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

想是 儒学 , 按照 儒家 文 化 , 人是道 德 的 , 个 由道德 的个人 组成 的社 会也 是道 德 的; 不仅 个人要 服从 道德 , 国家也 要服 从道 德 。所 以, 儒家 处事 的根 本原 则就 是道 德考虑 高 于并 优先于 功利 考虑 。早在 孔子之 前 , 国大夫 叔孙豹就 提 出以” 鲁 修德 ” 为君子 的最高追 求 : 作 ” 太上有 立德 , 其次 有直 功, 其次有 立言 , 虽久 不废 , 谓三不朽 ”《 此 (左 传 ・襄 公二 卜 四年 》 所 以尊 道贵 德 的基 本精 神 , ) 就是 突 出人 格尊 严, 以德 性作 为人 与禽 兽 区别 的根本 ,内圣外 王” ” 的根 本要求 也就 是要 ” 有德 ” 《 。 大学》 更是 把” 篇 修身 、 齐家 、 国 、 治 平天 下” 作为个 人 的社 会 与政治理 想 , ” 身” 而 修 是基 点, 是 以德性 为先 , 也 以求知 学
此 , 强大 学生 的道德 教育 , 高他们 的道 德素 质, 加 提 帮助 他们树 立更 高 境界 的理想 、 念 与责任 感; 信 帮助他 们学 会关 心 、 学会 共处 、 学会 同情: 帮助 他们 树立 ” 诚信 ”” 、公平 、 正义 、 宽容 ” 的理念 等一 系列 时 代 所需 要 的道德 , 2 世纪初 大 学生 思想政 治教 育 的大趋 势 。 是 1 学 者对 中国优 秀传 统文化 与大 学生道 德素 养的研 究可 谓仁者
中国文 化 。它是 中华 民族 几千年 发展 的文 明成 果 , 含 了丰 富的 包 物 质文 明和精 神 文 明。一 个人 只要按 照修 身 的原则 和方法 ,自强 不 息 , 德修业 , 挥 出 自身 的潜能 , 进 发 就一 定会 锻造成 理想 人格 。 任 何 民族 的发 展都 不能 离开传 统 文化 ,学校 教育更 应植 根于 富有 底 蕴 的传 统文 化之 中 , 以培养 出具 有 民族特质 的人才 。因此 , 当代 高

浅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浅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 1 宽容 : 中华 民族历来 是包容 性极强 的民族。孔子 提 出: 君子和而不同 , “ 小人 同而不 和” 主张人们应善于接纳别 , 人 的不同意见 , 宽容持 不 同意见 的人。老子提 出为人要 “ 报
怨 以德” 主张为人处世应 襟怀 宽广 , , 豁达 大度 , 即使与人有
怨, 也要 以宽容 的态度和方法 来回报 。大学 生在与他 人交往 中, 由于性格 、 经历 、 文化和修养 等差异的存在 , 因误会 、 不解 和意见分歧而产生人际矛盾是不可避 免的 , 只有做到宽容大
顾炎武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如果能认真汲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孔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道远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的位卑未敢系不仅有利于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和谐校园忘忧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乃至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11 弘扬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 予促 进大学生 与社会 的和 。
谐发展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 的变化 , 当代 中国正在发 生广泛而深刻的变 革。经济 全球 化和文 化多元 化 的趋 势不
度 、 敬礼让 、 谦 以诚 待人 , 能扩 大 自己的交往 空间 , 能化 才 才
解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 , 形成 和谐融洽的人 际关 系。 () 2 利他 : 中国优 秀传 统文化 中推崇彰扬 的利他思想 对 于培养大学生同情他人 , 心他人 和爱护他人 的社会公德 意 关 识具有十分积极 的作用 。孔子 指出 “ 己欲 立而立 人 , 己欲达 而达人”, 强调人 是不可能离开他人 , 而成全 自己的生命要 求 的 。老子用朴 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说 明利他 和利 己是统一 的, 利他往往能转化 为 利 己。“ 天长 地 久。天 地所 以能 长且 久 者, 以其不 白生 , 故能 长生 。是 以圣人后其 身而身先 , 外其身 而身存 。非 以其无私邪 ?故 能成 其 私” 。孔 子、 老子 的上 述

!!!张岂之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张岂之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张岂之①一、教育功能问题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以“人”为中心,将教育的功能归结为对人的塑造。

塑造有道德的“君子”;再培养“仁人”——圣贤。

中国第一位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用毕生精力搜集整理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编成教学用书,世称《六经》。

这是我国最早的教材。

孔子特别注重道德教育,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塑造中起主导作用。

孔子所讲的“德”,泛指思想、道德、志向、行为等,是一个内容很宽泛的概念。

他认为,通过教育,人人可以被培养成为圣贤,“路之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可以塑造,因为性是善的,即人具有被塑造的潜在因素,人和其他动物毕竟不同。

