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1.古诗三首导学案
三、自读古诗,
1.板书诗题,引导解题。


导学生自读古诗,认记诗中的生
字。

2.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描
绘了什么景色?写出了诗人怎样
的心情?
3.课件出示前两句诗,理解
字词意思,引导学生交流:这两
句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心情?
4.出示后两句诗,思考:这
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结合
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读古诗,认记诗中的生字。

2.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古诗描写了春末夏初时宁
静的景色,写出了诗人山行时
轻松愉悦的心情。

3.读前两句诗,理解字词
和诗句意思,交流回答问题。

首句点明了游览的时间是
梅子黄时,第二句点明了此行
的路线。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
高涨的游兴。

4.齐读后两句诗,交流问
题,理解诗句意思。

5.读背古诗。

2.燕子导学案
3.荷花导学案
2.听写词语。

花瓣、莲蓬、饱胀、破裂、姿势、仿佛、随风飘动、舞蹈、停止
3.多音字组词。

4*.昆虫备忘录导学案
5.守株待兔导学案
1.多音字组词。

6.陶罐和铁罐导学案
7.鹿角和鹿腿导学案
8*.池子与河流导学案
1.比一比,再组词。

9.古诗三首导学案
10.纸的发明导学案
11.赵州桥导学案
自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多音字组词。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导学案
1.多音字组词。

13.花钟导学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包括《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三首古诗。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三首古诗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掌握诗中的生字和词语,理解诗的意思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对古诗的解读中,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其对古诗的鉴赏兴趣,陶冶其审美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三首古诗中的生字和词语,理解每首诗的意思和意境。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领略其神韵,培养其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说教法与学法1. 教法:本课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学法:学生将通过朗读、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参与到对古诗的学习和理解中,以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优美的古典音乐和展示精美的古诗插图,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朗读指导:教师先进行范读,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以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3.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对三首古诗进行解读,包括生字、词语、诗意等方面的学习。

4. 交流讨论: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

5. 拓展延伸:通过引导学生对三首古诗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之处,培养其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同时,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古诗,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认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同时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古诗的热爱和学习。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每首诗的意思和意境。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导学案+预学案+教案+实录+测评+拓展)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导学案+预学案+教案+实录+测评+拓展)

9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9古诗三首学生预学案设计学内容预习字词1.认真描一描下面的生字,并写出读音。

2.选择能组成词语的生字,打“√”。

⎭⎬⎫符()苻()号⎭⎬⎫洒()酒()家⎭⎬⎫导()异()地3.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元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曈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感知《元日》描写的传统节日是__________;《清明》中描写天气和人们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传统节日是__________。

资料搜集1.搜集诗人王安石、杜牧、王维的资料。

2.搜集其他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阅读质疑1.例:“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少的一人是谁?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9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元日》描写的是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充满欢快、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清明》一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写到了重阳节的风俗,更在诗中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这三首诗文风朴素自然,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指出要指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深厚内涵及独特的过节风俗。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5)尝试背诵。
(6)组织学生交流: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色有哪些? (7)引导学生为诗配画或做美文积累卡。
(8)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交流。
1.同桌互读古诗,尝试标出停顿。
2.学生组内交流。
3.学生思考、交流,学习古诗《绝句》。
(1)描写的是春天。
(2)能感受到春天的词: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春风、花草、泥融、燕子、暖。
1.学生读谜语,根据谜面猜出谜底:燕子。
2.学生看图片,介绍燕子。
3.学生读课题,在积极的思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1.猜谜是学生喜欢的方式,以轻松的形式开始新课的学习。
2.让学生在交流中丰富对燕子的了解,为了解课文中的内容做准备。3.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清楚表达、有序表达。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用时:16分钟)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2.布置作业:朗读两首古诗,读出韵律感。
1.学生针对老师的意见想一想怎样改进。
2.学生在课后朗读古诗,提高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脑,巩固读文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教师点明本课学习内容:三衢道中。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注意圈画出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检查自学效果。
(1)同桌认读生字,互相指正。
(2)针对难读的字展开集体认读活动,共同巩固字音。(3)引导学生开展识字方法的交流活动。
3.检查词语、句子的朗读情况,巩固字音。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三单元9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读出古诗的韵律感,读出沉郁的感情。

3.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关于春节的图片。

提问:我们在什么样的日子会见到这些画面?你们喜欢这个日子吗?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二多种形式,了解诗意1.自由读古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

(1)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结合生字表或工具书,自由朗读《元日》,把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相正音。

