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仁论君》 《论语》

合集下载

《论语》解读之三——孔子论仁

《论语》解读之三——孔子论仁

孔子论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论语——里仁篇第四、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篇第四、三》子曰:“苟志于人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篇第四、四》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篇第六、十八》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篇第六、二十》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论语——述而篇第七、二十》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有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一》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二》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切。

”曰:“其言也切,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叨乎?”——《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三》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十八》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十六》子曰:“刚、毅、木、讷,近乎仁。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二十三》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论仁、论君子

论仁、论君子
爲什麽回答不同?
為何孔子對他們的問題有不同的答案?
答:1、對顏淵,孔子強調實行仁德是要全靠 自己,所有不合禮的,就不看、不聽、不 說、不做。 2、對樊遲,則指出如何做。 孔子懂得因材施教,對學生的提問,會視 乎各人的性格和修養而有不同的答案 。 1、顏淵因悟性高,孔子便向他說明仁的根本 含義。:( 孔子最得意弟子。不幸早死。自汉
問題討論:爲什麽不仁的人既不能 久處窮困,又不能長處安樂呢?
答:不仁的人不能久處窮困,是 因爲他們爲了擺脫窮困,往往 會爲非作歹,違背仁義;他們 不能長處安樂,是因爲長久的 富裕安樂會導致它們變得驕縱 淫逸,不免也做出違背仁義的 事來。
仁者和智者對“仁”的態度有什麽 區別? • 仁者在行仁時,自然覺得心安,所 以了與行仁;智者因爲認識到仁對 他有長遠利益,所以實行仁德。兩 者分別在仁者是發自内心的,而智 者是經過認識過程的,了解到仁德 的好處才實行的。
答:從全文七則語錄的内容看來,“仁”是 人的最理想的品德(一種準則),它是發 自人的内心的,是不因外在環境(如富貴、 貧賤、危急、窮困)而改變的。本著仁心, 自己常感到快樂無憂。待人處世則能恭敬 盡責,而且在必要時能殺身成仁。培養仁 心的方法,是克制自己的欲念,做事依據 禮制,要成爲君子,就要有一顆仁心,凡 事都依禮而行。
• 智者洞悉事理,自然做事不 會疑惑;仁者不計較個人得 失,自然做事不會憂慮;勇 者沉著果敢,自然做事無所 畏懼。
智、仁、勇三者,哪一種品質最重要, 試説明理由。
答:智者能分辨是非,所以不會疑惑;仁者 本著仁愛之心待人,所以不會憂慮;勇者 沉著果敢,所以做事不會畏懼。至於智、 仁、勇三者,“仁”應屬最根本的品德, 是“智”和“勇”的基礎,離開“仁”的 智,容易變成狡詐,離開“仁”的“勇”, 不是魯莽,便是暴戾;能做到“仁”,則 自然能智能勇。

论仁、论孝、论君子

论仁、论孝、论君子

1論仁、論孝、論君子論語【論仁】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2。

」(《里仁》第四)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3。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4,不去5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6?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7,造次必於是8,顛沛9必於是。

」(《里仁》第四)3.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10。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1?」顏淵曰:「請問其目12。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3。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14。

」(《顏淵》第十二)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15。

」(《衛靈公》第十五)【論孝】5. 孟懿子16問孝。

子曰:「無違17。

」樊遲御18,子告之曰:「孟孫19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20;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21。

」(《為政》第二)6. 子游22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23。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24;不敬,何以別乎25!」(《為政》第二)7. 子曰:「事父母幾諫26,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27。

」(《里仁》第四)8.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28。

」(《里仁》第四)【論君子】9.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29;學則不固30。

主忠信31。

無友不如己者32。

過則勿憚改33。

」(《學而》第一)10.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34。

」(《述而》第七)11.司馬牛35問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36。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37?」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38?」(《顏淵》第十二)1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39。

