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第二章第一节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2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2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_测试题一、选择题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图,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A.位移B.速度tC.加快度D.行程O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 ,经过 2 s 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 2 s 内,物体的加快度和均匀速度分别为()A.加快度为 0;均匀速度为 10 m/s ,与初速度同向B.加快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同向;均匀速度为0C.加快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反向;均匀速度为0D.加快度大小为10 m/s 2,均匀速度为10 m/s ,两者都与初速度反向3.物体做匀加快直线运动,其加快度的大小为 2 m/s 2,那么,在任一秒内()A.物体的加快度必定等于物体速度的 2 倍B.物体的初速度必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 2 m/sC.物体的末速度必定比初速度大2 m/s D.物体的末速度必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 2 m/s4.以v0 =12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忽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以 a =-6 m/s 2 的加快度持续行进,则刹车后 ()A. 3 s 内的位移是 12 m B. 3 s 内的位移是 9 mC. 1 s 末速度的大小是 6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是 6 m/s5.一个物体以v0= 16 m/s 的初速度冲上一圆滑斜面,加快度的大小为8 m/s 2,冲上最高点以后,又以同样的加速度往回运动。

则 ()A. 1 s 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B. 3 s 末的速度为零C. 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 D. 3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6.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涨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涨阶段同样的加快度匀加快落回地面。

图中可大概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v v v vO O O Ot t t tA B C D7 .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快直线运动,第 1 s内的位移大小为 5 m,则该物体()A. 3 s内位移大小为B.第内位移大小为C. 1 s末速度的大小为 5 m/s D. 3 s末速度的大小为30 m/s8.将自由落体运分红相等的 4 段,物体通最后 1 段着落的高度56 m,那么物体着落的第 1 段所着落的高度()A. 3.5 m B. 7 m C. 8 m D.16 m9.一沿笔挺的公路匀加快行的汽,路旁两根相距50 m的杆共用5s ,它第二根杆的速度 15 m/s ,第一根杆的速度()A. 2 m/s B.10 m/s C.2.5 m/s D.5 m/s10.两木自左向右运,用高速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下木每次曝光的地点,如所示,两次曝光的隔是相等的,由可知()A.上木做加快运,下木做匀速运B.上木在刻t 2与下木在刻t 5速度同样C.在刻t 2以及刻 t 5,上木的均匀速度与下木均匀速度同样D.在刻t 1瞬两木速度同样t1t2t3t4t5t6t7t1t2t3t4t5t6t7二、填空及11.从静止开始做匀加快直运的物体,第 1 s 内的位移是4 m,物体第 1 s 末的速度大小是m/s,运的加快度大小是m/s2,第 2 s内的位移是m。

(完整word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含答案)

(完整word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1.(多选)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向东,大小为5m/s;经过2s,速度变为向西,大小为11m/s。

关于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x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16m B.x=6mC.方向向西 D.方向向东2.(多选)如图所示,物体A、B由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

他们运动的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A.物体A、B在4s末相遇B.物体A、B在2s末相遇C.物体A、B在4s末的速度大小相等D.物体A、B在2s末的速度大小相等3.(单选)一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从下落开始计时,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则物体在第5s内的位移为A.10m B.125m C.45m D.80m4.(单选)下列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物体质量越大,下落越快B.自由落体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C.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D.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度不断变化的加速运动5.甲、乙两物体,甲从20m高处自由落下,1s后乙从10m高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

在两物体落地之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一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同 B.两物体从起点各自下落1m时的速度是相同的C.两物体同时落地 D.落地前,甲和乙的高度之差保持不变6.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

如图所示,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象中,直线a、b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的运动情况。

