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读书摘记

合集下载

学校转型培训心得

学校转型培训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学校转型培训心得篇一:《学校转型》读后感《学校转型》读后感寒假里,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学校发的《学校转型》,这本书是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今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教育理念转换的实在是太慢了。

幸好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能够紧跟教育发展的新需要,作出自己应有的转变。

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

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

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

李希贵校长和他的团队,历时多年,精耕细作地进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改革,带来了学校生态的全面转型,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成为了可能,也让每一位教师在这场变革中找到了更深层次的责任和更崇高的使命。

这本书展现了十一学校这场以课程改革为引领的学校转型的方方面面。

在书中,我能感受到改革者的坚定信念和胆识魄力,能体会到改革的酸甜苦辣和坎坷曲折,更能分享到改革中的思考、智慧、创意和感动,同时也在这本书中获得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启发。

有学者经过调查提出,教师成长是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逐渐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

教师实践知识和智慧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从初任教职时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匮乏,到从教后对教学应对策略的探求,实践知识和智慧逐渐丰富,并随着专业知识和智慧发展缓慢而步入“高原期”,通过采取适时而有效的措施,实现知识与智慧的持续增长。

在战略改进领域提到“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实际上,课程结构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专业化教师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生物组 陈珊珊学校转型读后感

生物组 陈珊珊学校转型读后感

灵动欢乐的走班制度----学校转型读后感晋江市毓英中学生物组陈珊珊《学校转型》这本书读完以后受益良多,感觉北京十一中学创设的走班制度让人耳目一新,心情振奋。

内心直呼这才是我想要的教育方式,这才是我大国教育应有的教学风范。

在这里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1、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走班制度创立和实施的过程中,凝聚着好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智慧,从分班规划到走班制度实施,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每件事都要亲力亲为,亲身试探。

它摸索着,总结着,认真的改进着已有的成果,为后续其他学校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分班制度变成了现实。

2、爱拼才会赢的好胜精神:在外界看来,当今社会,高考指挥棒下这种教育模式必然会失败。

但是,事实证明,北京市十一学校的鱼人目标明确,就是要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合格人才。

这与高考的育人目标并不相冲突。

所以,北京十一学校培养的孩子不仅能考上心仪的学校,还早早的选择了择业方向,比同龄孩子更早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等到高考结束后才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

等到走出校园,在许多孩子还在懵懂犹豫时,十一学校毕业的的孩子们已经走上了实现自我的道路,他们在各行各业中起到了更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各个行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

3.大手笔的改革精神:北京十一学校首先在课程层面上进行规划设计,分解育人目标,将每一个分解出来的小目标都设立相应的教学课程。

他们将课程分为三个层面:志愿课程、意诚课程和行圆课程,三个层次的课程循序渐进,交叉融合,通过126个走班专业,完美覆盖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需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培养学生自律自强,最终突出培养学生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责任和意识,爱家护国,用自己的学识素养回报社会。

4、行政领导的谦逊有为精神:《行动纲要》提出,“学校将尽可能压缩学校组织结构层级,减少无效劳动,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反映,学校将通过调整组织结构,使各层级的管理跨度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实施扁平化管理模式。

学习北京十一学校课改心得体会【精选文档】

学习北京十一学校课改心得体会【精选文档】

学习北京十一学校课改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北京十一学校课堂改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今后我要活学活用,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堂45分钟的课,老师仅主讲5分钟,剩下的时间全部交给学生进行辩论,这样的课堂,难以想象,甚至令不少家长担忧。

然而,正是从这里走出一批竞赛尖子和学科苗子。

在北京十一学校,有这样一位老师叫王春易,她教的生物课,令全年级的学生趋之若鹜,获得100%的满意度;她把课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只用很少的时间串讲疑难问题,学生的表现却比跟老师作笔记的传统课堂更加优异;她已是多项荣誉集于一身的模范教师,却从未自满,始终通过教学改革突破自我、实现超越……王春易教过的学生都说,王老师的讲解总是用“同学们,你们体会”作开头。

每当发现同学的课堂笔记和学习心得中的亮点,她就激动不已地展示给大家说:“你看!你看!真好!真好!”从不太理解到默契配合,从被动学习到享受学习,每一个从王春易的课堂中走出的学生都最终体会到,由自己主导的学习是多么快乐!而这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对于他们的未来人生又是怎样的一笔财富!这就是北京十一学校王春易老师的生物课,也是当今很多学校争相效仿的课堂改革。

王春易——北京市十一学校的一位生物教师。

第一次了解他的事迹是校长组织全校的教师共同学习有关她教育改革的先进事迹,探路学习之后,我又在网上找了几篇有关对她的报道的文章继续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对于她的做法和理念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扎实的教师基本功要想成为一代名师,就要有扎实的教师基本功。

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很多教师备课、上课用的教案和课件几乎都能在网上搜索到,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前,不仅要对所上的课精挑细选,而且教案也大多是通过网络搜索打印出来对其进行效仿,对于自己上的课很少经过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结果,课堂上生搬硬套的现象比比皆是。

