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访问控制

合集下载

网络与安全常识手册--整理好-第六章

网络与安全常识手册--整理好-第六章

第六章防火墙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网络工具,设备和策略来保护不可信任的网络。

其中防火墙是运用非常广泛和效果最好的选择。

它可以防御网络中的各种威胁,并且做出及时的响应,将那些危险的连接和攻击行为隔绝在外。

从而降低网络的整体风险。

防火墙的基本功能是对网络通信进行筛选屏蔽以防止未授权的访问进出计算机网络,简单的概括就是,对网络进行访问控制。

绝大部分的防火墙都是放置在可信任网络(Internal)和不可信任网络(Internet)之间。

防火墙一般有三个特性:A.所有的通信都经过防火墙B.防火墙只放行经过授权的网络流量C.防火墙能经受的住对其本身的攻击我们可以看成防火墙是在可信任网络和不可信任网络之间的一个缓冲,防火墙可以是一台有访问控制策略的路由器(Route+ACL),一台多个网络接口的计算机,服务器等,被配置成保护指定网络,使其免受来自于非信任网络区域的某些协议与服务的影响。

所以一般情况下防火墙都位于网络的边界,例如保护企业网络的防火墙,将部署在内部网络到外部网络的核心区域上。

为什么要使用防火墙?很多人都会有这个问题,也有人提出,如果把每个单独的系统配置好,其实也能经受住攻击。

遗憾的是很多系统在缺省情况下都是脆弱的。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Windows系统,我们不得不承认在Windows 2003以前的时代, Windows默认开放了太多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共享信息没有合理配置与审核。

如果管理员通过安全部署,包括删除多余的服务和组件,严格执行NTFS权限分配,控制系统映射和共享资源的访问,以及帐户的加固和审核,补丁的修补等。

做好了这些,我们也可以非常自信的说,Windows足够安全。

也可以抵挡住网络上肆无忌惮的攻击。

但是致命的一点是,该服务器系统无法在安全性,可用性和功能上进行权衡和妥协。

对于此问题我们的回答是:“防火墙只专注做一件事,在已授权和未授权通信之间做出决断。

”如果没有防火墙,粗略的下个结论,就是:整个网络的安全将倚仗该网络中所有系统的安全性的平均值。

访问控制管理规范

访问控制管理规范

编号ISMS-2-AC-01版本号V1.0受控状态受控信息级别一般访问控制管理规范版本记录目录第一章总则 (4)第二章口令管理规范 (4)第三章计算机安全管理规范 (6)第四章网络访问管理规范 (6)第五章应用系统访问管理规范 (7)第一章总则为防止对公司相关资源的非授权访问,预防信息泄密等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各类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活动,包括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

第二章口令管理规范公司人员的计算机设备都需设置开机口令,口令设置应符合如下安全要求:一、口令不能为空;二、口令长度不应少于8位字符;三、口令强度需至少满足以下3种及以上的组合:1.包含数字;2.包含字母;3.包含标点符号;4.包含特殊字符(例如:_,-,%,&,*,^,@等);5.包括大小写字符。

四、口令设置不得使用如下简单信息:1.不应直接选择简单的字母和数字组合,或键盘顺序的口令,像aaaa1111、1234abcd、qwertyui等;2.不得使用个人相关信息(如姓名、生日)等容易猜出的口令;3.用户名不能作为口令的一部分。

五、对口令的日常维护和使用应遵守以下要求:1.员工应了解进行有效访问控制的责任,特别是口令使用和设备安全方面的责任;2.员工应保证口令安全,不得向其他任何人泄漏或共享本机口令。

对于泄漏口令造成的损失,由员工本人负责;3.口令应至少90天更改一次,更改后的口令不得再次使用旧口令或循环使用旧口令;4.避免在纸上记录口令,或以明文方式记录计算机内;5.不要在任何自动登录程序中使用口令;6.正在登录系统时,在屏幕上不得显示口令明文。

7.口令的分发和更新必须确保安全。

口令通过公共网络传输前,必须被加密。

口令和用户ID必须被分开传输。

8.口令不允许被明文记录在脚本、软件代码、外部程序文件中。

六、服务器登录口令的设置与维护管理,除满足上述第三条和第四条要求之外,还应该考虑:1.每台服务器设专门的服务器管理员来管理管理员帐号,其他登录帐号由管理员来分配;2.服务器管理员的设置原则上与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的口令管理员分开。

服务器安全管理制度(三篇)

服务器安全管理制度(三篇)

服务器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服务器的安全,确保服务器运行稳定,保护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不受损失和窃取,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拥有和管理的所有服务器设备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设备。

第三条服务器安全管理是指对服务器设备进行保护和管理,包括但不限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等方面。

第四条服务器安全管理负责人应负责本单位服务器安全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第五条所有使用服务器设备的人员都有义务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履行相关的安全管理义务,并配合服务器安全管理负责人的工作。

第二章服务器物理安全管理第六条服务器房间应设有防火、防水、防尘、防潮等设施,确保服务器环境符合设备要求。

第七条服务器房间应设置严格的出入口管理和访问控制,配备门禁设备、监控摄像等,未经许可的人员不得随意进入。

第八条服务器机柜应设置密码锁或其他物理锁定装置,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打开服务器机柜进行操作。

