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教学内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梳理张岱【人物介绍】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全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重点注释】1、是日更定矣是:这。
定:完了,结束2、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
挐:通“桡”,撑,划。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
更:还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勉强。
白:指酒杯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7、客此。
及下船客此:在此地客居;及:等到8、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一词多义】1一:上下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词,一。
2更:是日更定矣:初更。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一文学常识选自《陶庵梦忆》。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本文写于明亡之后,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
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读之令人感叹唏嘘。
二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点明看雪的年月、地点、环境、具体时间,描写西湖雪景;第二段:①亭中会客经过;②借舟子之口,抒发感慨。
本文所写两件事: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偶遇佳客思路框图痴——山水(天人合一)情趣(高雅脱俗)故国(伤感怀念)四、文章主旨本文描写了湖心亭雪后的奇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表现了作者的清高孤傲,不媚不俗的情怀。
五注释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惟长堤一痕上下一白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焉得更有此人强饮三大白客此及下船舟子人鸟声俱绝相公六课后问答题(一)朗读并背通课文。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1.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侧面写出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突出雪大,寂寥凄清。
2.全景式“雾淞沆旸,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ー白。
”全景式写出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的世界。
3.集合式描写,“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勾勒出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4.白描。
“雾淞沆旸,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ー白。
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详解(考点+要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一、课文简介【阅读提示】大雪净化了天地,冻结了人声鸟语,也激发了作者游览西湖的雅兴。
他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看到雪中的西湖果然风光不凡。
更没想到的是,这种情形下还有先“我”而至的赏雪人。
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境界?如此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文字,又带给我们怎样的美感?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⑦、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⑧!”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⑨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
及下船,舟子⑪喃喃曰:“莫说相公⑫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①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④[拏(ná)]撑(船)。
⑤[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⑧[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⑨[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⑩[客此]客居此地。
⑪[舟子]船夫。
《湖心亭看雪》复习要点
《湖心亭看雪》复习要点《湖心亭看雪》复习要点复习是我们学习的重点,那么关于诗人张岱的佳作《》复习的重点是什么呢?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快乐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整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1. 湖心亭的背景介绍湖心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拙政园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
它建于明代,原名“乐春亭”,后改为“湖心亭”。
湖心亭坐落在一片水面上,四周环绕着青石栏杆,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
2. 湖心亭的建筑特点湖心亭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四方形结构:湖心亭呈四方形,每边都有一个门洞。
这种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四方之象征的重视。
- 重檐歇山顶:湖心亭采用了传统的重檐歇山顶设计,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华丽而富有韵味。
- 柱子和栏杆:湖心亭的柱子和栏杆都采用了精美的雕刻工艺,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
3. 湖心亭看雪的意义湖心亭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每年冬天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雪景。
湖心亭看雪有以下几个意义: - 美景欣赏:湖心亭周围的水面和园林在白雪覆盖下变得更加美丽,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
- 文化体验:湖心亭看雪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能够让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文化。
- 心灵洗涤:在湖心亭看雪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远离喧嚣和压力,沉浸在自然与艺术之中,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放松。
4. 湖心亭看雪的最佳时间湖心亭看雪最佳的时间是冬季,特别是下雪后的第二天。
此时,白雪覆盖着整个园林,形成了一个纯净而美丽的景象。
5. 湖心亭看雪需要注意的事项在湖心亭看雪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穿着保暖:冬季气温较低,看雪时应穿着厚实的衣物,以免感冒。
- 小心行走:湖心亭周围的地面可能会变得湿滑,需小心行走,以免摔倒受伤。
- 保护环境:观赏雪景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植被。
6. 湖心亭看雪的相关诗词湖心亭看雪是中国文人雅士常有的题材,以下是几首与湖心亭看雪相关的著名诗词:- “江山如画,一笔带过。
忽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复习八年级《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复习一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人名),明末清初(朝代)人。
问题翻译句子湖上影子,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两三粒人影罢了。
问题:“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试分析其中妙处。
回答:意境是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银白世界。
文章主题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
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赏析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整理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整理一、填空。
①文言文《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号陶庵,明末清初人。
本文是一篇游记。
②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解释加点字。
(1)是日更定(指初更以后)..( 2)余挐一小船(牵引,这里是划船的意思).(3)拥毳衣炉火(细毛皮衣)..(4)雾凇沆砀(雾气弥漫的样子)..( 5)上下一白(副词,全,都)(6)惟长堤一痕(只有..( 7)客此(在此地客居)(8)及下船(等到...( 9)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10)余强饮三大白(勉强,尽力)(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11)舟子(船夫)(12)更有痴似相公者(对书生的尊称)....三、一词多义。
