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
地域性 和 连续性 周期性、 季节性、
①作物生长发育具有的周期性(cycle),如水稻、玉米、 棉花、花生的一年生(annual),冬小麦、冬油菜、冬蚕 豆的二年生(biennial);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②作物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的生命活动因光、热、水资 源的季节变化而异,高效转换只能与最佳资源季节同步 (season),如冬小麦只能在春夏形成产品器官,水稻、玉米、 棉花只能在夏秋形成产品器官; ③作物产品种类、生产技术、资源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 的区域性协调统一,表现显著的区域性。如油菜在淮河以南区 域生产,苹果以淮河以北区域为佳,香蕉仅在珠江流域生产; ④作物的再生产过程需要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的协调统一。 2.3 作物产品的产量、品质的差异性、可塑性 ①产品形成受复杂生命活动过程中某个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②产品形成受生产周期内不稳定自然因素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1.1 作物与作物学
作物学概念及其发展
1、作物学概念及其范畴
作物(Crops) 自然界的植物(大约)40~50万种 (野生wilding plants)
被人类利用的植物 2~3万种 (Utilized plants)
大面积规模种植200多种,栽培作物1500余种 (栽培,cultivated plants)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 主体: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各种作物个体、 群体(庄稼)。作物是有机体,有机体有其自身的生长发 育、器官形成、产量和产品形成的规律。种好庄稼就必须 掌握作物的特征特性。 客体: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 土、水、气、肥、生物等。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以 至于不同的生育阶段、不同的器官形成过程,对外界有 不同的要求,因此,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也 是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的
作物栽培学总论大纲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一、农业的发生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1.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1.作物栽培的特点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三、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四、我国作物的来源 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四、作物的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作物引种的概念和理论 2.作物引种应吸取的教训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分类第四节: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1.我国古代农学思想:“天、地、人”合一2.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 的表现第五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优势种植业布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二、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和优势产品区域布局2.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价1.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2.我国的种植业结构 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3.我国大田作物的生长状况4.我国优势种植业产品区域布局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第六节:农业发展历程和可持续发展一、农业的发展历程二、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三、粮食安全法1.农业的发展历程1.可持续农业的含义2.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5.生物技术与作物改良第一章、绪论四、可持续农业五、作物栽培科技进步 1.高产研究与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2.作物品质改良及安全食品生产3.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新型栽培制度建立4.农业信息化及精确定量栽培第一章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 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三、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2.作物生长与发育的关系以及不同1.作物生长的四个时期2.S型曲线1.作物生育期概念2.作物生育期的概念一、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1.根的功能2.根系的类型3.影响根生长的条件4.种子的寿命和种子休眠4.根的生长过程2.茎的机能1.茎尖分生组织的作用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4.作物茎的生长过程5.影响茎、枝生长的因素1.作物叶的分类3.作物茎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2.作物叶的生长过程3.影响叶生长的一些因素第二章3.作物的物候期概念1.作物种子分类2.作物种子萌发过程3.种子发芽的条件五、花的发育六、种子和果实发育 2.作物的种子和果实3.种子和果实的发育4.影响种子和果实发育的因素1.果实的结构2.开花、授粉和受精的定义3.