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笔记与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 重点整理

传播学教程 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重点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社会科学。

2、传播学“泛化”问题(1)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2)问题:传播学的相对独立性是什么?它的核心理论体系是什么?传播学应该回归它的学术原点,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进行重新探讨和确认。

3、传播技术革命;社会信息化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的基本概念2、传播——communication3、19世纪末,“传播”一词成为日常用语。

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4、1909年,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库利在《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并下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注意“铁路”)(此定义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5、1911年,美国学者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断章:“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6、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出现融合。

7、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自我观点:这个并未体现符号学或语义学啊!!!)8、信息科学因提出“信息”的概念而对传播学做出了重大贡献(贡献一;贡献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

新版传播学教程增加的重要知识点全面整理(完整)

新版传播学教程增加的重要知识点全面整理(完整)

《传播学教程》最新版本*新增知识点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大多是基于专业书的版次问题,复习的时候我们用的都是旧版,但是现在很多学校,身边的朋友们用的都是新的版次,所以大家都有些模糊需不需要再去买新的版次。

但是现在再去看新书就有些耽误时间,所以我把传播学教程新的版本增加的重要知识点和理论整理一下,方便大家记忆和背诵,这样对于复习旧版本的朋友们就不用再迷惑和焦虑了~一、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补充在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一章)1、概念: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日本学者稻叶哲郎称之为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认知判断新事物之际所使用“知识的集束”。

换言之,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作出认知、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2、特点:1)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2)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3)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基模中包含着知识、经验以及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包含着价值甚至情感倾向。

4)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作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

因此,一般也认为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3、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在他的《认知与信息处理过程的基模理论》一文中,提出一个信息处理过程模式:1)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者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中。

2)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认知基模相吻合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对待它。

3)当新信息与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我们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补足新的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第二章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第三章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传播学笔记第二版祥解

传播学笔记第二版祥解

课程安排1、传播,传播学2、传播学的重要学派3、传播研究方法4、信息、符号与讯息5、传播类型6、传播模式7、传播者8、传播内容9、传播媒介10、受众11、传播效果导论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活动的类型1、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3、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3、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 communcation)4、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第二节传播与信息一、什么是信息Co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s,communis的意思是共同分享某种东西。

❑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和思想等。

二、什么是信息化1、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设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信息经济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2、可以理解为相对工业化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与社会格局。

3、可以理解为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三、什么是信息社会1、信息社会的概念信息社会: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2、信息社会的特点❑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

❑劳动力主体的转变。

❑交易结算的转变❑贸易的全球性特征。

⏹第三节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1、传播: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是传播的核心。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传播成立的前提条件。

(5)社会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小结: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二、传播与信息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一、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社会学的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突出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把“铁路”视为重要的传播手段。

美国学者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俩传统发生融合。

有的学者认为传播即“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单单是意义或者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意义离开符号便不能得到表达,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 美传播学家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死后,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传播学者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笔记与知识点整理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笔记与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

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

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

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

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

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

③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

④从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现象。

以下是对传播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和记录。

一、传播的定义和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动物之间的信号传递等。

传播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人际传播:这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面对面的交谈、电话沟通等。

人际传播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强的特点。

2、群体传播:发生在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的传播活动,例如小组讨论、团队会议等。

3、组织传播:在组织内部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包括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部门之间的协调等。

4、大众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模式1、直线模式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代表,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简单明了地阐述了传播的基本要素,但忽略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

2、循环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认为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来回流动。

3、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将传播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传播的功能1、监测环境帮助人们了解周围的环境变化,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

2、协调社会促进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例如通过传播达成共识、解决冲突等。

3、传承文化传播能够传承社会的文化遗产,使后代能够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和经验。

4、提供娱乐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消遣和娱乐。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决定了传播的内容,还影响着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传播者的角色包括:1、信息的收集者和筛选者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传播。

传播学总论重点归纳

传播学总论重点归纳

传播学总论重点归纳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1、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2、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且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3、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传播学的经典性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首次完整地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确立了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围。

4、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了《大众传播学》,第一次提出大众传播学的框架,汇集了前人有关大众传播的研究成果,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学著作。

二、传播学的五位奠基人及其贡献1、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突出贡献:①拉斯韦尔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是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

②拉斯韦尔开创了内容分析法,一种重要的传播研究工具。

③拉斯韦尔在进行宣传研究的同时,其研究领域也逐步扩大至大众传播。

④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拉斯韦尔还从外部功能上分析了传播活动的作用。

2、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最早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这些理论成果对传播学的研究影响较大。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及“把关”概念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3、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①他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这一传统成为美国大众传播研究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

他继续将他对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研究扩展到美国的政治生活中。

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助手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提出了“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的概念。

②拉扎斯菲尔德试图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访谈结合起来。

③拉扎斯菲尔德还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4、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霍夫兰的学术成就集中在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5、施拉姆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①施拉姆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传播学总论读书笔记摘抄