强调“屠苏”“曈曈”的读音。

(3)班级内交流、评价。

教师范读。

(4)指名读。

2.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古诗的朗读节奏(1)学生练习读。

(2)教师指名读,师生点评。

课件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读出美好,想象画面1.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2.学习第一幅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齐声读)(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除邪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3)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导学案第九课《古诗三首》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通过学习这篇诗歌,可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中华传统诗歌。

一、导入1. 安排准备:老师将课文的标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到并猜测可能涉及的内容。

2. 引导思考: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古诗,是否听说过一些古诗,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诗的认识和感受。

二、阅读课文1. 分段索解:将课文分成适当的段落,读一段就解一段,让学生听懂课文的基本内容。

2. 正确朗读:读课文时,重点在句子停顿和韵律上,使学生能在朗读中感受到古诗的美好。

3. 标注重点:在课文中标出重要的词句,例如“呜呼哀哉!南国之秋!”“黄河之水天上来”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4. 问题指导:针对课文的重难点,提出一些简单但有深度的问题,通过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学习词语和句子1. 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如“呜呼”“粟红秋耘开”等,并进行解释和拓展。

2. 句子学习: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比较难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句意和表达方式,并和学生一起复述这些句子。

四、背诵诗歌1. 师生合作:教师慢慢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分段背诵。

教师可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温故知新:让学生通过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加深对古诗的认识和了解。

五、课文理解1. 集体讨论: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 组内讨论:将学生组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互相倾听和交流彼此的看法。

六、课外拓展1.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古代诗歌的选集或文学作品,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古诗的了解。

2. 创作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可以从生活中的事物、美好的时刻或心情出发,进行诗歌创作。

七、课堂小结1. 总结回顾:让学生总结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复述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和认识。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古诗三首》导学案一、进修目标:1. 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魅力;2. 掌握《古诗三首》的背景知识和主要内容;3. 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4.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古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2. 理解《古诗三首》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领会古诗的内涵和价值。

三、教学内容:1. 《古诗三首》的背景介绍;2. 《静夜思》、《春夜喜雨》、《登鹳雀楼》的赏析和解读;3. 古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古诗的历史渊源和价值,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2. 进修《古诗三首》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等;3. 分别解读《静夜思》、《春夜喜雨》、《登鹳雀楼》,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4. 分组讨论,探讨古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去感悟当下的生活;5. 总结归纳,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相关作业,包括对古诗的赏析和感悟;3. 进修态度:学生是否展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更多古诗,拓展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 组织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3. 参观博物馆、事迹等,感受古诗中的历史文化氛围,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古诗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让古诗之美在他们心中永存。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共3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共3课时).

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千门万户”在这里是泛指家家户户。

“千门万户曈曈日”这句诗中写的是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4)“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呢?这句诗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有什么作用?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

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5.全文释义:爆竹声中一岁除,—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春风送暖入屠苏。

—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总把新桃换旧符。

—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品读诗句了解诗词含义了解诗中出现的事物。

理解诗句含义。

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体会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含义。

整体阅读古诗,找出整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了解全诗含义。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纷纷:形容多。

断魂:伤心到了极点(1)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清明时节的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路上的行人满怀悲愁和伤感。

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过渡:在春雨纷纷,诗人心中倍感伤感的时候,诗人想怎样做呢?3.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什么?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打听,询问。

酒家:酒店。

杏花村:杏花林中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1)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向人打听哪里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2)第一句诗怎样理解?春雨、行人品读诗句。

了解诗句中词的意思。

了解诗句含义。

找出诗中描写的事物,体会其作用。

理解诗中单个字词的含义。

语文三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一等奖

语文三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一等奖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需要加强个性化辅导
引入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 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 学素养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适 应时代发展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 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和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计划
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师生关系融洽
教学效果显著: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 果。
特色鲜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朗读、讲解、讨论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 的内涵和意境。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是否能够营造出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
学生表现是否积极: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学效果是否显著: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所 学知识
学生朗读效果:流利、有感情 学生背诵效果:熟练、准确 学生理解效果:深入、透彻 课堂氛围:活跃、积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意义:传承文化、培养审美、 提高语言素养等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020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2020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第一单元我们学到了三首古诗,分别是什么呢?(生答)这三首古诗,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

但是,你可曾想过,在这种和平宁静生活的背后,有边关塞外无数将士在浴血奋战。

(我们把表现这些内容的诗,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齐读三首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交流识字,轮流读词,师正音。