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移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0~10 s内,两车逐渐靠近 B.在5~15 s内,两车的位移相等C.在t=10 s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 D.在10~20 s内,两车逐渐远离7.如图所示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由此可得到的正确结论是A. 物体在第1 s内的加速度大小是8m/s2B. 物体在第2s末的速度大小是8m/sC. 物体在第3s内的位移大小是8mD. 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比后4s内的平均速度大8.以10m/s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因故紧急关闭发动机,之后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减速滑行了一段距离,其加速度大小为2m/s2。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第二章第1节.docx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第二章第1节.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桑水制作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为了研究小车的速度随________变化的规律,需要把__________固定在长木板上,把________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________的后面.把小车停在________打点计时器的位置.2.下列所给的器材中,“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所需的器材有____________,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还缺少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____.①打点计时器②天平③低压直流电源④细绳⑤纸带⑥小车⑦钩码⑧秒表⑨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3.在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最______的,为了便于测量,舍掉______一些____________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当做__________.4.在绘制速度—时间(v-t)图象时,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的点并不都分布在一条曲线(包括直线)上,画曲线(或直线)时,应当使不落在曲线(或直线)上的点____________地分布在曲线(或直线)的两侧.5.下表是某同学实验获得的数据,请根据表中的v、t数据在坐标系(如图1所示)中描点,并观察思考,找出这些点的分布规律.位置 A B C D E F G时间(s)00.10.20.30.40.50.6v/(m·s-1)0.380.630.88 1.11 1.38 1.62 1.90图1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念规律练】知识点一实验的操作1.在做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给你以下器材:打点计时器、电池组、纸带、复写纸、停表、天平(带砝码)、小车、钩码、细绳、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其中不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需要增添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按照实验进行的先后顺序,将下列步骤的代号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__.A.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的后面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没有滑轮的一端,并连好电路C.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复做两次D.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E.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F.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边吊着合适的钩码G.断开电源,取下纸带知识点二实验数据的处理3.图2是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运动规律时得到的一段纸带,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物体在AB段、BC段、CD段和DE段的平均速度大小,判断物体运动的性质.图24.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交流电源频率为50 Hz.图3是某次实验的纸带,舍去前面比较密集的点,从0点开始计数,每隔4个连续点取1个计数点,标以1、2、3、…那么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为________ s,各计数点与0计数点之间的距离依次为x1=3.0 cm、x2=7.5 cm、x3=13.5 cm,则物体通过计数点1的速度v1=________ m/s,通过计数点2的速度v2=________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__ m/s2.图3【方法技巧练】一、实验的操作技巧5.关于“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操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长木板不能侧向倾斜,也不能一端高一端低B.在释放小车前,小车应紧靠在打点计时器处C.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开始打点后再释放小车D.要在小车到达定滑轮前使小车停止运动6.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为了减小测量小车运动加速度时的误差,下列措施中哪些是有益的( )A.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一些B.适当增加挂在细绳下的钩码的个数C.在同样条件下打出多条纸带,选其中一条最理想的进行测量和计算D.舍去纸带上比较密集的点,然后选取计数点,进行计算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7.如图4所示,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0 s,其中x1=7.05 cm,x2=7.68 cm、x3=8.33 cm、x4=8.95 cm、x5=9.61 cm,x6=10.26 cm.图4(1)求计数点3处的瞬时速度的大小.(2)作出小车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求小车运动的加速度.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长木板一定要水平摆放,不能一端高一端低B.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不必估读C.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D.作v-t图象时,所描曲线必须经过每一个点2.本实验中,关于计数点间时间间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0 sB.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8 sC.每隔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0 sD.每隔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8 sE.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0 s3.运动小车拖动的纸带经过打点计时器后,在纸带上留下的点中有6个连续清晰的点,测出这6个点的第1点到第6点的距离为18 cm ,则( ) A .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0.03 m/s B .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5 m/s C .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8 m/s D .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80 m/s4.关于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打点计时器应固定在长木板上,且靠近滑轮的一端 B .开始实验时小车应放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一端 C .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 D .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越多越好5.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得到如图5所示的纸带,其中A 、B 、C 、D 、E 、F 、G 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x 1、x 2、x 3、x 4、x 5、x 6分别为AB 、BC 、CD 、DE 、EF 、FG 间的位移,下列可用来计算打D 点时小车速度的表达式是( )图5A.x 3+x 4T B.x 3+x 42T C.x 2+x 3+x 4+x 54T D.x 1+x 62T6.在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关于作v -t 图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要确定了v -t 图象中的两点,就可以得到小车运动的v -t 图象,因此,实验只需要测出两组数据B .作v -t 图象时,所取的点越多,图线就越准确C .作出的v -t 图线应该通过所有的点,图线曲折也可以D .对于偏离直线较远的点,说明误差太大,应舍去7.在“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下:计数点序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应的时刻(s) 0.10 0.20 0.30 0.40 0.50 0.60通过计数点的速度(cm/s)44.0 62.0 81.0 100.0 110.0 168.0为了计算加速度,合理的方法是( )A .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加速度公式a =Δv /Δt 算出加速度B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 -t 图象,量出其倾角,由公式a =tan α求出加速度C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 -t 图象,由图象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a =Δv /Δt 算出加速度D .