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历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中国近代社会⽣活的变迁1、西式服饰传⼊中国,引发服饰变⾰,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是中西服饰并⾏。

2、允许⾂民⾃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不是⾟亥⾰命后。

3、清朝缠⾜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持缠⾜,还多次下令废除缠⾜。

4、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是英国。

5、中国近现代社会⽣活风俗习惯之最:(1)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区。

(2)《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的中⽂报刊,《点⽯斋画报》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

(3)《定军⼭》是中国⼈第⼀次尝试⾃摄影⽚;《难夫难妻》是中国第⼀部故事影⽚;《歌⼥红牡丹》是中国第⼀部有声电影。

(4)1872年近代第⼀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标志着中国新式⽔运业的诞⽣。

(5)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条电报线,成为中国⾃办电报的开端。

(6)1881年,中国⾃建的第⼀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7)2003年中国电话总⽤户量居世界第⼀。

6、报刊、影视、互联⽹的发展给⼈们⽣活⽅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影响⼈们的政治⽣活,影视主要满⾜⼤众的⽂化娱乐⽣活,互联⽹全⽅位、彻底地改变着⼈们的⽣活⽅式。

三、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活变化的特点1.近代社⽣活变化受西⽅⽂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彩2.中西合璧、⼟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沿海变化快,城市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农村变化慢、触动⼩,⼤多仍处于封闭落后状态,⽣活⽅式、传统习俗⼏乎未变,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化冲突,⼜有东西⽂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深刻反映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5.50-70年代⼈民⽣活基本保障,有较⼤改善,但总体变化不⼤(简单、朴素)6.80年代后⼈民物质⽣活和精神⽣活发⽣翻天覆地变化(根本改观),⽣活质量不断提⾼四、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活变化的因素1.鸦⽚战争后,由于西⽅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把西⽅先进的⽣产⽅式、⽣活⽅式和习俗(⽂化影响)传⼊中国(西⽅⽂明的先进性是近代变化的根本原因)2.近代以来社会变化巨⼤,受政治运动和政局变化的影响3.政府政策的促进4.近现代⼯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平提⾼(现代社会⽣活变化的根本原因5.西⽅民主思想的影响,促进思想解放,⾃由平等观念等深⼊⼈⼼6.科技⽔平进步,物质产品、⽣活⽤品、娱乐设施等不断丰富7.崇洋媚外、追求时尚、美观、舒适等⼼理8.先进中国⼈认识到⾃⾝落后,主动向西⽅学习,进步⼈⼠的⿎吹与提倡▲影响中国社会⽣活和习俗变化的重⼤事件有哪些呢?▲鸦⽚战争:西⽅侵略、西⽅⽂明和⽣活⽅式传⼊▲洋务运动:兴办洋务、近代⼯业、教育等▲维新变法:向西⽅学习,发展⼯商业,为实现强国⽬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亥⾰命:推翻帝制,建⽴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新⽂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新中国成⽴:⼈民当家作主,⽣活改善,极左思想影响▲改⾰开放: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益接轨近代以来交通业发展的原因:▲近代:①随着⼯业⾰命的扩展,其最新的成果传⼊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②列强为满⾜侵华的需要,扩⼤在华利益,达到控制中国⼴⼤地区,加强控制、镇压中国⼈民的反抗的⽬的,争相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客观影响)③先进的中国⼈为改变中国落后⾯貌,救国救民,开始向西⽅学习,积极引进和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④近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交通业进步。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1、服饰〔1〕第一阶段①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②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③代表性服饰:男装:长袍马褂、西装、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2〕第二阶段①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②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③代表性服饰:男装:列宁装、装〔“干部服〞〕、绿军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3〕第三阶段①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②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①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②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3、住宅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1、婚姻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3、其他: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开展②受西方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开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2、近代:〔1〕陆: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2〕海:轮船〔1865年〕(3) 空:飞机〔20世纪20年代〕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之势。

(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一方面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应时而出,它们的宣传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促进社会习俗的变迁。

