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 导读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第一句就写到,“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给了整本书一个明确的开始,以及追寻的目标。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关于知识的书,是探讨人的知识是如何成为可能的以及如何获取知识,前者被康德称为先验要素论,后者被称为先验方法论。
整本书也是分作这两大部分来展开的。
正如康德所说,一切知识的开始都是经验,所以在先验要素论的第一大部分讲的就是先验感性论,主要是讨论人在“经验”过程中感性认识的特点,这是知识的起点,但并不是知识成为可能的关键点。
知识成为可能的关键,就在于人不仅仅有感性,而且还有知性和理性。
所以在先验感性论之后,康德进入了先验逻辑部分,也就是对知性和理性的探讨。
在这里,康德详细分析了经由感性获得的那些经验如何变成知识,以及人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扩展。
康德从两个角度来进行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说是“积极的”,也就是知性如何把感性素材统一成知识,被称为先验分析论,这部分为人类认知总结了方法,划定了疆界。
另一方面是“消极的”,也就是如何对那些疆界之外的东西进行判断,或辨别它们的问题,被称之为先验辩证论。
前者是关于知性的论述,而后者则是有关理性的分析。
所以,在整个先验要素论里面,康德实际上是将人类的认知过程进行了一个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这样一个分类:感性用来获得现象的杂多,知性通过其规则将这些杂多联系起来统一为现象,而理性则是在众多现象中去发现普遍原则。
接下来,我们就会正式进入先验辩证论部分,也就是先验要素论的最后一部分,也是关系到人类“纯粹理性”的内容。
当然,这里的“纯粹理性”是狭义的,指的就是康德所说的理性功能,而《纯粹理性批判》这个书名中的纯粹理性是广义概念,指的是人类获得知识能力的那种理性的总称。
Day 109-118/2020年8月29日-9月7日先验辩证论我们首先总体的看一下先验辩证论的导言部分,在导言中,康德提出了这部分内容的必要性以及整体的目标。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分析论·概念分析论10-12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分析论·概念分析论10-12我们知道在先验分析论中的概念分析论部分,康德核心要演绎的是先验逻辑。
上一小节,已经将能引导出先验逻辑的形式逻辑进行改造(较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形式逻辑,按照康德将要引出先验逻辑的结构)。
那么接下来,就是这部分的重点,也就是在康德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范畴表。
通俗的说,康德认为,人类所有的知性运行的规则都可以通过这张范畴表中的细项来体现出来。
他将会在第10小节引出范畴表,而在11、12两个小节(这是第二版后加入的两个部分)就范畴表的地位意义以及外部可能会引起的误解进行了说明。
Day 31-35/2020年6月10-14日第三节10、纯粹的知性概念,或范畴我们知道康德将知识看作是判断,而知性的主要工作就是判断。
上一节的逻辑判断表就是知性的一些判断规则,也就是逻辑机能。
但知性并不是只是做判断,而是要形成判断,这个形成判断的过程,就需要有一些先天的概念去与直观的对象相结合。
先验逻辑就是知性的这些先天规则。
知性作为认知能力有很多的概念,有些是不纯粹的,有些是纯粹的。
其中那些最纯粹的就是范畴。
那什么是范畴?这个词是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当时他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把纯粹的概念从众多的概念中提取出来,只选择那些最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逃脱不掉的概念,即任何事物都可以从这些概念中去规定它,亚里士多德就把这类概念称为范畴。
所以逻辑表是用作无关内容的判断表,而范畴则是关系到认识论的,要结合着经验的一种概念表。
康德认为亚里士多德是用一种碰运气式的方式来寻找这些范畴,而他则不同,他是用一种体系化的科学化的方法来去确定这些范畴。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康德的演绎。
正如已经多次讲过的,普遍逻辑抽掉知识的一切内容,而指望从另外的地方,不管是从哪里,为自己获得表象,以通过分析过程首先把这些表象转化为概念。
反之,先验逻辑则面对着由先验感性论呈现给它的先天感性杂多,这种杂多给诸纯粹知性概念提供材料,没有这种材料它们将会没有任何内容,因而就会完全是空的。
纯粹理性批判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理性 批判
认知
康德
著作
纯粹
人类
理性 经验
西方
批判
影响
哲学
道德
认识
科学
了解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的重要性和影响无需多言,可以说,没有读过《纯粹理性批判》,就不 可能全面了解西方哲学。 在这本书中,康德对人类理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批判。他指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世界的过程 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认知结构的限制。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而这个 经验世界是由人类理性所构建的。因此,康德提出了“先验主义”的概念,即人类的认知必须先 于经验而存在,并且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 康德还指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的情感、欲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 类的认知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他认为,只有通过纯粹理性的批判,才能真正了解人类理性的局限 性和缺陷,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
该部分是《纯粹理性批判》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分为六章。在第一章“超越论 对象概念”中,康德探讨了对象和观念的关系,认为对象是观念的超越。第二 章“超越论感性与纯感性学说”则进一步探讨了感性知识的本质和超越性。第 三章“超越论逻辑”则对传统逻辑进行了批判,认为超越论逻辑才能真正揭示 知识的本质。第四章“超越论方法论”则总结了超越论知识的局限性和意义, 并提出了对未来哲学的展望。
精彩摘录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认为是 西方哲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纯粹理性批判》中 的一些精彩摘录,以展示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独特之处。
《纯粹理性批判》导言读书报告修改版

对因果逻辑的探索反思——《纯粹理性批判》导言读书报告2015教育学勷勤创新班20150011020林满凌《纯粹理性批判》导言从总体上把握可分为三个部分: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以及特别值得一提的康德对休谟的因果逻辑的反思。
导言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是固有的知识能力。
固有的知识能力即一种独立于经验、甚至独立于一切感官印象的知识,它与经验性的知识相对。
这种固有的知识能力使人类加工的能力远远超过自然世界给人类的材料,因此康德说:“人就是上帝,人创造一切。
”首先,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是与经验综合判断相对的,如果使知识为真要有一个条件,即除了主词和谓词之外的第三者,且该条件要为真,这个判断就叫做综合判断。