影响花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的外界条件1.花器官的分化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第四节:作物生长的一些相互关系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二、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三、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1.作物感温性及春花作用2.作物感光性及光周期现象3.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1.形态和结构的变化2.生理生化的变化2.光敏色素的变化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1.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的相互交换2.地上部与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3.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不同1.禾谷类作物营养器官间的同伸关系2.双子叶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四、作物的器官平衡第二章1.引种上的应用2.栽培上的应用1.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发展3.在育种上的应用第五节:作物的个体与群体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二、作物群体的结构三、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1.群体与个体的关系2.群体的水平结构3.群体的垂直结构4.“大田切片法”5.生长分析1.作物种群的大小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二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第三节:作物产量的潜力一、作物产量 二、作物构成因素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一、源、库、流理论1.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2.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1>.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2>.收获种子的作物 二、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 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一、作物品质二、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一、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1.源第四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第五节:作物品质的调控一、作物品质的遗传调控1.太阳辐射与光和生产潜力2.温度资源和光温生产潜力3.水资源与光温水生产潜力4.土壤资源与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第三章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2.库3.流1.提高品种的光和效率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 1.概念2.评价指标3.主要类型1.糖类的形成与积累2.蛋白质的形成与积累3.脂类的形成与积累4.维生素的形成与积累5.一些特殊物质的形成与积累 二、作物品质的环境调控 1.常规育种与作物品质改良2.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质3.品质优异的作物品质资源的利用 3.品质随化肥的变化4.灌溉对作物品质的影响5.生长调节剂对改善品质的作用 7.收获期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2.品质随种植密度的变化6.病虫害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品质随播种期的变化第一节: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作物与光的关系一、作物的自然环境二、作物的人工环境三、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一、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及作物的适应性3.光谱成分对作物的作用1.环境因素的分类2.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二、作物对光的吸收转化与产量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第四章1.光照强度的作用2.日照长度的作用第三节:作物与温度的关系一、温度对作物的生态作用二、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温度对作物分布的影响2.目前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2.土壤因素3.地形因素4.生物因素5.人为因素1.气候因素2.主导因素3.环境因素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性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5.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2.改善光合性能是作物增产的根本途径1.作物对光能的利用1.光能利用率的理论值2.光合性能的基本规律及其调节1.光合性能的概念以及与其产量关系2.作物的“播性”与春化处理3.作物的基本温度4.地温与作物根系生长5.温度与干物质的积累1.温度的节奏性变化与作物生产6.积温与作物的生产2.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1.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2.冻害、冷害与霜害3.作物对低温的生态适应性与抗寒性的锻炼4.抗寒的农业措施1.作物的抗寒能力2.作物对高温的适应性1.