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液相色谱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 0.35 16.0
Rf,A
6.9 0.43 16.0
Rf,B
四. 薄层色谱法
点样
展开
过程:铺板→活化→点样→饱和→展开→显色→定性定量
1. 原理:
将混合组分的试液, 点在铺了吸附剂的玻璃板一端, 在密
闭容器中用适当的溶剂 (展开剂、流动相) 展开, 各组分不断 地被吸附, 解吸附… 随展开剂前移,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 的吸附力 (吸附常数)不同, 产生差速迁移, 而达到分离。
符号:
吸附剂(硅胶), 粘合剂(煅石膏), 掺入荧光剂254 nm, 呈黄绿色。
薄层板的铺制
常用平滑的玻璃板,洗净待用。
软板: 吸附剂直接铺涂。最大缺点,风吹即飞(已不用)。 硬板: 吸附剂+粘合剂糊状铺板凉干活化
常用粘合剂: CMC-Na 羧甲基纤维素钠。( 0.25~0.75%的
一般低温展开效果较好 温度 物质极性
•
展开剂极性 展开剂极性↑ Rf 极性物质Rf ↑ 亲脂性组分Rf ↓ 展开剂蒸气
极性大,Rf小 极性小,Rf大
•
对Rf 影响较大,应先让溶剂蒸气将层析缸饱和
例:用纸色谱分离,正丁醇为流动相,比较下面三个化合物的 Rf
CHO HC HO CH HC HC OH OH OH
经典液相色谱法
1. 概述 2.液-固吸附柱色谱法
3.平面色谱参数
4.薄层色谱法
5. 纸色谱法
一、概 述
以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为液相色谱法。
根据操作形式的不同液相色谱法可以分为柱色谱法 (column chromatography) 和平面色谱法(planar chromatography)。 色谱过程在固定相构成的平面内进行的色谱法称为平面色 谱法。
常用的流动相极性递增的次序是:
石油醚<环已烷<四氯化碳<苯<甲苯<乙醚<氯仿<醋
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4.4. 三者关系图示:
组分
极性 非(弱)极性
吸附剂
活性小 活性大
流动相
极性 非极性或弱极性
三. 平面色谱主要技术参数
1. 定性参数: (1)比移值 (retardation factor, Rf )
CMC-Na水溶液与吸附剂3:1调粘研磨…)
活化: 凉干的板在110℃活化1小时,于干燥器中备用。
3. 展开剂选择: (同柱)仅操作方法不同。
分离强极性物质, 选择强极性展开剂, 同时也应考虑固
定相的活性。
分离混合样品时, 展开剂选择一般规则: (1)先用单一的中等极性展开剂试一下。 (2)改用二元展开剂, 其比例要摸索。 目的: 改变展开剂的极性。
中心的过程。
吸附色谱示意图
1.色谱分离过程:
Xm + nYa
吸附 解吸附
Xa + nYm
X:样品中各组分分子 Xm:流动相中溶质
Y:流动相分子 Ya:吸附剂表面的流动相分子
Xa:吸附剂吸附的溶质分子 吸附平衡常数:
Ym:流动相由Ya回到流动相中
n
[Xa ][Ym ] Ka [Xm ][Ya ]n
TLC 特点: 快速;灵敏(几~几十微克);高选择;显色方便。
2. 固定相 (stationary phase)
吸附柱色谱的固定相薄层色谱也可以使用, 但薄层色谱所用 的硅胶、Al2O3粒度比柱色谱更细。
硅胶 40 m (一般要求200目左右) 硅胶G 硅胶H 硅胶HF254 硅胶GF254 硅胶 + 煅石膏 硅胶(未加任何物质) 硅胶不含粘合剂+荧光物质 硅胶+煅石膏+荧光物质
Rr
Rf(a) Rf(s)
la ls
参考斑可以是另加的物质,亦可以样品中另一组分为参考。 特点: 消除系统误差
Rr 可以小于1,也可大于1
2. 分离参数 分离度(resolution; R )
2d R W1 W2
d 两色斑中心间的距离。 W1、W2两色斑的峰宽(扫描测定)。一般亦可用纵向直径。
5.3 定量分析
薄层扫描 洗脱法 目视比色 • 比较色斑大 • 刮下 • 溶解 • 光度法测定 • 误差±5%