战国末期,有人认为,人必须接受教育,如不接受教育将成为“不肖之人”,因为人性是恶的。

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的性恶转化为性善。

而教育除去要研究古代文献以外,还要研究现实社会的制度问题。

宋代后书院得到发展,教育场所扩大了,自由探讨的机会增多了,教育的特色也更加明显。

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认为教育的功能是“变化(人的)气质”。

在他们看来,“气”是天赋的,人的天赋有一些差别,但是,天赋不能决定一个人在学问上和事业上是否有所成就。

而“质”则指人的根底、才质。

经过教育,人的“气质”可以改变,由粗俗到高尚;由低级到高级。

这里,“气质”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素质。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的功能,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人格”中含体育、智育、德育、美育,主张教育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认为教育在于“培养整个人之格”,在“人格”中含知、情、志。

他们所谓“人格”,也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素质”。

优良的素质要靠教育来培养。

将教育的功能归结为提高人的素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念的深化。

什么是素质?素质是指人才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文化上必须具备的条件。

思想上的必备条件是:有国家民族观念。

道德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和享受权利的正确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摘要:在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时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和精髓融入到高校学生工作中进行研究,发现加强学生的荣辱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其使命感、时代感、责任感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和梳理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衔接,以期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高校学生工作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民族自立的重要标志。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德、尚德育、尚德风的传统,使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学,按照儒家文化,个人是道德的,由道德的个人组成的社会也是道德的;不仅个人要服从道德,国家也要服从道德。

所以,儒家处事的根本原则就是道德考虑高于并优先于功利考虑。

早在孔子之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以”修德“作为君子的最高追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直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卜四年》) 所以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突出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人与禽兽区别的根本,”内圣外王”的根本要求也就是要“有德”。

