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音乐史分析
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6c7c7ef524de518964b7d2e.png)
中 国 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的 研 究 开 始 于 三 四十 年 代 , 形 成 于 五 六 十 年 代 。“ 文 化 大 革 命 ” 的十 年 间形 成 断裂 ,在 八 九 十 年 代 又
史 现 象、人 物和 音乐 作 品 自身价 值 的规 定
主要角度是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它不能对 音
乐 探 幽 发 微 , 揭 示 音 乐 的底 蕴 。 音 乐 历 史
是多层次 ,多角度 ,甚至是多学科 的科学综
合 ,仅 从 音 乐 社 会 学 角 度 来 看就 历 史 ,就 形
研究工作带来 了前所未有 的困难 。因此在这
个 时 期 ,音 乐 历 史 出现 了断 层 。
一
台湾 以及与海外学术交流活动 的加强 ,进行
得 比较 深 入 ,促 进 了世 界范 围 内 的 中 国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研 究工 作 的开 展 。 总之 ,八 九十 年
上来一个转换 ,不能在原有的圈圈、条条 、 框框里踏步 ,以待生机 。同时,要引进新 的
史 学 研 究 方 法 , 也 即 从 不 同 角 度 , 不 用 层
8 0 年代 开始 了 中国近 现代 音 乐史研 究
的第 三 阶 段 一 一 蓬 勃 发 展 的时 期 ,此 即 中 国 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研 究 的现 状 。从 8 O 年代开始 , 形 成 了这 一 学 科 开 创 以来 最 为 繁 荣 、 兴盛 的 局 面 。除 一 些 著 作 、文 章篇 目,仅 仅 是 众 多 的 出版 物 中 的一 小 部 分 。更 为 关 键 的是 ,大 大 扩 展 了研 究 的范 畴 ,挖 掘 了新 资料 。敢 于
中国音乐近代史
![中国音乐近代史](https://img.taocdn.com/s3/m/ab682c4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1.png)
中国音乐近代史“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特征:1、戏曲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
2、中国新音乐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建设和发展。
3、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题材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4、群众进步音乐运动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
京韵大鼓的形成和发展:流行与河北河间地区的木板大鼓与平津一带的清音子弟书合流而形成了所谓的“怯大鼓”,开始流传到平津一带,后来又结合北京方言的特点,并吸收了京剧等戏曲艺术在唱腔和表演方面的经验,增加了三弦、四胡等乐器作为伴奏,逐渐形成了京韵大鼓,白云鹏和刘宝全做出的贡献最为突出。
谭鑫培:他号称“文武俱精,昆乱不挡”,善得采众长,改革创新,其所创的老生新腔悠扬婉转,韵味清醇,世称“谭派”,曾风云全国,当时有“无腔不学谭”之势,对后世的京剧各老生唱腔流派具有深远的影响。
西洋音乐文化传入的途径:1、基督教音乐的加入基督传教士编印赞美诗集,如富善的《颂主歌》2新式军乐的建立与发展。
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特点:1、学堂乐歌继承了中国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其内涵为反封建和反殖民的。
2、学堂乐歌在音乐上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手法,直接引用了西洋和东洋的音乐曲调,并以单声部的齐唱形式出现。
3、学堂乐歌延续了中国传统艺术“依曲填词”的方式来进行创作。
4、同样其作品也体现了当时学堂乐歌的作者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韵味。
内容:1、通过不同的角度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包括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3、还有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的。
形式:基本上是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产生的历史意义:1、学堂乐歌是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有力冲击。
2、学堂乐歌全方位的为中国引入了西方近代音乐文化。
3、学堂乐歌奠定了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包括体制、人才、教材)的基础。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bf47731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78.png)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近现代音乐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音乐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迅猛的变革和不断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主要流派的演变以及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这也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基础。
在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谭盾、冼星海、聂耳等。
他们通过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创作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要流派的演变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音乐流派。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流派及其演变:1. 中国交响乐: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的中国交响乐作品多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但随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
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中国交响乐中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之一。
2. 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近现代音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各个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呈现出多样丰富的民族风情。
著名的民族音乐家郭兰英就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3. 中国摇滚乐:中国摇滚乐的发展起步较晚,大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中国摇滚乐歌曲多讲述了年轻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代表性乐队如罗大佑的“飞云乐团”和唐朝乐队,他们的音乐作品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三、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不仅仅是音乐的变革,更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影响:1. 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使得中国音乐家与西方音乐家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
