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解析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解析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古代诗歌四首1、《观沧海》曹操(两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3、《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注释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注释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注释《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的注释如下:1. 《观沧海》沧海:大海。

海水呈青苍色,因此称沧海。

以观:来观赏。

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何”,用反问的语气,加强肯定的效果。

山岛竦峙:海中山岛挺立。

竦峙,挺拔耸立。

“竦”,通“耸”。

丛生:茂密生长。

丰茂:茂盛茁壮。

秋:一作“春”。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大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出其中:从大海出现。

灿烂:光彩耀眼。

若:如同,好像是。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

2. 《次北固山下》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3. 《钱塘湖春行》钱塘湖:即杭州西湖,以风景优美著称,白居易在杭州时,曾多次去游赏,此诗是其中一首。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为南朝梁慧皎所建。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亭子。

西子湖:即西湖,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景观而著称于世,故有“西子湖”的美称。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平沙:平旷的沙地。

4.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天净沙·秋思的省称。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枯藤”、“老树”、“昏鸦”均为名词短语,相互之间不是修饰关系,是一种并列关系。

此句描写了枯萎的枝蔓缠绕着苍老树木,黄昏时分的乌鸦飞临其上。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他的诗以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见称。

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慨,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在艺术表现上,语言质朴,意境宏大,常以壮阔的景象来烘托自己的豪情壮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诗的创作背景建安十一年(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 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田畴的指引下取得胜利。

在凯旋的途中,曹操经过曾是秦皇、汉武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写进了这首《观沧海》。

3、诗歌译文与赏析•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运的很啊,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吧。

这首诗是乐府题材,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寄情于景,北伐归来的曹操面对北方已定的局面,虽已是秋天,但他看到的却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盎然生机,心中所想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观之景,正如曹操想要安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观沧海》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

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

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

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

初中语文文言文《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古代诗歌四首讲解

古代诗歌四首讲解

古代诗歌四首讲解一、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解析。

1. 整体感知。

- 曹操这老哥啊,跑到碣石山这个地方,面朝大海,就开始写他看到的东西了。

他站在那儿,就像咱们现在去海边旅游,站在礁石上看大海一样。

2. 诗句分析。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这就是说他到东边的碣石山看海去了。

简单直白,就像咱们说“我去公园看湖”一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海啊,水波荡漾的,那海上的山岛高高地挺立着。

你可以想象一下,大海波光粼粼,远处的小岛就像一个个卫士站在那儿。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岛上的树木密密麻麻地长着,各种各样的草也长得很茂盛。

就好像这个小岛是个绿色的小世界,充满了生机。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天的风呼呼地吹着,大海里巨大的波浪就起来了。

这就有点像秋天的时候,大海发脾气了,一个浪头接一个浪头地涌过来。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可就厉害了。

他说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就好像是从大海里出来的;银河里星星闪烁,也像是从大海里冒出来的。

曹操这想象力,简直就像开了挂一样,把大海写得超级宏大,好像整个宇宙都在大海里装着呢。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最后两句呢,就像是他看完大海之后,特别兴奋,说“我太幸运了,我要唱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不过这两句更像是一种套话,就像我们现在写作文结尾来个感叹句一样。

3. 主题和情感。

- 曹操通过写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出自己那种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

他就像这大海一样,有包容天地的气势,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呢。

一、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解析。

1. 整体感知。

- 诗人在旅途当中,坐着船,沿着青山之外的路前行,在绿水之上行舟。

他看到了很多沿途的景色,也有自己的思乡之情。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七年级是整个中学关键的一个时刻。

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逢入京使唐代: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二)山中杂诗南北朝: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赏析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诗歌赏析是我们学习诗歌最难的一个知识点,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经典模板 (11)《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经典模板 (11)《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一、整体把握1. 《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便有了伤感的气氛,应该读得轻而缓慢。

第二句点题,“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

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悬念,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这首诗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