• 误差<5%
小、深浅。
• 误差±10%
五. 纸色谱法 1. 基本原理 液—液分配色谱 载体 固定相 滤纸的纸纤维 滤纸上吸附的水
流动相
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
操作类似于薄层色谱法,但原理不同
1 Rf 1 k
k (1 Rf ) / Rf
Vm: 薄层板的死体积; K: 该条件的分配系数
VS: 板固定相体积;
在色谱条件确定的情况下,K大Rf 小,K小Rf 大。
分离物质性质 薄层板性质 Rf 影响因素 展开剂极性 温度 展开剂蒸气饱和程度
(2) 相对比移值 (retardation factor, Rr ) 某物质,当色谱条件一致时,Rf定值,定性用,但重现性差。 可用相对比移值定性。
N N NH2
苏丹红
N N OH
对氨基偶氮苯
对羟基偶氮苯
四. 小 结
掌握液固吸附色谱法和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掌握平面色谱参数及其计算;
熟悉平面色谱法常用的固定相及其选择;
熟悉TLC的展开剂的选择及其操作方法; 了解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CHO HO HO CH CH HC HC CH3 OH OH
CHO CH2 HC HC HC CH3 OH OH OH
CH2OH
a -OH数 亲脂性基团 分子极性 Rf 葡萄糖(a) 5 0
b
c
鼠李糖(b) 洋地黄毒糖(c) 4 3 -CH3 -CH2, -CH3 a>b>c a<b<c
例. 在硅胶粘合薄层板上,用氯仿作展开剂,对某极性物质
定性参数 Rf
2. 实验条件选择:
(1) 选纸: 质地均匀, 无折痕。
若Rf小, 选中速或快速滤纸; 若粘度大,选质地松的滤纸。若 组分多,选中速或慢速滤纸。一般常选中速滤纸。 (2) 点样: 一般几~几十 g, 2~3 mm (3) 展开: 先饱和, 再展开。 (4)定性: Rf 显色:与薄层一样 (5)定量: 剪下,洗脱,光度法定量。
进行分离,Rf值几乎为 0,若欲得合适的 Rf值,则要改变展
开剂的极性,可选用下列哪种展开剂进行试验?( A氯仿和环己烷 B氯仿和甲醇混和溶剂 C环己烷 )
答案:B
例. 硅胶板、石油醚-苯(4:1),Rf 次序?
N N
P 324
OCH3
N
N
偶氮苯
HO N N
对甲氧基偶氮苯
HO N N N N
苏丹黄
例:在薄层板上分离A、B两组分的混合物,当原点至溶剂前沿
距离为16.0 cm 时,两斑点质量重心至原点的距离分别为 6.9 cm 和5.6 cm,斑点直径分别为0.83 cm 和0.57 cm。 求两组分的分离度及wenku.baidu.comf 值。 解:
2d 2 (6.9 5.6) R 1.9 W1 W2 0.83 0.57
5. 定性和定量分析 5.1 定位
-日光下显色
本身有色 -显色剂
• 碘 • 硫酸 • 茚三酮等
定 位
-荧光薄层板 +荧光物质 紫外灯下 -紫外吸收物 质
显色
- 荧光薄层板 常用硅胶GF254板
5.2 定性分析:比较组分与对照品 Rf值
对未知样品,要几个展开体系均有一致Rf 值,
或双向展开法确认。
原因 吸附剂表面没被饱和 吸附剂表面具有吸附能力不 同的吸附位点 进样量较大
3. 吸附剂的选择和吸附活度:
对吸附剂的要求: (1)表面积大,具有一定吸附能力
(2)不与流动相发生化学反应
(3)粒度要细,200目左右 常用吸附剂: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等 3.1 氧化铝 酸性 (pH 4~5) 中性 (pH 7.5) 碱性 (pH 9~10) 分离酸性物质,如氨基酸 分离生物碱,挥发油 分离碱性物质,如生物碱
活性级越大,含水量越多,吸附能力越小,活性越小 活性 ≠ 活性级 活化:105~110℃加热除水为活化。 脱活:加一定水份,降低活性。
4. 流动相的选择:
流动相又称洗脱剂、展开剂或移动相。
要求: 1. 纯度高 2. 稳定(对样品和吸附剂不反应) 3. 对样品溶解度大 4. 粘度小(易洗脱)。 选择流动相应考虑三方面: 被测组分、吸附剂和流动相的性质——极性 流动相的洗脱实质:流动相分子与被分离分子竞占吸附剂 表面活性中心的过程。