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题 号 1 2 3 4 5 6 7 答 案 8.一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一小车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打出的纸带的一段如图6所示.纸带上0、1、2、3、4、5、6是计数点,每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图6(1)根据纸带上记录的数据判断小车是做________运动.(2)若小车做匀加速运动,则加速度大小a=________.(3)小车在计数点3所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________.9.一小球在桌面上从静止开始做加速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小球每次曝光的位置,并将小球的位置编号.如图7所示,1位置恰为小球刚开始运动的瞬间,作为零时刻.摄影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0.5 s,小球从1位置到6位置的运动过程中经过各位置的速度分别为v1=0,v2=0.06 m/s,v3=__________ m/s,v4=0.18 m/s,v5=________ m/s.在如图8所示坐标系中作出小球的速度—时间图象(保留描点痕迹).图7图810.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9所示给出了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测得:x1=1.40 cm,x2=1.90 cm,x3=2.38 cm,x4=2.88 cm,x5=3.39 cm,x6=3.87 cm.那么:图9(1)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1=________cm/s,v2=________cm/s,v3=________cm/s,v4=________cm/s,v5=________cm/s.(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速度—时间图象.(3)分析小车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1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课前预习练1.时间 打点计时器 纸带 小车 靠近 2.①④⑤⑥⑦⑨ 低压交流电源 3.清晰 开头 过于密集 计时起点 4.大致均匀 5.如图所示结论:在没有实验误差的理想情况下,小车运动的v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课堂探究练1.电池组 停表 天平(带砝码) 导线 低压交流电源 刻度尺 2.DBFAEGC解析 正确的实验步骤是: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一端,并连好电路,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另一端吊合适的钩码,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面,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完一条纸带,断开电源取下纸带,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做两次.点评 如果先拖动纸带后接通电源,会导致打到纸带上的点迹太少或打不上点,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拖动纸带. 3.见解析解析 通过数相邻计数点间的间隔个数,找出每段对应的时间,然后利用平均速度的公式v =ΔxΔt可得 v AB =Δx 1Δt 1=1.90 cm 5×0.02 s =19 cm /s =0.19 m /sv BC =Δx 2Δt 2=2.40 cm 2×0.02 s =60 cm /s =0.60 m /sv CD =Δx 3Δt 3=1.20 cm 0.02 s =60 cm /s =0.60 m /sv DE =Δx 4Δt 4=2.38 cm 2×0.02 s=59.5 cm /s =0.595 m /s 由以上计算数据可以判断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先加速运动,后匀速运动. 4.0.1 0.375 0.525 1.5 解析 T =5×0.02 s =0.1 sv 1=x 22T =0.0750.2m /s =0.375 m /sv 2=x 3-x 12T =0.135-0.030.2 m /s =0.525 m /sa =v 2-v 1T =0.525-0.3750.1 m /s 2=1.5 m /s 2.5.A6.BCD [实验中如果加速度太小,会导致各段位移差太小,计算中会使误差增大,所以要适当增加钩码来增大小车的加速度;为了便于测量和减小误差,应该选择点迹清晰的理想纸带,舍去纸带上比较密集的点.] 7.见解析解析 (1)计数点3的速度v 3=x 3+x 42T =(8.33+8.95)×10-22×0.10m /s ≈0.86 m /s ,同理可求v 1=x 1+x 22T =(7.05+7.68)×10-22×0.10m /s ≈0.74 m /s ,v 2=x 2+x 32T =(7.68+8.33)×10-22×0.10m /s ≈0.80 m /s ,v 4=x 4+x 52T =(8.95+9.61)×10-22×0.10m /s ≈0.93 m /s ,v 5=x 5+x 62T =(9.61+10.26)×10-22×0.10m /s ≈0.99 m /s .(2)以纵轴表示速度,以横轴表示时间,描点连线如图所示.由图象可以看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其运动的加速度即为图线的斜率,故a =k=0.63 m /s 2(0.62~0.64 m /s 2均可).方法总结 利用描点法作图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准确性.根据实验数据和坐标纸大小先确定合适的标度,尽量使图象分布在坐标纸中央,且尽量占满坐标.(2)要用直线将这些点连接,让尽可能多的点分布在线上,不在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两侧,离线较远的点舍去. 课后巩固练 1.C2.AE [本实验用的电源为50 Hz 的交流电,则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150s =0.02 s ,所以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时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0 s ,A 对,B 错;每隔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有6个时间间隔,总间隔为0.02×6 s =0.12 s ,C 、D 错;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相邻计数点间有五个间隔,时间为0.02×5 s =0.10 s ,E 正确.]3.C [从第1个点到第6个点间的时间为5×0.02 s =0.1 s ,则平均速度v =x t =18×10-2m0.1 s=1.8 m /s ,C 正确.]4.BC [打点计时器与滑轮间的距离尽可能要大,小车尽可能靠近打点计时器,都是为了使小车运动的距离较大,尽可能打出较多的点,选项A 错误,B 正确;若先释放小车再接通电源,只能在纸带的后面部分打点,选项C 正确;钩码个数应适当,钩码个数少打的点很密;钩码个数多打的点少,都会带来实验误差,选项D 错误.]5.BC [可用来计算打D 点时小车速度的表达式有x 3+x 42T 和x 2+x 3+x 4+x 54T ,但x 3+x 42T比x 2+x 3+x 4+x 54T更准确一些.]6.BD [作v -t 图象时,选取的点越多,作出的图线越准确,但由于实验存在误差,同一次实验得到的各点不可能全部在同一直线上,因此,应使落不到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以减小实验造成的误差.]7.C [方法A 偶然误差大,方法D 实际上也仅由始、末两个速度决定,偶然误差也较大,只有利用实验数据画出对应的v -t 图象,才可充分利用各次测量数据,减小偶然误差.由于在物理图象中,两坐标轴的分度往往是不相等的,根据同一组数据,可以画出倾角不同的许多图线,方法B 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根据图象找出不同时刻所对应的速度值,然后利用公式a =Δv/Δt 算出加速度,即方法C .]8.(1)匀加速直线 (2)4 m /s 2(3)1.6 m /s 9.0.12 0.24 见解析图解析 如题图所示,x 2+x 3=0.12 m ,则v 3=x 2+x 32T =0.122×0.5 m /s =0.12 m /s又x 4+x 5=0.24 m ,则v 5=x 4+x 52T =0.242×0.5m /s =0.24 m /s .其v -t 图象如下图所示.10.(1)16.50 21.40 26.30 31.35 36.30 (2)见解析图 (3)v 随t 均匀增加解析 (1)显然,两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 =0.02×5 s =0.1 s .对应各点的速度分别为:v 1=x 1+x 22T =1.40+1.902×0.1 cm /s =16.50 cm /sv 2=x 2+x 32T =1.90+2.382×0.1 cm /s =21.40 cm /sv 3=x 3+x 42T =2.38+2.882×0.1 cm /s =26.30 cm /sv 4=x 4+x 52T =2.88+3.392×0.1 cm /s =31.35 cm /sv 5=x 5+x 62T =3.39+3.872×0.1cm /s =36.30 cm /s .(2)利用描点法作出v -t 图象,如下图所示.(3)小车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说明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高一必修①第2章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高一必修①第2章测试题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2009年永仁一中高一物理必修①第2章测试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 45分,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四个物体沿竖直方向做直线运动,某时刻它们的速度分别是v 1=72 km/h,v 2=10 m/s,v 3=0,v 4=-30 m/s,此时它们当中速度最大的和最小的分别是 A.v 1和v 3 B.v 4和v 3 C.v 2和v 3D.v 1和v 4 2.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1秒末速度为6m/s ,2秒末速度为8m/s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初速度为4m/sB.加速度为2m/s 2C.任意1s 内速度变化2m/sD.第1s 内平均速度为6m/s 3.一个自由下落的物体,前3s 内下落的位移是第1s 内下落位移的( ) A .2倍 B .3倍 C .6倍 D .9倍4.下面为四个质点的速度图像,其中反映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是( )5.竖直升空的火箭,其速度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A .火箭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是40sB .火箭前40s 上升,以后下降C .火箭的加速度始终是20m/s 2D .火箭离地最大的高度是48000m 第5题图 6.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式x =4t -2t 2,x 与t 的单位分别是m 和s 。

