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光学材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Jablonsky图可以看到,受激分子的荧光现象受到 其它过程的竞争,因此若要求荧光强,应具有下述 一些特点
①吸光系数ε值要大; ②激发的波长应尽可能长,避免光分解; ③分子结构要有利于吸收紫外光和发射荧 光
• 有些物质即使结构有相似之处,但是发射荧光 的情况却差别很大,比如丁二烯根本不发光, 而当丁二烯两端的氢被苯环替代后的四苯基丁 二烯却有很强的荧光发射。虽然两者结构相似, 但是两者的激发能量不同,使丁二烯激发的能 量已经足可以使其化学键断裂,而使四苯基丁 二烯激发的能量就小多了,不会引起化学键的 断裂。
• 对于有机物,保持化合物稳定是实现辐射跃迁 的前提条件。
影响有机分子荧光发射的内在因 素
① 一种有机化合物必须有能发射荧光的化学结
构发色团才有可能发射荧光。常见的发色团 主要有=C=O,-N=N-, -N=O, , 以及含有苯环及杂 环结构的化合物。这些发色团的共同特点是 首先要有包含π键的双键结构。π键实现跃迁 的能量比σ键小,更容易实现;而σ键构成的 是分子的骨架,一般情况下,σ键的电子如果 跃迁到反键轨道上,就会破坏分子的化学结 构。通常情况下,分子中含有的稠环数目增 加可以增强荧光的发射。
② 稠合环的增加可以增加分子中π电子的离域性, 这样就可以降低分子激发态与基态的能量差, 使跃迁更容易发生,从而有利于分子的荧光 发射。
③ 增加分子的刚性可以减弱分子的振动,这样
就减少了激发态电子与分子振动之间的作用 (电声子作用)。而电子与声子的相互作用 以热能形式释放激发能,是激发态电子无辐 射去激发的一个主要途径。分子刚性的增加 同时也可以增加π电子的离域性,也有利于分 子的荧光发射。
Jablonsky(雅布 伦斯基)图
激发态的寿命是有 限的,它们的激发 能会很快失去,一 般是通过发射光的 形式耗散能量,然 后回到基态。激发 能耗散的途径有几 种,可用 Jablonsky图表示:
Kwenku.baidu.comsha规则
• 一般情况下,光物理或光化学过程都是由激发 态的最低能级——激发单重态或激发三重态开 始发生的。
④ 分子内的重原子会引起荧光发射的减弱,因为重原
子分子的存在可以加强激发态电子的自旋角动量 与轨道角动量之间的耦合作用,从而增加系间窜 跃的可能性,使可以发射荧光的激发单线态转变 成不能发射荧光的激发三线态的可能性增加。因 而,重原子的存在可以减弱荧光的发射,同时却 有可能增加磷光发射。
⑤ 除了发射团,有些基团可以增强分子的荧光发射,
• 微观粒子某一过程发生的概率与发生这一过程 的时间有关,发生这一过程的时间越短,则发 生的概率就越高。
• 高激发态电子失活到最低激发态的时间大约1013s,电子由激发态失活驰豫到基态的时间在109s,所以高激发态的电子更容易失活到最低激 发态,直接驰豫到基态的可能性极小。
几个基本概念
• 基态S0、激发态Sn、电子能级、振 动能级(0、1、2……)、振动驰 豫、内部转换、系间窜越、荧光、 磷光、斯托克顿频移。
称为助色团。助色团一般为给电子基团,比如氨 基-NH2、羟基等。给电子基团可以使有机化合物 给出电子的能力增强,进而降低有机化合物激发
态与基态之间的能量差,进而增强分子的荧光发 射。
⑥大多数酚盐,与其共轭酸比较,荧光弱。这是因为
大多数情况下,离子化的酚与溶剂发生作用,增 加了激发态S* S0的内部转变过程。同样,吸电子 基团可以增加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所以
n轨道:孤对电子所处的非键轨道。当有机分 子中有杂原子时,就可能出现杂原子中的一 个电子对没有与其它原子共用而在未成键的 轨道中,这种轨道就是n轨道。它不参与分子 的成键体系
σ* π*
E
n
π σ
• 不是所有的孤对电子都是非成键电子
N H
共轭
N
不共轭
NH2
共轭
• 电子跃迁通常能在紫外吸收光谱中观察到。
