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 期末复习提纲 (新版)苏科版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苏教版)1、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主要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四个类群,其中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动物约有150多万种,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2、生物的特征有生物体有严整的结构。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能由小长大、生物体具有新陈代谢、生物体能产生自己的后代、生物体有遗传变异的特性、生物体能对外界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生物体能适应并影响一定的环境。
3、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
其中前者主要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
后者则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
4、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例如,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蒸腾作用弱,散失的水分少;绿色肥厚的茎,不仅可以储存大量的水,还能进行光合作用;根非常发达,能够吸收沙漠深处的水。
所以仙人掌适于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
5、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且透明,有时还需要染色。
显微镜成像是倒像。
如果在视野里看到的细胞在右上方,则要把装片向右上方移才能使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在实验中,当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变少,视野亮度变暗。
如果想获得较亮的视野,应该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前者应使用大光圈,后者应使用凹面镜6、细胞膜能够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各种物质的稳定。
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细胞中的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有机物,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
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数量都是一定的。
生物体由小长大,与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有关。
高等动植物体的所有细胞都来自同一个受精卵,但同一个体不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有很大的差异,这跟细胞分化有关。
7、植物体组成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五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 12、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综述如下:建造我们的身体、给我们提供能量、维持生命和健康★3、三种营养物质中提供能量(同等重量)最多的是脂肪,但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4、合理膳食应做到哪些?科学的食谱既要包括比例适当并且全面的营养成分,又要注意热量的合理分配。
要做到:食物多样、饥饱适当、粗细搭配、荤素结合、三餐合理(三餐比例3:4:3)。
★5、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分泌唾液)、胃腺(胃液)、胰腺(胰液)、肠腺(肠液)、肝脏(胆汁)。
6、胃的功能:1、暂时储存食物 2、初步消化食物。
7、小肠适应消化、吸收的特点:①、小肠很长(利于消化吸收)②、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表面积大(利于消化吸收)③、内有多种消化液(利于消化)④、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利于吸收)。
8、消化的概念: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被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9、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10、各种营养物质的化学性消化:(括号内为起始消化部位)①淀粉的消化: (口腔)淀粉—唾液淀粉酶→麦芽糖—淀粉酶→葡萄糖②蛋白质的消化: (胃)蛋白质—胃蛋白酶→氨基酸③脂肪的消化: (小肠)脂肪—胆汁→脂肪微粒—脂肪酶→甘油+脂肪酸★11、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如右图)第六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1、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食物链: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
✧ 食物网: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的一个网状结构2、食物链的构成特点:(1)食物链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第二环节通常是植食性动物,其它环节一般是肉食性动物。
(2)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食物链环节越少,就越简单,反之,食物链就复杂。
(3)食物链由前到后,生物数量越来越少。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1)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越来越少)(2)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某一环节的生物发生变化,其它环节的生物也受影响,可能造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破坏和中断,甚至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苏科版生物七上复习提纲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
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学科.2.袁隆平被称为”世界杂交稻之父.”克隆技术第一次培养出来的动物是 羊 。
3.地球上的生物生存在不同环境中。
4.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度等。
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共生。
5、生物对环境也是有影响的。
例如:植物能够增加空气湿度,通常用干湿表来测量空气湿度。
在探究实验中可以得知:植物种类和数量越多,空气湿度越大。
其中对裸地的测量起到对照作用。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适应性不仅表现在形态结构方面,而且表现在生理和行为方面。
7、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中学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是光学显微镜。
显微镜的结构包括:①粗准焦螺旋 ②细准焦螺旋 ③镜臂、④目镜、⑥物镜、⑤转换器、⑦载物台、遮光器、⑧反光镜、、⑩、镜柱 镜筒、等等。
(如右图)8、显微镜的使用: 用于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和生物体的微细结构.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包括:取放→对光→观察→收镜(1)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中,取镜时应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不能单手拿。