而王春义则不然,她专门讲那些别人认为不出彩的课,对于她来说,一节公开课写百页手稿是常事,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磨课,一轮又一轮的创新,王春易练就了一身好功夫,随便抽出其中一节课,她都可以讲出彩。

心得

心得

今年的2月28日,教育部在北京十一学校召开新闻发布会,以十一学校的办学经验为案例,提出高中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

上周的《中国教育报》,又以连续三天头版的力度,推介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特色。

在高中深化课程改革、加强特色建设、转变考试招生制度的关键时刻,十一学校被赋予了多元化的意义。

我曾读过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撰写的多本著作,也曾几次到十一学校去现场考察,对这所学校的变革有不少直观的印象。

在高中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花点时间来研读李希贵先生的最新著作《面向个体的教育》,让我对十一学校的教育变革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创设学生选择机会纵观世界各国的高中课程改革,不难发现,“选择”是其最为基本的特征之一。

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而自由的前提就是选择,学生正是在选择中人学会享受自由,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人格独立的。

信息社会,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不断选择”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而高中阶段又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独立作出明智选择,提升他们在社会上生活的技能,自然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的。

要让学生在校园里有更多的选择其实并不容易。

首先,选择需要时空。

如果我们每天的课表排的满满的,将学生所有的时候都给占用了,要让学生做出选择是不大可能的。

而这正是今天绝大多数高中学校的常态。

课程的着眼点,应该是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

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课程观,在课程建设方面就会有新的思路。

十一学校尊重每一个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为他们创设帮助他们“奔跑”的“跑道”,努力让课程的价值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身上显现的更加明显。

于是,原来铁板一块的国家基础型课程,现在被老师们开发出了不同层级,供学生来选择;原来大统一的班级课表,由每个学生一张独特的课表来替代;原来学生坐班,教师走班的教学形态,变换为教师固定在学科教室,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当大量的学习时空交由学生来进行选择的时候,教育的活力就迸发出来了。

《学校转型》读后感

《学校转型》读后感

《学校转型》读后感寒假里,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学校发的《学校转型》,这本书是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今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教育理念转换的实在是太慢了。

幸好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能够紧跟教育发展的新需要,作出自己应有的转变。

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

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

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

李希贵校长和他的团队,历时多年,精耕细作地进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改革,带来了学校生态的全面转型,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成为了可能,也让每一位教师在这场变革中找到了更深层次的责任和更崇高的使命。

这本书展现了十一学校这场以课程改革为引领的学校转型的方方面面。

在书中,我能感受到改革者的坚定信念和胆识魄力,能体会到改革的酸甜苦辣和坎坷曲折,更能分享到改革中的思考、智慧、创意和感动,同时也在这本书中获得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启发。

有学者经过调查提出,教师成长是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逐渐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

教师实践知识和智慧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从初任教职时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匮乏,到从教后对教学应对策略的探求,实践知识和智慧逐渐丰富,并随着专业知识和智慧发展缓慢而步入“高原期”,通过采取适时而有效的措施,实现知识与智慧的持续增长。

在战略改进领域提到“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实际上,课程结构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专业化教师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教师教育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培养模式,实行课程结构样态转换。

北京十一学校改革记

北京十一学校改革记

北京十一学校改革记取消行政班、推行走班制,建立学科教室,取消班主任,实施咨询师和教育顾问制度,设立大学先修课程、自修课程、枣林村书院……这里的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开办‚银行‛、广告公司、咖啡馆、书店,组织、导演自己的戏剧节,主持食堂饭菜质量评测……这里的学生百花齐放:有学霸,更有营销强手、动漫奇人、卡丁车高手……这里的校园别具一格:教师从容,学生自信,落落大方是他们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

这一切,从何而来?记者深入北京市十一学校,研读她的不一样。

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独一无二的课程表课程,是选择的。

当选择成为校园主题词时,思考便成为常态,每一位学生都无法回避9:43,十一学校高二学生陈天泽走在通往数学教室的路上。

课间,奔向不同楼层的学科教室,‚行走‛成为学生最鲜明的动作。

‚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这样写明。

独特的走班制,正是源于对课堂低效的反思。

学校意识到:统一的课程无法满足不同个性的不同需求,必须因材施教,进行多元课程体系的开发。

2011年,分级分类课程、走班选课在十一学校高一年级全面实施,现在已在全校推广。

这是一个独特的课程体系,不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00多门选修课,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商学与经济学、综合实践等9个领域。

33门职业考察课程,涵盖金融、经济、信息技术、法律、医疗等门类。

对于语文、数学等‚必修课‛,学生可根据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选择不同层级的课程。