如果这个第三者来自经验,则称该判断为经验综合判断;如果主词和谓词都是抽象的,则第三者也是抽象的,第三者如果是抽象的,则称该判断为先天综合判断。
先天综合判断可以被分解为先天判断和综合判断两个方面。
康德把先天的知识理解为并非不依赖于这个那个经验、而是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所发生的知识。
与这些知识相反的是经验性的知识,或是那些只是后天地、即通过经验才可能的知识。
但先天知识中那些完全没有掺杂任何经验性的东西的知识则称为纯粹的。
关键是要有一种能用来可靠地将一个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的知识区分开来的标志。
因此首先,如果有一个命题与它的必然性一起同时被想到,那么它就是一个先天判断;如果它此外不再由任何别的命题引出,除非这命题本身也是作为一个必然命题而有效的,它就是一个完全先天的命题。
就与经验的对比而言,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就是一种先天知识的可靠标志,而两者也是不可分割地相互从属的,但也不妨把这两个标准分开来使用。
在一切判断中,从其中主词对谓词的关系来考虑(只考虑肯定判断),这种关系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分析的(肯定性的)判断是这样的判断,在其中谓词和主词的连结是通过同一性来思考的,而在其中这一连结不借同一性而被思考的那些判断,则应叫做综合的判断。
十分钟读懂最难的一本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十分钟读懂最难的一本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他的三大批判里最难啃的,要想读懂这本书必须要做一些准备(沐浴净身,斋戒三日…)。
这样才能站在这位絮絮叨叨的大师面前,听懂他老人家到底在说些什么。
沐浴完了?斋戒没?饿不饿?眼冒金星啦?好的嘞,开讲!康德之前,现代哲学有两个主要的流派,一派叫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是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
另一派是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洛克,休谟和贝克莱。
这两个派别和江湖上帮派一样都在抢地盘,但抢的不是旺角谁说了算,而是“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的”。
理性主义帮说知识来自先天的观念,这些观念要么是上帝放我们脑子里的,要么是与生俱来的。
要想获得知识,只需要反思这些先天的观念,加上基本逻辑也就够了。
所谓我思故我在,我思是一个观念,一切的知识都是从这观念出发的,通过逻辑能推导出来,你说能推导出什么来?别问,就是上帝我们都能推导出来。
而经验主义帮则说,哪有什么先天,知识都是后天形成的。
一切观念包括那个“我思”都要建立在后天感觉的经验基础上。
洛克他老人家说,你看人脑就是一块白板,出生的时候嘛也没有。
你笛卡尔生下来只会哭!你也不是娘胎里出来就蹲那抱头就思考。
这就是著名的白板说。
就这样,为了这点地盘,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干仗干了一百多年,打成一片。
而我蹲在一边,叼着冰棍看热闹的时候,康德他老人横空出世,口念六字真言:“人为自然立法”!于是这场干架就这样直接升级了~那你问这六字真言说的特么是啥,容我慢慢道来…看哈,地球在那围着太阳转,下雨了要收衣服,这些都是按照一定规律在那飘着。
而科学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规律。
康爷牛逼的地方就是直接反转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在他看来什么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都太小气了,你们讲的都是怎么认知这个世界的规律。
而我康爷是在创造规律,没错,规律不是认知出来的,是爷定的。
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他不是客观存在在自然中,而是人利用自己的先天的观念,加工和整理世界给我们提供的后天的经验,然后得到的。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5月,沉寂了十年的康德发表的《纯粹理性批判》,探究了认识的发生方式。
综观康德的探究,在先验的规则下:第一,心灵首先通过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使人的感官接受到的来自对象的刺激,转变为直观表象,如广延、形状、变化、先后、连续等各种直观的表象,由此获得可以和知性衔接的自发概念。
康德把认识的先天方式,开启于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在于,他认为唯有在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中,感官接受的对象刺激,才能转变可以和知性衔接的直观表象,并生成自发的概念,这是空间-时间何以为认识之首先先天原则的缘由。
第二,心灵进一步通过把庞杂内容的直观表象,分析综合于判断范畴的先验逻辑,从而进入知性的概念判断思维。
关于先验判断范畴,康德列出了一个范畴表。
判断范畴表: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关系的范畴依存性与自存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协同性。
模态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有-非有,必然性-偶然性。
先验判断范畴的意义在于,它使在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中呈现的庞杂内容的直观表象,在范畴的分析综合中走向概念判断思维,即由直观表象转向量的、质的、关系的、模态的概念判断思维。
在判断范畴,认识从感性的直观进入了知性的思维,并迈向理性的衔接。
第三,心灵再进一步是先验的纯粹理性,即由“我思”的统觉判断,以三段论的推论方式,展开纯粹理性推论的必然判断。
在康德看来,无论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的直观表象,先验知性的判断范畴的分析综合,先验理性的统觉推论,都是先验的心灵方式,唯有这样的先验心灵方式,才以一种必然的和严格的普遍性,引导我们从感性进入知性进而进入理性,走向了认识发生的各个环节。
什么是先验知识呢,康德指出“先验知识即完全不依赖任何经验而发生的知识。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经验性知识。
即只有通过后天的经验才能获得的知识”。
至于怎样认定先验知识,康德的标准是: “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就是区别先验知识的可靠标志,两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学习《纯粹理性批判》导论

学习《纯粹理性批判》1导论一、论纯粹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的区别——知识的内容区分1、对象→感官→表象→知性→经验的对象知识◆“因此在时间上,我们没有任何只是先行于经验,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
”【B1】◆知识:“开始”与“产生”的问题——经验与自己本身2、独立于经验、独立于感官知识——先天性后天来源、经验中有其来源——经验性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经验性因素先天独立的:先天命题二、我们拥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的知性也从不缺少它们必然性——偶然性:绝对先天(纯粹的)1、先天命题严格的普遍性——相对的普遍性:指出来更容易◆用相对于经验性知识描述出来的特征2、问题:为何先天命题必然是具有必然性的和严格普遍性的?回答:批判休谟、证明自身【B5】3、经验与先验:充当第一原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三、哲学需要一门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的科学1、形而上学的课题:上帝、自由、不死——方法:独断论2、批判传统的独断论形而上学——与数学的比较:直观的先天给予3、理性之工作——分析已有之概念:形式与质料的不同进展4、分析与综合——异己概念的添加方式◆在传统形而上学中,最大的问题在于通过分析我们关于对象已经拥有的概念,而为概念添加了完全异己的概念,而且是先天地添加,没有任何经验或直观或者别的东西做凭借。