(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鸦片战争以后, “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出现唯利是图、讲排场、比豪华、及时行乐和攀比等现象。

(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资产阶级的这些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

(5)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不仅成为传教士宣传宗教的圣地,也成为他们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

他们往往通过出版书刊、开办学堂、育婴堂、孤儿院、救济院和鸦片吸食者收容所等机构,来引导人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并对各种陋习加以批评,鼓励人们劝诫鸦片、提倡天足,并反对纳妾。

除此之外,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

2.特点(1)地域差异大: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最早开始于革命党人和社会的开明上层人物,并逐渐向一般的平民百姓转移。

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缓慢:由西方引进。

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不尽相同: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变得越来越流行,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72年,李鸿章开办上海轮船 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1923年,匈牙利人 李恩兹将两辆汽车 带入上海,经公共租 界工部局例会讨论, 决定先发临时牌照。 至此,中国最早旳 汽车在上海出现。 今后,汽车逐渐成 为常用旳交通工具。
20世纪30年代旳汽车
清末中国人以惊异旳眼光看飞机
古驿站
第22课
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旳变迁
1 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2 大众传媒旳影响 3 社会习俗旳变化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交通
火车 轮船 汽车 飞机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 路----淞沪铁路在上海 建成通车。“坐车者尽 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 喝彩”,“游铁路”成 为一件新鲜事。
近代火车
“西洋影戏”,这
是中国最早放映旳
电影。人们初看电
影,感到很新奇。
老摄影机
1923年秋由北京丰 泰摄影馆与京剧名角 谭鑫培合作拍摄旳京 剧片段《定军山》为 戏曲统计片,这是中 国摄制旳第一部影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 旳正式诞生。
一代影星 阮玲玉
影后胡蝶
二、大众传媒旳影响
报纸 广播
报纸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旳 一份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开办, 1923年由中国人接办,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 刊。前后办了77年。
1877年,福建巡 抚丁日昌在台湾架 设电报线,这是中 国人自己修建、自 己掌管旳第一条电 报线。1879年,李 鸿章在天津架设起 中国大陆第一条自 办电报线路。今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大北电报企业上海营业部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企业在 上海开通了第一种人工电话互换所。 这是我国使用电话旳开端。

第5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5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 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 丫 • ( )
C
19、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 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 • 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 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大众传媒的变迁 • C、思想领域的变化 • D、民主政治的发展 • ( )
A
• 24、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起步的是( ) • A.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B. 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 问世 • C. 李鸿章创办开平煤矿 •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
A
• 25、我国近代著名的烟草品牌“红金龙”香 烟的烟盒上写着:“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 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利权, 否则为国家增漏卮矣。”由此可以看出 • ①争尝异味乃人之普遍心理 ②反映了民族 资本家的爱国精神 ③为追求利润而不惜欺骗 国人 ④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 A.①② B.②③ • C.②④ D.①③ ( )
报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报刊:丰富多彩。 电视:基本普及。 《文汇报》 互联网:发展迅速。改变了人们的 影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 生活方式。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哪 些?
• (1)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 (2)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影响。 • (3)国家政策的推动(晚清、民国、新 中国)。 • (4)科学技术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 • (5)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 (6)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探索。
• 28、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造成的强烈冲击 • B、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商店、银行 • C、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 • D、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 • ( A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习俗风尚 维新派----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 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 妇女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妇女不缠足); 断发易服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历史潮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50年代—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主流---改革开放以后
六、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1/4/9
6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自己办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起步 1905年11月《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021/4/9
7
进步影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限制,中国已成为世界
民航大国。
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2021/4/9
5
五、通讯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电报机房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电话的发展 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0世纪初,清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据 世界首位 互联网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3.居室建筑变化: ①建国后:住房基本解决,但总体较拥挤, 家具陈设简单 ②改革开放后: 住房状况改善
▲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② 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 收入职工能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4.习俗风尚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A取缔黄赌毒,涤荡封建糟粕 B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促进妇女解放、移风易俗 C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成为时尚,社会风气根本变化 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A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 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
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西装流行的原因: A.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受西方文化 影响 B.洋务运动兴起(买办、留学幼童) C.向西方学习要求的反映
②女装: 旗装
改良旗袍
③变化趋势: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 由拘 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 走向 “开放” ④变化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 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饮食变化: 饮食丰富、习惯多样 (1)中国传统饮食: 地方特色鲜明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宣传维新改良思想 ⑴戊戌变法 : 《时务报》 ⑵辛亥革命: 《民报》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⑶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作用:成为宣传先进思想的武器,发挥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国民党:《中央日报》 作用:为夺取民主革命的 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 《光明日报》 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变迁特点: ①形式上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 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 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 城市和乡村差异明显 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清朝末年,北京城流行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生活景象。如: “分科大学指开堂,功课启蒙教育良”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北京城市生活出现的 新现象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生活:改变生活方式; •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教育:近代教育发展
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
航空
水运
移风易俗
天足
看报纸
看电影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1905年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影片
1935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项目
衣 食 住 行 习俗 通讯 传媒
1840——1911——1949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竞上洋装” “异味争尝” 洋房 中西合璧建筑
1.变迁原因
铁路、公路 水运、航空
剪辫易服、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文明婚礼
电报、电话 读报刊、看电影
变迁原因: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的推动 政府政策的支持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 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 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风 剪辫易服 俗 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 文明婚礼