放在前方偏左的位置.(2)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一般用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圆形的光斑——视野。
(3)观察前,应先从侧面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把镜筒下降到最低点后,再注视目镜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等观察到大致物像时停止转动粗准焦螺旋,如不清晰再转细准焦螺旋,直至观察到清晰的物像为止。
(4)显微镜镜头要用擦镜纸擦。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6)将写有字母“P ”的白纸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你观察到的是_d_,说明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
如果发现观察的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想要移到视野中央来,则应该将装片朝右上方移动。
苏教版初一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苏教版初一生物(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二、调查的一般方法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三、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1-7章期末复习提纲 (新版)苏科版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一、概述生物、生物学的概念。
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和基本特征。
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的基本特征:1、除病毒外,生物大多都由细胞构成。
2、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3、生物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
4、生物都能繁殖后代。
5、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6、生物能呼吸和排泄废物等。
7、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二、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仿生学蜻蜓——直升机鸟巢——国家体育馆海豚——潜水艇2.生物学发展前景:取得的重大成就(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杂交水稻、试管婴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三、举例说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B)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
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有:观察、实验、调查、测量。
四、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及练习使用显微镜(B)口诀:一升二转三对光,四放五夹侧看降,转动准焦调清晰,升取转降垂反光。
①取镜和安放:右手……左手……,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
②对光:左眼观察,右眼要睁开。
目镜内看到一个圆形的光屏叫做视野③观察: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④收镜:一竖、一降、两旁、两后。
(书P11)相关例题:1.一台显微镜的两个目镜分别为5倍与10倍,物镜分别为10倍和45倍,这台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和最大放大倍数分别为(B)A.15倍和55倍B.50倍和450倍C.5倍和45倍D.100倍和225倍2.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若在视野左下方,要想将物象置于视野正中央,应将装片移向(A)A.左下方B.右上方C.左上方D.右下方3.将载玻片上写的英文字母P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时看见的物像应是(D) A.p B. q C. b D. d4.已知四台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倍数如下,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的显微镜可能是 (A)A.5X、10X B.10X、40X C.15X、10X D.20X、35X5.在载玻片上画一个“”符号,用低倍镜观察时,在视野内所见的图像是(C)A. B. C . D.6.显微镜视野内出现了一个污点,移动装片,转动目镜,污点均还在那里,则污点在(A) A.物镜上 B.目镜上 C.装片上 D.载物台上7.请填写显微镜有关结构的名称验室内光线不强时,对光时,应选择较大的_光圈_和_凹面反光镜。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生物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
2、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3、生物的基本特征主要有①身体是细胞构成②需要摄入营养物质③进行呼吸和排泄④具有生长和发育⑤繁殖与遗传变异现象⑥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4、近代科技新成果举例:①细胞核移植技术②试管婴儿③太空育种技术④人类基因组计划⑤杂交水稻﹙袁隆平﹚5、人类许多难题如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解决,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生物学的研究及发展。
6、显微镜镜下看到是倒像。
如果看到的物象偏右,则玻片偏左,要想把图像移动视野中央则把玻片向右移动。
7、实验的一般规程:①实验目的②实验材料和用具③实验步骤④实验现象⑤实验结论8、粗准焦螺旋可以使镜筒大幅度上升,细准焦螺旋可以使镜筒小幅度上升。
9、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10、物象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乘以物镜放大倍数。
11、对光时光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光弱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12、物镜与载物台之间的距离越大放大倍数越小,物镜与载物台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3、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看到视野范围由大到小、视野由亮变暗、看到细胞数目由多变少。
看到图像由小变大。
14、在使用显微镜对光时,用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然后将遮光器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睁开双眼,用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并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圆形的光屏叫视野。
15、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要使被观察的标本正对通光孔。
切片两端用压片夹压住,然后从侧面看着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前端接近切片为止。
16、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用眼注视目镜,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能看清物象为止。
如果物象还不够清晰,可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17、常见的玻片标本有三种①装片②切片③涂片。
18、科学探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七年级生物上册 期末复习提纲 (新版)苏科版