四、论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知识的形式区分分析:主词A包含谓词B——同一性1、判断综合:主词A不包含谓词B——异在性2、经验判断的综合性(1)谓词需要经验或者直观作为凭借(2)两个概念作为一个整体、自身是直观的一个综合性结合的经验的各个部分相隶属(偶然)3、科学知识的两个条件:异在概念或表象的联结;具有严格的普遍性和必然性4、先天判断的综合性◆异在的东西如何联结在一起?未知之物X五、在理性的所有理论科学中都包含着作为原则的先天综合判断1、数学判断的先天综合性◆直观的帮助,无论算术或是几何都一样◆“经验”与“直观”的问题:联系与区别2、自然科学判断的先天综合性◆凭借什么而成立呢?经验之证实的相对普遍性3、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特征◆如何可能:根据、来源、基础;可能的方式。
(完整版)俞吾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

« 上一篇: 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成功人士的必由之路下一篇: 哲学与当代思维方法教学大纲(俞吾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Doctoryu @ 2011-05-30 10:29绪论康德其人及其哲学思想一、康德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二、康德哲学的分期、问题和结构1、康德哲学的分期2、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3、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结构三、康德哲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意义1、康德哲学的研究现状2、康德哲学研究的新趋势3、康德哲学研究的意义第一章《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版本、问题意识和基本结构一、《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版本二、《纯粹理性批判》的问题意识三、《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结构第二章《二版序言》与批判哲学一、《纯粹理性批判》的书名、题词和献词二、《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言1、形而上学的根源及其历史命运2、传统形而上学研究中的两种观点3、作为第三种观点的批判理论三、《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序言1、逻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中思维方式的革命2、形而上学研究中的“哥白尼革命”3、知识与信仰的关系4、对批判理论的新阐述第三章《导论》与《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一、康德关于“三种知识”的理论二、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这一新概念三、“先天综合判断”是一切理论科学的核心原则四、纯粹理性批判的总课题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第四章先验感性论一、感性与知性的区别和联系二、先验感性论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三、对两种错误时空观的批判四、康德的空间观五、康德的时间观六、康德时空观的意义第五章先验逻辑论一、形式逻辑中的普遍逻辑二、先验逻辑三、先验逻辑与普遍逻辑的关系第六章先验分析论一、概念分析论1、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功能2、纯粹知性概念(范畴)表3、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二、原理分析论1、范畴(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2、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3、对象之区分为现象和本体三、反思概念的歧义1、什么是反思?2、反思概念表3、“无”中蕴含的概念与对象的关系第七章先验辩证论一、理性、理念和先验幻相1、理性2、理念3、先验幻相二、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1、纯粹理性的误谬推理(理性心理学)2、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理性宇宙学)3、纯粹理性的理想(理性神学)4、如何看待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第八章先验方法论一、纯粹理性的训练1、纯粹理性在独断运用中的训练2、纯粹理性在争辩运用中的训练3、纯粹理性在假设和证明中的训练二、纯粹理性的法规1、理性之纯粹运用的终极目的2、作为纯粹理性终极目的之规定根据的至善理想3、意见、知识和信仰三、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和历史1、纯粹理性的建筑术2、纯粹理性的历史主要参考书目1、I. Kant: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Frankfurt an Main: Suhrkamp Verlag, 19882、I.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Paul Guyer and Allen W. Wood,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7.3、I.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Norman Kemp Smith, New York: The Humanities Press, 19334、I.Kant: Opus postumum, translated by Eckart Foerster and Michael Rosen,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3.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7、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28、诺曼.康蒲.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绰然译,商务印书馆,9、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贾泽林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10、曼弗雷德.