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合集下载

旅游规划原理

旅游规划原理

第一章绪论(旅游和旅游规划)第一节概念体系11、旅游泛定义:人们暂时离开工作和居住地,到异地从事各种消费活动。

特点:1) 异地性,2)暂时性,3)消费性,4)综合性相关概念:游憩人们在闲暇时间从事的各种消遣活动。

= 休闲、消闲2、旅游与游憩的概念差异:旅游与游憩的概念有交差,但不完全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1)游憩在闲暇时间,旅游不一定在闲暇时间;2)游憩可以有消费,也可以不消费,但旅游是消费活动;3)游憩可以不离开居住地,但旅游一定是在异地。

3、国际定义—AISET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居留,并不从事赚钱活动。

“非功利性”。

注:A 旅游是主体的行为,不是现象与关系;B 旅游活动可能功利与消费并存。

4、大旅游和小旅游(广义和狭义)大旅游是系统概念,指各种动机的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消费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小旅游是行业概念,即与旅游活动直接相关的要素所构成的行业(吃住行游娱购)。

在很多人的认识上小旅游是“旅游者+旅游服务业”。

“大旅游”是指包括人类闲暇时间内从事的所有游憩(recreation)活动;而小旅游则指外地旅游者抵达某一目的地的有过夜行为(overnight)的出游活动。

5、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各种要素(物质性、非物质性)。

==旅游吸引。

旅游产品:旅游地为旅游者提供的物质与精神产品总和。

(资源-策划-生产-产品)旅游商品:旅游地出售给旅游者的各种消费品(食品、纪念品等可带走的物品,和观赏性,娱乐性,知识性等非物质性消费品或无形产品)。

6、旅游地旅游者实施旅游活动的目的地(资源+设施+服务+环境==地域综合体)。

7、旅游业定义:围绕着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形成产业系统(旅游者+为他们提供条件和服务的行业)。

三体说: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或旅游吸引物;媒体--旅游中介要素。

六要素说:吃、住、行、游、娱、购。

区域旅游原理(吴必虎)

区域旅游原理(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一)吴必虎著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联系方式:北京市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邮编:100871)E-mail:tigerwu@第一章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P1~31)第二章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范式(P32~65)第三章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P66~114)第四章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P115~155)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二)吴必虎著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联系方式:北京市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邮编:100871)E-mail:tigerwu@第五章旅游形象设计与塑造(P156~175)第六章旅游产品(吸引物)开发规划(P176~249)第七章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与游路规划(P250~301)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三)吴必虎著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联系方式:北京市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邮编:100871)E-mail:tigerwu@第八章目的地营销规划(P302~318)第九章出行、旅游接待与服务规划(P319~351)第十章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P352~394)第十一章旅游支持系统与规划实施(P395~415)第十二章参考文献(P416~515)略主题词索引(P516~552)苏红宇南开毕业结构旅游林峰绿伟创景陈传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已故陈南江广东省旅游局发展研究中心吴承照单位名称:同济大学联系地址:上海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风景科学与旅游系邮政编码:200092刘滨谊1957年生/男/1989年获景观规划设计学博士(中国第一位风景园林/景观学专业博士) 同济大学主持“新疆哈拉斯湖旅游规划”,提出著名的“三元论”。

旅游地理学(修订版)(附光盘) 保继刚,楚义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张广瑞刘德谦翻译《美国国家公园设计手册》论文集。

区域旅游规划主要参考文献目录(课程讲义全集连载)

区域旅游规划主要参考文献目录(课程讲义全集连载)