《大学》篇更是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的社会与政治理想,而”修身”是基点,也是以德性为先,以求知学文为后的中国儒学传统。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学 生达 到想 学 、 学 、 学 的愿望 。 乐 好
教育 的 中心环 节 , 到及 时更 新 , 出实践 应用 的主题 。 做 突 要贯 通 人文社 会 学科 与 自然 技术 学科 之 间 的联系 , 据学 生 需求 设置 根 特 色课 程 , 足个 性化 需求 。教 学方 法应 多样 化 、 活化 , 启 满 灵 要 发学 生学 习 的主动性 、 积极 性 , 教会 学 生学 习 , 培养 学生 的创 新 意识 , 加强 计算 机辅 助教 学 , 高教 学 手段 现代 化水 平 。 提 六 要 建立 科学 的素质 教育 质量 评价 体 系。 科学 的素 质教 育
是最重要的、 居于主流地位 的文化精神。 所谓“ 自强不息”就 ,
足 自我 发愤 图强 , 不 停息 , 是 一种 尚刚 精 神 的体 现 , 永 这 它对
方面, 要从 道德 层面 、 识层 面、 知 能力 层 面、 健康层 面来进 行综合
锻炼学生的管理、 科研和创造能力。 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以社
会 实践和 教学 实践 为两 翼 , 其它 为 补充 , 养创 新 实践人 才 , 培 改 善知 识传 授与 能力 培养 的脱节 现 象 。 . 五要 深化 改革 , 整合 课程 内容 体系 , 进教 学方 法 。 改 调整 教
效 果和学 生素质 的标 准, 不能 以单纯 的考试成 绩 为依 据 , 能 抉 不
引导, 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使学生适应并胜任就业需要。 再
次 , 织社会 调 查 , 组 让学 生走 入社 会 了解社 会 。最后 , 要培 养和
追 求浮 躁 的短期 效应 和功 利性 强的考 试成 绩 。 在对 学 生的评价
学 内容 和课 程设置 、 改进 教学 方法 , 从教 材建 设方面 实施 素质 是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当代 大学 生正 处 在 我 国加 快 发 展 、 现 中华 民 实 族伟 大复 兴 的关键 时刻 , 他们 是 2 世 纪 中国文化 的 1 建设 者 和创造 者 , 中国社会 主 义建设 的后 备力 量 , 是 这是 历史 赋予 他们 的 重任 。如何 将他 们培 养成 为理 想远 大 、 热爱祖 国 、 具有 创造 精神 和实 践能 力 的全面 发展 的人才 , 这是 每一 名教 师都 应深思 的一 个 问题 。 而 中 国传 统 文化 中 的 内在 价 值 对 大 学生 的世 界 观 、 人 生观 、 理想 信念 等 方 面 的教 育 都 有 着 极 为 重要 的 导 向作 用 。
黄子孙 的无价之 宝 。
卿、 朱熹、 李时珍 、 曹雪芹 、 林则徐 、 中山等杰 出的 孙 思想家 、 政治家 、 科学家 、 文学家和民族英雄。中华
文化 在历 史发 展 中有 过 无数 辉 煌 , 曾经 达 到 了人 类 文 明的顶 峰 , 为 世 界 文化 的 中心 。它 虽 然 经历 过 成 劫难 , 经久 不衰 , 直 延续 到 今 天 , 示 了 强 大 的 却 一 显 生命 力 和凝 聚力 。 中国传统 文化 的历久 不衰 向我们 昭示着 : 人才 的培 养 与成 长 不 能 离 开传 统 文 化 的养 分 。任何 人 都不 同程度 地浸 润 于传统 文化之 中。传
化传统 , 从古代至 近代产生了老子 、 孔子 、 子、 庄 孟 子、 韩非子、 屈原 、 秦始皇 、 司马迁、 张衡 、 诸葛亮、 王 羲之 、 冲 之 、 白 、 祖 李 杜甫 、 轼 、 弃疾 、 飞 、 汉 苏 辛 岳 关
传统文化。这是一种伟大的 、 坚强的精神支柱 , 是我 们 民族凝 聚力 和生 命 力 之所 在 , 历 史 留给 我们 炎 是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个性教育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个性教育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内涵 文化 ,是人类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 富的总和 , 她包含一个 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的心理积淀 。中国传统 文化是 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 的理论基础 ,对中国的社会 关系具有 不可抗拒的影响。 l 中国传统文化是 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 的一种反 映民族特质 和 、 风貌 的民族文化 , 民族 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 、 是 观念形态 的总体表征 , 是指居住 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 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 的、为 中华民族世 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 具有鲜 明民族特色的 、 历史悠久 、 内涵博大精深 、 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 中华 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 儒家文化 、 道家文 化、 佛教 文化等这些文化形态都由中国传统文化演变而来 。 2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 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 祖先所创 、 造的、 为中华 民族世世代代所继续发展 的 、 具有鲜明 民族特色 的 、 历史 悠久 、 内涵博 大精深 、 传统优 良的文化。儒家文化 就是受 中国传统文化 影响最深远 、 承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的文化形态 , 传 也成 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 3“ 、天圆地方, 天人合一” 这八个字 , 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有 四种形式 的文化 内容 : 物质 、 为 、 行 制度 、 精神 。中国传统 文化 , 应当包 括: 道、 、 儒、 法 墨等百家思想 以及易经 、 中医 、 风水 、 武术 、 气功 、 吕、 律 书 画、 围棋 、 茶道 、 建筑 、 服侍 、 礼仪 ……等等所有 中国的东西。 二 、 性 的 认 识 个 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即具有一定倾 向性的心理特 征 的总 和 。 l概 念 。 个性 一 词 晟 初 来 源 于 拉 丁语 P r nl开 始 是 指 演 员 所 戴 、 es a, o 的面具 , 后来指演员— — 个具有特殊性格 的人。一般来说 , 个性就是 个性心理的简称 , 在西方又称人格 。 2 个性教育 即个性化教育 , 、 亦是人格教育 。 当今国际社会新兴 的 是 种教育模式 。 它是相对 于千篇一律的划一性教育而言的。 它是在尊重 受教育者的个性基础上 , 掘个人 潜能 , 发 培养 良好个人 素质 的过程 , 是 个性化与社会化 、 社会教育与 自我教育的结合 。 个性教育就高玉洋教授 曾考证 :心理学中所用的个性和人格这两 “ 个 词是 从 外 国语 中 翻译 过 来 的 。 在 中 国 心 理 学界 传 统上 把 英 文 的 pr e~ snly o at译成人格 。个性教育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独特 的内在潜能和资质 i ” 的唤 醒 、 发 和 弘扬 。 显 3 个性 的历史研究。由于个性结构较 为复杂 , 、 因此 , 多心理学者 许 从 自 己研究 的 角度 提 出 个 性 的 定 义 ,美 国心 理 学 家 奥 尔 波 特 ( W .l G. Al ~ p ̄ 曾综述过 5 ot ) O多个不 同的定义 。如美 国心理学家吴伟士f.. o — RSWod wr ) ot 认为 :人格是个体行 为的全部 品质 。” 国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 h “ 美 BC tl认为 :人 格是一种倾 向 , .ae) t1 “ 可借 以预测一 个人在给定 的环境 中的所作所为 , 它是与个体 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 的。”苏联心 理学 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 :在心理学 中个性就是指个体在对象活动和 “ 交往活动中获得的,并表明在个体中表现社 会关系水平 和性质 的系统 的社 会 品 质 。 ”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2—2 1
作者 简介 : 王元奎 ( 1 9 7 2 一 ) , 男, 安徽 阜阳人 , 南 京铁道 职业技术学 院动力工 程学 院党总支 书记 , 讲师 , 硕士 , 研究方 向为高等
教育学 、 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 。 张 抬( 1 9 8 4一) , 男, 江苏 徐州人 , 南 京铁道职业技术学 院动力工 程学院 团总 书 记, 讲 师, 博士 , 研究方 向为思想