2~3 mm。
点样量太大,
斑易拖尾, 影响分离效果。
注: 有时用于薄层制备与分离提取时,条状点样。
点样位置:
距底边1.5~2cm处, 铅笔画线、点点。
4.2 展开 先饱和15~20min,防止边缘效应 展开剂浸薄层板下端0.5cm,不能浸住起始线 层析缸应密闭 展开方式:单向展开,双向展开……
例:A,B两组分的试样
展开剂 苯 Rf(A) 0.45 Rf(B) 0.42 分离效果 分不开
苯+甲醇
0.38
0.52
分开
问:A、B哪个组分的极性大 答:B的极性大。展开剂极性增大,极性大的Rf 值增大。 一般做实验组分Rf控制在0.2~0.8之间。
4. 点样与展开:
4.1. 点样
点样量一般在1~几十g,
以一些多孔性物质,表面布满吸附位点(吸附中心)的固体吸
附剂为固定相,如硅胶、氧化铝等;流动相可以是各种不同 极性的一元或多元溶剂。 吸附: 溶质在液—固、气—固 两相交界面上集中浓缩的现象。
它发生在固体表面上。
液–固 吸附柱色谱:将固体吸附剂装入管状柱内,用液体 流动相进行洗脱的色谱法。
吸附过程是样品中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
4.1. 被测组分性质(极性大小): 判断物质极性大小的规律:
基本母核相同,分子中基团的极性越强,分子的极性越强; 基本母核相同,分子中极性基团数目越多,分子极性越大;
分子双键多,吸附力↑,共轭度↑,吸附性↑。
空间排列, 影响极性。
OH C O O H O
<
HO
C OH
形成氢键,极性小
常见化合物极性: 烷烃 < 烯烃 < 醚类 < 硝基化合物 < 二甲胺 < 脂类 < 酮类< 醛类 < 硫醇 < 胺类 < 酰胺 < 醇类 < 酚类 < 羧酸类
RfA= l1/ l0
一般: 0 ≤ Rf ≤ 1
RfB = l2 / l0
Rf 可用范围:0.2-0.8
Rf 最佳范围:0.3-0.5 Rf是平面色谱的定性参数, 在同一色谱条件下, 同样结构的分
子有相同的Rf值。
Rf与分配系数和保留因子的关系
Vm 1 Rf 1 KVs / Vm Vm KVs
4.2. 吸附剂的活度 吸附剂的活性↑大,对被测组分的吸附能力↑强。 强极性物质——选择吸附能力弱的吸附剂 弱极性物质——选择吸附能力强的吸附剂
4.3. 流动相的极性:相似相溶原则
“相似相溶”原则:根据组分性质、吸附剂的活性,选择适当
极性的流动相
被分离物质的极性 大 小 吸附剂活度 小 大 流动相极性 大 小
∴ Ka = [Xa] / [Xm]
流动相大量的, 视为常数。
—— 吸附常数
组分Ka越大, tR越长。(组分易被吸附,移行速度慢,保留值就大)。
2.吸附等温线
一定温度下 , 某组分在吸附剂表面达到吸附平衡时 , 该组 分在两相中的浓度相关曲线。
等温线 直线型(a) 凸型 (b) 凹型 (c)
色谱峰 对称 拖尾 前沿
吸附原理:利用分子内酰胺基和羰基,可与酚、酸、硝基化 合物等形成氢键。 吸附力与能形成氢键的基团有关,对位间位取代基均能形 成氢键的,吸附力增大。 邻位基团间能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吸附力减小。 芳香核具有较多共轭键时,吸附力增大。
3.4. 吸附剂的活度 氧化铝,硅胶的吸附力大小与其含水量有较大关系。
3.2 硅胶 吸附能力稍弱于氧化铝,用于分离弱酸和中性物质,如有机 酸、氨基酸、甾体等。硅醇基是使硅胶有一定吸附能力的活性
基团。
结构:内部——硅氧交联结构→多孔结构
表面——有硅醇基→氢键作用→吸附活性中心
自由型Ⅰ
束缚型Ⅱ
活泼型Ⅲ
3.3 聚酰胺 由酰胺聚合而成的高分子物质。
O CH2 CH2 CH2 CH2 CH2 C N H n
平面色谱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TLC)和纸色谱法。
优点:仪器设备简单,费用低;对样品预处理要求不高;
可同时分析多个样品。
缺点:固定相颗粒较大且不均匀;常压下输送流动相;
离线检测、分析周期长。
应用:产品纯度控制、杂质检查、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分离、
