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试讲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5篇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9d9d8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b.png)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5篇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篇1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1页例7及后做一做、练习二5-10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解答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有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5×2×7 25×4×8 9×10×62、说出运算顺序:12×(5+60) 30+7×85250×4÷200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二、新授1.教学教材第11页例题7.(1)出示例题7:(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3)生尝试练习。
抽生板演:0.9×0.9×100=0.81×100=81(平方米)(4)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①这个算式是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②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③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就用0.9×100吗(因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④再乘100呢求的是什么(100块砖能够铺地的面积。
)⑤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5)如果有110块够吗①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思路:第一种:0.9×0.9×110 第二种:0.9×0.9×10+81=0.81×110=0.81×10+81=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②学生说出第二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教师面试初中数学教案模板(共7篇)
![教师面试初中数学教案模板(共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8bd71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b9.png)
教师面试初中数学教案模板(共7篇)初中数学面试教案【篇1:面试教案(初中数学)】面试教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课题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与关键、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三、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3.关键: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四、教具准备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五、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六、教学过程(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教师活动】(出示教具)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理论认知】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abd≌△acd().【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问题思考】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8练习.【探研时空】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七)板书设计把黑板平均分成三份,左边部分板书“边边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八)疑难解析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学过的重要结论.【篇2: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初中数学)】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初中数学11.2.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三、重、难点与关键(一)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二)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三)关键: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四、教具准备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五、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六、教学过程(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教师活动】(出示教具)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理论认知】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abd≌△acd().【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问题思考】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8练习.【探研时空】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七)板书设计把黑板平均分成三份,左边部分板书“边边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八)疑难解析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学过的重要结论.【篇3:初中数学资格证面试教案】垂线说课搞我说课的题目是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时《垂线》。
数学招聘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数学招聘试讲教案万能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04131d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9.png)
【教案标题】:数学试讲教案【适用对象】:应聘数学教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试讲,展示应聘者在数学领域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应聘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活动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应聘者对数学教育的热爱,展示其教育情怀。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数字1-10》【教学时长】:40分钟【教学重点】:1. 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字1-10。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数字1-10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字1-10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数字卡片3. 彩色粉笔4. 数字游戏道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数字1-10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数字吗?它们分别代表什么?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数字1-10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数字1-10的书写方法。
3. 教师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活动1. 数字卡片游戏:教师将数字卡片随机发放给学生,学生根据数字卡片上的数字,找到对应的卡片,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2. 数字接龙:学生依次说出数字1-10,下一位学生接上一位学生说的数字,以此类推。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找出对应的数字。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填写数字1-10的顺序。
五、总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学生反馈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其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 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关注其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
3. 收集学生、同事及评委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2. 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试讲教案模板(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解法)
![试讲教案模板(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解法)](https://img.taocdn.com/s3/m/1d4f6a2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09.png)
试讲教案模板(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解法)第一章:绝对值概念介绍1.1 绝对值的定义与性质引入绝对值的概念,解释绝对值表示一个数与零点的距离。
