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区域开发与运营的三种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地产区域开发与运营的三种模式
前言:
大多数人理解的“就地产看地产”,实际上地产行业最缺乏对产业的理解。产业是一门学科,房地产从属于产业之一。实际上,人们看待一个区域时,是在地产这个产业范围内进行思考,地产范畴内有交易和买卖两种形式。以土地为例,当要解决2平方公里的土地问题时,单靠交易的方式就容易出现“鬼城”、“空城”等现象。
这类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其本身规模靠单一的房地产买卖的简单模式已经无法驱动。由此延伸了一种概念,如果要对2平方公里以上规模尺度的土地进行区域开发,就需要伴随对其他产业的思考与探索。产业、人、建筑三位一体,息息相关。人凭借产业,与他人及建筑发生联系。不同的人对尺度的把握不同,对于规划需要设立一个尺度,对于区域开发应该界定一个尺度,不至于因为人的关系影响了规划及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一种整体开发,正如埃及人造船问题中小船和大船的关系,把一个大型的项目切成小项目,把这些大问题以大化小,把它简单化。比如,开始就解决30平方公里的问题很无序,那就将30平方公里化为6个5平方公里来思考,其间只需把握6个5平方公里之间的关系,理顺之后再考虑30平方公里的问题,会简单很多。
此外,我们所谓的“创新”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创新,我们只存在重组原来的结构,几十年前,就有人提到解构主义,强调对于传统的颠覆,并在这种基础上进行创造和整合,而当下IPHONE便是一款具有浓郁的充满解构主义色彩的技术革新之作。它的出现为“创新”做了新的阐释。
我们对于区域运营的模式其实一直在进行思考和整合,这些整合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于地产区域运营模式的一种解构,一种深入浅出的探讨。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主要三种区域运营的模式。
一、“用卖房子的方法卖地”的区域运营模式
新江湾模式,尺度在2到5平方公里,对产业依托性较弱,如果土地靠近城市的距离近,城市化波及到土地时,其对产业的依托性更弱。针对这种模式不应将其复杂化,可以采取用卖房子的方法来卖地,就能简便很多。这是一种简单的原理,新江湾模式需要样板统计,从而需要配套销售,立即辅助配套产品,从而发掘其未来发展趋势,将土地未来的规划展现给开发商。此种模式适合于未来城市化可以波及到的,对产业依托性比较弱的土地,这种模式的衍生形式之一就是一二级联动。
当一家企业去做一个区域开发,这个区域如果在其看来短期内无法实现城市化,那么单枪匹马是很有挑战性的。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该企业寻求合作伙伴,项目整体就能做起来了。当然,一级开发,整体开发,区域开发,带来的收益颇微,风险也较高,技术环节存在各种问题,毕竟土地方面的收入是一个盲点。通过合作为一个区域造势来做二级开发,即用卖房子的方法卖地,便能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当一个企业用卖房子的方法卖地,吸引一些地产商来购买土地,同时自行开发,这时候地厂商就是整个地产开发环节中的一个入口,可以做到自行开发、自行销售,也就是用卖房子的方法卖地的成功之处。目前的房地产,包括土地开发区域,其开发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即笔者一直提到的“用卖房子的方法卖地”这种方式仅适用于短期内,比如三到五年内城市化可以波及到的土地,特点在于其投入是可控并循序渐进的,通过众人来加速整个区域的开发速度。
二、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开发模式
此种模式讲得通俗点就是企业干不了的让政府来干。解决一个30平方公里的土地问题,比如三亚海棠湾、亚龙湾的这种格局的时候,需要由政府出面。因为这种区域对企业来说面积太大,政府仅需通过6个5平方公里的划分,把5平方公里这个级别模式切到新江湾这种模式上,化整为零,同时再催生一些企业,令其执行二级开发。这种做法的尺度感更大,对政府提出的要求就是将土地的外围的样板段安排妥当,显然,需要政府给予很大投入,比如说海棠湾,政府的大额投入快速促成其道路及规划的完成,并且伴以基础设施的投入。