【高考历史必修一】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交通、通讯工具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基础落实】一 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2.改革开放后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考点深化】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
2、中华民国建立后 • 主要原因 (1)政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民国政府政策的支持:如 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2)经济:民资进一步发展 (3)西方文化传播(新文化运动)
4
3、新中国成立后 • 主要原因 (1)政治:两半社会结束
政府政策 各种运动影响(如文革) (2)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5
• 社会生活变化随着民主进程的发展不 断加深
• 中国社会生活虽变化但保持着自己的
民族特色(传统)
8
四)趋势: 社会生活越来越现代化,
五多)元启化发
• 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 体现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 变化
9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 建立(1840—1949)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 三中全会(1949--1978)
1、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 军装、中式便服。
2、女装:列宁装、布拉吉 (即连衣裙)、中式便服。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布拉吉
15
“做套列宁装,留着 结婚穿”是当时年轻 人的流行说法。 16
前苏联女专家给中 国带来了布拉吉热
17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18
---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
●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旧式
●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病逝)
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
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
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中西合璧)
●第三次婚姻:1923,迎娶周峻
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老 一辈电 影明星
赵丹
胡蝶
阮玲玉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
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 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 唱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 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 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 奖的影片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特别 是辛亥革命期间,易 服饰、剪发辫、改称 呼等成为社会潮流。
导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 近代社会逐步转型。
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
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 前所未有的变迁。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外联系日益增多,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社 会生活随之发生变化。
1、交通的变化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 时尚的交通工具,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的 联系。
表现:
习俗风尚的变革
(1)礼仪: 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大人、老爷、奶奶 — 先生、君、夫人、 (2)称谓: 太太、小姐 (3)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
(4)葬礼: 厚葬、土葬—文明、简洁、火葬
(5)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6)观念: 旧道德、旧礼教——民主、平等
原因: 1)西方文明的冲击
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 了变化,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 为娱乐新时尚。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的发展
时间 成就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2.饮食的变化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 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四大菜系。这四大菜系的 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一 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如洋葱、土豆、 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以及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 味素等调味品。一批专门生产糕点糖果、调味品、罐头等西 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 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 大量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 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 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 园”、“别墅”、“公寓”等。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如 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受到城市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4.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以婚丧礼俗的变迁最 为明显。 (1)婚丧嫁娶: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 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 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 主成为一种时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强烈 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不过,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传统葬礼。新 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2)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 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 礼节。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 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 会。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 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 • 2、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 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 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 3、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 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
重点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 ①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 的过程; • ②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 ③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 ④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 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特色; • ⑤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 展。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 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地。无 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邮电通信、 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
一、衣、食、住、行之衣
•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变化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 的演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二、习俗风尚
• 婚丧嫁娶 :自由、简化 • 其它: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 对迷信、使用公历纪元、鞠躬、握手等新式 礼节
重点1: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 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 • • • • • 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 政府政策的变化 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领袖人物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史——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
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化的色彩。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
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
社 会 生