通过与西方音乐家的合作,中国音乐家学习了西方音乐的先进技术与理论,拓宽了音乐的发展视野。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https://img.taocdn.com/s3/m/f370c4aee53a580216fcfe99.png)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经过历史不断累积,不断丰富并沿袭至今。
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较早进度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
何老凤、郭大妮、黄大妮、王小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武生,杨小楼。
学堂乐歌:是什么: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意义: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
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堂乐歌基本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墙欺凌的爱国精神。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代表性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等,此类歌曲大多产生于辛亥革命后。
3配合向中小学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所谓的军歌。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代表作秋瑾作词的《免女权》等。
5鼓吹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
6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
7鼓吹忠君,尊孔等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如陈颂平的《尊孔》。
学堂乐歌基本形式:根据日本新式学校唱歌的经验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我国"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以在学校内集体歌咏、并通过学唱这些歌曲学会西方的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的知识。
但是,对于这些歌曲的编写,当时一般都采取以外国(日本、欧美)现成歌调配以我国自编的歌词给以填配而成的,而以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来进行填配的歌曲相当少、以我国音乐家自创曲调来编写的更少。
此外,当时这些歌曲大多采取"单音歌唱"(即齐唱曲调)的方式,而极少以多声合唱的方式。
此外,除了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沈心工:沈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于上海,名庆鸿,字叔逵。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https://img.taocdn.com/s3/m/9fa4d037482fb4daa48d4b17.png)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1.富国强兵2.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权.2.定义: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3.目的推广新学,传播新知、教育国民、改革社会《中国音乐改良说》4.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新生等。
代表性的作品有:夏颂莱作词的《何日醒》、石更词辛汉编曲的《中国男儿》3).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如秋瑾的《勉女权》等)4).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如沈心工、李叔同词曲的《春游》等)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文明婚》5.艺术形式:倚曲填词(一曲多词、一词多曲)6.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代表人物:沈心工(白话词)出版的歌集有:《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1936年,将自己毕生所编写的学堂乐歌进行了精选、修订,出版了一本个人专辑《心工唱歌集》编创作品:《体操-兵操》、《竹马》《春游》创作作品:以杨度的词所谱写的歌曲《黄河》创作特点历史意义:作品体现出年轻人的性格特色,基本上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言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以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提高,程度也逐渐提高。
比当时其他出版的唱歌集大大提高了作为学校唱歌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曾志忞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并由中国人组织指挥的乐队。
音乐活动:1.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包括“亚雅音乐会”“上海贫儿院音乐部”2.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3.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乐典教科书》,这是当时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1905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有关发展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论文《音乐教育论》。
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综述
![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f93c9f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1b.png)
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综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2000-2019年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音乐产业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革,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合,地方性音乐与全球化音乐相互碰撞,网络音乐的兴起和影视音乐的发展为中国音乐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00年以来,中国音乐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主要趋势,音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音乐消费模式不断升级,音乐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多次演变,从摇滚乐、流行乐到嘻哈音乐,不断吸纳外部音乐元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风格。
地方性音乐也在现代性的影响下发生了转变,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交融使得地方性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网络音乐的崛起给中国音乐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各种音乐平台和社交媒体成为音乐人推广作品、建立粉丝群体的重要渠道,推动了音乐创作、演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创新。
影视音乐作为音乐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段时间内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众多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涌现,为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贡献着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1.2 研究目的近年来,中国的音乐产业发展迅速,各种音乐流派和风格层出不穷,音乐市场日益繁荣。