(1)是①是日更定矣 __这 __②是金陵人__判断动词 __(2) 白①上下一白__白色 __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__(3) 一①上下一白__副词,全 __②惟长堤一痕 _ _数词,一 __)))(4) 更①是日更定矣__ɡē nɡ,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为 2 小时 __②更有痴似相公者_ɡè nɡ,还__四、词类活用。
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_客居 __.五、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第13课《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知识梳理-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湖心亭看雪》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①//是日更(ɡēnɡ)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砀(hàng d 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第一段:主要交代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时间、环境和舟中所见雪景。
第①层: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状况。
第②层:记述舟中赏雪的具体经过。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①//及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像您)这样的人呢!”(他们)拉第二段:主要写湖心亭赏雪时的奇遇。
第①层: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第②层: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文学常识】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总结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总结《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总结导语: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识点总结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cuì衣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更定。
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
拿:撑,划。
(3)雾凇沆砀。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还。
(5)是金陵人,客此。
客:客居。
(6)及下船。
及:等到。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点拨:第l句是正面描写,第2句是侧面烘托。
(2)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怀念的句子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2下一页《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总结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人名),明末清初(朝代)人。
问题翻译句子湖上影子,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两三粒人影罢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明王朝灭亡后所写,是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班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育古文的阅读理解力量。
2.品尝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之痴。
【教学重点】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肤浅的故国之思。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让同学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
老师预设整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苏轼,“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等诗句。
依据同学回答,老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顺缠绵。
可是假如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楚)1.找两个同学读课文,同学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2.生依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留意朗读的语气;3.同学依据录音齐读课文。
三、文章大意读中通同学依据自己预习状况找出理解不了的地方小组争论,组内理解不了的地方,提出问题,全班解决。
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第一段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了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和一个舟子呢?究竟是几个人去的?2.“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三个“与”用的太重复了,有点拖沓,改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或“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好不好?明确:不好,修改后的句子把四种景物断开了,而原句三个“与”把四种景物相连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天地苍茫的浩大气概。
初二上册语文第29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一、生字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
二、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
雾淞,雾气和水气。
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
引申为细微的事物。
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
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
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三、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四、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3、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整理资料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整理资料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朝代。
-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作者入山著书以终,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二、字音字形。
1. 重点字音。
- 更(gēng)定: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 毳(cuì)衣:细毛皮衣。
-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 一芥(jiè):一棵小草。
- 铺毡(zhān)对坐:铺着毡子。
- 强(qiǎng)饮:尽力地喝。
- 喃喃(nán):低声说话的样子。
2. 重点字形。
- “毳”字,注意笔画顺序,不要写错。
- “凇”与“淞”的区别,“凇”指雾凇,“淞”用于地名如“吴淞”。
三、重点实词虚词。
1. 实词。
- 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 是日更定矣:是,这。
- 余挐一小舟:挐,撑(船)。
- 拥毳衣炉火:拥,裹、围。
- 上下一白:一,全。
- 惟长堤一痕:惟,只。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
更,还。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 及下船:及,等到。
- 莫说相公痴:莫,不要。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 更有痴似相公者:似,像。
2. 虚词。
- 而。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而”,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
- 焉。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焉”,表示疑问,哪里、怎么。
四、一词多义。
1. 一。
- 上下一白(全)- 惟长堤一痕(数量词,一道)2. 更。
-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五、古今异义。
1. 余。
- 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
- 今义:剩下。
2. 白。
-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今义:白色。
3. 是。
- 古义:这。
例:是日更定矣。
- 今义:判断动词。
六、句子翻译。
《湖心亭看雪》-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文必备知识清单