1、三亚湾:为城市性海湾,生活污水排入水中,以原有的城市住宅为主;
2、 1994大东海湾:由于靠近市区,大东海成了最早自发形成的旅游区,当前为中低档城市和娱乐配套;
3、 1995亚龙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政府集中优势政策,以短期休闲度假为主;
4、 2003三亚湾海坡段:03年起发展,逐渐形成以中长期度假的高档居住片区;
5、目前,海棠湾、红塘湾: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谈到第一种模式即用卖房子的方法卖地的时候,我们知道了新江湾城的模式的可取之处,同时在资金投入上,新江湾城的做法是,断断续续投入10个亿,换来60个亿,再断断续续用6年投入60个亿换来100个亿。但是在谈到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开发模式就变成前两到三年投入200个亿,但是后两三年就换来300个亿。把第第二种模式拆解成第一种模式,也就是“6个5平方公里”的概念,因为拆解的尺度不一样,所以其投入的资金就更多,政府需要亲力亲为的也更多,并且是一种长期的牵制。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对于一个低风险的项目,只要其对项目有不错的评估,看好其前景,在两到三年内投入一两百个亿,项目结束之后即能收回成本,并将风险转嫁给地产公司。地产公司继而参与区域开发,把一个超大区域分成若干个中等区域,专门运作。例如三亚就是分成了若干个新江湾城,所以才会酒店云集。
这样的做法不存在某种意义上理解的浪费,因为其存在尺度感。其尺度较大,所以市场能够完全支撑。30平方公里的区域就相当是一个城,这个城里应该所有配套设施都齐全。三亚的项目基于其大面积土地具有产业支撑这一特色,旅游产业便是三亚的支撑。这就衍
生出政府执行时需要警惕的另一件事,即政府规划大面积土地时,如果没有产业,其结果会以失败告终。三亚的成功是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旅游产业。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单凭借某个概念,通过新江湾这种卖地模式,去支撑一个10平方公里的面积是不现实的,就像鄂尔多斯的空城,正是“因为没有产业就没有人”这一观点的力证。一个城市的人口实际上是通过产业吸引而来的。比如营口的石化新城出产油,把鞍钢整个产业悉数照搬,整个模式中有石油有钢铁,并跟进整个区域的规划,这片20平方公里的土地的繁荣是毫无疑问的。虽然理论上对20平方公里土地进行整体的区域规划是绝对存在问题的,但是可以想象,整个中海油的石化基地搬过来,那是多少产业,随之而来会带来多少外延的产业。而如果把宝山区把宝钢迁走,宝山区的人口会少很多,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宝钢迁往浦东,浦东会激增很多很多产业人口。这就是一个产业带动区域开发的问题。
三、产业集成的区域开发模式
之前谈到的第一种模式是政府型的企业,第二种模式我们谈到了由政府为主导来做土地开发,那么第三种模式我们来谈谈奥园的设想。如果土地区域偏僻,且没有大型的产业支撑,民营企业就要研究产业在未来5到10年的走势,即其消费群体和社会新锐主流的思想的发展方向。奥林匹克花园项目迄今为止CRIC(微博)战略思维的集大成者。这一思想跨界跳跃,具有独立的思考性。这一思想火花不单单关注了未来的社会趋势,更着眼于其中的一个点,即网游产业。当时奥园面临的问题是,所谓的奥林匹克花园是一个2万平米的超大运动会所加上大量的基地型住宅。运动就在家中的模式引申了一个问题,即现代社会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交通便捷的一到二万平米的运动会所的时候,奥园的创意亮点就被淘汰了。10年前的年轻群体考虑的是运动健康,那十年后的年轻群体考虑是什么呢?后来CRIC研究发现这部分人大多喜欢玩网络游戏。当你考察网游、动漫等相关产业的时候,你会发现网游和动漫里面整个场景的布置,是按实际的1:1设计的,比如说CS的场景,即托斯塔纳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