区域旅游规划主要参考文献目录第一章区域旅游规划的概念、对象及理论体系1.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4.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9.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5.李蕾蕾等.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6.保罗,伊格尔斯等. 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7.明庆忠. 旅游地规划[M]. 科学出版社,200318.楚义芳. 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9.辛建容.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0.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 旅游规划管理[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第二章区域旅游规划的趋势、类型及程序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陈传康,保继刚.北京旅游地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4、陈福义.区域旅游开发若干问题探讨.湖南商学院学报,1998(6)5、陈建斌.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3)6、陈建新.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质疑”的辨析.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7、陈南江.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国投资与建设,1997(11)8、陈伟.试论旅游规划的管理功能系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9、陈兆坤.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及发展战略研究.经济师,2001(11)10、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邓子基.财政学原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12、范业正,陶伟,刘锋.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主要思想方法.地理科学进展,1998(3)13、郭剑英.电子商务与旅游饭店竞争力.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1(1)1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规划原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5、《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提升福建区域竞争力》课题组.区域竞争力研究——实证分析.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16、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7、李玺,王春雷.武汉市假日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对策.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8、刘峰.旅游系统规划——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19、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地理科学,1997(2)20、吕先声.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与市场,1995(1)21、马钧,毛瑛.投资项目决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2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4、马勇,王春雷.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25、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6、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7、马勇.旅游经济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8、马勇.旅游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9、马勇总主持.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30、彭华.旅游规划研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旅游学刊,2001(2)31、范业正,胡清平.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3,8(6)第三章区域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1]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3]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4]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6]罗兹柏,张述林.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7]邵骥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8]高曾伟.中国民俗地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9]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0]沈祖祥.旅游宗教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11]任仲伦.中国山水审美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12]乔修业.旅游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3]王柯平.旅游美学新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14]庄志民.旅游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5]钱今昔.中国旅游景观欣赏[M].黄山:黄山出版社,1993.[16]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7]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8]黄羊山.王建萍著.旅游规划[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9]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0]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1]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2]斯蒂芬· L·J·史密斯著,吴必虎等译.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3]岳怀仁.风景旅游区经营与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24]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25]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26]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27]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司编[M].旅游规划原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8]林越英.旅游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9]杨桂华.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海德堡: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30]吴承照.现代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31]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32]刘振礼,王兵.新编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33]周维权.中国名山风景名胜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3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司[M].导游基础知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35]李志伟,彭淑清,陈祥军.中国风物特产与饮食[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36]黄泽全.历史文化名城[M].当代世界出版社,1996.[37]陈传康,刘振礼.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38]傅文伟.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9]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第四章区域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经济目标预测1、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王大悟.关于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旅游学刊,2001(5)3、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4、王莹.提高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对策.商业经济与管理,1998(3)5、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6、吴人韦.旅游规划的发展.经济地理,2000(3)7、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汇刊,2000(5)8、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作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O(1)9、吴人韦.旅游规划理论的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0(2)10、吴人韦.旅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规划汇刊,1999(9)11、武友德.区域经济发展导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12、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1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4、阎友兵.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旅游学刊,2001(6)15、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16、杨森林.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质疑.旅游学刊,1996(1)17、杨新军,刘家明.论旅游功能系统——市场导向下旅游规划目标分析.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1)18、姚作为.中国旅游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南方经济,2001(5)19、余书炜.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论.旅游学刊,1997(1)20、俞万源.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型作为预测工具的思考.嘉应大学学报,2001(6)第五章区域旅游市场定位1.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4.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9.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5.李蕾蕾等.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6、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7、李玺,王春雷.武汉市假日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对策.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8、刘峰.旅游系统规划——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19、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地理科学,1997(2)20、吕先声.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与市场,1995(1)21、马钧,毛瑛.投资项目决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2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4、马勇,王春雷.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25、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第六章区域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形象识别系统1.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4.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9.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5.李蕾蕾等.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6.保罗,伊格尔斯等. 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7.明庆忠. 旅游地规划[M]. 科学出版社,200318.楚义芳. 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9.辛建容.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0.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 旅游规划管理[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1.陈传康.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 [J]. 地理学报,1997,52(6)22.楚义芳,钱小芙. 关于旅游地几个问题[J]. 经济地理. 1986,8(1)23.范业正,胡清平.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3,8(6)24.吴人韦. 旅游规划的作用[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11(1)25.唐代剑,池静. 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进展[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26.王春雷. 关于区域旅游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27.申秀英. 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形象识别系统研究[J]. 经济师,2007(7)28.廖建华,廖志豪. 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6(5)29.吴必虎. 区域旅游RMP开发的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 地理研究,2001,20(1)30. 吴必虎,金华,张丽. 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 旅游学刊,1999(1)第七章旅游区划分与旅游线路设计1. 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2. 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4. 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 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 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9. 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 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 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 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 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 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5. 李蕾蕾等.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6. 保罗,伊格尔斯等. 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7. 明庆忠. 旅游地规划[M]. 科学出版社,200318. 楚义芳. 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9. 辛建容.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0. 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 旅游规划管理[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1. 陈传康.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 [J]. 地理学报,1997,52(6)22. 楚义芳,钱小芙. 关于旅游地几个问题[J]. 经济地理. 1986,8(1)23. 范业正,胡清平.