则该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 )A.4m/s 和-2m/s 2B.0和2m/s 2C.4m/s 和-4m/s 2D.4m/s 和07.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初速度为20m/s ,关闭油门后前进100m 停止,求火车速度减小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 ( )A 、2 m/s 2B 、4 m/s 2C 、6 m/s 2D 、 8 m/s 28.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的3倍,它们从同一地点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正0 v A t 0 v B t 0 v C t 0 D tx t v /ms -140 80 120 800确的是( )A .甲比乙先着地B .甲比乙的加速度大C .甲、乙同时着地D .甲、乙的速度不同 9.两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相同的时间,速度大的质点加速度必定大。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及练习(带参考答案)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及练习(带参考答案)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运动,而且保持加速度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1.任意两个边疆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s)是一恒量,即2.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3.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速度和这段位移的始、末瞬时速度的关系为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设T为单位时间,则有●瞬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二.自由落体运动2.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的作用。

在没有空气阻力影响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习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学习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即时速度和加速度。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由于电源频率是50Hz),因此纸带上的点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点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

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如图所示,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s=s2-s1=s3-s2=……=恒量,即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①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即根据s4-s1=s5-s2=s6-s3=3aT2(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1=、a2=、a3=,再算出a1、a2、a3。

②用v-t图法:即先根据v n=求出打第n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后作出v-t图线,图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器材:小车,细绳,钩码,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米尺。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第二章第一节.docx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第二章第一节.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唐玲收集整理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1.绵延两千年的错误亚里士多德根据平常观察到的落体现象得出了结论:______的物体比______的物体下落得快,这一结论在其后两千年的时间里,被人们奉为经典.2.逻辑的力量(1)伽利略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亚里士多德的论断进行推断,得出了____________的结论,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2)伽利略对落体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重物与轻物下落得________.3.日常生活中,常见到重的物体下落得比较快,是由于____________的原因,如果将轻重不同的物体放在真空环境中,会发现它们下落的快慢______.4.自由落体(1)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________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2)自由落体运动具备两个特点:①初速度为____;②除受________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3)判断自由落体运动的方法:物体仅在空气中从静止开始下落,如果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所受的阻力和重力相比______,以至于阻力对运动的影响可以______,物体的运动即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概念规律练】知识点一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1.伽利略巧妙的推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从而提出了“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观点.这种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叫( )A.数学推演B.实验验证C.猜想与假说D.逻辑推理知识点二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2.一个铁钉和一个棉花团同时从同一高处下落,总是铁钉先落地,这是因为( )A.铁钉比棉花团重B.棉花团受到的空气阻力不能忽略C.铁钉不受空气阻力D.铁钉比棉花团面积小3.(双选)牛顿管实验中,有空气的和抽掉空气的两根管中的钱币和羽毛下落情况不同,这个实验说明了( )A.真空管中的羽毛比有空气管中的羽毛受到的重力大B.羽毛比钱币下落慢的原因是由于羽毛受到空气阻力作用,钱币不受空气阻力C.羽毛比钱币下落慢的原因是因为羽毛受到的空气阻力和羽毛的重力相比较大,影响了羽毛的下落D.所有物体如果不受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在同一地方由静止释放,下落的快慢均一样知识点三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4.(1)在一高塔顶端同时释放一片羽毛和一个玻璃球,玻璃球先于羽毛到达地面,这主要是因为( )A.它们的质量不等B.它们的密度不等C.它们的材料不同D.它们所受的空气阻力不等(2)在此塔顶端同时释放大小相等的实心铁球和空心铁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们受到的空气阻力不等②它们的加速度相等③它们落地的速度不等④它们下落的时间相等A.①③B.②④C.只有②D.只有③5.以下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从静止下落的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B.物体竖直下落的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C.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D.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方法技巧练】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方法6.如图1中甲、乙两图都是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的装置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已知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为50 Hz,这两图相比较,哪个图所示的装置较好?图11.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下面的哪位科学家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并首先采用了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A.伽利略B.亚里士多德C.牛顿D.爱因斯坦2.(双选)亚里士多德的命题“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失误的根源在于他( ) A.不注意观察自然现象B.对此没有做深刻的逻辑思辨C.对此没有进行科学实验D.对此没有进行归纳和总结3.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十分注意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点甚至更重要.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请你回顾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判定下列哪个过程是伽利略的探究过程( )A.猜想—问题—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B.问题—猜想—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C.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D.猜想—问题—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4.(双选)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如图2所示,可大致表示其实验和思维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A.其中的甲图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B.其中的丁图是实验现象,甲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C.运用甲图的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D.运用丁图的实验,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5.将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竖直上抛,在下面的四幅图中,哪一幅能正确表示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不计空气阻力)( )6.甲同学看到乙同学从10层楼的楼顶同时由静止释放两个看上去完全相同的铁球,结果甲同学看到两球不是同时落地的.他分析了两球未能同时落地的原因.你认为他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两球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先落地的受空气阻力小B.两球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先落地的受空气阻力大C.两球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同,先落地的是实心球,重力远大于阻力D.两球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同,先落地的是空心球,阻力与重力比,差别较小7.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1∶4,不考虑空气的阻力作用,它们在同一高度处同时下落,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甲比乙先着地B.乙比甲先着地C.甲和乙同时落地D.甲比乙的加速度大8.踢毽子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体育活动,被人们誉为“生命的蝴蝶”.近年来,踢毽子成为全民健身的活动之一.毽子由羽毛和铜钱组成,在下落时总是铜钱在下羽毛在上,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铜钱重,所以总是铜钱在下羽毛在上B.如果没有空气阻力,也总是出现铜钱在下羽毛在上的现象C.因为空气阻力的存在,所以总是铜钱在下羽毛在上D.毽子的自由下落是自由落体运动9.(双选)如图3所示的探究实验中,在有空气和抽掉空气的两种情况下,我们观察到羽毛和金属片的下落情况不同,这说明( )图3A.真空中的羽毛比有空气时的羽毛受到的重力大B.羽毛比金属片下落慢是由于羽毛受到空气阻力作用而金属片不受空气阻力C.羽毛比金属片下落慢是由于羽毛受到的空气阻力对羽毛的下落影响比较大D.所有物体在不受空气阻力只受重力时,在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下落快慢均一样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10.一种实验器材叫光电门,它可以测出某物体经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如果知道物体的宽度,就可以求出这一小段过程的平均速度.你能用这种器材设计出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吗?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课前预习练1.重轻2.(1)互相矛盾(2)同样快3.空气阻力相同4.(1)静止(2)①零②重力(3)很小忽略课堂探究练1.D2.B [与铁钉相比,棉花团在下落过程中所受的空气阻力不能忽略,故B正确.]3.CD4.(1)D (2)B [羽毛下落时空气阻力不能忽略,玻璃球和铁球下落时空气阻力可以忽略.(1)玻璃球先于羽毛到达地面,这主要因为羽毛受到的空气阻力大的缘故,正确选项为D.(2)大小相等的实心铁球和空心铁球受到的空气阻力相等.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两球均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加速度相等.因下落高度相等,故下落的时间相等,落地的速度相等,正确选项为B]5.D [对物理学上的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要准确理解.对自由落体定义的理解,关键是两点:其一,物体只受重力,如果物体下落时所受的空气阻力不能忽略那就不叫自由落体运动;其二,从静止开始,如果有一定的初速度下落也不能叫自由落体运动.两条件缺一不可.] 6.甲中夹子固定纸条上头,它既不左右摆动,又不向上提起,这样初速度v0=0,而乙则不同,会有使重物的初速度不为零的情况.所以甲装置更好.课后巩固练1.A 2.BC 3.C 4.AC 5.C6.C [两球形状完全相同,在下落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相同,下落快慢不同的原因是重力不同,故C正确.]7.C [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加速度相同,故甲、乙两物体同时开始下落,也同时着地,故C正确.]8.C 9.CD10.见解析解析让物体自由下落,将光电门放在物体经过的位置,测出物体经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t,量出物体的宽度s,则物体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st.量出光电门与物体初位置间的距离s′,如果能得出v2∝s′的关系,就可说明物体的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v2=2as,可得a=v22s.多次测量,可求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平均值.。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第二章第一节专题训练一、单选题1.在“练习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6V以下的直流电源B.在测量物体速度时,先让物体运动,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C.纸带上的点迹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及位移信息D.纸带上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一定是0.02s2.做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经过A点时的速度为3m/s,这表示()A.质点在过A点后1s内的位移是3mB.质点在过A点前1s内的位移是3mC.若质点从A点做减速直线运动,则以后每1s内的位移是3mD.若质点从A点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以后每1s内的位移是3m3.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打点计时器应使用交流电源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一端,并接好电源C.实验开始时,先释放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D.打点结束后,先断开电源,再取下纸带4.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打点前,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要先接通电源,待计时器开始打点再释放小车B.计时器应使用6伏特以下的直流电源C.打点频率为50Hz,每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1s D.实验中应使小车速度尽量小些5.在实验中,利用纸带上的数据和第一章的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后,以速度v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某次实验中某同学描出的点如图所示。