探讨绝对值的性质,如非负性、奇偶性等。
1.2 绝对值不等式介绍绝对值不等式的概念,即含有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
举例说明绝对值不等式的形式,如|x| > 2 或|x 3| ≤1。
第二章: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2.1 绝对值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讲解绝对值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a| ≤b 可以转化为-b ≤a ≤b。
引导学生理解绝对值不等式与普通不等式的区别与联系。
2.2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步骤介绍解绝对值不等式的步骤,包括正确理解不等式、画出数轴、分类讨论等。
通过具体例子演示解绝对值不等式的过程,如解|x 2| ≤3。
第三章:绝对值不等式的应用3.1 绝对值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绝对值不等式的应用,如距离问题、温度问题等。
引导学生运用绝对值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2 绝对值不等式的综合应用提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绝对值不等式。
引导学生运用解绝对值不等式的技巧,求解综合应用问题。
第四章: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组4.1 不等式组的定义与性质引入不等式组的概念,即由多个不等式组成的集合。
探讨不等式组的性质,如解的交集、解的传递性等。
4.2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组的解法讲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组的解法,如先解每个绝对值不等式,再求交集。
提供例子,演示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组的过程。
第五章: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解的应用5.1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应用,如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等。
引导学生运用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5.2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综合应用提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引导学生运用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技巧,求解综合应用问题。
第六章:绝对值不等式的图形解法6.1 绝对值不等式与数轴介绍如何利用数轴来解绝对值不等式。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万能模板简案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万能模板简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fa572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13.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知识点)2. 教学难点:(知识点)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内容,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旧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 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1.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2.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交流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4.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三)巩固练习1. 基本练习:布置一些基础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高练习: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总结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布置作业1. 基础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提高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拓展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改进教学方法。
3. 教学改进:针对本节课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师评价: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试讲教案模板(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解法)
![试讲教案模板(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解法)](https://img.taocdn.com/s3/m/83cbdc2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1.png)
试讲教案模板(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解法)第一章:绝对值的概念1.1 绝对值的定义介绍绝对值的概念,强调绝对值表示一个数的非负值。
通过实际例子解释绝对值的意义。
1.2 绝对值的性质介绍绝对值的性质,包括:绝对值的正值性质:绝对值总是非负的。
绝对值的相等性质: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第二章:绝对值的不等式2.1 绝对值不等式的形式介绍绝对值不等式的标准形式,例如|x| > a 或|x| ≤b。
2.2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介绍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步骤,包括:将绝对值不等式转化为两个不等式。
分别解这两个不等式。
根据原绝对值不等式的形式,确定解集的范围。
第三章:绝对值不等式的应用3.1 绝对值不等式的实际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绝对值不等式的应用,例如距离问题、温度问题等。
3.2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题策略介绍解决绝对值不等式应用题的策略,包括:确定变量所在的区间。
根据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确定解集的范围。
第四章:含绝对值的不等式4.1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形式介绍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标准形式,例如|x| + |y| > a 或|x| ≤y ≤|z|。
4.2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介绍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步骤,包括:分析绝对值符号内的表达式。
根据绝对值符号内的表达式的正负情况,确定解集的范围。
第五章: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应用5.1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实际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应用,例如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等。
5.2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题策略介绍解决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应用题的策略,包括:分析绝对值符号内的表达式。
根据绝对值符号内的表达式的正负情况,确定解集的范围。
第六章: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图像解法6.1 不等式与绝对值的关系解释不等式与绝对值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图像来表示不等式。
强调图像解法在理解和解题中的辅助作用。
6.2 绘制绝对值不等式的图像展示如何绘制绝对值不等式的图像,例如|x| > a 或|x| ≤b。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5篇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73bf41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7a.png)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5篇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便利大家学习。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篇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在把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把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同学探究发觉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力量得到提高。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同学的整体素养,激励同学创新,勇于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1、复习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
