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音系统..

合集下载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中国古代文字术语传统上被分为文字、书面语、古代汉语三部分,而古代汉语又可以根据其发展历史进行不同时期的划分。

在汉语发展史上,可以从古代汉语历史上将其划分为古汉语、秦汉语和两汉以后的文言。

而汉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为古汉语的语音,它的变化则清晰地说明了汉语历史上演变的趋势,而其历史分期也影响着汉语发展史的进程。

古汉语在这里指两汉以前汉语的发展状况。

从归纳上看,古汉语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第一,汉藏时期:这一时期上古汉语的特征是口头传统,它的语音记录方面几乎没有传从古代就已诞生的汉藏关系,藏关系是汉语语音系统的基础,它的特征为濒临舌尖的后元音和宕音鼻音,语音的发展也被限制在口头传播范围之内,在这一时期间,大量的词汇已发展成汉语的早期形式。

第二,《左传》时期:这一时期汉语语音有了明显的进步,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左传》出现,《左传》是中国第一部文献,它既统计记载了汉语的大量词汇语义,又有大量的音迹,记录了古汉语的大量特点,比如再音及词形变化等等,同时也有古汉语语音特点如声调和注音等,这有利于汉语发展。

第三,魏晋时期:由于《左传》的发展,在魏晋时期,汉语语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拼音记法也得到了普遍使用,而且这一时期伴随着大量著作书籍的出现,这些书籍对汉语语言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这对今天的汉语的发展也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催化剂。

第四,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也可以被视为汉语语音的一个新的开端,它把汉语语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它建立起一种新的书面体系,历史上常用的“平水音”系统也随之出现,这种平水音系统以及整个汉语的语音系统也有了质的提高,使汉语语音发展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上就是古汉语语音历史分期划分的相关内容,从古代汉语的这四个历史阶段来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汉语语音的不断发展,而汉语随着发展的过程也越来越丰富,对于汉语语言史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1。

上古音: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1)声母:31—32个(喻四(以母)归并还是独立)(2)韵部:30-31部(歌部配月元:歌部独立,分出祭部配月元)(3)声调: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但和中古并不等同2.中古音:隋唐宋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代表韵书韵图:《广韵》、《韵镜》)(1)声母:37个(《广韵》37;《韵镜》38—-喻三(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

此从《广韵》)(2)韵母:《广韵》206韵,292个韵类,不计声调则为92类(平上去入合一),142个韵母中古声调:隋唐宋时代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四声: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韵;隋唐诗人用韵实际也是说明情况如此) 3.近代音: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

(代表韵书: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兰茂《韵略易通》)(1)声母:20个明兰茂“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2)韵母:19韵(每个韵分别用两个代表字表示),46个韵母(3)近代声调: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4个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已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关于中古的入声字,周氏将它们分别附在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之后,而未独立为之立类。

这种情况表明中古的入声到元代官话里已经消失,学术界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入声到元代时仍然存在,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这种看法。

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道:“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

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这句话是“入声存在说”的主要依据。

中古音(平上去入)到近现代音(阴阳上去)的声调变化:一、平分阴阳(“清阴浊阳"):调分阴阳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了解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掌握音韵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1.2 古代汉语音韵学的意义理解音韵学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性。

探讨音韵学在现代汉语学习和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古代汉语语音系统2.1 古代汉语的音系学习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

掌握古代汉语的音素和音节结构。

2.2 古代汉语的音变学习古代汉语的音变现象,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音。

掌握音变的原因和规律。

第三章:韵书和韵律3.1 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韵书的定义和起源。

学习韵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韵书的特点。

3.2 韵律的分类和特点学习古代汉语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去韵等。

掌握不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

第四章:声韵配合与字音演变4.1 声韵配合的原则学习声韵配合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掌握声韵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4.2 字音演变的规律学习古代汉语字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掌握字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第五章: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5.1 古代文献的阅读和解读学习利用音韵学知识解读古代文献中的音韵问题。

掌握古代文献中音韵现象的分析和理解。

5.2 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学习音韵学在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

探讨音韵学对于现代汉语词汇、语法和语用学的影响。

第六章:古代汉语韵律学6.1 韵律的种类和特点深入学习古代汉语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去韵等。

掌握不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

6.2 韵律的分析和应用学习如何分析古代汉语诗词中的韵律。

掌握韵律在古代汉语文学中的应用。

第七章:古代汉语声韵学7.1 声韵的配合与变化学习声韵配合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掌握声韵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7.2 声韵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学习古代汉语字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掌握字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第八章: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8.1 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概述了解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的种类和特点。