在直角坐标系上一共描出了10个点。

下列思考有道理的是()①这10个点无论如何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小车运动的v -t 图象不可能为一条直线,而应为一条光滑的曲线②这10个点中有6个点虽然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它们紧挨在一条直线附近,只有F 和B 两点离这条直线太远③在10个点当中只有4个点能画在一条直线上(A 、D 、G 、I ),有六个点不在该直线上,这条直线肯定不能表示小车运动的规律④与直线偏差较小的点(C 、E 、H 、J )可能是实验误差造成的,而与直线偏离较大的点(B 、F )则可能是实验中出现错误造成的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③④6.小车拖动的纸带经过打点计时器后,在纸带上留下的点中有6个连续清晰的点,测出这6个点间的距离为18 cm ,则 ( )A .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0.03m/sB .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5m/sC .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8m/sD .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80m/s7.某人用打点计时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利用打出的一条纸带画出了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电源频率为50Hz 时,打点计时器每隔0.05秒打一个点B .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C .小车在0.02t 秒时的速度大小是0.04/m sD .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20.04/m s8.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利用纸带上的数据计算出了各计数点对应时刻小车的瞬时速度.然后她以速度v 为纵轴、时间t 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共描出了10个点,并“拟合”出了小车运动的v —t 图象,如下图所示针对该同学作出的v—t图象,她所在的实验小组的其他四位同学分别交流了自己的看法:①这10个点无论如何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小车运动的图象不可能为一条直线,而应为一条光滑的曲线;②这10个点中有8个点虽然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它们紧挨在该条直线附近,只有F和B两个点离这条直线远;③在这10个点当中只有4个点(A,D,G,I)能画出一条直线上,其余6个点都不在该直线上,这条直线肯定不能表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④与直线偏差较小的点(C,E,H,J)可能是实验误差造成的,而偏离直线较远的点(B,F)则可能是实验中出现失误造成的.对于以上四种看法,你认为有道理的是()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二、多选题9.关于误差和有效数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出一个物体长为123.6cm,采用的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是厘米B.0.92与0.920含义是不一样的C.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可减小系统误差D.0.082是三位有效数字,103.6cm是四位有效数字10.在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关于作v t-图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确定了v t-图象中的两点,就可以得到小车运动的v t-图象,因此,实验只需要测出两组数据B.作v t-图象时,所取的点越多,图线就越准确C.作出的v t-图线应该通过所有的点,图线曲折也可以D .对于偏离直线较远的点,说明误差太大,应舍去11.(多选)“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甲、乙两个图象为甲、乙两位同学从实验中得到数据后画出的小车运动的v -t 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实验误差比乙的实验误差小B .甲的实验误差比乙的实验误差大C .甲在实验中处理纸带时没有舍掉开头一些密集的点迹D .乙在实验中处理纸带时没有舍掉开头一些密集的点迹12.如下图所示是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s -t 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启动的时刻比乙早t 1秒B .当0<t <t 2秒时,甲做匀减速运动C .当t =t 2秒时,两物体相距最远D .当t =t 3秒 时,两物体相距s 1米三、实验题13.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a )。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章同步习题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末速度与时间成正比B.物体的位移必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C.物体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量与这段时间成正比D.匀加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增加;匀减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减小2.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有关物体加速度,速度的方向及它们的正负值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必定相同B.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必定为负值C.在直线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变大时,其加速度也可能为负值D.只有在确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的条件下,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才为正值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2,那么,在任一秒内( )A.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B.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C.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4.原来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其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则物体的运动速度将( )A.逐渐减小B.保持不变C.逐渐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5.汽车关闭油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下来。