中国传统 文化 的 内涵
中国传 统 文 化 源 远 流 长 , 博 大 精 深 。在 历 史 上 出现 的所有 文 明 中 , 只有 中 国始 终 保 持 了 文 明性 质 的一贯 性 。汤 因 比无 论 是 早 期 提 出 2 1— 2 3种 文 明
时, 还是《 再考察》 后提 出 1 3 种 大文 明和 l 5种卫星 文明时 , 都指出了这一点 , 他对 中国文明所具有 的稳 定性 、 持续性 的特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笔宝 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对 中华民族 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 了巨大而深刻 的影响 , 而且对世界 文化的发展也起
中给文 化下 了一个 著名 的定义 : “ 文化 , 或文明 , 就其 广 泛 的 民族 学 意 义 来 说 , 是包 括全 部 的知 识 、 信仰 、 艺术 、 道德 、 法律 、 风 俗 以及 作 为社 会 成 员 的人 所 掌 握 和接 受 的任 何其 他 的才能 和习惯 的复合 体 。 _ 2 J ' ’ 这 个 定义 对 学术 界产 生 了很 大影 响 。 中国 当代 学 者 大
政治教 育。 ,
6 5
即主要探 讨精 神领 域 的文化现象 。
神资 源 。 6 J , ’ 中华 民族 的优 秀传 统文化 是 人类 所创 造 的历 史文 明成果 中 的瑰 宝 , 弘扬 传统 文 化 、 传 承 中华 文明, 是对 当 代 大学 生 实 施 文 化 素 质 教 育不 可 或 缺 的重 要 内容 , 必 须在 客 观 理 性 地 分 析传 统 文化 的基 础上 , 充分 认 识传 统 文 化 在 大 学 生 文 化 素质 教 育 中 的地 位 和作 用 。 中国传 统 文 化 的历 史 久 远 , 体 系 宏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

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

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

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

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

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一、传统文化对素质教育的启示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如“诚实守信”、“和而不同”、“行不由径,事不成蹊”等等。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价值观念为人格教育提供了基础,教育者可通过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构建更加全面的素质教育体系。

例如,“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致君尧舜,致民鲁阳”的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与现代教育的理念相契合。

因此,在培养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二、传统文化对学科教育的启示科学教育和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大音希声”、“讲求太和、协同和谐”的思想,与现代科学中的“整体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协同性思维”相当吻合。

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思想启示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掘科学知识的深层次意义。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许多深奥的哲学理念,如“道法自然”、“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哲学思想可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其创新思维和深入学习各门学科的热情。

三、传统文化对班级管理的启示班级管理是现代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精妙的思想启示。

如“以诚待人”、“凡事讲求中庸之道”、“人无完人”等等。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借鉴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思想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特长和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此外,传统文化对班级内的人际关系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如“协和万邦,化民成俗”的思想,维护班级和谐,促进班级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

四、传统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启示学校文化建设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不少有益的思想启示。

