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彭吉象《影视美学》手工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教学大纲
《影视美学》教学大纲Film and TV of Aesthetics责任教师:张克敏审核人:杨世伟课程编号:1114419总学时数:32学时(理论教学32学时)学分:2学分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
二、课程的性质与目的1、课程性质理论课。
2、课程目标《影视美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大学本科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内容是对影视艺术进行审美欣赏和评论的基础知识,包括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主要流派,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艺术特性、审美心理特性等,以及影视艺术欣赏与评论的基本规律。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影视艺术的构成因素,掌握进行影视艺术审美欣赏和评论的基本规律,培养和提高影视艺术的审美能力。
3、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影视美学》是以《电视编导》、《数字电视创作》等课程为前导课。
4、开设学期第六学期。
三、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重点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第三节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第四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第五节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电影符号学第二节电影叙事学第三节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第四节意识形态批判与其他理论第五节后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第三章影视艺术的文化特征第一节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第二节社会语境中的影视文化第三节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传播第四章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第一节综合性与技术性第二节逼真性与假定性第三节造型性与运动性第四节电视艺术美学特性初探第五章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第一节镜像世界与视觉心理第二节梦幻世界与深层心理第三节期待世界与接受心理五、成绩考核考试以开卷或论文的形式进行,占80%,平时作业和课堂考勤占20%。
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主要参考书:1、《现代电影美学基础》,王志敏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 动物的运动,甚至无生命事物的运动,例如小溪中水的 流动或微风中树叶的摆动,都立即给予我们强烈的深度 感。电影中许多次要的运动特征也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这 种深度感。” “对运动的感知是一个独立的经验,不能简单地把它归 结为看到一系列不同的位置。在这一系列视觉印象上还 要加上意识的特定内容。……这里的运动的经验显然是 由观察者的心理造成的,而不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 的。……我们的运动印象不仅仅是看到连续阶段的结果, 而且还包含一个更高级的思维活动。” 闵斯特堡强调了“视觉存留”在观影活动中的作用,它 使得逐格静止的照片转化为运动的感知,正是观众自己 的心理和意识作用使得运动感得以产生。
一、电影心理学
电影以运动的有声影像为核心。电影接受的心理基础也 就是影像接受的心理基础。 雨果· 闵斯特堡(1863-1917)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在1916年写了一篇文章《电影:一次 心理学的研究》,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部电影理论著作,也 是电影理论史上第一部有分量的理论著作。 “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银幕上,而只存在于 把它实现的思想中” ,强调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 用心理学的方法探讨了电影的心理根源和特征,从电影的经 验的感知入手,论证电影是一门艺术,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 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二 电影是一门艺术
他从对“什么是艺术”的美学观点触发,为电影的 艺术地位大声疾呼。他通过电影和戏剧对比,指出 电影的光影造型不同于舞台的真人出演;通过电影 和现实的对比,指出电影不是现实的机械记录和模 仿,因此电影是艺术。 “艺术工作可以也必须从现实中唤起我们兴趣的某一些模仿。但是直到它战胜现实、停 止模仿以及抛弃模仿的时候它才成为艺术。人们不 再模仿现实而是改变现实、为了新的目的挑选特殊 的外貌、而且是通过真正的创造重新塑造世界时才 可称为艺术家。模仿世界是个机械的过程,改变这 个世界,使它变得美丽是艺术的目的。最高的艺术 也许是离现实最远的。”
影视美学 笔记
经典电影美学理论早期电影美学理论1.电影心理学的出现代表人物:闵斯特堡、阿恩海姆雨果闵斯特堡: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提出机械地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他提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之所以这样,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使观众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显然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的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
电影银幕上出现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画面,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
