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数字的理解和翻译

合集下载

诗史杜甫传的文言文翻译

诗史杜甫传的文言文翻译

诗史杜甫传的文言文翻译诗史杜甫传的文言文翻译杜甫是我们从小到大都会学习的诗人,《杜甫传》摘自《新唐书》,详细介绍了诗圣杜甫的一生及成就。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传原文及翻译,希望能让大家对诗圣杜甫有更多的了解!杜甫传原文及翻译原文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沈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

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

”帝怒,诏三司亲问。

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帝乃解。

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

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

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

”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

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

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

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

《论语十则》初中文言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十则》初中文言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十则》初中文言文翻译及解析《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解析有哪些?今天小编分享一些有关《论语十则》初中文言文翻译及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十则》文言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论语十则》翻译及解析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三峡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动地表现了出来。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原⽂展⽰⼭川之美,古来共谈。

⾼峰⼊云,清流见底。

两岸⽯壁,五⾊交辉。

青林翠⽵,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翻译⼭⽔间所蕴含的美,是⾃古以来⼈们都喜爱谈论的。

⾼耸的⼭峰直⼊云霄,清澈的⽔流明净见底。

两岸岩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翠的茂林修⽵,⼀年四季都可见到。

晨雾即将消散之时,猿猴与⼭鸟交相鸣叫;⼣阳快要落⼭之际,沉潜的鱼⼉竞相跃出⽔⾯。

(这)实在是⼈世间的仙境。

⾃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的⼈了。

阅读理解1.“⼭川之美,古来共谈。

”这句话有什么作⽤?⾸句总领全⽂,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是形体的动与静:⾼峰为静,流⽔为动;⼆是光⾊的动与静:五⾊交辉为动,林青⽵翠为静;三是声响的动与静:⽇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落⼭暝为静,游鱼跃⽔为动。

3.“⾼峰⼊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度来写的?描写了⾼⼭、⽩云、流⽔三种景物,突出了⼭之⾼,⽔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来写。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欲颓,沉鳞竞跃。

”⼀句有什么妙处?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际;⼣阳的余晖中,鱼⼉在⽔中竞相嬉戏。

通过描写朝与⼣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物的活动,为画⾯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命⽓息。

5.本⽂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章结尾说:“⾃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想,其中有什么⾔外之意?《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常秀美,⼭⾼⽔净,绚烂多彩,充满⽆穷⽣机。

结尾⼀句,含有三层⾔外之意:其⼀,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谢灵运之后,不再有⼈能“与其奇”,惋惜于世⼈对秀美⼭⽔的⽆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与其奇者”,为⾃⼰的审美情趣⽽⾃许,期与谢公⽐肩之意溢于⾔表。

高考文言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考文言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考文言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要点诠释重点点击文言翻译是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由于这类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而,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

高考要求直译,就是句句、字字落实。

特别是一些虚词、实词的含义。

但是,文言文的翻译从根本上讲,还是理解文意、句意的问题。

要想翻译正确,必须要对此句前面几句话全面理解,这是做此题的诀窍。

文言文翻译,一般赋8―10分。

难点解剖一、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类型有四种:第一类是全文翻译题,要求遵循行文顺序,从开头译到结尾。

第二类是择句翻译题,即根据考题要求,选取文言文中的某一句进行翻译。

高考要求直译,即字字落实。

第三类是翻译题,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考题所指定的句子(或注释)进行翻译。

第四类是译文辩证题。

这类题不要求考生翻译,而是要求考生从命题人所列举的几种翻译中,对照原文,辨识正误,选取正确的翻译。

从实质上看,它属于选择题类型。

翻译的具体方法有: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如: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匹夫之有重(重要作用)于社稷也。

(《五人墓碑记》)2.解释法。

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例如:而世之奇伟、瑰(珍贵)怪、非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3.区别法。

即对有些词的解释和翻译是不同的,不能把解释当作翻译。

例如:今操得荆州,奄(解释是“覆盖、包住”,而翻译应为“完全、全部”)有其地。

(《赤壁之战》)4.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如:天下云(比喻用法,译为“像云一样地”)集响(比喻用法,译为“像回声一样地”)应,赢粮而景(比喻用法,译为“像影子一样地”)从。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为博士邪“邪”通“耶”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今为“国王的长子”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今“古人”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古:听到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古:离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古:只双兔傍地走:今:行走古:跑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古:历史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古: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四、一词多义: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贤于材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五、重要词句[童稚]幼小。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注释及翻译文言文注释及翻译文言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文化。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一些文言文课文,下面将为大家提供这些文言文的注释及翻译,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1. 《孟子·离娄下》离娄,字重耳,是战国时期的人物,本文讲述了他与朋友们的一次别离。

