婴幼儿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以
精品文档
1、情绪障碍
• 儿童期恐惧
• 是指对特定的事物或情景产生过分或不合 理的恐惧和回避反应。
• 行为主义派认为儿童恐惧是由于儿童从特
殊的刺激获得的直接经验所致,因而是习
得的。
精品文档
• 儿童期焦虑 • 暴怒发作 • 暴怒发作是指儿童在个人要求或欲望没有
得到满足,或者在某些方面受倒挫折时, 出现哭闹、尖叫、在地上打滚、用头撞墙 、撕扯自己的头发或衣服,以及其他发泄 不愉快情绪的过火行为。
• 测量四大行为领域的能力:应人能、应物 能、言语能、动作能
• (2)绘人测验:一种智力筛查测验方法
精品文档
婴幼儿心理学知识
精品文档
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意义
健康=不生病?
精品文档
• 健康的定义
•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
状态,而不只是没有或虚弱现象。
精品文档
• 心理健康的定义:
•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许可
婴幼儿心理学知识
精品文档
婴幼儿心理学知识
精品文档
婴幼儿心理学知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 心理发育包括 :
动作
语 言
情绪情 感
个性
精品文档
认知
3-6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3-6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1 咬指甲【案例】洋洋(化名),男,5岁,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不合群,尤其受到成人指责时表现得紧张。
上课、睡觉时,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入神地咬指甲。
从周岁起,他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后来由于大人阻止,虽不再吃衣角、被角,但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
洋洋出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由人工喂养,1岁半后由外婆抚养。
父母在外打工,每周到外婆家去看望他一次。
长大一些后,跟父母同住,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
【行为表现】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形成原因】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
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
【专家支招】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
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
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个过程,年龄越小越比较好纠正,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时就要尽早矫治。
矫正方法具体步骤为:(1)教给孩子分辨识别习惯性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想办法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最爱咬手指头。
(2)教给孩子掌握在习惯性行为出现时运用的对抗反应,例如对自己说“妈妈说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虫。
我不要长虫子。
” (3)让孩子想象用对抗反应控制习惯性子行为时的情景,如想象肚子里不再有蛔虫,不再闹肚子疼了。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一、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1.1 安全感缺失新生儿出生后,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适应能力较弱,容易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
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一些心理问题。
例如,有些婴儿在睡觉时会哭闹不止,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自信,害怕离开妈妈的怀抱。
因此,家长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关注,让宝宝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1.2 分离焦虑随着宝宝逐渐长大,他们会开始意识到与父母的分离。
在这个阶段,宝宝可能会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症状,如哭闹、抗拒拥抱等。
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起与父母的情感联系,无法独立应对分离带来的压力。
为了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家长可以适当地进行亲子互动,让宝宝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
二、婴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的成因2.1 生理因素婴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很大程度上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
例如,新生儿期的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宝宝易怒、哭闹等行为;而消化不良则可能导致宝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现象。
这些生理问题需要家长引起重视,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2.2 社会环境因素婴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例如,家庭教育方式、亲子关系、邻里关系等都可能对宝宝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家长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为宝宝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婴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的预防与干预3.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宝宝。
家长还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避免因为自身问题影响到宝宝的情绪。
3.2 注重亲子互动亲子互动是培养宝宝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家长要多花时间陪伴宝宝,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给予适当的关爱和支持。
家长还要关注宝宝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特点。
3.3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宝宝出现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家长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在我国,有很多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医生,他们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宝宝提供有效的心理治疗和干预。
幼儿的心理健康课件
一、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
(二
)、判断幼儿的心理是否正常的方法
1、是否有某些行为表现
正常即平常,如果某个幼儿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是同龄大多数幼儿都有 的,那么这个幼儿心理正常的可能性就高。如果同龄大多数幼儿都有而 他没有,或大部分幼儿没有而他有,这都可能是不正常点的。 举例说明:2-3岁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经常发脾气,这是正常 的。但如果到了上学的年龄还天天发脾气的话,那可能就不正常了。再 比如,有的小孩夜晚睡熟后突然起身,做一些较为复杂的活动,以后自 行上床入睡,第二天对昨晚发生的一切茫然不知,这是夜游症,在正常 幼儿身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六章
主要内容:
幼儿的心理健康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第二节 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第三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本节导言
•
对于婴幼儿来说,健康是第一重要的。联合国世界卫生 组织宪章中指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 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简言之,一个健康的人,既要 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 • 幼儿卫生保健的任务不仅仅是维护幼儿的生理健康、防治 疾病,而且也包括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使之具有良好的 适应状态。 • 对于躯体健康可以根据医学标准作出诊断,但是如何界定 心理健康与否呢?