高温对作物的伤害作用第四节:作物与水的关系第五节:作物与空气的关系及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二、旱涝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水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空气成分及其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CO2浓度与作物产量二、大气环境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第四章1.田间CO2浓度的变化和作物CO2平衡2.作物的抗涝性2.作物抗旱性的特点3.有限水分亏缺下作物的补偿效应4.抗旱锻炼1.旱害2.涝害及作物的抗涝性1.干旱对作物的危害性及作物的抗性1.涝害对作物的影响2.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对气候灾害的影响4.对土壤肥力和肥效的影响5.大气中CO2浓度增加1.对作物布局和副种指数的影响6.对病虫害的影响3.作物水分利用率1.作物对水的反应2.作物的水分平衡2.关于污水灌溉问题1.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2.水体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临界浓度2.关于共生固氮1.CO2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二氧化碳、氟化物和氮氧化物3.臭氧4.酸雨1.温室效应第六节:作物与土壤的关系第四章一、土壤对作物的生态作用3.土壤生物性质与作物的生态关系二、土壤污染与作物2.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的 生态关系1.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生态环境的关系2.土壤水分3.土壤空气4.土壤温度1.土壤地址和结构2.作物与土壤养分3.作物与土壤有机质1.作物与土壤酸碱度1.土壤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第二节:整地与土壤培肥技术第三节:播种与育苗技术1.最少养分律2.报酬递减律一、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二、施肥技术第五章1.轮作倒茬2.增施有机肥一、作物及其品种布局二、作物种植方式3.深耕改土和客土改良第一节:作物栽培制度一、土壤培肥技术:措施二、整地技术 4.因土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1.撒播2.条播3.穴播一、播种技术:播种方式二、育苗与移栽技术 4.精量播种第四节:营养调节技术3.养分互作律1.施肥原则2.施肥量的确定性和推荐施肥技术1.营养结合的原则2.营养平衡的原则3.安全生态的原则4.经济高效的原则3.肥料的种类1.有机肥料2.无机肥料3.微生物肥料4.施肥时期1.基肥2.种肥3.追肥5.施肥方式1.全层施肥2.表层施肥3.集中施肥4.根外追肥第五节:水分调节技术一、水分吸收规律二、灌溉方式与技术第五章第九节:收获技术一、收获时期的确定二、收获方法三、产后处理和储藏2.摘取法 3.倔取法1.刈割法第六节: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二、病虫鼠防治技术 三、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四、人工控旺技术一、杂草防除技术第七节:覆盖栽培技术一、覆盖的作用二、覆盖物的种类及方法三、覆盖栽培管理技术1.提高土壤温度2.保墒1.秸秆覆盖2.地膜覆盖3.沙石覆盖。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
(4)低温冷害
黑龙江省积温带
>10活动积温带
项目 1
2
3 45
6
1、作物生育进程中各部器官及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以及 作物高产群体形成过程中分阶段的形态、生理特征和质量指 标。
2、将高产、高效群体形成过程中作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群 体内个体之间、个体内各器官之间的矛盾进行综合分析,确 定正确的技术措施。
3、根据栽培措施和调控技术的作用原理,逐步实现调控技 术的模式化、规范化。
(一)黑龙江自然资源概况
2、地形地貌复杂:北南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 岭、老爷岭两大山区,东西松嫩和三江两大 平原。全省森林茂密,覆盖率35.5%。大小兴 安岭、张广才岭三面围绕松嫩平原。全省土 地总面积中山地占4.3%,低山地21%,台地 (漫岗)13.3%,平原39.1%。由于地形地貌 的差异,形成了北部丘陵漫岗区域、东部三 江低平原区域、东南部山地区域、中南部松 嫩高平原区域、西部松嫩冲积平原区域。不 同的地形,通过对光、热、水、土再分配的 影响,使各区形成了各自的农业生产结构和 不同的栽培制度。
(四)作物栽培学的相关学科
基础学科: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形 态学、生物化学和地学
方法学科:生物统计学、理化分析、田间试验
交叉学科:作物育种、营养与施肥、灌溉、农 业气象、农业机械、土壤耕作等
新兴学科:运筹学、系统论、信息学、控制论 等
生产检验:农技推广、农业开发
三、作物栽培学与作物生产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㈡ 任务: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采取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 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36
㈢ 研究对象
– 第一节 作物生长与发育的特点 – 第二节 作物的器官建成 – 第三节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 第四节 作物与产品品质的形成(8学时)
– 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二节 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 – 第三节 作物的产量潜力 – 第四节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 第五节 作物品质的改良
24
– 北非:埃及,公元前3600年种植过小麦和大麦 – 美洲:种植作物的历史始于公元前6000年,主要作
物有玉米、豆类、薯类、南瓜、籽粒苋等 – 欧洲:最早种植的作物有小麦、大麦、亚麻等
23
三、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
– 我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是世界栽培 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这是举世公认的:
版社,2003.