• 对于允许的跃迁,跃迁的概率就 非常大,表现在吸收光谱上,吸 收强度就很大;而对于禁阻的跃 迁,跃迁的概率很小或者根本不 发生跃迁。表现在吸收光谱上, 吸收强度很小,或根本没有吸收 峰。
• 一种跃迁是允许的还是禁阻的有 许多的因素决定,这些因素包括: 跃迁过程中分子的几何形状是否 改变;动量是否改变;分子轨道 波函数是否对称以及轨道空间的 重叠程度。
• 从能量角度看,激发三线态的能 量比激发单线态的低,其差值△ EST与跃迁类型有关,n π*跃迁 的△EST小,π π*跃迁的△EST大。
3. 选择定则
• 有机分子的激发态是由电子跃迁 产生的,有机分子中有许多能级, 电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这 种跃迁有时是允许的,有时却是 禁阻的。
选择定则
• 由于吸收是电子在基态(S0)的最低振动能级 (ν=0)向高一级的电子能级(S1)的各振动 能级跃迁时发生的。发射是电子从激发态(S1) 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的各振动能级时发生
的,因此镜像关系的存在意味着各振动能级之
间的间隔和电子在各振动能级的分布几率在基 态和激发态中是非常类同的。
影响荧光和磷光的 分子结构及环境因素
• 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自旋不改变的跃迁 是允许的,如单重态-单重态(S-S) 之间的跃迁,三重态-三重态(T-T) 之间的跃迁是允许的;
• 自旋改变的跃迁就是禁阻的,如单重态 -三重态和三重态-单重态之间的跃迁 是禁阻的。
• 一般激发三线态都经激发单线态转变而成。
E S0
S1
T1
二、激发能的耗散(去激发)
π
丁二烯
10
2.多重态
• 在激发态中,两个电子分别在两个不同轨道上,所 以激发态由两个半充满的轨道组成。
• Pauli原理并不是要求在两个轨道上的电子自旋必定 反向,所以产生两种可能:一是两个电子自旋仍是 反向;另一种是两个电子自旋同向。
• 激发态的多重态是指在强度适中的磁场影响下,化 合物在原子吸收和发射光谱中谱线的数目。
• 吸收光的波长位置和强度与电子结构有关。含 C=C键的化合物如乙烯,吸收137.5~200nm的 光子,电子从π轨道跃迁到π*轨道,产生π π* 跃迁,形成的激发态称为ππ*态。
• 含共轭双键的化合物如丁二烯,因π和π*轨道 分别重新组合,使最高占有轨道和最低未占轨 道间能隙缩小,跃迁能量降低。
π*
荧光和磷光的比较
• 磷光能量比较低; • 磷光寿命长; • 磷光有“后发光”的特征,即切断激发
光束后仍然可观察到发光,在记录长寿 命的磷光前,荧光已衰减到零。
三.荧光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
• 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常存在着大致的镜像 关系
• 图中实线是发射光谱, 虚线是吸收光谱,既 有荧光部分又有磷光 部分。
• 谱线的数目由分子中的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S决定, 谱线的数目为2S+1条。 • s是体系内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
• 分子处于基态时,能量最低。单线态基态用S0表示。 • 把一个电子从基态分子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激发到
最低空轨道LUMO所要吸收的能量最少,形成的激发 态是第一激发态。
• 第一激发态可以是激发单线态S1,也可以是激发三线 态T1。
• 为了降低再吸收作用引起的测量误 差,一般在作荧光测试前,先做溶
液的紫外吸收实验,要求被测溶液 的吸光度在0.1以下,最大不超过0.2。 吸光度过大,溶液必须稀释,通常 溶液浓度在10-5~10-6mol L-1。
