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液相色谱法

合集下载

经典液相色谱法平面色谱分析

经典液相色谱法平面色谱分析
0.1~0.2 >5000 3~6 3 ~ 20 0.1 ~ 0.5 5 ~ 10
18.6 纸色谱法
18.6.1 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paper chromatography
~是以纸为载体的色谱法,分离原理
属于分配色谱的范畴。
固定相:纸纤维上吸附的水分。(或甲酰胺、 缓冲液等滤纸可以吸留的物质。) 流动相:不与水相混溶的有机溶剂。或可与 水混溶的溶剂。
l2、l1分别为原点至两斑点中 心的距离, d为两斑点中心间的距离 ,W1、W2为斑 点的宽度。
分离数 定义在相邻斑点分离度为1.177时,在
Rf 0和Rf 1两种组分斑点之间能容纳的 色谱斑点数。
SN l0 /b0 b1 1
其中,b0、b1为Rf 0和1时组分的半峰宽, 二者由外推法获得。
c.点样方法 吸取一定量的样液,轻轻接触于薄层的
点样线上,点样线一般距薄层底边 1.5~2cm, 点间距约0.8~1.5cm(新药典规定为1.5~2.0 cm)。点样后形成的原点面积越小越好,一 般原点直径不超过2~4mm为宜。
展开和展开剂的流速
展开
先预饱和。展开前,将薄层板置于盛有展 开剂的色谱缸内饱和15~30min,此时薄板不与 展开剂直接接触,当色谱缸内展开剂蒸汽、薄 层与缸内大气达到动态平衡时,即饱和时,再 将薄层板浸入展开剂中,称预饱和。
常用展开剂:水饱和的正丁醇、正戊醇、 酚等,即含水的有机溶剂。
为了防止弱酸、弱碱的离解,加入少量 的酸或碱。如甲酸、醋酸、吡啶等。
纸色谱的操作步骤有点样、展开、显色、 定性定量分析几个步骤。
复习题
1、在硅胶薄层板A上,以苯-甲苯(1:3)为 展开剂,某物质的Rf值为0.50,在硅胶板B 上,用相同的展开剂,此物质的Rf值为0.40, 问哪块板的活度大?

经典液相色谱法

经典液相色谱法

返回章目录
返回章目录
分析化学课件
液-固...
离子交...
薄层色...
纸色谱...




1、液-固吸附柱色谱法
X:溶质分子 Y:流动相分子 a:吸附剂 m:流动相
分析化学课件
液-固...
离子交...
薄层色...
纸色谱...




1.1 基本概念
1.1.1吸附色谱法(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




3.5.2 展开 先饱和15-20min,防止边缘效应 , 先饱和 展开剂浸薄层板下端0.5cm,不能浸住起始线 , 展开剂浸薄层板下端 层析缸应密闭 展开方式:单向展开,双向展开…… 展开方式:单向展开,双向展开
分析化学课件
液-固...
离子交...
薄层色...
纸色谱...




3.6 定性和定量分析
分析化学课件
液-固...
离子交...
薄层色...
纸色谱...




1.3 吸附等温线 一定温度下,某组分在吸附剂表面吸附达平衡时, 该组分在两相中的浓度相关曲线
分析化学课件
液-固...
离子交...
薄层色...
纸色谱...




等温线 直线型 凸型 凹型
色谱峰 对称 拖尾 前沿
原因 吸附剂表面没被饱和 吸附剂表面具有吸附能力不 同的吸附位点 进样量较大
分析化学课件
液-固...
离子交...
薄层色...
纸色谱...