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3,8(6)24. 吴人韦. 旅游规划的作用[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11(1)25. 唐代剑,池静. 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进展[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26. 吴必虎. 区域旅游RMP开发的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 地理研究,2001,20(1)27. 吴必虎,金华,张丽. 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 旅游学刊,1999(1)28. 廖建华,廖志豪. 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6(5)29. 王春雷. 关于区域旅游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30. 申秀英. 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形象识别系统研究[J]. 经济师,2007(7)第八章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定及规划[1]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3]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4]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6]罗兹柏,张述林.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7]邵骥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8]高曾伟.中国民俗地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9]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0]沈祖祥.旅游宗教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11]任仲伦.中国山水审美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12]乔修业.旅游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3]王柯平.旅游美学新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14]庄志民.旅游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5]钱今昔.中国旅游景观欣赏[M].黄山:黄山出版社,1993.[16]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7]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8]黄羊山.王建萍著.旅游规划[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9]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0]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1]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2]斯蒂芬· L·J·史密斯著,吴必虎等译.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3]岳怀仁.风景旅游区经营与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第九章旅游基础设施规划1.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 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 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4. 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 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 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9. 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 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 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 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 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 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5. 李蕾蕾等.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6. 保罗,伊格尔斯等. 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7. 明庆忠. 旅游地规划[M]. 科学出版社,200318. 楚义芳. 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9. 辛建容.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0. 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 旅游规划管理[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1. 陈传康.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 [J]. 地理学报,1997,52(6)22. 楚义芳,钱小芙. 关于旅游地几个问题[J]. 经济地理. 1986,8(1)23. 范业正,胡清平.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3,8(6)24. 吴人韦. 旅游规划的作用[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11(1)25. 唐代剑,池静. 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进展[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第十章旅游市场营销策略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陈传康,保继刚.北京旅游地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4、陈福义.区域旅游开发若干问题探讨.湖南商学院学报,1998(6)5、陈建斌.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3)6、陈建新.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质疑”的辨析.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7、陈南江.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国投资与建设,1997(11)8、陈伟.试论旅游规划的管理功能系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9、陈兆坤.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及发展战略研究.经济师,2001(11)10、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邓子基.财政学原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12、范业正,陶伟,刘锋.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主要思想方法.地理科学进展,1998(3)13、郭剑英.电子商务与旅游饭店竞争力.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1(1)1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规划原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5、《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提升福建区域竞争力》课题组.区域竞争力研究——实证分析.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16、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7、李玺,王春雷.武汉市假日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对策.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8、刘峰.旅游系统规划——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19、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地理科学,1997(2)20、吕先声.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与市场,1995(1)21、马钧,毛瑛.投资项目决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2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4、马勇,王春雷.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25、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6、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7、马勇.旅游经济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8、马勇.旅游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9、马勇总主持.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30、彭华.旅游规划研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旅游学刊,2001(2)31、谢宝剑,何苏华.对文化营销模式的探讨[1].经济师,2003,(2):632、曹书杰.文化营销的基本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77~78.33、朱捍华.试论中国企业的文化营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1):430~432.34、刘宁.论营销策略中的文化营销[J].北方经贸,2004,(5):48~49.35、梁云.文化营销探析[J].俞州大学学报,2000,(3):1236、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M].旅游出版社,200437、李春来,营销深处是文化[J].管理与财富,2002(10)38、苏勇、陈小平.文化营销的实施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1999(9)39、毛勤勇.论文化营销的功能和类型[J].江苏商论,2003(4)第十一章旅游区效益分析1、《现代旅游经济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主编:罗明义;副主编:吕宛青、杜靖川2、《旅游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主编:田里3、《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与案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主编:罗明义;副主编:杜靖川、吕宛青4、《旅游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主编:吕宛青;副主编:杜靖川、赵书虹5、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6、王大悟.关于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旅游学刊,2001(5)7、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8、王莹.提高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对策.商业经济与管理,1998(3)9、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10、吴人韦.旅游规划的发展.经济地理,2000(3)11、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汇刊,2000(5)12、吴人韦.旅游规划的作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O(1)13、吴人韦.旅游规划理论的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0(2)14、吴人韦.旅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规划汇刊,1999(9)15、武友德.区域经济发展导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16、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17、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8、阎友兵.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旅游学刊,2001(6)第十二章旅游规划管理策略1.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 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 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4. 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 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 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9. 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 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 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 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 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 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5. 李蕾蕾等. 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6. 保罗,伊格尔斯等. 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7. 明庆忠. 旅游地规划[M]. 科学出版社,200318. 楚义芳. 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9. 辛建容. 旅游区规划与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0. 国家旅游局人事与劳动教育局. 旅游规划管理[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1. 陈传康.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 [J]. 地理学报,1997,52(6)22. 楚义芳,钱小芙. 关于旅游地几个问题[J]. 经济地理. 1986,8(1)23. 范业正,胡清平.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3,8(6)24. 吴人韦. 旅游规划的作用[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0,11(1)25. 唐代剑,池静. 旅游规划方法研究进展[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26. 王春雷. 关于区域旅游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27. 申秀英. 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形象识别系统研究[J]. 经济师,2007(7)28. 廖建华,廖志豪. 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6(5)29. 吴必虎. 区域旅游RMP开发的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 地理研究,2001,20(1)30. 吴必虎,金华,张丽. 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 旅游学刊,1999(1)31. 林振华. 旅游规划项目管理[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 22(4)第十三章区域旅游规划个案——以珠海市为例1. 保继刚. 旅游规划案例[M].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2. 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M].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3. 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 青鸟出版社,19984. 邹统钎. 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 保继刚. 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16.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陈传康,保继刚. 北京旅游地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8.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9. 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M].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10. 哈里森.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1. 刘沛林. 区域旅游规划个案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2. 刘沛林.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M]. 华龄出版社,200613. 杨载田,刘沛林. 湖南旅游研究[M]. 中央编辑出版社,200414. 因斯克普等. 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模式[M]. 中。