39
本次课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 第三节 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
38
本次课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特点 –作物的起源与分类方法
• 难点
–作物分类方法的相对性
37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10
三、作物分类
㈠ 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 按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分类
• 喜温作物:生物学起点温度10℃左右,全生育期需要较 高的积温。如稻、玉米、高粱、谷子、花生、烟草等
作物栽培学课后题答案
植物栽培学课后复习答案第一章作物概述1.作物栽培学研究对象,性质,任务是什么?作物栽培学是以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作物,环境及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学科。
性质:农业自然科学任务: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规律。
2.简述作物的概念:广义讲,凡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
从狭义讲,作物是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农业上所指的粮棉油麻,烟糖茶桑蔬果药和杂等农作物。
3.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结合分类方法,作物分为五大部分:(1)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豆类,薯芋等三类作物。
A:禾谷类作物B: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类作物糖料作物其他作物。
(3)绿肥及饲料作物。
(4)药用及调味品作物。
(5)再生能源作物。
4.研究作物栽培学的起源问题,实质目的:(1)寻找植物资源(2)基因库(3)多样性5.栽培作物与野生祖先存在哪些差异?主要表现几方面优点:生长迅速产品器官变大产量提高品质改善成熟一致种子休眠性变弱传播手段退化6.三大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7.双低油菜指:油菜籽低芥酸,硫甙含量8.提高粮食总产的途径:单产的提高播种面积的增加复种指数的提高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1简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名词解释)营养生长:以营养体本身为主要功能的器官的生长,如根茎叶的生长生殖生长:与作物生殖功能有关的器官的生长,如花果实种子等的生长①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在相当长时间内交错在一起;③彼此之间必然会发生相互影响,且各方对营养物质有明显的竞争2. 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生长: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地变化(量变)生殖:作物在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作物单一器官及整个器官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变,从无到有)关系: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及研究法一、作物栽培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一)作物栽培学的定义。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农业自然科学。
它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该定义已经指出了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及任务。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这一定义的涵义。
1.该定义揭示了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1)2个规律——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
作物栽培的对象包括粮、棉、油、糖等各种作物,作物是有机体,有机体有其自身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和产品形成的规律。
为了种好庄稼,就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就必须“摸透庄稼的脾气”,即掌握作物的特征特性。
在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中,作物生产是以无数个体而组成的群体生产,因此,作物栽培学不仅要研究作物个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器官建成规律,还要研究作物群体的结构和动态发展规律,探讨如何协调群体与个体矛盾的理论与方法。
(2)1个关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水、二氧化碳、矿质元素等。
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以至于不同的生育阶段、不同器官的形成过程,对外界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也是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的。
在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中,作物所处的环境包括了气候因素(光、温、水、气等),土壤因素(土壤类型与结构、土壤养分及水分等)和生物因素(杂草、有益及有害昆虫、微生物等)。
作物生长发育需要有适宜的综合环境条件。
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清楚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这些环境条件的具体要求以及这些条件对作物器官建成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3)1个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了解了作物的特征特性,懂得了作物要求什么样的条件,还要相应地采用整地、施肥、播种、灌溉、中耕除草、防病治虫等各种栽培技术和措施去满足作物的要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产量高且品质好。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导学二、引导视频、单元精讲三、学习内容(包括两个部分,1个是掌握部分,1个是拓展部分。
)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水、气、肥等。
了解作物的特性特征,懂得了作物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要相应地采用各种栽培技术和措施去满足作物的要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产量高且品质好。
因此,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直接服务于作物生产的科学。
作物栽培、蔬菜栽培和果树栽培等,共同构成了作物种植业。
作物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把作物品种的潜在生产力和环境资源转化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二)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换句话说,作物栽培就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生产潜力。
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一)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农业技术科学,与之发生关系的学科是很多的。
应当指出,作物栽培学并不是单纯地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更不是简单地实施作物种、管、收等田间作业程序。
作物栽培学有其自己的理论基础——作物生理生理生态学。