(2)注意区分形近字“摩”和“磨”。

3.分小组再次齐读三首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三首古诗,再与前面我们所学的三首关于童年的古诗相比较,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轻松愉快的感觉,语言比较严肃,注重环境描写。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从军行》,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吧!(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王昌龄。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题“从军行”,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3)(齐读古诗第一、二句)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诗的第一、二句,集中写了边塞之景,诗中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奇丽壮阔,苍凉雄浑)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讨论探究:抓住重点词“暗”“孤”)这两句诗突出了什么呢?(环境恶劣;战争惨烈;戍边将士的孤立无援)现在我们已经抓住了这两句的主要情感,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乌云使大雪山都变暗了,从这座孤城可以远远望见玉门关。

) (4)如果你是戍边将士,此刻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想些什么?(快点回家)那么,诗中的将士又在想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字依然是比较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重要的环节,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 要 把 识 字 、 写
古诗的节奏美。
字落到实处,
(1)同桌互相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因此引导学生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屠苏”“旧符”。
用多种方法识
(3)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记生字是重
(3)在古代,春节时人们除了放爆竹,还会喝一种酒,一
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叫屠苏酒,据说可以驱邪和躲避瘟疫。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
春节这一天,全家人情?指名朗读,读出这种开
心。
后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个很好的办
(4)解题:清明就是指清明节。谁知道清明节的相关知 法 , 能 够 引 导
识?(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是家人团聚、扫墓祭祖或 学 生 在 阅 读 中
踏青游春的日子。)
捕捉敏感的词
(5)抓住重点词,理解诗句意思。
导。因此,帮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助学生提炼学
(3)想象画面感悟诗意。
习方法,能在
(4)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一定程度上给
3.师过渡:今天,我们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学 生 提 供 一 个
的另外两首古诗《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习的扶手,
二、自主理解
使学生能在帮
(一)学习古诗《清明》。
(1)过春节,除了诗中描写的这三种习俗,流传到现在还 授 之 以 鱼 不 如
有什么习俗呢?查查资料。
授之以渔。学
(2)搜集其他描写春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

【教学要求】1.让学生认识“屠、苏”等7个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使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且默写《清明》。

3.使学生能够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屠、苏”2个字,会写“符”字。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屠苏”、“曈曈日”等词语的意思,明白古诗的大意。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句诗词,请大家读一读,看一看这几句诗词都跟什么节日有关?(出示课件1)课件1:佳节清明桃李天,野田荒冢只生愁。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结:同学们,众所周知,清明、重阳、中秋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题目叫“元日”。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一齐朗读题目(板书:元日)教师:“元日”中“元”的意思是开始,第一。

那么“元日”是什么意思呢?(回答:指农历正月初一。

)对,这首诗就是写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

同学们,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王安石吧!(出示课件2)课件2: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文集今有《王文公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请你们先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一边朗读一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

备课素材【写作背景】《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

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

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

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

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屠、苏”2个生字,会写“符”这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元日》,同时能够进行背诵。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元日的喜庆场面,体会诗人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风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1.出示有关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图片,引导学生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对单元学习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吗?有没有哪位同学告诉我们,图片中分别表示的是哪些节日?中国传统的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几个呢?为什么?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分享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三首诗,就是和我们的传统节日的习俗相关的。

2.板书诗题,解释题意。

过渡:我们首先要一起来学习的,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请大家读一读注释,“元日”指哪一天?(农历正月初一。

)它和“元旦”有什么不同?(一为农历,一为公历。

)这首诗写的就是古代的人们过春节时的情景。

3.师生交流讨论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教师给出课件进行补充。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屠、苏”两个生字及“曈”字的准确读音,同时指导学生读准诗歌的节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通、读熟,读出一定的节奏美。

(3)同桌互读,互相纠正。

2.课件出示诗歌中的生字(符、屠、苏),指导“符”字的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重要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了解字的基本架构。