比如数学由易到难分为1至5等,最易的数学1适合今后大学里读文科专业的学生选修,数学2、3是针对高考理科的课程,数学4是竞赛班的课程,最难的数学5,是大学先修课。

班级统一授课消失了: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独一无二的课程表。

然而,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和给学生安排课程完全是两个概念。

‚毫不夸张地说,我一开始是用脚趾头选的课,不考虑自己的情况,结果碰得头破血流。

追寻教育本质 创新育人模式——北京十一学校改革纪实

追寻教育本质 创新育人模式——北京十一学校改革纪实
经历 ……我 也知道 了 , 有那样一个 灵魂 , 是为镁 光 教 室 , 任课教师常驻教室 , 学生走班 上课 。
灯 而存在 的。”
校课程研究 院院长秦 建云说 , 开设不 同的课程 , 就
走班 上课 后 , 行 政班 和班 主任 消失 了, 学 校呈
课 程一词源于拉 丁语 , 原意是“ 跑道 ” 。十一 学 现 出另一 种生态 。
在学校举行 的泼水节上 , 学生们尽情玩耍
性格 内向的女生 , 正 是选修 了戏剧课《 雷雨》 , 并 在
剧 中扮演 了女主 角繁 漪 ,让她对 自己有 了全新 的
学生 自主选 课后 ,同一个班里 的学生课 程安
认识 。 这 名一直 以为 自己没有 艺术细胞 的学生说 : 排 千差万别 ,固定 的班级授课 制 已无 法容纳 变化 “ 这 已经不 是一 门选修课 , 或许 是一场命 中注定 的 了的课程 。 于是 , 学校索性将所有教 室改造 成学科
以用盈余设 立奖学金。 这位在 中学教师 、 班主任 、 教导主任 、 校长 、 县 当全 国大 部分 中学生 每天 在 同一 间 教 室上 市教 育 局长 等 多个 岗位历 练 了大半 辈 子 的 教育 课, 拿 着全班 一样 的课 表时 , 有 一所 学校 的学 生 , 人, 决 心让“ 创造适 合每名学生的教育” 成为现实 。 课 间穿梭在 没有班级 和班 主任 的校 园 ,奔向 自己 所选课程 的教室。 从2 0 0 9年 开始 , 十一 学校开始 对现有 的 国家 课程 、 地方课程 、 学校 课程进行 整合 , 通过 分层 、 分
当全 国大部分 中学生每天在学 校 的每 一分钟 类设计 , 开发 出近 3 0 0门学科课程供学生选择 。
都被 他人安排好 时 , 有一所学校 的学生 , 不 仅能够

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范文

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范文

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范文北京市十一学校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1952年在周恩来、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建立,聂荣臻元帅用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

关于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有哪些呢?下面整理了关于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供你参考。

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篇一七月下旬,学校组织了我们向北京十一学校学习的培训活动。

为期五天的学习,我们收获良多。

我深刻地感受到这所学校的魅力以及时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的教育模式也十分值得我们去借鉴、吸收、消化、应用。

近几年来,北京市十一学校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与升学的和谐发展之路,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并创造了优秀的办学业绩。

北京市十一学校成立于1952年,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聂荣臻元帅用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

学校占地234亩,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是一所拥有初高中的完全优质中学。

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

2014年2月27日,教育部第一次在高中校园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国介绍和推广该校高中课程改革和创新育人模式的经验。

第一天的学习是从十一学校主管课程改革的副校长秦建云主讲《从问题出发构建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课程体系》开始的。

他从目前的教育现状的几点问题出发,谈及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他还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评价、课堂教育形式、课堂教学环境等五方面讲述了具体变革的尺度和相应措施。

我的之前的教学理念受到了彻底的颠覆。

的确学生是学出来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潜意识和暗藏能量,适宜学生个体需求让兴趣指引、增强责任、磨练意志,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

一上午三个多小时的报告,秦校长滔滔不绝,有理有据,幽默风趣,深深地感染了所有学员,也使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作用和教学理念。

秦校长说,教育改革可以先从学校中容易、切实可行、学生最迫切的方面开始。

《学校转型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学校转型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用多把尺子激励教师
以标准化提升工作的 规范与效率
伍 学校转型的策略选择
01
调整结构是 学校转型的 有效杠杆
02
鼓励先进, 允许落后
03
校长要走在 改革队伍的 中间
04
让变革最大 程度发生在 “民间”
06
有了感情再 变革
05
不破不立与 先立后破
先开枪, 再瞄准
在变革中发现可分 配的利益
处理好“收”和 “放”的关系
4
立德树人, 人 人都是班主任
5 提供每位教师
可选择的专业 发展课程
肆 组织转型:从“管理”到“领 导”
明确愿景, 实现价值 领导
建立师生导向的扁平 模式
形成行政力量与学术 力量各司其职的组织 结构
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 自己的CEO
让大量的问题在沟通、 对话、协商中解决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 得到激励
04
实施大小学 段
06
编写标准细 目, 让课程 标准真正成 为教与学...
05
全面实施选 课走班
让资源服务于学生的 学习
让课堂成为学生与教 师、资源和环境互动
的舞...
建立评价与诊断平台 让学校步入“云端”
叁 教师转型: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1
在痛苦中蜕变
2
创造属于教室 的力量
3 个别化, 启动
每一位学生的 内动力
03
叁 教师转型:为学生 的成长服务
04
肆 组织转型:从“管 理”到“领导”
05
伍 学校转型的策略选 择
06 陆 转型后的学校生态
目录
07 柒 挑战与展望
09 后记
08 主要参考文献
从现代普通高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惑出发,面对育人模式的统一性、标准化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需求和 多向成才之间的矛盾,立足现代普通高中的定位和使命,从课程变革入手,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转型,从而 构建一种新的育人模式。本书对新的育人模式下的文化、课程、管理、实施策略和技术等主要构成要素进行逐篇 分解,阐述这些要素在新的模式下的形态和运行方式,这些要素与整体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这些要素的思考、 认识,尤其是分析在学校转型过程中,这些要素与以往育人模式下的不同和本质特点,以期呈现一个鲜活的育人 模式的模型,期待对每一位怀揣“教育梦想”的有志之士和学校一些探索的启迪和思考。