2、提问1:已知圆心为(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什么?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篇2教学目标:1.理解流程图的选择结构这种基本规律结构.2.能识别和理解简洁的框图的功能.3. 能运用三种基本规律结构设计流程图以解决简洁的问题.教学方法:1. 通过仿照、操作、探究,经受设计流程图表达求解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流程图的感知.2. 在详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把握基本的流程图的画法和流程图的三种基本规律结构.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某铁路客运部门规定甲、乙两地之间旅客托运行李的费用为其中(单位:)为行李的重量.试给出计算费用(单位:元)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二、同学活动同学商量,老师引导同学进行表达.解算法为:输入行李的重量;假如,那么,否则;输出行李的重量和运费.上述算法可以用流程图表示为:老师边讲解边画出第10页图1-2-6.在上述计费过程中,其次步进行了推断.三、建构数学1.选择结构的概念:(1)先依据条件作出推断,再确定执行哪一种(2)操作的结构称为选择结构.如图:虚线框内是一个选择结构,它包含一个推断框,当条件成立(或称条件为“真”)时执行,否则执行.2.说明:(1)有些问题需要按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和推断,并按推断的不怜悯况进行不同的操作,这类问题的实现就要用到选择结构的设计;(2)选择结构也称为分支结构或选取结构,它要先依据指定的条件进行推断,再由推断的结果确定执行两条分支路径中的某一条;(3)在上图的选择结构中,只能执行和之一,不行能既执行,又执行,但或两个框中可以有一个是空的,即不执行任何操作;(4)流程图图框的样子要规范,推断框必需画成菱形,它有一个进入点和两个退出点.3.思索:教材第7页图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进行了推断?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篇3一、单元教学内容(1)算法的基本概念(2)算法的基本结构:挨次、条件、循环结构(3)算法的基本语句:输入、输出、赋值、条件、循环语句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试讲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试讲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f87b9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e.png)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试讲教案模板范文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具体数学概念,如加法的意义]。
(2)熟练掌握[相关数学运算,如10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让学生经历[某种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如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算式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态度,以及在活动中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节课核心知识点,如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运用[所学知识,如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
(1)理解[较抽象的部分,如加法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2)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正确运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2 3分钟)1. 趣味导入。
嗨,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神奇的数学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啊,到处都是数字宝宝和有趣的数学故事呢。
咱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讲述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有趣小故事,如小动物们分苹果的故事,里面涉及到加法的情境)。
小朋友们,从这个故事里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秘密呀?(二)新授(15 20分钟)1. 直观感知。
(1)老师拿出一些小棒(或者其他直观教具),比如说,我左手拿了3根小棒,右手拿了2根小棒。
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问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呀?”引导学生数出一共有5根小棒。
(2)然后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图形,比如3个圆圈和2个圆圈,再把它们圈在一起,说:“像这样把3个和2个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这个符号就是‘+’(加号),这就是加法。
”写算式3 + 2 = 5,一边写一边说:“3表示左边的3根小棒或者3个圆圈,2表示右边的2根小棒或者2个圆圈,‘+’表示合起来,5就表示合起来之后一共有5根小棒或者5个圆圈。
数学试讲教案万能模板(共4篇)
![数学试讲教案万能模板(共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ec7edfba1aa8114531d908.png)
数学试讲教案万能模板(共4篇)篇:初中数学试讲教案初中数学试讲教案: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试讲人:谭笑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解法重点、难点:二元一次方程四种解法,直接开平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形式:例题演示,加深印象!学完即用,巩固记忆!你问我答,有来有往!1、自我介绍:30s 大家下午好!我叫谭笑,202X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学的行政管理,现在教的是初中数学,希望能与大家有一个愉快的下午!2、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系数、根的判别式:8min30s 我们今天的课堂内容是复习一元二次方程。
首先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4个等式,请判断等式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请说出该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以及常数项:(1)x²-10x+9=0 是 1 -10 9 (2)x²+2=0 是 1 0 2 (3)ax²+bx+c=0 不是a必须不等于0(追问为什么)(4)3x²-5x=3x² 不是整理式子得-5x=0所以为一元一次方程(追问为什么)好,同学们都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我们所说的一元二次方程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它的名字可以得出它的定义!一元:只含一个未知数二次:含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为2 方程:一个等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²+bx+c=0 (a≠0)其中,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记住,a一定不为0,b、c都有可能等于0,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大家要注意找系数时先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式!至于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有没有根怎么判断,有同学能告诉老师吗?(没有就自己讲),好非常好!我们知道Δ是等于b2-4ac的,当Δ>0时,方程有2个不相同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无实根。
那我们在求方程根之前先利用Δ判断一下根的情况,如果小于0,那么就直接判断无解,如果大于等于0,则需要进一步求方程根。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d5997e9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0.png)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一、内容简述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高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概念、定理公式、解题方法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讲解演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索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难点逐一攻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1. 阐述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分支,更是现代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基础支撑。
高中数学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内容不仅涉及到数学基础知识的普及,还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中。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理论探索到实际应用,都离不开数学作为基础支撑。
无论是科学研究、工程开发还是日常的生活问题处理,数学都是必备的工具之一。
高中数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中的逻辑推理、公式推导和问题解决过程,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至关重要。
高中数学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基础。
无论是理工科还是经济管理等专业,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教师教案模板6篇
![教师教案模板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ae1f75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b5.png)