(2)教师范写,提示书写重点。

(3)学生临写三遍,教师巡视检查,并及时辅正。

(4)同桌合作,一人用会写字组词,一人听写。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质疑引入。

(新课标)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新课标)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遍插茱萸少一人。衬托出思乡情。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古诗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孤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重阳节导入: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2.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什么?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想到。
遍:都。
少:缺少。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2)了解本诗中出现的事物。
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古代有重阳节佩戴茱萸枝、饮菊花酒、登高的风俗,认为这样可以避灾。
(3)对对这两句诗你是怎样理解?
这两句诗是诗人的想象,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却唯独少了我一人。这两句是全诗感情的最高潮,诗人想象着亲人们欢聚重阳节时,一定会想起他这个游子,实际是写他一直在思念家乡,一直在想象着家里的情况。
(三)全文释义: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四)认读生字
xiōng dú yì jiā
兄 独 异 佳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通过音序、结构、部首等分步讲解,帮助学生对本课出现的生字掌握和了解。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
二、古诗赏析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3.小组讨论。
4.展示本小组成员设计的春联
5.展示本小组成员做的月饼
6.展示本组成员准备的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
小组代表展示设计的春联、月饼、背诵中秋节诗句。可以进一步关注学生对腊八节、重阳节等节日的认识,这些节日相比较其他节日来说学生接触的较少
表演写春联、做月饼和搜集古诗既锻炼了学生手脑,又巩固了有关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还是学生切实开展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可谓一举多得。
预设:学生查找的内容可能大多关于春节、元宵等众所周知的节日,对于部分例如重阳节、腊八节等过节氛围较轻的节日查找资料不足,内容不够丰富,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
同学们将搜集到的了一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资料与身边的伙伴分享。
将常见传统节日习俗进行详细介绍。学生在交流中加深了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并理解了其中丰富内涵。这一环节搭建了一个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体现了真正的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传统文化要传承
1.演示课件:令人关注的端午节文化。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2.师:中国人过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竟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这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其滋味是可想而知的,此事充分说明,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多么迫切、多么重要啊!但是,现在仍有不少人对传统节日不够了解,不够重视,我们该怎么做?
课标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部编版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

部编版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

前言:
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强调“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

告诉学生:如果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
1。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讲课获奖教案D005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讲课获奖教案D005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
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义务教育国家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

这是一首羁旅诗,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

重阳节那天,作者独自一人在外,非常想念家人,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自然而然地表达出他四年家乡亲人的情感。

诗人一开头就直接表达了自己孤身一人在他乡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后两句,诗人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想象着家乡的亲人们都佩戴着茱萸登高,却发现少了一个人,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给人无尽的想象。