以下是文言文的注释及翻译:离娄初行,或暂别离也。

义渠,楚国边境之地名。

言其东行至临安而谢朋友。

篦,梳头用具。

安楚,指留在楚国。

未成就,指还未达到目标。

山城,指楚国都城郢城。

2.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本文是一首古代诗歌,描绘了农民在风雨中辛勤劳作的情景。

以下是文言文的注释及翻译:匪石匪石,一作非石。

指某种树木。

籥,指农具,用来插秧子。

允矣,表示同意或者赞同。

奏矣,指高兴地歌唱。

庐矣矣,指农民的房屋。

軏矣矣,指卧在农田上帮助深耕的农民。

3. 《楚辞·九辩·离骚》本文为楚辞中的名篇,描述了屈原沉浸在离骚之中的悲愤情绪。

以下是文言文的注释及翻译:引领,引导。

舞厌,以舞蹈来消愁。

困厌,被困扰或痛苦。

九重,指楼台高阁。

似兮若,似兮若,如同。

绸缪,指心思琢磨。

四座,四座,指四周。

欽赏,指沉浸在美景中。

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注释及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思。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文言文,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文言文中数字的理解和翻译

文言文中数字的理解和翻译
八、前后数字相加是十的,多数表示“几成”。 三糠七粞而犹不足。(三成米糠七成碎米)
九、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十、表示长度、重量 古代表示长度、重量的数词,如跬(半步,跨出一只脚)、舍 (三十里)、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一两的二十 四分之一)等。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半步) 2、退避三舍。(三舍,九十里)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锱铢,形容极其细小 )
Hale Waihona Puke 四、表约数,与现代汉语一样。 1、择其一二扣之。(一两块石头)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五、“一”字翻译。 1、数词:一夫作难。(一个) 2、意动用法: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 3、名词:相与为一。(一体) 4、动词:孰能一之。(统一) 5、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满、全)
十一、概数、虚数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 用“三”“九”“十”“百”“千”“万”等表示 (1)绕树三匝 (2)军书十二卷 (3)九死一生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六、两数相乘。 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 2、二八芳龄。(十六岁)
七、数字连用,表示分数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2、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十分之六七) 3、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 4、脱逃者未及百一。(百分之一) 5、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
文言文中数字的理解和翻译
一、数词后面带量词,和现代汉语一样,不必翻译。 1、二壶酒 2、三年释其政。
二、有些加上适当的量词就行了。 1、女子十七不嫁。(十七岁) 2、一犬。(一条) 3、百二十城(一百二十座) 4、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六七十只)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有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有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岳阳楼记范仲淹原文展示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哮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翻译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做知州。

到了第二年,巴陵郡政事通达百姓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全都复兴了,于是再度修整岳阳楼,扩大其原有规模,在上面刻录唐朝贤人以及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就在洞庭湖的风光上。

它包含远处的山峦,吞吐壮阔的长江,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晚明暗变幻,景色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非常详尽了。

这样,那么(从这里)向北可以通到巫峡,向南到达潇湘,被贬职的官员和多愁善感的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游览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还是有所不同吧?那雨水连绵纷纷而下,接连数月不放晴,寒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潮冲击天空,太阳和星星都隐藏起光辉,高大的山形也隐没在阴云中,商人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猛虎长啸啼猿悲诉。

《古文观止》课文知识讲解翻译和词语解释

《古文观止》课文知识讲解翻译和词语解释

《古文观止》课文知识讲解翻译和词语解释《古文观止》是一部收录了古代文言文佳作的经典散文集,被誉为是古文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对《古文观止》中的几篇课文进行知识讲解、翻译和词语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陈情表》《陈情表》是清代文学家杨昌济撰写的一篇千古绝唱。

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可理解为致力于陈述自身忠诚之情的表白书信。

全文通过感人至深的文字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反映了杨昌济在困难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家的忠诚和坚定立场。

1.翻译:《陈情表》的翻译可译成“Expression of Loyalty”,意为忠诚的表达。

2.词语解释:陈情表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如“矜愧”、“愆尤”、“森析”等,需要阅读者理解其具体含义。

矜愧意为惭愧,愆尤意为过错,森析意为谨慎分析。

二、《触龙说·京师篇》《触龙说·京师篇》是唐代文学家陆机所作,通过描绘京师的繁华景物以及质疑朝廷政治的方式,展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和批判精神。

