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 与彷徨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450af0f8b52acfc788ebc9c3.png)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集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收录了《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其艺术技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加“圆熟”.《彷徨》更多的描写了知识分子的题材.指出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正直的,却又是软弱的;他们充满理想,却又缺乏毅力。
他们曾经和封建势力战斗过,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所以他们处于苦闷之中,这是鲁迅在"五四”退潮后对知识分子出路和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等问题的思考。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呐喊》、《彷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品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作品的语言也在向冷峻方向发展。
精彩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鲜明的感情倾向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包含鲜明的感情倾向.通过揭示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b4d84c7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d.png)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呐喊》《彷徨》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经典篇章,它
们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双重意义的世界。
《呐喊》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庄,其中有一家姓吴的家庭,老父亲
受到宋江和卢俊义集结民众讨伐英雄山的号召,离开家乡进行反抗。
离开后,鲁迅用肃穆的叙述方式让孩子们看到了刻骨铭心的一幕,那
就是妻子的哭泣声和孩子们的悲叹。
而这里面最突出的对比就是老吴
对于家国热爱的感情和妻子和孩子们的痛苦。
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
了不幸的学者与抗争之间发生的冲突。
而《彷徨》则是作者在反思和批判政治局势时所渗透出的表达方式。
主人公迷失在一片沧海中,无暇起伏,只能彷徨于此,一时无智,被政治的困境所束缚。
然而在这种沉寂的氛围中,作者还是让读者看
到了另外一种对比手法——那就是大海的宽阔与主人公的狭隘的心态
相照的对比。
作者在这种表达方式下向读者展示了当物欲忘却其情义时,努力捍卫自己理想、信仰和希望的可贵精神。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呐喊》《彷徨》两篇文章都采取了对
比手法以展现他们所批评的社会现实。
一方面,鲁迅先生通过对比来
表达对民众反抗的赞美;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来表达对物欲忘却其情
义的愤怒。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他并不是把眼泪流下来,而是带
着勇气走进改变的世界,把自由和希望带给人民。
彷徨中的呐喊
![彷徨中的呐喊](https://img.taocdn.com/s3/m/97743e09c281e53a5802ff3f.png)
彷徨中的呐喊刘东晓摘要:《彷徨》和《呐喊》是鲁迅先生所著的著名小说集,鲁迅关心知识分子的前途和命运,在这两部小说中创作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因为他们来自于不同时代,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
鲁迅在作品中批判了他们人性的弱点,批判了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希望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在这篇论文里,我将从创作背景、人物形象等方面进一步阐释这两篇小说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人物形象,思想,反封建创作背景:1、《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是这本书的自序。
由于当时的革命情绪高涨,所以鲁迅在《呐喊》中,删削些黑暗,装点些希望,使作品尽量闪现出亮色。
2、《彷徨》是在"五四"退潮之后完成的。
当时军阀混战,内忧外患,复古势力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疯狂的反扑,先进的知识分子中有右翼开始分化出去,中间派处于动摇彷徨的状态。
作品分析:1、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其目的就是“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
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
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
![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b429757877232f60ddcca16f.png)
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引言《呐喊》和《彷徨》是鲁迅的代表作,其情感表达的思想鲜明突出。
作品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恨情仇,对于下层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表达尤为深刻。