《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读后感

《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读后感

《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读后感近期读了《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这本书,受益很多,这本书中可谓字字珠玑,给我们在素质教育的发展道路上打开通行成功的一扇大门!于我启示颇多:启示之一,去功利化,追求分数以外更重要的东西。

把激发人的潜能和人的内在发展作为学校第一要务。

传统教育之所以学生不喜欢,是学生没有把“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真正作为自己的事情”,其学习的动力都是来自外部。

本质上的追求分数的教育就是一种功利化气息特别严重的教育,分数高了,学校声誉可能就好,生源可能就会充足,校长、教师的奖金就高,但是最核心的问题使学生们并不喜欢这种看似成功的标准与教育方式。

而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发现人的真善美,让人的真善美的本性充分的展示,以及让这些最珍贵的真善美为自己和别人带来积极的暗示和影响。

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个人的学识品德以及责任意识都有良性的成长。

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感受到十一学校对激发学生真善美的渴望,对学生是真正的的尊重,还有那些对学生充满耐心的等待、对学生充满智慧的引导的案例。

比如p7“咖啡厅董事长”,p8-9的“金思维奖学金”,p18“学生自由入会场”和“打扫教室卫生的课程机制”,p23“海洋星空基金会”等等,这些教育案例个人认为最成功的就是让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这些方式又是最贴近社会和生活的,这些案例本身是学科成绩以外的东西,但却应该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东西,很显然我们诸多学校忽略了这最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这些也恰恰说明了十一学校注重教育本源以及本质、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

这是该校教改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其改革呈显出一派生机的关键。

(此段引自《光明日报》的评论)启示之二,课程意识强。

在本书的七个章节中,从p36-116,总共80页的篇幅,都是在说课程。

在《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总结带建校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的历史经验,其中之一就是课程。

在战略改进领域提到“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走进北京十一学校 探寻名校改革启示录

走进北京十一学校 探寻名校改革启示录

与世界的对接搭建着多重平台。
启示三
崇尚选择——选择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题, 也成为导引学生未来生存的不二法则。
选择性是生命成长具有的特点之一,李希贵校长 有一句很经典而耐人寻思的话:“一切,看你如何选 择。”在北京十一学校,“选择”可谓是校园文化中的 重要词汇之一。无处不在的选择成为学生每天、甚至 每时必须做出的行动。
念,与大家达成文化认同,从而在思想上占据了主 动,也打破了一个外来校长推动改革执行的坚冰。
我们还发现,十一学校更多地依托纲领文件实现 管理而更少地制定常规管理制度。很多人都知道十一 学校有一个“学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即 《北京市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它不仅是在学校层面对教育规 划纲要精神的落实与解读,更是最近几年以李希贵校 长为首的全体“十一”人在继承学校原有文化与价值 观的基础上,对学校发展的深度思考与长远谋划。它 既不同于常规的学校发展规划,也不同于普通的师生 员工的行为守则。它更强调在文化层面上,表达全体 成员的价值追求、共同愿景与行为规范,为构建学校 机制、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等提供引领。学校在年级管 理、学校工会组织等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是紧紧围绕行 动纲领来推进,每年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允许大家 自由阐述观点,不断完善纲领文件。在学校管理中还 吸纳家长参与食堂管理,图书馆管理等事宜,甚至可 以参加校务会议。
通过亲历,我们还体会到,十一学校更多地选择 开放性的多元文化观而更少地限定趋同价值。十一学 校国际部有许多外聘教师,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各不 相同,所以在学校举办的一些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中, 很多时候与外来文化有冲突,如一向严谨、讲求身份 的英国教师不爱与学生一起在泼水节中活动,有的哈 佛大学毕业的优秀教师特别低调,不爱与学生互动等 等。在这样的时候,学校是选择融合、接纳,和谐共 生。它不像一所中学,更像一所大学,大有新文化运 动时期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著称的北京大学 的学府气息。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教育模式学习心得二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教育模式学习心得二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教育模式学习心得峡山区王家庄街道赵戈小学张祥焱北京十一学校是北京海淀区的著名中学,与高校和高级教育行政部门联系紧密。