如“学以致用”、“克己复礼”、“知行合一”、“务实创新”等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 建设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义 的过 程 中 ,要 使 中华 民族 伟 大 复 兴 的 宏伟 蓝 图 全 面 实 现 、 神 文 明 不 断 升 华 发 展 、 会 全 面 精 社 进 步 . 需 要 树 立 崇 高 的理 想 和 科 学 的 世 界 观 、 生 观 、 值 就 人 价 观 . 要 弘 扬 中华 民 族 的优 秀 传 统 文 化 , 育 扶 正 祛 邪 、 善 需 培 扬 惩 恶 的 社会 风 气 。 校 应 从 加 强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人 手 , 培 养 出 高 使 来 的 大 学 生 成 为 具 有 较 高 思 想 道 德 修 养 、 学 文化 水平 、 主 科 民 法 制 观 念 、 业 和 奉 献 精 神 等 的高 素 质 人 才 。 敬 二 、 统 文 化 对 于 大 学 生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的 作 用 传 中 国传 统 文 化 虽 然 有 一 些 过 时甚 至 糟 粕 的 东 西 ,但 其 灵 魂 和精 华却 仍 具 有 旺 盛 的生 命 力 ,时 时 刻 刻 在 为 中华 民族 的 繁 荣 昌 盛 提 供 源 源 不 断 的精 神 动力 ,对 于 大 学 生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也有 很 大 的促 进作 用 。 ( ) 助 于 增 强 学生 为 国 家民 族 献 身 的 自觉 性 。 一 有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是 进 行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的 好 教 材 , 国 历 史 我 悠 久 , 化 灿 烂 , 学 生 了 解 祖 国 的 历 史 和 文 化 , 会 使 他 们 文 让 就 油 然 而 生 一 种 作 为 中 国 人 的 自豪 感 , 激 发 他 们 奋 发 学 习 、 建 设 祖 国 的 热 情 . 时 也 使 他 们 认 识 到 过 去 的 辉 煌 是 祖 先 们 创 同 造 的 . 华 民族 的 伟 大 复 兴 需 要 他 们 这 一 代 人 继 往 开 来 地 奋 中 斗 。 在 无 形 中会 增 强 青 年 学 生 为 国 家 民族 献 身 的 自觉 性 和 这 使 命感 。 ( ) 助 于 学 生 良好 品 德 的 养 成 。 二 有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是 对 大 学 生 进 行 道 德 教 育 取 之 不 尽 、用 之 不 竭 的 思想 宝 库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以人 为 本 , 以德 为 先 , 核 心 其 内 容 就 是 教 育 人 、 造 人 , 终 目的 是 要 培 养 出正 直 善 良 、 塑 最 对 社 会 有 用 的 人 。中 国传 统 文 化 讲 礼 义 , 一举 一 动都 符 合 社 会 规 范和道德标 准 ; 情操 :穷且益坚 , 坠青云之 志”讲气节 : 讲 “ 不 ; “ 可杀不可辱 ” 士 ;讲 奉 献 :先 天下 之 忧 而 忧 ,后 天 下 之 乐 而 “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的政 治 理 想 。中 国 民主 革 命 的先 行 者 孙 中 山先 生 说 : 统 “
实现美好理想的精神源泉 ,它集 中概括了中华 民族 自立 于世界之林 的根本。张岱年先生认为, “自强不息”包含 着勉励 向前、坚忍不拔的精神 , 这种精神是民族 的脊梁。
中华 民族 无 数 仁 人 志 士 在 民 族遭 受外 族 入 侵 、受 压迫 、
文化 与素质 教育 的切入 点和结 合点 ,将 中国传 统文化 渗透到 大 学生素质 教育 中去
关键词 :传统 文化 ;大学 生 ;文化素 质 d i 036/in17 -792 1. .1 o :1.99 .s.622 7.00 200 js 0 文 章编号 : 17 —79 (00 0。040 622 7 2 1 )-20 1.2
贾谊 《 治安策》中提出的 “ 国耳忘家 ,公耳忘私 ” ,都强
调着一种 为群体 、为国家献 身的精神 。【中国人历来把 1 】
“ 廓然大公” 天 下为公” 克 己奉公 ”作为价值理想 、“ 、“
1 自强不息 “ . 5 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
君子 以厚德载物 ”是中华 民族 自强不息,不断追求进取 ,
和一种积 极的人生态度 ,倡导超越个人 衣食之利 ,以天 下苍 生为己任 ,以民族、 国家的前途命运为重 的思想 , 从而成为千 百年来社会 崇 尚的人 生价值 、行为准则和至 善境 界,锤炼出中华 民族强大 的向心力和内在凝聚力 。 1 崇 尚统一 中 国人有 追求思想 和法度 统一的悠久 . 2 传统 。早在 《 诗经 》中,就有对于 “ 普天之 下,莫非王 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 臣”的歌颂。春秋五霸 ,尊王攘 夷。孔子认 为,“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 白天子 出” 。孟 子 明确主张 “ 定于一” 。苟子亦 反复强调 “ 天下 ” 。韩非 更提 出 “ 事在四方,要在 中央 。圣人执要, 四方来 效 ”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会 的关 系中树立整体意识、服务意识、大局 意识 。 3 .“ 诚信 为本、言行一致 ”培养大学生 为人处事最基本 的价值准则 诚 实守信是为人立命的根本 , 是构建社 会 良好风 尚最基本 的道德规范。 在传统文化 中 ,朱熹认为 :“ 诚者 ,真实无妄之谓 ,天 理之本然也” 。孑 L 子 日: “ 人而无信 , 不知其 可也 ” 。墨子主张: “ 诚信者 ,天下之结也” 。 周敦 颐在 《 通 书・诚下 》中提 出 “ 诚, 五常 之本 ,百行 之原也” 。可见 ,古人对诚信是 多么的看重 。然而 ,正是古人视为生命 的优 良 传 统—诚信 , 在我们 当今社会却成 为一种 奇缺资源: 社会上 , 食 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 不断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各种诈骗新招曾出 不穷 ,让我们 防不胜 防。在校园中。功利主 义色彩覆盖着大学生们学 习动机 、 择业动机 和入党动机 , 使我们 的大学生变得 日 益 “ 现 实” 。基 于此 ,我们就应通过传统文 化中那 些圣 贤 的言行来 激励大 学生做 一个诚实 守 信的人 。