会减弱有机分子的荧光发射。其中硝基更为突出, 但氰基能增加荧光。
四、影响有机分子荧光发射的外在因素
• 主要指浓度和温度。 • 浓度:一般在低浓度范围,荧光效率随浓度增加而
增强,在浓度较大时,荧光强度可能达到极限值。 当物质分子发射的荧光能被其同种分子吸收(称为 再吸收作用),荧光强度会随浓度进一步增加而下 降。
• 一个电子的自旋量子数可以是+1/2或-1/2。配对的电 子,一个电子的自旋量子数是+1/2(用 表示),另 一个是-1/2(用 表示)。如果分子中所有的电子全 配对,则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等于s=0,2s+1为1, 则这样的分子就是单重态;否则就为三线态。
• 单线态用s表示,三线态用T表示。
• 从基态分子的最高占有轨道上激发一个电子,进入 比LUMO更高的轨道上就产生了比第一激发态S1或T1 更高的激发态,按能量高低,依次用S2、S3、……或T2、 T3…..表示。
• 一个有机分子的基态能量E由三部分组成,即电 子能量Ee、分子的振动能量Ev和分子的转动能量E
r组成。 E Ee Ev Er
• 有机分子吸收能量会引起这三种能量的变化。
• 吸收远红外光子后,只能引起转动能量变化;吸 收近红外光子,则既可以引起转动能量变化,也 可以引起振动能量变化;吸收紫外光子,如果光 子的能量超过分子的HOMO和LUMO能隙时,则上 述三种能量都会引起变化。
《有机功能材料合成技术》
第二章:有机光学材料
材料与能源学院 贾坤
第二章:有机光学材料
➢ 有机光化学原理 ➢ 荧光高分子材料 ➢ 光交联型聚合物 ➢ 光致变色化合物 ➢ 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
有机光化学原理
一、电子的激发
1.电子的跃迁 2.多重态 3.选择定则
1.电子的跃迁
• 光子被分子的发色团(指分子中吸收光的那些 基团或键)吸收后,它的能量转移给了分子, 随之引起分子的电子结构的改变,产生各种电 子的跃迁,其中最重要的是π π*和n π*跃迁。
①吸光系数ε值要大; ②激发的波长应尽可能长,避免光分解; ③分子结构要有利于吸收紫外光和发射荧 光
• 有些物质即使结构有相似之处,但是发射荧光 的情况却差别很大,比如丁二烯根本不发光, 而当丁二烯两端的氢被苯环替代后的四苯基丁 二烯却有很强的荧光发射。虽然两者结构相似, 但是两者的激发能量不同,使丁二烯激发的能 量已经足可以使其化学键断裂,而使四苯基丁 二烯激发的能量就小多了,不会引起化学键的 断裂。
• 对于有机物,保持化合物稳定是实现辐射跃迁 的前提条件。
影响有机分子荧光发射的内在因 素
① 一种有机化合物必须有能发射荧光的化学结
构发色团才有可能发射荧光。常见的发色团 主要有=C=O,-N=N-, -N=O, , 以及含有苯环及杂 环结构的化合物。这些发色团的共同特点是 首先要有包含π键的双键结构。π键实现跃迁 的能量比σ键小,更容易实现;而σ键构成的 是分子的骨架,一般情况下,σ键的电子如果 跃迁到反键轨道上,就会破坏分子的化学结 构。通常情况下,分子中含有的稠环数目增 加可以增强荧光的发射。
② 稠合环的增加可以增加分子中π电子的离域性, 这样就可以降低分子激发态与基态的能量差, 使跃迁更容易发生,从而有利于分子的荧光 发射。
③ 增加分子的刚性可以减弱分子的振动,这样
就减少了激发态电子与分子振动之间的作用 (电声子作用)。而电子与声子的相互作用 以热能形式释放激发能,是激发态电子无辐 射去激发的一个主要途径。分子刚性的增加 同时也可以增加π电子的离域性,也有利于分 子的荧光发射。
Jablonsky(雅布 伦斯基)图
激发态的寿命是有 限的,它们的激发 能会很快失去,一 般是通过发射光的 形式耗散能量,然 后回到基态。激发 能耗散的途径有几 种,可用 Jablonsky图表示:
Kwenku.baidu.comsha规则
• 一般情况下,光物理或光化学过程都是由激发 态的最低能级——激发单重态或激发三重态开 始发生的。