传播学总论读书笔记摘抄

传播学总论读书笔记摘抄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及其社会影响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媒介研究、受众分析、信息编码与解码、传播效果等。

在阅读《传播学总论》这本书时,我做了一些读书笔记,以下是我摘抄的一些核心观点和概念。

首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是描述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过程,包括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这个过程揭示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以及在不同环节可能出现的障碍和误解。

其次,书中强调了媒介的重要性。

媒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它们还决定了信息的形式和内容。

不同的媒介,如报纸、电视、互联网,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传播效果,这些特性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再者,受众分析是传播学中的一个关键领域。

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具有不同背景、兴趣和动机的个体。

了解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对于设计有效的传播策略至关重要。

书中还提到了传播效果的研究。

传播效果不仅包括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还包括信息对受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传播效果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信息如何影响社会和个体。

此外,书中探讨了传播伦理的问题。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有责任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避免误导和操纵受众。

传播伦理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保障。

最后,书中还讨论了新媒体对传统传播模式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即时和互动。

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也对传播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阅读《传播学总论》,我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些笔记摘抄只是书中内容的一小部分,但它们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思考传播学的基础。

传播学概论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听课笔记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5.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四章【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四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表1-1 传播的定义要点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表1-2 信息要点定义2.社会信息(见表1-3)表1-3 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表1-4 社会信息系统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人内传播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

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读书笔记

传播的过程
• 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 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 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 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月不同
•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 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 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她自己打 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 • 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
威尔伯· 施拉姆 威廉· 波特 何道宽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的功能
• 决定和操纵通常好比是硬币的两面。一般 地说,任何重要的决定都是反复操纵的结 果;凡是涉及他人的决定都需要某种程度 的操纵方能付诸实施。决定和操纵的结合 构成传播的管理 • 传播既有既有工具用途,亦有愉悦功能
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渠道与人际传 播渠道
• 大众媒介通常是指一种传播渠道里有中介 的媒介,这样的中介可能是复制和发送信 息符号的机器,也可能是报社或电台之类 的传播机构
• 人际传播渠道通常是指人到人的传播渠道, 没有中介
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渠道与人际传 播渠道
• 大众传播渠道和人际传播的区别
– 不同传播渠道所刺激的感官各有不同 – 反馈的机会各有差异 – 速度控制的差异 – 讯息代码的差异 – 增值功能的差异 – 保存讯息功能的差异 – 克服受传者选择能力的差异 – 满足特别需要能力的差异
传播的符号
• 对任何个人来说,符号的意思就是其引起的一套情景、感情、 腺体和神经的活动 • 我们共享的是符号,而不是符号的语义。意义总是因人而异的, 是建立在个人经验之上的,是个人反应组合的结果;无疑,任 何两个人理解的语义都是不同的。 • 符号不是完美无缺的载体,必然是从个人的经验中抽象出来的。 • 任何社会里都有一定数量的意义是普遍共享的。社会的成员必 须在足够数量的外延(denotative)意义(称其名而识其义的意 义,即词典中标注的意义)上达成共识,不然就无法交流。 • 符号可以是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嗅觉 的和触觉的 • 在任何人类的传播中,很大一部分信息是从非语词的信号得到 的。 • 有些信号是有意发出的,有些仅仅是无意流露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笔记整理

传播学笔记整理

一、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者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意义: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涵义,是人类依符号形式传递交流的精神内容。

4、象征性为:指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6、人内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8、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9、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生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0、舆论传播:指社会公众对他们所关切问题的意见态度、信念,在社会群体和大众媒介中的公开表达,形成具有一致性和强烈的性的共同社会意识以及发挥社会作用的社会过程。

11、媒介:信息在空间上的移动,在时间上能够保存的载体。

12、模式:用图形或程式来阐明对象的方法13、大众传播者:是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活动的职业传播者。

他们是分布在通讯社、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电影片场中专门从事传播活动的人员。

如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

14、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的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针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16、传播流: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中间各种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17、休眠效果:低可信度的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度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显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最新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最新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4、社会传播的类型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6、双重偶然性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达程度时,精神生产状态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9、精神交往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

关系的本质。

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寻找成因。

第二章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

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

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

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

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

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

③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

④从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①媒介制度。

②媒介机构(机构关系)。

③媒介内容(功能关系)。

④媒介活动(角色关系)。

对传播学有重要贡献的学科: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社会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①传播学借用许多社会学研究范例。

②传播学利用社会学方法进行研究。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①传播学借用许多心理学研究范例。

②传播学从心理学中借鉴了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传播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著作:1922 李普曼《舆论学》1927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两级传播”1948 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1949 施拉姆《大众传播学》最早的大众传播学著作国外的传播学研究经历了早、中、当代三个阶段:(一)早期的传播学研究: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枪弹论”,受当时的“刺激-反应”模式影响。

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有限效果模式”(二)中期的传播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适度效果模式”一方面,传播学研究从传播效果研究拓展到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传播学研究在多个地区开始进行并出现不同的派别。