对于这一时期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研究仍然相对不足。
本文旨在通过对2000-2019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学术研究进行综述,深入分析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和变革情况,探讨中国流行音乐的演变趋势,以及地方性音乐与现代性的碰撞所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网络音乐的崛起和影视音乐的发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提供一份全面的综述,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中国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文化传承。
1.3 文献综述近年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种学术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层出不穷。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历史与现状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历史与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3d564e395727a5e9856a6125.png)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历史与现状20世纪中国音乐史也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一、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对象音乐史和音乐史学的区别:音乐史是指客观存在过的人类的音乐活动及其发展过程。
音乐史学是音乐史学家以音乐历史为对象,进行专门研究的一门学科。
二、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目的鉴往知来以史为鉴探求历史的发展规律▲音乐史学: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人类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史学是通过尽可能客观的描述,或对其发展动因和结果的系统科学阐释,达到音乐文化传承、积累和传播的目的并使人们在不断完善和健全对音乐艺术发展途径的自我认识中,增强后人创造新的音乐文化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是对相去不远的音乐文化历史的研究,与当下的音乐文化发展进程具有更直接、密切的联系。
因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就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具备特有的现实借鉴价值。
三、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本体性征▲音乐史学是研究一定范围内音乐文化动态的发展过程。
音乐史学的研究必须关注音乐文化历史展衍中的连续性。
▲音乐本质上是音乐艺术史,音乐史学的主线无疑应当是人类在音乐审美创造与审美实践中的历史发展过程。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时期的音乐审美创造与审美实践相关的历史人物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发展历史概述陈聆群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在20世纪》这篇文章,对20世纪音乐史学发面具有重大影响。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发源于20世纪初期清末,有部分学者做了大量关于音乐的笔记,包括赴海外留学的学生,他们最初的笔记是中国近代音乐史学研究的史料,正式成文是1936年李树化的《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
20世纪30年代末,毛泽东提出了“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批判的总结”的任务。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的观点。
阐述了“五四”前后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并对中国文化战线发展历程作了具体的评论。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https://img.taocdn.com/s3/m/9ed578ae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c7.png)
民族器乐(二)
民族器乐活动历来在民间是有市场的,群众 基础很好。其活动主要集中在宗教活动、民 间民俗活动中。也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历史原 因,民国时期政府并不重视这样的音乐及其 活动,这些音乐家地位及其低下,自生自灭, 无人问及。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丝竹音乐。这个乐种在江 南发展势头最好。
代表人物:华彦钧
30-40年代抗日歌咏活动
历史线索。 “九一八”事变后,影响中国最大的历
史事件就是抗日,在音乐方面,是围绕 抗日宣传的歌咏活动。 影响深远。 多种风格、形式的杰作迭出。
二、不同政权区域的音乐文化
这是民国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又一特点。 国统区的音乐文化。 共产党政权领导的区域音乐文化。
作品特点:
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代表作品:
《叫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也是微云》
黄自
黄自简介: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
人,字今吾。黄自是我国著名的近现代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在中国音乐发展 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专业音乐教育 及音乐创作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影响。他母亲 在黄自幼年时的经常教他唱山歌、背唐诗宋词。 代表作品: 《旗正飘飘》、《抗敌歌》
1.创作特征与艺术成就
(1)模仿古琴泛音技巧 (2)模拟自然声响 (3)运用小提琴功法 2.对民族器乐的改进和发展 (1)对二胡教学争取地位 (2)改变教学体系 (3)编写《南胡练习曲》47首 (4)对二胡的改制,如弓法、音质等。 (5)改进记谱法。
音乐教育家,四川(今重庆)铜梁人。幼时受其兄影 响爱好音乐。1926年入成都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钢 琴、小提琴和作曲并学唱昆曲。1929年转入上海私立 中华艺术大学。先后在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师范 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音乐 学院任教。 作品特点: 抒情易唱、旋律优美 代表作品: 《飘零的落花》、《中华儿女》、《长城谣》等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https://img.taocdn.com/s3/m/03585d9c5ef7ba0d4b733b3b.png)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
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
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
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
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
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戏曲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
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