统文化未来发展持消极态度 。 可见, 挖掘传 统文化 中有关素质培养 的精华 ,以加强大学 生人 文素 质的提 升是 中国高等、中国传 统文化 在大 学生人 文素 质 培 养 中的价值 体现
1 . “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培养大学生 奋发进取 的人生态度 “ 天行健 ,君子以 自强不息 , 地势坤 , 君 子以厚德载物 。 ”其意是 天体运动健动不 己 ,“ 地”哺育万物包孕 万物 ,人们应该仿 效天地之美德 ,刚健有 为 , 奋发进取。孔子 日 :“ 三 军可 夺帅 也 ,匹夫 不可 夺 志也 ” , “ 发愤 忘食 ,乐 以忘忧 ,不知 老之将 至 ” 。 《 史记 ・太史公 自 序 》中记载 :“ 西伯 拘而 演《 周易 》 ; 仲尼厄而作 《 春秋 》 ; 屈原放逐 , 乃赋 《 离骚 》 ,左丘失明 。 厥有 《 国语 》 ;孙 子腆脚 , 《 兵法 》 修列 ; 不韦迁蜀 , 世传 《 吕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第23卷第1期2009年2月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 i cheng Nor m al College Vo l .23,No .1Feb .,2009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张 婧(白城师范学院中文系,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精神实质进行界定,再简论在文化失衡状态下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阐释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 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118(2009)0120039203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张婧(———),女,白城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当下的时代,文化快餐充斥着所有的媒体,影响着校园文化;大学校园的暴力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传统文化的“中”、“和”等理念对作为中流砥柱的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约制和规范应迅速被提上日程,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大学校园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精神实质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来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质。

其一,生生不息的连续性。

世界上发源较早的其它古老文化,如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希腊文化等,虽然在人类历史上辉煌一时,但到最后还是趋于暗淡,毁灭殆尽,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这种无与伦比的适应性,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范型。

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既一脉相承又融汇了各民族的智慧,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强盛生命力的文化体系,蔚为壮观。

其二,包容、会通的博大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并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是以包容、会通来自我完善,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想文化发展境界。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蒋九愚闵慧王才章(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优秀精神成果.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之所在.发扬这一文化传统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已身心人格.培养和谐人文品格。

爱国主义。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也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泛滥的今天.通过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见利思义”的道德精神。

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传统文4e,大学生人文素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根和发展之本.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使命。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

在世界文化价值H趋多元化和中国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三大文化价值体系相互冲突、相互整合的态势下,必须看到,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如果舍弃了体现中国特色的本民族文化传统,就相当于舍弃r人文素质培育所赖以扎根的土壤。

以科学的态度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走向未来的基础,是正确吸收西方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巾国化的基础。

重视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对蝗造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先决性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所包含的优秀精神成果,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本文结合今天的时代要求,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方面的精神资源加以简要分析。

一、“夭人合一”与和谐人文品格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旨趣是实现天人合一,追求和谐。

在中国文化看来.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宇宙是个大化流行的生命有机体。

它本身表现至善至美的价值,所以应该尊重自然。

对自然寄予深切的同情与关心,不要去试图探究自然的本性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应通过道德修养工夫,去体认宇宙生命的价值。

国学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国学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国学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国学教育是一种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教育,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涵盖了中国文学、哲学、历史、礼仪、书法、国画等诸多方面。

它不仅强调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而且还强调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

国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

2. 国学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国学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素质,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智力水平。

首先,国学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知识积累,增强对文化的认识。

国学教育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诗词、文言文等,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文化,从而增强对文化的认识。

其次,国学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国学教育中的文字、诗词、文言文等都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最后,国学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智力水平。

国学教育中的诗词、文言文等都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智力水平,从而提升自身的智力水平。

总之,国学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知识积累,增强对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大学生的智力水平。

国学教育的内涵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和法家文化等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礼仪、书法、国学、诗词、论语等。

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一种深刻的思想体系。

国学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精神深度和思想宽度,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文化认同感,激发大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