《湖心亭看雪》知识清单湖心亭看雪张岱 (明代)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诵读理解1、字音更(gēng)定拏 (ná) 毳(cuì)衣雾凇沆砀 (hang dàng )一芥( jiè) 铺毡 (zhān) 更(gèng ) 有此人喃喃( nán)2、字词(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这里指苏堤。
一,数词。
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
13、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13、湖心亭看雪文言知识点整理一、作者简介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清兵南下灭明后,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这是一篇追忆西湖雪夜景色的散文,抒发了作者深挚的湖山隐逸之思。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
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
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1.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2.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 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3.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4.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5.湖中焉得更(gèng) 有此人6.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7.舟子喃(nán)喃曰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一词多义(一)是1.是日更定矣(代词,这)2.是金陵人(表判断)(二)一1.上下一白(副词,全)2.长堤一痕(数词)(三)更1.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2.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四)白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2.上下一白(白色)(五)大1.见余大喜(副词,非常、十分)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与“小”相对)二、古今异义1.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下。
《湖心亭看雪》知识总结202009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总结考点一、作家作品知识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散文家、史学家。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考点二、重点词语解释1、俱,都。
32、绝:消失。
3、是日:这天。
是,这。
4、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
5、拏:牵引,划(船)。
6、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
拥:这里指带着。
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
雾凇:雾凝在树枝上而成的冰晶,这里指雾气弥漫。
沆砀,天上的白气。
这里指雾气弥漫。
沆,形容大水。
8、一白:全白。
一:全,都。
9、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痕:痕迹。
10、芥:小草。
311、焉得更有此人:怎么可能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12、白:这里指酒杯。
13、客此:在此地客居。
14、舟子:船夫。
15、及:到……时。
喃:象声词。
16、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7、更(有):还。
18、似:像。
19、痴:傻,这里指着迷,入迷。
3考点三、句子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湖心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3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考点四、朗读停顿划分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考点五、理解评价与赏析1、文章主题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不随波逐流的情怀。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学案一二原文知识点第12课《湖心亭看雪》一、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故事背景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
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翻译课文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崇祯五年:即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这一天。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止,停。
拏(ná):携,带。
毳衣:细毛皮衣。
毳(cuì),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
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
芥(jiè),小草。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
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
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湖心亭看雪一、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概括选自《陶庵梦忆》。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本文是张岱小品文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达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同时隐含了淡淡的故国之思、故国之悲。
文章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
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第一段写看雪经过及所见雪景(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第二段写湖心亭赏雪的奇遇,借舟子语痴含蓄地表达志趣。
二、重点实词、虚词解释1.余.住西湖:我2.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3.是.日更定..矣:这;晚上八时左右 4.余拏.一小舟:撑(船)5.拥毳..衣炉火:裹,围;鸟兽的细毛6.雾凇沆砀....: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白汽弥漫的样子7.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罢了 8.有两人铺毡对.坐:相对9.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焉,哪里)10.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表顺承11.问其.姓氏:代词,他们 12.客此..:客居此地13.及.下船:等到 14.舟子..喃喃曰:船夫15.莫.说相公..痴:不,不要;旧时对士人的尊称16.更.有痴似.相公者.:还;像;的人三、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湖心亭看雪》知识复习要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复习要点《湖心亭看雪》知识复习要点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
第二段,主要描绘西湖雪景。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出了雪景神采。
第三段,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二)中心思想: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三)写作方法1、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白描手法)。
,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2、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十、理解性默写、内容填空、填空题。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答:余客客于客6、①文章的文眼是:痴。
②作者写“雪”是按什么顺序?由面到点十一、理解探究开放性试题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答: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答: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简答题(72道)(1).对于《湖心亭看雪》一文,既然是看雪,但为什么要写与金陵来客一起喝酒呢?(1).答案解析:为了增加赏雪的情趣。
(2).《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描写景物采用了以小衬大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
