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与外交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隋唐至明清,史官除前已有之的起居注官
员,隋唐至宋辽金有著作郎、佐著作郎外,唐五
代宋辽金的史官称监修、修撰、直馆、修国史、
同修国史。元明清以翰林院学士兼任史职,称总
裁、修撰、编修、检讨;另外,清国史、实录、 方略、律例等馆各有总裁、提调、总纂、纂修、 协修。
(二)中国专职修史机构的发展


1.东汉时的兰台和东观,是较早的修史场所。

史学家一方面对他笔下的历史人物采取批判
的态度,一方面又对他们倾注着自己的感情,二 者有机结合,使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再现在读史 者的面前,可听其言,可观其行,进而如刘知几 所说,“可以诫世”,“可以示后”。因此史学
对于人生修养有极重要的关系。


2、通过读史而促进和提高人生修养,这在 中国历史上有久远的传统。早在春秋时期,申叔 时就建议用史书来教导太子修身与立事。
三、私人著史的传统


私人著史成就巨大的原因:
1.出于皇命; 2.补史官之失; 3.史家出于发展史学的自觉意识; 4.史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撰述旨趣所 驱动。
私人史著的特点:
1.贵自得之学,重别识心裁。 2.史家视野开阔,史书内容广泛。 3.大多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 4.种类和数量都极为丰富。 5.创造性十分突出,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2.魏、晋时期,开始明确了职掌修史的部门。魏
明帝时,中书省是职掌修史的部门。至晋惠帝时,改
由秘书省职掌修史事务。

3.北齐有时把属于秘书省管辖的著作省(或作
著作局)称为“史阁”或“史馆”,这是“史阁
”、“史馆”名称最早的由来。

4.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唐皇朝正式设
立史馆于禁中。从此,史馆作为历代皇朝的主要
道义, 而应借事表达史家的善恶褒贬, 并不在于 记叙本身应与实际发生的事情一致。

2、秉笔直书


直书的原则具体表现为:
第一,“按实而书”,杜绝“泛论”;


第二,“叙述当时,务在审实”;
第三,“他善必称,己恶不讳”。
二、以信史为追求的目标

Baidu Nhomakorabea
1、信史的四条标准
一是善于处理纷繁复杂的文献资料; 二是求信、求真、弃奇的原则; 三是明了史事始末原委并作合理的编次; 四是把握评价史事的准绳。
心史观的影响。当然,从整体上看,这些局限性 大多是时代使然,后人应对其作历史主义的分析 。
第三节 以经世致用为撰述宗旨
一、经世致用是史学之社会性的必然要求


1、史学之所以能够经世致用的原因:
第一,史学能够延伸人们思考的时间范围,扩
大人们视野的空间世界。

第二,由于历史同现实本有天然的联系,因
史务者皆出于他官,而太史不复掌史事,仅限于
天文历法职掌范围。

4.东汉班固以兰台令史之职撰述国史,三国
魏明帝时史官称著作郎。晋时,改称大著作,专 掌史任,后增设佐著作郎。南朝梁陈又置修史学 士。

5.唐代正式设立了史馆,史官制度趋于规范 化。自史馆设立而以宰相监修史事,于是著作局 始罢史职,这是古代史官制度的又一重大变化。

2、史学家们为追求信史的目标作出的努力: 第一,不徇人情,坚持实录精神。



第二,正确对待事实、褒贬、文采三者之间
的关系。
第三,全面判断国史、野史、家史的价值。
第四,考证前史,祛疑存信。

第五,自觉处理历史研究中的主客体关系,
尽其“天”而不益以“人”。

3、历史局限性

首先,在历史记载方面,先秦时期史官记事
修史机构,经历宋、辽、金、元、明、清等朝,
有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

5.元、明、清三朝的主要修史机构,都与翰 林院有一定的关系。元朝设翰林兼国务院,置修 撰官等职,掌修史事宜;明朝的修史机构则由翰 林院兼掌,置各级史馆负责修史;清设置内阁、 翰林院,各司其事,翰林院下置国史馆、起居注 馆,设各级史馆、修实录、史志、起居注。