库恩:《康德传》,黄添盛译,世纪出版集团,200811、O.Hoeffe: 《康德:生平、著作与影响》,郑伊倩译,人民出版社,200712、郑昕:《康德学述》,商务印书馆,198413、张世英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4、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5、H.M.Baumgartner:《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李明辉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16、S.Gardner: 《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刘育兆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17、O.Hoeffe: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郭大为译,人民出版社,200818、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上册1975,下册197919、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下册,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 199620、俞吾金等:《德国古典哲学》,人民出版社,200921、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俞吾金: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中国社会科学2009-623、俞吾金:康德两种因果性概念探析,中国社会科学2007-624、俞吾金: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中国社会科学2006-225、俞吾金:马克思的实践、自由概念与康德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1-3绪论康德其人及其哲学思想无庸讳言,在西方思想史,乃至整个人类的思想史上,康德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分析论·原理分析论第一章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分析论·原理分析论第一章先回顾一下我们到哪儿了。
《纯粹理性批判》核心讲的是认识论的问题,如果从广义的角度开划分的话,认识分为感性和知性。
感性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能力,是人在经验中获取知识的第一步。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阐述了他对于感性的全新观点,即存在着先天纯粹的感性的形式——空间和时间,一切的感性内容都是在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那么在感性获得了内容之后,接下来知性要开始工作了。
那么首先还是要确定知性的合法性,因为感性作为与外界对象发生关系的直接窗口,其对现象的规定是容易理解的,但知性如何能够具有其客观性,康德首先在先验分析中解决了这个问题。
然后知性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概念,可以细分出三项——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就是根据感性的内容产生概念的能力,而判断则是概念应用的能力,即判断某一个感性素材应该归结在哪个概念之下等,推理则是可以被称作理性的东西,是一种在对概念应用的更高层的能力。
在先验分析的第一大部分中,康德核心集中在概念部分,也就是概念分析。
概念的客观性,以及如何获得概念,就引出了范畴。
那么接下来要进入原理分析部分,什么原理呢?也就是概念运用的原理,即用概念来做判断和用概念来进行推理。
Day 50-55/2020年6月30-7月5日第二卷原理分析论首先康德要明确这一卷,即原理分析论的主要内容。
康德借用当时对普遍逻辑功能的划分——概念、判断和推理,对应到人的高级认知能力——知性、判断力和理性。
这里的知性就是狭义的知性,也就是产生概念的能力,判断力就是把经验性的内容归于概念之下的能力,而理性就是结合概念与经验进行推理的能力。
普遍逻辑是建立在一种高级认知能力的划分完全精确吻合的规划之上的。
这些能力就是:知性、判断力和理性。
因此,普遍逻辑学说在其分析论中,正好与被人放在一般知性这个广义称号之下来理解的上述心灵力量的机能和秩序相应,所讨论的就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在这三个主要能力上,康德先考察的是推理,也就是理性。
纯粹理性批判中几个基本概念

砍去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谢遐龄著引言哲学要教人正确的说话。
这本导读的路数和目标。
哲学还要为人类探求安身立命之本。
本书要讨论的四个问题。
日常用语真是十分顽固的东西。
人类一向说,“清晨,太阳在东方升起。
”这似乎已成了确定不移的真理,并为每一个人的经验反复证实。
哥白尼出来了,指出事情的真相乃是地球带着我们向太阳转过去。
早就确立的真理被推翻了。
人们也终于接收了哥白尼学说,但是确照旧说“太阳升起”,而不说“地球转过去”。
直至今日,谁要是试图纠正日常说法,反会招引嘲笑。
哥白尼算幸运的。
人们虽然不按他的想法改正自己的说话方式,毕竟还承认他的思想正确。
可悲的是,哲学家远没有科学家那样走运。
尽管哲学和科学在这一点上是类似的:使人类的说话方式臻于完美,尽可能的消除那些引起歧义或引起矛盾的因素。
但人们抵制哲学家往往甚于抵制科学家,常常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哲学家,对他们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在人们心目中,科学家使常识精密化;哲学家却以说出与常识大相径庭的话而自鸣得意。
他们忘记了科学家也曾与常识冲突过,现今仍常有冲突。
底指什么,若有不妥或不明确的地方应该怎样去纠正。
语言和世界观本来就是一回事。
我们的祖先若干万年的反思的结果,积累为今日的语言,表现为一大堆日常用语及其相互关系(结构)。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说话。
每一个婴儿呀呀学语时,他的母亲及他的亲人教给他的都是日常用语,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人类几十万年思考创造出来的文化中的精华,就这样悄悄的传授给他。
这里所谓的精华,就是语言,即说这种语言的这种民族解释世界的基本框架──世界观。
我们承认语言有过发展,就等于承认我们祖先纠正不完善的说话方式是正当的。
因此也应该承认今日及今后应该把这项事业继续下去。
只是说起来容易实行起来难。
真有人出来纠正时,所遭遇的多半是疑惧:你难道比列祖列宗和大家还高明吗?!实际的过程往往是这样,一个大哲学家的发现,即使是专门研究哲学的一小群人,也要用上几个世纪才能消化。
图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言001

图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言001Ⅰ、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因为,如果不是通过对象激动我们的感官,一则由它们自己引起表象,一则使我们的知性活动运作起来,对这些表象加以比较,把它们连结或分开,这样把感性印象的原始素材加工成称之为经验的对象知识,那么知识能力又该由什么来唤起活动呢?所以按照时间,我们没有任何知识是先行于经验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
P1【幻灯片解说】【文字解说】认识论的完整形态我们用三角形金字塔展示出来,它在中国古代被称作“连山法”,在康德那里则称作理性巴别塔。
其中底部带有灰色背景的部分是客观存在——认识对象,其中绿色梯形平台为进入认识视域的内容,标有自在之物的灰色部分是游离在感官之外的存在内容。
它包括认识能力无法把握的内容,如银河系之外的宇宙形态,也包括看不见的虚无关系,如《老子》所说的“不言之教”。
灰色平台上边由蓝色、橙色、紫色构成的三角形金字塔则是完整形态的认识结构。
其中蓝色表明感官接收的表象,大脑的思考过程则是人类至今也没有把握的对象,因此呈现出灰色。
这是认识论内部人的大脑自身的工作模式和运行规则。
橙色平台内部,黄色是抽象的方法,如分析综合。
橙色是语言逻辑规则,如形式逻辑的同一律。
名与实一体。
紫色三角形内部是经验理论,它的特点是来自实践,是对工作进行的总结、如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等。
超出经验的束缚,揭示出具有必然性的规则、公式、定理,就属于科学理论的范畴。
三角形上部的灰色表明,它是以文本形式出现的知识,这是先验逻辑分析的对象。
如“一切变化都有原因”“凡金属都是物体”等。
这些判断构成了先验逻辑研究的内容。
康德依据认识形式不同,与认识对象的关系不同,认识能力不同,将这些文字分为三类:后天的、先天的、纯粹的。
其中后天的内涵是感官能够认识到的,先天的内涵是哲学概念,如原因、结果,它是无法感觉到的,属于人类智慧创新出来的分析方法、思维工具。
《康德的大刀:《纯粹理性批判》导读》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谢谢观看
引言
哲学要教人正确 地说话
这本导读的路数 和目标
哲学还要为人类 探求安身立命之 本
本书要讨论的四 个问题
一、对象
1.我们的研 1
究对象是物还 是概念?