在此过程中,最后连续三段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A.1:1:1 B.5:3:1 C.9:4:1 D.3:2:16.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 s内的位移大小为5 m,则该物体( abd ) A.3 s内位移大小为45 m B.第3 s内位移大小为25 mC.1 s末速度的大小为5 m/s D.3 s末速度的大小为30 m/s7.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0.5 m/s,第7 s内的位移比第5 s内的位移多4 m,求:(1)物体的加速度(2)物体在5 s内的位移8.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开始刹车以后又以5m/s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求:(1)从开始刹车到停下来,汽车又前进了多少米?(2)从开始刹车计时,第8S末汽车的瞬时速度多大?9.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0、1、2、3、4、5的6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纸带旁并排放着带有最小分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零点跟“0”计数点对齐,由图可以读出三个计数点1、3、5跟0点的距离填入下列表格中计算小车通过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为v2 =______ m/s.小车的加速度是a =______ m/s2. 10.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竖直向下,v0=0,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1∶3∶5C.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2∶3D.从开始运动起依次下落4.9cm、9.8cm、14.7cm,所经历的时间之比为1∶2∶3 11.将自由落体运动分成时间相等的4段,物体通过最后1段时间下落的高度为56 m,那么物体下落的第1段时间所下落的高度为( ) A .3.5 mB .7 mC .8 mD .16 m12.从离地500m 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 10m/s2,求: (1)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2)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1s 内的位移、最后1s 内的位移; (3)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13.甲、乙两车某时刻由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开始做直线运动,若以该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得到两车的x t 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t 时刻乙车从后面追上甲车 B .1t 时刻两车相距最远 C .1t 时刻两车的速度刚好相等 D .0到1t 时间内,乙车的平均速度小于甲车的平均速度14.在同一地点,甲、乙两个物体沿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下图所示,则( )A .两物体相遇的时间是2S 和6SB .乙物体先在前运动2S ,随后作向后运动C .两个物体相距最远的时刻是4S 末,D .4S 后甲在乙前面15. 物体甲的x -t 图象和物体乙的v -t 图象分别如下图所示,则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 况是( )A .甲在整个t =6s 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B .甲在整个t =6s 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 4 m第13题图C.乙在整个t=6s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D.乙在整个t=6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 m16.一车处于静止状态,车后距车S0=25处有一个人,当车以1的加速度开始起动时,人以6的速度匀速追车,能否追上?若追不上,人车之间最小距离是多少?17.从同一抛点以30m/s初速度先后竖直上抛两物体,抛出时刻相差2s,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两个物体何时何处相遇?参考答案1.C 2.ACD3.C解析:改A:在任一秒内物体的加速度不变,而物体速度增加2 m/s。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试卷(含答案)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一、选择题1. a 、b 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沿同一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初速度不同,加速度相同,则在运动过程中 ( C )①a 、b 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②a 、b 的速度之差与时间成正比③a 、b 的位移之差与时间成正比 ④a 、b 的位移之差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2. 7.做匀加速运动的列车出站时,车头经过站台某点O 时速度是1 m/s ,车尾经过O 点时的速度是7 m/s ,则这列列车的中点经过O 点时的速度为 ( A )A .5 m/sB .5.5 m/sC .4 m/sD .3.5 m/s3.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C )A .位移B .速度C .加速度D .路程4. 以v 0 =12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以a =-6 m/s 2的加速度继续前进,则刹车后( C )A .3 s 内的位移是9 mB .3 s 内的位移是9 mC .1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D .3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5. 一个物体以v0 = 16 m/s 的初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2,冲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下列哪个选项错误( B )A .1 s 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B .3 s 末的速度为零C .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D .3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6. 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

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 A )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B.伽利略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自相矛盾的地方C.伽利略认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D.伽利略用实验直接证实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8. 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经过某一路标,以后甲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先加速后减速,丙车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一路标时的速度又相同,则( B )A 甲车先通过下一路标B 乙车先通过下一路标C 丙车先通过下一路标D 三车同时到达9. 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过程是这样的:让水龙头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到其正下方的盘子里,调整水龙头的松紧,让前一滴水滴到盘子而听到响声时后一滴水恰离开水龙头,测出n 次听到水击盘声的总时间为t,用刻度尺量出水龙头到盘子的高度差为h.设人耳能区别tOO v t A O v t B O v t C O v tDt v v 0 t O v 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声速为340m/s,则( D )A.水龙头距人耳的距离至少为34mB.水龙头距盘子的距离至少为34mC.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式为2hn2/t2D.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式为2h(n-1)2/t210. 某物体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则物体做 ( C )A.往复运动B.匀变速直线运动C.朝某一方向的直线运动D.不能确定11. 如图所示为初速度v0沿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图象,其末速度为v ,在时间t 内,下列关于物体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a 说法正确的是 ( C )A.a 随时间减小,B.a 随时间增大,C.a 随时间减小,D.a 随时间减小, 12. 小球由空中某点自由下落,与地面相碰后,弹至某一高度,小球下落和弹起过程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 则 ( C )A.整个过程中小球的最小速度为-3m/sB.小球向上弹起的最大高度为3 mC.两个过程小球的加速度大小都为10 m/s2D.两个过程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13. 如图所示, 小球沿斜面向上运动, 依次经a 、b 、c 、d 到达最高点e. 已知ab=bd=6m,bc=1m, 小球从a 到c 和从c 到d 所用的时间都是2s, 设小球经b 、c 时的速度分别为vb 、vc, 下面哪个选项错误( C )A Bv c =3m/sC de=3mD 从d 到e 所用时间为4s14.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n 秒内的位移为S n , 第n+1秒内的位移是S n+1, 则物体在第n秒末的速度是(n 为自然数) ( B )A BC D15. 一个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依次经过A 、B 、C 3点, B 为AC 的中点,物体在AB 段的加速度恒为a 1,在BC 段的加速度恒为a 2,已知A 、B 、C 3点的速度v A 、v B 、v C ,有v A < v C ,且v B =( v A +v C )∕2.则加速度a 1和a 2的大小为( A ).A.a 1 <a 2B.a 1 =a 2C.a 1 >a 2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ms v b 10=21n n S S -+21++n n S S n S Sn n 212++n S S n n 1+•20v v v +>20v v v +>20v v v +<20v v v +=16. 质点由A 点从静止出发沿直线AB 运动,先作加速度为a 1的匀加速运动,后作加速度为a 2 的匀减速运动,到B 点时恰好停止。