清代沈德潜评论这首诗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

”说它新,就新在诗人想象奇特上。

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愁心”带到夜郎去。

这是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一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一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一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观沧海》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渣滓势力,基本联合了北方;玄月,他在归途中议决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作背景: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开元二十七年(739)贬放岭南,天宝元年(742)谪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天宝七载(748)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这次左迁(古时尊右卑左,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即生活小节失于检点。

李白在东南地区漫游时期,得悉王昌龄这次的不幸遭遇,深表怜悯和关怀,立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从中可见李白的侠肠和肝胆。

《次北固山下》写作背景: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险些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2.文题评释《观沧海》: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便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关联。

《次北固山下》:在北固山下停宿。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为曲牌名,“思”即思绪。

3.主旨《观沧海》:议决写大海的雄伟壮阔,抒发作者想要稳定中原、联合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绝。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独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议决对风景的描写,表露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怜悯之意,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绪。

第一单元 第四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观沧海》“沧海”即大海。

诗题交代了事件“观沧海”,简洁明了。

此诗写的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所观赏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量有此寄》“闻”,听说。

“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作者的朋友。

“左迁”,降职。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

诗题交代了写作本诗的缘由。

《次北固山下》“次”,停宿。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诗题交代了写诗的地点。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

“秋”是特定季节,“思”是题眼,“秋思”概括了全曲的内容,透露出游子思乡的愁绪。

2.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格调慷慨悲壮。

著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他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

与杜甫合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使其诗歌具有独特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代表诗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

其诗流传不多。

有文献记载:“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展开想象,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标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动静站合、情景交融等写作方法的特点。

导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航称最者不过一二。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

最著名的诗即《次北固山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

《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古代诗歌四⾸》课⽂解析《古代诗歌四⾸》课⽂解析⼀、整体把握1. 《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年(207)⼋⽉,曹操⼤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基本统⼀了北⽅;九⽉,他在归途中经过碣⽯⼭,写下了这⾸诗。

汉代乐府诗⼀般⽆标题,《观沧海》这个题⽬是后⼈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可分三层:第⼀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层(“⽔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和⼭岛。

海⽔荡漾,是动态;⼭岛耸⽴,是静态,相互映衬,显⽰了⼤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回到动态,显⽰了⼤海的惊⼈⼒量和宏伟⽓象。

这⼀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海吞吐⽇⽉星⾠的⽓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诗于苍凉中⼜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的代表作。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诗⾸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花”给⼈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者合起来便有了伤感的⽓氛,应该读得轻⽽缓慢。

第⼆句点题,“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为朋友的不幸⽽悲伤的感情。

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与明⽉”是诗⼈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

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悬念,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诗⼈安慰朋友的千⾔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

这⾸诗的后两句最为⼈称道。

清代沈德潜评论这⾸诗说:“即‘将⼼寄明⽉,流影⼊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新。

”说它新,就新在诗⼈想象奇特上。

诗⼈和王昌龄天各⼀⽅,不能当⾯向他倾诉⾃⼰的关怀,但明⽉当空,千⾥可共,于是⾃然想到让明⽉把他的“愁⼼”带到夜郎去。

这是将明⽉⼈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此刻的⼼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内容讲解大全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简介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逝世于安徽当涂县。

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

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一、《观沧海》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观”,诗中描绘实景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虚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句写出了岛上景物的生机勃勃的特点。

3、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一句是配乐时加的,其中“歌以咏志”提示了诗歌抒情的特点。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从写景与表现精神品质两方面作些分析。

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写出大海包蕴万千的气势,描绘出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借景抒情,诗人以沧海自比,展示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5、这首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理想。

6、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想象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这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8、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9、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渲染了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

10、在这些山水景物描绘中,你感受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这是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杨花、子规”,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2、诗中的词语“过五溪”和“到夜郎西”,很好地说明了作者为王昌龄“愁”的原因。

3、诗人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作用是什么?点明季节、时令。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___ 【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___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___(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___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乙】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2)虽然两首诗都写了“月夜",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析。