2.物是物自 2
体还是概念?
3
3.物存在吗?
4 4.心外有物
吗?
5 5.小结:关
于“纯粹的”
二、知性为自然界立法
1.实体是物 1
自体还是纯粹 概念?
一、形上、形 1
下
二 、 唯 心 唯 物 ,2
以及气本论不 是唯物主义
3
三、智的直觉
4 (一)先,讨
论自由公设问 题
5 (二)次,讨
论智的直觉问 题
附录三 直感判断力:理解儒 学的心之能力
一、牟宗三误读 孟子
二、康德的鉴赏 学说及伽达默尔
对康德的评论
三、康德、伽达 默尔论共通感以 及天理之由来
与必然的二律 背反
3 3.物的二重
性
4 4.人的二重
性:人是目的
5 5.砍掉造物
主(物理的上 帝)
结语
附录一 论康德的“人的存在 二重性”理论
1
一、物自体
ßt、直 观Anschau...
4 四、意会体:
道德主体
5 五、犯罪主体
是现象体还是 意会体?
附录二 中西交流中几个中国 哲学概念的解释
2.因果律: 2
先于经验还是 归纳自经验?
3 3.经验的两
个来源:感性 和知性
4 4.何谓“自
然界”?
5 5.关于“先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逻辑导言1.一般的逻辑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逻辑导言1.一般的逻辑如果仔细反思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并进行模糊的分类的话,一般来说可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首先通过感官去感知外界获得经验,然后用思维去思考这些经验,由此可以获得一些结论性的东西。
既然《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关于认知论的书,那么也会分析认知过程并逐一进行阐释。
之前一章的“先验感性论”实际上说的就是认知过程中的感知步骤,而接下来的思考步骤,就是下面一部分的主题。
“先验感性论”指出感性的规律,并找到了感性当中那些不变的规则,也就是时空形式。
那么在关于思考的主题中,康德依然循着这个思路,想要在思考中寻找出核心的规则,并加以明确。
对此,康德把这部分称为“先验逻辑”,与“先验感性论”一同构成了他的“先验要素论”。
由于先验逻辑是康德的首创,所以他在此先用一个导言来说明什么是先验逻辑,先验逻辑与传统的形式逻辑的联系和区别又是什么Day 25-2020年6月4日【先验逻辑导言】先验逻辑的理念1、一般的逻辑我们的知识来自于内心的两个基本来源,其中第一个是感受表象的能力(对印象的接受性),第二个是通过这些表象来认识一个对象的能力(概念的自发性);通过第一个来源,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第二个来源,对象在与那个(作为内心的单纯规定的)表象的关系中被思维。
为了引出先验逻辑,康德首先从人的认知能力的要素方面进行考察。
他明确了知识的两种来源,一种是对印象的接受性,一种是概念的自发性。
前者我们获取到了对象的表象,后者我们通过对象的表象进行思维。
通俗的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认识马的过程中,或者说在马的知识里面,有两种不同却又相关联的内容。
一种是我们曾经看到过的某一匹马,白色或者黑色的,长毛或者短毛的,这是外界对象刺激我们产生的表象;另一种是我们关于马的概念,它不是这一匹或那一匹,而是关于总体的马的概念。
所以直观和概念构成我们一切知识的要素,以至于概念没有以某种方式与之相应的直观、或直观没有概念,都不能产生知识。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逻辑导言II至IV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逻辑导言II至IV在先验逻辑导言的第一部分,康德并没有直接介绍先验逻辑,而是先从一般逻辑入手,考察了在人们常识中的逻辑是什么。
接下来,有了一般逻辑的基础,康德就开始介绍他所首创的先验逻辑,明确了什么是先验逻辑,以及先验逻辑包含什么。
由于接下来这三个部分联系紧密,所以我们放在一起去统一理解,另外在先验逻辑中,康德也明确了在他理论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先验,值得重点关注。
(另外,由于后面章节的编号会继承先验感性论部分,所以先验逻辑导言的标号用罗马数字表示)Day 26-27/2020年6月5-6日II、先验逻辑如我们所指出的,普遍逻辑抽掉一切知识内容,即抽掉一切知识与客体的关系,只考察知识相互关系的逻辑形式即一般思维形式。
但既然(如先验感性论所证明的)有纯粹的直观,也有经验性的直观,那么也很可能在对象的纯粹思维和经验性的思维之间找到某种区别。
虽然要讲先验逻辑,但他并没有直接说什么是先验逻辑,而是把他的思考路径呈现了出来。
由于这一部分核心要研究的就是知性,是思维的方式,如果把逻辑抽掉一切知识内容,即抽掉一切与客体的关系,那么所剩下的恰好就是思维的形式。
但如果只有单纯的形式,是无法对思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的。
在先验感性论中,有着纯粹直观和经验直观的区分,纯粹直观与经验直观共同起作用形成了感性认知,那么由此去设想。
在思维领域,纯粹思维和经验思维是不是也能找到这样一种划分。
如果能找到类似于纯粹直观和经验直观那种同样的结构,就可以跳出原有的形式逻辑来去重新考察思维(因为抽掉一切内容的形式逻辑,在康德看来产生不了任何新知识,只能充当一种纯形式,他要寻找的东西并不是形式逻辑)。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一种在其中不抽掉知识的全部内容的逻辑;因为这种逻辑将只包含对一个对象的纯思维的规则,它将排除一切具有经验性内容的知识。
它还将讨论我们有关对象、而又不能归之于对象的知识来源。
那么如果存在类似于直观的情况,那么我们要寻找的那个逻辑,就应该不像形式逻辑那样抽掉一切知识的内容,而只是把经验性的内容去掉,但是保留思维的一般对象,由此产生的逻辑规则就是有关于对象,但不属于对象的。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二、纯粹理性的辨证推论A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辩证论-二、纯粹理性的辨证推论A在前文中,康德提出了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最终会归结为三个问题,也就是灵魂的理念、宇宙的理念和上帝的理念。
这三个问题是怎么得来的呢?先不考虑康德的体系,我们可以尝试从任何一个人的视角出发,探索理性能达到什么程度,以及能得到什么样的问题。
所谓纯粹理念,也就是在不依靠经验性的内容的前提下,用推理的方式去探寻一些问题和答案,那么想象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经验性的知识的时候,把他放置于自然之中,他会思考什么?也许这个人的第一反应是观察外界,去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但这些不过是一些经验性的现象,他会在这些现象背后去追问,用理性去探索,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他会发现一切似乎都是关联的,一件事情导致另一件事情,有因有果,这是个伟大的发现。
那在探索整个因果链条的时候,他会把理性发挥到极致,问一个问题,外面的这一切,因果的源头是什么?与此同时,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他也会渐渐的发现,无论在思考什么,都有一个“我”陪伴着。
如果没有“我”,这些思维并不会存在,思考需要一个动作的承载人,需要一个思考者,而“我”就意味着这个思考者。