4. 国学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国学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十分显著,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道德修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拓宽视野,增进文化素养,加强社会责任感,提升思想深度和审美能力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诚信 、 孝道的道德修养 ; 有利于培 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观和价值观 ; 有利 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 新精神这 四个方 面。
[ 关键 词 ] 统 文 化 大 学 生 素 质教 育 传
任何民族都有 自己的历史 , 自己的传统文化 , 有 文化是维 系国家统 和民族团结 的纽带 , 民族 自立的重要标志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 是 说: 一个国家, 一个 民族 , 没有现代科学 , 没有先进技术 , 毫无 疑问 , 一打 就垮 , 然而, 一个 国家 , 一个民族 , 没有优秀传统 , 没有崇高人文精神 , 必 定就是不打 自垮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是高等教育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 高 等学 校精 神 文 明 建 设 的 重 要 内容 之一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是 中 国 文 是 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 , 从未中断 , 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 的。加 强传 统文化的学习, 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 大 学生 进 行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 利 于 培 养 他 们 的 民 族精 神 及 爱 有 国 主 义精 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 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精神支柱 ,它对于塑造 民 族 品 格 和 风貌 、 强 民族 凝 聚 力 和 向心 力具 有 强 大 的 作 用 。蕴 涵 于 中 国 增 传统文 化之 中的 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 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 的民

族 意识 和 民族 感 情 。 民 族 历 史 愈 悠 久 , 统 文 化 愈 丰 富 , 民族 意 识 和 传 则 民族情 感 愈深 邃 , 民族 精 神 愈 强 烈 。 民 族 文 化 是 民族 精 神 的 客 体 , 民族 精 神是 民族 文 化 的 主 体 , 统 文 化 与 民 族 精 神 这 一 辩 证 统 一 关 系 , 定 传 决

须有源头活水来——谈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

须有源头活水来——谈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
第2 9卷 第 4期
2O O9年 8 月






Vo . 9, . 1 2 No 4
J u n lo a n n Un v r i o r a fXin i  ̄ ies
Au . 0 9 g20
文章编 号 :06— 32 20 )4— 16— 10 54 (09 0 00 0 4
人们常说我 国的文化源远流长 , 大精 深 , 博 不错 !人类 历史上 曾经 出现过最古老 的四大文 明, 而发展到现在 , 只有 中华文 明没有断裂 而持续 下来了 。正 如英 国著名思想 家 、
个人有气质 、 有风度 , 是赞美一种内在素质的外化 。可是 范, 理想价格失落 ” 那哪儿谈得上 “ 自华” , 气 呢?但 我还 是
大学里 的文化建设要有源 头活水 , 我认 为那 就是 我国
化, 智性文化 , 是先人们智慧 的结 晶, 它们是解决人 与人 、 人 与社会 、 人与 自然 、 自 人 身精神与物质之间关系的一把把钥
匙。它 的主导精神如长 江黄河 之水 , 在吐故 纳新 中奔 腾 向 前。这 是我们 民族之 “ ” 已融进 炎黄 子孙 的血液 中 , 根 , 变 成我们内在 的精 神支 柱 , 也是我们 民族的骄傲 , 当然更 是大
中国强 !大学生强 当然是 指他 们 的素质好 、 素质 高 、 质 素
个文 明实 体——一 个惟 一幸存 至今 的文 明。孔子 以来 ,
埃 及、 比伦 、 巴 波斯 、 马其顿 , 包括罗马的帝 国, 消亡了 , 都 但 是 中国以 持续 的进 化 生 存 下 来 了。它 受 到 了 外 国 的 影 响——最先 是佛教 , 现在是 西方 的科学 。但是佛 教没有 把 中 国人变成 印度人 , 西方科学也不会将中 国人变成欧洲人 。

传统文化与大学素质教育的关系辨析

传统文化与大学素质教育的关系辨析

传统文化与大学素质教育的关系辨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传统文化与大学素质教育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精神和道德传统。

而大学素质教育则是指大学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教育。

传统文化与大学素质教育有怎样的关系?传统文化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影响又是怎样的?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辨析传统文化与大学素质教育的关系。

传统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对大学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规范,它为大学素质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在大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锤炼自己的品格和提高自己的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又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它们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对大学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蒙和辅导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

大学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宝贵遗产,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得到传承和弘扬。

大学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够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进而认识、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大学应该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组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大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传统文化与大学素质教育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和道德修养,而大学素质教育也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礼仪教育

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礼仪教育

!"""年$月中一、传统文化1.文化与传统文化。

什么是文化?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解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字字”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博创在创原谢文化谢中,将文化解释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总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字传统文化则是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历史不同时期所创造的各种精神现象的一个总称字2.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在发展演变中,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流、磨合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精神现象字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是整个中华民族,儒家、诸子百家、广大劳动人民都为传统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字各种文化在两千多年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今天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字它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精神现象,还包括留存在世的一切可以被感知的物质形式字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指传统的思想文化字二、在大学主礼仪教育中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1.大学生扎仪修养现状。