___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赏析初一第4课古诗

赏析初一第4课古诗

初一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古代诗歌四首》是初一上册第四课,包含的四首古诗,它们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以下是四首诗歌的赏析:1.《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在观赏大海时所作,诗中通过对大海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

其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接点明了题目,同时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表达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壮志雄心。

最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则表现了曹操的诗歌才华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王湾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其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两句,点明了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同时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写海上日出冲破黎明的黑暗,鼓舞人们积极向前看,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乐观和自信。

最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则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3.《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游览钱塘湖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之情。

其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两句,点明了作者的游踪和钱塘湖的地理位置,同时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写湖光山色、莺歌燕舞等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最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则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向往之情。

4.《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是马致远在漂泊途中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慨之情。

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通过写凄凉悲惨的秋景和宁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慨之情。

接下来的诗句,“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

《古代诗歌四首》课文笔记

《古代诗歌四首》课文笔记

《古代诗歌四首》课文笔记1. 诗歌背景- 曹操这首诗创作于东汉末年,当时曹操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他基本统一了北方。

此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时所作。

2. 诗句解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临”是登上的意思,“碣石”是山名,诗人登上碣石山,目的是来观赏大海。

开篇点明观海的地点,直接入题。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澹澹”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是高高耸立的意思。

这两句描写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挺拔的景象,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的雄浑气势。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前两句描绘了岛上树木茂盛、百草丰美的景象,展现出一片生机。

后两句则写秋风呼啸,大海涌起巨大的波涛,“萧瑟”一词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而“洪波涌起”又表现出大海的汹涌澎湃,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这是诗中的名句。

诗人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日月星辰的运行与大海联系起来,好像日月星辰都在大海里升起和落下。

表现出大海包容天地、吞吐宇宙的宏伟气魄,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这两句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3. 诗歌主题- 本诗通过描写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曹操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1. 诗歌背景-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他被贬官到龙标(今湖南黔阳)。

当时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后,写下此诗。

2. 诗句解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啼声哀婉。

暮春时节,杨花飘落,子规啼鸣,这种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氛围。

“闻道”即听说,“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过五溪”点明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偏远,五溪在当时是偏远荒僻之地。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让明月伴随友人一直到夜郎以西。

部编本初一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详解

部编本初一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详解

根据词作展开想像,描述其展现的图景, 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 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 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 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小桥流水旁 的村舍里,人们已在准备晚餐,炊 烟袅袅。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 马单独缓缓走在古道上。
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 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 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 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 篇。
且听风吟阁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 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枯槁 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 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 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 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 加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 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 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 的心情。
1.听读,感受语言 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 生字词注上拼音。
2.自由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品味探究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 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乱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 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2020部编版七上《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详解

2020部编版七上《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上《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详解课前预习学习目标1.反复吟诵诗歌,领略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每首诗歌的主题。

4.培养博大的胸怀和热爱故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5.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

知识重点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山岛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的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运得很,好极了,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这两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一、整体把握1. 《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便有了伤感的气氛,应该读得轻而缓慢。

第二句点题,“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

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悬念,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这首诗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

清代沈德潜评论这首诗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

”说它新,就新在诗人想象奇特上。

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愁心”带到夜郎去。

这是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

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曹植诗《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比李白早些的张若虚诗《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但把明月看成能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在李白之前似乎还不曾有过。

3. 《次北固山下》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

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4. 《天净沙·秋思》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

”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二、素养提升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初中阶段,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1. 对小学教学有所继承并有所发展。

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习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认知,而对作品的艺术特点则缺乏了解。

现在进入初中学段,要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和背诵。

但另一方面,本单元的古代诗歌教学又应有别于小学教学。

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歌大意的层面,而要更进一步,使学生对诗的情境有所体认,对诗的思想情感内容有所感悟,对艺术手法有所领悟。

下面以课后“思考探究”习题为例加以申说。

《观沧海》:小学能达到第二任务“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而对第一任务“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则回避。