第1章 旅游空间布局的概念、原则、内容与模式

第1章 旅游空间布局的概念、原则、内容与模式
2 代表性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威尔逊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三、理论基础
3.1 区位理论
3 区位理论的应用
应用于指导选择有利的开发建设中心,以构建优化的区域 空间布局结构。 应用于合理确定旅游中心地规模;既注重旅游地在一定程 度上集聚,充分享有规模效益,又要防止超过限度的过分集 聚,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应用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利用等多因子相互作用机 制的研究,揭示旅游业空间布局结构变迁的动因机制,为 区域旅游布局的集中与分散、旅游增长与区域平衡发展等 问题的合理解决提供决策依据。
三、影响旅游区空间布局的主要 因素
• (一)旅游资源分布 • (二)景区交通条件 • (三)游览线路设计 • (四)活动项目安排 • (五)配套设施建设 • (六)长远发展战略
三、理论基础
3.1 区位理论
1 核心思想
指因为地理上的靠近性而拥有的某些方面优势,这种 地理上的靠近性可以指交通便利、接近客源市场或其他方 面。
பைடு நூலகம்旅游基础设施的空间 布局与管理
旅 游 规 划 空间布局
第一章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第 一章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旅游地域结构和旅游 空间布局的内涵,掌握旅游空间布局的理论基 础和现实依据,掌握区域空间布局的原则和空 间布局的模式。
本章重点
➢ 旅游空间布局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 旅游空间布局的现实依据 ➢ 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的原则和主要模式
资料来源:吴人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47.
聚类区划法
聚类区划法,又 称综合法或上升 区划法,是从小 的地域系统(旅 游点或村镇)入 手,逐渐合并为 数量较少的大区 域的方法。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区域旅游规划是指对一个特定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制定长期和短期旅游发展规划,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区域旅游规划的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理,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首先,区域旅游规划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在制定区域旅游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平衡,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区域旅游规划需要遵循差异化发展原则。

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在规划时需要根据地区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方案。

例如,一些地区适合开发生态旅游,而另一些地区则适合开发文化旅游或休闲度假旅游,需要因地制宜,避免同质化竞争。

另外,区域旅游规划需要遵循市场需求原则。

旅游规划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旅游者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定位和开发,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只有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此外,区域旅游规划需要遵循政策引导原则。

政府在制定旅游规划时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政策引导可以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支持,以及旅游产业的规范管理和监督,保障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区域旅游规划需要遵循社会参与原则。

旅游规划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和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共享。

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共识,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区域旅游规划的制定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差异化发展、市场需求、政策引导和社会参与等原则,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制定科学可行的区域旅游规划,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旅游规划原理》教材的内容组织

《旅游规划原理》教材的内容组织

旅 游规 划 实践 和教 学经 验 , 编 写的 《 就 旅游 规划原 理》 材 的 内容组 织展 开论 述 , 为教材 在 内容组 教 认
织方 面首先 要反 映教 材 的 系统性 , 系统地 阐述旅 游规 划 的基 本 原 理 、 游规 划 的原 则 和 方 法、 应 旅 旅
游规 划 的技 术 问题 以及旅 游规 划 的 实施 与 管理 ; 次 , 现教 材 的理 论性 , 阐述旅 游规 划 的基 础 其 体 应
上个 世纪 8 0年代 中期 笔者 开 始涉 足旅 游研究 , 导 师们 的指导 下 , 加 了一 些旅 游 规划 编 制 的 实践 工 在 参
作, 随后也主持了~些旅游规划编制的实践工作 , 在实践中对旅游规划教材的编制有了一些思考. 近年来 , 承 担 了旅 游管理 专 业本 科生 和研 究生 的旅游 规划 课程教 学 工作 , 了一些 教学 体会 , 有 深感 旅游规 划课 程在 完善 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和教学 内容 中的重要性 . 于是萌发了编制《 旅游规划原理》 教材的想法 . 承 蒙同仁们的关心和支持 , 学生们的帮助 , 笔者 于 20 年编著 的《 游规划原理》 05 旅 由高等教育出版 社正式 出 版[ 在相关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使用 , 引, 并被遴选为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 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在此, 笔者结合 编著教材的思考 , 谈谈对《 旅游规划原理》 教材内容组织的理解 .
3 卷第 4 4 期