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第一章第1节知识点:一、生物及生物学与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要会区分生物与非生物)2、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3、生物的基本特征:(1)有共同的基本结构-----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需要营养(3)需要呼吸和排泄(4)能生长发育和繁殖(5)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6)能适应环境二、现代生物科技成果:克隆技术(无性繁殖)、转基因技术、试管婴儿、杂交水稻(袁隆平)、生态农业等第一章第2节知识点:一、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如观察、实验、调查、收集分析资料、测量等。
二、显微镜:1、是一种精密的仪器,可以帮助人们观察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或微细结构。
显微镜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
2、结构:镜头(目镜、物镜)、准焦螺旋(粗、细)、反光镜(平面、凹面)等。
3、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镜。
三、玻片标本:可分为装片、切片和涂片三种。
四、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五、对照实验:是指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一组实验。
其中经过实验处理的是实验组,不作处理的是对照组。
第二章知识点一、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的空间(地点)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非生物因素能影响生物的生存发展和分布)二、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
三、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大树底下好乘凉”;“蚁穴溃堤”等都说明了生物能影响环境;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则说明了环境能影响生物。
因此,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被环境淘汰。
第1章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 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复习)一、生物与生物学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熊猫和玩具熊猫的根本区别是熊猫具有生命特征;2、生物的基本特征:⑴生物大多都由细胞组成;⑵生物需要摄入营养物质和能量,进行呼吸和排泄;⑶生物都能繁殖后代,具有遗传变异现象;⑷生物能够生长发育;⑸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3、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
4、学习生物学,主要学习前人已总结的科学知识,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需要补充)二、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学习观察与实验1、在观察时,首先根据观察目的,仔细看一看观察对象有什么特征,以此做出分析,判断。
有时候,观察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如放大镜或显微镜。
2、实验与观察的异同:实验是严格控制条件下的观察,而观察只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3、实验的流程图: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二)学习使用显微镜1、认识显微镜的结构⑴转动粗准焦螺旋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转动细准焦螺旋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⑵接近人眼一端的镜头是目镜,接近物体一端的镜头是物镜。
显微镜的物镜分高倍物镜和低倍物镜。
短而粗的是低倍物镜,长而细的是高倍物镜。
⑶物象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⑷遮光器的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做光圈。
光线弱的时候用大光圈。
⑸显微镜的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2.学习使用显微镜:取镜和安放→对光、放置切片标本、观察、收镜。
⑴取镜和安放: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边的地方。
⑵对光:(三转)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③转动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亮圈(视野)。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第一章 周围的生物世界1、生物的定义: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2、生物的生命现象:(六条,能够举例说明每条现象,能够根据这六条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 ①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
(除病毒外,其他所有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 ②生物体有生长发育现象。
(种子 参天大树;蝌蚪 青蛙) ③生物体有新陈代谢特性。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④生物体通过繁殖产生后代,有遗传和变异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⑤生物体能够对外刺激作出一定反应。
(含羞草、草履虫、河豚;趋利避害) ⑥生物体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恐龙灭绝;仙人掌针形叶) 3、生物的主要类群:(举例说明,每种类群知道1~2种代表生物名称。
)※4、生态因素的定义:(能够举例说明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能够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 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它可以分为: ①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等。
②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互助等。
※5、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够影响环境。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例如:仙人掌适应沙漠干旱环境、蚯蚓适应洞穴生活;蚯蚓改良土壤。
注意: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但不能相互适应,只能是生物单方面地去适应一定的环境。