第九条服务器设备应定期进行巡检,检查其物理连接、散热、电源等情况,并及时修复或更换有问题的设备。

第三章服务器网络安全管理第十条服务器与网络设备之间应设置专用网络,确保服务器不受到其他设备的干扰。

第十一条服务器应设置双重防火墙,通过访问控制策略、安全防护机制等保护服务器的网络安全。

第十二条服务器访问设置应采取限制措施,只允许具备相关权限的人员通过合法方式进行访问。

第四章服务器数据安全管理第十三条服务器的数据备份应定期进行,确保数据能及时恢复,避免数据丢失。

第十四条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应加密,确保数据不易泄露。

第十五条服务器应设有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修复系统中的漏洞和安全隐患。

第十六条服务器上的敏感数据应设置访问权限,仅限于具备相关权限的人员能够访问。

第五章服务器系统安全管理第十七条服务器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应定期更新和升级,及时应用安全补丁。

第十八条服务器应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等安全工具,定期扫描和检测病毒和恶意软件。

信息安全概论访问控制理论

信息安全概论访问控制理论

信息安全概论第六章访问控制理论目 录Contents Page01访问控制矩阵模型02 Bell-LaPadula模型03 RBAC模型04 授权与访问控制实现框架通过对访问控制矩阵模型的介绍引进一些基本概念;揭示访问控制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访问控制理论本章主要内容6.1 访问控制矩阵模型访问控制模型是用来描述系统保护状态,以及描述安全状态的一种方法。

把所有受保护的实体(如数据、文件等)的集合称为客体(Object)集合,记为O ;而把能够发起行为的实体集合(如人、进程等)称为主体(Subject)集合,记为S 。

主体是行为的发起者,处于主动地位;而客体是行为承担者,处于被动地位。

在计算机系统中,常见的访问是r (只读)、w (读写)、a (只写)、e (执行)、c (控制)等,它们被称为权限(Right)集合,记为R 。

访问控制理论对于一个主体 和一个客体 ,用 来表示当前允许s对o 实施的所有访问权限集合。

这样可以得到以S 中元素为行指标,O 中元素为列指标,表值为 的一个矩阵A ,称为访问控制矩阵。

这时,系统的保护状态可以用三元组(S ,O ,A )来表示。

访问控制理论表6.1表示了一个主体集合S ={张三,李四,进程1},客体集合O ={文件1,文件2,进程1}的一个访问控制表(矩阵)。

访问权限集合为R ={r (只读),a (只写),ww (读写),e (执行),app (添加),o (拥有)}。

本示例中,一个用户对文件的读、写权限,对进程的执行权限比较容易理解。

李四对进程1的写权限可以定义为,李四给进程1发送数据,实现通信。

同样,张三对进程1的读权限可以定义为,张三接收进程1发来的数据,实现通信。

而进程1对自身没有任何操作权限,但对两个文件则有读权限。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系统的不同,可能一个相同名字的权限会有不同的含义。

如在一些系统中张三对进程1的读权限有可能会表示复制这个进程。

访问控制理论访问控制理论表6.1访问控制矩阵示例一客体文件 1文件 2进程 1主体张三{w}{r}{e,r}李四{a,e}{w,o,app}{a}进程1{r}{r}Φ表6.2给出访问控制矩阵的又一示例。

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技术
Model) 6.1.6信息流模型
访问控制的模式
访问控制模型是一种从访问控制的角度出发, 描述安全系统,建立安全模型的方法。
访问控制是指主体依据某些控制策略或权限对 客体本身或是其资源进行的不同授权访问。访 问控制包括三个要素,即:主体、客体和控制 策略。
主体(Subject)
主体:是指一个提出请求或要求的实体,是动作的发起 者,但不一定是动作的执行者。主体可以是用户或其它 任何代理用户行为的实体(例如进程、作业和程序)。 这里规定实体(Entity)表示一个计算机资源(物理设 备、数据文件、内存或进程)或一个合法用户。主体可 以对其它实体施加动作的主动实体,简记为S。有时也 称为用户(User)或访问者(被授权使用计算机的人 员),记为U。主体的含义是广泛的,可以是用户所在 的组织(以后称为用户组)、用户本身,也可是用户使 用的计算机终端、卡机、手持终端(无线)等,甚至可 以是应用服务程序程序或进程。
访问控制内容
访问控制的实现首先要考虑对合法用户进行验证,然后是对控制策 略的选用与管理,最后要对非法用户或是越权操作进行管理。所以, 访问控制包括认证、控制策略实现和审计3方面的内容:
(1) 认证:主体对客体的识别认证和客体对主体检验认证。主体和 客体的认证关系是相互的,当一个主体受到另外一个客体的访问时, 这个主体也就变成了客体。一个实体可以在某一时刻是主体,而在 另一时刻是客体,这取决于当前实体的功能是动作的执行者还是动 作的被执行者。
三个要素之间的行为关系
访问控制系统三个要素之间的行为关系,可以使用三元 组(S,O,P)来表示,其中S表示主体,O表示客体, P表示许可。当主体S提出一系列正常的请求信息 I1,…,In,通过信息系统的入口到达控制规则集KS 监视的监控器,由KS判断是否允许或拒绝这次请求, 因此这种情况下,必须先要确认是合法的主体,而不是 假冒的欺骗者,也就是对主体进行认证。主体通过验证, 才能访问客体,但并不保证其有权限可以对客体进行操 作。客体对主体的具体约束由访问控制表来控制实现, 对主体的验证一般会鉴别用户的标识和用户密码。用户 标识(UID:User Identification)是一个用来鉴别用 户身份的字符串,每个用户有且只能有唯一的一个用户 标识,以便与其他用户区别。当一个用户注册进入系统 时,他必须提供其用户标识,然后系统执行一个可靠的 审查来确信当前用户是对应用户标识的那个用户。