小人反是40。

」(《顏淵》第十二)13.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41。

」(《憲問》第十四)14.子曰:「君子義以為質42,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43。

《论语》全文

《论语》全文

《论语》全文《论语》全文学而第一『1.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0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0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0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0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0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0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0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1.0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恭近於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2.0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0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仁论君子论语

论仁论君子论语

論仁〃論君子論語仁者的修養:1. 自我約束:能克制自己私慾,行為合乎禮的規範,凡是不合禮的都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2. 堅守仁德:能持之以恒,不論何時何地及任何環境也堅守仁德。

3. 心安理得:能實行仁德而感心安,故不憂/不惑/不懼。

仁者的表現:把仁實踐於日常生活當中待人:1. 愛惡無私:能以正確的態度愛/惡人2. 待人忠心誠懇處事:1. 安貧樂道:(a)能長久處於窮困/安樂中;(b)能以正當的手段追求富貴和擺脫貧賤。

2. 恭敬認真:日常起居及做事時態度恭敬認真。

3. 殺身成仁:能夠犧牲生命以成就仁德不仁者在修養與待人處事的表現上皆與仁者相反。

方法:對比君子的修養:1. 以義為本:以道義為原則。

2, 心境寬和:(a)能實行仁德而感心安,故不憂/不懼;(b)不重個人得失,故心胸寬廣,目光遠大3. 律己以嚴:(a)要求自己學問鞏固;(b)要求自己實行仁德;(c)擔憂自己沒有實行仁德的能力君子的表現:1. 態度:態度莊重而有威嚴。

2. 交友:(a)不與德行比不上自己的人交友;(b)幫助別人完成好事。

3. 做事:(a)注重忠誠和信實;(b)依禮行事。

4. 犯錯:有過錯即勇於改正。

5. 言行:(a)言行一致,先實行要說的話,然後才說出來;(b)說話謙遜。

君子vs小人方法:對比段落結構:1.格言式;2.對話式孔子的因材施教:因應學生的不同性格/才智/修養而給予不同的教導方法。

例1:顏淵、樊遲均問仁。

顏淵向以德行見稱,故孔子直接點出仁的原則及綱目;樊遲曾學農事,只顧小人之利,故孔子具體地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實行仁的方法。

例2:子貢、司馬牛均問君子。

但子貢能言善辯,故孔子說君子不可言過其實,以示警惕;但司馬牛常憂心恐懼,故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要他自我反省,問心無愧,以示勸勉。

人物性格特點:1. 顏淵:(a)好學;(b)謙虛;(c)恭敬有禮2. 司馬牛:率直粗魯……………………………………………………………………………………………………………………………..寫作手法:1. 文體:語錄體散文2. 對比:如以君子的「求諸已」與小人的「求諸人」作對比。

论语--论仁2

论语--论仁2
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孔子非常认真看待颜渊请教 是仁这件事,而孔子的回答也一定是孔子一生学 问的精华,就是把人生从被动变为主动。
君子不欺暗室《诗·小雅·巷伯》毛传:"昔者
,颜叔子独坐于室。邻之嫠妇又独处于室。夜,暴 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 ,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
君子者,权重者不媚之,势盛者不附之, 倾城者不奉之,貌恶者不讳之,强者不畏 之,弱者不欺之,从善者友之,好恶者弃 之,长则尊之,幼则庇之,为民者安其居 ,为官者司其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此君子行事之准。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 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⑴无 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 事斯语矣。”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 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 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 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 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 话去做。”
老师寄语
借 你 一 双 慧 眼 给 你 一 支 妙 笔 放 眼 大 千 世 界 关 注 生 活 细 节 描 绘 精 彩 人 生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可惜英年早逝(营养不良
)。颜渊的死对孔子打击非常大,孔子曾恸哭颜渊,旁边
的学生都觉得孔子哭得过分伤心,因为孔子的儿子死时,
孔子都未曾像这样痛哭过。孔子反驳,有吗?我不为这样
的学生恸哭,又要为谁这样恸哭呢?(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 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 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 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论仁论君》《论语》