《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先生内心的“呐喊”,他希望通过这种“呐喊”唤醒人民被封建思想束缚的灵魂,从而不断地激励人民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专制背景下,鲁迅的文章也被赋予了革命的色彩,通过小说的思想表达与情感宣泄从而不断地改变人民“吃人”与“被吃”的命运,为当时的革命斗争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鲁迅先生爱憎的情感表达也引起众多爱国志士的共鸣,从而不断地促进着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
从文章题材的选择上表达情感1.从文章题材的选择上表现出的悲愤情绪。
不同的题材往往反映着不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背景,鲁迅的文章从现实的社会背景出发,描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状况,选用的悲剧性题材更加引人深思。
首先反映的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现状。
这一悲剧在文章《狂人日记》中表现为封建礼教“吃人”的惨状。
文章中描绘的赵贵翁的眼色,小孩子们的窃窃私语,说“咬你几口”的女人,围着一哄而出的“青面獠牙”的人,他们用嘲笑和谩骂来对待一个疯子,连基本的人性都没有,这种世俗的眼光和封建等级制度正是戕害人们的主要罪魁。
作者让一个疯子来说出文章的主旨正是作品意义的深刻所在,更让读者深思。
其次是对于劳动妇女的悲剧性体现。
在《祝福》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祥林嫂的丈夫死了,儿子阿毛也死了,但是因为受到贞操观的影响只能守寡而不能改嫁,还被夫家当作私有财产卖掉赚钱,这是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残害。
另外,鲁迅还从她们自身的思想对自己的约束寻找病根,发现她们受害的同时不断地建立起奴性的思想,仿佛只有不断地做工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
当祥林嫂第一次在鲁镇做工的时候,因为她是一个寡妇,所以只有用更多的劳动才能换取别人对她的认可,但是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在祭祀当中被“祥林嫂,你放着吧!”这样的拒绝伤害,也证明了她终究在别人眼中是个不洁的人。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 第四章《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 第四章《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1d0d436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8f.png)
第四章《卩内喊》、《彷徨》的基本内容《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它收录了写于 1918—— 1922 年的十四篇作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 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1923 年 8 月,由新潮社初版时,除上述十四篇外,还收有一篇《不周山》。
1926 年 lO 月《呐喊》第三次印刷时改由北新书局出版, 1930 年 1 月北新版第十三次印刷时,作者抽去了《不周山》 (《不周山》后来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集中)。
以后各版都只收录十四篇作品。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入 1924 —— 1925 年创作的小说十一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1926 年 8 月由北新书局出版。
这两部小说集“充分地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他不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白话应该是民族文学的新语言,以实际的成绩为白话扩大阵地:并且一开始便将文学艺术和广大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通过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为现代文学创作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对《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般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著作或教材,做类似上述的概括和评价,是不错的。
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着眼点不同和侧重点不同,对《日内喊》、《彷徨》的基本内容,也可以作出不完全相同的概括。
从鲁迅的小说与我国现代革命的关系看,可以概括为中国现代革命的一面镜子,或者是中国现代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从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看,可以说鲁迅的小说揭露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呐喊》《彷徨》
![《呐喊》《彷徨》](https://img.taocdn.com/s3/m/e574ed16227916888486d7b8.png)
目录
上一页
• 人物: 鲁四老爷:“鲁镇文化之魂”,作为儒教的代表主宰 着鲁镇的 日常秩序,又具有道教式的生活情趣。 (周作人:讲理学的人大都坚信道教,他们与孔孟之 道 外尤其信奉太上老君或关圣帝君的) 柳妈:信佛的“善女人”,宣扬善恶报应、生死轮回。 • 风俗: 鲁镇的风俗更多地带有道教——包括道家、阴阳家、神 仙家、巫等——的色彩,在这里,人们遵守着种种奇 怪的禁忌。祥林嫂之不为“鲁镇文化”接纳,是由于 她无意识地触犯了植根于“巫鬼”的关于妇女的观念 和风俗中关于寡妇(克死两个丈夫)的禁忌。
目录