6、生物学的定义、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做生物学。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离不开生物。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第二章 探索生命1、显微镜的结构及操作:(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熟悉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①取镜 ②安放 ③对光 ④装片 ⑤调焦 ⑥观察 ⑦记录 ⑧复原 ⑨装箱 显微镜操作步骤记忆口诀:取镜与安放,转动来对光,放压标本片,调焦见物像,结果要记录,复原后装箱。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生物体的组成1.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2.细胞分裂的过程:(1)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2)染色体排列于细胞中央(3)每条染色体从着丝粒一分为二,并向细胞两端移动(4)细胞两端的两组染色体分别结旋松散成染色质,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5)在细胞中部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平均分成两等份,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3.细胞生长的过程: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体积很小,随着从外界吸收的物质不断积累,许多小液泡逐渐长大,合并为一个大液泡,细胞就由小长大。
细胞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生长,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
4.生物体的生长现象与生物体细胞的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
细胞数目的增多是细胞分裂的结果,细胞体积的增大是细胞生长的结果。
细胞体积的大小和体积增大的速度都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5.细胞分化——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
6.组织——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9.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10.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11.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12.系统——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叫做系统。
(人体有八套系统,每个系统都有一系列的器官组成,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
)13.人体的各个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密切配合、协调统一,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14.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15.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16.单细胞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和潮湿的土壤中17.单细胞生物能独立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
18.草履虫的形态特点和生命活动特点基本结构:表膜(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此外还有食物泡、伸缩泡等结构生活环境:有机质丰富、水流平缓的池塘和污水沟中形态特征:体长150~300微米,像倒转的草鞋,全身布满纤毛运动方式:依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主要食物:细菌和单细胞藻类。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1、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没有生命的物体组成的,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2、生物的特征:①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出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②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③生物体有新陈代谢作用(吸收营养物质、排除废物);④生物体能繁殖后代,并有遗传和变异现象;⑤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⑥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5、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
6、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7、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8、生物学是指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9.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10.人口剧增、资源匮乏、能与危机、环境污染、人类疾病都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
11.英国的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研制出最早的光学显微镜。
12、①右图是显微镜结构示意图,请写出:1-镜座 2-镜柱 3-镜臂 4-镜筒 5-目镜6-转换器 7-物镜 8-粗准焦螺旋 9-细准焦螺旋10-载物台 11-通光孔 12-反光镜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是〔5〕目镜和〔7〕物镜可以调节光线强弱的是〔11〕通光孔和〔12〕反光镜②实验室内光线不强时,对光时,应选择大光圈和凹面镜;看到明亮的视野对光完成。
③显微镜目镜上刻有“15x”字样,表示_放大倍数为15倍。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χ目镜放大倍数④显微镜看到的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若目标在视野右下方时则需向右下方方向移动玻片。
⑤显微镜使用:先低倍,后高倍;低倍镜视野大容易找到目标。
由底倍到高倍,细胞体积变大,视野变暗。
⑥如果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你怎样确定污点的位置?污点的位置可能位于目镜、物镜或者装片上,相互转动,谁动在谁上边。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生物[上]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一节生物与生物学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
生物学: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也叫生命科学。
2、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特征):由许多细胞有序构成、摄入营养物质、进行呼吸与排泄、具有生长发育、繁殖与遗传变异现象、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等。
3、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
例如: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物体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人类对生物的利用与保护。
4、生物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试管婴儿、杂交水稻、克隆技术、基因工程,还有利用仿生学应用:直升机、潜水艇、国家体育馆等。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生物技术强国之一。
5、环境问题:森林正在减少,乱砍滥伐。
森林火灾的此起彼伏,大面积毁林;工厂排放的废水,海洋、河流、湖泊受到污染;沙尘暴。
第二节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细致观察蚂蚁。