第6章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第6章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签名者可使用一个秘密的签名算法签署一个数据文件,所 得的签名可通过一个公开的验证算法进行验证。常用数字 签名主要是公钥加密(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典型应用。
6.2 身份认证系统与数字签名
图6-6 数字签名原理及过程
图6-7 数字签名的实现过程
讨论思考:
(1)基于口令认证的方法有哪些主要安全隐患? (2)数字签名和现实中的签名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6.2 身份认证系统与数字签名
4. 单次登入系统 单次登入(Single Sign On,SSO)也称单点登入,是指
用户只向网络系统进行一次身份验证,以后再无需另外验证身 份便可以访问所有授权的网络资源。单次登录优势主要体现5 个方面:
①网络安全性高。 ②管理控制方便。 ③使用快捷。 ④实现简单。 ⑤合并异构网络。
2.身份认证的类型
认证技术是用户身份认证与鉴别的重要手段,也是计算机系统 安全中一项重要内容.从鉴别对象上,分为消息认证和用户身份认证:
(1)消息认证:用于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2)身份认证:鉴别用户身份。包括识别和验证两部分。识别 是鉴别访问者的身份,验证是对访问者身份的合法性进行确认。
6.2.1 常用身份认证系统
1. 静态密码认证系统 静态密码(口令)认证系统是指对用户设定的用户名/
密码进行检验的认证系统。 由于这种认证系统具有静态、简便且相对固定特点,
容易受到以下攻击:
①字典攻击。 ②穷举尝试(Brute Force)。 ③网络数据流窃听(Sniffer)。 ④窥探。 ⑤认证信息截取/重放(Record/Replay)。 ⑥社会工程攻击。 ⑦垃圾搜索。
6.3 访问控制技术
2.访问控制的功能及原理
访问控制的主要功能:保证合法用户访问受权保护的网 络资源,防止非法的主体进入受保护的网络资源,并防止合法 用户对受保护的网络资源进行非授权的访问.访问控制的内 容包括认证、控制策略实现和安全审计,如图6-8所示。

第六章 用户访问管理

第六章 用户访问管理

一旦你选择并打开了一个工程设备库,在紧靠着校核信息对话框的地方会显示设备库。一旦你选 择了一个工程设备库,当你以校核员登陆并选择了设备库选项后,ETAP 将自动显示设备库窗口。
Operation Technology, Inc.
6-7
ETAP 7.5.0 User Guide
User Access Management
Operation Technology, Inc.
6-8
ETAP 7.5.0 User Guide
User Access Management
Access Levels
设备库中已更改的数据和选项在设备库编辑器中显示为红色,这样你就可以知道上一个编辑员更 改的条目。如果你验证了所选设备库的更改,请点击确认信息框的确认按钮。ETAP 将把日期和 编辑员中的选项的颜色从红色变为黑色,并且设备库窗口的设备库图标将按照以上表格变化。
6.1.5 校核员(Checker)
校核员的访问权限是验证基础版本和其他版本数据中的工程参数更改和设备库的更改。
功能 用户访问管理 工程数据/默认 基础数据 版本数据 第一类更改
可校验
Yes Yes
可更改
不可更改 X X X X X
Operation Technology, Inc.
6-5
ETAP 7.5.0 User Guide
第六章
用户访问管理 (User Access Management)
ETAP 依靠两级用户访问控制来提供程序安全性。第一级访问控制是由支持 ETAP 运行的操作系 统(Windows 2003、 XP 和 Vista)提供 。使用 Windows 2003、XP 和 Vista 时, 用户必须是操作系统 管理员权限的用户。

《网络路由与交换》教学大纲

《网络路由与交换》教学大纲

《网络路由与交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网络路由与交换【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时】 64【学分】 4【针对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一、知识目标:网络交换与路由课程是系统网络专业方向的一门主要技术专业课。

本课程以思科交换机、路由器两种设备为研究对象,以基本工作原理及配置为重点。

二、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网络的基本结构,掌握路由器,交换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