③小序与正文的文本分裂 :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 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 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 ,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 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小序
目录
A 、它运用了两套文本,小序的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音, 而正文的白话文则代表了一个狂人内心世界的声音。这两 个不同的文本,反映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新旧文化的 对照。 B、小序与正文的对立也是两重叙述与观点的对立。小序不 是把读者引向对日记的认同,而是对日记的明显断裂和猛 烈颠覆,在整体上是一个反讽的结构。 C、小序的存在构成了对正文启蒙内涵的解构: 当鲁迅为“前驱者” “呐喊”时,在深层意识上已经 否定了这些“前驱”和“猛士”,看到了他们终不免成为 与他们所抗争的旧社会和旧人物的“候补”而已。与其说 鲁迅从“前驱者”身上看到了希望,毋宁说他是在绝望中 反抗绝望。 ——参阅温儒敏、旷新年《狂人日记· 反讽的迷宫》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鲁迅第二讲小说《呐喊》《彷徨》
![鲁迅第二讲小说《呐喊》《彷徨》](https://img.taocdn.com/s3/m/31a6198584868762caaed5e9.png)
第三、世界意义。阿Q身上的弱点, 也是世界各个民族都具有的共同弱 点。首先是奴性心理,这在所有专 制社会、专制国家里都有的一种性 格特点。其次,退一步的妥协心理, 又次,如钱钟书所概括的“酸葡萄 心理”,再次,如唐· 吉诃德的盲目 的乐观主义等。
(三)艺术特点——怎样塑造了阿Q这 个人物形象? 1、注重从灵魂深处揭示人物的特点。 2、注重从细节处表现阿Q的特点。 3、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阿Q的特点。 4、用讽刺和政论的手法表现阿Q的特 点。 5、用喜剧的外表表现悲剧的内涵。
第一类:辛亥革命前后反清封建的先驱者, 有夏瑜、狂人、疯子等,主要特点是孤身奋 战; 第二类:辛亥革命前后,封建制度特别是封 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有孔乙己、 陈士成(《白光》),从精神到肉体被摧毁; 第三类:辛亥革命时的激进派,革命失败后 的颓废者,有吕纬甫(《在酒楼上》)、魏 连殳(《孤独者》),由于没有找到先进的 精神力量,终于被封建势力打败;
4、怎样表现“吃人”意象——艺术特色问题: 总体上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 第一,双重人称叙事,便于表现正常和病态即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第二,日记体形式的运用,一是打破了中国传 统小说有头有尾的叙述模式,二是有利于表 现狂人独特心理,即不受时空的限制,信笔 所致,任意挥洒; 第三,写实与象征结合,总的说写人是写实的, 主题是象征的,但写实中有象征,象征中有 写实,便于表现狂乱合理性的统一。
《呐喊》《彷徨》的艺术特点
• 首先,更新小说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 作的理论基础。鲁迅将小说创作与反帝反封建 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启 蒙主题。他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 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 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用小说 来启迪人生,参与历史的发展,鲁迅以自己的 理论倡导特别是创作“实绩”不仅更新了传统 小说的观念,而且创造性地为我国现代小说的 发展,确立了一个健康的、真正有生命力的文 学主潮——“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主潮。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c81812f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3.png)
《呐喊》《彷徨》中人物形象
《呐喊》和《彷徨》,作家鲁迅和茅盾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本小说。
他们在探讨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两个时代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洞察,尤其是两个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标志着了新时代的到来,也独具鲜明的特点。
从《呐喊》讲起,主人公单身汉身边困扰着无比地压力,他面临着春蚕革命的残害,精神上的解放,就像把这些压力释放出来,以让人民能够重新获得自由,斗争的口号就是“呐喊”,他的表现就是勇敢的,用智慧的思维义无反顾地奔走在改革的浪潮中。
主人公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推动着革命的进程,因为他的性格有着好奇心、追求自由的放任主义,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
茅盾的《彷徨》也描写了非常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物,主人公出生在一个非常家境贫苦但名声却很响亮的家庭,被迫进行“天马行空”的思考,“彷徨”就是他最完美的状态。
他自负而洒脱,用一种空灵而淡漠的眼光看待世界问题,他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束缚,也不畏惧任何困难,他深切地关注着时代的变化,总能用最诙谐的方式把现实中的问题解决出来。
《呐喊》和《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在新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形象的变化,表现出了新的生活态度,从而丰富了文学发展的版图。
从人物形象上看,可以勇敢地说:新生活的精神已经到来!