2、科学观察要注意: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按照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的顺序观察;边观察边思考;注意准确的文字、照片或图表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观察是应用以视觉为主的一种或几种感觉进行的;首先要确立观察的目的、仔细观察;在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和特性观察对观察对象作出分析和判断;经常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放大镜、显微镜)。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1、认识显微镜观察上图的显微镜,辨认显微镜的每一部分,弄清每一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1)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换器、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
(2)照明部分:反光镜(含平面镜和凹面镜)、遮光器、光圈。
(3)光学部分: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
2、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一定要透明)→物镜→镜筒→目镜(放大成倒立的虚像)→眼。
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正确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2021.12.13)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1、生物就是称有生命的物体。
凡是存有生命的物体都就是生物。
2、生物的基本特征:⑴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是细胞;⑵生命活动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⑶生物体能进行呼吸和排泄;⑷生物体能生长、发育和繁殖;⑸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⑹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3、生物学就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生物学面临的问题: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平衡被破坏。
5、生物与仿生学:蜻蜓----直升机、鸟巢----国家体育馆、海豚----潜水艇。
6、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7、实验的通常规程:⑴明晰实验目的、⑵挑选实验材料和用具、⑶实行实验步骤、⑷观测实验现象、⑸分析实验现象、⑹得出结论实验结论。
8、显微镜的操作步骤:⑴取镜和安放;⑵对光;⑶放置切片标本;⑷观察;⑸收镜。
9、显微镜的结构中可以调节光线高低的结构就是:贮藏器和反光镜。
光线强时,用凹面镜和很大的光圈;光线弱时,用平面镜和较小的光圈。
10、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⑴提出问题⑵作出假设⑶制定计划⑷实施计划⑸得出结论⑹表达与交流。
第2章生物与环境1、对于每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
如极地狐与大耳狐的形态不同,主要受温度影响;缩短日照可以促进菊花提早开放。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就是繁杂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就是协作也可以就是斗争,例如蚂蚁间的协作,公羚羊之间为子女争斗。
异种生物之间的影响也就是如此;(种间关系:竞争、协作、共生、猎食、真菌等。
)例如蝴蝶与开花植物(协作),菟丝子与大豆(真菌)。
水稻与杂草(竞争)。
3、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不仅整体表现在相互之间的影响方面,还整体表现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方面。
苏教版最新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1、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组成的。
其中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根据他们的形态、结构可分为动物、植物、真菌、细菌和病毒等。
除病毒等少数生物外,其它所有的生物都由细胞构成,因此说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的个体多数体积比较小、结构比较简单。
2、生物的特征:(1)、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2)、能够生长(由小长大);(3)、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和没有利用完的物质排出体外。
(4)、能生殖(产生自己的后代);(5)、有遗传、有变异;(6)、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3、沙漠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是因为那儿缺少水,苹果不能在南方热带地区栽种的主要原因是温度,海洋深处没有绿色植物的生存,是因为那儿缺少阳光。
4、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
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海带在淡水里无法生存,这说明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山清水秀、穷山恶水”,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看,这说明了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
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刺状,茎膨大可贮藏水分,是仙人掌对沙漠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是由温度引起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述了温度对鸭生活的影响。
6、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又可分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前者主要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和土壤;后者主要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
7、(如书本p8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环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或水)用10只鼠妇做实验而不是用1只鼠妇做实验的原因是消除偶然性,使实验结果真实、可靠。
8、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做生物学。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生物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
9、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水稻专家,他和他的助手们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该优良品种的主要优点是产量高。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202227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202227第一篇范文:七年级下册苏科新版生物复习提纲2022A4打印第8章生物体有相同的基本结构1、1665年,最早研制出光学显微镜,发现了软木薄片由许多小室组成,称为“细胞”。
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病毒既没有细胞结构又比细胞体积小得多的生物,病毒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细胞内,人类流行性感冒、SARS、艾滋病等疾病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基本结构包括。
①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作用,同时还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②细胞质是一种透明的液体,它具有流动性性,这有利于细胞之间和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③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④多利羊的出生,三只母羊分别提供了:乳腺细胞核、去核卵细胞、胚胎发育的场所子宫。