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
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
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
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3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3](https://img.taocdn.com/s3/m/1efe094c4b73f242336c5fe2.png)
“左翼”音乐运动和聂耳的音乐创作“左翼”音乐运动(新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的并团结爱国主义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
“左翼”音乐运动是在左联(左翼作家联盟)的影响下形成的,在组织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其活动主要是进行有关苏联的文艺、音乐理论学习,并展开群众革命歌曲的创作和研习,同时组织革命音乐者参加当时进步电影和戏剧的创作活动。
左翼活动受到舆论的支持,产生了极其广泛的音乐影响力,尤其是“左翼”音乐的传播给当时泛滥成灾的庸俗歌舞音乐以有力的抵制。
“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与发展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自觉接受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音乐队伍,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组织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代表人物有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人。
(MCJS)聂耳:聂耳是“左翼”音乐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云南人。
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等方面,其作品大多是为当时的进步电影和戏剧创作的配乐插曲。
在群众歌曲方面,以《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前进歌》等最为重要,这些歌曲鲜明的反映了当时最迫切的主题——人民大众的反帝爱国斗争,聂耳在这些作品中以强烈的感情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空前高涨的斗争感情,以及对胜利的希望和信心,给予当时各阶层民众以极大的鼓舞,其中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采用主导动机贯穿发展的手法,以引子中的大三和弦分解的号角式音调作为全曲旋律发展的基础,带有呐喊的音调造成了一种特有的紧迫感,聂耳创造性的将这部作品谱写成了一首传遍中国和世界的民族解放战歌,这首歌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以巨大的感召力鼓舞着中国人民,建国后被定为国歌,至今仍感召着中国人民前进。
在聂耳的电影歌曲创作中,有些是描写工人阶级思想感情生活和斗争的,如《开路先锋》等,生动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的痛苦生活,更生动描绘了他们迫切要求自由解放的意志和坚韧的力量。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https://img.taocdn.com/s3/m/2546fb0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a.png)
内容摘要
同时,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和作品涌现出来,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书还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各种音乐流派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例如,中国民族乐派、新潮音乐、 摇滚乐等。这些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交流和融合,也体现了中国音 乐家们在创新和探索中的不断追求。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是一部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的著作。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 展历程,展示了中国音乐在历史变革中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这本书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历 史和现状,以及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从古至今的音乐发展历程,包括古代音乐文化的特 点、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和代表作品等。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读者可以 对中国古代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目录分析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国从近代到现代的音乐发展 历程。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代表人物和作品,以及音乐与 社会文化的关系等。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读者可以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 有全面的了解。
精彩摘录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音乐家开始尝试将西方音乐元素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 中,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又有 西方音乐的现代感。”
精彩摘录
“在抗日战争时期,音乐成为了抗日宣传的重要武器。许多抗日歌曲成为了 经典之作,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
精彩摘录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精彩摘录
这些摘录只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一部分精彩内容,这本书还有很多 值得一读的内容。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历程和 成就,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融合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音乐艺术发展轴线
![中国近现代音乐艺术发展轴线](https://img.taocdn.com/s3/m/1cf1c8ea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a.png)
中国近现代音乐艺术发展轴线引言中国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和风格。
本文将着重探讨近现代时期(1840年以后)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轴线,分析其变迁、影响及主要成就。
近现代音乐艺术的起源与变迁近现代交替之际的音乐艺术(1840-191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音乐艺术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融逐渐增多,出现了许多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的作品。
例如,早期的基督教传教士就将西方的乐器和音乐理论带入中国,与传统的中国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