- 1 -。
《呐喊》与《彷徨》
![《呐喊》与《彷徨》](https://img.taocdn.com/s3/m/c99f12e0e53a580216fcfee1.png)
1926年,将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11 篇短篇小说辑为《彷徨》(祝福、在酒 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 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 离婚),由北新书局出版,为鲁迅自己 自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一、重要作品概况 1、 《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深刻地 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罪恶, 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的 “吃人”本质做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总纲”
《呐喊》与《彷徨》
第二章 鲁迅(一)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所作 的15篇短篇小说辑为《呐喊》 (狂人 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 风波、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正传、 白光、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不周山。后来再版时抽去《不 周山》), 由新潮社出版,为该社 “文艺丛书”之一;
❖ 四、格式的特别:小说艺术的重大突破; ❖ 短篇小说格局的借鉴与创造
❖ 中国传统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主要是白话章 回体与文言笔记体,《呐喊》与《彷徨》 则以现代白话小说样式为中国现代小说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 现代小说的大多数样式都可以从鲁迅小说中 找到发端,包括冷客观写实体、辛辣的社会 讽刺体、诗意的主观抒情体、讽刺的历史演 义体(故事新编)。
❖“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 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 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 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 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 社会。”(《南腔北调集·我怎么 做起小说来》)
❖ 2、在看与被看的深度叙事结构中揭示民族心 理的负面因素(国民精神的弱点);
❖ 3、在离去-归来-离去的深度叙事结构中表达 对知识者群体精神命运的思考。
表现主义等)手法的大量运用
简述《呐喊》、《彷徨》的主题
![简述《呐喊》、《彷徨》的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c507105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d.png)
简述《呐喊》、《彷徨》的主题
解析: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主题为:揭示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扩展:
一、《呐喊》
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
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二、《彷徨》
小说集《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
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
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
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
呐喊彷徨名词解释
![呐喊彷徨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b25a117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5.png)
呐喊彷徨名词解释
呐喊彷徨是一个词组,由名词“呐喊”和动词“彷徨”组成。
呐喊意指高声喊叫,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呼唤或抗议。
而彷徨则表示心神不定,迷茫或犹豫不决。
呐喊彷徨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困境中面临选择时的内心挣扎与混乱。
当一个人感到困惑、无法决定或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时,他们可能会发出呐喊,试图寻求指引或释放内心的忧虑和压力。
呐喊彷徨还可以用来形容社会、群体或国家面临重大问题时的状态。
例如,当一个国家面临政治危机、经济衰退或自然灾害时,人们可能会陷入呐喊彷徨的状态。
他们可能感到无助、无望、迷茫和恐惧,同时也在呼喊着改变、希望和解决方案。
在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中,呐喊彷徨也经常被用来表达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通过描绘主角的呐喊和彷徨,作家或艺术家可以展示他们的迷茫、挣扎、痛苦或渴望。
总而言之,呐喊彷徨是一个形容人们在困境中面临选择时的内心挣扎与混乱的词组。
它可以用来描述个体或群体的困惑、迷茫和呼喊,同时也可以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表达情感和内心世界。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https://img.taocdn.com/s3/m/89c87a86bceb19e8b8f6ba1b.png)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呐喊》和《彷徨》是在两种不同的观念下所产生的作品,有人从字面上作品相之谈,以为《彷徨》显示了作者的更浓重一些的"悲观思想",或者另外有人从《彷徨》的卷头所引《离骚》的句子,认为这表示了作者思想"转变"的起点,故“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我看来,这两个见解,都成问题,我以为《呐喊》和《彷徨》里所表见的作者宇宙观并无一致,但是作者观察现实时所取的角度却显然有殊。