《论仁论君》《论语》

出處:1.《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門徒言行的書籍,以「語錄體」形式寫成。

2.語錄是某人言論的記錄。

3.《論語》本無篇名,後人用每篇的首二字作為篇名(「子曰」二字除外)。

4.《論語》的文字淺白,各章自成片段,沒有連貫性。

1.「仁」是儒家修養的最高標準,亦是人與人彼此相處時的關係;故「仁」可泛指一切的道德行為表現。

2.本課從《論語》各篇裏,選取了七章論及「仁」的含義和表現的文字。

一.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里仁》第四)重點:仁者不受富與貧的環境影響,能安於其中實踐仁德。

1.不仁者面對貴賤時的態度:i.不仁者不能長久處於窮困之中,因為他們在窮困中會容易為非作歹。

ii.不仁者亦不能長久在生活安逸之中,因為他們會容易驕奢淫逸,不知約制。

2.仁者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自然地堅持仁義操守。

3.智者明白到仁德對自己有好處因而實踐仁德。

4.仁者愛仁德,因而自覺地行仁,他們無所祈求亦無所計較,這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智者知道行仁德對自己有利而行仁,是有目的而為,這是次一等的道德境界。

二.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里仁第四》)重點:只有仁者才能審察好壞,正地愛人,惡人仁者能恰當地判別善惡的原因:他有崇高的道德修養,有正確的是非標準,不憑一己的主觀的愛惡來判斷是非善惡。

三.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也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重點:仁者對待富貴貧賤及在不同環境下對實踐仁德的態度。

1.仁者一樣希望得富貴而去貧賤,但他們行事以仁義為先,不會為了富貴捨棄仁義,亦不願為了擺脫貧賤而作不仁之事。

2.仁者無時無刻都會堅守仁德,從無片刻的間斷;仁者即使在倉皇及顛沛流離下仍不違背仁義。

四.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重點:知、仁、勇三者的特點仁者具備三種特質:「不惑」、「不憂」、「不懼」:1.不惑:知者能明辨是非,洞悉事理,故無論面對何事都不會疑惑。

《论语·颜渊第十二》主题及其结构

《论语·颜渊第十二》主题及其结构

《论语·颜渊第十二》主题及其结构《论语·颜渊第十二》是《论语》中的名篇,自古以来备受关注.该篇以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为题,记载了孔门师生问答之事,既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也反映出孔子对人性、政治的思考。

该篇在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论仁、论君子、论政三块,但主要讨论的还是人性.孔子谈人性,既非经济人,亦非社会人,而是复杂人。

1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有不同的角色、需要做出不同的应对,但孔子自有一套恒定的价值体系去引导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做仁人君子、做仁君。

这套价值的灌输对有些弟子体现为行为的具体指导,而对有些弟子则表现为理论上的指引,这都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

一、论仁该篇的前三章节分别记载了颜回、冉雍和司马牛与孔子关于“仁”的内涵的讨论,孔子根据三个弟子不同的个性特点,对他们的提问进行了不同的回答。

对颜回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对冉雍则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司马牛则简化为“其言也讱”。

2笔者认为,“问仁”中最有争议、也是最精彩的一回是颜渊问仁.孔子告诉颜渊是“克己复礼”,具体怎么做才是“克己复礼”呢?孔子告诉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首先,“克己复礼”一词的含义便存在很大争议:克字在含义上有一般有两解,一说为克制,以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为代表;一说为战胜,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

杨伯峻则认为,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因此需要抑制;而朱子释“克"为“胜”,“克己"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之意,朱子不仅对“己”延伸性解释为私欲,而且表达了人要积极的克制自己的私欲的意旨。