1.翻译:《触龙说·京师篇》的翻译可译成“Contemplating the Dragon: Capital Edition”,意为思考龙:首都篇章。

2.词语解释:《触龙说·京师篇》中的一些名词词汇,如“崇高”、“艳丽”、“恩宠”等,需要读者理解其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具体含义。

崇高意为高尚,艳丽意为美丽,恩宠意为宠信。

三、《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写,以范仲淹在岳阳楼所见所想为主线,描绘了楼阁背后的江山、文化、民情等层面,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兴衰和人民疾苦的思考和关切。

1.翻译:《岳阳楼记》的翻译可译成“The Yueyang Tower: A Record”,意为岳阳楼:一则记录。

2.词语解释:《岳阳楼记》中的一些形容词、动词和名词,如“遥远”、“雄浑”、“悠悠”等,需要读者理解其描绘场景、抒发情感和强调意义的具体含义。

遥远意为远方,雄浑意为宏大,悠悠意为长久。

文言文——理解并翻译

文言文——理解并翻译

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解析:“求人可使报秦者”是“求可 使报秦之人”的倒置(定语后置)。
全句可译为:主意拿定,寻找一个可 以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寻 找到。
小结:上列三点是就句子本身翻译说 的。在动手翻译之前还得顾及语境。 这在“理解句子”中已经说过,这里 不再重复。
解析:这段文字中,“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 相许”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异”是“异心”, 还是“不同”之意?上文说,裴晋公在未做官时, 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重”, 而现在裴已为相,却不肯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 的请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裴晋公的做法似与当 初相约有所“不同”,而看不出“异心”——对 国家有叛逆之心。因此本句的意思是:裴晋公与 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相 许”,许之,答应我)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2)及死之日,天下知也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

参考译文:(李广)于是就拔刀自刎。李广的军 士、大夫等全军都哭了。百姓听说李广死,无论 认识或不认识他的,无论年老的或年轻的都为他 流泪。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 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我曾经替鲍叔谋划 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 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 不好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去做官,结果
三次都被君主罢免①,但鲍叔并不认为我 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还没有遇上好的 时机。生养我的人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 的人是鲍叔。”鲍叔使管仲进身为官后,
却情愿让自己官居管仲之下。因此,人们 不赞美管仲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高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译大全

高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译大全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中必背⽂⾔⽂及翻译⼤全。

欢迎阅读参考!1.⾼中必背⽂⾔⽂及翻译 兰亭集序 王羲之〔魏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列坐其次。

虽⽆丝⽵管弦之盛,⼀觞⼀咏,亦⾜以畅叙幽情。

是⽇也,天朗⽓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悟⾔⼀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快然⾃⾜,曾不知⽼之将⾄。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云:“死⽣亦⼤矣。

”岂不痛哉!(曾不知⽼之将⾄⼀作:不知⽼之将⾄) 每览昔⼈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能⼈都汇聚到这⾥,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

兰亭这个地⽅有⾼峻的⼭峰,茂盛⾼密的树林和⽵丛;⼜有清澈激荡的⽔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排列坐在曲⽔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天,天⽓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地上繁多的万物,⽤来舒展眼⼒,开阔胸怀,⾜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与⼈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

有的⼈在室内畅谈⾃⼰的胸怀抱负;有的⼈就着⾃⼰所爱好的事物,寄托⾃⼰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羁的⽣活。

课内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

【教学标题】课内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重点难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论语十二章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段解: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态度)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够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段解:本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4. 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能够当老师的。

"(段解: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仅仅空想却不读书,会有害。

(段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文言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析: 回答本题,可借助“ ”“则 解析: 回答本题,可借助“苟”“则”的作用先 断开两处,再依据结构,确定“ ”“辞 断开两处,再依据结构,确定“篇”“辞 句”“不已”后,“古者”前应断开。 ”“不已” 不已 古者”前应断开。 答案: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 实先意气而后辞句 慕 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 答案: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 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 资以学问 古而尚仁义者 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 则古作者不为 苟为之不已 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 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难到 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读您写的一百多篇文章, 读您写的一百多篇文章,确实都是以内容文气为 而以辞采章句为后,敬仰古人,崇尚仁义, 先,而以辞采章句为后,敬仰古人,崇尚仁义, 如果这样坚持下去,再加上您的学问, 如果这样坚持下去,再加上您的学问,那么古代 作者(的水平 不是难以达到的。 的水平)不是难以达到的 作者 的水平 不是难以达到的。古代的作者生不逢 时,就把自己的志向寄托于文章,谋求自己的文 就把自己的志向寄托于文章, 章在后世能遇到知音。从两汉以来, 章在后世能遇到知音。从两汉以来,富贵的人有 成百上千,现在看来,声势光明磊落的, 成百上千,现在看来,声势光明磊落的,谁像司 马迁、司马相如、贾谊、刘向、扬雄这些人, 马迁、司马相如、贾谊、刘向、扬雄这些人,这 些人难道也仅仅追求在当时的声名吗? 些人难道也仅仅追求在当时的声名吗?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 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于是权贵人争咎甫 分) 译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实词: 责备; 讥讽。 解析:注意实词:“咎”,责备;“讥”,讥讽。 第一个分句1分 第二个分句2分 第一个分句 分,第二个分句 分。 答案: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纶、 答案: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纶、 金声不懂鉴察人(或 不了解人”“不会用人” 。 ”“不会用人 金声不懂鉴察人 或“不了解人”“不会用人”)。

