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一册劝学(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学会运用课文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不同版本的《劝学》之间的异同。

(3)结合现实生活,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培养自己勤奋好学的品质。

(2)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2)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如何将课文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学习《劝学》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句。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精讲点拨(1)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

(3)讲解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5.比较阅读(1)让学生阅读不同版本的《劝学》,比较它们的异同。

(2)分享阅读心得,全班交流。

6.实践运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观点,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整理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2.阅读其他版本的《劝学》,进行比较阅读,写一篇心得体会。

3.运用课文观点,写一篇关于自己学习反思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精讲点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劝学》的内容和结构,掌握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劝学》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

2. 理解文章中主要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方法。

3. 学习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中主要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方法。

2. 难点:学习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述古代勤奋学习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为什么要勤奋学习?
2. 作者及作品介绍
介绍荀子的生平及其作品《劝学》的特色。

讲述《劝学》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4. 深入研读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名言警句,理解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如比喻、对比等。

5.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劝学》中的观点。

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勤奋学习的理解。

6.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布置作业: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劝学》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理解了文章中主要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方法,并学会了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人和事,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劝学优秀教案三篇

劝学优秀教案三篇

劝学优秀教案三篇劝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初中《劝学》试讲教案

初中《劝学》试讲教案

初中《劝学》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并能运用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

(3)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论证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例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朗读与翻译。

(2)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3)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进行分析、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需要学生体会、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学生指导。

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情况,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

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句子结构,体会作者的论证技巧。

5.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练习题包括课文翻译、重点词语解释、句子结构分析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结合课文内容,拓展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学习重要性的心得体会。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劝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劝学》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理解《劝学》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劝学》这篇文章。

2. 文学常识:介绍《荀子》及荀子。

3. 整体感知:学生听录音,注意字音及断句,然后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字音、断句。

4. 文本探究:学生自行翻译文本,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及文言句式;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及每段论述的内容。

5. 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6. 拓展延伸: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学不可以已”的看法。

7. 课堂小结:总结本文的主旨及艺术特色。

8.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劝学》优秀教案15篇

《劝学》优秀教案15篇

《劝学》优秀教案《劝学》优秀教案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劝学》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劝学》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高中语文《劝学》优秀教案设计范例参考精选

高中语文《劝学》优秀教案设计范例参考精选

中学语文《劝学》优秀教案设计范例参考精选教案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道具,对教学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把控教学节奏。

有了教案,老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优秀的教案设计对老师的帮助是特别大的,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优秀的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中学语文《劝学》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驾驭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学问2、实力目标:以诵读培育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实力3、德育目标:相识"学不行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育学生的阅读实力。

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志向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

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协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当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实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实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进展学生实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学问教学。

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学问的学习。

2、教学方法本文接受诵读教法、探讨沟通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起先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显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终,经过分析、思索,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娴熟地背诵全文。

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从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分的。

《劝学》教案教案

《劝学》教案教案

《劝学》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到劝学的意义和重要性;2. 掌握劝学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4.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结合学生实际,讨论什么是劝学,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劝学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影响。

二、阐述内容(10分钟)1. 解释什么是劝学,劝学的定义和内涵。

2. 分析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列举例子加以证明。

三、劝学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巧妙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如设立目标、做好计划、制定奖励机制等。

2. 提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培养坚持的精神等。

3. 教导学生如何调整学习状态,如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适度休息等。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成功的案例,以鼓励学生树立榜样。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

3. 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如学习游戏、小组竞赛等。

五、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10分钟)1. 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动。

3. 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劝学的方法和技巧。

2. 对学生过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行反思。

3. 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努力提升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扩展拓展活动:1. 学生分组编写劝学海报,展示在学校的校园布告栏上;2.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学习经验;3. 邀请校外名师进行劝学演讲,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后提交写一篇《劝学》的作文,评判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度和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3.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跟踪,观察学习情况的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发学生对劝学的思考,从而引入了劝学的内涵和重要性。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优秀教案劝学优秀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劝学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劝学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

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

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2、介绍司马光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劝学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劝学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一册劝学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要求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三、教学难点第1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诵读教法六、教学设想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劝学》说课稿(通用12篇)

《劝学》说课稿(通用12篇)

《劝学》说课稿《劝学》说课稿(通用12篇)《劝学》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劝学》说课稿,欢迎阅读。