沿着这个方向去追问,“我”究竟是什么,我会有什么特性,那个能思考的我,跟肉身的我有什么关系?最后,当提出了前两个问题之后,还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又是谁创造了我和这个世界呢?所以康德关于纯粹理性辩证推论的三大问题并不是多么玄妙,而是一个普通人,通过反思就可以触及到的三个理性的终极问题。
实际上它们背后是康德所说的关系范畴——实体,因果以及协同。
同时也可以看作主体(我)、客体(世界),主客体的统一(上帝)。
而且康德的体系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原来的二元对立观念扩展为二维体系。
二元也就是正和反,这二者实际上是一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而康德在这二元基础上,又构筑了一个第三项,也就是将正反进行统一的“合”,这个合项就已经超越了正反的维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维度,综合了正反的特性,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整体。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导言小结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导言小结十二天的时间,每天大概5000字左右的阅读笔记,用了近6万字,才将《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版序言和7小节导言读完,不敢说完全的理解,只能说刚刚摸到了康德理论体系的门槛。
康德书中的文字风格和大量的术语是入门者理解的敌人,但并不是解决了这些敌人,阅读就会变得轻松。
蹲在文字后面的理念之虎才是真正的敌人。
不过在没有深入康德真正的论述之前,无论是序言还是导言,也都是在一个概括的、框架的层面去论述问题,相对来说也更容易让人理解。
而且,如果不打算深入的了解康德是如何想的,只希望大概了解其理论框架的话,把序言和导言读透,也算不辜负康德的一片苦心,至少可以在总体的意义上领会到康德理念的精髓。
经过了序言和导言,在此也做一个短暂的休息,同时回顾和总结一下导言部分的核心内容。
Day 13-2020年5月23日《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言一共有七个小结:1、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2、我们具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的知性也从来不缺少它们3、哲学需要一门科学来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4、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5、在理性的一切理论科学中都包含有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原则6、纯粹理性的一般课题7、在纯粹理性批判名下的一门特殊科学的理念和划分先不说各个小结的内容,如果希望更透彻的理解康德的理论,首先还是看一下他写这本《纯粹理性批判》的用意。
明面上,康德反复地强调,传统的形而上学总是制造出这样那样的理论,但每种理论又会制造出这样那样的矛盾,能不能参考成熟的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构建一门自身不矛盾的形而上学,并以此对人类思维的考察和认知呢?但实际上,在这个表面的问题之下,康德实际上是用整本书去回应以休谟为代表的怀疑论对形而上学发出的诘难。
休谟认为,诸如像原因和结果这种概念,只不过是人在时间顺序上对先后发生事情带来的经验的幻想,一厢情愿的构筑起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内部关联。
这种怀疑论从根本上怀疑了三个层面的东西:其一,就是怀疑了形而上学本身,因为形而上学就是以研究原因结果这种思维的概念对象为核心的;其二,怀疑了人类将形而上学中的理论扩展到其他科学中,比如自然科学中的效果,也就是怀疑人类认知能力本身,是否足以认识到真理;其三,在怀疑了人的认知能力之后,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一切的自然现象、自然经验、自然规则都不需要人的参与,这样人就陷入到一种决定论的世界中,丧失了能动性,也就是失去了自由。
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

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第一讲《纯粹理性批判》在我国,近些年,继尼采热、海德格尔热之后,又兴起了一股康德热。
2004年是康德诞辰280周年,逝世200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康德。
刚好我和杨祖陶先生译的康德的三大批判于2004年2月出齐了,人民出版社在北京搞了一个比较大规模的首发式,引起了国内的普遍关注。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把平时积累的一些看法给大家作一个介绍。
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要讲些什么?他的思路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写三大批判?为什么写出来以后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这么大的作用?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拼命地挖掘,好像三大批判是一个丰富的宝藏,里面有那么多的思想内涵。
康德这么一个身高不到160厘米的小个子老头,他的脑子里为什么能装那么多东西?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奇。
对康德哲学读得越多就越觉得里面有东西,这是今天哲学界的共识,叫作“说不尽的康德”。
那么多人研究康德,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文章和著作发表,但仍然觉得远远没有谈完,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我今天先从康德思想的缘起来谈,他在18世纪那个时代为什么要写《纯粹理性批判》———这是他的第一部成名作。
他在前批判时期的一些论文,给他带来了小小的名声,但在这部著作出版以后,经过人们一个长时间的消化,康德在世界上才名声大振,成为一位真正的哲学大师,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就是成了“近世第一大哲”。
一、《纯粹理性批判》产生的历史背景要理解《纯粹理性批判》,就要了解它产生的那一段历史,至少要了解康德时代的哲学环境。
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近代欧洲哲学在那个时候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当时对康德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休谟,他说休谟打断了他的独断论的迷梦,也就是说,打断了他的教条主义的迷梦。
什么是独断论呢?独断论,我们也翻译为教条主义,就是指当时德国流行的理性派哲学,我们称之为唯理论。
当时大陆和英国主要有两派在争论:大陆的唯理论派和英国的经验论派。