报刊、影视
变 迁
促进经济 文化发展
改变人们 思想观念
丰富人们 社会生活
交流联系 更加便捷
推动社会 进步
由传统向西式化发展,逐渐多元化,呈现出追新慕异、 去土存洋、新旧并存、中西融合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 (1)衣着: ①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 (2)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吃西餐成为有钱人 的一种时尚。 (3)住房:出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期间成宣传
改良,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
娱乐大众、传播新知。(通俗报,满足市民文化消遣,丰富生活;
专业报,传播新知)
2.电影事业的发展 (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
事业开始起步。 (3)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4)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期近代现代1840年鸦片战争后1912年民国建立后1949年建国后1978年改革开放后衣1、鸦片战争后出现“洋布”“洋装” 2、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欢迎。

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五花八门(西服、大衫、学生装、改良旗袍、欧式裙子等)1、五六十年代青睐列宁装,连衣裙。

2、文革时流行军装,“干部服” 3、衣着朴素,灰蓝色为主、款式单一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追求美观和个性食出现西餐馆,面包、咖啡、吃西餐等食物简单,凭票供应,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政府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丰富百姓餐桌,人们注重营养住出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住房拥挤,家具少1、居民住房得到改善 2、1995年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买到住房习俗1、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3、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辩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4、社交礼仪和称呼变为平等的西方的规范:跪拜礼→握手、鞠躬“老爷”“大人”→“先生”“同志”5、历法、节日变化: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1、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2、讲究卫生、注意环保、关心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成为新的社会时尚原因1、鸦片战争后,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2、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3、近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1、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2、“左”的思想干扰,经济落后 3、人口多,底子薄1、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第十五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清末民国新中国铁路1、1874年英美商人偷修淞沪铁路,后被拆 2、1881年清政府修建唐山到胥各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诞生3、1905--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4、辛亥革命前夕,基本形成全国铁路交通网1、新中国建立后,建成宝成和兰新等铁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内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分析《红楼梦》片段材料,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2)大众传媒的影响
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方法一:表格教学法
方法二:图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方法一:表格教学法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顺口溜:
交通基本靠走;
通讯基本靠吼;
传媒基本靠手;
见面就是叩头。

提问: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有没有发生改变呢?如果有,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教师展示下表,由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完成: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简表
(1)关于交通工具变化的影响,可以先提问:古代常用交通工具有哪些?有心什么特点?近代出现的新式交通工具又有何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2)关于新式通讯工具的影响,可先提问:古代通讯方式有哪些?有什么特点?近代新式通讯工具又有何特点?新式通讯工具出现后,人们的生活又有可能多了些什么内容?(比如集邮、电话聊天等,引导学生得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结论。


(3)对于交通、通讯工具变化的消极影响,可以提问: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是不是只方便了中国人?引导学生得出其“也方便了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国”的结论。

(4)关于大众传媒的影响。

先设问:如果我们没有书、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枯燥)这样让学生认识到大众传媒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再提问:洋务派设立京师同文馆,出版书籍,商务印书馆出版书籍有何作用?引导学生得出“培养新式人才、传播近代西方文化“的结论。

最后提问:维新派、革命派等办报纸是为了什么?(宣传变法或革命运动,介绍西学,宣传各派自己的思想观点等)让学生得出大众传媒对传播西方文化、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作用。