林, 丽: 《 吕 旅游 规划 原理》 教材的内容组织
37 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教材总体内容的安排和具体 内容的论述上 . 因此,旅游规划原理》 《 应该系统地 阐述旅游规划的基本原理 、 旅游 规划 的原则 和方 法 、 游 规划 的技术 问题 , 旅 以及 旅 游规 划 的实 施 和管 理 . 体 内容 应该 包 括 国 内外 旅 游 具 规划 发展历 程 、 旅游 规划 的研 究对 象和 目标 、 游 规划层 次 和类 型 、 游规 划 理 论基 础 、 游 规划 基 本 内容 、 旅 旅 旅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从规划内容的深度来分, 从规划内容的深度来分,又有行政区旅游发 展战略规划、旅游区域总体规划、 展战略规划、旅游区域总体规划、旅游目的 地规划、场地规划与设计(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等 地规划、场地规划与设计 详细规划 等。尽 管这些规划在理论上可以分类排队, 管这些规划在理论上可以分类排队,但在实 践中都是互相交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践中都是互相交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二)旅游社区规划(及设计)
与区域旅游规划相比, 与区域旅游规划相比,社区性的旅游规划一般以上 述区域性的发展规划为基础, 述区域性的发展规划为基础,对旅游开发项目和设 施建设进行安排设计, 施建设进行安排设计,是旅游发展规划的进一步落 实与细化, 实与细化,与旅游产品的具体形式和旅游区功能有 具体的联系。从空间和功能两个角度观察, 具体的联系。从空间和功能两个角度观察,用地面 积较小,且土地利用上以旅游功能为主要功能指向, 积较小,且土地利用上以旅游功能为主要功能指向, 其他非旅游用地占较小比例。一般规划年限较短, 其他非旅游用地占较小比例。一般规划年限较短, 年或5年以下 在5年或 年以下,属于一种近期规划。 年或 年以下,属于一种近期规划。
区域旅游规划按照详细程度和当地旅游业的成熟程 度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各种形态。 度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各种形态。区域旅游发展战略 规划(strategy Planning of Regional ]ourism 规划 Development)的范畴,如《中国旅游业发展“九 的范畴, 中国旅游业发展“ 的范畴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旅游局, 年远景目标纲要》 国家旅游局, 五”计划和 年远景目标纲要 国家旅游局 1996d)、《北京市海淀区旅游发展“九五”规划和 、 北京市海淀区旅游发展“九五” 2010年远景目标》(北京市海淀区旅游事业管理局, 年远景目标》 北京市海淀区旅游事业管理局, 年远景目标 北京市海淀区旅游事业管理局 1995)。这类战略规划一般不强调编制过程中的分 。 研究和详细方案设计, 析、研究和详细方案设计,而偏重于宏观指导思想 的制定。 的制定。

第三章旅游策划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旅游策划的基本原理

3、要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 机制是必要的前提 。
4、旅游利益协调过程就是一个人们之间交往行为合 理化的过程,借鉴哈贝马斯的相关理论,从交往行 为的角度来理解利益协调、寻找利益协调的合理化 道路是可取的。
五、效益平衡原则
1、旅游策划应遵循成本——效益原理,应以尽可能 小的投入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策划出的旅游产品能 够带来较为理想的经济效益。
3、独特卖点应该可以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并为 游客带来的独特体验和切身利益。
4、独特卖点可以从策划对象的很多方面选取。
二、技艺融合原则
1、旅游策划是一门技术,有科学的工作原理、相对 固定的技术路线和灵活多样的方法,部分工作环节具 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其基础理论、思维方法和操作模 式具有必然性和可复制性。
3、系统筹划理念就是把策划对象和策划问题放在系统 中加以考察和分析,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 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 制约的关系中把握策划对象和策划问题,寻求最佳解 决方案。
4、系统筹划理念体现在旅游策划的各个方面,表 现为不同的方法。
5、系统筹划理念要求策划人员从旅游系统各复杂 要素中找出“阿基米德点”,以尽量小的成本来 “撬动地球”,实现旅游地的“突变”,促进旅 游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弗洛姆在分析人的存在的矛盾性的基础上,归 纳了人的五种非生理需要,对于理解现代旅游活动 的本质与旅游者的需要具有重要启发。
3、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归结为 生理、安全、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4、研究游客心理、决策过程、行为规律,发现旅 游需求是旅游策划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通常通过深 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完成。
5、顺应需求是旅游策划的基本思路,激发需求、 引导需求是中级层次,创造需求属于高级层次。

旅游地规划的名词解释

旅游地规划的名词解释

旅游地规划的名词解释旅游地规划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指对特定地区或景点进行分析、评估和设计,以确定最佳的旅游资源配置、开发、管理和利用方式,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规划不仅仅是对旅游景点的规划,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环境、文化、经济等多个因素,以实现旅游业的良性运营和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