《劝学》说课稿篇1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一篇高中文言课文――荀子的《劝学》。

下面我将就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分析。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说教材《劝学》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文言文单元一篇阅读课文,本文文质优美,在写法上非常独特,比兴写法、比喻论证的方法,都是值得学习的,作者较系统的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情感教育,劝勉学生勤奋学习的好材料。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通假字等,可结合本课课后练习完成这一单元要求。

二、说重点难点目标的确定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故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

基于此,将本文的基础目标确定为:基础目标: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意义和用法。

2、了解通假字的定义,积累10个通假字。

3、学习本文比兴的写法,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独立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养成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荀子对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比兴的写法,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释题,简介作者,初读课文,感知教材,理清文章思路,提出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语文:6.23《劝学》教案(2)(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语文:6.23《劝学》教案(2)(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解题。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

《劝学》教学设计(精选3篇)

《劝学》教学设计(精选3篇)

《劝学》教学设计《劝学》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劝学》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

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

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

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知识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掌握背诵的技巧。
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第一课时:
1、导入: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为能力有限自然美无限就停止审美,停止审美意味着死亡的结论,使他们更深刻的明白,学习不能因为没有止境就停止学习,自然导出新课。
2、解题。包括:
、“劝”的意思为“鼓励”,并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国人皆劝),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学情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
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荀子简介,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3、听磁带并对照注释,正字正音。主要有:輮、槁暴、舆、跬步、骐骥、锲,根据预习,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劝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劝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劝学教案七年级语文第一册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我说课的题目是《劝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5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想法和设计,敬请各位指正。

【说教材】1、本文的地位和作用《劝学》是职高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个单元按文学史的演进选取了多篇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古诗文佳作。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是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情感的教育。

是劝勉学生勤奋学习的好材料。

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①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②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②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明白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3、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背诵默写全文。

4、教学难点:掌握比喻论证的作用。

【说教法】学生通过对前三课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利用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

主要的教学设想是:充分抓住学生好奇心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法、情景设置法、设置探究法、分层教学法、讨论法、竞赛法。

【说学法】我所教的是财会专业学生,他们的就业方向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和会计事务所。

这要求他们有细致耐心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所以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明白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职中学生基础比较差,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

在学法上我设定:1、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给予肯定和鼓励。

2、教师要做好点拨工作,让学生运用具备的文言知识翻译句子,并教给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初中劝学课文教案

初中劝学课文教案

初中劝学课文教案课程类型:语文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使学生领会课文的主旨,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翻译。

2.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讲解。

3. 课文主旨的阐述。

4. 朗读和背诵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中的名句,如“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学习重要吗?为什么?二、朗读和翻译(15分钟)1. 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停顿和语气。

3. 学生自读,尝试翻译课文。

4.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

三、课文主旨的阐述(15分钟)1. 提问: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3. 教师总结: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借鉴他人的优点,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四、朗读和背诵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纠正发音和节奏。

2. 选取几位学生上台背诵课文,给予表扬和鼓励。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

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中,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交际,检验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翻译、讲解和背诵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劝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讨论和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感悟。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初中劝学教案

初中劝学教案

初中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内容:1. 学习的重要性2.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3. 应对学习困难和挫折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举例说明学习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2. 教师总结学习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正文(20分钟)1. 讲解学习的重要性a. 学习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b. 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发展个人潜能c. 学习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之一2. 引导学生了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a.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b. 坚持每天按时完成学习任务c. 认真听讲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d. 主动请教和帮助同学e. 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3. 讲解应对学习困难和挫折的方法a. 分析困难和挫折的原因,找出问题所在b. 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计划c. 坚持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尝试和改进d. 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e. 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和经验。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分析和总结,给出建议和指导。

四、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2. 评估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和挫折时,能否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和策略。

3.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练习,评估他们对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一册劝学(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 1 课时】【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整理积累实词
【教学难点】常用虚词的用法
【教具】投影仪、胶片
【教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检查预习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重他,故称),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汉,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樗着古代说理文的理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势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
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变色镜,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词实词不达意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

4、反复阅读“预习提示”,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①谭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②谭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第 2 课时】
【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常用实词和虚词
【教具】投影仪、胶片
【教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谭文段落层次分析,讲座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后面两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
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下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产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
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才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步论证。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预习《师说》:
(1)认真新闻记者载注释,运用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2)认真阅读“预习提示”,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3)说说本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