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他所看到的运动好像是真实的运动,但这种运动是由观众自己的心理所臆造的,是观众复杂的思维活动把单幅静止的画面组织成了连续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了银幕上的运动。
因此他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影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甚至不是存在于银幕上,而是存在于观众心理之中。
正是由于观众的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使得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比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场面更加生动丰富。
鲁道夫阿恩海姆:原籍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理论代表作《电影作为艺术》当时知识界和文化界,仍有许多人固执地认为电影只不过是机械地再现现实。
阿恩海姆详细分析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尤其是紧紧抓住电影形象与现实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诸如立体在平面的投影,深度感的减弱等等,由此推断出物质世界里的形象和电影银幕上的形象是有差别的。
《影视美学》内容大纲
《影视美学》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全面认识20世纪60年代之前电影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及其特点,对早期电影艺术的发展状况与电影美学理论的发展流变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前)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第三节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第四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第五节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和理论贡献(重点)1、识记:(1)电影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闵斯特堡、阿恩海姆)及其主要观点(2)电影文化学的代表学者(巴拉兹)及其主要观点2、理解:(1)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影响(2)先锋派电影运动的美学主张(二)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的主要概念、核心思想及其发展阶段(重点)1、识记:《(1)蒙太奇的完整内容与概念内涵(2)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3)“电影眼睛派”与“库里肖夫效应”的含义(4)普多夫金对电影蒙太奇的分类2、理解:(1)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核心思想与理论贡献(2)普多夫金与爱森斯坦在蒙太奇理论上的异同3、应用:蒙太奇美学的总体特征及其对电影艺术发展的贡献和价值(三)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的美学观与类型电影的概念、特征(重点)1、识记:(1)“戏剧化电影”的含义((2)“类型片”的含义(3)好莱坞类型片的分类2、理解:(1)戏剧化电影的美学特征(2)新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点(3)从观众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产生(四)纪实性电影美学的主要代表及其核心思想(次重点)1、理解:(1)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与电影语言进化观(2)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特点2、应用:纪实性电影美学总体特点与理论局限¥(五)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产生背景与美学特征(次重点)1、识记:“新浪潮”电影的概念2、理解:(1)法国电影的“新浪潮”与“左岸派”产生的社会根源与思想根源(2)“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的美学倾向(六)欧洲现代派电影的美学特征(次重点)1、识记:“现代派”电影的概念2、理解:(1)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一美学思潮对现代派电影的影响(2)现代派电影美学在电影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上所进行的探索(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美学观(一般)(1、识记: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美学革命2、理解:柴伐梯尼在电影美学理论上的贡献与局限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美学特征及其发展流变,深入理解传统电影美学理论与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影视美学
影视美学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1、雨果·闽斯特堡,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1916年出版《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2、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萌芽始于19世纪中叶象征主义的出现,标志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的问世。
而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正式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3、20世纪20年代欧洲大陆上出现的先锋派电影运动,其中心是法国和德国,并影响到瑞典、西班牙等欧洲大陆国家。
4、梅里爱,法国电影导演。
世界第一位电影艺术家。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有“银幕魔术师”之称。
5、美国著名导演格里菲斯,两部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标志着电影作为一门全新的独立艺术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真正使蒙太奇成为一种艺术手法。