旅游地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资源评估与分析在进行旅游地规划时,首先需要对该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估与分析。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遗产等,通过评估和分析,可以了解该地区的资源特点、数量、质量以及对旅游业的潜在价值,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依据。

同时,还需要考虑资源的可持续性,以确保旅游地在发展过程中不对环境和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2.目标确定与定位在资源评估的基础上,需要确定旅游地的发展目标和定位。

发展目标可以包括提升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改善旅游环境、促进当地文化传承等,定位则是将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策略和举措。

例如,某地区可以定位为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或者休闲度假旅游,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

3.规划方案与布局在确定目标和定位后,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和布局。

规划方案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分配和整合的具体蓝图,包括景点布局、交通设施、住宿设施、旅游服务等内容。

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可以提高旅游地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旅游体验和满意度。

4.开发与管理旅游地规划不仅仅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设计,还需要将规划付诸实践,进行开发和管理。

开发是将规划方案付诸行动的过程,包括建设旅游设施、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推广旅游产品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旅游地的运营质量、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5.品牌建设与推广作为一个旅游地,品牌建设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推出吸引人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游客的关注和参与,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和声誉。

品牌建设和推广需要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传播旅游信息,包括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网络推广等,以扩大旅游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旅游规划原理7

旅游规划原理7

池州市贵池区万罗山风景区总平面图
万罗山风景区的最大 特征之一就是深受诗文化 的影响,诗仙李白“即景 生情”, “寓情于景”, 留诗十余首讴歌这一带风 物,这些古诗构成了万罗 山风景区规划的思维空间。 规划以顺应自然,利用自 然和仿效自然为主导思想, 求得概括、精致又不失自 然生态的山水环境,以获 天成之趣。
景点出入口布置示意图
景点广场布置示意图
景点广场的主要功能是为游客集散、活动、 演出、休息等提供空间。形式有自然式、规则 式两种。由于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集散广场、休 闲广场、文化广场、生产广场等。
景点规划成果
景点规划的成果应包括景点规划文 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 汇编等四个部分。规划文本应以法规条 文方式,直接叙述规划主要内容的规定 性要求。规划图纸应清晰准确、图文相 符、图例一致,在图纸的明显处标明图 名、图例、规划期限、规划日期、规划 单位及其资质图签编号等内容。规划说 明书应分析现状,论证规划意图和目标, 解释和说明规划内容。
景点规划设计实例 合肥四顶山景点设计

背景分析。四顶山位于巢湖北岸,因山有四峰而得名。四顶山西峰高 153.6 m,为原朝霞寺遗址,山顶开阔,面积约3 hm2,周边环境优美,是 观湖、观霞、观山、观景的绝好场所。 可行性分析。朝霞书院的复建可以提升整个度假区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朝 霞阁是未来四顶山滨湖旅游区的地标,游客在景区的任何一个位置仰视, 朝霞阁将成为视觉焦点,也是旅游区的代表景观;作为项目区标志性建筑, 项目本身即具有市场感召力与吸引力;规划组市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5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复建朝霞书院。 规划设计。在西峰上朝霞书院旧址复建朝霞书院主体建筑,其他三顶作 为书院的组成部分;规划基于文化生态的角度,从四顶山“四顶”寓意 “人生四顶”、“人生四季”角度,采用建筑与植物两种手法和载体予以 诠释;朝霞书院前原“炼丹池”处,建“朝霞雨露”高低层次不同的喷泉; 将至山顶处,游道前设“胜景天然”坊,源于晚唐诗人罗隐赞美四顶山诗 句“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石质明坊;提高植被覆盖率;完善西峰 南部山坡自然步道及连接四顶的自然步道,修建东北顶至山下谷地的步道。

旅游规划原理PPT(共30页)

旅游规划原理PPT(共30页)

22.03.2022
10
1.2 旅游资源
• 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 各种要素(物质性、非物质性)。= =旅游吸引。
– 旅游产品:旅游地为旅游者提供的物质与 精神产品总和。(资源-策划-生产-产品)
– 旅游商品:旅游地出售给旅游者的各种消 费品(食品、纪念品等可带走的物品,和 观赏性,娱乐性,知识性等非物质性消费 品或无形产品)。
22.03.2022
11
1.3 旅游地
• 旅游者实施旅游活动的目的地 (资源+设施+服务+环境==地 域综合体)。
22.03.2022
12
1.4 旅游业
• 定义:围绕着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形成产业系统(旅 游者+为他们提供条件和服务的行业)。
• 三体说: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或旅游产 品,或旅游吸引物;媒体--旅游中介要素。
谈谈你对《旅游规划原理》这门课 程的直观感受?
谈谈你所熟悉的旅游区有哪些方面 你很满意或你很不满意?
22.03.2022
6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规划
第一节 概念体系
1 旅游 泛定义:人们暂时离开工作和居住地,到
异地从事各种消费活动。
特点:1) 异地性,2)暂时性, 3)消费性,4)综合性
相关概念:游憩 人们在闲暇时间从事的各种消遣活动。 = 休闲、消闲
22.03.2022
2
写在上课之前与同学们共勉: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 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 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 长期刻苦学习。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区域旅游规划是指对一个特定地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策划和安排。