《呐喊》是作者在一方面虽然觉得那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未能"彻底",但另一方面又认定在反封建这点上应给予赞助,——是在这样的立点上他发出了他的"呐喊"的,所以《呐喊》主要地表现了那些长起受封建势力压迫与麻醉的人们,在怎样痛苦地而又麻痹地生活着,他们有急怒,而又如何愚昧,他们不明白生活痛苦的来源,他们有起见,固执,然而他们能哭能笑,敢哭敢笑,而且敢于咒诅;象一条红线似的贯穿于他们的痛苦而又麻痹的生活之中的,是他们对于生活之执著,他们的生命力之旺盛和坚强!他们是"大地的儿女"从泥土里出来,被缚札于泥土,终身不能离开泥土的人。
在这样的人们身上,作者看见了革命的力量,然而还没有看见革命的人物;这一股革命的力量,需要去唤醒,但唤醒了以后,需要给他们以斗争的"武器",作者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者"那里,没有看见那种武器,所以他曾说,唤醒了以后而仍旧被禁在黑屋子里是加倍的痛苦。
然而作者终于发出了雄壮的"呐喊"。
《彷徨》呢,则是在于作者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毕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2ee2aea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0f.png)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是郭沫若的代表作,它们以象征主义的手法来表述一个社会转型期激变的社会现实,探究人们在新社会制度下追求自由的渴望,以及不同观念之间的碰撞等内容。
这两部小说都以叙述视角进行描写,也就是说,作者将自己投入更加深入,以更加细腻的语言对人物的痛苦命运进行描绘。
从叙述视角来看,“呐喊”用袁景睿的内心世界作为主视角,以袁景睿的思想活动来反映外部生活变化的社会价值取向。
“彷徨”则以蒋大夫的精神世界构成主要视角,从而反映出蒋大夫在新社会体制下对自由性与权利实现的渴望。
“呐喊”主要通过袁景睿的精神变化来反映整个时代的变迁,他在新社会的到来下,从一个靠传统思想维持的镇守者转变为一个勇敢的新时代的倡导者,他的内心世界被社会变革的火焰推动着,一路走来,他的精神世界也在时间的滚动中不断完善,历经痛苦的心理变化进而实现思想的成熟。
同时,“彷徨”则以克苏鲁主义的思想主导,蒋大夫以自己痛苦的心理变化为主线,他逐渐放弃自我,大胆地勇敢地投身到社会改革之中,彷徨于激烈的社会变革中,蒋大夫以自己无法逃脱的心苦为象征,领略改革新社会的动能。
由此可见,在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中,作者都以叙述视角表达了时代浪潮变迁的内在震撼,以人们对新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追求为核心,不断探索生活的本源。
就叙述视角来说,这两部小
说都融合了客观事件与主观思想,让人们深刻地体会到新老矛盾交织的时代洪流之中,最终实现的社会改革的希望。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https://img.taocdn.com/s3/m/bbe8635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e.png)
描写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和民众的冷漠,表达对革 命者的同情和对革命失败的悲哀。
社会现实反思
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麻木不仁,引发对 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03
《彷徨》:探索知识分子 的道路与命运
《祝福》
揭示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害
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鲁迅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残害,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 朽。
01
02
03
科举制度批判
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 人的毒害和摧残。
社会冷漠与嘲笑
描绘社会对孔乙己的冷漠 和嘲笑,反映人性的麻木 和冷酷。
悲剧人生
展现孔乙己在贫困潦倒中 挣扎求生的悲剧命运,表 达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和批 判。
《药》:反映民众愚昧与革命者的悲哀
民众愚昧批判
通过老栓一家买人血馒头的情节,揭示民众的愚 昧无知和对生命的漠视。
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鲁迅呼吁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 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勇敢地追求真理和进步
。
Hale Waihona Puke 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与启示
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
鲁迅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承担起引领社 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自身的努 力和奋斗,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知识分子的困境和出路
鲁迅在作品中描绘了知识分子的困境 和迷茫,同时也为他们指出了出路, 即坚持真理、勇于斗争、与人民群众 相结合。
03
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鲁迅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人 性的弱点和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和批判。
《呐喊》与《彷徨》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呐喊》的文学价值
《彷徨》的文学价值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2c40aca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1.png)
浅析《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视角
《呐喊》和《彷徨》都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所写的作品,两者的叙述视角也有一定的共性。
首先,两部作品均是内省式叙事,在叙述视角上,作者把主观体验及其见解正确地作为主要视角,把读者置于作者自身的体会之中,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反思苦难的命运,从而进行引发思考。
例如,在《彷徨》中,六小龄童望着“帷幔中似乎有一个模糊的脸孔”,使人深感心痛,然而他却被无尽的沉默所扼紧。
此外,在《呐喊》中,以拘束形式将读者拉进主角谢晔的夜晚梦境,用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其中的情境,加之鲁迅生动的叙述,使人感受到极大的心灵刺激,从而启发深远的思考。
此外,在叙述视角上,两部作品也反映了鲁迅对新文化和天真烂漫青年的关注。