6、蒙太奇的完整内容或概念内涵的三个方面:(1)、作为技术手段的蒙太奇——叙事蒙太奇(2)、作为艺术手段的蒙太奇——艺术蒙太奇(3)、作为思维方式的蒙太奇——思维蒙太奇7、维尔托夫(1896——1954),原苏联纪录片大师。
1921年后,他组织“电影眼睛派”,认为电影镜头比人的眼光更客观,主张实况拍摄的方法,反对一切虚构和编造。
8、库里肖夫,原苏联电影导演,理论家,提出了自己的蒙太奇理论:将同一镜与不同镜头分别组接,就可创造出不同的审美含意。
他的理论经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丰富和发展对世界电影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9、爱森斯坦,苏联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
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被评为电影问世以来12部最佳影片之首。
10、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流派的发展的三个阶段:维尔托夫与库里肖夫的准备阶段;爱森斯坦的高潮阶段;普多夫金的完成阶段。
11、普多夫金把蒙太奇分为五个类型:(1)、“对比蒙太奇”,通过尖锐的对立或强烈的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强化所表现的内容、情绪和思想。
(2)、“平行蒙太奇”,就是在结构上将两条情节线并列表现,使它们彼此紧密联系、互相衬托补充,它可以是镜头与镜头的并列,也可以是场面与场面、段落与段落的并列。
讲早期电影理论之一:电影心理学与电影文化学
主要思想——对电影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
• 从电影经验的感知心理学出发,在心理学和美学等方面为被人们褒贬 不一的电影赢得独立的艺术地位,而进行认真的学理分析。其理论主 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一、电影所展示的影像世界并非是现实景观的机械照相,它被附上了 感知主体的丰富的心理内涵,而成为经由感知主体创造过的现实—心 理的复合物;
• 二、电影不是对舞台戏剧的机械模仿和复制,电影有其独特的艺术表 现手段,它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电影不存在于银幕,只存在于观者的头脑里
• 明斯特伯格在感知心理学基础上开始研究观影经验,指出电影不仅是 电影艺术家对现实的改造和创造,电影更是因观者主体的参与才得以 完成的。例如,银幕上出现的是逐格显现的静止画面,但在观者的头 脑里却出现了运动的印象。这种运动感知是主体头脑参与的结果,是 主体智力根据简单、规则、平衡等对感官起支配作用的原则创造性地 组织感官材料的结果。因此,电影制作者必须充分估计和信任观者心 灵的感知、整合、联想、接受暗示、受情绪感染的能力,不必絮絮叨 叨、画蛇添足地把什么都端给观众。
• 明斯特伯格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范畴,把电影感知 感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深度感和运动感 • 第二阶段: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 • 第三阶段:主体在电影叙事层面的主导作用
• (一)深度感和运动感——二维建立三维的虚幻空间 深度感和运动感是电影影响感知的最基本的层次,同时也是电影区别于 其他艺术的最显著的特征。 明斯特伯格认为深度感和运动感的产生是观众主体心理、智力参与的结 果。因为观众面对的屏幕其实是一个平面,而摄影机的画面其实不是连 贯的,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会依据身体感官的协调来对画面进行加工和 创造性的组织。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1.0影视美学 第一编 早期电影理论
早期电影理论产生的背景
• 1、电影实践 • 美国的格里菲斯、卓别林
• 先锋派电影
莱谢尔《机械舞蹈》 克莱尔《幕间节目》 G.杜拉克《贝壳与僧侣》 L.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
其他各种社会思潮
• 1、康德美学 • 在美学史上,康德最早从美学的角度指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 ,强调艺术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力。在康德的影响下,对艺术的 纯粹性与独立性的重视、对艺术的形式和想象力的推崇,成为19世纪 以来美学理论的重要潮流与倾向。
• 电影机的科学发明与制造时期(1832——1895) • 先驱者的活动照相时期(1895——1908) • 电影成为一种艺术时期(1908——1918)
• 电影不是艺术的理论支撑:
电影是对现实的机械复制或记录,而机械复制现实不是艺术。 电影是商业利益和机械技术的产物,不是人类心灵的呈现,而不 能表现心灵的不是艺术。
•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面试,对当代 哲学和人文科学形成巨大冲击。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下,西方美学 出现了一次研究重心的转移,从作者研究转向了文本研究。
其他各种社会思潮
• 4、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 印象派绘画
• 超现实主义
• 直觉主义
•
•
提出“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两种概念 ,对应直觉感知和理性分析两种认识世界的 方式。 他认为只有非理性的直觉才能带领人们进入 对象内部,艺术家可以通过直觉,通过对内 心意识的体验和专注自我达到洞察精神、主 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他各种社会思潮
• 3、心理学与语言学 • 在20世纪西方美学当中,心理学美学是一股强大的势力。现代心理学 美学首先在德国蓬勃发展起来,移பைடு நூலகம்说美学、感知心理学、格式塔心 理学等流派都是在德国诞生。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1、(填空、选择)鲁道夫·阿恩海姆:是原籍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
阿恩海姆作为第一位系统研究电影视觉表现手段的格式塔派心理学家,于1932年在德国出版了关于电影理论的专著《电影作为艺术》,后经多次修改于1957年以原书名重新出版。
在这部著作中,阿恩海姆从格式塔派心理学的立场出发,十分周密的分析了无声电影的艺术手段的一系列特点,严厉驳斥了电影不是艺术的错误观点,详细地论证了电影并不是机械地记录和再现现实的工具,而是一门崭新的艺术。