经典液相色谱法

经典液相色谱法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硅醇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游离羟基(Ⅰ),另一
种是键合羟基(Ⅱ),当硅胶加热到200℃以上时,失
去水分,使表面羟基变为硅醚结构(Ⅲ),后者为非
极性,不再对极性化合物有选择性保留作用而失去
色谱活性。
H O
Si (Ⅰ)
HH OO
Si Si (Ⅱ)
O Si Si
(Ⅲ)
由于硅胶具有弱酸性,所以选择性地保留胺类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制备含粘合剂的硬板,要先制备固定相的匀浆,调 制固定相的匀浆时可将一定量的固定相按上表比例加入 适量水或粘合剂,在研钵中或在匀浆器中调匀,倒入手 动或自动涂布器中涂布。室温下阴干后,活化后备用。
定性定量分析时薄层厚度为0.3~0.5mm,制备薄 层厚度为0.5~2mm。 (2)预制板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2. 首先将被分离样品溶于一定体积的溶剂中,选用的溶
剂极性应低,体积要小。 上样前,应将柱上端的溶剂放出至近吸附剂表面。沿
管壁加入样品溶液,溶液加完后,打开活塞使液体慢慢放
在洗脱时,用分液漏斗连续不断地加入洗脱剂,并保 持一定高度的液面。在收集洗脱液时,应采用等份集。 3
可以通过分段收集流出液,采用相应的物理和化学方 法进行检出。常用的检出方法很多,如化学反应法、TLC 及其它方法。
和其它碱性化合物。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2. 氧化铝
碱性氧化铝(pH9~10)适用于碱性和中性化合物
中性氧化铝(pH7.5)适用范围广,凡是酸性、碱 性氧化铝可以使用的,中性氧化铝也都适用。
酸性氧化铝(pH5~4)适用于分离酸性化合物。
第一节 吸附色谱法
(二) 吸附剂的活性和含水量有一定的关系。含水量

烷基酚 液相色谱法

烷基酚 液相色谱法

烷基酚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LC)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化合物的技术,而烷基酚通常指的是一类具有烷基基团(例如甲基、乙基、丙基等)的苯或酚衍生物。

在液相色谱法中,烷基酚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柱和流动相来进行分离。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的步骤和条件:
●色谱柱: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对于烷基酚的分离至关重要。

不同的柱具有不同的选择性
和分离效果。

●流动相:流动相是在色谱柱中运动的溶剂混合物。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有机溶
剂或水溶剂,以实现对烷基酚的有效分离。

●检测器:常用的检测器包括紫外光谱检测器(UV 检测器)、荧光检测器、质谱检测器
等,具体选择取决于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温度和流速:控制色谱柱的温度和流动相的流速对于实现有效的分离也是重要的参数。

这里提到的是一般的条件和步骤,具体的实验条件会根据研究目的和分析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实验室中进行液相色谱法分析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分析目标和仪器条件进行合适的优化。

经典色谱法液相

经典色谱法液相
39
展开系统旳优化
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水 (6:3:1.5:1.5:0.5)
40
3、展开过程旳控制
(1)展开方式:屡次、分步展开
A B
一次展开
A B
屡次展开
41
展开过程旳控制
(2)溶剂蒸气旳饱和程度 ①产生边沿效应
原因:低极性低沸点物质在薄层板边沿易挥发
克服方法: a “预饱和” b 层析缸内壁贴浸湿旳滤纸条 c 点样时不要太靠边沿
理论互换容量:每克干树脂具有可互换基团旳数目 实际互换容量:每克干树脂真正参加互换旳基团数目 用酸碱滴定法测定,单位以mmol/g表达。树脂旳互换容量 一般为1~10mmol/g。
15
2、性能
③再生
互换
RSO3-H+ + Na+ + Cl- 再生 RSO3-Na+ + H+ Ʊ+OH- + Na+ +Cl- 再生
薄板:玻璃、塑料薄膜、铝箔 吸附剂:硅胶、氧化铝
26
二、硅胶薄层色谱法
(一)分类: 硅胶H、硅胶G、硅胶HF254、硅胶GF254 G:指含煅石膏(Gypsum)黏合剂
H:不含黏合剂
F254:含一种在254nm下能发出黄绿 色荧光旳无机荧光剂
F365:含荧光剂,365nm紫外光照发光
含荧光剂旳硅胶合用于本身不发光又无合适显色剂显色 旳物质
粒度:10~40μm(250~300目) 27
(二)分离机理
1、样品分子与展开剂分子对硅胶表 面硅醇基旳竞争吸附 2、展开剂对样品分子旳溶解
28
硅胶薄层色谱法
(三)操作措施: 制板 点样 展开 检视