掌握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方法。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15
到南宋·朱熹为《诗》作《集传》就全面采 用叶音说。
今天读音不押韵,只能说明语音随着历史 的发展而产生了变化,而不是古人在那时就 改读了这个字的读音。
明代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 革,音有转移 ,亦势所必至。”
16
(二)通过《诗经》押韵考求古音
1、韵例 韵例是押韵的格式。《诗经》的韵例必须从三个
条件:主要元音必须相同。
33
《诗·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入 二之日栗烈,--入 无衣无褐,--入 何以卒岁。--阴
形声字:
肃(觉部uk )—萧(幽部u ) 叔(觉部uk )—椒(幽部u) 溥(鱼部a) —缚、搏、博 (铎部ak)
34
3、阳入对转
阳声韵也可以同入声韵对转而相通,条 件有两个: 一是主要元音相同; 二是辅音韵尾必须是同一发音部位。也 就是说,只有[k]同[ŋ]对转,[p]与[m] 对转,[t]与[n]对转。
42
所謂“古無輕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 “非敷奉微”這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 這組音在上古讀作“幫滂並明”。輕唇音 是在唐末宋初時期從“幫滂並明”四母中 分化出來的。這項結論是清人錢大昕得出 的。
43
Hale Waihona Puke 什么时候分化出轻唇音的呢?钱大昕说:“六 朝以后,转重唇为轻唇。”分化可能在唐末宋 初。
钱大昕为了证明“古无轻唇音”,举了大量的 “异文”和“古读”材料,如“阿房宫 (pang)”,古读负如背,读附如部,读逢如 蓬,读文如门,读微如没。
入声韵:音韵学术语。多用于上古音的学习与研究中, 凡是韵母带塞音韵尾的叫入声韵。广东广州话急[kap]、 雪[syt]等。上古塞音韵尾就是指-p、-t、-k。
30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参考资料:
①《实用汉语音韵学》第235页至266页。沈祥 源、杨子仪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②《实用音韵学》第296页至329页 殷焕先, 董绍克编,齐鲁书社1990年
③《反切概说》第211页至268页 林序达。四 川人民出版社。1982
三 上古音(古音学)
一、《诗经》用韵——上古音韵部
“古音十大家” (+钱大昕)
阴声韵 之ə
无韵尾
幽u 宵ô
侯o
鱼a
支e
韵尾 i
歌 ai 脂 ei
微 əi
入声韵 职 ək
韵尾 -k
觉 uk 药 ôk
屋 ok
铎 ak
锡 ek
韵尾 -t
月 at 质 et 物 ət
韵尾 -p
缉 əp 叶 ap
阳声韵 蒸 əŋ
韵尾 -ŋ
冬 uŋ
韵尾 -n
韵尾 -m
东 oŋ 阳 aŋ 耕 eŋ 元 an 真 en 文 ən 侵 əm 谈 am
几个基本术语
清代音韵学家把上古韵部按其韵尾的不同,分为三个大 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音韵学术语,一般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凡是 韵母不带鼻音或塞音韵尾的,都叫阴声韵。换句语说, 凡韵尾是元音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就是阴声韵。
阳声韵:音韵学术语,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凡是韵母 带鼻音韵尾的叫阳声韵。
夲: 土刀 切。tǔ +dāo→t+āo→tāo
被切字 切上字 切下字
醢:呼改切。hū+gǎi→h+ǎi→hǎi 晻:乌感切。φū +gǎn→φ+ǎn→ǎn 眷:居倦切。ju+juàn→j+uàn→juàn 悲, 府眉切 fǔ+méi→ f+éi→ bēi 见,古甸切 gǔ+diàn→ g+iàn→ jiàn

古代汉语的语音..

古代汉语的语音..
古代汉语的 语音
文学院 谢洁瑕
内容梗概
• • • • • 中古汉语语音 上古汉语语音 汉语音韵学 双声叠韵、联绵词 古书的读音
文学院 谢洁瑕
直音法
yá o

音姚
《汉书 · 高帝纪》:“高祖为 人,隆准而龙颜”。 服虔注:准音拙。 读如,读曰,读若
汉高祖刘邦
直音法
文学院 谢洁瑕
直音法的优缺点
简单明了,直截了当
文学院 谢洁瑕
《广韵》
文学院 谢洁瑕
礼部韵略与平水韵
• 南宋年间,山西平水有个叫刘渊的人,写 了一本《礼部韵略》根据当时诗歌押韵的 情况,把《切韵》的206韵归纳为107个韵 部。 • 同时期的金国有个王文郁,也写了本《平 水新刊韵略》,把206韵归纳为106韵部, 成为近体诗押韵的标准。
文学院 谢洁瑕
文学院 谢洁瑕
反切的运用
• 反切发明以后,从东 汉到清末长达1600多 年的时间里,一直对 汉字的标音起了重要 的作用。 • 反切还被广泛的运用 于隐语、谜语、行话 之中。
文学院 谢洁瑕
南海燕子话
• 南海盐步流行一种盲人间说的燕子话。 • “燕子话”其实是建立在粤语方言的基础 上的,特点是用反切的方法,将每一个字 分解成声母与韵母两个音节,规律是把声 母、韵母的位置调换,并在韵母前加声母 “l”,声母后加韵母“ing”。比如 说,“南”字在“燕子话”里的发音便是 “lam ning”,“方”字的发音 便是“long fing”,如此类推。
这四个字的韵都是[ong],但却用了4个 反切下字来表达,不利于人们的识记!
隋代学者陆法言把当时的表示韵的反切下 字归纳为206个汉字,写了一本代表隋代 韵的书叫《切韵》。
文学院 谢洁瑕