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1、(填空、选择)格里菲斯: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真正使电影成为“一门全新的艺术”,让“电影艺术上的这一革命性的新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于美国的好莱坞”(贝拉·巴拉兹语)。
尤其是格里菲斯的两部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第一部美国电影),不但标志着他事业的顶峰,而且充满了对电影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多方面的探索和追求。
真正使蒙太奇成为一种艺术手法的是美国导演格里菲斯。
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交错的使用远景和大特写,使得片中有些画面富有史诗的情调,特别是其中的“平行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事手法影响巨大,成为经典叙事模式。
另一部影片《党同伐异》中,有意识地将影片分解成一系列不同的镜头,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用近景、特写来突出细节,并创造了镜头的快速交叉剪接。
这部影片由四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充分利用蒙太奇的时空跳跃性,完全突破了戏剧美学的“三一律”,从而在电影艺术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蒙太奇的电影时代,它标志着电影作为一门全新的独立艺术登上了历史舞台。
2、(名词解释)蒙太奇理论:蒙太奇,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意是装配、构成,引申用在电影艺术里就是剪辑和组接。
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美学的高度。
(完整word版)《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ppt
1第.明一斯节特伯明格斯简特介伯第格一的位电从影美心学理上学发观现念电影的心理
学家。
2.《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 ①电影银幕上所呈现的“深度感和运动感”是主体
智力参与的结果;
②电影景别中的“特写”镜头是主体在生活中注意 力所及的电影化形式;
③“闪回、省略、闪前”实现主体在生活中记忆与 想象的时间上的跳跃,完善了摄影机透镜成像对人类 视觉和思维的类似模拟,使观众容易接受电影的画面 内容。由此我们看到,导演只是提供思维的活动素材, 而真正完成影片的是观众主体自己。
第三节 贝拉·巴拉兹与其电影文化论
1、简介: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就电影的音响、对白、 色彩、脚本、剪辑、摄影机调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强调电影欣赏过程中理论的重要性。
2、主要贡献: (1)、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 (2)、分析和探讨了电影艺术本身的特性。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电影艺术的巨大影响。 (4)、指出电影是最具群众性的艺术。
(3) 林格论和普多夫金——结构论 基本观点:镜头只有经过艺术处理即结构之后, 蒙太奇才有意义。
3、蒙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包括三个方面
①叙事蒙太奇:指的是作为技术手段的蒙太奇。一组镜头 组合成蒙太奇句子,若干蒙太奇句子或场面组合成蒙太奇 段落,以保持叙事的连贯性,从而形成连续不断的整部影 片。
②艺术蒙太奇:在这个意义上,蒙太奇是作为一种电影修 辞手段,它可以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创 造出独特的电影时间和空间;通过象征、隐喻等创造出电 影艺术(包括后来的电视艺术)所独有的叙述方式与艺术 形式。
(2)、广义蒙太奇:不单单是镜头组接的 章法和技巧,而是将其作为整个影片的思 维方法、结构方法和全部艺术手段的总称。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电影 绪论
(2)、形式美 我们知道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它的表达形式可以分 为视觉动态表现和听觉表现。视觉动态表现主要是指 电影的画面表现。 画面是电影的生命、是电影传播的基础,在三维的画 面空间里展现多维时空的客观事物,这属于运动的造 型艺术。 电影必须用摄影技巧、景别、角度、运动摄影等将画 面的形式元素——线条、影调、色彩、形状等提炼构 架于画面之内。线、形、色、调等造型因素和摄影技 巧构成不同的景别、视角及运动产生的韵律、节奏等 等都具有其自身的美的规律。电影就是要以画面的外 在形式给观众以美的欣赏、美的愉悦,唤起人们的审 美快感。 听觉表现,当今声音已经成了电影作品不可缺少的组 成部分。电影的听觉系统可以分为两部分:有声语言 和音响。演员的嗓音语调以及背景音乐的协调等均可 营造美感。
(3)、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内容美与形 式美结合所制造的整体功能必然能产生极 大的审美效应。而如何运用视、听诸多手 段去表达内容美的三性问题(感染形、提 升性和净化性)是影视美学研究对象的核 心之处。 影视美学要涉及到电影、电视的作品和发 展史,涉及到与其有关的社会思潮、思想 意义及哲学、文化的深层次,又与各种技 术(如摄影、灯光、音响、电子编辑、三 维动画等)密切相联。
第二种,以黑格尔为代表,认为美学就是研究艺术美的。 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 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这样,他就将美学定义 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第三种,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提出“美是生活”的 著名论断,强调现实与艺术的审美关系。同时,他还 指出,美学研究还应包括崇高、伟大、滑稽等等。 第四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前苏联的改革理论,代表 人物是鲍列夫,强调美学应主要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就是人所进行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一切活 动。审美活动的普遍形式就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 因为掌握世界的任何一种形式‘也都是按照美的规律’ 进行的。”
一、早期电影美学理论ppt课件
• 印象派电影十分重视电影画面的造型风格, 例如阿倍尔·冈斯的影片《车轮》中著名的 “翻车”段落,运用了高速(升格)和慢 速(降格)摄影,并运用印象派画家对于 光线的处理方法表现火车向悬崖疾驶最后 翻车的悲惨场面。
.