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理论教学内容要点】第一章网络基础知识一、学习目的要求理解网络结构知道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概念掌握ISO OSI参考模型的基本结构二、主要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内容安排)重点: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概念难点:OSI参考模型第二章TCP-IP原理和子网规划一、学习目的要求描述TCP/IP协议与OSI参考模型描述TCP/IP协议栈各层次功能和原理了解IPv4的不足和IPv6的基本特点描述IP地址分类和应用进行子网地址划分二、主要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内容安排)重点:TCP/IP协议难点:子网地址划分第三章常见网络接口与线缆一、学习目的要求了解一般的网络结构常见局域网接口类型和基本特性常见广域网接口类型和基本特性常见的光接口类型和基本特性二、主要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内容安排)重点:常见接口难点:广域网接口类型和基本特性第四章路由器基础及配置一、学习目的要求掌握路由器基本原理如何登录路由器利用上下文帮助功能完成一个命令的书写能够利用一些常用命令配置路由器检查路由器状态使用setup 模式对路由器进行一些基本配置在全局配置模式下对路由器进行配置配置路由器的端口备份和恢复路由器的IOS二、主要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内容安排)重点:配置路由器的端口难点:使用命令配置路由器第五章路由协议原理及配置一、学习目的要求描述路由表的作用配置静态路由描述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原理配置RIP路由协议了解OSPF路由协议原理和配置二、主要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内容安排)重点:路由表静态路由难点:OSPF路由协议第六章访问控制列表与地址转换一、学习目的要求理解访问控制列表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和高级访问控制列表的配置方法掌握地址转换的基本原理和配置方法二、主要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内容安排)重点:访问控制列表难点:地址转换第七章无线网络基础及组建一、学习目的要求了解无线技术了解无线LAN的不同组件和结构了解无线安全问题和防范措施配置无线接入点和无线客户端二、主要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内容安排)重点:无线安全难点:无线安全第八章以太网交换机基础及配置一、学习目的要求掌握CSMA/CD 和以太网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交换技术掌握思科交换机的相关技术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和命令VLAN 基本原理和配置STP 的基本原理二、主要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内容安排)重点:交换机的基本配置难点:STP第九章广域网协议原理及配置一、学习目的要求广域网协议概述HDLC协议原理及配置PPP协议原理、配置及维护帧中继协议原理、配置及维护二、主要教学内容(含重点、难点内容安排)重点:PPP协议帧中继协议难点:帧中继协议1、实验目的要求掌握路由器基本配置维护2、实验主要内容(含重点、难点内容安排)登录路由器配置路由器的端口备份和恢复路由器的IOS重点:路由器的配置难点:路由器的模式3、实验仪器设备模拟器真路由(实验2)1、实验目的要求掌握路由协议的配置2、实验主要内容(含重点、难点内容安排)配置静态路由配置RIP路由协议配置EIGRP路由协议配置OSPF路由协议重点:路由表难点:配置OSPF路由协议3、实验仪器设备模拟器真路由(实验3)1、实验目的要求掌握访问控制列表的配置2、实验主要内容(含重点、难点内容安排)基本访问控制列表的配置高级访问控制列表的配置重点:扩展ACL的配置难点:扩展ACL的配置3、实验仪器设备模拟器真路由(实验4)1、实验目的要求掌握网络地址转换的配置2、实验主要内容(含重点、难点内容安排)动态地址转换静态地址转换重点:动态地址转换难点:动态地址转换3、实验仪器设备模拟器真路由(实验5)1、实验目的要求掌握交换机配置2、实验主要内容(含重点、难点内容安排)交换机的基本配置VLAN 基本配置重点:VLAN 基本配置难点:VLAN 基本配置3、实验仪器设备模拟器交换机(实验6)1、实验目的要求掌握广域网协议的配置2、实验主要内容(含重点、难点内容安排)PPP协议配置帧中继协议配置重点:帧中继协议配置难点:帧中继协议配置3、实验仪器设备模拟器真路由【成绩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占总成绩30%2、期末考核评定采取闭卷考试形式【教材、参考书目】《CCNA 学习指南640-802》美国TODD LAMMLE 著袁国忠徐宏译Computer Network -- James F. Kurose -- Andrew S. Tannenbaum - 4rd Edition 《思科网络认证-CCNA学习》【有关说明(教学建议)】1 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2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为宗旨3 提升学生团队精神执笔人:审定人:系(部)主任:。

远程访问服务器管理制度

远程访问服务器管理制度

远程访问服务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远程访问服务器管理的行为,维护服务器信息安全,保护公司利益,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人员对服务器进行远程访问管理行为。

第三条远程访问服务器管理是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远程访问服务器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执行,加强对远程访问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公司服务器的正常运行和信息安全。

第四条公司远程访问服务器管理以信息安全和业务需要为前提,合理控制远程访问权限和行为范围。

第五条远程访问服务器管理应当严格遵循法律法规,遵守公司信息安全政策和规定。

第二章远程访问权限管理第六条公司远程访问服务器权限划分包括系统管理员、应用管理员、普通用户等。

第七条不同级别的权限用户对服务器进行远程访问时,要限制访问时间、访问范围等,确保信息安全。

第八条特殊权限用户进行远程访问时,必须经过双重认证,并在操作记录中进行详细记录。

第九条涉及核心系统的远程操作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批准,获得特殊权限后方可进行。

第十条远程访问权限的分配和撤销必须严格按照权限管理程序执行,确保权限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第三章远程访问行为管理第十一条远程访问服务器管理人员必须按照公司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不得私自操作,不得泄露公司机密信息。

第十二条远程访问服务器管理人员在操作时必须保持专注,不得受到外界打扰,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十三条远程访问服务器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权限进行操作,不得越权操作。

第十四条远程访问服务器管理人员在操作完毕后,要及时登出系统,清除浏览器缓存和记录,避免信息泄露。

第十五条远程访问行为必须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访问时间、操作内容等,并保存备查。

第四章远程访问安全管理第十六条公司远程访问服务器管理人员必须使用公司指定的安全访问工具进行远程访问,不得使用非法工具。

第十七条保障远程访问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性,不得进行恶意攻击、入侵等行为。

第十八条发现远程访问系统的安全漏洞,必须立即报告相关部门,并配合进行修复工作。

中国铁路总公司网络安全管理办法

中国铁路总公司网络安全管理办法

中国铁路总公司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促进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全面提高铁路网络安全管理水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网络安全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各铁路公司不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及控制系统(以下统称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网络是指由计算机或其他信息终端及相关设备组成的,按照一定规则和程序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传输、交换、处理的网络和统本办法所称网络安全是指通过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对网络的攻击、入侵、干扰、破坏和非法使用以及意外事故,使网络处于稳定可靠运行的状态,以及保障网络存储、传输、处理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

第四条总公司网络安全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主动防御、综合防范、分级保护、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

第二章目标和措施第五条总公司网络安全工作目标是通过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保证业务应用连续性和安全性,保证数据和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支撑总公司业务发展。

第六条建立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管理保障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和运维保障体系。

管理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安全组织、信息安全规章制度、信息安全工作流程等。

技术保障体系包括应用安全架构、安全服务架构、基础设施安全架构等。

运维保障体系包括运行管理、安全监控、事件管理、变更管理等。

第七条全面推行网络安全风险管理。

通过增强安全风险意识、识别安全风险、完善风险管控流程、强化风险应急处置,提高网络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第八条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按照集中指导、属地管理原则,在总公司统一指导下,各单位分别组织开展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测评、整改工作。

第九条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应与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第三章管理职责第十条总公司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网络安全工作,负责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网络安全有关法规与政策,对总公司网络安全重大事项作出决策。

第六章 访问法..