液相色谱

液相色谱
经典液相色谱 常压或减压 填料颗粒大 柱效低 分析速度慢 色谱柱只用一次 不能在线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 高压,40~50MPa 填料颗粒小,2~50μ m 柱效高,40000~60000块 /m 分析速度快 色谱柱可重复多次使用 能在线检测
(二)、HPLC与GC异同点
气相色谱 只能分析挥发性物质,只能分 析20%的化合物 不能用于热不稳定物质的分析 用毛细管色谱可得到很高的柱 效 有很灵敏的检测器如ECD和较 灵敏的通用检测器(FID和TCD) 流动相为气体,无毒,易于处 理 运行和操作容易 仪器制造难度较小 高效液相色谱 几乎可以分析各种物质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类
1 按固定相的聚集状态可分为:
• 液液色谱法(LLC)
• 液固色谱法(LSC)
2 按分离机制可分为:
• 分配色谱法
• 吸附色谱法
• 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 离子交换色谱法
• 分子排阻色谱法
• 亲和色谱法
四、流程及主要部件
process and main assembly of HPLC
。亲和力大,保留时间长。
阳离子交换: 阴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反应达到平衡时,保留值决定于平衡常数。容量因子 k’ 与平衡常数 K 成正比,且与流动相中的反离子浓度( M+ 、 X- ) 成反比。 流动相:阴离子离子交换树脂作固定相,采用酸性水溶液;阳离 子离子交换树脂作固定相,采用碱性水溶液; 应用:离子及可离解的化合物,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等。
四、 离子对色谱
ion pair chromatography 原理:将一种(或多种)与溶质离子电荷相反的离子( 对离子或反离子)加到流动相中使其与溶质离子结合形成疏 水性离子对化合物,使其能够在两相之间进行分配;

经典液相色谱法

经典液相色谱法
4.洗脱顺序
色谱柱一定,Ka大,即极性越强的组分吸附力越强→→→
柱色谱:tR越长→洗脱慢;反之Ka小,极性越弱组分先被洗脱。 平面色谱:Rf越小→展开慢;反之Ka小,极性越弱组分展开快。
❖ 附:常见化合物极性
❖ ①见登山图1

②双键↑,吸附力↑
羧酸 酚

③分子内氢键,吸附力↓
醇 酰胺
胺类
酮 酯 二甲胺
1. 被测组分性质(极性大小): 烃< - - - - - - - - <羧酸
2. 吸附剂的活性: 吸附剂的活性↑大,对组分的吸附能力↑强,K ↑大 强极性物质——选择弱吸附剂 弱极性物质——选择强吸附剂
3. 流动相的极性: 流动相极性↑大,对组分的展开能力↑大 , K ↑小 “相似相溶”原则 :根据组分性质、吸附剂的活性, 选择适当极性的流动相
✓ 分离对象:大分子量(>2000)的化合物 有机聚合物(如 聚烯烃、聚苯乙烯和聚酰胺等) 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低聚糖、肽类等)
局限: ✓ 不能分离大小相近的化合物 ✓ 为得到良好的分离,组分的分子量应相差10%以上。
应用
✓ Kp∝尺寸∝相对分子质量——
可应用于高分子分子量的测定
➢ 结论:
分 类:
平面色谱
薄层色谱 (TLC) 纸色谱 (PC)
吸附薄层色谱 分配薄层色谱 分子排阻薄层色谱
薄层电泳法
一、平面色谱参数
(一)定性参数
1、比移值(Rf)
Rf 原点 原到 点组 到分 溶斑 剂点 前 心质 沿 的量 的 距中 距 离 LL0离
Rf=0: 组分在原点,完全被固定相保留
L
0
Rf=1: 组分在前沿,完全不被固定相保留
适用:分析酸性或中性物质 ,如有机酸、氨基酸、甾体等 选择性保留碱性物质,如胺类