3对于“复礼"二字,学术界也是议论纷纷,有将其理解为“恢复周礼”,即传统的西周的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4也有将其理解为对周代秩序化社会的的一种开放性继承,主张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复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遵循。

5然而,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克己”与“复礼"不应作为并列关系的联合词组,而应结合整体的含义解释为“自身能够复归于礼”。

论仁论孝论君子原文

论仁论孝论君子原文

论仁论孝论君子原文
您提到的“论仁论孝论君子”可能是指孔子的思想中关于“仁”、“孝”和“君子”的相关论述,这些主要可以在《论语》中找到。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文献,其中涉及了仁、孝和君子等核心儒家思想。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原文摘录:
1.论仁:
“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颜渊》)
2.论孝:
“孝乎唯孝,与亲为友。

”(《论语·学而》)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孝弟》)
3.论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里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这些语录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伦理和人格典范的深刻见解。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孝是人伦的基础,而君子则是理想的人格典范。

孔子的这些教导至今仍对东亚文化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孔子论仁的名言

论语中孔子论仁的名言

论语中孔子论仁的名言在《论语》中,孔子谈论“仁”的名言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1.“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2.“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弟子《论语·子路篇》。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3.“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弟子《论语·学而篇》。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弟子《论语·颜渊篇》。

【译文】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符合礼制,就是仁了。

”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弟子《论语·颜渊篇》。

【译文】孔子说:“不符合礼制的规定,就不要去听、去看、去说、去动。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弟子《论语·颜渊篇》。

【译文】孔子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弟子《论语·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1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弟子《论语·子路篇》。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够协调分歧,但并不盲从;小人只会盲目附和,却不肯协调分歧。

”以上只是孔子关于仁的一些名言的简要摘录,更深入的理解需要研读《论语》原著或相关学术著作。

《论语》论仁

《论语》论仁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 ”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其中矣 。”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 子退朝,曰 :“伤人乎?”不问马。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从积极方面来讲,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
不要忤逆父母,不要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
4、不要轻易地改动传统经验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 ,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学而》
1
三、仁的实现
(一)克己复礼就能做到仁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
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
叶公语孔子曰 :“吾党有直躬
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子退朝,曰 :“伤人乎?”不问马。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孔子曰 :“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五)为了成就“仁”,不惜 献出自己的生命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 身以成仁!”《卫灵公》

论仁论孝论君子译文

论仁论孝论君子译文

文言选读?论仁、论孝、论君子?课文语译论仁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第四)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期处身穷困的环境,不可以长期过安乐的生活。

有仁德的人安於仁德,有智慧的人实行仁德。

」2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闲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孔子说:「富有和显贵,这是人人盼望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便不接受。

贫困和微贱,这是人人厌恶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便不逃避。

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成就君子的声名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离弃仁德,就算在仓卒、匆忙的时候也必定坚持仁德,在穷困、受挫折的时候也必定坚持仁德。

」3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第十二)颜渊问怎样实行仁。

孔子道:「约束自我,使言语行为都合於礼,就是仁。

一旦做到这样,天下间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

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道:「请告诉我一些实行仁德的条目。

」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话不去说,不合礼的事不去做。

」颜渊道:「我虽然迟钝,请你允许我去实行这番话。

」4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衞灵公》第十五)孔子说:「有节操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因为贪生而损害仁义,只有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义。

」论孝5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第二)孟懿子问如何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尽孝之道,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