在进行区域旅游规划时,需要考虑到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通条件、旅游设施等多方面因素,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域内旅游资源的效益,提升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首先,区域旅游规划要充分考虑地域的自然环境。

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各具特色,有的地方可能适合开发山地旅游资源,有的地方则适合开发海岛旅游资源。

在规划时,需要根据地域的自然特点,合理安排旅游线路和景点开发,使游客能够在自然环境中得到愉悦的体验。

其次,人文环境也是区域旅游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不同地域的人文环境也各具特色,历史遗迹、民俗风情、文化表演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在规划时,需要结合地域的人文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深度体验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此外,交通条件也是影响区域旅游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交通条件可以为游客提供便利的出行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在规划时需要考虑到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合理规划交通线路,提高地域的交通便利性,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最后,旅游设施的建设也是区域旅游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完善的旅游设施可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加他们对地域的满意度,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时,需要合理布局旅游设施,提高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舒适、便利的旅游环境。

综上所述,区域旅游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通条件、旅游设施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在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才能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加深对区域旅游规划原理的理解,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旅游分区的原理

旅游分区的原理

旅游分区的原理旅游分区是指根据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差异性,将一个地域划分为不同的旅游区域,以便更好地利用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引导旅游流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

旅游分区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环境原理:地理环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将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旅游资源类型和数量。

旅游分区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可以将一个地域划分为山地、平原、丘陵、湖泊、河流、海岸等不同的旅游区域,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

2. 自然资源原理:自然资源是旅游业的重要支撑,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类型和数量将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旅游产品类型和质量。

旅游分区根据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可以将一个地域划分为森林、草原、水域、地质地貌等不同的旅游区域,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类型的自然旅游资源。

3. 人文景观原理:人文景观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不同地区的人文景观类型和数量将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旅游体验和吸引力。

旅游分区根据人文景观的差异性,可以将一个地域划分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古迹遗址等不同的旅游区域,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类型的人文旅游资源。

旅游分区的原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地划分地域,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类旅游资源,形成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有利于引导和平衡旅游客流,防止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集中,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旅游分区的原理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和论证,从而确定划分地域的标准和方法,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

同时,需要加强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治理力度,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推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总之,旅游分区的原理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各类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是旅游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旅游规划原理

旅游规划原理
发展潜力评估: 资源本体评价;旅游发展潜力评 估。
淮南市旅游资源类型结构
淮南市旅游发展潜力评估
区域旅游等级开发体系
等级开发内涵:根据旅游资源的质量、地区集 散程度、开发难易程度、投资规模、客源市场、 开发的综合效益等诸多方面分析,运用定性、 定量方法,按一定程序进行对比论证而确定的 开发顺序。
武汉市旅游圈层布局结构分析
区域旅游线路设计原则及影响因素 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原则: 旅游线路的主题必须明确突出,充分
展现线路上各景点的景观,有吸引力和号召力; 旅游线路的内容必须充实,活动安排应有节奏韵 律感;旅游线路设计应该经济,路程尽量不重复, 应体现出为游客提供“经济、实用、安全、舒适” 服务的主题思想;旅游线路设计必须以旅游中心 城市为依托,发挥区域旅游功能,与区域旅游供 给系统相配套。 影响因素: 供给方面包括区域内城市布局,自然 地理特征,旅游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交通及其 他相应的旅游设施条件等;需求方面包括旅游者 的旅游目的,旅游主体的生理条件 ,旅游者的 经济和时间购买力 ,旅游者的爱好等。
自然环境调查:调查区概况; 地质地貌要素; 水体要素 ; 气象气候要素 ;动植物要素; 环境质量 。
人文环境调查:历史沿革;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状况;土地利用总体状况与权属关系。
政策法规环境调查:国际上相关的旅游发展规章;国家与 旅游有关的法律法规;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区域内的政 策法规。
区域旅游规划技术流程
确定目标 展开调查 问题诊断 战略运筹 形成产品 规划形成
(注:本图摘自顾朝林等.旅游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探讨.地理科学,2003(1))
区域旅游规划调查方法
区域旅游规划调查内容

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

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

2004年9月第36卷第5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Sep.,2004Vol.36No.5旅游学研究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廖建华1,廖志豪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2;2.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关键词]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理论基础[摘要]区域旅游规划需要有理论进行指导。