经典液相色谱法2

经典液相色谱法2

吸附剂粒径对展开速度、Rf 值和分离效果的影响: • 颗粒大,则总表面积小,吸附量低,展开速度快,展 开后斑点较宽,分离效果差。 • 颗粒太小,则展开速度太慢,而且不易用干法铺板。 因此,应该选用颗粒大小适宜的吸附剂,而且其 粒度分布要窄。 吸附剂颗粒大小表示方法: • 颗粒直径(以µm表示), • 筛子单位面积的孔数(以目表示) 干法铺板所用吸附剂颗粒直径一般在75~100µm 或150~200目较为合适,而湿法铺板则用更细的颗粒, 为10~40µm或250~300目。聚酰胺则一般在100~180 目范围内。高效薄层板的颗粒直径为5~10µm。
在薄层色谱使用的一般条件下,固定相、流动 相都不很明确,它们都与蒸汽相一起维持着一种变化 的状态,在分离过程中这三相都可能不断在变化。 • 在使用混合溶剂时,在展开过程中极性较弱、沸点 较低的溶剂在薄层板边缘容易挥发,致使边缘部分的 展开剂中极性溶剂的比例增大,使Rf值相对变大。同 一物质在同一薄层板上出现中间部分的Rf值比边缘的 Rf值小,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2. 软板的制备:直接铺制吸附剂。 3. 粘合薄层板(硬板)的铺制 (1)粘合剂:粘合剂的种类与用量会影响分离的效果,常用 的有煅石膏、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和某些聚合物 如聚丙烯酸等。参看《分析化学实验》。 (2)倾注法制板:1. 在玻板上倾倒吸附剂糊,2. 用洁净玻棒 涂铺均匀,3. 稍加振动。 (3)平铺法制板:在水平台面上先放置玻璃平板,上面放置 载板,二边加上玻璃条做成的框边(框边高于载板0.25~ lmm),将吸附剂糊倒在载板上,刮平并振动均匀。 上述两法所铺薄层板只适宜于一般定性分离,不宜 于定量分离。
2.相对比移值 (Rr) 由于影响 Rf 值的因素很多,要在不同实验室、不 同实验者间严格控制色谱条件的一致性,达到 Rf 的可 比性很困难。因此建议采用相对比移值(relative Rf ;Rr) 作为定性参数: Rr = Rf (a)/Rf (s) =la/ls (19·2)

五、液相色谱分离法

五、液相色谱分离法

五、液相色谱分离法(一)色谱法分离原理色谱法(Chromatography)又称层析法,是一种高效分离方法,它利用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由物理化学性质:溶解度、蒸汽压、吸附能力、离子交换能力、亲和能力及分子大小等决定)的微小差异进行分离。

当互不相溶的两相做相对运动时,被测物质在两相之间进行连续多次分配,这样原来微小的分配差异被不断放大,从而使各组分得到分离。

本节主要介绍经典的液相色谱法,包括柱色谱、纸色谱和薄层色谱。

1、固定相和流动相色谱分离体系有两个相构成,固定的一相称为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移动的一相称为流动相(mobile phase)。

固定相,在经典柱色谱中也称为柱填料。

通常是一些具有特定的分离性质,具有一定粒度和刚性的颗粒均匀的多孔物质,如吸附剂、离子交换剂、反相填料等。

流动相有气体和液体两种。

在经典柱色谱中流动相也称为洗脱剂,液相色谱的流动相通常由混合溶剂以及一些添加剂(如无机盐、酸等)组成。

流动相对样品组分要有一定的溶解度;粘度小,易流动;纯度要高。

色谱分离应根据被分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和流动相,使分配系数K值适当,以实现定量分离的目的。