民国时期音乐艺术的繁荣(1912-1949)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音乐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西方音乐的教育体系被引入中国,许多音乐学校和音乐学院相继成立,为中国音乐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同时,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家也开始探索将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道路,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社会主义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1949-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音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
政府大力支持音乐创作和演出,音乐学校和音乐学院也得到了扩建和充实。
在这一时期,中国音乐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大量的社会主义音乐作品,如《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这些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影响与成就中西方音乐的交融近现代时期,中西方音乐的交融对中国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音乐的传入为中国音乐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使得中国音乐艺术更加多元化。
同时,中国音乐也影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如作曲家约翰·凯奇就曾在作品中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近现代时期,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为中国音乐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了中国音乐艺术的繁荣。
如今,中国的音乐教育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全面体系,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近代音乐史概论
![中国近代音乐史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130166f55022aaea998f0fdf.png)
中国近代音乐史第一章名词解释1.《中国男儿》:学堂乐歌。
石更作词,辛汉作曲。
符合当时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总的革命要求。
2. 沈心工:我国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
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作品大多是为儿童缩写,词意浅而不俗,意味深长。
3. 李叔同:我国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学绘画,旁攻音乐。
留日期间还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它的乐歌作品大部分都是咏物写景的抒情歌曲,词曲结合流畅自然。
4. 曾志 :我国音乐教育家,早年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并自学绘画及音乐。
留学日本后,就开始致力于普及音乐,编写乐歌和音乐著述。
简答1.简述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答:学堂乐歌产生于清末明初。
在戊戌变法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文人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
留学日本的人士组织了音乐社团进行音乐演出。
2.举例说明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及其音乐特点?答:内容:为实现富国强兵,如沈心工的《黄河》,《中国男儿》等。
反封建宣传妇女解放,如《缠足苦》。
对少年儿童进行一般教育,如《体操--兵操》。
写景抒情,如《送别》。
特点: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旋律多采用欧美,特别是日本曲调,如《中国男儿》:也有中国曲调,如《祖国歌》:还有自己创作的歌曲,如沈心工的《黄河》。
3. 概述沈心工和李叔同在乐歌编写上的异同?答:相同点:沈心工和李叔同都是音乐教育家,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他们对乐歌的填写都有像但的水平,都留学日本均独创作多声部音乐。
不同点:以钢琴伴奏的沈心工的歌词浅显易懂,李叔通的歌词生动秀美。
第二章名词解释1. 梅兰芳:是京剧梅派的创始人,著名的京剧艺术家。
对旦角艺术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创立了“花衫”。
《天女散花》《抗金兵》等。
2. 周信芳:是京剧老生行当的艺术家。
发扬梅派精神,形成刚健铿锵的《宋教仁》《四进士》等。
3. 程砚秋:是京剧旦行当的艺术家。
创立了“程派”对唱腔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 郑觐文:幼年爱好音乐,擅长江南丝竹,后从师学习琵琶、古琴。
中国近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音乐史](https://img.taocdn.com/s3/m/bdb7f229b4daa58da0114a9f.png)
中国近代音乐史回眸中国近代音乐史一中国近代音乐的传播与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自清代末叶的鸦片战争,在历经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百多年来,音乐文化的发展交织着传统音乐和欧洲传入的西洋音乐,但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以民主,科学为主要潮流的。
传统音乐首先以革命民歌的发展为以热潮,如反映太平天国革命的《洪秀全起义》,抗议沙俄入侵的《迫迁歌》,“五四”时期痛斥军阀出卖祖国镇压百姓的城市小调《坚持到底》,《苦百姓》等,在红色根据地,边区,解放区,革命歌曲更具有优秀的传统,如《天心顺》,《绣金匾》等。
戏曲音乐中京剧的形成影响及于全国,出现了程长庚、谭鑫培以及后来的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代名优。
各种地方小戏、评剧、越剧、楚剧等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民族器乐则以民间出现各种器乐演奏的社团为特点,如“天韵社”,“大同乐会”等等。
这反映出民族器乐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间活动基础。
这种民族音乐民间活动的特点造就出许多卓越的民间艺人,此外,各种琴谱、琵琶谱的编定、出版也多了起来。
再次,西洋音乐传入中国时,当时一些要求效法欧美,富国强兵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倡导了这一运动,如梁启超、沈心工、李书同等。
学堂乐歌作为学生音乐教材,以宣传爱国反帝,拥护共和,以及学习欧美科学文明为内容,如《中国男儿》,《体操-兵操》等,这些乐歌又不仅流传于学校,而且广泛影响到社会各界。
这些乐歌多借用外来曲调填词,也有少数根据本国曲调填词,还有少数创作曲调。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开始兴起了传播西洋音乐,改进国乐的音乐活动,并建立了一些音乐社团,如“北大音乐研究社”、“中华美育社”、“国乐改进社”。
而专业音乐教育最初就是在这些音乐社团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肖友梅又在上海创建国立音乐院,这是正规专业音乐教育的开始。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发展状况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发展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e5be6f1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1.png)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发展状况中国近代的艺术歌曲是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的,以一些音乐家受到蔡元培从倡导的美育思想的影响下,在全国各地组织新型乐团。
这些音乐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为艺术歌曲的发展做了铺垫。