(2).答案解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3).《湖心亭看雪》文章结尾“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湖中人比“相公”更痴?(3).答案解析: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值年关。
(4).品析“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的妙处。
(4).答案解析:写出了西湖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意同也可)(5).《湖心亭看雪》的标题为“湖心亭看雪”,按照道理作者应该运用大量笔墨写看雪时的景象,而作者却只寥寥几笔写了西湖的景色,为什么?(5).答案解析:作者用寥寥几笔,却勾画出了湖心亭雪后的美好景象,而且作者并没有只停留在写景上,而是通过游人的雅趣与感受,动中写静,静中有动,衬托出湖心亭的美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意对即可)(6).作者写到眼前之景时,为什么用“一点”、“一芥”、“两三粒”来形容“湖心亭”、“小舟”、“舟中人”?(6).答案解析:“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三个词极言事物之小,而这正是为了反衬雪之大,在天地之间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
(7).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7).答案解析:不矛盾。
因为“舟子”虽与“相公”同行,但由于学识、修养、志趣、个性的不同,他对“相公”的行为不能理解,所以他存在犹如不存在,因此无视“舟子”的存在。
(8).《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8).答案解析: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相公的“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
(9).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9).答案解析:独往看雪显情趣,对坐饮酒抒闲情。
(10).《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几句?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的?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10).答案解析:①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作者写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叫白描。
③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的顺序。
(11).和作者一同前往的不是还有舟子吗,为什么说“独往”呢?(11).答案解析:一道去的舟子,那是生活所使,没有作者那种独特的审美情趣的。
(12).文章最后,舟子说相公和亭上两人“痴”,他们到底“痴”在何处?(12).答案解析:“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
(13).《湖心亭看雪》中,开头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当时已是清初,而作者却用明代纪年开头,表明了什么?(13).答案解析: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这仍是大明的天下,其中深喻对故国的怀念。
(14).《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14).答案解析:路无行人,天下无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15).《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5).答案解析:表现了作者孤傲高洁,不随波逐流的心境,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特立独行的个性。
(16).你能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吗?在写景上,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16).答案解析: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
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
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17).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用近一半笔墨写人,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17).答案解析: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
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
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18).请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这句话应该怎么来翻译呢?(18).答案解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中(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19).从“一痕,一点,一芥”你感受到了什么?(19).答案解析:痕、点、芥,都是表示事物小的量词,突出了雪后西湖苍茫空阔、一片雪白的景象。
(20).这样的大雪天,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你感受到了什么?(20).答案解析:深夜独往,大概是作者不想被人看到,也不想看到人,展现了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像冰雪那样高洁的情怀)(21).你觉得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什么作用呢?(21).答案解析:交代这些都是为了突出“独”字。
“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22).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22).答案解析: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
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
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23).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23).答案解析: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
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
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24).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24).答案解析: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
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
‘‘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25).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
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25).答案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
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
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
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2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26).答案解析: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27).“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27).答案解析: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28).“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28).答案解析: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29).既然知音难觅,为何不互留联系地址姓名,不进一步了解身份官职,只是说“金陵人,客此”?(29).答案解析:注重的心灵的交流,注重的眼前的景,心中情,而不是身外俗事。
这也是他们不同常人,“痴”的性情的表现。
(30).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是清朝,而开头时间依然以明朝的崇祯年号记录时间。
有何深意?(30).答案解析:文章弥漫一种淡淡愁绪,对故国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31).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说说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31).答案解析: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2).马致远的《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对九种景物进行排列,勾勒出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这给人以萧条暗淡之感,此时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之情从心底弥散开来,抬头远望漫漫古道,耳边呼啸的秋风,看看长途跋涉的瘦马,个人一种断肠的感觉,这就是白描,本文运用的白描的手法,具体哪一处?找出来谈谈你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