多利最像提供细胞核的那只羊,说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存在生物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即⑤植物细胞结构比动物细胞多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A、植物细胞结构中的壁,位于植物细胞的外层,质地坚韧,保护细胞内部结构和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B、植物细胞细胞质内有与细胞呼吸作用有关的,有与植物光合作用的绿体(被称为养料制造工厂或能量交换站),还有充满细胞液的液泡(味道、颜色等存在于液泡中,切瓜果流出的汁液通常是细胞液)。
C、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来自,它被人叫做细胞内供应能量的动力工厂。
3、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操作步骤:理盐水)、取(刮)、展(涂)、盖(一侧先接触水滴,避免产生气泡)、染(稀碘液,细胞核更清晰,便于观察)、吸。
4、细胞的生长:生物体的生长现象与密切相关,一方面,细胞通过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另一方面,细胞通过生长增大了细胞体积。
若你手上有10个细菌,细菌每隔20分钟繁殖一代,一昼夜细菌将繁殖72代,细菌总数将达到10某272个。
5、细胞的分化:多细胞生物体中所有细胞都是有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产生,在分裂过程中,小部分细胞继续保持原来的形状,具有分裂能力,绝大多数失去分裂能力,通过生长,形态结构也发生差异,分别执行不同的生理功能,我们把细胞这样的变化叫细胞分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第一章第1节知识点:一、生物及生物学与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要会区分生物与非生物)2、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3、生物的基本特征:(1)有共同的基本结构-----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需要营养(3)需要呼吸和排泄(4)能生长发育和繁殖(5)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6)能适应环境二、现代生物科技成果:克隆技术(无性繁殖)、转基因技术、试管婴儿、杂交水稻(袁隆平)、生态农业等第一章第2节知识点:一、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如观察、实验、调查、收集分析资料、测量等。
二、显微镜:1、是一种精密的仪器,可以帮助人们观察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或微细结构。
显微镜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
2、结构:镜头(目镜、物镜)、准焦螺旋(粗、细)、反光镜(平面、凹面)等。
3、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镜。
三、玻片标本:可分为装片、切片和涂片三种。
四、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五、对照实验:是指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一组实验。
其中经过实验处理的是实验组,不作处理的是对照组。
第二章知识点一、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的空间(地点)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湿度等。
(非生物因素能影响生物的生存发展和分布)二、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
三、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大树底下好乘凉”;“蚁穴溃堤”等都说明了生物能影响环境;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则说明了环境能影响生物。
因此,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被环境淘汰。
动物的保护色、拟态、警戒色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方面。
第三章第1节知识点:一、生态系统:1、定义:在一定区域(或地域)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产者:绿色植物生物成分消费者:人和动物2、生态系统组成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3、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必须要有生产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生产者。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绿色水库”:森林生态系统“地球的肾”:湿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人起支配作用的是:城市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三、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调查时,首先必须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选择合适的调查地点和时间,制定调查方案。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地做好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第三章第2节知识点:一、生物圈:1、定义:是指地球表面所有生物与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范围:生物圈包含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二、“生物圈Ⅱ号”的启示: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三、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是:生物圈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等基本条件。
第四章第1节知识点:一、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证明了植物的生长需要水,但他忽略了阳光、空气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1、“七字”步骤:暗:饥饿处理,将叶片中的淀粉耗尽。
↓遮:部分遮光,形成对照(其中遮光部分是实验组,未遮光部分是对照组)↓摘:将黑纸板摘下,再将该叶片摘下。
↓脱:用酒精脱去叶绿素,避免影响后面的显色观察。
↓洗:用清水洗去浮色(叶绿素的绿色),避免影响后面的显色观察。
↓滴:滴加碘酒,检验有无淀粉产生(淀粉的特性:遇碘变蓝色)↓观:观察颜色变化(遮光部分未变蓝色,未遮光部分变成蓝色)2、结论: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淀粉。
三、光合作用:1、定义:绿色植物可以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并且发出氧气,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公式:光二氧化碳+ 水有机物+ 氧气叶绿体(淀粉)①原料:二氧化碳和水②产物:有机物(淀粉)和氧气③条件:光④场所:叶绿体(被称作是有机物的“加工厂“)物质转变:把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合成有机物)⑤实质能量转变: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能量)⑥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四、叶片的结构:由上表皮、下表皮和叶肉三部分组成,其中叶肉细胞中含有许多叶绿体,叶肉中贯穿有叶脉,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