《论语》“论仁”章句解读

《论语》“论仁”章句解读

《论语》“论仁”章句解读张海涛【摘要】Those chapters and sentences on benevolence seem randomly scattered without organization or sys- tem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 further study leads us to the fact that Confucius demonstrates a system of ques- tions concerning "benevolence" : what is benevolence, how to achieve the kernel, how to implement benevolence, and why it is necessary to advocate benevolence.%《论语》中的论仁章句看起来是散乱的,没有一定的章法,不成体系,但仔细分析这些章句,就会发现,孔子围绕“仁”,谈了倡导仁的原因、何为仁、如何达到仁、如何施行仁等一系列问题,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即为何要倡导仁以及仁的重要性——何为仁——如何达到仁——谁来施行仁,如何施行仁。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1)007【总页数】6页(P30-35)【关键词】《论语》;论仁章句;解读【作者】张海涛【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丽江67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3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它为代表的儒家文化长期影响后世,直到现在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历来是研究探讨的热点,此方面的论文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仅建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报刊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就有数千篇(张新京《孔子仁学研究三十八年》)。

研究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方法之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立足于文本,探讨《论语》中论仁的58个章句(据徐尚祯、郭化民《孔子论“仁”》)之间的关系,鲜有学者问津,故笔者试图作一尝试,以求正于方家。

论仁论君子

论仁论君子
居處:日常起居;恭:端莊;執事:負責工作;敬:專心,認真;
與人:和別人相處/待人;忠:坦誠;之:(動詞)往;夷狄:古代的外族名稱
語譯:樊遲向孔子請教仁的含義。孔子回答說:「日常起居,態度要端莊,工作時態度要專一、認真,與人相處,態度要坦誠,即使到文化落後的地方,也不可放棄!(持之以恆,不因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操守)」
第八則:君子行事、言談,皆以禮義為依歸。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第十五)
第九則:君子重視個人才能學問,不重視別人是否理解自己。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第十五)
第十則:君子律己以嚴,小人苛責別人。:此則討論仁者待人接物的態度(仁的修養方法):恭敬忠誠
這裏說明了仁者人接物的態度。孔子最善於因材施教,對不同學生所發問的相同問題,往往會因應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答案。顏淵問仁,由於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稱,所以孔子對他講仁,就把仁最根本的意義表明出來。樊遲曾請學農事,孔子認為他只拘泥小人之事,所以主要從恭、敬、忠等行為規範上指點他行道。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第四則:仁者不憂慮。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罕》第九)
第五則:仁者要克制私慾,符合禮節。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
第六則:仁者要衣著端莊、做事專心、待人忠誠。

《论语·颜渊第十二》主题及其结构

《论语·颜渊第十二》主题及其结构

《论语·颜渊第十二》主题及其结构《论语·颜渊第十二》是《论语》中的名篇,自古以来备受关注。

该篇以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为题,记载了孔门师生问答之事,既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也反映出孔子对人性、政治的思考。

该篇在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论仁、论君子、论政三块,但主要讨论的还是人性。

孔子谈人性,既非经济人,亦非社会人,而是复杂人。

1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有不同的角色、需要做出不同的应对,但孔子自有一套恒定的价值体系去引导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做仁人君子、做仁君。

这套价值的灌输对有些弟子体现为行为的具体指导,而对有些弟子则表现为理论上的指引,这都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

一、论仁该篇的前三章节分别记载了颜回、冉雍和司马牛与孔子关于“仁”的内涵的讨论,孔子根据三个弟子不同的个性特点,对他们的提问进行了不同的回答。

对颜回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对冉雍则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司马牛则简化为“其言也讱”。

2笔者认为,“问仁”中最有争议、也是最精彩的一回是颜渊问仁。

孔子告诉颜渊是“克己复礼”,具体怎么做才是“克己复礼”呢?孔子告诉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首先,“克己复礼”一词的含义便存在很大争议:克字在含义上有一般有两解,一说为克制,以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为代表;一说为战胜,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

杨伯峻则认为,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因此需要抑制;而朱子释“克”为“胜”,“克己”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之意,朱子不仅对“己”延伸性解释为私欲,而且表达了人要积极的克制自己的私欲的意旨。

3对于“复礼”二字,学术界也是议论纷纷,有将其理解为“恢复周礼”,即传统的西周的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4也有将其理解为对周代秩序化社会的的一种开放性继承,主张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复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遵循。