古代汉语语音常识

古代汉语语音常识

古代汉语语音常识一、语音的历史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的语音、词彚、语法三个要素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相对而言,语音虽然不如词彚的变化那麽迅速,但是日积月累,古今对比还是显现出很大的差别。

时代相去越远,差異也就越大。

汉语音节的结构古今基本一致,即每个音节都由声母、韻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

声母是一个音节打头的音,一般由辅音充当(元音打头或只有元音的音节看作零声母音节),其馀部分是韻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

三者之中,韻母从古到今的变化也许最为显著,只要用现在的普通话去读一些古代的韻文,立即就能感受到这一点。

例如: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牀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诗·豳风·七月》第五章)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楚辞·九歌·湘夫人》)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川》)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上述诗歌中下面有符号的字都是韻脚字,可是只有“苍、茫、羊”依然协韻,另一组字的韻母已经分别成为-u、-ü、-ie、-i或-e,今天读来已经很不和谐,所以甚至有人会认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本来就是一首无韻的散文诗。

这恰好是语音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明证。

从先秦到现在,声母和声调的变化实在並不比韻母的变化小,只是通常不那麽容易被发现罢了。

其实,这种情况六朝的人就已经遇到,他们拿当时的语音去读《诗经》,就把不能合韻的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求和谐,这种方法叫做“叶(xié,同“协”,和谐之意)音”,也叫“叶句”。

例如《诗·邶风·燕燕》第一章“羽、野、雨”三字应当押韻,陆德明释文引沈重《毛诗音》曰“野,叶句,宜音时预反”,即这个字要读成shù。

古代汉语的声母

古代汉语的声母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声母在我国传统音韵学中,声母又称作“声”、“纽”或“声纽”等,如“双声”、“古音十九纽”中的“声”“纽”都表示声母的意思。

古代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系统比现代普通话的要复杂些,声母数量要多一些。

比如古代的三十六字母就大致反映了中古后期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状况,这说明汉民族共同语的声母系统从古到今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

一、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要了解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首先要了解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在音韵学上,通常将隋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作中古音。

中古音又可以分为中古前期和中古后期。

前期以《切韵》音系(也就是《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

三十六字母在前面已作了详细的介绍,下面主要介绍代表中古前期语音系统的《广韵》的声母系统。

《广韵》一书中并没有类似三十六字母那样现成的、一目了然的声母系统。

前代学者是通过对《广韵》反切上字进行系联、分析、归纳而得出其声母系统的,因为《广韵》一个音节祗用一个反切,将全书的反切上字进行归纳分类就可以得到它的声母系统。

研究《广韵》声母系统的学者们由于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不同,因而他们的结论也不一样。

最早对《广韵》声母系统进行系联分析的清代学者陈澧归纳为四十类,近代学者黄侃、钱玄同分为四十一类,高本汉、白涤州分为四十七类,曾运干、陆志伟、周祖谟分为五十一类,方孝岳分为五十九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音韵学上称作声类。

声类并不等于声母,反切上字的选用受反切下字“等”的影响,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不同的反切上字和它相拼,以便反切上下字拼起来和谐。

这就导致反切上字产生了随反切下字分类的趋势。

通常是一、二、四等为一类,三等为一类,如见母反切上字分为“古”“居”两类,前者祗出现于一、二、四等,后者祗出现于三等。

考虑到这个问题,声母比反切上字分出来的类要少得多。

如见母的反切上字分为两类,声母却祗有一个。

王力认为《广韵》有三十五个声母,详见下表:《[FS:PAGE]广韵》三十五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相比,有以下几点变化:一、《广韵》唇音祗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非”“敷“奉”“微”;二、《广韵》“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九个声母在三十六字母合并为正齿音“照”“穿”“船”“审”“禅”;三、《广韵》“匣”母“于”类字在三十六字母中与“喻”母合并;四、《广韵》没有“娘”母,三十六字母有“娘”母。