他不仅把叙述视角定格在主人公的视角上,而且把贫穷和苦难的景象给表现出来,例如,在《呐喊》中,作者描绘出谢晔生活的艰辛和他深切的感受,叙述了谢晔惊醒时处在的苦难之中,从而呼唤人们关注年轻一代的生活艰辛的情况。
在《彷徨》中,作者以外公的视角描绘了贫穷凄凉的景象,而六小龄童蝴蝶般坚强的性格又充满着希望,呼唤人们对青年和新文化态度的启发。
总之,《呐喊》和《彷徨》这两部作品中,鲁迅以内省式叙事、关乎青年态度的
叙述视角,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鲁迅的《呐喊》《彷徨》在小说艺术上的异同
![鲁迅的《呐喊》《彷徨》在小说艺术上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825c472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f.png)
鲁迅的《呐喊》《彷徨》在小说艺术上的异同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呐喊》《彷徨》是鲁迅的两部小说集,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绩及现代性,可以用两句鲁迅自己的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视角)与小说模式《呐喊》《彷徨》开创和发展了现代小说的两大题材:农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
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即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冰窟,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拷问”。
A、题材方面: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主要题材。
①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及意义:在《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的位置。
鲁迅对中国农民的命运是深切同情的,他看到农民们所遭遇的苦难,也洞察他们的弱点与病态,当然也更理解造成他们精神上病弱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在创作中,鲁迅一方面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社会各种现实关系(经济、政治,尤其是文化心理和意识结构等)中加以再现,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展现了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震荡的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另一方面,鲁迅着力塑造在这一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在这方面,《阿Q正传》堪称代表,其他如《药》、《风波》、《故乡》等也是如此。
②妇女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及意义:在鲁迅的农民题材的小说中,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他的一组以反映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如《明天》、《祝福》、《离婚》等。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在感受着农民及其他下层人民的精神苦痛,把批判锋芒指向毒害人民灵魂的封建宗法制度与封建思想的同时,更集中地对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进行了清醒的批判。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https://img.taocdn.com/s3/m/4cbbab019b6648d7c1c746d4.png)
▪ 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 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 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 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 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狂人 日记》)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 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 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 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先入东京的弘文学 院学习日语。与弘文学 院的同学许寿裳经常讨 论中国国民性的病因及 其解救办法。并经常去 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参 加反清的革命者的演讲 会。
1.生平简介
▪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 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 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 民权保障同盟。从1927 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 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 的杂文,收辑在《而已 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 调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花边 文学》、《且介亭杂 文》、《且介亭杂文二 编》、《且介亭杂文末 编》、《集外集》和 《集外集拾遗》等专集 中。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1.生平简介
▪ 一九一八年 四月二日 作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交《新青 年》发表。 冬 作短篇小说《孔乙己》。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
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 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 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 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 们么?