因此,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是色谱分离的关键。

2、色谱分配系数在色谱分离时,溶质随着流动相向前迁移,在这个过程中,它既能进入固定相,又能进入流动相,即在两相之间进行分配。

分配系数定义为对于确定的色谱体系,K值在低浓度和一定温度下是个常数,它的大小取决于的溶质的溶解、吸附、离子交换等性质。

在色谱分离过程中,K值大的溶质,在固定相的停留时间长,移动速度慢。

两个化合物之间的K值相差越大,越容易分离。

(二)柱色谱柱色谱(Column Chromatography)是最常见的色谱分离形式,它具有高效、简便和分离容量较大等特点,常用于复杂样品分离和精制化合物的纯化。

柱色谱主要有吸附色谱和分配色谱两类。

前者常用氧化铝或硅胶为柱填料。

仪器分析9-经典液相色谱法

仪器分析9-经典液相色谱法

OH
OH
OH
>
HO OH
>
OH
2.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② 易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吸附力减弱;
OH OH OH
>
HO
>
OH
HO
COOH
>
O H O
OH
2.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③ 芳香核、共轭双键多者吸附力大;
OH
>
OH OH HO OH OH
>
OH
OH
OH
>
HO
O
OH
HO
O
O
2.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2.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吸附色谱中使用的流动相为各种有机溶剂, 主要为非极性的烃类(如己烷、庚烷),某些有 机溶剂(如二氟甲烷、甲醇、三乙胺等)作为缓 和剂加入其中以调节流动相的溶剂强度、极性及 pH值,即进行所谓正相色谱。 流动相溶剂极性越大,洗脱能力越强,溶质 保留越小;流动相溶剂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弱, 溶质保留越大。
1.液相色谱法的类型
1.2 按操作形式不同分类: 柱色谱法:固定相装在管柱内的色谱法 平面色谱法: (1)纸色谱法 (2)薄层色谱法 1.3 按分离效能不同分类: 经典液相色谱法、现代液相色谱法
2.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2.1 吸附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1) 基本原理
吸附色谱法是基于吸附效应的色谱法,以 固体吸附剂为固定相,以液体为流动相。
2.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3) 吸附色谱的条件选择
各组分与流动相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 心,利用吸附剂表面的活性吸附中心对不同组分 的吸附能力差异而实现分离。

经典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纸色谱分离分析技术

经典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纸色谱分离分析技术

载体 固定相 流动相
滤纸的纸纤维 滤纸上吸附的水 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
仪器分析技术
二、分离原理
利用样品中不同组分在两相溶剂中溶解性(或分配系数)不 同,当流动相携带样品流经固定相(被吸附或固定在惰性材料上的 液体)时,各组分在两相间不断进行溶解、萃取、再溶解、再萃取 ,……,样品经过多次反复分配后,造成分配系数稍有差异的组分 移行的距离不同面实现分离 。
纸色谱分离分析技术
——纸色谱操作技术
仪器分析技术
纸色谱操作技 术主要包括四
个步骤
1、色谱滤纸准备 2、点样 3、展开 4、斑点定位
仪器分析技术
一、色谱滤纸准备
1、用于下行法的色谱滤纸 取色谱滤纸切成适当大小的纸条; 离纸条上端适当的距离用铅笔划点样基线,必要时可在滤纸下端切成锯
齿形便于展开剂向下移动。
2、用于上行法的色谱滤纸 ➢ 色谱滤纸长约25cm,宽度按需确定,点样基线距离底边约2.5cm。
仪器分析技术
二、点样
将样品溶解于适宜溶剂中,用定量毛细管或微量注射器吸取溶液,
点样于基线上径:2-4mm
点间距离:1.5cm-2cm
点样形状:圆形、条形
划线
点样
✓每次点样后,使其自然干燥或将其吹干,只有干后,才能第二次点样。
➢运用纸色谱进行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 方法、要求与薄层色谱法一致 。
仪器分析技术
谢谢观看!
仪器分析技术
纸色谱分离分析技术
——纸色谱基础知识介绍
仪器分析技术
主要内容
1
纸色谱定义
2
分离原理
3
常用仪器与材料
仪器分析技术
一、纸色谱( PC )定义
以滤纸作为载体,以纸纤维上吸附的水作为 固定相,以不与水相混溶的有机溶剂为流动相来 对样品进行分离分析的方法。