古代汉语 语音研究(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

古代汉语 语音研究(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
—王力《汉语音韵》
刘复(近代语言学家,1891-- 1934)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看见敦煌 石室写本,背面有“三十字母敲韵 ”六字。
罗常培《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 卷跋》考证守温是唐末沙门人,
守温当是当时凉州西域一代的 汉族僧人。
三十字母敲韵
南梁汉比丘守温述 唇音 帮滂 并 明 舌音 端 透 定 泥是舌头音 知 彻 澄 日是舌上音 牙音 君 溪 群 来 疑 齿音 精 清 从是齿头音 审 穿 禅 照是正齿音 喉音 心 斜 晓是喉中音 清 匣 喻 影亦是喉中音浊
二、相互押韵的字进行系联、归纳和 分类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 瑟友之。(《周南·关雎》)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 言有之。(《周南·芣苢》) 招招舟子,人涉印否。人涉印否,印 须我友。(《邶风·瓠有苦叶》)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 如充耳。(《邶风·旄丘》)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 有!
如母:知置,音ti, 彻母:彻撤tiek,抽tiou。 澄母:治ti,直值tik,tiak。赵tiou, 迟池 ti。
现代方言:
闽北方言和闽南方言都强烈地反映了 端知两系合为一体的原始情况。
如母:知置,音ti, 彻母:彻撤tiek,抽tiou。 澄母:治ti,直值tik,tiak。赵tiou, 迟池 ti。
陈澧考证出《广韵》有40声类,就三 十六字母说,多出4类,即照、穿、床、审、 喻各分两类,又把明、微合为一类。
黄淬伯、白涤洲考证出《广韵》有 47声类,即在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把 照、穿、床、审、见、溪、疑、晓、影、 喻、来11纽各分两类。
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考证出《广 韵》有51声类,即在黄、白47声类的基础 上,又把精、清、从、心4纽分为两类。

古代汉语发音

古代汉语发音

古代汉语发音一、声母系统古代汉语的声母可以分为通声母、全清声母、次清声母和全浊声母四类。

通声母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或声带不振动的声母,共16个。

全清声母是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声母,共19个。

次清声母是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声母,共16个。

全浊声母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声母,共10个。

二、韵母系统古代汉语的韵母可以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母三类。

单元音韵母是指只有一个元音的韵母,共10个。

复元音韵母是指有两个元音的韵母,共16个。

带鼻音韵母是指带有鼻音成分的韵母,共19个。

三、声调系统古代汉语的声调可以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平声是指发音时声调平缓的声调,上、去、入三声则是指发音时声调上升、下降或塞住的声调。

四、音变现象古代汉语的音变现象包括变调、轻声和儿化等现象。

变调是指在句子中,同一个词在不同位置会有不同的读音和调子。

轻声是指词语中某个字读得轻柔、含混的声音。

儿化则是指词语中某个字发音与前一个字的语音形成儿化音的读音。

五、古代声韵部类古代汉语的声韵部类是根据语音特征的不同而划分的类别,主要包括字音的洪细、收放和开合等特征。

洪细指的是发音时声音的粗细程度,收放则是指发音时声音的高低变化,开合则是指发音时嘴巴的大小程度。

古代汉语的声韵部类主要分为四类:平、上、去、入。

六、古代音节结构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

其中,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是音节中除声调以外的全部语音成分,而声调则是整个音节的读音标志。

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相对简单,一般只有一至三个音素组成。

七、古代汉语语音的记录古代汉语语音的记录主要通过古代文献和现代语音学研究两种方式进行。

古代文献包括字典、韵书等经典古籍,其中包含了大量古代汉语语音的资料和信息。

现代语音学研究则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对现代方言语音的研究和比较,来探究古代汉语语音的结构和特点。

同时,现代语音学研究还借助计算机技术和语音分析软件等工具,对古代汉语语音进行数据化和量化分析,以更准确地把握古代汉语语音的本质和特点。

古代汉语的声母

古代汉语的声母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声母在我国传统音韵学中,声母又称作“声”、“纽”或“声纽”等,如“双声”、“古音十九纽”中的“声”“纽”都表示声母的意思。

古代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系统比现代普通话的要复杂些,声母数量要多一些。

比如古代的三十六字母就大致反映了中古后期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状况,这说明汉民族共同语的声母系统从古到今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

一、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要了解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首先要了解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在音韵学上,通常将隋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作中古音。

中古音又可以分为中古前期和中古后期。

前期以《切韵》音系(也就是《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

三十六字母在前面已作了详细的介绍,下面主要介绍代表中古前期语音系统的《广韵》的声母系统。

《广韵》一书中并没有类似三十六字母那样现成的、一目了然的声母系统。

前代学者是通过对《广韵》反切上字进行系联、分析、归纳而得出其声母系统的,因为《广韵》一个音节祗用一个反切,将全书的反切上字进行归纳分类就可以得到它的声母系统。

研究《广韵》声母系统的学者们由于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不同,因而他们的结论也不一样。