第六章 访问法..

2021/4/5
3
❖ 首先,我们讨论一下直接访问调研法。
❖ 严格地说, 在网上像传统的直接访问那样“面谈”,应该是不可能的事, 所谓网 上直接访问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面对面,它是指借用传统直接访问法的形式在网上 搜集第一手资料。
❖ 电子网络最让人烦恼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无法真正了解究竟是谁在访问你的网站, 对方的信息,你都无从知晓。而市场调研却要求针对一定的目标群体来搜集资 料,两者之间便产生一定的矛盾。
2021/4/5
6
访问法概述 访问方法的类型 访问调查的管理
学习内容
2021/4/5
7
访问法概述
❖ 访问法的定义和种类 ❖ 访问法的优缺点
2021/4/5
8
访问法的定义和种类
❖ 访问法是通过询问的方式向被调查者了解市场情况,获取原始资 料的一种方法。
❖ 用访问法进行调查,对所要调查了解的问题,一般都事先陈列在 调查表中,按照调查表的要求询问,所以又称调查表法。
❖ 据调查人员与被调查者接触方式的不同,又可将访问法分为个人 访问、电话访问、邮寄访问和网上访问等。
2021/4/5
9
访问法的优缺点
❖ 优点
问卷对回答者来说相对简 单,故应答率高,且可靠 性程度较高;
得到的答案整齐集中,便 于资料的编码、统计、分 析和解释;
灵活性较强,研究人员可 以灵活掌握调研的进度、 深度或者提问的顺序。
❖ 对于已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产品来说,情况则不一样,虽然所获信息仍不是很全面, 但此时调研的重点是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产品需进行哪些方面改进等。此时 网站的访问者一般是对产品充满兴趣的,他们比较愿意回答一些私人问题。所以 可以在网页上设计一张登记表,由其填写后才可以进入信息的浏览。需要注意的 是,在获得这些情况后,一定要给每个访问者发一个 Email ,以便让其感觉到自己 受到了重视,必要时也可进行小小的物质激励,例如折扣、纪念品等,以便激起其再 次访问的欲望。

6 密码学访问控制

6 密码学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的策略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
访问控制的策略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
访问控制的策略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
访问控制的策略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
. 角色管理模型 ARBAC0 ARBAC1 ARBAC2 ARBAC3 区别: ARBAC0>ARBAC3 取消限制 角色关系不满足偏序关系
访问控制实现方法——访问控制表
访问控制实现方法——访问能力表
访问控制实现方法——访问控制矩阵
访问控制实现方法——授权关系表
访问控制的一般策略
访问控制的策略—自主访问控制
特点: 根据主体的身份和授权来决定访问模式 缺点: 信息在移动过程中其访问权限关系会被 改变.如用户A可将其对目标O的访问权 限传递给用户B,从而使不具备对O访问权 限的B可访问O
授权管理
. 管理模式 集中式管理 分级式管理 协作式管理 所属权管理 分散式管理
角色控制优势
便于授权管理 便于角色划分 便于赋予最小特权 便于职责分担 便于目标分级
常见相关工具介绍 -- 网络访问控制
常见相关工具介绍 -- 网络访问控制
常见相关工具介绍 -- 单机访问控制
作业
1 、举例说明访问控制表和访问能力表联 系和区别? 2 、访问控制分为几类强制访问控制是如 何实现的它与自主访问控制的区别在哪 里?
访问控制的策略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
.统一模型RBAC3 定义 RBAC3 combines RBAC1 and RBAC2 to provide both roles hierarchies and constraints.
访问控制的策略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
访问控制的策略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概论第三版答案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概论第三版答案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概论第三版答案第一章概论1、谈谈你对信息的理解.答: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

2、什么是信息技术?答:笼统地说,信息技术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能力的手段和方法。

本书中,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视频、音频以及语音信息,并且包括提供设备和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也有人认为信息技术简单地说就是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rol。

3、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完整性(Integrity)(2)保密性(Confidentiality)(3)可用性(Availability)(4)不可否认性(Non-repudiation)(5)可控性(Controllability)4、信息安全的威胁主要有哪些?答:(1)信息泄露(2)破坏信息的完整性(3)拒绝服务(4)非法使用(非授权访问)(5)窃听(6)业务流分析(7)假冒(8)旁路控制(9)授权侵犯(10)特洛伊木马(11)陷阱门(12)抵赖(13)重放(14)计算机病毒(15)人员不慎(16)媒体废弃(17)物理侵入(18)窃取(19)业务欺骗等5、怎样实现信息安全?答:信息安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A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加密、数字签名、数据完整性、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数据库、网络控制技术、反病毒技术、安全审计、业务填充、路由控制机制、公证机制等;B 信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信息安全中具有能动性的组成部分。

大多数安全事件和安全隐患的发生,并非完全是技术上的原因,而往往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

安全管理包括: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场地管理、存储媒体管理、软件管理、网络管理、密码和密钥管理等。

