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复习之分析综合(优秀实用)
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分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全国通用)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分析(原卷版)T知识点讲解方法一、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些什么内容。
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方法二、借助名词(代词)断句考点梳理:在名词代词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谁做什么事情。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公、卿、君、彼、此、其、之方法三、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考点梳理: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方法四、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考点梳理: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常用虚词是标志:古人喜欢“之乎者也”这些虚词,用在句子的开头或者结尾虚词通常是语气词,可以在其前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发语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可断句;③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④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典例剖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方法五、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考点梳理: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顶真句等,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之分析综合
【示例】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 是否有误。 原文:隆庆元年(葛守礼)起户部尚书。奏言:“畿辅、山东流移日 众,以有司变法乱常,起科太重,征派不均。工匠及富商大贾,皆 以无田免役,而农夫独受其困,此所谓舛也。乞正田赋之规,罢科 差之法。”诏悉举行。
选项B: 葛守礼关心农民。他认为徭役征派不合理,造成全国各 地出现了大量的流民移民,所以建议解除征财物和派差役的法令, 皇帝下诏实行。
当堂练3: 原文(2019年全国卷Ⅰ )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 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 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 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 起矣。
文言文专题复习 分析综合
分析综合题是高考文言文阅 读的必考题,高考往往采用 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
题干术语: “概括与分析”
设误角度: 概括、人物、地点、时间、 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
——单项选择——选错误【转述文意】 1.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按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
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罢科差之法。”诏悉举行。
不合事理
选项B:葛守礼关心农民。他认为徭役征派不合理,造成全国各地 出现了大量的流民移民,所以建议解除征财物和派差役的法令, 皇帝下诏实行。
翻译句子:
译:京城附近、山东一带
畿辅、山东流移日 的流民日益增多,因为
众,以有司变法
有司变法扰乱纲常,征
乱常,起科太重, 收的科税太重,征派又
当堂练6: 原文:(珪)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 忤权幸去。……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 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 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明史·傅珪传》
专题07文言文阅读(解析版)-备战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划重点
专题07文言文阅读★知识划重点★文言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
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
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
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吉林卷1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
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
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
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
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
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如江苏常州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成侯邹忌为齐相》,湖北黄石卷《出师表》与《诸葛亮言家事》);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广西柳州卷《三峡》与《与朱元思书》);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如湖北潜江卷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与《虎丘记》);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如山东滨州卷《鱼我所欲也》与《晏子谏景公》,福建厦门卷用两段赏荷的材料)。
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
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迁移。
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突破课件:第五节分析综合(安徽专用)
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
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
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说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 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 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
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3.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 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 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 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
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较为准确的分
析或概括。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知识盘点 • 要点归纳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1.“文中的信息”包括以下方面:①表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阅读时不妨边读边勾画,在勾画的基础 上概括段意、层意,理清文章的思路,把
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命题人在设置本考
点题目时,常常会设置一些“陷阱”,干扰 考生的思维.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 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
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这应引起考生的注意.解答这类题目,要 养成分层阅读的习惯.近年高考题中的
阅读文段都不太长,多为史传文,其内容
往往与文章结构有关联,通过分层,我们 可以更好地掌握文中事件的变化、人物 性格的不同侧面、人物履历的变化以及 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等,从而更好地对
内容要点加以概括和归纳.
现人物行为主旨的.②体现人物志向或 行为主张的.③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 操的.④展现人物性格的.⑤非传记类文 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
2022年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分析专项复习卷二十三(含答案)104847
2022年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分析专项复习卷二十三试卷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100分)(3)结合选文,说说朱熹是一个怎样的人。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檐①堂②洿③【乙】折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
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以为④⑤(3)【甲】文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从什么角度表现了莲的哪种品质?4(节选自郑燮《游江》)【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分析和概括题技巧(优秀实用)
答案 原文是“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张冠李戴。
4.比对时间、地点,看是否时间、地点穿越
(1)原文:洪武元年,(顾时)拜大都督府副使兼同知率府事。四年 为左副将军,克成都。六年从徐达镇北平。逾年,召还。八年 复出镇。十二年卒,年四十六。(节选自《明史·顾时传》) 选项:顾时一生戎马倥偬,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在明朝建立之后 ,就被任命镇守北方重镇——北平,一直到洪武十二年去世。
2.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1)原文:(刘随)迁右司谏,为三司户部判官。随在谏职言数事, 尝言:“今之所切,在于纳谏,其余守常安靖而已。”王钦若既 死,诏塑其像茅山,列于仙官。随言:“钦若赃污无忌惮,考其 行,岂神仙耶?宜察其妄。” (节选自《宋史·刘随传》) 选项:刘随恪尽职守,言行一致【观点】皇帝下诏给贪官王钦若 塑像,他极力反对,皇帝只好作罢;他曾认为皇上接受谏议是最 紧迫的一件事,同时,他自己也积极进谏【依据】。
答案 选项 “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原文说“
遂矫旨令二人致仕”,“矫旨”是正确理解句意的关键,
意谓阉党假传圣旨让他二人辞官退休,非“坚持离职”。
(2)原文:(陈登云)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 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 赍帑金振之。(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3.故意曲解
• 命题者故意按照人们对某人的一般看法去理解作者的 观点态度,从而曲解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从而曲解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以考 生必须要很强的文本意识,本考点解答必须立足文本。 生必须要很强的文本意识,本考点解答必须立足文本。 年全国卷Ⅱ 如2007年全国卷Ⅱ第10题B项: 年全国卷 题 项 • 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 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 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 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 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 (分析)错误点在“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分析)错误点在“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命题者巧妙运用常理推断:既然“ 命题者巧妙运用常理推断:既然“高祖屈已礼待契 那么安重荣的行为当受到高祖的指责, 丹”,那么安重荣的行为当受到高祖的指责,所以就 会“坚决反对”。不注意看文本的考生也就相当然认 坚决反对” 为此答案正确。仔细梳理文本就会发现, 为此答案正确。仔细梳理文本就会发现,文本中有专 门的语言指出高祖对安重荣行为的态度: 门的语言指出高祖对安重荣行为的态度:“姑息重荣 不能诘。”“姑息 就表示不会坚决反对。 姑息” 不能诘。”“姑息”就表示不会坚决反对。