初期代表人物有萧友梅、赵元任、经过青主、黄自和贺绿汀的等音乐家的不断努力,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在专业音乐发展过程中占有了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并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生动的艺术形象、丰富多彩的风格和形式,产生了愈来愈深刻的影响。
艺术歌曲是音乐史上一种特定的体裁。
从德国的Lied和法国Melodie ,流传到中国,我们将它译为“艺术歌曲”。
它原本的意思是“这种微妙的艺术用不同于歌剧的方法,令人领会到歌词中戏剧性的内容”。
区别于歌剧和民歌的这种歌曲形式——艺术歌曲,具体说来是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艺术歌曲有以下几项特色:(1) 诗与音乐的结合。
歌曲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所以歌曲所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
(2) 以钢琴伴奏(独唱) 。
钢琴伴奏的地位和声乐旋律同等重要。
钢琴伴奏不只是起和声和节奏衬托的作用,往往用特定的音型或更复杂,更精致的织体以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涵。
如舒柏特歌曲的钢琴伴奏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结构精致。
艺术歌曲一般短小精致,是一种高度浓缩的音乐小品,在聆听或演唱时要非常注意细节,因为每个字、每个音都有特意的安排。
(4) 内容丰富。
由于歌词都是采用名诗人的作品(如歌德等大师),所以内涵丰富,艺术价值较高。
一20年代奠定基础最早传播艺术歌曲的音乐家主要是萧友梅和赵元任。
(一)萧友梅,他对中国新音乐的贡献以音乐教育最为突出。
他也是最先掌握欧式音乐创作手法的作曲家之一。
萧友梅从德国回国后即尝试创作艺术歌曲,他首先在选用新诗抑或旧诗作歌词做出抉择。
用新诗为歌词进行创作,但他在创作实践中所采用的歌词,大都运用半文半白的形式。
萧友梅创作的独唱歌曲大都结构严谨,采用欧洲的作曲技法写成,明显地受到德国艺术歌曲的影响。
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https://img.taocdn.com/s3/m/dd32feed102de2bd9605880c.png)
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近代音乐史学堂乐歌【内容】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应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分子要求学习欧洲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思想其创作思想主要是采自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填上新词也有改曲记词的,还有一部分是创作歌曲,另外也有一部分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歌的曲调。
【意义】学堂乐歌是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开篇,它是集体歌唱这一新形势得到确立和传播;普及了简谱,接受五线谱和西方音乐知识;其乐歌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很大;“乐歌运动”影响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所以这一切都具有启蒙时期的开创意义。
它直接影响了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音乐文化发展,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
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名词解释】、个人作品名称易出【选择题】。
)1、沈心工沈心工(1870-1947),名庆鸿,笔名心工,上海人,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
1902年赴日本学习,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
1904年曾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共三集),辛亥革命后又陆续出版《重编学校唱歌集》(共六集),《民国唱歌集》(共四集)和《心工唱歌集》等。
他的乐歌通俗流畅,注意儿童歌唱特点《体操——兵操》(又《男儿志气高》)、《铁匠》、《竹马》等很受欢迎,广泛流传。
沈心工的乐歌所涉题材极其广泛,作品大多沿袭了日本乐歌的风尚,多用欧美或日本的名曲,民谣填配歌词,也有一部分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谣的曲调。
他在进行大量的选曲填词过程中,也尝试进行了为数不多的歌曲创作,其中以《黄河》(杨度词)一曲影响较大。
2、李叔同(【名解】其作品【选择】)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又名岸,字叔同,其人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
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
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
他曾留学日本主修绘画,兼习音乐在日本曾与普孝谷创办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https://img.taocdn.com/s3/m/c6b3642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0.png)
音乐与民族认同
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中国近现代音乐在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传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音乐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体现在音乐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 中国近现代音乐在社会文化变迁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音乐与时代变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开始与本土音乐融合 20世纪30年代:中国音乐开始走向世界,如《黄河大合唱》等作品 20世纪50年代:中国音乐受到苏联音乐的影响,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作品 20世纪80年代:中国音乐开始多元化发展,如摇滚、流行等音乐形式开始流行
未来展望与趋势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 跨界融合: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如舞蹈、戏剧、电影等跨界融合,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数字化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数字化、智能化将成为未来音乐发展的趋势
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音乐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文化
谭盾:黄河》
音乐贡献与影响
聂耳:创作 了《义勇军 进行曲》等 经典歌曲, 被誉为“人 民音乐家”
冼星海:创 作了《黄河 大合唱》等 经典歌曲, 被誉为“人 民音乐家”
贺绿汀:创 作了《牧童 短笛》等经 典歌曲,被 誉为“人民 音乐家”
谭盾:创作 了《卧虎藏 龙》等经典 电影配乐, 被誉为“电 影音乐大师”
音乐创作特点
融合中西音乐元素,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注重民族音乐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创新音乐形式,推动音乐发展 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时代精神
代表作品赏析
聂耳:《义勇 军进行曲》, 《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黄 河大合唱》,
中国近代音乐史论文
![中国近代音乐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aaa439aa417866fb94a8e73.png)