C 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

法律可以使人们了解在信息安全的管理和应用中什么是违法行为,自觉遵守法律而不进行违法活动。

Web服务器的安全管理

Web服务器的安全管理
“匿名验证”:任何用户皆可读写,无须查证用户姓名或密码。 “基本验证”:用户须提供用户名称及密码,该资料加密后会通 过网络传送。 “摘要式验证”:这是IIS5.0的添加功能,用户密码通过哈希算 法生成数字摘要,以离散值传送给服务器进行验证。只有在 具有Windows 2000为域控制器之域中才能使用“摘要式验 证”。 “集成的Windows验证”:利用离散技术来验证用户,且不直接 将密码传送到网络上。 “证书”:一种数字文件,用来建立安全套接层或称安全插口层 (Secure Sockets Layer,SSL)连接,且也可作为验证使用。
6.1.2 验证方法
2.基本验证 基本验证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验证方法,它按以下列方式进行: 用户的Web浏览器会显示出一个对话框,用户可在其中输入他们先 前被指定之Windows 2000帐户的用户名称和密码。 然后Web浏览器会使用这项信息来尝试建立连接(密码在被送到网 络前先以Base64方式编码)。 如果Web服务器拒绝这项信息,Web浏览器会重覆地显示该对话框, 直到用户输入有效的用户名称和密码或关闭对话框为止。 当Web服务器确认用户的名称和密码对应到有效的Windows用户帐户 之后,就会建立连接。 基本验证的优点是它是HTTP标准的一部分,且大部分的浏览器都支 持,但缺点是使用基本验证的Web浏览器是以未加密的格式来传 输密码。其他人通过监视网络上的通信,便可以容易地使用一些 公开的可用工具拦截和破解这些密码。但在用户和Web 服务器之 间的连接是安全的,例如直接用缆线连接或专线的情况下,使用 基本验证简单方便,占用的系统资源也少。
6.1.2 验证方法
5. 证书验证 可以针对以下两种情况用Web服务器的Secure Sockets Layer(SSL,安全套接字层)安 全功能。Web站点提供服务器证书让用户在传输个人敏感数据(例如信用卡号码) 前先验证该Web站点;而客户在请求Web站点的资料时则使用客户端证书供Web 站点验证。SSL验证会在登入的过程中,检查Web服务器和浏览器所送出的加密的 数字密钥的内容。 服务器证书通常包含了关于使用及发行该证书之公司和组织的信息。客户端证书通常 包含用户及发行该证书之组织的信息。可以将客户端证书和Web服务器上的 Windows用户帐户关联(或对应)在一起来使用。在建立并启用证书对应之后, 每次用户使用客户端证书登入时, Web服务器便会自动地将该用户与适当的 Windows用户帐户关联在一起。如此便可以自动地验证使用客户端证书登入的用 户,而不需使用“基本”、“摘要式”或“集成的Windows”验证了。可以将一个 客户端证书对应到一个 Windows用户帐户,或将多个客户端证书对应到一个 Windows帐户。例如,如果在服务器中有数个不同的部门或企业,而每个都有其 本身的Web站点,则可以使用多对一对应将每一个部门或公司的所有客户端证书 对应到其本身的Web站点。如此每个站点将只提供本身所属的用户端访问。关于 证书的使用详见下一节。

信息安全概论-访问控制

信息安全概论-访问控制
信息安全概论(gàilùn)-访 问控制
2021/11/5
第一页,共83页。
安全(ānquán)服务
安全服务(Security Services):
计算机通信网络(wǎngluò)中,主要的安全保
护措施被称作安全服务。
根据ISO7498-2, 安全服务包括: 鉴别( Authentication) 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 数据机密性(Data Confidentiality) 数据完整性(Data Integrity) 抗抵赖(Non-repudiation)
审计(shěn jì)
操作(cāozuò)日志。 记录用户对系统的关键操作(cāozuò)。 威慑。
第十三页,共83页。
访问控制
在安全(ānquán)操作系统领域中,访问控制一 般都涉及
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DAC)
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 MAC)两种形式
每一行:用户 每一列:目标 矩阵元素:相应的用户对目标的访问许可。
目标X
目标Y
目标Z
用户A 读、修改、管理
读、修改、管理
用户B
读、修改、管理
用户C1

读、修改
用户C2

读、修改
第七页,共83页。
访问控制关系(guān xì)图
第八页,共83页。
多级信息安全系统(xìtǒng)
将敏感信息与通常资源分开隔离(gélí)的系统。
第十五页,共83页。
安全模型(móxíng)的特点
能否成功地获得高安全级别的系统,取决于对安全控制机制的设计和实施投入多 少精力。但是如果对系统的安全需求(xūqiú)了解的不清楚,即使运用最好的软 件技术,投入最大的精力,也很难达到安全要求的目的。安全模型的目的就在于 明确地表达这些需求(xūqiú),为设计开发安全系统提供方针。

数据管理保密规定(3篇)

数据管理保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数据管理,确保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非法使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合作伙伴、供应商以及任何接触公司数据的人员。

第三条公司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将数据安全纳入公司战略规划,确保数据安全、合规、高效地使用。

第二章数据分类与分级第四条公司数据分为以下类别:1. 一般数据:包括公司内部管理、业务运营、客户信息等非敏感信息。

2. 敏感数据:包括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需要特别保护的信息。

3. 关键数据:对公司运营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数据。

第五条根据数据的重要性、敏感性、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公司数据分为以下级别:1. 一级数据: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一旦泄露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数据。

2. 二级数据:涉及公司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一旦泄露可能造成较大后果的数据。

3. 三级数据:涉及公司内部管理信息,一旦泄露可能造成一定后果的数据。

第三章数据保密措施第六条公司采取以下措施确保数据保密:1. 物理安全:对存储数据的服务器、硬盘等进行物理隔离,防止未经授权的物理访问。

2. 网络安全: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等。

3. 访问控制:根据员工的岗位和职责,设定不同的数据访问权限,确保数据访问的安全性。

4. 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和关键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防止数据泄露。

5. 安全意识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数据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的数据安全意识。