最早对《广韵》声母系统进行系联分析的清代学者陈澧归纳为四十类,近代学者黄侃、钱玄同分为四十一类,高本汉、白涤州分为四十七类,曾运干、陆志伟、周祖谟分为五十一类,方孝岳分为五十九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音韵学上称作声类。

声类并不等于声母,反切上字的选用受反切下字“等”的影响,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不同的反切上字和它相拼,以便反切上下字拼起来和谐。

这就导致反切上字产生了随反切下字分类的趋势。

通常是一、二、四等为一类,三等为一类,如见母反切上字分为“古”“居”两类,前者祗出现于一、二、四等,后者祗出现于三等。

考虑到这个问题,声母比反切上字分出来的类要少得多。

如见母的反切上字分为两类,声母却祗有一个。

王力认为《广韵》有三十五个声母,详见下表:表四:《广韵》声母表(三十五个):《[FS:PAGE]广韵》三十五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相比,有以下几点变化:一、《广韵》唇音祗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非”“敷“奉”“微”;二、《广韵》“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九个声母在三十六字母合并为正齿音“照”“穿”“船”“审”“禅”;三、《广韵》“匣”母“于”类字在三十六字母中与“喻”母合并;四、《广韵》没有“娘”母,三十六字母有“娘”母。

古今语音异同概述

古今语音异同概述
清浊:按照发音方法,古人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全 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全清为不带音不送 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清为送气的塞音和 塞擦音;全浊为不送气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 音;次浊为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韵、韵部、韵目:
韵书把凡韵腹、韵尾相同,声调也相同的字归在一起,叫做 一韵,也可以叫做韵部,如《广韵》有206韵,或206个韵部 (上古音里的韵部和中古音的韵部有所不同,它不考虑声调, 上古音的韵部又称部)。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
根据上古的读音,我们只有学点古音才能识破假 借字。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 也。”“直”假借为“特”。
“特”和“直”的现代读音相差甚远,声、韵、 调都不同,但在上古,它们同属入声职部,声母 都是定母,也就是说,在上古“特”和“直”读 音相同,完全符合古音通假的条件。
段玉裁以后的学者更是进一步考察了形声字的谐 声系统,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观点,运 用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得出的韵部系统与从《诗经》 通过归纳而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顾炎武《音学五书》将古 韵分为十部;江永《古韵标准》把古韵分为十三 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将古韵分为十七部; 戴震《声类表》将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孔广 森将古韵分为十八部;王念孙《古韵谱》等将古 韵分为二十一部;江有诰《音学十书》将古韵分 为二十一部。 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章炳麟将古韵分为二十 三部;黄侃将古韵分为二十八部;王力将古韵分 为三十部,这是目前比较通行的结论。
並[ b ] 奉[ v ] 定[ d ] 澄[ ] 从[ dz ]
明[ m]m 微[ ] 泥[ n ]n 娘[ ]
齿音头


齿
牙牙音音
精、清心[、s ]从s 、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音方面: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与现代汉语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古代汉语的语音单位,如声母、韵母和声调,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次,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更为复杂,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声调数量比现代汉语多,而且古代汉语中的声母和韵母也比现代汉语丰富。

2. 词汇方面: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词汇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多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含义不同,例如古代汉语中的“走”指的是跑,而现代汉语中的“走”指的是行走。

其次,古代汉语中的词汇比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更丰富,例如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表示颜色、方位、数量等的词汇,而现代汉语中则没有这些词汇。

3. 语法方面: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古代汉语中的句子结构比现代汉语更复杂,例如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倒装句等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其次,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在句子中的功能和现代汉语也存在差异,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而现代汉语则需要使用介词短语来表示。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
三个方面。

虽然现代汉语已经逐渐取代了古代汉语的地位,但古代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仍然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授课要点:一,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二,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一,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许多结构尚有争论,我们只能拿一些大家公认的结论为出发点,拿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作一些比较,看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汉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主要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

这一音变过程完成的比较晚,《广韵》音系还没有轻唇四母,但不会晚于晚唐五代,因为宋代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了。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

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

这个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切韵》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

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以上几点是声母系统的变化,韵母系统最明显的变化是侵部的分化。

第五,上古侵部合口字在中古汉语中由m尾演变成- 尾,分别归入中古汉语的东、冬、钟韵。

以“凡”“丰”“弓”“吕”“中”“冬”“众”“虫”“充”“宗”“戎”“农”“隆”作声符现代汉语念ong的字都属于这一类。

这种演变属于异化,这类字的上古韵尾为唇音m,同时这些字的韵母有合口介音u,音节中的两个唇音相互作用,韵尾异化为- 。

如“风”,上古音属帮母侵部,中古属于帮母东韵,其演变为*pi w m→pu 。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除了声调以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