作物栽培学是在充分研究和掌握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和群体建成、产量形成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和反应规律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本领域和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加以集成和优化,形成作物生产的技术体系,用于生产。
(二)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包括总论和各论。
从生产实际来说,栽培作物涉及丰富多彩的作物种类和品种,牵涉到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条件,更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技术。
这里面必定含有许多共同的原理和普遍的规律,这就是作物的“共性”。
同时,不同的作物又有其自身的特征特性,有其自己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这又是作物栽培的“个性”。
作物栽培学,由于有共有性,而有“总论”,又因为有个性,便不能没有“各论”。
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共10张PPT)
2022/1/4
农农学学院院作作物栽培与耕作(gēēnnggzzuuòò))系系
8
第八页,共十页。
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rèn wu)
2022/1/4
农农学学院院作作物栽培与耕作(gēēnnggzzuuòò))系系
7Leabharlann 第七页,共十页。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rèn wu)
• 但是,仅有一年的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并没有完成(wán chéng)作物栽培学的全部任务。
• 因为作物栽培业是长期进行的事业,这是作物栽培业的本质属 性之一。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 和任务。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 和任务。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1/4/2022。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定义 (或性质)。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而作物生产过程中参与的因素又是多方 面的。作物栽培的宗旨是适应和改造(gǎizào)作物的特征和特性,使其更加经济有效 地为人类服务
2022/1/4
农农学学院院作作物栽培与耕作(gēēnnggzzuuòò))系系
2
第二页,共十页。
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rèn wu)
•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是农作物 • 而作物生产过程中参与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 • 所以,作物栽培学的内容所包含的范围也比较
(bǐjiào)广泛,综合性强,而且又密切联系生产实 际。
2022/1/4
农农学学院院作作物栽培与耕作(gēēnnggzzuuòò))系系
4
第四页,共十页。
作物栽培学概论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29
经济系数 =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可 以是生殖体(籽粒、荚果、果实),也可以是 营养体(根、茎、叶)。 决定经济系数的因素: ①与所利用的产品器官有关:以营养器官为产 品的作物较高,如薯类0.75~0.85,以生殖器 官的一部分作为产品的作物较低,如禾谷类、 豆类等,小麦0.3~0.4,水稻0.5,大豆只有0.3。 ②与收获产品的化学成分有关:以碳水化合物 为产品的较高,以含脂肪、蛋白质为产品的较 低。 ③同一作物和同一品种,经济系数还决定于栽 培条件和栽培水平。
一位。 从单产来看,粮、经作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高幅度较大。
完整版ppt课件
13
第二节 作物的概念、分类及产量 一、作物的起源 二、作物的概念 三、作物的分类 四、作物的产量 五、作物品质
完整版ppt课件
14
一、作物的起源
地球上约有40万种植物,被人类利 用的大约有2500~3000种,为人类栽 培的作物有2300余种,其中,粮食作 物900余种,经济作物1000种,饲料、 绿肥400余种。 栽培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一环境一措施三者关系 的一门科学。
完整版ppt课件
3
二、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1、作物栽培学的概念: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部门之一, 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气象学、农业化 学、耕作学、土壤学、数学等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 这些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最新成就全面系统地研究作物 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 关系和人工调节控制技术以期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成 本的理论和措施的一门技术科学,是直接为农业生产 服务的科学。
完整版ppt课件
5
三、作物栽培的特点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导学二、引导视频、单元精讲三、学习内容(包括两个部分,1个是掌握部分,1个是拓展部分。
)要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产量高且品质好。
因此,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直接服务于作物生产的科学。
作物栽培、蔬菜栽培和果树栽培等,共同构成了作物种植业。
作物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把作物品种的潜在生产力和环境资源转化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二)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换句话说,作物栽培就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生产潜力。
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一)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农业技术科学,与之发生关系的学科是很多的。
应当指出,作物栽培学并不是单纯地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更不是简单地实施作物种、管、收等田间作业程序。
作物栽培学有其自己的理论基础——作物生理生理生态学。
作物栽培学是在充分研究和掌握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和群体建成、产量形成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和反应规律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本领域和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加以集成和优化,形成作物生产的技术体系,用于生产。
(二)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包括总论和各论。
从生产实际来说,栽培作物涉及丰富多彩的作物种类和品种,牵涉到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条件,更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技术。
这里面必定含有许多共同的原理和普遍的规律,这就是作物的“共性”。
同时,不同的作物又有其自身的特征特性,有其自己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这又是作物栽培的“个性”。
作物栽培学,由于有共有性,而有“总论”,又因为有个性,便不能没有“各论”。