关于呐喊和彷徨的对联
![关于呐喊和彷徨的对联](https://img.taocdn.com/s3/m/063587b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14.png)
关于呐喊和彷徨的对联1. “狂人在呐喊,彷徨何去处”。
- 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在玩游戏,突然我大喊:“哎呀,我该往哪里跑呀!”这就好像狂人在呐喊,而我在彷徨,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方向,就如同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迷茫一样。
2. “呐喊唤希望,彷徨心迷茫”。
- 我考试没考好,心里好难过,我不禁喊着:“我该怎么办呀!”这不正是在呐喊吗,而内心又充满了彷徨,真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就像在黑暗中摸索。
3. “彷徨于路口,呐喊求指引”。
- 站在十字路口,我纠结着该走哪条路,着急地喊着:“谁来告诉我呀!”这不就是在彷徨中呐喊,渴望得到指引,如同我们面对选择时的纠结。
4. “呐喊冲云霄,彷徨原地绕”。
- 我和朋友们比赛跑步,我一边跑一边喊:“冲呀!”可有时候又会彷徨,不知道怎么才能跑得更快,就像在原地打转一样。
5. “心中有呐喊,眼中见彷徨”。
- 看到别人都有好多才艺,我心里喊着:“我也要学!”可又彷徨着从哪里开始,这不就是心里有想法但又迷茫的样子吗。
6. “彷徨寻方向,呐喊展力量”。
- 在黑暗的房间里,我有点害怕,喊着:“我要出去!”同时也在彷徨地寻找着门的方向,这呐喊不就是展现想要突破困境的力量吗。
7. “呐喊破迷雾,彷徨陷困境”。
- 遇到难题我大喊:“我一定要解决它!”但又会彷徨,感觉像陷在困境里出不来,我们不也常常这样吗?8. “彷徨不知措,呐喊寻勇气”。
- 要上台表演了,我紧张地彷徨着,嘴里喃喃着:“怎么办呀!”然后我大喊一声给自己打气,这不就是在呐喊中寻找勇气吗。
9. “呐喊驱恐惧,彷徨思前路”。
- 晚上一个人走夜路很害怕,我大声喊着给自己壮胆,同时也在彷徨思考着前面的路该怎么走,真的很纠结呀。
10. “彷徨心焦急,呐喊唤决心”。
- 面对一堆作业我好焦急,喊着:“快点做完呀!”这时的彷徨就是不知道怎么开始,而呐喊就是唤起自己赶紧行动的决心。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https://img.taocdn.com/s3/m/3f0a3478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3.png)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先生的两部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两部小说以其深刻揭露了中国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心的扭曲,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标志性作品。
本文将结合《呐喊》与《彷徨》,探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探索其中所包含的国民痛与历史痛。
一、《呐喊》中的国民痛史《呐喊》是鲁迅创作于1918年的一部小说集,其中包括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风筝》、《药》、《明天》等篇章。
这些篇章均以其对中国旧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剖析而著称,成为鲁迅文学的代表作品。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中国旧社会的揭露和对人性的观察,表现了一代人的心灵困境和国民的痛苦。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失意之人,因为自己的贫困和失败而抑郁不已,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而《风筝》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则是一个被家族教化和社会压迫得失去了自我,最终沦为了一个庸俗的商人。
这些形象的塑造,反映了鲁迅对中国旧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对国民痛苦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在《呐喊》中,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展示了国民的痛与历史的痛。
这部小说集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成为了中国文学进入现代主义的标志,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心的扭曲,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标志性作品。
《呐喊》之后,鲁迅在1933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彷徨》。
这部小说以其对中国当时社会的深刻刻画和对于人性的深入探讨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在《彷徨》中,鲁迅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细腻的笔触,揭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困惑和迷茫,表现了国民的痛与历史的痛。
小说中的主人公苏小姐和柳维深,一个被家庭和社会束缚,一个被爱情和生活挟制,都表现了一个个普通人的心灵困境和国民的苦难。
小说中还刻画了一系列的社会人物,他们或是个体的悲剧,或是集体的悲剧,共同组成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一副画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孔乙己》
? 通过孔乙己这个备受科举制度毒 害和摧残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 形象塑造,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 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
3、《药》 华小拴愚昧而可悲地死与夏瑜壮烈而 寂寞地死从不同层次对辛亥革命前后 社会阶级结构作立体性的透视,从而 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 因。华、夏的隐喻。
