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_刘海燕_第九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
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条件的制约。
③道德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
德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道德与品德的联系 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
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时,个人品德的发生、
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的形成不是由遗传获得的,而是在后
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
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
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有人
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三) 可逆性阶段 这一阶段(8~10岁)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
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准则对他们来
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 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 律阶段。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 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有人称该时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评价两个部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 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思想、 意图和举止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3、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 信并愿意以其为行为指南的意识倾向。信念 是认识和情感的“合金”。
4、道德意志
四、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动机的激发 (二)掌握道德行为方式
1.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学校的常规,
懂得最基本的行为要求。
2.组织开展对典型人物行为表现的分析讨论,
让他们仿效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3.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心办坏事”来自百度文库行为。
(三)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1 .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 愿练习的意向。 2 .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律行动的条件,其中 包括集体的监督,并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
第三,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 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 第四,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 生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 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 第五,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三、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培养
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第二,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 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 观。
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四) 公正阶段
这一阶段(11~12岁)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
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
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
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二、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
天的社会条件中,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
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
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
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以社会道德风
气的影响,但是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
一定的反作用。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 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 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一节
一、品德
(一)道德
品德概述
道德是泛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应当遵循
的原则和规范。
(二)品德 1、定义:品德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
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
向。
2、特征:
①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
个体身上的反映。
②品德由个人的道德行为来体现,这种行为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 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5、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 部表现。
(二) 国内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研究的新理论

品德的动态开放系统结构 道德价值结构 品德形成心理结构
(三)国外有关品德心理结构的若干设想

社会学习论的观察学习模式 社会作用力论的干预模式 规范激活论的利他行为模式
不是偶尔的或一时的,而是在稳定的道德观
念支配下一贯地出现。
③品德是个性中最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
(三)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1、道德与品德的区别 ①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调整人 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品德是一种 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 映。
②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
违反纪律、无礼貌、骂人、打架、撒谎、考
试作弊、小偷小摸、损坏公物等等。

品德不良行为是指经常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
的道德过错行为。学生中出现的偷窃、流氓
习性、打架斗殴、惹事生非等属于品德不良
行为。
二、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
客观原因 (一)家庭的不良影响因素。
第一,家庭结构不良。
第二,家庭教育功能不良。
第三, 家风不正。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已主义取向。
(二)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 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 (三)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取向。
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过程及教育策略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与培养
(一)道德概念的掌握
(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1、从“模仿”到“独立” 2、从效果到动机
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3 .依靠集体舆论或其他教育措施,防止练习中出 现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 4. 克服不良习惯。在根除学生的不良习惯时要使
他们知道坏习惯的害处,加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
还可以用一些巧妙而机智的方法,如活动替代、
合理奖惩、矛盾反应法等等。
(四)道德意志的锻炼 1.使学生明确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意义,并为他们 提供良好的学习榜样,引发他们锻炼意志的愿望。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向学生提出 具有适度困难的任务,让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 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绩。对学生在活动中作出 的各种意志努力要及时鼓励和赞扬。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一、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 自我中心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
则开始的。皮亚杰认为5岁以前是“无律期”,顾不
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二) 权威阶段
这一阶段(6~8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
3、从评人到评己
4、从片面到全面
5、从依据道德情境进行评价到依据道德原则
来进行评价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情感的内容
(二)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1、直觉的道德感
2、想象性的道德感
3、伦理性的道德感
(三)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第一,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 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第二,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道德情感 的共鸣。
(二)转变阶段
避免反复的方法有:
第一,暂时避开原有的刺激,以免近墨则黑。
第二,避免旧有刺激不是积极的方法,这些个
体最终仍会遇到这类刺激。
(三)自新阶段


避免歧视和翻旧帐,加倍关心他们的成长。
使他们形成完整的自我观念。
四、不良品德的矫正
(一) 消除心理障碍
1. 动机障碍
2. 认知意义障碍
3. 情绪障碍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内在原因
1.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 2.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3. 道德意志薄弱
4. 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
5. 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三、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转化过程
(一)醒悟阶段 一是消除疑惧,也就是说使学生信任教师, 相信教师; 二是引发学生爱和归属的需要 。
3. 根据学生意志类型,采取不同锻炼措施,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4. 引导学生及时总结锻炼意志过程中的成功
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断提高学生意志锻炼
的信心和积极性。
第四节 学生品德不良的预防与矫正
一、品德不良与过错行为的涵义

过错行为是指学生经常会产生的一些不符合
道德要求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恶作剧、故意
4. 习惯惰性障碍
(二) 抓住时机,引起内心震动
(三) 提供典型事例,明确是非观念
(四)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五) 增强抗诱感的能力,培养良好习惯
(六) 针对个别差异,选择矫正措施
(七) 不良品德矫正方法举隅
1、订立契约 2、代币法(表征性奖励) 3、强化暂停 4、过矫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