• 印象派电影和抽象电影在探索电影艺术的 画面构图、视觉效果、光线处理、造型风 格,以及发掘镜头艺术潜力等方面,都做 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他们把画面造型推向极端,甚至将电影 变成了几何图形的卡通游戏,显然是将电 影艺术领入了一条死胡同。
• 来翁·慕西纳克是最早对电影节奏从理论上进行研 究和概括的电影人。
.
• 先锋派电影运动向文学学习。法国先锋派 电影运动中的超现实主义流派,正是力图 将文学中的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运用到电 影艺术创作中来。
• 超现实主义文学在创作中主张“无意识的 书写”,主张随意打破语言的常规,强调 对幻觉和梦境等无意在非常狭隘的范 围内,不可避免地使影片缺乏艺术感染力。
• 先锋派电影运动在探索电影语言方面取得了明显 的成就,在电影的画面构图、造型意识、视觉形 象、节奏处理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积 累了许多创作经验。后期先锋派电影在探索人的 内心世界,尤其是人的潜意识与无意识领域等方 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 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除了生理上、 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 使观众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得到了银幕 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 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 电影观众独特的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
.
• 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 现的静止画面,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 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 “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 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 则在起作用。
03早期电影理论
1 为电影命名
卡努杜,《第七艺术的宣言》
2 核心概念:上镜头性(photogenie)德吕克 把电影和照相合二为一 透过事物的照相外观来显示其内在神韵和诗意的电影美学 特性 3 电影的视觉性
4电影的表现领域:人或物的诗意状态
(1)超自然现象(神话、幻术等) (2)人类心灵的潜意识的精神状态 (3)抽象的东西:光、运动、节奏、直线、曲线等 德吕克和达利的《一条安达鲁狗》
深度感:只是一种建立在二维银幕平面上的虚幻空 间。
运动感:不仅是视觉现象,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现象
2电影不是对舞台剧的机械模仿和复制。
(1)特写镜头:将非重点的视觉形象排 除在外,为电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感知手 段。 (2)电影可以表现记忆和想象
四 法国先锋派的电影思想
卡努杜、德吕克、慕西纳克、爱泼斯坦等
1916:《党同伐异》将不同时代铲 除异己的四个故事交织在一起。
格里菲斯开创和总结了叙事电影的基本叙事原则和制 作模式,为日后主流叙事电影的制作和发展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贡献
1将画面景别标准化:确定了特 写、近景、中景、全景的特定 涵义。
2将镜头确定为最小的叙事单位,若干镜头组成场景, 若干场景组成段落。摒弃了照搬戏剧以场景为叙事单 位的老观念。
认为电影不是艺术的原因: 1电影是对现实的机械纪录和复制 2 电影是机械技术和商业利益的、建筑、 绘画、雕刻之后的“第七艺术”
二 大卫· 格里菲斯的贡献
1914:《一个国家的诞生》 促使美国电影工业向故事片 转换,并反映出电影对社会 产生影响的巨大潜力。
3系统使用运动镜头:摇镜头、移动镜头、景深镜头 4交叉剪辑:按照叙事情节或心理情景的需要将不同的 时空平行剪辑在一起,使电影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艺 术。 5使用三维立体的真实布景,表意性的灯光照明 6主张电影化的表演方式 7“最后一分钟营救”
电影美学导论
《电影美学导论》第一章电影美学的基本内涵第一节电影美学的性质(P4)对于电影美学认识上的误区,自一开始就存在着。
不少人从一开始就混淆了“美”、“审美”、“美学”这三个完全不同含义的概念。
“美”大概可作三个方面的理解。
一是从“美”的本体上去探讨,即“美”不等于“美的”,而是要找出美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也就是要说出“美”的本质。
二是许多人往往将“美”作形容词用,这样,美即美的,大凡好看的、漂亮的、奇观的都可用上“美”这个字眼。