中药定性鉴别等。
二. 液–固 吸附柱色谱
吸附色谱:
Rf,A
6.9 0.43 16.0
Rf,B
四. 薄层色谱法
点样
展开
过程:铺板→活化→点样→饱和→展开→显色→定性定量
1. 原理:
将混合组分的试液, 点在铺了吸附剂的玻璃板一端, 在密
闭容器中用适当的溶剂 (展开剂、流动相) 展开, 各组分不断 地被吸附, 解吸附… 随展开剂前移,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 的吸附力 (吸附常数)不同, 产生差速迁移, 而达到分离。
符号:
吸附剂(硅胶), 粘合剂(煅石膏), 掺入荧光剂254 nm, 呈黄绿色。
薄层板的铺制
常用平滑的玻璃板,洗净待用。
软板: 吸附剂直接铺涂。最大缺点,风吹即飞(已不用)。 硬板: 吸附剂+粘合剂糊状铺板凉干活化
常用粘合剂: CMC-Na 羧甲基纤维素钠。( 0.25~0.75%的
一般低温展开效果较好 温度 物质极性
•
展开剂极性 展开剂极性↑ Rf 极性物质Rf ↑ 亲脂性组分Rf ↓ 展开剂蒸气
极性大,Rf小 极性小,Rf大
•
对Rf 影响较大,应先让溶剂蒸气将层析缸饱和
例:用纸色谱分离,正丁醇为流动相,比较下面三个化合物的 Rf
CHO HC HO CH HC HC OH OH OH
经典液相色谱法
1. 概述 2.液-固吸附柱色谱法
3.平面色谱参数
4.薄层色谱法
5. 纸色谱法
一、概 述
以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为液相色谱法。
根据操作形式的不同液相色谱法可以分为柱色谱法 (column chromatography) 和平面色谱法(planar chromatography)。 色谱过程在固定相构成的平面内进行的色谱法称为平面色 谱法。
常用的流动相极性递增的次序是:
石油醚<环已烷<四氯化碳<苯<甲苯<乙醚<氯仿<醋
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4.4. 三者关系图示:
组分
极性 非(弱)极性
吸附剂
活性小 活性大
流动相
极性 非极性或弱极性
三. 平面色谱主要技术参数
1. 定性参数: (1)比移值 (retardation factor, Rf )
CMC-Na水溶液与吸附剂3:1调粘研磨…)
活化: 凉干的板在110℃活化1小时,于干燥器中备用。
3. 展开剂选择: (同柱)仅操作方法不同。
分离强极性物质, 选择强极性展开剂, 同时也应考虑固
定相的活性。
分离混合样品时, 展开剂选择一般规则: (1)先用单一的中等极性展开剂试一下。 (2)改用二元展开剂, 其比例要摸索。 目的: 改变展开剂的极性。
中心的过程。
吸附色谱示意图
1.色谱分离过程:
Xm + nYa
吸附 解吸附
Xa + nYm
X:样品中各组分分子 Xm:流动相中溶质
Y:流动相分子 Ya:吸附剂表面的流动相分子
Xa:吸附剂吸附的溶质分子 吸附平衡常数:
Ym:流动相由Ya回到流动相中
n
[Xa ][Ym ] Ka [Xm ][Ya ]n
TLC 特点: 快速;灵敏(几~几十微克);高选择;显色方便。
2. 固定相 (stationary phase)
吸附柱色谱的固定相薄层色谱也可以使用, 但薄层色谱所用 的硅胶、Al2O3粒度比柱色谱更细。
硅胶 40 m (一般要求200目左右) 硅胶G 硅胶H 硅胶HF254 硅胶GF254 硅胶 + 煅石膏 硅胶(未加任何物质) 硅胶不含粘合剂+荧光物质 硅胶+煅石膏+荧光物质
Rr
Rf(a) Rf(s)
la ls
参考斑可以是另加的物质,亦可以样品中另一组分为参考。 特点: 消除系统误差
Rr 可以小于1,也可大于1
2. 分离参数 分离度(resolution; R )
2d R W1 W2
d 两色斑中心间的距离。 W1、W2两色斑的峰宽(扫描测定)。一般亦可用纵向直径。
5.3 定量分析
薄层扫描 洗脱法 目视比色 • 比较色斑大 • 刮下 • 溶解 • 光度法测定 • 误差±5%
• 误差<5%
小、深浅。
• 误差±10%
五. 纸色谱法 1. 基本原理 液—液分配色谱 载体 固定相 滤纸的纸纤维 滤纸上吸附的水
流动相