《广韵》有35个声母,现代汉语只有22个声母;韵母方面,《广韵》有142个韵母,现代汉语只有38个韵母。

古代汉语音韵新改

古代汉语音韵新改
请进!请进!
2024/8/31
1
一、音韵学基本概述 二、上古语音系统 三、中古语音系统 四、近古语音系统
2024/8/31
2
(一)基本概念
1、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 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大历史时期: (1) 上古时期(先秦两汉),以《诗经》、形声字 为主要研究材料;
2024/8/31
2024/8/31
38Leabharlann 通假异文:冲子/童子 天竺/身毒 滹沱/虖池 孟猪/明 都 追琢/雕琢 直/特 古代注音:
《说文·水部》:“冲,读若动。” 《经典释文》:“虫,徐邈音徒冬 反。”“赵,徒了反。”“竹,徒沃反。”
“侄,大结反。”“追,多雷反,又对 回反。”
2024/8/31
39
声训材料
《说文·阜部》:“陟,登也。”
2024/8/31
30
三 上古语音系统
(一)上古声母系统 我们这里所说的上古,指先秦两 汉时期。上古时期汉语共同语声 母系统究竟是什么样的面貌,还 需要进一步研究,这里介绍上古 声母系统的一些主要特点。
2024/8/31
31
相对上古韵母研究而言,声母研究的 材料要少得多,可以用于上古声母研究的 材料有谐声材料、古代注音材料、通假异 文材料、声训材料、方言材料和汉藏语系 民族语言材料。根据这些材料,学者们研 究出了上古汉语声母系统的几个主要特点。
2024/8/31
14
3. 小韵:韵书中把一韵之内而声母也相同 的字归在一起,叫小韵。
4. 韵摄:不考虑韵头和声调,把韵腹相 近,韵尾相同的韵归在一起,叫韵摄。
5. 韵类:系联韵书中根据反切下字得出来 的归类。
6、等呼
2024/8/31

古代汉语音系的构拟

古代汉语音系的构拟

古代汉语音系的构拟古代汉语是我国古代的主要语言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语音系统。

本文将介绍古代汉语音系的构拟,包括音节结构、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

一、音节结构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主要由声母和韵母组成。

其中,声母是音节的开头部分,韵母是音节的核心部分。

在古代汉语中,一个音节可以由声母+韵母或者只有韵母组成。

二、声母古代汉语的声母主要包括清辅音、浊辅音和鼻音。

清辅音包括/p/、/t/、/k/等,浊辅音包括/b/、/d/、/g/等,鼻音包括/m/、/n/、/ŋ/等。

其中,清辅音和鼻音可以在声母位置上单独出现,而浊辅音只能跟随在清辅音后面出现。

三、韵母古代汉语的韵母主要由元音和韵尾组成。

元音包括/i/、/u/、/a/等,韵尾包括/n/、/ŋ/、/ɻ/等。

在古代汉语中,一个音节可以由单个元音或者元音+韵尾组成。

古代汉语的韵母还存在双元音现象,即两个元音连读形成一个音节,如/ia/、/ie/、/ou/等。

这种双元音的存在丰富了古代汉语的音节系统。

四、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是指语音的音高变化。

古代汉语的声调较为复杂,一般被划分为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其中,平声音调音高稳定,上声音调音高上升,去声音调音高下降,入声音调音高上升一下又下降。

古代汉语的声调有时会受到韵尾的影响,导致声调的变化。

例如,平声韵尾为/n/时,音调会略微上扬;平声韵尾为/ŋ/时,音调会下降一点。

这种韵尾对声调的影响是古代汉语声调系统的一大特色。

五、共鸣音古代汉语的共鸣音指声母和韵母之间的过渡音。

共鸣音的存在使得古代汉语的音节更加丰富多样。

在古代汉语中,共鸣音的类型较多,如/s/、/j/、/w/等。

六、腭化音古代汉语中还存在腭化音现象,即声母后面的元音发音时会受到腭部的影响而变成不同的音。

腭化音的存在给古代汉语的音系增添了一些特殊的音。

七、摩擦音古代汉语的摩擦音指的是声母中的/f/和/x/。

这两个音在古代汉语中的发音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它们的存在使得古代汉语的音系更加完整。

宋人三十六字母表

宋人三十六字母表

宋人三十六字母表
宋人三十六字母表是一种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用于表示汉语的发音。

这个系统包括36个字母,每个字母代表一个发音,分为清音和浊音两种。

下面是宋人三十六字母表的完整列表:
清音:
1. 牙音:见、溪、群、疑
2. 舌音:端、透、定、泥
3. 舌上音:知、彻、澄、娘
4. 唇音:帮、滂、并、明
5. 轻唇音:非、敷、奉、微
6. 齿音:精、清、从、心
7. 齿头音:照、穿、床、审
8. 喉音:影、喻、晓、匣
9. 半舌音:来
10. 半齿音:日
浊音:
1. 牙音:见(溪)、群(疑)
2. 舌音:端(透)、定(泥)
3. 舌上音:知(彻)、澄(娘)
4. 唇音:帮(滂)、并(明)
5. 轻唇音:非(敷)、奉(微)
6. 齿音:精(从)、心(邪)
7. 齿头音:照(穿)、床(审)
8. 喉音:影(匣)
9. 半舌音:来
10. 半齿音:日。