可以看出:小学读诗重在感受和体验,初中读诗既感受体验,又理解辨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引导学生体会“杨花”“子规”的深意,这是初中教学才有的任务。

《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小学能完成前一任务,初中能完成后一任务。

《天净沙·秋思》:小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能体会到诗歌的基本氛围,但对于“组合富有特征的事物”这一艺术手法的把握则是初中的学习内容。

也就是说,小学古代诗歌教学以启发形象思维为主,初中则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兼顾(还添加对古诗文体的认知);或者说,初中教学融合了小学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同时又更加扩大而深入。

借此强调,一方面要通过朗读、背诵引入古代诗歌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适时申说;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过多、过细地讲授,避免单纯理性地理解作品,避免过深地分析艺术手法。

有些教学任务应延缓,待日后完成。

2. 要提供必要的知识(写作背景、欣赏方法等),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引导学生了解诗中的基本情境。

例如《次北固山下》,“次”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此时正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团聚,而他依然在外奔波。

这就是基本情境,了解这一点,对诗的内容才能有所感悟。

对某些重要的诗句,要提供一点背景常识作为感悟的基础。

例如,读《观沧海》中“日月之行”四句,就要告诉学生: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荡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鼓励学生运用联想理解诗句。

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白日和黑夜、新年和旧年的交替,气象阔大,无妨让学生在理解诗人本意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联想,要相信学生中总会有说得好一些的。

联想也是有感悟的一种表现,有联想才能把诗读“活”。

3. 把握好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度。

这里说的是初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主体性的问题。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诗意和艺术手法,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引导学生参与,不可只做旁观者;二是但求初步理解,产生兴趣,不求过深过细。

不提倡不顾学生的水平,而无度地拔高教学目标。

一要激发学生有所感、有所悟,珍视学生的初读体验。

例如读《观沧海》《天净沙·秋思》,实行体验式教学,学生的答案可能各有不同,都应加以鼓励;如果发现有的答案“离谱”,也应鼓励,同时温和地纠正。

不要采用灌输式的教法,强令学生接受教学参考书的标准理解。

二要实现稍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教学目标,主要内容有:初步了解一些文体知识,训练初步的欣赏能力,理解作品中的某些意象的文化内涵(如“杨花”“子规”)等。

三、问题探究1. 本课涉及哪些古代诗歌体裁?了解诗歌体裁知识也是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观沧海》是四言诗,这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诗体,盛行于先秦时代。

《诗经》集四言诗之大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次北固山下》是五律,它们都要遵循格律。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篇作品的具体名称。

散曲的不同曲牌,对于句式、字数、平仄也都有相应的要求,只是不像格律诗那样严苛,允许添衬字,有的曲牌还可以增句,押韵也稍灵活,平仄韵通押。

下面以《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为例,简单说明相关的格律问题。

《次北固山下》的四联:(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对偶联)(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对偶联)(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前”“悬”“年”“边”是押韵的字,都是平声韵。

《天净沙·秋思》的平仄(“△”为可平可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平平。

2. 如何理解这四首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1)各篇景物描写特点不同,决定情感不同特点。

例如《观沧海》是以宏观视角观看天地、大海的,写的都是大景象,因此场面宏大,体现一种壮阔、宏伟的气象,表达一种壮美、豪迈的情感;又如《次北固山下》也有壮阔景象,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提示学生体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感受,当然是体会诗人的感受,其中包含着开阔的胸怀、雄放的激情、立志功名的志气等(当然还有其他诗句所传达的思乡之情)。

(2)关键词语传达出景中情。

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提到“杨花”“子规”,点明了“龙标”“五溪”“夜郎”等,也写了“明月”,这些都是客体意象,那么情呢?“愁心”一词最关键,给这些客体意象涂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再如《天净沙·秋思》中景物描写所带的修饰词“枯”“老”“昏”“古”“瘦”等,本身就传达一种衰落、颓败情境的特点,再加上“断肠人”,痛苦、低落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情与景融洽无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