2019-2020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案:第二章 第1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案:第二章 第1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案:第二章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含答案)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及利用纸带求瞬时速度。

2.学会用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方法,学会用v-t图像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1.利用纸带计算瞬时速度:以纸带上某点为中间时刻取一小段位移,用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表示这点的瞬时速度。

2.用v -t图像表示小车的运动情况: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用描点法画出小车的v-t图像,图线的倾斜程度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如果v-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小车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三、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纸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绳、钩码、刻度尺、坐标纸。

四、实验步骤1.如图2-1-1所示,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图2-1-1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面挂上适当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另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4.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五、数据处理1.测量并记录数据(1)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点迹最清晰的。

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当作计时起点(0点),每5个点(相隔0.1 s)取一个计数点进行测量,如图2-1-2所示(相邻两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

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并记录填入表中。

图2-1-2(2)123(3)利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n =x n +x n +12T 。

例如,图中计数点4的速度v 4=x 4+x 52T。

并将求得的各计数点1、2、3、4、5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

人教版 高一物理 必修一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 测试(有答案)

人教版 高一物理 必修一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 测试(有答案)

高一物理运动学测试班级姓名序号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没有多大意义B.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C.研究核外电子如何绕原子核运动轨迹时,可将原子看做质点。

D.研究跳高运动员越过横杆的动作时,不能将运动员看成质点。

2.从某一高度相隔1s先后释放两个相同的小球甲和乙,不计空气阻力,它在空中的任一时刻()A.甲、乙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大,甲、乙两球速度之差越来越大B.甲、乙两球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甲、乙两球速度之差保持不变C.甲、乙两球距离越来越大,但甲、乙两球速度之差保持不变D.甲、乙两球距离越来越小,甲、乙两球速度之差越来越小3.下列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说法正确()A.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每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B.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等于零C.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它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D.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不等于它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v 图4、某人骑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进行,图1中的实线记录了自行车开始一段时间内的t 像。

某同学为了简化计算,用虚线作近似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t1时刻,虚线反映的加速度比实际的大B.0—t1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际的大C.在t1—t2时间内,有虚线计算出的位移比实际的大D.在t3—t4时间内,虚线反映的是匀速运动5、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则次过程中()A.速度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至零时,速度达到最小值B.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至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C.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至零时,位移将不再增大D.位移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至零时,位移将不再减小6、如图3所示,以8m/s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绿灯还有2s将熄灭,此时汽车距离停车线18米。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第二章 1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第二章 1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灿若寒星**整理制作)第二章 1基础夯实一、选择题(1、2题为单选题,3题为多选题)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下计数点序号12345 6计数点对应的0.100.200.300.400.500.60时刻(s)通过计数点的44.062.081.0100.0119.0138.0速度(cm/s)为了计算加速度,合理的方法是()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量出其倾角,由公式a=tanα求出加速度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a =Δv/Δt算出加速度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答案:C解析:方法A偶然误差较大。

方法D实际上也仅由始末两个速度决定,偶然误差也比较大。

只有利用实验数据画出对应的v-t图象,才可充分利用各次测量数据,减少偶然误差。

由于在物理图象中,两坐标轴的分度大小往往是不相等的,根据同一组数据,可以画出倾角不同的许多图象,方法B是错误的。

正确的方法是根据图象找出不同时刻所对应的速度值,然后利用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即方法C。

2.在实验中,利用纸带上的数据和第一章的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后,以速度v 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某次实验中某同学描出的点如图所示。