(三)当代的传播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大效果模式”这一时期的传播学研究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传播学的范围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同时,传播学研究中派别分流日益明显。

“批判学派”(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性)和“经验学派”(强调传播实践)相对峙。

批判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法兰克福学派”和“西方马克思主义”。

其中主要的流派是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

大众传播研究历史上的九种主要理论和方法:①大众社会,功能主义,多元主义(Mass Society , Functionalism , Pluralism)。

②媒介效果(Media Effects)。

③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④公共领域(The Public Sphere)。

⑤媒介职业和职业人员(Media Occupations and Professionals)。

⑥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

⑦女权主义(Feminism)。

⑧活动图像(Moving Image)。

⑨新受众研究(New Audience Research)。

机遇与挑战:传播学自从在美国形成以来,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较大的发展。

50年代,英法德等国的传播学起步,现已基本形成各自的学派,并且成为传播学研究道德另一重要基地。

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学研究也纷纷开始。

90年代后,传播学研究要适应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向。

传播学未来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传播学成为真正的独立学科。

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开阔视野。

二、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我国的传播学研究从台湾开始。

台湾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是在美国经验学派和部分批判学派研究的影响下进行的。

大陆的传播学研究起步较晚。

1956年大陆最早接触“Communication”(传播)一词。

1978年后开始比较大量地介绍传播学的主要学说、概念、范畴和方法。

我们已经开始引进和介绍国外的传播学经典著作和成果,这项工作还将持续并进一步加强。

与此同时,我们也进行了一些自主的传播学研究,这些研究项目多是利用量化方法对我国传播实践进行的实证研究。

研究所用的范畴、范例、方法等均引自于西方的传播学,而且基本上是传统学派。

近年来我国传播学研究在进一步准确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开始进行传播学本土化的研究。

建立自己的理论范式,关注本土的传播实践,这才是我国传播学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方向。

第三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一、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哈罗德·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

他一生致力于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去探讨政治学,试图用一系列自然科学理论建立政治学体系。

1.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是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2.开创了内容分析法。

3.在进行宣传研究的同时,其研究领域也逐步扩大至大众传播。

提出大众传播的基本传播过程,即“5W”模式,成为早期传播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4.从外部功能上分析了传播活动的作用。

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三大功能),即件事环境、联系社会、传承文明。

同时,他在对传播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分析方面,影响也是深远的。

他的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拉斯韦尔一生著述众多,除有关宣传、传播的著作外,还有很多政治学著作。

二、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库尔特·卢因是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一生致力于人类行为的动力和控制的研究。

1.__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最早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这些理论成果对传播学的研究影响较大。

“群体动理论”是他对社会心理学的最重要的贡献。

二战中劝说家庭主妇改变食谱的实验。

2.提出了“把关”概念。

这对于后来的研究来说,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方向的贡献。

三、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是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

在社会学,特别是应用社会学领域的影响相当深远。

1. “他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这一传统成为美国大众传播研究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

”《人民的选择》终结“枪弹论”统治传播学研究的时代,“舆论领袖”,“两级传播”2. 试图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访谈结合起来。

3. 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四、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卡尔·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而言就是研究说服态度而关系、态度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

他的学术成就集中在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第一阶段:二战期间,用严格实验的方法,试图找出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第二阶段:二战后,继续进行二战期间开始的态度与说服的研究,从多层面、更广泛的方向研究传播者的信誉、信息组织、群体适应效果、态度和观点变化的持续等问题,将研究成果集结出版了关于态度问题的耶鲁丛书。

缺点:霍夫兰及其合作者没有研究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媒介运动和大众传播。

另外,他们使用实验法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多为学生和实验性对象,范围有限。

虽然他在后期也发现了许多实验过程中没有发现的众多影响因素,但是“这项研究的结果对现实生活有无实用价值却不清楚”。

五、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威尔伯·施拉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创立了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将传播学作为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

1. 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它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传播学。

传播学创立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

2. 他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

3. 他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

4. (自己加的)提出了许多传播学研究的新观点和新理论(选侧或然率公式、传播的直线型观点、“知识沟”、以“魔弹论”形容早期传播效果看法等),极大地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边缘学科,与其它学科有相当的重叠之处。

传播学研究至今都难有一个明确的研究范围和一套核心概念。

拉斯韦尔最早为传播学确定研究对象。

在1928年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他首次明确提出“传播”概念的范围,提出了传播研究就是研究传播行为过程,进而研究传播行为过程的五个要素: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的效果怎样?相对应上述五个要素的研究,称: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对象分析、效果分析。

一、对传播学及其对象已有的认识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提出:“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试图共享某种信息”,传播学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告知他人和被他人告知;教别人和受别人教;娱乐别人和受别人娱乐。

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梅尔文·德弗勒:传播学就是要“解释人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

从诸如语义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这样一些领域里可以得出许多很有价值的线索。

需要他们结合起来,充分描述整个的人类传播,然后方可估量出使用复杂媒介的大众传播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