教师教案模板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述职报告、调研报告、策划方案、活动方案、心得体会、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job reports, research reports, planning plans, activity plans, personal experience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教师教案模板6篇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注意课程框架和教育政策的变化,以保持教案的时效性,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计划课程的连贯性和递进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教师教案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数学板书试讲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板书试讲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64f1a8c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ce.png)
高中数学板书试讲教案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主要包括函数的定义、自变量、因变量、函数的值域、函数的图像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能够辨别自变量和因变量,计算函数的值域;3. 能够绘制函数的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函数的定义、自变量、因变量、函数的值域;难点:函数的图像绘制与性质分析。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案、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课件;2. 教学实例、练习题、班级练习册;3. 计算器、尺子。
六、教学过程1. Introduction(10分钟)引入函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解释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函数的值域。
2. Presentation(20分钟)讲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介绍函数的图像绘制方法,并辅以实例进行演示和讲解。
3. Practice(15分钟)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熟练运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
4. Application(10分钟)通过应用题引导学生将函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5. Summary and Homework(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业,并鼓励学生在家里多加练习。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和难以理解,需要引导他们多进行练习、总结,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家教面试初中数学试讲教案
![家教面试初中数学试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34bd65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3.png)
家教面试初中数学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3. 有理数乘法的应用三、教学重点: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四、教学难点: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应用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两个人分别有3个苹果,他们互相交换一个苹果,最后他们各自有多少个苹果?”引发学生对有理数乘法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法则。
讲解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律。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有理数乘法法则和运算律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有理数乘法知识和运算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理数乘法法则和运算律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设计一些有理数乘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共9篇)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共9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910517bb4cf7ec4bfed073.png)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共9篇)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教学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它要求教师灵活应变,因材施教。
但是教案的撰写,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其内容一般包括课程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
下面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网的小编将对这一部分内容作简要的介绍,希望对各位面试有所帮助!一、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即所授课的名称。
二、课型、课时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录像课等等。
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是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或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指在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较大困难的内容。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既要抓住、抓准教学难点,并考虑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扫除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又要抓住、抓准教学重点,正确适当地处理好教材,以保证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具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六、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如课堂的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辩论等。
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措施。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编写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具体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利于教学。
小学数学无生试讲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无生试讲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8f73cf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1.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具体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具体知识点)2. 教学难点:(具体知识点)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如:小棒、卡片等)、作业纸。
2.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准备好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2.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呢?3. 学生回答:学习(具体知识点)。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具体知识点)的定义、性质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4.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具体知识点)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板书设计(一)课题:小学数学(具体知识点)(二)内容:1. 定义:(具体知识点)的定义2. 性质:(具体知识点)的性质3. 应用:(具体知识点)的应用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3.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数学试讲经典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试讲经典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f084524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7.png)
高中数学试讲经典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包括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和定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解题能力,提高数学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介绍概率与统计中的相关概念和定义,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应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概率与统计中的定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一些例子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概率与统计的含义和作用。