中国近代音乐史论文中国近代音乐史论文范文一: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摘要: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由于海派的文化传统,上海成为中国新式音乐教育的试验场;其次,上海外国租界的音乐生活,为中国专业音乐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三,大量市民阶层的存在,以及浓厚的商业氛围,现代化传媒的兴盛,使上海酝酿滋生了中国第一代流行音乐。
关键词:近代中国音乐;上海;地位上海是近代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城市。
它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近代新文化形成中的地位,得到了学术界普遍的关注。
作为近代新文化一个方面的近代中国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与上海城市独特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以及经济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研究上海在近代中国音乐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不但会使我们对近代中国音乐发展史有深入的理解,也通过一个侧面使我们对上海城市的个性有深切的体会①。
一、近代音乐传播先驱上海,由于独特的历史因缘和独特的文化环境,成为近代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桥头堡,也成为酝酿近代中国新文化的温床。
近代中国新音乐的形成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近代的音乐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近代西洋音乐的传播和普及;一是传统音乐的传承与改造②。
其中,尤以西洋音乐的传播和普及为近代中国音乐形成的主要动力和内容。
近代西洋音乐的传播,大致通过以下途径:1、基督教堂所带来的西方宗教音乐;2、新式军队中输入的西洋军乐;3、海外留学生带回来的西洋音乐;4、近代学堂对西洋音乐的普及。
这四种途径先后出现,而尤其以第四种因素对中国近代音乐的面貌影响最为深远。
上海在近代中国夙得风气之先,在近代西洋音乐传播中亦是如此,其主要表现则在于它成为近代新式学堂普及西洋音乐之最早试验场。
上海自五口通商以来就成为海外基督教在华传教的大本营,因此基督教堂所带来的音乐对上海信徒的熏染尤为深远。
中国近代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现代音乐史](https://img.taocdn.com/s3/m/4c63890655270722192ef77d.png)
中国近代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是1898年—1919年约20年间,中国新式学校音乐课中所教唱的歌曲。
它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之通俗、典雅的新型歌曲。
“学堂乐歌”本应称“乐歌”,因它产生在学堂,故都称“学堂乐歌”。
虽其后冲出学堂走向社会,但称谓仍未改变。
2、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是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与明清时的“十番锣鼓”有着紧密联系。
“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等。
在农村多演奏大套乐曲,常加多面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练朴实;在城市以文人演奏居多,演奏手法即兴、协调讲究韵味,旋律多加花,故风格优雅华丽。
现在泛指的“江南丝竹”即属此类。
3、广东音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由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发展成独立演奏的器乐曲。
早期乐曲音符较疏、节奏也少变化。
后经过演奏家们的改编创作,使旋律流畅、轻快,出现多种装饰音型,富有较强的娱乐性。
曲调来源除粤曲外,还吸收古代词曲及其他乐曲。
前期伴奏乐器以二弦为主,后期以高胡为主。
4、秧歌剧:是在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基础上,综合吸收当地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音乐与表演形式而创作。
秧歌剧以过场音乐、齐唱、对口唱及合唱等形式来表现剧情,其语言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乐队以民族乐器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西洋乐器。
5、毛主席诗词歌曲:是50、60年代前后艺术歌曲的典型代表作品,他是1958年毛泽东诗词公开发表后,作曲家们纷纷为其谱曲而产生的。
毛泽东诗词容量大、内涵深,作曲家们以极其认真严肃的态度,以真挚热烈的情感,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表现,所以这些歌曲品位较高。
因创作的时间集中,数量多,且又多数歌曲较有影响,它同“文革”时期创作的同类歌曲已初步形成一个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问答题:一、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答:1、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
2、传播西方音乐,对新音乐的形式、普及、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
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
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
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
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
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戏曲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
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
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
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
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
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还出现了富连成班(1904年,叶春善筹组,在北京)、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0年成立于北京)、昆曲传习所(1920年,穆藕初创办,在苏州)锡剧、沪剧、扬剧、淮剧、楚剧、黄梅戏以及评剧、越剧等地方小戏迅速发展提高。
评剧由河北“对口莲花落”于东北“蹦蹦”合流而成。
农民剧作家成兆才创作了近百个剧目,《杨三姐告状》轰动一时。
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做了很多改革创造,白将评剧带到上海,扩大了影响,一跃成为全国性大剧种。
越剧,二十世纪初由浙江嵊sheng县多种民间音乐发展而成,初为男演员组成的“的—班”,进入上海后,吸收其它艺术表演经验,改革原有形式,改称“绍兴文戏”,后女班盛行,又称“女子文戏”。
女班“四季春班”影响最大,有袁雪芬、傅全香等。
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改编演出《祥林嫂》,反响强烈。
说唱以老曲种不断成熟、新曲种不断产生为发展特征。
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已有刘、张、白三个流派,三十年代白凤鸣创立苍凉悲壮的“少白派”,骆玉笙创立抒情宽厚的“骆派”。
山东大鼓进入城市后,吸收吸取、小曲唱腔,有了新的面貌。
三十年代为“四大玉”昌盛时期,谢大玉在京津沪演唱多年,录制不少唱片,扩大了山东大鼓的影响。
河南坠子民国初年传入北京,继而传到津沪等地,遍及全国。
形成乔清秀的“乔派”、董桂枝的“董派”。
苏州评弹清末进入上海,随着广播、唱片的传播普及,进入了鼎盛时期。
形成多种流派风格纷呈的繁荣局面。
夏荷生的“夏调”、祁连芳的“祁调”、蒋月泉的“蒋调”、杨振雄的“杨调”、朱雪琴的“琴调”、徐丽仙的“丽调”等。
四川清音原来流行于农村乡镇,三十年代进入成都、重庆等大城市,李月秋在创腔、演唱方面有很大影响。
器乐主要体现在民间社团、地方乐种、艺人的创作和演奏等方面,另外,合奏比独奏发展更快。