听培训者说,高考不能取消,而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今后高考一定是越来越简单,今年北大、清华招收了一大批因刻苦、努力学习而赢得高考的女生,这令他们很苦恼,所以下一年他们会扩大自主招生名额(据说30﹪),降低统招比例,这也符合教育行政部门敦促高校招生改革的目的。

前天会议上,校长提到对竞赛、自主招生的重视,可见是多么有预见。

十一学校课程体系院长秦建云老师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经历了各种“不舒服”,这使他萌生了“学科教室”的想法,并且因为面临与我们现在一样的行政班的困惑而实行学科分层、走班制。

我认为按总分分层的教学比不分层效率高,而按学科分层又比按总分分层效率高。

以物理教学为例,他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针对文史、体育、艺术类学生,第二个层次,针对参加高考的学生,第三个层次,针对参加竞赛、自主招生的学生课程。

十一学校花了很大的物力、人力编写了三类教材,其中针对第三个层次学生设置的课程名叫大学物理先修课程。

我带了三本物理教材,内容里确实渗透了自主招生、竞赛的相关内容,而且是非常自然的渗透。

这样的改革,使得高考与竞赛、自主招生考试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学生选课参照老师建议而自主选择,此项举措提高了课堂效率,提升了学校学科性人才的培养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十一学校每个年级有四百多人,和我们实验班人数相当。

他们有成熟的选课体系和评价机制,我看到十一学校老师的谦和、敬业而又有创造性。

我听了四节物理课,只能用一个词总结,那就是“震撼”。

十一学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渴望探究知识的精神让我惊叹。

原来老师和学生都是可以这样地生活,他们可以时刻感受着创造带给人的幸福感。

这种分层切实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他们的这种改革是成功的,无论是高考、竞赛、自主招生还是国际上其他招生都成绩显著。

读后感

读后感

读《中国教育寻变》有感刘晓敏办一所让孩子们喜欢的学校,让他们每天满怀期待地想走近校园,和老师、同学互动交流,切磋共学,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梦想。

在北京十一学校,师生们经过5年的努力,演绎了一段让梦想成真的传奇。

几年来,李建平深入十一学校,亲身经历了学校、教师、学生在思想观念、管理转型、课程建设、教学流程再造、自主学习、教学评价等方面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并凝聚成《中国教育寻变》一书。

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一件件感人的故事,再现了十一学校凤凰涅槃般的转型过程。

自由——教育本质的回归吕型伟先生说:“理想的教育是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要实现这样的教育,有两件事很关键:一是要给教师充分的专业自主权;二是给学生可以选择的自由。

这两件事情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其实都是很难做到的。

影响学校发展的深层次因素有两个:一是升学主义。

对分数、对名次的追求,在今天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就拿初中来说吧,为了学校在中考中有好的成绩,不少学校在中考前劝说那些学业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让他们放弃中考。

学校之间暗地里也互相比拼,看谁动员的学生多。

一些教师因为“成功”动员走一名学生而欢欣鼓舞。

凡是和升学挂钩的事情,学校都非常认真,精益求精;凡是和升学无关的事情,学校就掏掏浆糊,得过且过。

二是管理主义。

一刀切的管理要求、口号式的教育方式、下指标的职称评定、等第制的学习评价、长官式的管理理念……都是管理主义的直接体现。

管理主义的着眼点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尽量学到、得到最好的东西,而是为了将他们划分等级;不是为了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自己心爱的事业中去,而是为了让他们沦为考试或者管理的机器。

要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就要承认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发展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不能用相同的教育供给来应对孩子们之间各不相同的差异和需求,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同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十一学校从尊重孩子的差异、呵护孩子的天性出发,启动了这场艰难的转型。

发现树木 拥有森林

发现树木  拥有森林

发现树木拥有森林——读《学校转型》的思考近日,读到一则《弃北大读技校自定别样人生》的新闻。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学生周浩,2011年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

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

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

(《中国青年报》2014年11月17日第11版)一石激起干层浪。

这则新闻,很快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这样的事件,学校教育怎样才能尽最大可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如何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尽早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联想到这一学期鄞州区教育局推荐的《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一书的阅读。

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学生在十一学校的学习中,发现了自己兴趣爱好,并发挥了自己的天赋,如愿以偿地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专业学习。

十一学校2012届毕业生王珑正,这位学生在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到十一学校时,画了一张骆家辉的全家照送给他。

这名学生不喜欢数学、物理、化学,就是喜欢画画,—直因与家长期望不同而成为一名叛逆者。

在离高考还有1000天时,他发现了问题:长期挣扎在考试的泥潭里,没有选择,没有自由,被太多唯一的观点灌输着,越发感到自己变成了一架没有自我的机器。

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他得到了位于音美楼六层的画室的两张桌子,并把它们布置成自己的工作室。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他被全世界最顶尖的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录取。