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
操作类似于薄层色谱法,但原理不同
1 Rf 1 k
k (1 Rf ) / Rf
Vm: 薄层板的死体积; K: 该条件的分配系数
VS: 板固定相体积;
在色谱条件确定的情况下,K大Rf 小,K小Rf 大。
分离物质性质 薄层板性质 Rf 影响因素 展开剂极性 温度 展开剂蒸气饱和程度
(2) 相对比移值 (retardation factor, Rr ) 某物质,当色谱条件一致时,Rf定值,定性用,但重现性差。 可用相对比移值定性。
N N NH2
苏丹红
N N OH
对氨基偶氮苯
对羟基偶氮苯
四. 小 结
掌握液固吸附色谱法和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掌握平面色谱参数及其计算;
熟悉平面色谱法常用的固定相及其选择;
熟悉TLC的展开剂的选择及其操作方法; 了解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CHO HO HO CH CH HC HC CH3 OH OH
CHO CH2 HC HC HC CH3 OH OH OH
CH2OH
a -OH数 亲脂性基团 分子极性 Rf 葡萄糖(a) 5 0
b
c
鼠李糖(b) 洋地黄毒糖(c) 4 3 -CH3 -CH2, -CH3 a>b>c a<b<c
例. 在硅胶粘合薄层板上,用氯仿作展开剂,对某极性物质
定性参数 Rf
2. 实验条件选择:
(1) 选纸: 质地均匀, 无折痕。
若Rf小, 选中速或快速滤纸; 若粘度大,选质地松的滤纸。若 组分多,选中速或慢速滤纸。一般常选中速滤纸。 (2) 点样: 一般几~几十 g, 2~3 mm (3) 展开: 先饱和, 再展开。 (4)定性: Rf 显色:与薄层一样 (5)定量: 剪下,洗脱,光度法定量。
进行分离,Rf值几乎为 0,若欲得合适的 Rf值,则要改变展
开剂的极性,可选用下列哪种展开剂进行试验?( A氯仿和环己烷 B氯仿和甲醇混和溶剂 C环己烷 )
答案:B
例. 硅胶板、石油醚-苯(4:1),Rf 次序?
N N
P 324
OCH3
N
N
偶氮苯
HO N N
对甲氧基偶氮苯
HO N N N N
苏丹黄
例:在薄层板上分离A、B两组分的混合物,当原点至溶剂前沿
距离为16.0 cm 时,两斑点质量重心至原点的距离分别为 6.9 cm 和5.6 cm,斑点直径分别为0.83 cm 和0.57 cm。 求两组分的分离度及wenku.baidu.comf 值。 解:
2d 2 (6.9 5.6) R 1.9 W1 W2 0.83 0.57
5. 定性和定量分析 5.1 定位
-日光下显色
本身有色 -显色剂
• 碘 • 硫酸 • 茚三酮等
定 位
-荧光薄层板 +荧光物质 紫外灯下 -紫外吸收物 质
显色
- 荧光薄层板 常用硅胶GF254板
5.2 定性分析:比较组分与对照品 Rf值
对未知样品,要几个展开体系均有一致Rf 值,
或双向展开法确认。
原因 吸附剂表面没被饱和 吸附剂表面具有吸附能力不 同的吸附位点 进样量较大
3. 吸附剂的选择和吸附活度:
对吸附剂的要求: (1)表面积大,具有一定吸附能力
(2)不与流动相发生化学反应
(3)粒度要细,200目左右 常用吸附剂: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等 3.1 氧化铝 酸性 (pH 4~5) 中性 (pH 7.5) 碱性 (pH 9~10) 分离酸性物质,如氨基酸 分离生物碱,挥发油 分离碱性物质,如生物碱
活性级越大,含水量越多,吸附能力越小,活性越小 活性 ≠ 活性级 活化:105~110℃加热除水为活化。 脱活:加一定水份,降低活性。
4. 流动相的选择:
流动相又称洗脱剂、展开剂或移动相。
要求: 1. 纯度高 2. 稳定(对样品和吸附剂不反应) 3. 对样品溶解度大 4. 粘度小(易洗脱)。 选择流动相应考虑三方面: 被测组分、吸附剂和流动相的性质——极性 流动相的洗脱实质:流动相分子与被分离分子竞占吸附剂 表面活性中心的过程。
2~3 mm。
点样量太大,
斑易拖尾, 影响分离效果。
注: 有时用于薄层制备与分离提取时,条状点样。
点样位置:
距底边1.5~2cm处, 铅笔画线、点点。
4.2 展开 先饱和15~20min,防止边缘效应 展开剂浸薄层板下端0.5cm,不能浸住起始线 层析缸应密闭 展开方式:单向展开,双向展开……
例:A,B两组分的试样
展开剂 苯 Rf(A) 0.45 Rf(B) 0.42 分离效果 分不开
苯+甲醇
0.38
0.52
分开
问:A、B哪个组分的极性大 答:B的极性大。展开剂极性增大,极性大的Rf 值增大。 一般做实验组分Rf控制在0.2~0.8之间。
4. 点样与展开:
4.1. 点样
点样量一般在1~几十g,
以一些多孔性物质,表面布满吸附位点(吸附中心)的固体吸
附剂为固定相,如硅胶、氧化铝等;流动相可以是各种不同 极性的一元或多元溶剂。 吸附: 溶质在液—固、气—固 两相交界面上集中浓缩的现象。
它发生在固体表面上。
液–固 吸附柱色谱:将固体吸附剂装入管状柱内,用液体 流动相进行洗脱的色谱法。
吸附过程是样品中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
4.1. 被测组分性质(极性大小): 判断物质极性大小的规律:
基本母核相同,分子中基团的极性越强,分子的极性越强; 基本母核相同,分子中极性基团数目越多,分子极性越大;
分子双键多,吸附力↑,共轭度↑,吸附性↑。
空间排列, 影响极性。
OH C O O H O
<
HO
C OH
形成氢键,极性小
常见化合物极性: 烷烃 < 烯烃 < 醚类 < 硝基化合物 < 二甲胺 < 脂类 < 酮类< 醛类 < 硫醇 < 胺类 < 酰胺 < 醇类 < 酚类 < 羧酸类
RfA= l1/ l0
一般: 0 ≤ Rf ≤ 1
RfB = l2 / l0
Rf 可用范围:0.2-0.8
Rf 最佳范围:0.3-0.5 Rf是平面色谱的定性参数, 在同一色谱条件下, 同样结构的分
子有相同的Rf值。
Rf与分配系数和保留因子的关系
Vm 1 Rf 1 KVs / Vm Vm KVs
4.2. 吸附剂的活度 吸附剂的活性↑大,对被测组分的吸附能力↑强。 强极性物质——选择吸附能力弱的吸附剂 弱极性物质——选择吸附能力强的吸附剂
4.3. 流动相的极性:相似相溶原则
“相似相溶”原则:根据组分性质、吸附剂的活性,选择适当
极性的流动相
被分离物质的极性 大 小 吸附剂活度 小 大 流动相极性 大 小
∴ Ka = [Xa] / [Xm]
流动相大量的, 视为常数。
—— 吸附常数
组分Ka越大, tR越长。(组分易被吸附,移行速度慢,保留值就大)。
2.吸附等温线
一定温度下 , 某组分在吸附剂表面达到吸附平衡时 , 该组 分在两相中的浓度相关曲线。
等温线 直线型(a) 凸型 (b) 凹型 (c)
色谱峰 对称 拖尾 前沿
吸附原理:利用分子内酰胺基和羰基,可与酚、酸、硝基化 合物等形成氢键。 吸附力与能形成氢键的基团有关,对位间位取代基均能形 成氢键的,吸附力增大。 邻位基团间能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吸附力减小。 芳香核具有较多共轭键时,吸附力增大。
3.4. 吸附剂的活度 氧化铝,硅胶的吸附力大小与其含水量有较大关系。
3.2 硅胶 吸附能力稍弱于氧化铝,用于分离弱酸和中性物质,如有机 酸、氨基酸、甾体等。硅醇基是使硅胶有一定吸附能力的活性
基团。
结构:内部——硅氧交联结构→多孔结构
表面——有硅醇基→氢键作用→吸附活性中心
自由型Ⅰ
束缚型Ⅱ
活泼型Ⅲ
3.3 聚酰胺 由酰胺聚合而成的高分子物质。
O CH2 CH2 CH2 CH2 CH2 C N H n
平面色谱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TLC)和纸色谱法。
优点:仪器设备简单,费用低;对样品预处理要求不高;
可同时分析多个样品。
缺点:固定相颗粒较大且不均匀;常压下输送流动相;
离线检测、分析周期长。
应用:产品纯度控制、杂质检查、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分离、
中药定性鉴别等。
二. 液–固 吸附柱色谱
吸附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