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养料五、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合理密植。
第四章第2节知识点:一、无土栽培:1、定义:人们将水和各种不同比例的无机盐配制成植物营养液,用来培养植物的方法。
2、优点:①可以节省土地②能培养出高品质的植物③可避免污染、害虫等的危害二、植物营养“三要素”:氮、磷、钾。
植物缺氮肥:叶发黄,生长慢植物缺磷肥:叶、茎呈紫红色斑点,新根少,生长慢植物缺钾肥:叶边缘像火烧一样三、植物根的作用:①固定植物体②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③有些植物的根具有储存、繁殖等功能(如红薯)四、细胞吸水的原理:细胞内溶液浓度大于细胞外(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细胞内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外(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水总是向浓度大的地方跑)五、根尖的结构:1、根尖:是指植物根的最尖端到长有根毛的区域。
2、结构:根尖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部分。
3、成熟区是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最主要部位。
第五章第1节知识点:一、营养物质的鉴定方法:1、淀粉:遇碘酒变成蓝色。
2、蛋白质:遇高温会凝固成白色固体蛋白质或直接燃烧有臭味产生。
3、脂肪:在布匹或纸张上留下“油斑”。
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六大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属于有机物,水、无机盐属于无机物;能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有糖类、脂肪、蛋白质,不能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膳食纤维被称作“第七类营养素”)第五章第2节知识点:一、营养物质的作用1、水:人体含量最多,占体重60%--70%(溶解、运输物质;调节体温)2、无机盐:含量很少,作用很大(缺铁----贫血;缺钙----佝偻病;缺碘---大脖子病)3、维生素:含量最少,作用很大(缺维生素A---夜盲症;缺维生素B1---脚气病;缺维生素B2---口角炎;缺维生素C---坏血病;缺维生素D---软骨病)4、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必不可少的物质,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
5、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生命活动70%的能量来自糖类。
6、脂肪:是重要的储能物质。
二、三大类供能物质是:糖类、脂肪、蛋白质。
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重要的储能物质是脂肪。
三、能量能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四、平衡的营养物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第3节知识点:一、科学的食谱既要比例适当、营养全面,又要注意热量的合理分配。
二、良好的饮食习惯要做到食物多样、荤素搭配、营养全面、饥饱适当、粗细结合、三餐合理。
三、青少年的膳食要求做到:主副食合理搭配、粗细粮合理搭配、荤素合理搭配、三餐合理搭配、饮食要定时定量。
第五章第4节知识点一、消化和吸收的概念:1、消化:是指使食物中的分子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物质,转变成分子较小、结构较简单的物质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如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
消化化学性消化:如消化酶的分解作用。
2、吸收:是指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二、人体的消化系统消化腺:唾液腺(分泌唾液)、胃腺(分泌胃液)、肠腺(分泌肠液)、胰腺(分泌胰液)、肝脏(分泌胆汁),其中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
三、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1、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部分(5—7米),可延长消化、吸收的时间。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表面积。
3、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且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及毛细巴管壁都只由一层细胞构成。
4、小肠内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四、食物的消化过程:唾液淀粉酶肠胰酶淀粉麦芽糖葡萄糖(口腔)(小肠)胃蛋白酶肠胰酶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胃)(小肠)胆汁乳化作用肠胰酶脂肪脂肪微粒甘油和脂肪酸(小肠)(小肠)其中淀粉的起始消化部位是口腔,蛋白质的起始消化部位是胃。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五、营养物质的吸收:1、口、咽、食道:无吸收功能,胃: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其余营养物质都被小肠吸收。
2、大多数营养物质直接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部分甘油、脂肪酸则被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
第六章知识点:一、食物链:1、定义: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
2、食物链的特点:①食物链通常是由绿色植物开始的②位于食物链第2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③位于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4、生物防治:利用天敌防治农林害虫的方法。
二、食物网:1、定义: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的复杂网状结构。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3、有毒物质会随食物链富集(积累)。
第七章第1节知识点:一、能量的释放------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1、呼吸:是指生物体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生理现象。
呼吸是生命的标志。
2、呼吸频率: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成人:16—18次/分钟)3、植物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
植物体所有生活着的部位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在萌发的种子、幼小的果实和幼嫩的叶片里呼吸作用最显著。
氧气和二氧化碳从叶的气孔进出。
4、呼吸作用:指生物体的细胞分解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公式:有机物+ 氧气二氧化碳+ 水+ 能量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场所叶绿体活细胞(线粒体)物质变化合成有机物分解有机物能量变化储存能量释放能量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三、能量的利用: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用以维持体温。
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另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ATP中。
而ATP既像一个能量“储存库”,又像一个能量“传递员”,直接提供维持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
如肌肉收缩、植物开花、胃肠蠕动、分泌唾液等,都要消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