在直角坐标系上一共描出了10个点。

下列思考有道理的是()①这10个点无论如何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小车运动的v-t图象不可能为一条直线,而应为一条光滑的曲线②这10个点中有8个点虽然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它们紧挨在一条直线附近,只有F和B两点离这条直线太远③在8个点当中只有4个点能画在一条直线上(A、D、G、I),有六个点不在该直线上,这条直线肯定不能表示小车运动的规律④与直线偏差较小的点(C、E、H、J)可能是实验误差造成的,而与直线偏离较大的点(B、F)则可能是实验中出现错误造成的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B解析:考虑有误差,才不可能在一直线上,若理想化,这些点将都在一直线上,①③错误,②④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1.绵延两千年的错误
亚里士多德根据平常观察到的落体现象得出了结论:______的物体比______的物体下落得快,这一结论在其后两千年的时间里,被人们奉为经典.
2.逻辑的力量
(1)伽利略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亚里士多德的论断进行推断,得出了____________的结论,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
(2)伽利略对落体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重物与轻物下落得________.
3.日常生活中,常见到重的物体下落得比较快,是由于____________的原因,如果将轻重不同的物体放在真空环境中,会发现它们下落的快慢______.
4.自由落体
(1)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________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具备两个特点:①初速度为____;②除受________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
(3)判断自由落体运动的方法:物体仅在空气中从静止开始下落,如果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所受的阻力和重力相比______,以至于阻力对运动的影响可以______,物体的运动即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伽利略的科学思想方法
1.伽利略巧妙的推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从而提出了“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观点.这种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叫()
A.数学推演B.实验验证
C.猜想与假说D.逻辑推理
知识点二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一个铁钉和一个棉花团同时从同一高处下落,总是铁钉先落地,这是因为()
A.铁钉比棉花团重
B.棉花团受到的空气阻力不能忽略
C.铁钉不受空气阻力
D.铁钉比棉花团面积小
3.(双选)牛顿管实验中,有空气的和抽掉空气的两根管中的钱币和羽毛下落情况不同,这个实验说明了()
A.真空管中的羽毛比有空气管中的羽毛受到的重力大
B.羽毛比钱币下落慢的原因是由于羽毛受到空气阻力作用,钱币不受空气阻力
C.羽毛比钱币下落慢的原因是因为羽毛受到的空气阻力和羽毛的重力相比较大,影响了羽毛的下落
D.所有物体如果不受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在同一地方由静止释放,下落的快慢均一样
知识点三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4.(1)在一高塔顶端同时释放一片羽毛和一个玻璃球,玻璃球先于羽毛到达地面,这主要是因为()
A.它们的质量不等B.它们的密度不等
C.它们的材料不同D.它们所受的空气阻力不等
(2)在此塔顶端同时释放大小相等的实心铁球和空心铁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们受到的空气阻力不等②它们的加速度相等③它们落地的速度不等④它们下落的时间相等
A.①③B.②④C.只有②D.只有③
5.以下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从静止下落的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竖直下落的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
C.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
D.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方法技巧练】
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方法
6.如图1中甲、乙两图都是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的装置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已知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为50 Hz,这两图相比较,哪个图所示的装置较好?
图1
1.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下面的哪位科学家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并首先采用了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A.伽利略B.亚里士多德
C.牛顿D.爱因斯坦
2.(双选)亚里士多德的命题“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失误的根源在于他() A.不注意观察自然现象
B.对此没有做深刻的逻辑思辨
C.对此没有进行科学实验
D.对此没有进行归纳和总结
3.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十分注意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点甚至更重要.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请你回顾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判定下列哪个过程是伽利略的探究过程()
A.猜想—问题—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B.问题—猜想—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C.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D.猜想—问题—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4.(双选)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如图2所示,可大致表示其实验和思维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
A.其中的甲图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
B.其中的丁图是实验现象,甲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
C.运用甲图的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D.运用丁图的实验,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5.将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竖直上抛,在下面的四幅图中,哪一幅能正确表示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不计空气阻力)()
6.甲同学看到乙同学从10层楼的楼顶同时由静止释放两个看上去完全相同的铁球,结果甲同学看到两球不是同时落地的.他分析了两球未能同时落地的原因.你认为他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两球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先落地的受空气阻力小
B.两球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先落地的受空气阻力大
C.两球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同,先落地的是实心球,重力远大于阻力
D.两球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同,先落地的是空心球,阻力与重力比,差别较小7.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1∶4,不考虑空气的阻力作用,它们在同一高度处同时下落,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甲比乙先着地B.乙比甲先着地
C.甲和乙同时落地D.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8.踢毽子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体育活动,被人们誉为“生命的蝴蝶”.近年来,踢毽子成为
全民健身的活动之一.毽子由羽毛和铜钱组成,在下落时总是铜钱在下羽毛在上,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铜钱重,所以总是铜钱在下羽毛在上
B.如果没有空气阻力,也总是出现铜钱在下羽毛在上的现象
C.因为空气阻力的存在,所以总是铜钱在下羽毛在上
D.毽子的自由下落是自由落体运动
9.(双选)如图3所示的探究实验中,在有空气和抽掉空气的两种情况下,我们观察到羽毛和金属片的下落情况不同,这说明()
图3
A.真空中的羽毛比有空气时的羽毛受到的重力大
B.羽毛比金属片下落慢是由于羽毛受到空气阻力作用而金属片不受空气阻力C.羽毛比金属片下落慢是由于羽毛受到的空气阻力对羽毛的下落影响比较大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度,就可以求出这一小段过程的平均速度.你能用这种器材设计出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吗?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课前预习练
1.重轻
2.(1)互相矛盾(2)同样快
3.空气阻力相同
4.(1)静止(2)①零②重力(3)很小忽略
课堂探究练
1.D
2.B[与铁钉相比,棉花团在下落过程中所受的空气阻力不能忽略,故B正确.] 3.CD
4.(1)D (2)B [羽毛下落时空气阻力不能忽略,玻璃球和铁球下落时空气阻力可以忽略.
(1)玻璃球先于羽毛到达地面,这主要因为羽毛受到的空气阻力大的缘故,正确选项为D.
(2)大小相等的实心铁球和空心铁球受到的空气阻力相等.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两球均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加速度相等.因下落高度相等,故下落的时间相等,落地的速度相等,正确选项为B ]
5.D [对物理学上的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要准确理解.对自由落体定义的理解,关键是两点:其一,物体只受重力,如果物体下落时所受的空气阻力不能忽略那就不叫自由落体运动;其二,从静止开始,如果有一定的初速度下落也不能叫自由落体运动.两条件缺一不可.]
6.甲中夹子固定纸条上头,它既不左右摆动,又不向上提起,这样初速度v 0=0,而乙则不同,会有使重物的初速度不为零的情况.所以甲装置更好.
课后巩固练
1.A 2.BC 3.C 4.AC 5.C
6.C [两球形状完全相同,在下落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相同,下落快慢不同的原因是重力不同,故C 正确.]
7.C [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加速度相同,故甲、乙两物体同时开始下落,也同时着地,故C 正确.]
8.C 9.CD
10.见解析
解析 让物体自由下落,将光电门放在物体经过的位置,测出物体经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t ,
量出物体的宽度s ,则物体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 =s t
.量出光电门与物体初位置间的距离s ′,如果能得出v 2∝s ′的关系,就可说明物体的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v 2=
2as ,可得a =v 2
2s
.多次测量,可求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平均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