古音节声母分类

古音节声母分类

古音节声母分类古音节声母分类指的是古汉语中的声母的分类,古汉语是汉语语系中的一种语言形式,它具有自己的语音系统。

声母是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语音成分,它决定了词汇的发音和音节的结构。

古音节声母分类主要是根据古代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的分类,以便于对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分析。

古音节声母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包括按照发音部位、声带振动情况、气流的情况等。

下面我们将从这些角度出发,对古音节声母进行分类和讨论。

一、按发音部位分类1.唇音唇音是通过上唇和下唇相互接触、或者与下齿接触而产生的音。

古代的唇音包括bilabials(双唇音)和labiodentals(唇齿音),这些音的发音部位都与唇有关。

2.齿音齿音是通过舌尖或舌面与上齿或下齿相接触,或者使舌面紧贴牙龈而产生的音。

古代的齿音包括dentals(齿音)和alveolars(腭齿音),这些音的发音部位都与齿有关。

3.舌音舌音是通过舌尖或舌面与上颚、软颚或喉腔相接触而产生的音。

古代的舌音包括alveopalatals(腭舌音)、retroflexes(卷舌音)和velars(软腭音),这些音的发音部位都与舌有关。

4.喉音喉音是通过声带振动或者声门的开合而产生的音。

古代的喉音包括glottals(声门音)和epiglottals(会厌音),这些音的发音部位都与喉腔有关。

二、按声带振动情况分类1.清音清音是指声带在发音时完全振动的音。

2.浊音浊音是指声带在发音时不完全振动或者不振动的音。

三、按气流的情况分类1.锐音锐音是指发音时气流经过声带而产生的音。

2.浑音浑音是指发音时气流经过声带而不产生音。

以上是古音节声母的分类,通过对古音节声母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音节系统,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

同时,对古音节声母的分类也为研究古代汉语语音发展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广韵》206韵韵目表:
1东董送屋 5支纸寘 9鱼语御 13○○祭 17○○夬 21真轸震质 25欣隐焮迄 29寒旱翰曷 33先铣霰屑 37肴巧效 41麻马禡 45耕耿诤麦 49登等嶝德 53侵寝沁缉 57添忝掭帖 61凡范梵乏 2冬宋沃 6脂旨至 10虞麌遇 14○○泰 18灰贿队 22谆准稕术 26元阮愿月 30桓缓换末 34仙狝线薛 38豪皓号 42阳养漾药 46清静劲昔 50尤有宥 54覃感勘合 58咸豏陷洽 3钟肿用烛 7之止志 11模姥暮 15佳蟹卦 19咍海代 23臻○○栉 27魂混慁没 31删潸谏鎋 35萧篠啸 39歌哿个 43唐荡宕铎 47青迥径锡 51侯厚候 55谈敢阚盍 59衔槛鑑狎 4江讲绛觉 8微尾未 12齐荠霁 16皆骇怪 20○○废 24文吻问物 28痕很恨○ 32山产裥黠 36宵小笑 40戈果过 44庚梗映陌 48蒸拯证职 52幽黝幼 56盐琰艳叶 60严俨酽业
二、中古音



在音韵学上,通常将隋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作中古音。 中古音的研究材料主要有:韵书、韵图、对音材料、方 言材料等。 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诏令对《切韵》 进行了修订,正式定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 韵》。 《广韵》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是《切韵》最 重要的增订本。《广韵》虽距《切韵》成书时间已有四 百多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只 是收字大为增加。 人们根据《广韵》整理出来的语音系统叫做“《切韵》 音系”,也称“广韵音系”,这就是中古音音系,代表 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

《中原音韵》的声母是多少,目前也还有争议。我们取21 声母之说。 P(帮,並仄) f(非,敷,奉) p‘(滂,並平) m(明) v(微)



t(端,定仄) t‘ (透,定平) n(泥,娘) l(来) tʂ(知,照,澄仄,床仄部分,禅部分)
tʂ‘(彻,穿,澄平,床平部分,禅部分)
1、古无轻唇音(钱大昕)



古音学家把唇音分为重唇(帮滂并明)和轻唇(非 敷奉微)两种。所谓重唇,即今之“双唇音”,如 普通话的b、p、m。所谓轻唇,即今之唇齿音,如 普通话的f,以及一部分w、v。 “古无轻唇音”就是说上古没有轻唇音。什么时候 分化出轻唇音的呢?钱大昕说:“六朝以后,转重 唇为轻唇。”分化可能在唐末宋初。 古读负如背,读逢如蓬,读文如门,读微如没。 形声字:分f__盼p、扮b、贫p、盆p、颁b 贲b__喷p、愤f 甫f__辅f、铺p、補b