3.注意准确翻译
因为多数错误选项其根源在于考生 容易以今律古,常常想当然,而不注重 对重点词语进行准确翻译,造成对文本 内容的误解。命题者就是抓住这点来考 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所以在分辨信息点 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 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 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是文言阅 读考查的必考考点,能力层级为 C,该考点涵盖三条要点:“筛 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 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分析综合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
文言文分析综合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文言文分析综合公开课教案1一、导入新课出示常见的文言文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文写成的。
用文言写出的__就叫文言文。
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1、师范读课文。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六、课后扩展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板书设计:学弈一人专心致志弗若另一人思——射鸿鹄。
文言文分析综合公开课教案2教学目标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3)概括分析简答题
充分理解文本,筛选相关信息,分析整合:重复的内容 删选,互补的内容合并,圈画有概括性的词语,辨明无概括 性词语的意思和性质。但是,很多考生只会抄录原文,不能 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提炼整合,导致作答不够精准而丢分。
试题易错点
一、不明命题角度和范围,忽略隐含信息 简答题命题角度灵活多样,有的要求概括人物做的事情,有的要求分析、推断人物做 某事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形象,有的要求发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等等。 往往切口不大,指向明确,涉及的文本区间有时局限于一段或几段。在读题时一定要耐心 地读透题干,审清要求,特别要注意审准命题角度和命题范围。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 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2新课标Ⅱ卷
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 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比较分析 概括人物特点
2021新高考Ⅰ卷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 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②死间:指派往敌方的间谍 不能脱身而为敌方所杀。
题目
李靖在与突厥的战争中不顾唐俭安全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战争中机不可失; ②认为唐俭无法使突厥归附; ③为了消除国家大患顾不得个人小情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 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 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 哉!”(由此处画线句可知:李靖认为战争中机不可失) 太宗曰:“昔唐俭使突厥,卿因击而败之。人言卿以俭为死间②,朕至今 疑焉。如何?”靖再拜曰:“臣与俭比肩事主,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 纵兵击之……”(由此处画线句可知:李靖认为唐俭的说辞必然不能使突厥 归顺,他作为使臣的价值并不大)。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2课 典型例题(含解析)
第02课典型例题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
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
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
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二、考查题型及命题特点
• 2017年(新课标Ⅰ)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 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 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 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 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 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 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二)多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多在“具体行为事例(分析)” 设误。
第二步:细读题目 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 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 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正确项。 特别提示:要善于联系已有知识,实现知识迁移。 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 最后一题较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 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另外一项的错误也往往是个 小问题。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能了解全文内容,再去 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 特别提示:应该尊重原文, 不可以偏概全。
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
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 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
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 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 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
B 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
二、考查题型及命题特点
• 2016年(新课标 I)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 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 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 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 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2. 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
诗叔文父唱谢B.和混弘, 赏微住 识简在 ,言乌 称服衣 为众巷微,,子此称。举为受乌到衣重之34视..游人人,;物物他又道性参极德与格有集品和文会行情才,和感口常聪。才与明,子受才弟到智们;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
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
二、考查题型及命题特点
(一)选项内容构成:对传主形象的评价(概括)+具体行为事例(分析)
• 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峻将他A.作弘为微后出嗣继。从新叔家,比一原心来只家爱庭读富1书.有人。,物他但行是他为陈只举郡是止阳接特夏受人点数,;千从卷叔书谢
• 2015年(新课标 I)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 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可 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 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祟、观年间 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 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 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 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 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 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 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 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 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 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
特别提示:此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 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熟练 运用,可少走很多弯路。切记!
一、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语文学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分析综合” 具体包括三点:(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近年来全国卷一 般是第12小题(必考)。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之
分析综合
文言文阅读步骤 对这种传记选段的阅读,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文段的梗概, 知道叙事的脉络;二是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能对其进行简要的 分析。在这两点之外,还附加有找出题目中与原文相抵牾的地方。 总起来说,阅读应该围绕“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一 个主干来抓信息要点。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阅读: 第一步:整体阅读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 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用符号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 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 语或宾语,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确选段的梗概。 特别提示: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不要在个别词句上 纠缠。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 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 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 前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 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A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