第一节
4、行为统一协调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思维逐渐变得有条理, 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日趋合理和成熟。心理健康 的幼儿行为通常表现为既不过敏,又不迟钝,面 对新的刺激情境能做出合理的反应,具有与大多 数同龄幼儿基本相符的行为特征。一个人的行为 经常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如幼儿具有攻击性行 为、遗尿等,则是不健康的表现。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情绪障碍
儿童期恐惧
刚出生的婴儿并非天不怕,地不怕,至少有两怕:一怕大声;二怕失持。
这种“怕”是本能。
比如一岁左右,怕陌生人,怕与亲人分离;两三岁,怕黑、怕小动物、怕打雷等等。
预防
1、在日常生活中诱导、鼓励儿童去认识自然现象,当电闪雷鸣时,大人泰然处之,讲些“风伯伯”、“雨姑娘”的故事,孩子就不会怕打闪、打雷了。
2、不要恐吓孩子,或让他们看恐怖影视。
3、家长处事不惊,本身就是一种“模仿疗法”。
4、另外,系统脱敏法也是常用的矫治方法。
二、睡眠障碍
(一)夜惊
俗称“撒呓挣”,男孩夜惊多于女孩。
夜惊症常见于2-5岁儿童,一般在入睡后半小时左右发作,表现为突然惊叫、哭闹、惊恐表情、手足乱动、呼吸急促、心跳增快、出汗、瞳孔散大。
每次夜惊发作可持续1-10分钟,发作过后再入睡,醒后完全遗忘。
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夜惊可自行消失。
病因
(1)大脑发育不完善
(2)心理因素所致
父母离异、亲人伤亡、受到严厉的惩罚等等。
睡前看惊险电影、听情节紧张的故事,或被威吓。
(3)病理因素
鼻咽部疾病致呼吸不畅,肠寄生虫病。
(4)睡眠环境不良。
卧室空气污浊、室温过高、盖被过厚、手压迫前胸、晚餐过饱等。
预防
(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睡眠卫生
(2)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不惊吓孩子
(3)白天适度控制孩子的活动量
(4)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
(二)梦魇
多见于3-7岁的儿童。
梦魇发生在有梦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因为快速眼动睡眠多在后半夜,所以梦魇在后半夜发生的机会更多。
做恶梦时,心跳和呼吸会增快,但是不会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反应。
儿童从梦魇中醒来,常常会哭,会说害怕,家长的安慰能使他们安静下来继续入睡。
预防措施:
①孩子发生梦魇时,可尽快将他唤醒并给以安慰,待情绪稳定再让他入睡。
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
②平时应当避免看恐怖的影视,听恐怖的故事,有心理压力和躯体诱因的应作对症处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梦魇的发作也会自然减少或停止。
(三)梦游症
1.表现
熟睡中突然坐起或下床活动,如穿好衣服、下床行走、徘徊走路、东抚西摸或做些游戏地动作。
但此时意识朦胧不清、表情茫然、动作刻板,或口中念念有词。
大约数分钟或半小时后,又上床安静入睡,醒后完全遗忘。
2.原因
(1)部分患儿有家族遗传史。
(2)患有脑部疾病、脑外伤治愈后,大脑皮层内抑制功能减退。
(3)患儿白天过于兴奋或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得不到缓解所致。
3.措施
(1)家长不要对孩子的梦游太在意,特别是在孩子面前取笑他(她)在梦游发作时的表现,以免使孩子背上精神负担。
一般地,随着孩子的成长,大脑功能的完善,梦游症
会自行消失。
(2)家庭中加强安全保护措施,以免孩子梦游发作时发生意外伤害。
(3)对经常发生梦游症的儿童,可以求助医生(包括心理医生),得到咨询和帮助。
三、品行障碍
(一)攻击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儿童受到挫折时,焦躁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抢东西、扔东西等行为,引起同伴或成人与他对立,较多的是针对自己的父母。
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即采用“消退法”,不可采用体罚。
(二)拒绝上幼儿园
少数儿童一提去幼儿园就哭闹,甚至勉强被送去,也拒绝吃东西、喝水,非回家不可。
反映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很差,有强烈的分离焦虑。
应先充分了解他们拒绝上幼儿园的原因,在幼儿园的心理状况。
家、园配合,减轻他们进入陌生环境的紧张、不安心理。
四、正常心理机能发展迟缓
(一)口吃
口吃的发生并非因发音器官或神经系统有缺陷,而是与
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
口吃为正常的语言节律受阻,无法控制地重复某些字音或词句,发音延长或停顿。
出于对口吃的恐惧心理和高度注意,越怕口吃越口吃,终成心理痼疾。
引起口吃的诱因