5然而,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克己”与“复礼”不应作为并列关系的联合词组,而应结合整体的含义解释为“自身能够复归于礼”。

论仁论君子论语

论仁论君子论语

出處:1.《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門徒言行的書籍,以「語錄體」形式寫成。

2.語錄是某人言論的記錄。

3.《論語》本無篇名,後人用每篇的首二字作為篇名(「子曰」二字除外)。

1.「仁」是儒家修養的最高標準,亦是人與人彼此相處時的關係;故「仁」可泛指一切的道德行為表現。

者利仁。

」(《里仁》第四)重點:仁者不受富與貧的環境影響,能安於其中實踐仁德。

1.不仁者面對貴賤時的態度:i.不仁者不能長久處於窮困之中,因為他們在窮困中會容易為非作歹。

ii.不仁者亦不能長久在生活安逸之中,因為他們會容易驕奢淫逸,不知約制。

2.仁者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自然地堅持仁義操守。

3.智者明白到仁德對自己有好處因而實踐仁德。

4.仁者愛仁德,因而自覺地行仁,他們無所祈求亦無所計較,這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智者知道行仁德對自己有利而行仁,是有目的而為,這是次一等的道德境界。

二.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里仁第四》)重點:只有仁者才能審察好壞,正地愛人,惡人仁者能恰當地判別善惡的原因:他有崇高的道德修養,有正確的是非標準,不憑一己的主觀的愛惡來判斷是非善惡。

三.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也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重點:仁者對待富貴貧賤及在不同環境下對實踐仁德的態度。

1.仁者一樣希望得富貴而去貧賤,但他們行事以仁義為先,不會為了富貴捨棄仁義,亦不願為了擺脫貧賤而作不仁之事。

2.仁者無時無刻都會堅守仁德,從無片刻的間斷;仁者即使在倉皇及顛沛流離下仍不違背仁義。

四.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重點:知、仁、勇三者的特點仁者具備三種特質:「不惑」、「不憂」、「不懼」:1.不惑:知者能明辨是非,洞悉事理,故無論面對何事都不會疑惑。

2.不憂:仁者堅守仁義,行事公正無私,問心無愧,樂天知命又不計較利害得失,故能無憂。

11《论语》论仁

11《论语》论仁

六、杀身成仁
•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 孔子在谈论仁人志士对待生死得态度时,指出仁者应有“杀身成仁”得决心和准备。
七、修身达仁
• 1.“仁”是道德标准和理想人格(孔子把具备“仁”得理想人格得人称为“君子”。孔子得学生曾 参说“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 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 了解完孔子得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
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
• 自己,回复到礼得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
• 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
•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
• 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
• 意识到,你身边得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得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得工 人,如为我们宿舍得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得宿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得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得门卫老师……当 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得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 得原则。”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得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得一 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得条目。”孔子说: “不合于礼得不要看,不合于礼得不要听,不合于礼得不要说,不合于礼得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 要照您得这些话去做。”

《论语》论仁范例

《论语》论仁范例

❍ 子曰:“巧言令色, 鲜矣仁。”《学而》
❍ 仁者爱人
二、“仁”的根本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学而》
孝悌是仁的根本
孝道的关键: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 别乎?” 《为政》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 违。”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 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 政》
《论语》论仁
❍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论 语》20篇中共有16平篇谈及“仁”,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10次 之多。
❍ 子曰:“……君子去仁,恶 乎成名?。”《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 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
灵公》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
❍ 本课提纲:
❍ 什么是“仁” ❍“仁”的根 本 ❍ 怎样实现 “仁”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 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阳货》
❍(三)博爱众生 ❍ 1 . 从正面来讲,要设身处地地为他 人着想,推己及人
❍ 子 曰 : “ … … 夫仁者,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2 .从反面来说,自己不想要的也 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
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颜渊》
❍ (四)为仁贵在坚持
❍ 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 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 是。”《里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處:
1.《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門徒言行的書籍,以「語錄體」形式寫成。