3、史学对于人生修养的重要,还在于史学 有益于人们的蓄德与明道。修身与立事、蓄德与 明道二者之间有相通之处,但并不相同。
第四节 求真与经世的辩证统一
史学的求真与史学的经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从理论上看,史学的经世以求真为前提,凡 对史事采取轻浮的、曲解的、实用主义的态度和 做法并用以比附现实,既违背了史学求真的原则 ,也失去了史学经世的基础及其本来意义。

2.从实践上看。史学的求真,是史学家在学 术追求上的实践。史学的经世,是一切运用历史 知识、历史经验、历史智慧于现实历史运动的人 们的实践,其中也包括史学家所作的努力。

3.从全局上和本质上看,中国史学上确有曲 笔作史现象的存在,但直书总是为人们所称道, 而曲笔历来受到人们的揭露和批评。

4.史家的职业角色与史家的社会责任是相联 系的,史学的求真要求与经世目的也是相联系的 。这两种联系,存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本质的关 联,即在史学的信史原则和功能信念上统一起来 。可以这样认为:揭示出这种联系,就是从一个 重要的方面揭示出中国史学的总相和特点。
第二节
以撰写信史为目标
一、秉笔直书的记事原则
1、“书法无隐”

“书法”: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
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
”;
“隐”即隐瞒。

书法无隐即指史家撰著史书时不会因种种原
因而隐瞒史实、颠倒是非,凭一己之好恶去评价
事件和人物。

“书法无隐”强调的,是指史家记事不隐其


(一)史官制度的发展
1.《周官》、《礼记》等书记载了许多史官
名称,如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
等,他们职责不同,如“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史官。春
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有史臣的建置。秦、赵史官,
又有御史之名。秦国还有太史令之职。

3.汉承秦制,至汉武帝时置太史令。其后,知
体在发展过程中未曾为外来因素所中断,中国文
明在文化发展史上也未曾有断裂现象。

( 2)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语言文字和学
术传统都具有自身的连续性。这主要表现在:一
是“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未曾发生 爆发性的断裂现象”;一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 传统从未中断”,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在历代的历 史记录和历史著作中都有鲜明的反映。
而在悠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中曾经出现过的人
们的活动及其原因与结果,总是会引起今人的关
注、回忆和兴趣。 第三,史学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悠长、恢宏的 思考时空和丰富、纷繁的思考对象,而且可以由 此陶冶性情、知理明道、增益智慧,进而积极参
与现实的历史运动。


2、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
(1)是认识历史的基本途径。


(2)对于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3)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记录和纽带。

(4)还是人生修养的重要的教科书。
三、读史明道与人生修养
读史同人生修养的关系:

1、中国史学有久远、深邃的人本主义渊源,
例如在正史的书写传统中,史家把形形色色的历 史人物按社会角色序列、事功序列、道德序列分 类立传,形成一个有序的组合。
第五章 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中国史学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在长
期的发展中,中国史学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
的优良传统。 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最重要的有重视修史 、追求信史和经世致用等三个方面。
第一节
重视修史的传统
一、重视修史与文明传承
1、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 1 )从历史全局来看,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
主要受到“礼”的约束,秦汉以后又受到“名教
”思想的束缚。
其次,中国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其占主导地 位的观点,先是天命史观,后是英雄史观,因而 不可能对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作用有真正的认识。

再次,中国古代史官和史家对有些历史事件
的记载和判断,大多是“颠倒”的,从而模糊了
事物的本质。

总之,中国古代史家都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唯


2、重视修史
通过史官、史馆等制度以及私人撰史,中国形 成了源远流长且不间断的修史传统,并且中国古 人对历史传承文明的意义也有着清楚的认识。这 对中国的文明传承有着重大意义,中国文明的连
续性在历代的历史记录和历史著作中都有鲜明的
反映,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这是中
华文明的一大特点。
二、官修史书的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