《中原音韵》的声调系统

《中原音韵》有四个声调。它们是: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


ʂ(审,禅部分,床部分)
ts(精,从仄) k(见,群仄)
ʐ(日)
s(心,邪) x(晓,匣)
ts‘(清,从平) k‘(溪,群平)
ø (影,喻,疑多数) ŋ(疑少量)
《中原音韵》的韵部系统
《中原音韵》有19个韵部。 分析各韵部中的同音字组,可以看出,有的韵部 只有一个韵母,有的有两个甚至三、四个韵母。 19韵部共有46个韵母。
第三节 古代汉语 语音系统
一、上古音
上古音是指先秦到两汉时期的语音系统。 先秦两汉时期没有系统的反切标音和韵书, 因此对上古音的研究得从该时期的典籍中 去探求。

(一)上古音的声母



研究上古音的材料主要是形声字的谐声偏旁和先 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声训、注音、重文、通假 字、联绵字等材料。 方法是逆向上推法,即从三十六字母上推上古声 母。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 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 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 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上古音到底有多少个声母,是哪些声母,目前学 术界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有几个结论 是可靠的,学术界公认的,必须掌握。
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




舌上音,即知彻澄娘等字母。 舌头音,指端透定泥等字母。 钱大听提出“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即古无舌上 音,就是说中古的知彻澄等字母,在上古与端透定 分别同音,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 异文:竺又作笃、直又作特、陈又作田 形声字:是sh:提t、缇t、醍t 单d:戰zh、婵ch、禅ch 者zh:煮zh、猪zh、著zh、都d、赌d 堂t_瞠ch 带d_滞zh 兆zh_桃、逃、挑t


三、近代汉语语音系统


近代汉语语音系统是指元明清时代(主要是14世 纪)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这个共同语是以北 方中原话(大都或洛阳)为基础的。 反映近代音的材料主要是韵书,比较著名的有元 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代兰茂的《韵略易 通》。元曲用韵和其它韵书也都是研究近代音的 重要材料。




(二)三十六字母
(三) 中古音的声调

中古的调类共有四个,即平上去入四声。关于中 古四个调类的调值现在则无从得知,但是我们从 古人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大致的情況。 下面是古人关于四声调值的几种描述。 唐阳宁公南阳释处忠《元和韵谱》中说:“平声 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 者直而促。”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 收藏。”
《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是为总结元曲押韵规律、指导元曲创 作而编写的一部曲韵韵书。 《中原音韵》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彻底抛弃了传统正 音观念的束缚,如实地记载了当时上升为新的正音 标准的活生生的现实语言。 关于《中原音韵》所根据的基础方言具体属于何地, 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 依据的是当时的大都(今北京)音;一种认为大都 作为首都只有几十年,当时还没有真正成为全国的 文化中心,所以依据的依然是宋代以来占主导地位 的汴洛音。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五类 六类 七类 八类 九类 十类 十一类
阴声韵 之[ə] 幽[u] 宵[o] 侯[ɔ] 鱼[a] 支[e] 脂[ei] 微[əi] 歌[ai]
入声韵 职[ək] 觉[uk] 药[ok] 屋[ɔk] 铎[ak] 锡[ek] 质[et] 物[ət] 月[at] 缉[əp] 叶[ap]
(二)上古音的韵部


上古音的韵部系统是通过对《诗经》、《楚辞》等 先秦散文中的韵语以及谐声系统归纳得出的。 最先对上古韵部进行归纳的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 他通过对《诗经》的用韵的考查,得出上古韵十部。 其后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 孙、章炳麟、黄侃等人的上古韵部研究也取得了很 大成就——“古音十大家” (+钱大昕) 上古韵部研究的集大成者为王力。他最初分上古韵 为二十九部,后来从侵部分出冬部,成三十部。
阳声韵 蒸[əŋ] 冬[uŋ]
东[ɔŋ] 阳[aŋ] 耕[eŋ] 真[en] 文[ən] 元[an] 侵[əm] 谈[am]
(三)上古音的声调
Βιβλιοθήκη 清人基本上都认为上古有声调,但对上古声调特色及多少 的看法则各有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派。一派以顾炎武、 江永为代表,他们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看待上古的四声。 一派以段玉裁为代表,他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一派以王念 孙、江有诰为代表,他们主张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今人关于上古声调的观点主要可分为两派,一派以王力先 生为代表,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一派以周祖谟先生为代表, 主张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既已存在。 多数西方学者认为上古没有声调,大约东汉末才有了声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