经典液相色谱法

经典液相色谱法

经典液相色谱法
经典液相色谱法(Classical 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CLC)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化合物的常用技术,它应用在生物、药物、环境中。

它基于不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快速地将混合物中的个体分离出来,并且可以高灵敏度地测量分离物的组成和平衡。

CLC 是一种基于定性分离的技术,它是将混合物中的分子分离成单独的组分的过程,然后使用检测器来测定每个组分的含量。

它包括三个步骤:分离步骤、测量步骤和识别步骤。

1. 分离步骤:分离步骤包括样品的预处理,它要求将混合物中的分子溶解在一定的溶剂中,以便与柱中的溶剂形成稳定的溶液,并通过柱的内部空间平稳地传输,实现分子的分离。

2. 测量步骤:测量步骤是检测器的作用,它是根据样品中所含物质的特征,使用检测器对每个组分进行测量。

检测器可以是光学检测器(如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也可以是电子检测器(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

3. 识别步骤:识别步骤是根据检测器的数据,通过特定的算法或者软件,将所测量的数据与已知的物质的特征进行比较来识别分离出来的物质,从而获得准确的信息。

CLC 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准确地将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分离出来,并且可以高灵敏度地测量它们的组成和平衡。

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它只能处理体积较小的样品,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不能满足大规模样品的处理要求。

总之,经典液相色谱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分离技术,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准确地将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分离出来,并且可以高灵敏度地测量它们的组成和平衡。

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大规模样品处理中受到一定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在薄层板上分离A、B两组分的混合物,当原点至溶剂前沿
距离为16.0 cm 时,两斑点质量重心至原点的距离分别为 6.9 cm 和5.6 cm,斑点直径分别为0.83 cm 和0.57 cm。 求两组分的分离度及Rf 值。 解:
2d 2 (6.9 5.6) R 1.9 W1 W2 0.83 0.57
一般低温展开效果较好 温度 物质极性