2. 讲解概念(15分钟)
介绍概率与统计的相关概念和定义,包括事件、独立事件、条件概率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20分钟)
通过一些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应用概率与统计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讨论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如何继续巩固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四、课堂作业
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回家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以便加深对概率与统计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看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模拟试讲初中数学教案模板
![模拟试讲初中数学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314bfa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a.png)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掌握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1.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 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教学难点:1. 理解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2. 掌握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内容:一次函数的定义、表达式和性质。
2. 提问:一次函数的图像是怎样的?它与函数的性质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授1.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展示一次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的特点。
(2)总结一次函数图像的特点:一条直线,斜率表示函数的增长速度,截距表示函数与y轴的交点。
(3)讲解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2. 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1)介绍绘制一次函数图像的步骤:① 确定函数的斜率和截距;② 在坐标系中画出两个点,分别对应斜率和截距;③ 用直线连接这两个点,得到一次函数的图像。
(2)通过实例讲解绘制一次函数图像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
三、课堂练习1. 完成以下题目:(1)画出函数y=2x+3的图像;(2)画出函数y=-x+1的图像;(3)判断下列函数的图像是单调递增还是单调递减:y=3x-2,y=-2x+5。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
2. 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总结。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思考: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了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掌握了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案小学数学试讲模板范文
![教案小学数学试讲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aa70dd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b.png)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年级:二年级课时: 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 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写分数。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 通过直观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 分数的意义。
2. 分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1. 理解分数的意义。
2. 分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具(如:圆形纸片、彩笔、剪刀等)。
2. 学生:准备彩色纸张、剪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水果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水果是什么形状的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水果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把这些圆形的水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呢?”二、新课讲授1.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表示方法。
2. 教师讲解分数的意义:“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3. 教师示范分数的读写方法,并让学生跟读。
4. 学生分组操作,用彩色纸张剪出圆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并画出分数。
5.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检查答案,教师巡视指导。
3. 教师公布答案,讲解错误原因。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总结:“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3. 教师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d44b8dc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6.png)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在一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中,作为高中数学老师的你了解如何写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吗?来写一篇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吧,它会对你的数学教学工作起到不菲的帮助。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希望你喜欢。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1【考纲要求】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的简单性质。
【自学质疑】1.双曲线的轴在轴上,轴在轴上,实轴长等于,虚轴长等于,焦距等于,顶点坐标是,焦点坐标是,渐近线方程是,离心率,若点是双曲线上的点,则,。
2.又曲线的左支上一点到左焦点的距离是7,则这点到双曲线的右焦点的距离是3.经过两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4.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5.与双曲线有公共的渐近线,且经过点的双曲线的方程为【例题精讲】1.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且与椭圆有公共焦点,求该双曲线的方程。
2.已知椭圆具有性质:若是椭圆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时,那么之积是与点位置无关的定值,试对双曲线写出具有类似特性的性质,并加以证明。
3.设双曲线的半焦距为,直线过两点,已知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矫正巩固】1.双曲线上一点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则它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2.与双曲线有共同的渐近线,且经过点的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是。
3.若双曲线上一点到它的右焦点的距离是,则点到轴的距离是4.过双曲线的左焦点的直线交双曲线于两点,若。
则这样的直线一共有条。
【迁移应用】1. 已知双曲线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是其顶点到渐近线距离的2倍,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2. 已知双曲线的焦点为,点在双曲线上,且,则点到轴的距离为。
3. 双曲线的焦距为4. 已知双曲线的一个顶点到它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则5. 设是等腰三角形,,则以为焦点且过点的双曲线的离心率为.6. 已知圆。