(5)关于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

可以提问:①民国前称呼官员为“大人”、“老爷”,自称“奴才”、“小的”等,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观念?
②民国后互相称“先生”、“兄弟”又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观念?
③民国前人们强调“男女授受不清”,民国后男女之间可以握手,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人
们冲破封建伦理道德,社会风气日开。


③你认为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6)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方法二:图片教学法(运用大量图片进行直观教学)
[导入新课] 如方法一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板书)
1、交通工具的变革(板书)
提问:“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代杜牧的诗句。

你能说说中国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有哪些吗?
展示图片:古代马车、船、舟、轿子、骑马等图片。

提问:古代交通工具有何特点?
提问:近代中国又出现了哪些主要的时尚交通工具呢?有何特点?
课件展示:近代中国第一条铁路、近代火车、近代轮船、近代汽车、近代飞机等图片。

提问: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近代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过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诗人杜甫所写的一句诗,你知道中国古代是怎样传递文书的吗?
2、通讯工具的更新(板书)
展示图片:古驿站、古驿道、飞鸽传书、烽火等图片。

提问:近代中国为快速传递信息,又有了哪些先进的手段呢?
展示图片:大清邮政大楼、上海邮政大楼、大清邮政局包裹房、1907年大清邮政局职员、大清邮车、大清邮政局发行的邮票、民国发行的邮票。

提问:你知道电报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吗?中国又是从什么时候自办电报的呢?
图片展示:最早的电报机、大北电报公司营业部、苏州电报处营业部、老式电话、上海电话公司交换台房、上海电话公司接线员工作情景、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话公司的接线小姐、30年代上海一般办公室使用电话情景。

提问:新式通讯工具的出现,对近代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3、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板书)
提问:近代中国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哪些娱乐新时尚呢?
展示图片:老照相机、用老照相机照相的情景、近代交际舞、现代交际舞、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剧照、阮玲玉、胡蝶。

提问:近代中国的娱乐新时尚,除了电影、照相、交际舞之外,你还知道有哪些?二、大众传媒的影响(板书)
提问:想一想,近代中国有哪些主要的大众传媒呢?
1、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板书)
提问:你知道中国近代历史最长的中文报纸是什么报吗?
展示图片:《申报》、《昭文新报》、《时务报》、《民报》
提问:广播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自办的广播开始于什么时候呢?
2、近代中国广播的产生与发展(板书)
提问:“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设立的出版机构是哪一家?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又是哪一家?
3、近代中国的出版业(板书)
展示图片:京师同文馆、译学馆、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系列书籍。

提问:想一想,大众传媒主要有哪些影响呢?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板书)
提问:近代中国在社会习俗上主要有哪些改变呢?
1、服饰的变化(板书)
展示图片:清代官服、着长袍马褂的近代男子、着长袍马褂周润发、着西装的蒋介石、着西装的近代男子、着中山装的孙中山、着中山装的近代男子、着中山装的刘德华等。

提问:知道中山装的含义吗?
展示图片:中山装,介绍中山装的含义。

展示图片:古代旗袍、20世纪20年代着旗袍的女子、20世纪30年代着旗袍的女子、现代着旗袍的女明星、20世纪20、30年代着上衣下裙的女子。

2、发式的变化(板书)
展示图片:清代剃头梳辫图片、近代剪辫图片,辛亥革命士兵街头强制剪辫图片以及资料:南京临时政府还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在社会习俗方面:允许人民信教自由和对越法行为进行指控,禁止和废除刑讯、跪拜、吸食鸦片、缠足、蓄辫等弊政陋习,提倡俭朴和廉洁奉公。

3、称呼的变化(板书)
4、礼仪的变化(板书)
展示表格,由学生自主完成:
展示资料:
南京临时政府还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在政治方面:废除封建的等级制度及其称呼,革除清朝官场中“大人”、“老爷”称谓,宣布职员为“人民公仆”,官厅人员咸以官职相称,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或“君”。

提问: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提问:联系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谈谈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小结] 提问: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想一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结语: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交往日益增多,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向中国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些变革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