展开剂极性 展开剂极性↑ Rf 极性物质Rf ↑ 亲脂性组分Rf ↓ 展开剂蒸气
极性大,Rf小 极性小,Rf大

对Rf 影响较大,应先让溶剂蒸气将层析缸饱和
例:用纸色谱分离,正丁醇为流动相,比较下面三个化合物的 Rf
CHO HC HO CH HC HC OH OH OH
1 Rf 1 k
k (1 Rf ) / Rf
Vm: 薄层板的死体积; K: 该条件的分配系数
VS: 板固定相体积;
在色谱条件确定的情况下,K大Rf 小,K小Rf 大。
分离物质性质 薄层板性质 Rf 影响因素 展开剂极性 温度 展开剂蒸气饱和程度
(2) 相对比移值 (retardation factor, Rr ) 某物质,当色谱条件一致时,Rf定值,定性用,但重现性差。 可用相对比移值定性。
5.6 0.35 16.0
Rf,A
6.9 0.43 16.0
Rf,B
四. 薄层色谱法
点样
展开
过程:铺板→活化→点样→饱和→展开→显色→定性定量
1. 原理:
将混合组分的试液, 点在铺了吸附剂的玻璃板一端, 在密
闭容器中用适当的溶剂 (展开剂、流动相) 展开, 各组分不断 地被吸附, 解吸附… 随展开剂前移,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 的吸附力 (吸附常数)不同, 产生差速迁移, 而达到分离。
平面色谱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TLC)和纸色谱法。
优点:仪器设备简单,费用低;对样品预处理要求不高;
可同时分析多个样品。
缺点:固定相颗粒较大且不均匀;常压下输送流动相;
离线检测、分析周期长。
应用:产品纯度控制、杂质检查、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分离、
中药定性鉴别等。
二. 液–固 吸附柱色谱
吸附色谱:
CHO HO HO CH CH HC HC CH3 OH OH
CHO CH2 HC HC HC CH3 OH OH OH
CH2OH
a -OH数 亲脂性基团 分子极性 Rf 葡萄糖(a) 5 0
b
c
鼠李糖(b) 洋地黄毒糖(c) 4 3 -CH3 -CH2, -CH3 a>b>c a<b<c
例. 在硅胶粘合薄层板上,用氯仿作展开剂,对某极性物质
5. 定性和定量分析 5.1 定位
-日光下显色
本身有色 -显色剂
• 碘 • 硫酸 • 茚三酮等
定 位
-荧光薄层板 +荧光物质 紫外灯下 -紫外吸收物 质
显色
- 荧光薄层板 常用硅胶GF254板
5.2 定性分析:比较组分与对照品 Rf值
对未知样品,要几个展开体系均有一致Rf 值,
或双向展开法确认。
Rr
Rf(a) Rf(s)
la ls
参考斑可以是另加的物质,亦可以样品中另一组分为参考。 特点: 消除系统误差
Rr 可以小于1,也可大于1
2. 分离参数 分离度(resolution; R )
2d R W1 W2
d 两色斑中心间的距离。 W1、W2两色斑的峰宽(扫描测定)。一般亦可用纵向直径。
2~3 mm。
点样量太大,
斑易拖尾, 影响分离效果。
注: 有时用于薄层制备与分离提取时,条状点样。
点样位置:
距底边1.5~2cm处, 铅笔画线、点点。
4.2 展开 先饱和15~20min,防止边缘效应 展开剂浸薄层板下端0.5cm,不能浸住起始线 层析缸应密闭 展开方式:单向展开,双向展开……
符号:

吸附剂(硅胶), 粘合剂(煅石膏), 掺入荧光剂254 nm, 呈黄绿色。
薄层板的铺制
常用平滑的玻璃板,洗净待用。

软板: 吸附剂直接铺涂。最大缺点,风吹即飞(已不用)。 硬板: 吸附剂+粘合剂糊状铺板凉干活化
常用粘合剂: CMC-Na 羧甲基纤维素钠。( 0.25~0.75%的
吸附原理:利用分子内酰胺基和羰基,可与酚、酸、硝基化 合物等形成氢键。 吸附力与能形成氢键的基团有关,对位间位取代基均能形 成氢键的,吸附力增大。 邻位基团间能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吸附力减小。 芳香核具有较多共轭键时,吸附力增大。
3.4. 吸附剂的活度 氧化铝,硅胶的吸附力大小与其含水量有较大关系。
5.3 定量分析
薄层扫描 洗脱法 目视比色 • 比较色斑大 • 刮下 • 溶解 • 光度法测定 • 误差±5%
• 误差<5%
小、深浅。
• 误差±10%
五. 纸色谱法 1. 基本原理 液—液分配色谱 载体 固定相 滤纸的纸纤维 滤纸上吸附的水
流动相
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
操作类似于薄层色谱法,但原理不同
进行分离,Rf值几乎为 0,若欲得合适的 Rf值,则要改变展
开剂的极性,可选用下列哪种展开剂进行试验?( A氯仿和环己烷 B氯仿和甲醇混和溶剂 C环己烷 )
答案:B
例. 硅胶板、石油醚-苯(4:1),Rf 次序?
N N
P 324
OCH3
N
N
偶氮苯
HO N N
对甲氧基偶氮苯
HO N N N N
苏丹黄
定性参数 Rf
2. 实验条件选择:
(1) 选纸: 质地均匀, 无折痕。
若Rf小, 选中速或快速滤纸; 若粘度大,选质地松的滤纸。若 组分多,选中速或慢速滤纸。一般常选中速滤纸。 (2) 点样: 一般几~几十 g, 2~3 mm (3) 展开: 先饱和, 再展开。 (4)定性: Rf 显色:与薄层一样 (5)定量: 剪下,洗脱,光度法定量。
CMC-Na水溶液与吸附剂3:1调粘研磨…)