2.語錄是某人言論的記錄。

3.《論語》本無篇名,後人用每篇的首二字作為篇名(「子曰」二字除外)。

4.《論語》的文字淺白,各章自成片段,沒有連貫性。

1.「仁」是儒家修養的最高標準,亦是人與人彼此相處時的關係;故「仁」可泛
指一切的道德行為表現。

2.本課從《論語》各篇裏,選取了七章論及「仁」的含義和表現的文字。

一.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智
者利仁。

」(《里仁》第四)
重點:仁者不受富與貧的環境影響,能安於其中實踐仁德。

1.不仁者面對貴賤時的態度:
i.不仁者不能長久處於窮困之中,因為他們在窮困中會容易為非作歹。

ii.不仁者亦不能長久在生活安逸之中,因為他們會容易驕奢淫逸,不知約制。

2.仁者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自然地堅持仁義操守。

3.智者明白到仁德對自己有好處因而實踐仁德。

4.仁者愛仁德,因而自覺地行仁,他們無所祈求亦無所計較,這是最高的道德境
界。

智者知道行仁德對自己有利而行仁,是有目的而為,這是次一等的道德境界。

二.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里仁第四》)
重點:只有仁者才能審察好壞,正地愛人,惡人
仁者能恰當地判別善惡的原因:
他有崇高的道德修養,有正確的是非標準,不憑一己的主觀的愛惡來判斷是非善惡。

三.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
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也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
重點:仁者對待富貴貧賤及在不同環境下對實踐仁德的態度。

1.仁者一樣希望得富貴而去貧賤,但他們行事以仁義為先,不會為了富貴捨棄仁
義,亦不願為了擺脫貧賤而作不仁之事。

2.仁者無時無刻都會堅守仁德,從無片刻的間斷;仁者即使在倉皇及顛沛流離下
仍不違背仁義。

四.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重點:知、仁、勇三者的特點
仁者具備三種特質:「不惑」、「不憂」、「不懼」:
1.不惑:知者能明辨是非,洞悉事理,故無論面對何事都不會疑惑。

2.不憂:仁者堅守仁義,行事公正無私,問心無愧,樂天知命又不計較利害得
失,故能無憂。

3.不懼:勇者理直氣壯,仗義行事,故遇任何事都不畏懼。

五.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問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第十二)
重點:論實踐仁德的方法
1.實踐仁德的大原則是「克己復禮」。

2.「克己復禮」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以致思想言行回復到合於禮義的標準而不會
放縱胡為。

每個人都有私欲,必需加以約制,而禮是約束人行為的規範和標準;
實踐仁德必須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為合乎禮。