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及原文翻译

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及原文翻译

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及原文翻译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

”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

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

子以奸事我者也。

”乃烹之。

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

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

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

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者,伤人。

吾恐其伤汝等。

”遍饮而去之。

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

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

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

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

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

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

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

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

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劝:劝告B.社稷危,国家殆殆:危险C.子以奸事我者也事:侍奉D.穆公追而及之歧山之阳阳:山的南面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赵襄子围于晋阳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B.入多而无怨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C.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D.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无道以其无礼于晋6.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 ) (3分)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②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③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④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⑤遍饮而去之⑥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论衡非韩篇第二九-论衡全文翻译-原文,译文,注释-【易文言-文言文在线翻译】

论衡非韩篇第二九-论衡全文翻译-原文,译文,注释-【易文言-文言文在线翻译】

论衡非韩篇第二九-论衡全文翻译-原文,译文,注释-【易文言-文言文在线翻译】非韩篇第二九【题解】本篇王充指责了韩非“明法尚功”的思想,所以把篇名称作“非韩”。

韩非主张“明法尚功”,强调“耕战”,于是非儒,把儒生比成蛀虫。

王充认为,法度固然重要,礼义更为重要,儒生是维护礼义的堤防,而礼义是治国的纲纪,“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

民无礼义,倾国危主”。

因此他认为韩非的这一政治主张不足以“养德”。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而以“顺民之意(征服人心)”的“德”为根本的政治主张。

所谓“养德”,就是“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就是注重儒生,因为他们能用礼义使“人民为善,爱其主上”。

所谓“养力”,就是“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就是注重武力,因为它可以使“犯德者畏兵而却”,使反对者受到摧毁。

若果二者都能做到便德力具足,“外以德自力,内以力自备”。

这样看来,王充的这一政治主张,实际是汉宣帝说的杂以霸王之道的汉家制度。

【原文】29·1韩子之术(1),明法尚功。

贤,无益于国不加赏;不肖,无害于治不施罚。

责功重赏(2),任刑用诛。

故其论儒也,谓之“不耕而食”,比之于蠹(3)。

论有益与无益也,比之于鹿、马(4)。

马之似鹿者千金,天下有千金之马,无千金之鹿,鹿无益,马有用也。

儒者犹鹿,有用之吏犹马也。

【注释】(1)韩子:即韩非。

术:学说,思想。

这里指政治主张。

(2)责:要求。

这里作讲求解。

(3)蠹(dù):蛀虫。

比之于一蠹:韩非注重耕战,在《韩非子·五蠹》中,他把不事耕战的儒家,高谈阔论的纵横家,游侠刺客,逃避兵役者,投机工商业者,称为“五蠹”。

并把儒家列在“五蠹”之首。

(4)比之于鹿、马: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有人叫如耳,游说卫国君主卫嗣公。

卫嗣公很高兴,但不用他为相。

左右的问卫公为什么,卫公则说,马长得像鹿值千金,有百金之马,而无千金之鹿,因为马为人用,而鹿不为人用。

《深虑论》方孝孺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深虑论》方孝孺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深虑论》方孝孺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深虑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1;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2。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3与?盖虑之所能及4者,人事5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6者,天道7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8。

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9而为郡县10。

方以为兵革11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12,而不知汉帝13起陇亩14之中,而卒15亡秦之社稷16。

汉惩17秦之孤立,于是大建18庶孽19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20,而七国21萌篡弑22之谋。

武、宣23以后,稍24削析25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26卒移汉祚27。

光武28之惩哀、平29,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30而为之备。

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31。

宋太祖32见五代33方镇34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35,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36皆有出人之智37、盖世之才38,其于治乱存亡之几39,思之详而备之审40矣。