第七条员工在处理数据时,应遵守以下规定:1. 不得未经授权访问、复制、篡改或泄露公司数据。

2. 不得将公司数据存储在非公司指定的设备或平台。

3. 不得在公共场合讨论公司数据,尤其是敏感数据和关键数据。

4. 不得将公司数据用于个人目的。

第四章数据安全事件处理第八条发生数据安全事件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 通知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

计算机软件安全性的主要考虑因素

计算机软件安全性的主要考虑因素

计算机软件安全性的主要考虑因素第一章:输入验证计算机软件安全性的一个主要考虑因素是输入验证。

输入验证是确保用户输入的数据是合法和有效的过程。

它可以防止恶意用户通过输入特殊字符或代码来攻击软件系统。

为了实现对输入的验证,软件开发人员通常会使用各种技术,如过滤输入、检查输入长度和类型、验证数据格式等。

通过设计有效的输入验证机制,可以防止许多常见的安全漏洞,如SQL注入和跨站点脚本攻击。

第二章: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另一个计算机软件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软件系统应该根据用户的角色和权限来限制对敏感信息和功能的访问。

具有较高权限的用户应该只能访问他们需要的资源,而具有较低权限的用户则应被限制在所需的范围内。

为了实现良好的访问控制,软件系统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用户认证和授权机制。

这可以通过使用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验证、使用角色和访问权限进行授权来实现。

第三章: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是保护计算机软件中敏感数据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使用加密算法,可以将敏感数据转化为不可读的形式,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解密和访问。

加密可以保护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免受窃听和篡改的威胁。

常见的加密算法包括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对称加密使用相同的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而非对称加密使用公钥和私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

第四章:错误处理与日志记录错误处理和日志记录也是计算机软件安全性的重要要素。

合理的错误处理可以帮助软件系统警示和恢复从未知错误中恢复,避免敏感信息的泄露。

同时,完善的日志记录可以帮助追踪安全事件和系统异常,为安全审计和事故调查提供证据。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类型的错误情况,并实施适当的错误处理机制和日志记录行为,以提高软件系统的安全性。

第五章:安全更新和漏洞管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安全漏洞和威胁不断涌现。

因此,计算机软件安全性的考虑因素之一是及时更新和管理软件中的漏洞。

软件开发者应保持对最新的安全漏洞信息的敏感,并及时发布补丁和安全更新来修复漏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2年, Ferraiolo等提出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基于对象的访问控制 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 后两种考虑到网络安全和传输流。
6.1.1 自主访问控制模型
自主访问控制模型
(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 Model ,DAC Model)
自主访问控制模型的实现:
首先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鉴别 然后就可以按照访问控制列表所赋予用户的权限,允
许和限制用户使用客体的资源 主体控制权限的修改通常由特权用户(管理员)或是
特权用户组实现。
自主访问控制模型的特点
特点:
授权的实施主体自主负责赋予和回收其他主体对客体 资源的访问权限。
须的。
访问控制模型
20世纪70年代,Harrison 等提出了HRU模型。
1976年,Jones等人提出了Take-Grant模型。 1985年,美国军方提出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
TCSEC,其中描述了两种著名的访问控制策略:
自主访问控制模型(DAC) 强制访问控制模型(MAC)
② 最小泄漏原则:最小泄漏原则是指主体执行任务时,按照主体所需要知道的信息 最小化的原则分配给主体权力。
③ 多级安全策略:多级安全策略是指主体和客体间的数据流向和权限控制按照安全
角色和组的主要区别在于:
• 用户属于组是相对固定的。 • 用户能被指派到哪些角色则受时间、
地点、事件等诸多因素影响。 • 角色比组的抽象级别要高。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ole-based Access Model,RBAC Model) 的基本思想:
将访问许可权分配给一定的角色,用户通过饰演不同的角色获得 角色所拥有的访问许可权。
• 比如:TS绝密级比密级S高,当
主体S的安全类别为TS 客体O的安全类别为S时 用偏序关系可以表述为SC(S)≥SC(O)。
主体对客体的访问
根据偏序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访问主要有4种方式:
(1)向下读(rd,read down)
主体安全级别高于客体信息资源的安全级别时允许查阅的读操作;
访问控制的模式
访问控制模型:是一种从访问控制的角度出 发,描述安全系统,建立安全模型的方法。