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一.纯粹理性批判句读是什么
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也称哲学批判法,它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应当依据自己的理性来对不同的命题和观点进行评价和判断。
纯粹理性批判句读的核心就是以理性为本,将自己的个人见解结合逻辑性,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论,其中包括三个基本原则:真实、完整和联系。
二.纯粹理性批判句读的目的
纯粹理性批判句读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更有效地推理出正确的认识论,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并作出理性的决策和行动。
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不但可以用来评估一般的观点,也可以用来检验哲学家的观点,即使某个观点很有说服力,如果不能经过纯粹理性批判句读的考验,就无法被认为是正确的观点。
三.纯粹理性批判句读的步骤
纯粹理性批判句读的步骤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明确批判的目的。
明确批判的目的,检查批判对象是否正确,以及要达成什么样的结果。
第二步:收集信息。
收集有关批判对象的信息,包括资料搜集、访谈、观察、实验等等,以便更加准确地掌握批判对象的内容。
第三步:进行逻辑分析。
依据所收集的信息,进行逻辑分析,以便找出批判对象的漏洞和逻辑缺陷,以及论证的不足之处,以便可以进行正确的认识论判断。
最后:得出结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得出结论,判断该认识论是否正确,是否可以被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2012.2.25I背景:《纯粹理性批判》的理由正如康德所说,“曾经有一个时候,形而上学被称为一切科学的女王,并且,如果把愿望当做实际的话,那么她由于其对象的突出地位的重要性,倒是值得这一称号。
今天,时代的时髦风气导致她明显地遭到完全的鄙视,这位受到驱赶和遗弃的老妇像赫卡柏一样抱怨:modo maxima rerum, tot generis natisque potisque potens-nunc trador exul, inops-Ovdi. Metam.(不久前我还是万人之上之人,以我众多的女婿和孩子而当上女王——到如今我失去了祖国,孤苦伶仃被流放在他乡)”。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形而上学战场上独断论和怀疑论的斗争,使坚持独断论的形而上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们对其由于鄙视、厌倦而采取冷漠的态度。
康德认为,人们“在任何地方想到某物,他们就不可避免地退回到他们曾装作极为鄙视的那些形而上学的主张上去”。
所以,问题不是需不需要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需要怎样的形而上学的问题。
换句话说,我们不需要那种独断的在科学形而上学的名义下的侍卫“伪科学”的形而上学,而是需要一门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
所以康德说“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而这种“形而上学不仅整个必须是科学,而且在它的每一部分上也都必须是科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德认为要对我们自己的理性能力展开考察,对于纯粹理性展开批判,而他所谓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是就一切可以独立于任何经验而追求的知识来说,因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进行裁决,对它的根源、范围和界限加以规定,但这一切都出于原则。
”康德这一解决问题之思路的结果,就是他的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II问题:“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纯粹理性批判》围绕着对于“纯粹理性”自身的批判而展开,试图通过对于“纯粹理性”自身的批判,寻找一条对象符合知识的认识道路,从而把哲学变成科学。
在康德那里,科学知识就是那种不仅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且能够扩展我们知识范围的知识。
根据康德的理解,这种知识就是“先天综合判断”。
因此《纯粹理性批判》若要说明科学知识如何可能,说明哲学如何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归根结底就是要说明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先天综合判断成了整个“纯粹理性批判”所要解决的总的问题。
III内容:《纯粹理性批判》的展开先验感性论 先验要素论 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范畴表先验逻辑论 先验辨证论(幻相的逻辑)——时间图型纯粹理性批判先验方法论:两个原理及结论——作为超验形而上学的道德形而上学完全可能。
1. 先验要素论——探讨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分)◆讨论对象:讨论感性认识◆主要任务:◆纯粹直观能力:就是空间(外感官的纯粹直观形式)和时间(内感官的纯粹直观形式)——>康德对空间和实践作的两个阐释:形而上学的阐释意在说明空间和实践之作为直观(而非概念)的先天性质;而先验阐明的目的则在于说明数学作为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分类:康德认为,除了仿效形式逻辑的这种划分,还应当仿效其划分为概念、判断、推理,将先验逻辑划分为作为知性认识的概念(范畴)和判断,以及作为(狭义的)理性认识的推理。
其中,知性认识(概念、判断)就是所谓的“真理的逻辑”,(狭义的)理性认识(推理)就是所谓的“幻相的逻辑”。
◆任务:探讨先天的认识形式(范畴)的来源、范畴运用于经验对象从而构成科学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客观有效性和有效范围的问题◆本部分结构如下:先验分析论:探讨了知性认识,它在分析了感性知识与知性知识(直观与思维)相互结合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阐述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如何整理感性材料,以便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
先验辨证论:先验辨证论(幻相的逻辑)作为狭义的理性认识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理性寻求知性知识的最高统一,并防止陷入先验幻相。
主观演绎:从知识的发生过程探索这一过程所需要的主观先天条件的演绎(自下而上、由客至主、由果至因)客观演绎:路径与主观演绎同质,因而能够成为范畴运用于感性杂多的中介环节(类似实践在马哲中的地位和作用)B.先验辨证论——这部分没读懂,大家自己去看。