(《学校转型》第20页)这样的事例进一步激发我的思考:我们的教育价值到底体在哪里?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何在呢?当下的教育,“我们越来越敬业,成绩越来越辉煌,却越来越不受社会尊重,因为我们关注目标,而不是目的;学生学的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但与社会需求越来越远,因为传统的育人模式并不鼓励学生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为自我;备课越来越精,教材越来越熟,可师生却越来越失去激情,因为没有自我的学生就不会有独立思想带给教学以挑战。

【2018-2019】学校转型读后感-范文模板 (6页)

【2018-2019】学校转型读后感-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一:《学校转型》读后感《学校转型》读后感寒假里,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学校发的《学校转型》,这本书是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今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教育理念转换的实在是太慢了。

幸好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能够紧跟教育发展的新需要,作出自己应有的转变。

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

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

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

李希贵校长和他的团队,历时多年,精耕细作地进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改革,带来了学校生态的全面转型,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成为了可能,也让每一位教师在这场变革中找到了更深层次的责任和更崇高的使命。

这本书展现了十一学校这场以课程改革为引领的学校转型的方方面面。

在书中,我能感受到改革者的坚定信念和胆识魄力,能体会到改革的酸甜苦辣和坎坷曲折,更能分享到改革中的思考、智慧、创意和感动,同时也在这本书中获得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启发。

有学者经过调查提出,教师成长是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逐渐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

教师实践知识和智慧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从初任教职时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匮乏,到从教后对教学应对策略的探求,实践知识和智慧逐渐丰富,并随着专业知识和智慧发展缓慢而步入“高原期”,通过采取适时而有效的措施,实现知识与智慧的持续增长。

在战略改进领域提到“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参考文档】大学的转型读书笔记-范文word版 (11页)

【参考文档】大学的转型读书笔记-范文word版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大学的转型读书笔记篇一:《学校转型》读后感《学校转型》读后感寒假里,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学校发的《学校转型》,这本书是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今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教育理念转换的实在是太慢了。

幸好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能够紧跟教育发展的新需要,作出自己应有的转变。

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

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

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

李希贵校长和他的团队,历时多年,精耕细作地进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改革,带来了学校生态的全面转型,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成为了可能,也让每一位教师在这场变革中找到了更深层次的责任和更崇高的使命。

这本书展现了十一学校这场以课程改革为引领的学校转型的方方面面。

在书中,我能感受到改革者的坚定信念和胆识魄力,能体会到改革的酸甜苦辣和坎坷曲折,更能分享到改革中的思考、智慧、创意和感动,同时也在这本书中获得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启发。

有学者经过调查提出,教师成长是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逐渐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

教师实践知识和智慧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从初任教职时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匮乏,到从教后对教学应对策略的探求,实践知识和智慧逐渐丰富,并随着专业知识和智慧发展缓慢而步入“高原期”,通过采取适时而有效的措施,实现知识与智慧的持续增长。

在战略改进领域提到“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学校转型读后感

学校转型读后感

学校转型读后感学校转型读后感范文近期读了《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这本书,受益很多。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关乎学生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全面诠释了该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变革和活力,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人深思。

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独树一帜,抓住了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定位于育人层面的改革,着力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尊重个性发展、尊重生命成长,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追求并回归了教育的本真。

一、定位培育人、造就人的办学目标目标是一切行为的指南,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

在北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明确了北十一学校的育人目标是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这是何等的胆略和气魄呀!我想,谁看到都会热血沸腾、激情迸发,必当引发男儿当自强、巾帼须奋进的豪情壮志。

学校育人目标的具体内容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确立远大目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诚信做人,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强化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

从奋斗目标、做人之本和生存之道三个层面概述了学校培育人的方向和宗旨,阐释了教育的真实内涵和真正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教育本质、本源,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

二、树立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李希贵校长提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学校的教育教学始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读书笔记 读《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后感[学习资料]

读书笔记 读《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后感[学习资料]

读书笔记读《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后感1.点亮心灯,理念先转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在谈及什么是好的教育时,他说“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感动,而非灌输知识的手段,学生是教育者试图点亮的一盏灯,而不是去注满水的一只杯子。

”李希贵校长在此书中也说“教育的另一种诠释是发现和唤醒”,无怪乎他在书中的第一章就谈了“教育的价值选择: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的话题。

育人理念陈旧模糊,学校就不可能真正转型。

从书中随处可见的“育人目标”、“学生提案”、“学生自我负责教育机制”、“校园机会榜”、“校长奖学金”、“咖啡厅董事长”等可知,学校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大舞台。

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北京十一学校已初步形成了相互作用、和谐共生的校园生态。

有了适切的育人理念,才能制定出准确的育人目标,由此才会选择最优的育人策略,最终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

那么学校转型,应从理念转型起始,吸收、沉淀、论证、归纳,扎扎实实走好第一步。

2.成为自己,关键在课程十一中学构建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满足全部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成为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课程的构建,又以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重中之重,通过重组、补充、取舍、替换、拓展和调整等策略对课程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也更契合学校的育人目标。