活化: 凉干的板在110℃活化1小时,于干燥器中备用。
3. 展开剂选择: (同柱)仅操作方法不同。
分离强极性物质, 选择强极性展开剂, 同时也应考虑固
定相的活性。
分离混合样品时, 展开剂选择一般规则: (1)先用单一的中等极性展开剂试一下。 (2)改用二元展开剂, 其比例要摸索。 目的: 改变展开剂的极性。
∴ Ka = [Xa] / [Xm]
流动相大量的, 视为常数。
—— 吸附常数
组分Ka越大, tR越长。(组分易被吸附,移行速度慢,保留值就大)。
2.吸附等温线
一定温度下 , 某组分在吸附剂表面达到吸附平衡时 , 该组 分在两相中的浓度相关曲线。
等温线 直线型(a) 凸型 (b) 凹型 (c)
色谱峰 对称 拖尾 前沿
4.1. 被测组分性质(极性大小): 判断物质极性大小的规律:

基本母核相同,分子中基团的极性越强,分子的极性越强; 基本母核相同,分子中极性基团数目越多,分子极性越大;


分子双键多,吸附力↑,共轭度↑,吸附性↑。
空间排列, 影响极性。
OH C O O H O
<
HO
C OH
形成氢键,极性小
常见化合物极性: 烷烃 < 烯烃 < 醚类 < 硝基化合物 < 二甲胺 < 脂类 < 酮类< 醛类 < 硫醇 < 胺类 < 酰胺 < 醇类 < 酚类 < 羧酸类
经典液相色谱法
1. 概述 2.液-固吸附柱色谱法
3.平面色谱参数
4.薄层色谱法
5. 纸色谱法
一、概 述
以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为液相色谱法。
根据操作形式的不同液相色谱法可以分为柱色谱法 (column chromatography) 和平面色谱法(planar chromatography)。 色谱过程在固定相构成的平面内进行的色谱法称为平面色 谱法。
以一些多孔性物质,表面布满吸附位点(吸附中心)的固体吸
附剂为固定相,如硅胶、氧化铝等;流动相可以是各种不同 极性的一元或多元溶剂。 吸附: 溶质在液—固、气—固 两相交界面上集中浓缩的现象。
它发生在固体表面上。
液–固 吸附柱色谱:将固体吸附剂装入管状柱内,用液体 流动相进行洗脱的色谱法。
吸附过程是样品中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
活性级越大,含水量越多,吸附能力越小,活性越小 活性 ≠ 活性级 活化:105~110℃加热除水为活化。 脱活:加一定水份,降低活性。
4. 流动相的选择:
流动相又称洗脱剂、展开剂或移动相。
要求: 1. 纯度高 2. 稳定(对样品和吸附剂不反应) 3. 对样品溶解度大 4. 粘度小(易洗脱)。 选择流动相应考虑三方面: 被测组分、吸附剂和流动相的性质——极性 流动相的洗脱实质:流动相分子与被分离分子竞占吸附剂 表面活性中心的过程。
RfA= l1/ l0
一般: 0 ≤ Rf ≤ 1
RfB = l2 / l0
Rf 可用范围:0.2-0.8
Rf 最佳范围:0.3-0.5 Rf是平面色谱的定性参数, 在同一色谱条件下, 同样结构的分
子有相同的Rf值。
Rf与分配系数和保留因子的关系
Vm 1 Rf 1 KVs / Vm Vm KVs
TLC 特点: 快速;灵敏(几~几十微克);高选择;显色方便。
2. 固定相 (stationary phase)

吸附柱色谱的固定相薄层色谱也可以使用, 但薄层色谱所用 的硅胶、Al2O3粒度比柱色谱更细。

硅胶 40 m (一般要求200目左右) 硅胶G 硅胶H 硅胶HF254 硅胶GF254 硅胶 + 煅石膏 硅胶(未加任何物质) 硅胶不含粘合剂+荧光物质 硅胶+煅石膏+荧光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