三是相对于“丑”而言,是“丑”的对立面。
而在西方美学史上,西方美学家往往将美与崇高分别视作两个不同的审美范畴,这样,“美”就相当于中国人所言之“优美”,它与崇高相并列,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审美范畴。
审美则是主体(人)带有主观色彩的对对象是否美、如何美的一种认识判断,亦可说是一种情感态度。
而美学则是一门学问,作为一门学问,它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研究范畴、方法、原理,等等。
第二节电影美学的属性、归类及研究范畴(P10-12)今天的电影美学要得以继续发展,一是不能脱离电影的基本内容,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它给人的启示及其对于世界、社会和人的认识。
二是今天的电影美学研究必须要同文化流变,特别是必须从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流变中去作出美学的回应。
三是要讨论工业化后电影美学自身的改革与创新。
电影美学的研究范畴至少可归纳为如下向个方面:1、电影美学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电影的审美特性、电影艺术的审美规律,尤其是电影语言、电影思维、电影艺术中超越时空的假定性和电影的审美形态。
(但它更应注重的是电影艺术所内含的思想,电影艺术与现实、与社会、与世界和人的关系。
特别是审美意识形态中的各种复杂的相互纠缠的因素,电影中所显示出来的各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思考及其思想挑战的美学意义。
)2、电影美学还应重点研究电影作品背后的文化哲学思维和文艺思潮,观众与电影艺术间的审美关系。
3、电影美学的研究还应同西方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相联系,特别是研究中国电影,完全脱离中国的特定文化、中国古典美学的根基是不可想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电影不存在于银幕,只存在于观者的头脑里。
闵斯特堡在感知心理学基础上开始研究观影经验,指 出电影不仅是电影艺术家对现实的改造和创造,电影 更是因观者主体的参于才得以完成的。他从电影的经 验感知,即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分析了电影的 深度感和运动感。
“银幕有深度和运动,但又不是真实的深度和运动。我们看到 了遥远的和移动的物体,但它的深度和运动与其说是我们看到 的,还不如说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我们通过心理功能创造出了 这种深度和运动。”
(二)注意力
他详细分析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注意力对电影本身产生的作用。 当我们关注一件事物的时候首先它会进入我们意识的中心,变得 更加生动和更加清楚,其次当关注的印象变得更加清楚之后,其 他的印象就不再那么鲜明,我们不再注意它们了,它们不再抓住 我们的思想。再次,我们会感到我们的身体会根据感知做自我调 节,全身心地为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印象而努力,第四,我们的思 想感情和冲动都聚集到了关注的事物上,这个事物就成了我们运 动的起点。 电影艺术就是从这里开始,把一些我们注意的东西,在瞬息间放 大,成为银幕上惟一能看得见的东西,而其他所有的一切都真正 地消失在黑暗中。在我们头脑里的进行的注意行为改造了环境本 身,外界事物变成服从我们意识的要求。 他把心理学上的注意力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结合在一起,当 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程度上时,周围的环境就要进行自我调 节,把我们不感兴趣的东西排除掉,并且通过特写来加强我们思 想集中的生动性。外部世界被编入我们的思想,不是由于自己的 规律,而是由我们的注意力的行为形成的。
二 电影是一门艺术
他从对“什么是艺术”的美学观点触发,为电影的 艺术地位大声疾呼。他通过电影和戏剧对比,指出 电影的光影造型不同于舞台的真人出演;通过电影 和现实的对比,指出电影不是现实的机械记录和模 仿,因此电影是艺术。
“艺术工作可以也必须从现实中唤起我们兴趣的某 些东西开始,并且包容现实的某些特点,在一定程 度上不能避免一些模仿。但是直到它战胜现实、停 止模仿以及抛弃模仿的时候它才成为艺术。人们不 再模仿现时才 可称为艺术家。模仿世界是个机械的过程,改变这 个世界,使它变得美丽是艺术的目的。最高的艺术 也许是离现实最远的。”