崔永元曾说:“让孩子们觉得学校是他们的,我认为这件事太重要了。

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这样,当孩子们在学校时认为学校是他们的,当他们走上社会时,他们才会觉得国家是他们的,才会真正做到‘匹夫有责’,否则他们永远只是旁观者。

”人之所以喜欢一件事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源自于自我的认同和选择。

十一学校努力让课程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仅数学就有九个层面的课程可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志远意诚、行圆思方”设置的综合实践课程充满自主性和选择性,真正能够启动学生发展的内动力。

正如李希贵所说:“所有的选择,都因为我们的立场。

北京十一学校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实践二:走班选课背景下年级管理方式的变革资料

北京十一学校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实践二:走班选课背景下年级管理方式的变革资料

北京十一学校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实践〔二〕:走班选课背景下年级治理方式的变革全面的选课走班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对一直以来的行政班〔班主任〕治理模式提由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行政班模式下,学生的组织形式是静止的, 通常以行政班为单位形成一个集体,班主任承当着这个集体的主要治理责任,教育与治理大多通过集体教育原那么进行.经过多年的探索,教师们对于班级治理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与方法.而在选课走班的背景下,由于选课不同,学生分散在不同的教室里£政班形同虚设,到处抓不着学生,责任无法落实,班主任焦虑难耐.每一节课、每一个时段,每一位学生都处于变动中,流动中的学生如何治理面对拥有课程选择权的学生,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才是适切和有效的这都要求传统的班级治理方式作由相应的变革.一、探索“分布式领导〞治理模式〞分布式领导〞是20世纪末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澳等国家兴起的学校领导改革模式,它是相对于以个人为中央的集权式领导提由的不同领导方式,是根据治理任务特点和组织成员水平,由组织内的多个成员共同承当和动态更替领导角色的集体领导模式,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 第一,领导角色由多个组织成员共同承当.年级主任不再负责所有年级的事 ,每个不同的工程由不同的教师领导,大家都是领导者,而不是治理者.第二, 领导角色的更替主要依据的是任务的特点和成员水平的匹配程度,谁能干就让谁领导.第三,领导角色是动态更替的. 分布式领导岗位都是根据需要灵活设立的,由于学生在成长,学生在变化,治理也必须变化.学校实施分布式领导的指导思想是发挥团队成员个性特长,为整体效劳;提供多元平台,成就教师事业;提升团队的治理效能. 师生共同梳理取消行政班后的年级治理事务,设立了导师、咨询师、教育参谋、课程治理〔选课排课〕、诊断与评价、小学段与研究性学习、常规及自习管理、自主治理学院、由国课程治理等9个工程组,每个工程组由1位工程主管和1〜9位成员组成,各个工程组均由该年级的任课教师担任.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各个工程组的工作职责和流程.例如,导师的责任是“人生引导、心理疏导、学业指导〞.咨询师的责任是引导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引导学生制订适合其自主开展的学习规划与生涯规划;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调整心态、调节情绪.教育参谋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他律到自律,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小学段工程组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养成规划意识和习惯,提升用规划引领和催促自己学习行为的水平.常规和自习治理工程组的责任是催促学生养成规那么意识和公共意识,培养学生约束自己行为的水平. 课程治理工程组效劳于学生的自主选课和课程调整.自主治理学院那么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特长发挥搭建一个个的平台……各个分布式领导工程组独立开展工作,每一个工程的主管就是该年级在这个领域中的最高领导.每个工程组的主管与年级主任在一起组成年级委员会,为工程组的各项教育和治理事务提供效劳和支持.分布式领导让每个人都真正拥有自己的大脑,从操作执行者转变为智慧决策的治理者,这对于学校这种知识、智力密集型组织尤为适用.这种组织生态的分布式领导,有助于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它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也不是自下而上的自然生成,而是扁平化的以工程、主题、任务为主线,以体验一反思一分享一合作为常态,通过各自真实体验后碰撞而产生的富有创造性和张力的治理模式,其优势在于弥合边界,链接生长.二、从分布式领导到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经过一轮的实践探索,学校逐步建立起一套与选课走班相适应的分布式领导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治理的变革也在不断深化,学校在高中取消了固定导师,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者,都是学生的导师.每一位任课教师既是自己学科教室的领导者,也是教学班的治理者;任课教师从单纯的教学责任走上了教育的前台,进入这间教室、这个教学班的每一位学生及每一位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归这位教师领导和治理.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像过去的班主任那样把学生看住、管死,更多的是一对一的沟通、协商、咨询、效劳.教师从过去“警察〞“看守〞“门岗〞的角色中退出来开始找回教书育人的感觉. 期末评语学生愿意让哪位教师写就可以选哪位教师;小学段自习,学生可以提前在网上选择自己信任的教师,请他指导自己的规划.从班主任到导师,到全员育人,实质上就是治理往后退,教育的力量真正显示由来,是从治理与限制走向陪伴与引领.这里面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对荣耀与梦想的追求,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希望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育的作用,正是要通过提供选择性的课程,使学生发现自己能够最优秀的地方 ,激发其内在的动力机制,让学生沿着自己最优秀的领域去开展最好的自己.每个教师都在体验、发现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领导风格,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发现合作的力量,由此必然生发生相信学生的力量,进而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己最强的大脑.在年级治理模式的变革中,分布式领导不是建立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完善,而仅仅是在选课走班背景下年级治理模式变革的一个过渡. 随着学生自主治理意识和水平的提升随着每一位教师教育责任的觉醒,其规模将逐步减小,向回归教育本质的方向开展,给学生更自由的空间,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自己的治理者,每一位教师都肩负起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 2021年第一期,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课程,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构建分层、分类、综合、特需地课程体系;设置职业考察课程,让学生思考未来人生;开设丰富多彩地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地兴趣爱好得到滋养;……