“总论”讲述一般知识、基本原理、普遍应用的措施和技术,为各论做铺垫,打基础;“各论”讲述的则是各个作物的知识、原理、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Crop Cultivation二、课程编号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探讨实现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制定栽培技术措施,以促进作物生产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获得作物栽培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及技术体系。
重点:是作物的分类方法及起源。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观察、调查及有关品质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五、作物栽培学与其它相关课程联系与分工作物栽培学与植物生理学、土壤学、作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作物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这些课程的综合运用或“组装”,它是按照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体系,论述作物产量形成的理论和栽培技术,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六、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章序讲授时数实验时数讨论共计时数概论第一章11第二章222第三章24第四章44第五章22第六章11各论第一章10212第二章8210第三章66第四章66第五章88第六章8210第七章44第八章628第九章66第十章66总学时数801090七、教学内容要点作物栽培学教学内容包括概论、各论和实验3部分。
§1 概论主要内容:1.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学2.作物的起源、分布与分类3. 作物的生长发4.作物的产量与群体结构5.作物与环境6.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和技术体系重点: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产量与群体结构,作物与环境,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与技术体系。
第一章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学一、作物与作物生产的概念二、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三、作物生产概况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作物栽培学发展一、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主要成就二、新中国成立后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三、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前景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布和分类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作物的起源二、作物的传播第二节作物的分布与种植业区划一、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二、作物分布的原理三、我国及内蒙古的种植业分区第三节作物的分类一、作物的分类方法二、各类作物简述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重点:作物的生长与作物的发育。
作物栽培学(ppt109页)
作物栽培学(ppt109页)作物栽培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分类第三节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第四节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第五节我国作物栽培学主要成就与展望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一、性质与任务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优化决策、栽培管理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与之相关的学科很多。
作物科学研究领域每一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都必须通过检验评定与组装配套,在作物栽培过程中应用推广,才能在农业生产中显示其功效和价值。
作物栽培学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其任务与作物、环境和措施有关。
作物本身。
研究对象是活的有机群体。
个体有自身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群体也有它结构和发展规律,必须探讨如何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矛盾。
环境条件。
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
不同作物、品种及生育时期和器官要求不同。
必须通过选择和改造环境来满足它。
技术措施。
作物对环境要求,如自然条件满足不了,采取相应人工措施。
如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尽量满足作物的要求,以达高产优质目的。
同时还要考虑成本和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二、地位与作用农业是基础。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大田作物,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重要的工业原料。
目前,我国约40%的工业原料如纺织、医药,70%的轻工业原料如卷烟、食品、造纸、制糖等来源于作物生产。
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比重将会下降,但仍是重要出口物资之一。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4、稳定”三农”。
作物种植业比重大,对农民的增收、农村的稳定和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
5、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又保护生态环境还保证食品安全目的的门应用科学
作物栽培学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
二零一五年九月
作物科学学院大田作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 饲料等各种作物群体(庄稼)。
2、任务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 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 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 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作物栽培是通过
作物
器官发育 产量形成 品质形成
良种良法相配套, 充分发挥作物品 种的潜力。
3.发育研究法:侧重于发育器官的观察研究。 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天数测量株 高、统计根条数、叶片数、分蘖数(稻、 麦的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 分蘖的消长和穗粒的形成是调查的重点。
4.作物生理研究法:
借助于仪器测定一些生理指标。比如:光合 速率、蒸腾速率等。 作物收获后与品质相关的一些指标。
第四章 大豆(4学时)
第五章 花生(6学时)
第六章 烟草(8学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作物:
广义的作物,人类栽培的所有绿色植物。
狭义的作物,人类大面积栽培的作物,
也称大田作物。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 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 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又保护生态环境、 还保证食品安全目的的—门应用科学。