? 鲁迅通过两大系列多种人物形象(麻木 愚味的苦难中的民众与虽觉醒仍最终难 逃消沉沉沦或苦苦挣扎的知识分子)的 描写,揭示社会了病态和不幸,表达了 深广的忧愤。
? 三、表现的深切 ? 1、创作目的:揭出病苦,以引起
疗救的注意。
?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 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
? 四、格式的特别:小说艺术的重大突破; ? 短篇小说格局的借鉴与创造
? 中国传统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主要是白话章 回体与文言笔记体,《呐喊》与《彷徨》 则以现代白话小说样式为中国现代小说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 现代小说的大多数样式都可以从鲁迅小说中 找到发端,包括冷客观写实体、辛辣的社会 讽刺体、诗意的主观抒情体、讽刺的历史演 义体(故事新编)。
? 7、《在酒楼上》
? 20世纪20年代初新文化运动退潮,五四新 文化统一战线发生了分化,当年的战士 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许多 人在无所适从中导向颓唐,吕纬甫正是 这种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8、《孤独者》 魏连殳:曾经孤独地奋斗过,被当时 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 找不到,社会的黑暗扭曲了他的灵魂, 他在绝望中折断脊骨,“躬行我先前 年憎恶的,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 前所崇仰的,所主张的一切了”。
? 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系列 ? 两大系列,多种形态。 ? 系列之一-农民:辛苦麻木,逆来顺受; ? 系列之一-知识分子:曾经奋斗,痛苦挣
扎。
பைடு நூலகம்
? 多种形态: ? 1、觉醒者(反抗者):梦醒了无路可走,孤独寂
寞; ? 2、受害者:不幸,愚昧,麻木,被损害与被侮辱; ? 3、权势者;虚伪,冷酷,陈腐; ? 4、庸众(看客):冷漠,愚昧,无意中害人; ? 5、道德家:虚伪,可笑; ? 6、纯真者:人性美,天真纯洁。
4、《风波》 以1917年张勋扶植溥仪复辟为背景, 以质实老到的文笔描绘这起短命的政 治丑剧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戏剧性 的风波。
5、《祝福》 为《彷徨》首篇。 祥林嫂的精神悲剧; “我” 的悲剧。
6、《伤逝》 被称作是一首悼亡诗。以男主人公的 手记方式写成。由涓生在失败的现实 中痛苦地追忆有过的追求及其破灭的 经历,从一个侧面展示五四新青年的 生活和心灵历程。
第二章 鲁迅(一)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所作 的15篇短篇小说辑为《呐喊》 (狂人 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 风波、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正传、 白光、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不周山。后来再版时抽去《不 周山》), 由新潮社出版,为该社 “文艺丛书”之一;
表现主义等)手法的大量运用
? 六、《呐喊》《彷徨》的文学史意义 ? 1、以现代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同中国古
代近代小说划下了界限; ? 2、标志着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成熟; ? 3、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传统。
1926年,将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11 篇短篇小说辑为《彷徨》(祝福、在酒 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 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 离婚),由北新书局出版,为鲁迅自己 自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一、重要作品概况 1、 《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深刻地 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罪恶, 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的 “吃人”本质做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总纲”
?“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 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 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 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 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 社会。”(《南腔北调集·我怎么 做起小说来》)
? 2、在看与被看的深度叙事结构中揭示民族心 理的负面因素(国民精神的弱点);
? 3、在离去-归来-离去的深度叙事结构中表达 对知识者群体精神命运的思考。
? 作者不曾为任何单一的艺术格局所粘住不能 自拔,而是变化万千,无一雷同。从艺术技 巧方面也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
? 五、以我为主,兼纳他派:确立了现代 文学的现实主义主潮
? 现实主义主导下的多元共存的创作方法
? 1、现实主义的主导特征 ? 2、浪漫主义精神的始终贯穿 ? 3、现代主义(象征主义,心理分析、
9、《肥皂》 由四铭的外部表现(主要是语言、
行动)穿过表层心理意识、直潜 意识心理的深层意识结构做无情 的挖掘。 “由外而内的透视法”。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法。
10、《离婚》 是鲁迅自己所喜欢的小说,是作者亲 自选进《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的四篇小说之一(狂人日记、药、肥 皂)。小说写的是爱姑离婚事件,却 真实地写出一出社会悲剧和文化心理 悲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