以圆与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作为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和顶点,则适合上述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2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组合的意义,正确区分排列、组合问题;(2)使学生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3)通过学习组合知识,让学生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组合的定义、组合数及组合数的公式;难点是解组合的应用题.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老师活动)提出下列思考问题,打出字幕.[字幕]一条铁路线上有6个火车站,(1)需准备多少种不同的一般客车票?(2)有多少种不同票价的一般客车票?上面问题中,哪一问是排列问题?哪一问是组合问题?(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答案提示:(1)排列;(2)组合.[评述]问题(1)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要求出排法的种数,属于排列问题;(2)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成一组,两站无顺序关系,要求出不同的组数,属于组合问题.这节课着重讨论组合问题.设计意图:组合与排列所讨论的问题几乎是平行的.上面设计的问题目的是从排列知识中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二)新课讲授[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老师活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字幕]1.排列的定义是什么?2.举例说明一个组合是什么?3.一个组合与一个排列有何区别?(学生活动)阅读回答.(老师活动)对比课文,逐一评析.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过渡,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归纳概括建立新知】(老师活动)承接上述问题的回答,展示下面知识.[字幕]模型: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如前面思考题:6个火车站中甲站→乙站和乙站→甲站是票价相同的车票,是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一个组合.组合数: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称之,用符号表示,如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为.[评述]区分一个排列与一个组合的关键是:该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当取出元素后,若改变一下顺序,就得到一种新的取法,则是排列问题;若改变顺序,仍得原来的取法,就是组合问题.(学生活动)倾听、思索、记录.(老师活动)提出思考问题.[投影] 与的关系如何?(师生活动)共同探讨.求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排列数,可分为以下两步:第1步,先求出从这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组合数为;第2步,求每一个组合中个元素的全排列数为.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到[字幕]公式1:公式2:(学生活动)验算,即一条铁路上6个火车站有15种不同的票价的一般客车票.设计意图:本着以认识概念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育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思维层层被激活、逐渐深化到问题当中去.【例题示范探求方法】(老师活动)打出字幕,给出示范,指导训练.[字幕]例1 列举从4个元素中任取2个元素的所有组合.例2 计算:(1) ;(2) .(学生活动)板演、示范.(老师活动)讲评并指出用两种方法计算例2的第2小题.[字幕]例3 已知,求的所有值.(学生活动)思考分析.解首先,根据组合的定义,有①其次,由原不等式转化为即解得②综合①、②,得,即[点评]这是组合数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公式的选择.设计意图:例题教学循序渐进,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公式的应用,从而培育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反馈练习学会应用】(老师活动)给出练习,学生解答,老师点评.[课堂练习]课本P99练习第2,5,6题.[补充练习][字幕]1.计算:2.已知,求.(学生活动)板演、解答.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让全体学生参加训练,深刻揭示排列数公式的结构、特征及应用.(三)小结(师生活动)共同小结.本节主要内容有1.组合概念.2.组合数计算的两个公式.(四)布置作业1.课本作业:习题10 3第1(1)、(4),3题.2.思考题:某学习小组有8个同学,从男生中选2人,女生中选1人参加数学、物理、化学三种学科竞赛,要求每科均有1人参加,共有180种不同的选法,那么该小组中,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3.讨论性题:在的边上除顶点外有5个点,在边上有4个点,由这些点(包括)能组成多少个四边形?能组成多少个三角形?(五)课后点评在学习了排列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引进了组合概念,并推导出组合数公式,同时调控进行训练,从而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3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试讲教案模板
篇一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范例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3.圆锥有什么特征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三)进行新课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
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
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
(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1.口答。
填空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a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
(提问学生多人)c教师板书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
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
积;(2)例1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
这堆沙约重多少吨2、选择题。
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⑴立方米②3a立方米③9立方米(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立方米(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2、学生操作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
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篇二初中数学试讲教案】初中数学试讲教案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试讲人谭笑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解法重点、
难点二元一次方程四种解法,直接开平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教学形式例题演示,加深印象学完即用,巩固记忆你问我答,有来有往1、自我介绍30s大家下午好我叫谭笑,2014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学的行政管理,现在教的是初中数学,希望能与大家有一个愉快的下午2、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系数、根的判别式8min30s我们今天的课堂内容是复习一元二次方程。
首先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4个等式,请判断等式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请说出该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以及常数项(1)x2-10x90是1-109(2)x220是102(3)ax2bxc0不是a必须不等于0(追问为什么)(4)3x2-5x3x2不是整理式子得-5x0所以为一元一次方程(追问为什么)好,同学们都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我们所说的一元二次方程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它的名字可以得出它的定义一元只含一个未知数二次含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为2方程一个等式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0min那说到求方程的根我们究竟学了几种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方法呢我知道同学们肯定心里有答案,就让老师为你们一一梳理(1)直接开方法(2)配方法大家觉得直接开平方好不好用简不简单那大家肯定都想用直接开方法来做题,是吧当然,中考题简单也不至于这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配方法来将方程往完全平方形式变化。
配方法我们通过2道例题来巩固一下简单的一眼看出来的x2-2x10(x-1)20(让同学回答)需要变换的2x24x-80步骤将二
次项系数化为1,左右同除2得x22x-40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得x22x4左右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得x22x141所以有方程为(x1)25形似x2n大家能听懂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练习题,2min时间,大家一起报个答案给我大家都会做吗还需要讲解详细步骤吗(3)讲完了直接开方法、配方法之后我们来讲一个万能的公式法。
只要知道abc,没有公式法求不出来的解,当然啦,除非是无解首先,公式法里面的公式大家还记得吗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呢有同学知道的吗就是将一般式配方法得到的x的表达式,大家记住,会用就可以了,如果有兴趣可以课后试着用配方法进行推导,也欢迎课后找我探讨这个公式法用起来非常简单,一找数、二代入、三化简。
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例题3x2-2x-40其中a3,b-2,c-4化简得x1(1-)/3x2(1)/3同学们你们解对了吗使用公式法时要注意的点系数的符号要看准、代入和化简要细心,不要马失前蹄哈(4)今天的第四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大家会吗好那今天由我来带大家一起见识一下因式分解的魅力简单来说,因式分解就是将多项式化为式子的乘积形式。
比如说aba2b可以化成ab(1a)的乘积形式。
那么对于二元一次方程,我们的目标是要将其化成(mxa)*(nxb)0这样就可以解出x-a/mx-b/n我们一起做一个例题巩固
一下4x25x10则可以化成4x2x4x10x(4x1)(4x1)0(x1)(4x1)0所以有x-1x-1/4同学们都能明白吗就是找出公因式,将多项式化为因式的乘积形式从而求解。
练习题x2-5x60x2x3x2-90x3x-34、总结1min联系方式134********wechatsmiletantan【篇三小学数学试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