精神创伤:受惊吓;进入陌生的环境,久久不能适应;家庭破裂,失去温暖。
模仿:幼儿喜欢模仿,先模仿,终成口吃。
疾病:幼儿患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等传染病,或脑部受创伤后,都可造成大脑皮质功能减退而发生口吃。
口吃的矫正
1、解除幼儿的心理紧张。
家长、教师不要议论其口吃,更不能耻笑、责骂。
2、不要过分关注幼儿的口吃和强制纠正。
成人宜用平静、从容、缓慢,轻柔的语气语调和幼儿说话。
3、多让幼儿练习朗诵、唱歌。
4、不强迫幼儿当众说话。
(二)儿童期多动综合症
世界卫生组织将多动症分为四种类型:
①单纯的活动和注意障碍
②伴有发展迟缓的多动症
③多动症伴有品行障碍,但没有发展的迟缓
④其他
据我国有关报告,学前儿童中多动症的发生率为1.5%-2%,其中男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多于女孩。
症状
(1)活动过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2)注意力异乎寻常地不集中、不稳定。
(3)情绪不稳,多冲动行为,做事不考虑后果,任性而行;
(4)行为不良,好打架斗殴,爱发脾气,横行霸道,不服管教;
(5)学习困难,成绩低劣;
(6)智力发育虽基本正常,但学不进去,有厌学情绪。
成因:
1、一般认为,产前、产时和产后的轻微脑损伤为最主要的原因;
2、也有人认为与遗传、脑外伤、某些传染病、环境污染、铅中毒等因素有关;
3、还有人认为与教育方式不当、精神紧张及不良的家庭、社会环境影响有一定关系。
矫治
一般不宜使用药物。
心理治疗:调整家庭环境,父母要改变管束过严、动辄打骂和溺爱放任两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以消除各种紧张刺激。
严格作息制度,增加文体活动。
“视、听、动”能力训练:多动儿常在绘画、语言、动作技能以及社会性等方面较一般儿童发展迟缓。
动作训练可通过走平衡台、拍球、荡秋千、跳绳等,提高儿童体能。
注意力训练
视觉注意力训练:主要是通过让儿童凭借视觉来感知信息以达到训练注意力的目的。
听觉注意力训练:例如,让幼儿听机械手表秒针的滴答声,要求幼儿一边听,一边数,一直数到100。
动作注意力训练:例如,要求幼儿把20粒黄豆,一个个连续不断地扔进1米远的小水杯里。
五、神经性不良习惯
(一)吮吸手指
诱因:多因生活环境单调,或缺少爱抚,以吮吸手指自慰。
与婴儿时期不能满足其吮吸的欲望(如人工喂养,奶瓶嘴洞大,几口就饱了,可是吸吮的欲望未得到满足;或突然断奶)也有一定关系。
矫治方法:
可用玩具、图片等幼儿喜爱之物,或幼儿感兴趣的活动
去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冲淡他吮吸手指的欲望,逐渐改掉毛病。
一般,幼儿在入睡前常吮吸手指。
家长可给孩子讲个轻松的故事,轻轻拉着孩子的手。
渐渐,孩子入睡前就不再有此习惯动作。
(二)咬指甲癖
原因
(1)因情绪紧张、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
多见于学龄前期及学龄儿童。
(2)家长或小伙伴中有此癖,模仿习得。
措施
(1)家长关爱孩子,消除可致儿童心理紧张的因素。
(2)让孩子多在户外活动,与小朋友一起游戏,将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
(3)鼓励患儿纠正坏习惯,切勿打骂、讽刺,以免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要在指甲上涂抹苦药。
(4)为孩子勤剪指甲。
六、婴儿孤独症
婴儿孤独症发生于3岁以内,起病缓慢,主要的心理障碍如下:
①社会交往障碍。
由于孤独、退缩,对亲人没有依恋之情,不能领会表情的含义,也不会表示自己的要求和情感。
他们似乎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壳”里,与外界建立不起情感联系,因此,“婴儿孤独症”又称“自闭症”。
(2)语言障碍
虽有语言功能但往往缄默不语,或使用一种不为交流的语言,如模仿某句话,模仿广告词,而且不会使用“代词”,常将“你”、“我”颠倒使用。
他们常自言自语,无视他人。
(3)行为异常
孤独症患儿常以奇异、刻板的方式对待某些事物。
例如,反复敲打一个物体,或长时间把一个东西转来转去,或长时间做身体摇摆、挥动手臂等刻板动作。
他们的兴趣十分狭窄,要求周围环境和生活方式固定不变,因此很难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4)可能有感知障碍、认知障碍、癫痫发作等表现。
病因
主要由生物学因素所致,早期生活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诊断标准
①起病于30个月以前;
②对他人普遍缺乏反应;
③语言发育有严重缺陷;
④行为怪异;
⑤无精神分裂症的幻觉(精神分裂症患儿可出现幻听、幻
视等幻觉)。
矫治
①康复训练的重点放在能力的提高上:如生活自理训练、语言训练、购物训练等等。
②给患儿创造正常的生活环境:最好上普通幼儿园,这样可以使他们尽早进入社会。
③要有信心:国内外孤独症康复训练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孤独症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训练的加强,症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