当时出名的民间社团有天韵社(1911年)、大同乐会(1920年上海郑觐文发起)、今虞琴社(1934年)等。
他们经常研习、演奏,也整理改编传统乐曲,做出突出贡献。
大同乐会柳尧章以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其中出现了吴畹卿、沈肇洲、汪煜庭(以上均为琵琶)、周少梅(二胡)、杨宗稷(古琴)等著名演奏家发展较大的地方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弦管、汉乐、北方吹歌等,通过各自乐社活动进行发展,进入城市后通过各种媒介扩大影响,积极传授技术培养人才,编印曲谱,改革乐器,保存发展了传统乐种。
江南丝竹民国初年,在江苏、浙江的中小城市盛行,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发展格局。
用琵琶、二胡、扬琴、三弦、笛、笙、箫以及鼓、板、木鱼、铃等,曲目有八大名曲《欢乐歌》、《行街》、《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云庆》、《四合如意》。
广东音乐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清末民初广东的戏曲乐队、街头艺人、农村“八音会”等常常演奏戏曲过场音乐和民间小曲。
早期琵琶主奏,辅以筝、箫、三弦、椰胡;之后出现“五架头”硬弓组合,二弦、提琴(似板胡的中音乐器)、三弦、月琴、横箫;吕文成将二胡改为钢弦,定弦提高四度,琴筒夹在两腿之间,扩大把位,获独特音响效果,1926年首次使用高胡,获极大成功,广东音乐风格、特点有了很大变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此后出现“三件头”软弓组合,高胡主奏,秦琴、扬琴。
吕文成创作改编近二百首乐曲《平湖秋月》、《步步高》等。
名家还有严老烈《旱天雷》、《连环扣》,丘鹤俦《娱乐升平》、《狮子滚球》,何柳堂《饿马摇铃》、《赛龙夺锦》,以及何大傻、尹自重、易剑泉等。
为民族器乐发展做出贡献的还有一些民间艺人华彦钧(阿炳),江苏无锡人,精通二胡、琵琶,留给后人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堪称精品。
杨元亨,河北人,擅管子、唢呐,有《小二番》、《放驴》等。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由清末康梁“变法维新”上书开办新式学堂开始,他们鼓吹乐歌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强调乐歌课的重要性,庚子事变后,清廷1904年颁布学堂章程中认可开设乐歌课,当时称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为学堂乐歌。
直至1923年改称“音乐课”,逐渐不用“乐歌”一词。
内容大多反映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也有对少儿进行一般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在当时具先进意义。
基本是填词歌曲,曲调大多来自日本欧美流行歌曲,用民间曲调不多,创作曲调的更少。
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当时青少年深刻影响,还给中国音乐带来一种新的集体歌唱形式,为后来群众歌咏运动打下基础;使西方音乐形式包括乐理、记谱、唱歌、乐器等得到初步传播,促使中国音乐界思考如何建立新的中国音乐文化;还造就一批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传播现代音乐文化的音乐家。
沈心工上海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音乐教育,编写大量学堂乐歌。
《体操-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革命军》、《竹马》,自己作曲的《黄河》。
针对儿童心理特点,词意浅而不俗,词曲结合好,容易上口。
李叔同天津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绘画、音乐,编辑出版我国最早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回国后从事教育,1918年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一生在美术、音乐、书法、篆刻、戏剧、诗词等方面颇有建树,影响很大。
编写乐歌大多是咏物写景的抒情作品,《送别》《西湖》《忆儿时》等,自己作曲的《春游》,文辞优美,富有意境韵味,词曲结合流畅自然。
曾志愍min上海人,致力开展普及音乐的活动,创办上海贫儿院音乐部;编写学堂乐歌,《练兵》、《扬子江》等;编写出版音乐著述《乐理大意》、《歌唱及教授法》、《乐典教科书》、《音乐全书》、《和声略意》等。
专业音乐教育新型音乐社团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年成立,会长蔡元培,导师肖友梅等,出版期刊《音乐杂志》。
1922年改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中华美育会,1919年,吴梦非、丰子恺等发起,在上海成立。
成员大多为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曾出版会刊《美育》。
国乐改进社,1927年,刘天华等发起,在北京成立。
出版不定期刊物《音乐杂志》,对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创作有一定贡献。
早期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年)、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6年)。
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1927年成立于上海,蔡元培倡导支持,肖友梅牵头组建,蔡任院长,肖任教务主任,标志中国专业音乐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29年奉命改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肖友梅。
这些学校都接受蔡元培“美育”主张,通过艺术培养高尚情操自由个性,达到改善人生改善社会之功效。
以传授西洋音乐为主,参照欧美教育体制,也设国乐课程。
专业音乐创作萧友梅,广东中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德国,回国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组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国立音乐院,罗致高水平教师黄自、青主、应尚能、周淑安等,采纳西洋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又结合国内实际,设立本科、师范等以及作曲、键盘、器乐、声乐、国乐等专业,编写教材,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宗师”。
他创作许多各种体裁的作品,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合唱《春江花月夜》,大提琴《秋思》等。
管弦乐《新霓裳羽衣舞》是根据白居易诗意揣度唐代大曲模式风格创作的大型器乐曲,在曲调、和声上力图突出民族风格。
1920年《卿云歌》,是辛亥后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赵元任,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音乐家。
1915年创作钢琴曲《和平进行曲》,是目前所见发表最早的中国钢琴曲。
还创作了很多歌曲《卖布谣》、《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西洋镜歌》、《老天爷》及合唱《海韵》。
多选用“五四”时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新诗,有强烈反封建的民主爱国精神,作为语言学家他很注意声调、音韵的特点,吸收民间音乐语言,优美流畅,口语化,具鲜明独特民族风格。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1927年成立我国第一个以民乐改革为宗旨的“国乐改进社”。
他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三首琵琶独奏曲以及练习曲、合奏曲等。
他的二胡音乐,不仅保持二胡特色,而且在演奏技术、创作思维上借鉴西洋乐器和西方音乐手法,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带来新的风格和时代气息。
他的创作都是个人内心感受的抒发,编写练习曲参考了钢琴、小提琴的教学经验,改变过去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培养许多名家,形成我国第一个独具风格的二胡学派。
还对二胡进行了改进,记谱法、定弦法提出自己观点。
推广二胡音乐,多次在音乐会上演奏,录制唱片。
在他多方努力下,二胡以高超演奏技巧、丰富艺术表现力成为现代民族乐器重要的独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