3.實踐仁德的具體細節:
✧非禮勿視:不合禮義的事物不去看它。

✧非禮勿聽:不合禮義的言語不去聽它。

✧非禮勿言:不合禮義的意見不去說它。

✧非禮勿動:不合禮義的行為不去做。

六.樊遲問仁。

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雖之夷狄,不可
棄也。

」(《子路》第十三)
重點:論仁者在修己、待人、處事及持守仁德方面的態度。

1.修己上:平日的起居要恭謹、端正和莊重。

2.處事上:要有謹慎認真的態度。

3.待人上:待人要忠誠無欺。

4.持守仁德的態度:在不重視禮法、道德的環境下仍獨善其身,不遺背仁義。

七.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衛靈
公》第十五)
重點:論仁者對仁德的堅持態度。

1.論仁者對仁義的堅持更甚於生命。

2.仁德是人生的最高的價值所在,為得到生命的真正意義,仁者可視死如歸,絕
不因保有生命而損害仁德。

三. 總結:
不用不正當的手毇去求取富貴, 也不用不正當的手段去擺脫貧賤。

「仁者安仁」, 仁者心無雜念, 行事心安理德。

修己「克己復禮」, 克制一己的私慾, 不合禮制的便不看、不聽、不說、和
不做, 以回復到合禮的標準。

仁者「不惑」、「不憂」、「不懼」;亦會不計較個人的成敗得失。

「居處恭」, 平日起居要恭謹端莊
論仁待人「仁者能好人, 能惡人」, 仁者道德純正, 他的好惡是公正無私的。

「與人忠」, 待人忠誠無欺。

處事處事常抱嚴謹認真態度:「執事敬」。

雖在蠻夷這種不講禮儀的地方, 自己亦不會放棄仁義的原則。

對仁的堅執仁者寧可犧牲生命以成全仁德, 不會為求生而害仁。

不論在倉卒匆忙或顛沛流離的環境中也不會離棄仁德。

「君子」是古代貴族及官吏的通稱,現在表示才德兼備的人。

一.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學而》第一)
論君子在儀表(修己)、待人、交友、改過四方面應具備的態度:
1.儀表:儀表要莊重,否則便欠缺威嚴,所學習的知識亦不能穩固地掌握。

2.待人:誠實不欺,盡心待人。

3.交友:與在仁德修養方面比自己優勝的人交朋友,可藉此幫助改善自己的修養。

4.改過:勇於承擔過失,不怕改過。

二.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為政》第二) 論君子在言行上的表現是:君子絕不空談,他們必定先把事情做妥然後才說出來。

三.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里仁》第四)
論君子與小人在價值觀上的差異:
1.君子追求和看重的是義(做事應有的原則)故心境常保舒泰。

2.小人追求和看重的是利,故常感患得患失。

四.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述而》第七)
論君子與小人在心境上的差異:
1.君子行事為人以義為原則,而能問心無愧,故心境舒泰、胸襟坦然寬廣。

2.小人只求利益,常感患得患失,心境自然焦慮不妥。

五.司馬牛問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
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
論君子在心境上的表現:
•不憂不懼;君子行事合乎禮義,常自我反省,能問心無愧,故感到不懼不憂。

六.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顏淵第
十二》)
論君子與小人在待人行事上的不同:
•君子助人為善,小人存心不仁,破壞別人好事,慫恿他人行惡。

七.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憲問》第十四)
論君子在言行上的表現:
•君子注重實踐,不尚空談,對於言過其實的行為感到羞恥。

八.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
哉!」(《衛靈公》第十五)
論君子行事的大原則及在待人處事上的具體表現:
1.君子的本質:君子行事為人皆以義為原則。

2.君子的具體行為表現:
✧行事必合乎禮,不任意妄行。

✧說話謙遜,不言過其實。

✧待人忠信,言出必行。

九.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衛靈公》第
十五)
論君子對自己的要求:
•君子只怕沒有能力實踐仁義,從不怕別人不賞識自己,故從沒有懷才不遇的怨懟。

十.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衛靈公》第十五)論君子與小人在責任感上的差異:
•君子勇於承擔責任,對自己要求嚴格,力求改進;小人只會委過於人,從不自我檢討。

三. 總結:
常自反省, 醒覺自己的行為。

凡事能問心無愧, 故心境常保持坦蕩。

修身保持莊重, 絕不輕浮。

「不病人之不己知」, 以仁義為先, 不憂慮別人不賞識自己。

勇於改過:「過則勿憚改」, 不推卸責任:「求諸己」。

「恥其言而過其行」, 認為言行不符是可恥的, 故注重實踐不尚
空言。

態度謙遜:「遜以出之」。

論君子
行事會誠實不欺地把事情完成:「信以成之」。

處事行事以仁義為原則, 從不計較利害:「喻於義」。

凡事依禮而行:「禮以行之」。

行事原則
只會助人行善:「成人之美」。

待人
與比自己優秀的人結交, 以期能學習對方的榜樣:「無
友不如己者」。

仁者與不仁者的互較
-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