2.先验方法论——探讨在先天要素的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先验方法论具体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具有正确使用的法规即知性的先天原理,但其理论(思辨的、先验的)的使用却还没有法规可言,因此,必须对他的先验使用的方法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便防止陷入先验幻相,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内在的”自然形而上学准备方法论原则。
其二,虽然纯粹理性的理论使用缺乏规则,但是他的实践使用却是有正确使用的法规,它们就是道德原则(康德的墓志铭:“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思考于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墓志铭中对于道德律的追求大概应该源于此说);那些理论理性不能认识的超验的对象(自由意志、灵魂不朽、上帝)可以成为实践理性所追求的对象,对于实践知识具有信念意义,因此,作为超验形而上学的道德形而上学完全可能。
IV补充一:纯粹理性批判有学者说过,康德“在近代哲学上恰似一个处于储水池地位的人,康德以前的哲学概皆流向康德,而康德以后的哲学又是从康德这里流出的”。
在康德哲学这一哲学的储水池中,《纯粹理性批判》所阐释的哲学思想因其构成整个康德哲学体系的真正基础而占有核心地位。
我校邓晓芒教授翻译,杨祖陶教授校对的中译本有比较大的参读价值。
此外,康德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是《纯粹理性批判》的缩写本,内容精细,文字也比较简明、浅显,可作为《纯粹理性批判》的入门准备著作。
VI补充二:康德其人---Baidu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1724年4月22日伊曼努尔。
康德生于哥尼斯堡。
1730年入小学1732年入中学1737年母亲去世1740年9月24日康德考取哥尼斯堡大学1746年父亲去世。
《论活力的正确评价》一书付印。
该书于1749年出版1747年康德在安德施牧师家当教师(在古姆比年附近的犹德早村)1750年在休里增少校家当教师(在奥斯德罗德罗附近的阿尔恩斯多尔夫村)1753年在凯瑟琳伯爵家教师(劳登堡吉尔西德区)1754年回到哥尼斯堡,6月《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地球是否由于绕轴旋转时发生过变化》;8月《关于从物理学观点考察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的问题》1755年3月《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4月17日提出学位论文《论火》;5月13日硕士学位考试;6月12日得到硕士学位;9月27日求职论文答辩。
《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1756年1----4月论述里斯本地震的两篇文章和一本书;4月10日为取得教授职位进行文化答辩。
《唯物单子论》1757年春《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1758年1月(至1762年7月)康德-----俄国臣民。
春《运动和静止的新学说》;12月康德争取基波克死后虚悬的教授职位,未成。
12月14日向伊丽莎白女皇呈交的申请书。
1759年10月《试对乐观主义作若干考察》1760年6月《对丰克先生夭亡的想法》1762年《三段论法四格的诡辩》赫德尔听康德讲课(到1764年)12月《证明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根据》1763年《将负值概念引入哲学的尝试》1764年《对于美好和崇高的感情的的观察》《论脑病》《对自然神论和道德原则的明晰性的研究》1765年《关于1765年冬季学期讲课时间表的通知书》1766年2月康德被认命为王家图书馆副馆长。
《视灵者的幻想》1768年《论空间方位区分的基本根据》1769年埃尔兰根大学聘请担任教授职务1770年1月耶拿大学聘请;3月31日被任命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而上学编内正教授职务8月21日学位论文《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答辩1771年评论莫斯卡提的作品1772年2月21日致函赫茨,谈到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构思1772年5月康德辞去图书馆副馆长一职1775年《论各种不同的人种》1776-1777年论“博爱”的两篇文章1778年策特里茨大臣劝说康德,要他转到哈勒大学工作1780年康德成为哥尼斯堡大学评议委员会成员1781年5月《纯粹理性批判》问世1783年《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评舒尔茨所著《道德学入门》一书1784年康德购置一所私人住宅。
10月《从世界公民的观点撰写世界通史的想法》;12月《问答:什么是启蒙运动》1785年1月和11月康德评论赫德尔的书《人类历史哲学思想》;3月《论月球上的火山》;4月《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1月《论人种概念的确定》1786年1月《对人类历史起源的推测》;春《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原理》;夏康德被推选为大学校长;10月《何谓在思维中确定方向》;12月7日康德被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1787年6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出版;12月31日致函莱因霍尔德,说明哲学体系的三元结构1788年1月《论目的论原理在哲学中的运用》;春《实践理性批判》出版;夏康德第二次参加校务会议1789年卡拉姆金拜访康德1790年《批判力批判》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三版1791年8月费希特为了与康德认识,来到哥尼斯堡;9月《神正论的所有哲学尝试归于失败》1792年4月《论人的劣根性》1793年春《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9月《论格言:道理上可以说得过去,可是实践上却行不通》1794年5月《论月球对气候的影响》;6月《论万物的终结》;7月28日康德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0月12日康德因为就宗教问题发表意见受到国王申斥1795年《永久和平论》发表1796年《论灵魂的器官》;6月23日康德最后一次讲课1797年《道德形而上学》发表;6月14日哥尼斯堡的大学生们纪念康德学术活动五十周年;7月《关于迅速签订哲学上永久和平条约的通告》;9月《论出于利他动机而说谎的虚妄权利》1798年4月4日康德被选为西恩(意大利)科学院院士;秋《学科间纷争》《人类学》发表1799年8月《关于费希特所著《知识学》的声明》发表1800年最后一篇单独发表的著作-----德语立陶宛语词典的跋;9月耶舍出版康德的《逻辑学》1801年11 月14日康德请求解除他科学院评议委员会成员的职务1802年林克出版康德的《自然地理学》1803年林克出版康德的《教育学》;12月15日写最后一篇日记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2月28日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