虑切41于此而祸兴42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43。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岂工44于活人45,而拙46于谋子47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48,非法术49之所能制50,不敢肆51其私谋诡计52,而唯积至诚53,用大德54以结乎天心,使天眷55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56而不忍释57。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58不肖59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60亡之61。

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62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63笼络64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65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词句注释1、“虑天下者”二句:图:考虑。

忽:忽视。

此二句意为对自己认为困难的事能认真考虑,而对自己觉得容易的事就疏忽了。

文言文《义田记》翻译

文言文《义田记》翻译

文言文《义田记》翻译文言文《义田记》翻译导语:对文言文,同学们记得多翻译哦。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义田记》翻译,供各位阅读和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义田记》翻译原文:①范文王公,苏人也。

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②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

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此其大较也。

③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始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④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

”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①。

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

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晏子为近之。

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⑤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②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⑥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世云。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译文: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

《郁离子》文言文翻译

《郁离子》文言文翻译

《郁离子》文言文翻译《郁离子》文言文翻译《郁离子》是刘伯温的作品。

下面小编收集了《郁离子》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原文:《郁离子》者,诚意伯刘公在元季时所著之书也。

公学足以探三才之奥,识足以达万物之情,气足以夺三军之帅,以是自许,卓然立于天地之间,不知自视与古之豪杰何如也。

年二十,已登进士第,有志于尊主庇民。

当是时,其君不以天下繁念虑,官不择人,例以常格处之,噤不能有为。

已而南北绎骚,公慨然有澄清之志。

藩阃方务治兵,辟公参赞,而公锐欲以功业自见,累建大议,皆匡时之长策。

而当国者乐因循而悦苟且,抑而不行。

公遂弃官去,屏居青田山中,发愤著书。

此《郁离子》之所以作也。

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

其书总为十卷,分为十八章,散为一百九十五条,多或千言,少或百字。

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诫、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慨矫元室之弊。

有激而言也。

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

骤而读之,其锋凛然,若太阿出匣,若不可玩。

徐而思之,其言确然,凿凿乎如药石之必治病,断断乎如五谷之必疗饥而不可无者也。

岂若管、商之功利,申、韩之刑名,仪、秦之捭阖,孙、吴之阴谋,其说诡于圣人,务以智数相高,而不自以为非者哉!见是书者,皆以公不大用为憾,讵知天意有在,挈而畀之维新之朝乎?皇上龙兴,卒以宏谟伟略,辅翼兴运。

及定功行赏,疏土分封,遂膺五等之爵,与元勋大臣,丹书铁券,联休共美于无穷,不其盛哉?《传》有之曰:楚虽有材,晋实用之。

公之谓也。

初公著书,本有望于天下后世,讵意身亲用之?虽然,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

呜呼!一人之用舍,有关于天下国家之故,则是书也,岂区区一家言哉?一夔蚤尝受教于公,后谒公金陵官寺,出是书以见教,一夔骇所未见,愧未能悉其要领。

今公已薨,其子仲璟惧其散轶,以一夔于公有相从之好,俾为之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表示长度、重量 古代表示长度、重量的数词,如跬(半步,跨出一只脚)、舍 (三十里)、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一两的二十 四分之一)等。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半步) 2、退避三舍。(三舍,九十里) 十一、概数、虚数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 用“三”“九”“十”“百”“千”“万”等表示 (1)绕树三匝 (2)军书十二卷 (3)九死一生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文言文中数字的理解和翻译
一、数词后面带量词,和现代汉语一样,不必翻译。 1、二壶酒 2、三年释其政。 二、有些加上适当的量词就行了。 1、女子十七不嫁。(十七岁) 2、一犬。(一条) 3、百二十城(一百二十座) 4、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六七十只) 三、有些词语虽含有数词,但已成为一个整体概念, 翻译时就是一个名词了。 1、乃号令三军。(三军:军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宗庙) 3、然后以六合为家。(六合:天下)
四、表约数,与现代汉语一样。 1、择其一二扣之。(一两块石头)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五、“一”字翻译。 1、数词:一夫作难。(一个) 2、意动用法: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 3、名词:相与为一。(一体) 4、动词:孰能一之。(统一) 5、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满、全) 六、两数相乘。 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 2、二八芳龄。(十六岁)
七、数字连用,表示分数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2、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十分之六七) 3、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 4、脱逃者未及百一。(百分之一) 5、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 八、前后数字相加是十的,多数表示“几成”。 三糠七粞而犹不足。(三成米糠七成碎米) 九、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