.校园机会榜
将学校日常管理中一部分学生可以承担地工作,在校园内发布,公开向学生提供工作机会;学生自主申报,遇到有较多学生选择同一项工作时,则采取公开竞标地方式决定人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学生提案
每个月从学生中征集提案,校委会每个月有一次会议研讨学生地提案,并且请学生到校委会亲自阐述自己地主张.从好地提案中评选“金思维”奖,奖励能够提出独特想法和创新思路地学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校长奖学金
表彰那些有想法、有创意,愿意通过自己地努力为他人、学校和社会做出有益行动地学生. .学生自我负责教育机制
通过选课走班、职业考察课程、校外实践体验等,让每一个学生逐渐明晰自己外来地发展方向;取消行政班,实施以咨询、服务、指导为职责,以一对一地对话为主要方式地咨询师制;实施“学生基本行为规范评价体系”地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设每一个学生地综合信息平台和个性化地学业成绩诊断分析平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科教室,编写各学科课程指南、读本和课程标准细目等学习资源,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支持系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育人目标
育人目标地确立,要经历“我们想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地理性思考和全体教职工地参与,是在学校深厚文化传统地根基上长出来地.它需要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地支撑,它要跟学校地各项工作发生密切关系,尤其是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日常地教育教学行为之中.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分层、分类、综合、特需地课程体系
()分层设计
对数学、科学领域地学科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层设计.由于其自身有着严密地逻辑体系和学科思想,决定学生在这些学科地学习上通常表现为难易程度地不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分类设计
对语言与文学领域课程根据学生需要进行分类设计.语文和外语学科按照“基础必修课程补弱类自选课程提升类自选课程”设置.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对人文与社会领域课程根据学生是否参加高考进行分类设计.对不参加高考地理工方向学生,以“话题”或专题式资料查阅、整理、讨论、辩论等为主要实施方式,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历史地分析问题,从多角度看问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对技术、体育课程根据学生兴趣、特长进行分类设计.
综合设计
主要是音乐与美术两个学科,通过综合艺术课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特定地艺术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得到一定地审美能力训练,加深对艺术地理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特需设计
给有特殊需求地学生提供独特地课程设置,如实行“一生一案”地书院课程、实施一对一辅导地援助课程等.梳理全面加个性地综合实践课程体系,落实“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地育人目标,形成以学生个性实施为特征地全面、可选择地综合课程体系——类课程(分“志远”“意
诚”“思方”“行圆”四个领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学科教室
按照学科、课程特点和要求布置,彰显出各个学科地学科文化,具有一种无形地教育力量.学科教室既是学生上课、自习地地方,也是教师备课、办公和答疑地地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课程标准细目
对课程标准表述具体,可操作、可量化,按照学生能够达到地不同程度分级设计.
学习资源系统建设
学习资源是一套系统,包括各科课程指南、学习读本、课程标准细目、自学检测练习和阶段诊断试题库.
教师发展课程
从目标推动、经验分享、问题解决、教研活动和亮点推介几个方面对传统地校本教研和培训活动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依据学校正在进行地课程改革需求,增加了课程建设方面地教师发展课程,逐步形成了大类、个领域、门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教师
在学校里设置图书馆馆长、科技馆馆长、艺术馆馆长、教育家书院院长等职务,让优秀教师承担一定地管理任务.学科教室和职业考察课程有教师负责,给教师一个施展才能地平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评优机制
改革“三好学生”单一标准地评选机制,出台了“卓越学生”、“优秀学生”和“专项优异学生”地评选办法,评选标准从学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技能课程三个方面综合评定,每个项目不受名额地限制.评选流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地学分获得情况自主申报,再由学校认定颁奖.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教师激励机制
把检查与评价分开,淡化和慎用评价,把检查引导为诊断.创造各种机会,运用多种方式,发现并展示每个人地闪光点,促使其自觉、持久而稳定地提高工作绩效.设置多种展示平台,每月举办一次“月度人物”推荐,设置青年才俊展示窗口.让每位教职工在合适地岗位上发挥和展示特长.设置各项奖励办法,让教师地才能和工作得到充分认可.通过媒体和社会活动,将优秀教师推向社会和大众,突出自我实现价值.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主要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三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