④ 分子内的重原子会引起荧光发射的减弱,因为重原
子分子的存在可以加强激发态电子的自旋角动量 与轨道角动量之间的耦合作用,从而增加系间窜 跃的可能性,使可以发射荧光的激发单线态转变 成不能发射荧光的激发三线态的可能性增加。因 而,重原子的存在可以减弱荧光的发射,同时却 有可能增加磷光发射。
⑤ 除了发射团,有些基团可以增强分子的荧光发射,
• 微观粒子某一过程发生的概率与发生这一过程 的时间有关,发生这一过程的时间越短,则发 生的概率就越高。
• 高激发态电子失活到最低激发态的时间大约1013s,电子由激发态失活驰豫到基态的时间在109s,所以高激发态的电子更容易失活到最低激 发态,直接驰豫到基态的可能性极小。
几个基本概念
• 基态S0、激发态Sn、电子能级、振 动能级(0、1、2……)、振动驰 豫、内部转换、系间窜越、荧光、 磷光、斯托克顿频移。
称为助色团。助色团一般为给电子基团,比如氨 基-NH2、羟基等。给电子基团可以使有机化合物 给出电子的能力增强,进而降低有机化合物激发
态与基态之间的能量差,进而增强分子的荧光发 射。
⑥大多数酚盐,与其共轭酸比较,荧光弱。这是因为
大多数情况下,离子化的酚与溶剂发生作用,增 加了激发态S* S0的内部转变过程。同样,吸电子 基团可以增加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所以
n轨道:孤对电子所处的非键轨道。当有机分 子中有杂原子时,就可能出现杂原子中的一 个电子对没有与其它原子共用而在未成键的 轨道中,这种轨道就是n轨道。它不参与分子 的成键体系
σ* π*
E
n
π σ
• 不是所有的孤对电子都是非成键电子
N H
共轭
N
不共轭
NH2
共轭
• 电子跃迁通常能在紫外吸收光谱中观察到。
• 对于允许的跃迁,跃迁的概率就 非常大,表现在吸收光谱上,吸 收强度就很大;而对于禁阻的跃 迁,跃迁的概率很小或者根本不 发生跃迁。表现在吸收光谱上, 吸收强度很小,或根本没有吸收 峰。
• 一种跃迁是允许的还是禁阻的有 许多的因素决定,这些因素包括: 跃迁过程中分子的几何形状是否 改变;动量是否改变;分子轨道 波函数是否对称以及轨道空间的 重叠程度。
• 从能量角度看,激发三线态的能 量比激发单线态的低,其差值△ EST与跃迁类型有关,n π*跃迁 的△EST小,π π*跃迁的△EST大。
3. 选择定则
• 有机分子的激发态是由电子跃迁 产生的,有机分子中有许多能级, 电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这 种跃迁有时是允许的,有时却是 禁阻的。
选择定则
• 由于吸收是电子在基态(S0)的最低振动能级 (ν=0)向高一级的电子能级(S1)的各振动 能级跃迁时发生的。发射是电子从激发态(S1) 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的各振动能级时发生
的,因此镜像关系的存在意味着各振动能级之
间的间隔和电子在各振动能级的分布几率在基 态和激发态中是非常类同的。
影响荧光和磷光的 分子结构及环境因素
• 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自旋不改变的跃迁 是允许的,如单重态-单重态(S-S) 之间的跃迁,三重态-三重态(T-T) 之间的跃迁是允许的;
• 自旋改变的跃迁就是禁阻的,如单重态 -三重态和三重态-单重态之间的跃迁 是禁阻的。
• 一般激发三线态都经激发单线态转变而成。
E S0
S1
T1
二、激发能的耗散(去激发)
π
丁二烯
10
2.多重态
• 在激发态中,两个电子分别在两个不同轨道上,所 以激发态由两个半充满的轨道组成。
• Pauli原理并不是要求在两个轨道上的电子自旋必定 反向,所以产生两种可能:一是两个电子自旋仍是 反向;另一种是两个电子自旋同向。
• 激发态的多重态是指在强度适中的磁场影响下,化 合物在原子吸收和发射光谱中谱线的数目。