访问控制:主体依据某些控制策略或权限对 客体本身或是其资源进行的不同授权访问。
访问控制包括三个要素,即:主体、客体和 控制策略。
主体(Subject)
主体:是指一个提出请求或要求的实体,是动作的发起者,但不一定是 动作的执行者。
绝密级别(Top Secret) 秘密级别(Secret) 机密级别(Confidential) 限制级别(Restricted) 无级别级(Unclassified)
另一种是无层次的安全级别,
不对主体和客体按照安全类别分类 只是给出客体接受访问时可以使用的规则和管理者。
很多细节。如果能够提供一种恰当的、符合安全需求的整体思路,也 更加有明确的前进方向。 恰当的安全策略关注的核心集中到最高决策层认为必须注意的方面。 一种安全策略实质上表明:
① 必须明确在安全领域的范围内,什么操作是明确允许的,什么操作是一般默认允 许的,什么操作是明确不允许的,什么操作是默认不允许的。
根据自主访问控制策略建立的一种模型,
• 允许合法用户访问策略规定的客体 • 阻止非授权用户访问客体 • 某些用户把自己所拥有的访问权限授予其它用户
自主访问控制又称为任意访问控制。Linux,
Unix、Windows NT或是Server版本的操作系统都提供自主
访问控制的功能。
自主访问控制模型
系统事先给访问主体和受控对象分配不同的安全级别属性 在实施访问控制时,系统先对访问主体和受控对象的安全级别属性进行比较,再
决定访问主体能否访问该受控对象。
强制访问控制模型
MAC对访问主体和受控对象标识两个安全标 记:
一个是具有偏序关系的安全等级标记 一个是非等级分类标记。
主体和客体在分属不同的安全类别时,用SC 表示它们构成的一个偏序关系,
主体可以是用户或其它任何代理用户行为的实体(例如进程、作业和程 序)。简记为S
广义上讲:主体可以是用户所在的组织(以后称为用户组)、用户本身, 也可是用户使用的计算机终端、卡机、手持终端(无线)等,甚至可以 是应用服务程序程序或进程。
客体(Object)
客体:是接受其他实体访问的被动实体, 简记 为O。
6.1.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
角色(Role):一个可以完成一定事务的命名组,不同 的角色通过不同的事务来执行各自的功能。
事务(Transaction):一个完成一定功能的过程,可以 是一个程序或程序的一部分。
角色是代表具有某种能力的人或是某些属性的人的一类抽 象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
② 不要求安全策略作出具体的措施规定以及何种方式 ③ 但应该向安全构架的实际搭造者们指出在当前的前提下,什么因素和风险才是最
重要的。
安全策略的实施原则
围绕主体、客体和安全控制规则集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的。 ① 最小特权原则:最小特权原则是指主体执行操作时,按照主体所需权利的最小化
原则分配给主体权力。 优点:是最大限度地限制了主体实施授权行为,可以避免来自突发事件、错误和 未授权用主体的危险。
对应的权限
老师的权限为Tch MN={查询成绩、上传所教课程的成绩}; 学生的权限为Stud MN={查询成绩、反映意见}; 教务管理人员的权限为Mng MN={查询、修改成绩、打印成绩清单}。
执行的操作与其所扮演的角色的职能相匹配,不同的用户根据其职 能和责任被赋予相应的角色。
3. 审计:当管理员有操作赋予权,他有可能滥用这一权利,这是无法在 策略中加以约束的。必须对这些行为进行记录,从而达到威慑和保证访 问控制正常实现的目的。
访问控制模型
访问控制安全模型一般包括:
主体、客体。 为识别和验证这些实体的子系统。 控制实体间访问的监视器。 建立规范的访问控制模型,是实现严格访问控制策略所必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
RBAC简化了权限设置的管理,是实施面向企业的安全策略的一种有 效的访问控制方式
具有灵活性、方便性和安全性的特点 目前在大型数据库系统的权限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
RBAC与DAC的区别:
用户不能自主地将访问权限授给别的用户所在。 用户与客体无直接联系,桥梁是角色,只有系统管理员有权定义和分配角色。
(2)向上读(ru,read up)
主体安全级别低于客体信息资源的安全级别时允许的读操作;
(3)向下写(wd,write down)
主体安全级别高于客体信息资源的安全级别时允许执行的动作或是 写操作;
(4)向上写(wu,write up)
主体安全级别低于客体信息资源的安全级别时允许执行的动作或是 写操作。
Model)
发展:最初是为了实现比DAC更为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美国政府和军 方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控制模型,随后得到广泛的商业关注和应用。
MAC与DAC的不同之处:
DAC:用户和客体资源都被赋予一定的安全级别,只有管理员才能够确定用 户和组的访问权限。
MAC:是一种多级访问控制策略,系统对访问主体和受控对象实行强制访 问控制
与角色相联系 这点与传统的MAC和DAC将权限直接授予用户的方式不同;
通过给用户分配合适的角色,让用户与访问权限相联 系。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
角色可以看作是一组操作的集合
假设:
Tch 1,Tch 2,Tch 3, …, Tchi ——教师 Stud 1, Stud 2, Stud3, …, Stud j——学生 Mng 1, Mng 2, Mng 3, …, Mng k——教务处管理人员
第六章 访问控制
第六章 访问控制技术
本章内容 6.1 访问控制的模型 6.2 访问控制策略 6.3 访问控制的实现 6.4 安全级别与访问控制 6.5 访问控制与授权 6.6 PMI
6.1 访问控制的模型
6.1.1自主访问控制模型(DAC Model) 6.1.2强制访问控制模型(MAC Model) 6.1.3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 Model)
访问控制应该基于员工的职务,而不是基于员工在哪个组或谁是 信息的所有者
即访问控制是由各个用户在部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确定的,例如, 一个学校可以有教工、老师、学生和其他管理人员等角色。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
RBAC
从控制主体的角度出发 根据管理中相对稳定的职权和责任来划分角色,将访问权限
MAC和DAC
MAC模型和DAC模型属于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
MAC和DAC在实现上
• 通常为每个用户赋予对客体的访问权限规则集 • 用户自主地把自己所拥有的客体的访问权限授予其它用户
缺点:
系统管理员的工作将变得非常繁重, 容易发生错误、安全漏洞。
引入新的机制加以解决,即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
访问控制内容
访问控制的实现首先要考虑对合法用户进行验证,然后是对控制策略的 选用与管理,最后要对非法用户或是越权操作进行管理。
1. 认证:主体对客体的识别认证和客体对主体检验认证。主体和客体的 认证关系是相互的,主体也可能变成了客体,取决于当前实体的功能 是动作的执行者还是被执行者。
2. 控制策略的具体实现:体现在来自何设定规则集合,对信息资源的合法使 用,考虑敏感资源的泄漏,不能越权
DAC模型一般采用访问控制矩阵和访问控制列表来存 放不同主体的访问控制信息,从而达到对主体访问权 限的限制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