课程简介
作物栽培学这门课程包括作物栽培学总论和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完整版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2.任务: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1.作物的起源:起源地:(1)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是“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2)中南美洲地区2.作物的分类:(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喜温(10°C):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花生、烟草;耐寒(1~3°C):小麦、大麦、黑麦、燕麦、马铃薯、豌豆、油菜。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长日照作物(在日照变长时开花的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在日照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的作物):荞麦;定日照作物:甘蔗的某些品种只能在12.75h的日照长度下才开花。
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三碳(C3)作物和四碳(C4)作物。
C3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高):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C4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低):玉米、高粱、谷子、甘蔗(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 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稻、玉米、谷子、高粱等)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绿豆、蚕豆、豇豆、菜豆等)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芋等)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棉花、大麻、亚麻、洋麻、黄麻、龙舌兰、蕉麻等)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叶菊、芦粟)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代代花)3.饲料和绿肥作物:紫云英、田菁、三叶草、沙打旺、黑麦草、苏丹草、红萍、水葫芦、水花生等4.药用作物:枸杞、黄连、红花、人参、地黄等(三)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1)按播种期可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一、导学
二、引导视频、单元精讲
三、学习内容(包括两个部分,1个是掌握部分,1个是拓展部分。
)
要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产量高且品质好。
因此,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直接服务于作物生产的科学。
作物栽培、蔬菜栽培和果树栽培等,共同构成了作物种植业。
作物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把作物品种的潜在生产力和环境资源转化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二)作物栽培学的任务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换句话说,作物栽培就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生产潜力。
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
(一)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农业技术科学,与之发生关系的学科是很多的。
应当指出,作物栽培学并不是单纯地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更不是简单地实施作物种、管、收等田间作业程序。
作物栽培学有其自己的理论基础——作物生理生理生态学。
作物栽培学是在充分研究和掌握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和群体建成、产量形成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和反应规律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本领域和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加以集成和优化,形成作物生产的技术体系,用于生产。
(二)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
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包括总论和各论。
从生产实际来说,栽培作物涉及丰富多彩的作物种类和品种,牵涉到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条件,更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技术。
这里面必定含有许多共同的原理和普遍的规律,这就是作物的“共性”。
同时,不同的作物又有其自身的特征特性,有其自己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这又是作物栽培的“个性”。
作物栽培学,由于有共有性,而有“总论”,又因为有个性,便不能没有“各论”。
“总论”讲述一般知识、基本原理、普遍应用的措施和技术,为各论做铺垫,打基础;“各论”讲述的则是各个作物的知识、原理、栽培措施和技术。
总论与各论的关系恰如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割和相辅相成的。
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法
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决定于作物栽培这一产业的特点,其研究的方法也与作物栽培的特点密切相关。
(一)作物栽培的特点
1.复杂性多种多样的作物都是有机体,而且各自又有其不同的特征特性。
2.季节性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
3.地区性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区性。
上述的几个特点,加之作物的生产周期长、范围广、从业者多,决定了作物栽培学这门科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二)作物栽培的研究法
研究作物栽培的基本方法是在田间进行试验。
田间实验法即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
对于作物自身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进行研究,常采用下列方法:
1.生物观察法作物生产的过程是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和品质形成、物质积累与分配的过程。
2.生长分析法生长分析法的出发点是,作物的生育进程以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来衡量,干物质积累又与光和面积(叶面积)有直接关系。
3.发育研究法发育研究法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天数测量植株的生长情况。
4.作物生理研究法作物生长期间,在各个生育时期或关键时期,可以利用仪器设备,活体测定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等生理指标,也可以测定群体的管曾结构以及群体内温度、光照、湿度等,以此评价群体的质量。
作物收获后,还可以分析测定产品品质指标。
拓展部分:
拓展一:视频:xxxxx
视频解读:老师提出这个视频我提供给学习者观看的目的等。
拓展二:文献:XXXXX
拓展三:案例1-1
拓展四:
书籍类资源,书的封面照片,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和内容简介。
拓展五:
网站类资源(网址)
……
五、习题
五、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