• 吸收光的波长位置和强度与电子结构有关。含 C=C键的化合物如乙烯,吸收137.5~200nm的 光子,电子从π轨道跃迁到π*轨道,产生π π* 跃迁,形成的激发态称为ππ*态。
• 含共轭双键的化合物如丁二烯,因π和π*轨道 分别重新组合,使最高占有轨道和最低未占轨 道间能隙缩小,跃迁能量降低。
π*
荧光和磷光的比较
• 磷光能量比较低; • 磷光寿命长; • 磷光有“后发光”的特征,即切断激发
光束后仍然可观察到发光,在记录长寿 命的磷光前,荧光已衰减到零。
三.荧光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
• 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常存在着大致的镜像 关系
• 图中实线是发射光谱, 虚线是吸收光谱,既 有荧光部分又有磷光 部分。
• 谱线的数目由分子中的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S决定, 谱线的数目为2S+1条。 • s是体系内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
• 分子处于基态时,能量最低。单线态基态用S0表示。 • 把一个电子从基态分子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激发到
最低空轨道LUMO所要吸收的能量最少,形成的激发 态是第一激发态。
• 第一激发态可以是激发单线态S1,也可以是激发三线 态T1。
• 为了降低再吸收作用引起的测量误 差,一般在作荧光测试前,先做溶
液的紫外吸收实验,要求被测溶液 的吸光度在0.1以下,最大不超过0.2。 吸光度过大,溶液必须稀释,通常 溶液浓度在10-5~10-6mol L-1。
会减弱有机分子的荧光发射。其中硝基更为突出, 但氰基能增加荧光。
四、影响有机分子荧光发射的外在因素
• 主要指浓度和温度。 • 浓度:一般在低浓度范围,荧光效率随浓度增加而
增强,在浓度较大时,荧光强度可能达到极限值。 当物质分子发射的荧光能被其同种分子吸收(称为 再吸收作用),荧光强度会随浓度进一步增加而下 降。
• 一个电子的自旋量子数可以是+1/2或-1/2。配对的电 子,一个电子的自旋量子数是+1/2(用 表示),另 一个是-1/2(用 表示)。如果分子中所有的电子全 配对,则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等于s=0,2s+1为1, 则这样的分子就是单重态;否则就为三线态。
• 单线态用s表示,三线态用T表示。
• 从基态分子的最高占有轨道上激发一个电子,进入 比LUMO更高的轨道上就产生了比第一激发态S1或T1 更高的激发态,按能量高低,依次用S2、S3、……或T2、 T3…..表示。
• 一个有机分子的基态能量E由三部分组成,即电 子能量Ee、分子的振动能量Ev和分子的转动能量E
r组成。 E Ee Ev Er
• 有机分子吸收能量会引起这三种能量的变化。
• 吸收远红外光子后,只能引起转动能量变化;吸 收近红外光子,则既可以引起转动能量变化,也 可以引起振动能量变化;吸收紫外光子,如果光 子的能量超过分子的HOMO和LUMO能隙时,则上 述三种能量都会引起变化。
《有机功能材料合成技术》
第二章:有机光学材料
材料与能源学院 贾坤
第二章:有机光学材料
➢ 有机光化学原理 ➢ 荧光高分子材料 ➢ 光交联型聚合物 ➢ 光致变色化合物 ➢ 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
有机光化学原理
一、电子的激发
1.电子的跃迁 2.多重态 3.选择定则
1.电子的跃迁
• 光子被分子的发色团(指分子中吸收光的那些 基团或键)吸收后,它的能量转移给了分子, 随之引起分子的电子结构的改变,产生各种电 子的跃迁,其中最重要的是π π*和n π*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