【设计理念】
国家提出:传统文化进校园。

统编教材增添了很多传统文化篇目,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扮演好重要的角色。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规范书写(用时:6分钟)
巩固、书写生字:
1.看生字书写动漫,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兄、独、异、佳”,注意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独、异”。
独:注意反犬旁的写法,第三笔是撇,不出头。
异:上面是“巳”写得稍扁一些,下面的横要长一些。
3.组织学生练写,巡视指导。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书写点评。
(6)指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新桃换旧符”是古代过春节的风俗之一。图片认识“桃符”。
2.指导学生连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3.指导学生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4.补充写作背景,体会诗人除了过春节的喜庆祥和,更有诗人变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6.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7.小结学习方法:抓字词,解诗意;读中思,悟诗情。
1.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适当追问、指点,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有了理解古诗的基础,再让学生运用古诗节奏、重音规律,把握感情基调进行朗读。
2.在指导学生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借助注释,帮助理解难理解的字词,只要学生说通就行,不要求做到字字落实。同时引导学生借助音频,并结合自己已有体验,了解古代过春节的风俗,体会人们过春节的祥和气氛。
四、小结学法,迁移学习(用时:8分钟)
1.指导学生回顾整首诗的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小组自学古诗《清明》。
出示自学提示:
(1)读古诗。
(2)学习生字词。
(3)小组内弄懂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伙伴交流。
(4)抓关键词,了解诗人的心情。
(5)了解节日风俗。
(6)再读古诗。
1.回顾整首诗的学习方法。
组内完成: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尝试把诗句的意思讲连贯。互相补充。
(3)小组合作,多种方式朗读,读出诗中蕴含的情感。
2.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巡查指导,帮助学生合作学习更有效。
三、品悟诗情(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交流。相机教学。
9古诗三首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了解古诗中写到的传统节日,了解诗中描写的过节场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内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小组内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借助生字卡识记生字,用生字组词。
3.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4.听录音,跟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5.圈画出自己不了解的字词,同学间相互讨论。
6.交流了解到的诗人的资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在初读的时候,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多读,为理解诗句意思打好基础。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用时:15分钟)
2.了解诗中写到的传统节日以及过节场景,感受传统节日的美好内涵。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了解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学生)
3.预习课文,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制作生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2分钟)
1.课件播放过春节的画面。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1)帮助学生理解“一岁除”“入屠苏”“曈曈日”等意思。
(2)了解“除”的意思就是“过去”。“岁”的意思就是“年”。
(3)通过注释,了解“屠苏”,“入屠苏”指的是过年风俗之一——喝屠苏酒。
(4)指导学生交流了解到的过春节的其他风俗。
(5)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曈曈日”。
1.观察生字动漫,观察生字的笔顺、间架结构。
2.观察教师书写,注意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自己练习书写。
4.书写展示,互相评议。
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先观察后书写的习惯,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五、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
对自己感兴趣的节日进行调查了解,进行“我们的节日”综合实践活动。
课后和同学合作,深入进行“我们的节日”综合实践活动。
(6)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好学习分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查,以帮助学生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为下一环节的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五、学后交流,理解古诗(用时:5分钟)
全班交流:
1.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正确理解字词的意思。
(6)通过图片认识“茱萸”,了解古代过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插茱萸。
(7)想象相隔遥远的诗人和兄弟之间,会在佳节到来时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背诵全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不要以“讲”来替代学生的“说”。要让学生大胆说话,大胆交流。教师在学生渴求处进行教学、讲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导学生从春节的来历、春节的风俗等方面来谈对春节的了解。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用时:5分钟)
1.出示古诗。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3.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4.听录音,跟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5.指导学生交流不理解的字词。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6.简介诗人。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二、合作探究(用时:12分钟)
1.指导学生交流小组确定的学习任务:
运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小组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尝试把诗句的意思讲连贯。
(3)读出诗中蕴含的情感。
2.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合作,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小组合作,自学古诗《清明》。
(1)借助拼音读古诗,小组内进行交流。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进行纠正。
(2)生字识记方法交流。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好。
(3)小组内讨论诗句的意思。不懂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交流时提出解决。
(4)说说读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哪里读到的。
(5)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清明风俗。
2.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符、魂”。
符:11画,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上收下放。“竹”做部首时第3笔和第6笔变成点,下面的“付”要托住上面的竹字头。
魂:13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鬼”第6笔的“丿”要向左撇出,左边的“云”下边要注意避让。
3.组织学生练写,巡视指导。
4.学生书写点评。
1.观看生字书写动漫,观察生字的笔顺、间架结构。
如:雨纷纷、欲断魂、遥指。
2.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场景。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人物的对话,他们可能怎样说?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愁苦的心情。
6.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1.交流诗中的词语。
2.想象画面,了解当时过清明的风俗民情。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景象。说出“雨纷纷”“欲断魂”的情景。
1.背诵《元日》《清明》。
2.交流这两首古诗中写到的节日及当时的风俗。
3.交流课前对重阳节的了解。谈谈自己了解的重阳节的风俗。读“重阳小资料”,加深印象。
4.读诗题,说说题目的意思。借助书中注释,试着自己弄懂。
5.交流课前对诗人王维的了解。
1.教师在指导学生交流时要求语言精炼。
2.在解释题意的时候,让学生借助资料说说对题目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强调“山东”在诗中的意思。
(7)指导想象说话练习:诗人和兄弟在佳节来临时会想什么?说什么?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3.背诵全诗。
1.交流学习成果。
(1)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节奏。
(2)交流理解诗意。在老师的指导下感受诗人独自在他乡的孤寂。
(3)理解字词“每逢、佳节、倍”。
(4)说出自己知道的美好节日。
(5)体会诗人在节日到来时内心的感受。
“旧、魂、借、酒、何、牧”都是左窄右宽的字;“符”是上下结构。
2.观察教师书写,注意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自己练习书写。
4.书写展示,互相评议。
1.识字写字在中年级是非常重要的。要在课堂里保证一定的时间来给学生们书写。
2.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书写评价,可让写字好的学生介绍书写经验,鼓励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1.小组合作,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1)读注释,了解“元日”“屠苏”“曈曈日”“新桃换旧符”。
(2)理解“岁、除”等词的意思。
(3)借助注释,小组交流理解“入屠苏”,想象过年喝屠苏酒的场景。
(4)想象画面,交流自己了解到的过春节的其他风俗,感受人们愉快的心情。
①放爆竹。
②喝屠苏酒。
③贴桃符。
(1)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节奏。
(2)指导学生抓住一个“独”两个“异”,体会诗人离乡后的孤寂。
(3)每逢:每到。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更加,加倍。
(4)指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美好的节日。
(5)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节日到来时的内心感受。
(6)指导学生通过图片了解“茱萸”。简介古代过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插茱萸。
(5)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早晨起来打开门看到的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的景象。
(6)借助图片,并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新桃换旧符”时的喜悦。
2.连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