例如,银幕上出现的是逐格显现的静止画面,但在观者的头脑 里却出现了运动的印象。这种运动感知是主体头脑参与的结果, 是主体智力根据简单、规则、平衡等对感官起支配作用的原则 创造性地组织感官材料的结果。因此,电影制作者必须充分估 计和信任观者心灵的感知、整合、联想、接受暗示、受情绪感 染的能力,不必絮絮叨叨、画蛇添足地把什么都端给观众。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 动物的运动,甚至无生命事物的运动,例如小溪中水的 流动或微风中树叶的摆动,都立即给予我们强烈的深度 感。电影中许多次要的运动特征也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这 种深度感。” “对运动的感知是一个独立的经验,不能简单地把它归 结为看到一系列不同的位置。在这一系列视觉印象上还 要加上意识的特定内容。……这里的运动的经验显然是 由观察者的心理造成的,而不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 的。……我们的运动印象不仅仅是看到连续阶段的结果, 而且还包含一个更高级的思维活动。” 闵斯特堡强调了“视觉存留”在观影活动中的作用,它 使得逐格静止的照片转化为运动的感知,正是观众自己 的心理和意识作用使得运动感得以产生。
用心理学的方法探讨了电影的心理根源和特征,从电影的经 验的感知入手,论证电影是一门艺术,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 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主要思想
一 电影和娱乐的关系
“相对于把娱乐和消遣带给大众的基本任务而言,它 通过传播信息和知识以补充学校、报纸、图书馆的功能, 毕竟是第二位的。” 认为电影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带着浓厚的娱乐特征,作为 一种群众性艺术,它的众多特点使它始终是一门大众化 的俗文化,它既是精神产品,有着艺术的属性,也是物 质产品。为了寻求社会容纳和观众认同,电影必须要与 观众结合,不能乌托邦地脱离观众,只有和观众结合, 只有和观众达到共鸣,才能长足发展。这个认识,也是 他的电影心理学的起点。
第一讲
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一、电影心理学
电影以运动的有声影像为核心。电影接受的心理基础也 就是影像接受的心理基础。
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在1916年写了一篇文章《电影:一次 心理学的研究》,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部电影理论著作,也 是电影理论史上第一部有分量的理论著作。 “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银幕上,而只存在于 把它实现的思想中” ,强调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
“我们完全认识到深度,但却并没有把它当成真实的深度,障碍太多 了,一些不利的条件,依然是技术上的缺陷。……大小、画框和整个 布景都在强烈的提醒我们注意到所感知的空间不是真实的。…这既不 是一幅纯粹的画又不同与纯粹的舞台演出,它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一 个复杂状态。” 闵斯特堡清楚地认识到,观众所产生的深度感实际上是心理作用的假 象和转换结果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 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这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 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因为电影 画面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显然,银幕上 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 的深度。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 电影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银幕之上,而是存在于观众心理之上,正 是由于观众的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 使得电影给观众带来得感受比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场面更加生动丰富。
他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范畴,把这种感知过程分为三 个阶段。 第一阶段:深度感和运动感
第二阶段: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
第三阶段:主体在电影叙事层面的主导作用
(一)深度感和运动感 深度感和运动感是电影影响感知的最基本的层次, 同时也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显著的特征。 闵斯特堡认为深度感和运动感的产生是观众主体心 理、智力参与的结果。因为观众面对的屏幕其实是 一个平面,而摄影机的画面其实不是连贯的,观众 在观看的时候,会依据身体感官的协调来对画面进 行加工和创造性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