指导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理论可从空间、时间和动因三个维度上来作分析研究。

空间秩序上的指导理论有中心地理论、距离衰减原理、梯度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等;时间序列上主要要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阶段上考虑其发展、扩散、市场开拓等的时机;其动因机制有劳动地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目标等。

用这些理论基础指导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将可促进旅游地健康有序地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110(2004)05-0130-05区域旅游规划近年来正在中国骤然兴起,应该说这是我国旅游的发展和开发建设热潮的体现。

总的来看,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旅游规划理论薄弱,这就要求广大的专家学者,要加强对区域旅游规划基本理论的研究,强化对区域旅游规划理论基础的研究。

本文从科学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空间秩序、时间序列和动因机制)[1][p.19]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进行初步探讨。

一、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尤其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方面。

区位与经济活动关系的研究,19世纪即已开始。

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h nen)发表了区位理论的奠基作∀孤立国#一书,对农业区位进行了系统分析。

此后,区位理论迅速发展,理论成果颇丰。

一般说来,区位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静态区位理论、动态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三个阶段。

[2][p.107]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区位理论分别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威尔逊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

广州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 本科课程作业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原理和要点作者姓名:陈静雯 1309600018学科专业:城乡规划(风景园林)指导老师:黄金玲所在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课程名称: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提交日期: 2016年5月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原理和要点摘要:我国的风景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理,气候,气象,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风景资源中包括多种景观要素,所以对其进行分类不能采取硬性分割的做法,只能按照风景名胜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景观要素的属性来进行分类。

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闲娱乐和进行科学文化的地域。

风景名胜区的主要功能为旅游功能,风景资源环境的保护功能,科普教育功能。

关键词:风景资源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要点1.风景名胜区规划相关名词释义1.1风景名胜区的概念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闲娱乐和进行科学文化的地域。

释义:1)风景资源=自然风景资源+人文风景资源2)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3)可进入性(交通-灾害-地方病-安全)4)可游览性(游览时间-舒适性-便捷程度)5)特点或特色(审美或猎奇)6)规模(面积≥20公顷)1.2风景资源的概念指能进行审美和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务的因素的总称。

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释义:1)稀缺资源(审美-欣赏-猎奇)2)有开发利用价值3)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1.3景点的概念指有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是风景资源的具体化(普遍审美价值、独立空间意向、审美特征)1.4游览线的概念为游人安排的游览欣赏风景的线路1)线特征状2)最佳游览(角度)组合3)保护的角度4)安全的角度1.4功能分区的概念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根据主要功能发展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形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区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一】考察目标
1.了解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
2.熟悉区域旅游规划的差不多内容与一般范式;
3.能够运用相关理论技术进行旅游专项规划分析
【二】题型结构:各题型分值及总分〔100分〕
1、名词解释与填空题(约占30%,30分,每题5分,共计6题)
2、问答与论述题(约占40%,40分,每题10-15分,共计3-4道题)
3、案例分析题(约占30%,30分,每题30分,共计1道题)
【三】考试方式及时间
考试方式为笔试,时间为2小时。

【四】考试内容
第一章区域旅游规划概述
1.了解区域旅游规划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2.了解旅游人类学、旅游地理学、区域科学、景观生态学等学科基础理论;
3.熟悉区域旅游规划编制差不多模式和技术程序;
第二章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1.了解旅游市场分析预测理论与技术;
2.能够分析旅游市场特征及其妨碍因素;
1.了解旅游资源分类方法;
2.能够对旅游资源价值与旅游容量进行评价;
第四章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1.了解旅游产品概念与产品生命周期;
2.了解旅游产品谱系及其产品特征;
3.掌握旅游产品规划开发模式;
4.能够进行旅游产品设计;
第五章旅游目的地营销规划
1.了解目的地营销概念及目标市场的分析界定
2.熟悉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内容与塑造方法;
3.了解目的地促销战略、促销原那么与方促销式;
4.掌握营销活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六章旅游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规划
1.了解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进展及差不多理论;
2.能够进行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3.了解游憩用地的一般原那么;
4.了解游憩用地的空间格局和分类;
5.了解出游旅游空间模型;
6.掌握旅游区内游径设计的原那么和方法;
第七章旅游支持系统规划
1.了解旅游支持系统规划的重要性与意义;
2.了解旅游交通、旅游接待、旅游服务、旅游解说系统规划的要紧内容;
3.了解旅游支持系统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
4.能够因地制宜进行旅游目的地支持系统的规划设计;
第八章可持续旅游进展规划
1.理解旅游可持续进展的涵义和内容;
2.了解旅游进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妨碍;
3.了解旅游环境规划设计的要紧内容;
4.了解旅游环境妨碍评价程序与旅游环境操纵与治理;
【五】参考教材
1.《旅游规划原理》,吴必虎.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