中国历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大学生也秉承了这种文化传统,表现出谦和、内敛、勤勉、尊敬长辈字民族特质字但是,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也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字的情况,存在着礼仪修养的缺失字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字方面字例如,在公共场合有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高声谈笑字缺少自我约束的失礼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莽撞、冷漠、自私,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能力;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知与不求的思想字字字2.大学生扎仪修养缺失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很多,既有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有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中,没有在礼仪教学中主动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最主要的因素字首先,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字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字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这其中一方面是家庭所施加影响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在中、小学这一礼仪修养养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字所以,在大学前的阶段,一些学生的礼仪素养就已经有所缺失字其次,外来文化的影响字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由于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新鲜的外来文化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与接纳字大学生表现出对于外来文化全面接触、快速适应、积极迎合的态度,年轻一代越来越崇尚过“洋节”就是一个证明字礼仪的产生发展本来就存在着与其他文化背景的礼仪相融合的过程,但如果不坚守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又何来面向世界呢?再次,表现在礼仪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处理上字由于一些客观情况的存在,理应在大学之前就已经养成的礼仪素养教育,被延迟到大学教育中字由于专业设置、学生就业的原因,大学礼仪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就业直接挂钩,教学中注重操作性、实践性,知识传授停留在实用的表层,在教与学的环节中,礼仪的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被割裂了字从学习礼仪的过程看,大部分学生是为了美化个人外在形象,获得更好工作,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字这种礼仪认知上存在的偏差,使学生只知道应该怎样做,但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则很少去探究字教师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也忽视了在礼仪教学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使礼仪教学缺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的根基字所以,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欠缺以及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我们必须重视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含量字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

高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扬,更有助于弘扬大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提高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标签: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思想建设校园文化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是人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传递下来的文化。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活’的中国古代文化。

它既以有关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

”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振奋民族精神的力量。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历经了时代变迁、人间沧桑,在与时俱进、兼容并包容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演变,成为了我们的民族瑰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渐渐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价值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并且受到全球化经济和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受美国等发达国家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从而必须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的,将传统文化运用在大学生的教育中来,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包含着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诸多内容,可以利用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几乎是每个人从接受教育以来就被灌输的思想,可以说每个人都对爱国有着与生俱来的认知。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一种国家民族危难时深沉的忧患意识,一种以中华民族的兴盛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一种为中华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奉献精神,一种作为中华儿女所具有的民族气节与民族自尊”。

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与战争、民族存亡、革命这些词汇渐行渐远的当代大学生逐渐淡化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意义。

爱国不仅是民族存亡时刻的献身报国,更是民族安定时期的奋发向上、繁荣建设。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传统资源。

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老
子提出的“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到三国时期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到清朝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爱国主义贯穿着我们民族发展的始终。

在当代社会,这样的事例也不胜枚举:为了祖国建设毅然放弃外国优越条件回国的詹天佑、华罗庚、为祖国强大而默默工作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为解决祖国人民温饱而劳作的水稻之父袁隆平......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人们忠诚、热爱和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行为于一体的社会意识。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将爱国主义渗透在大学生教育中的方方面面,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通过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思想道德建设
英国的文学奖获得者莎士比亚曾说“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曾说“支配和统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专制政府中是永远高举着的君主的铁拳,但是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可见思想道德建设无论是从个人还是社会的角度来说都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受封建社会儒家主流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如:关于明志的“志存高远”、“有志者事竟成”,关于持节的“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出淤泥而不染”,关于自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关于仁厚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于诚信的“失信不立”、“一诺千金”等等,可以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涵盖了道德品质的方方面面。

我国开展了诸多的道德建设活动,如“道德模范”评选、“道德讲堂”巡讲、“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都旨在提高国民素质。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将把道德建设作为重要的内容。

“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审美情趣、增强民族文化尊严都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应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使其内化为相对稳定的气质、修养和人格”。

三、方法论教育
大学是树立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与之相对,也是培养一个人方法论的重要时期。

我国自古就有“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的说法,这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体现。

例如《论语》中就提到了很多的学习和做人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说学习要温故而知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说要注意点滴的积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则是指无论学者身份高低,都会积极的请教不懂得问题,体现了一种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

这样的论述在古代文学著作中不胜枚举,特别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作“四
书五经”,以详实的姿态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方面仍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另一方面,方法论教育也不单单是指教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传授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中国传统文化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能不断的顺应时代,融合具有先进意义的外来文化。

江泽民同志1994年1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我们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

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段话涉及到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方法论原则。

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时不仅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应特别重视方法论的指导;要教给大学生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更要教给学生正确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四、高校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象征,是在社会历史大背景下结合时代与自身特色的产物,如北大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就体现了当时的北大人爱国图存,锐意进取的精神;清华大学的校徽由三个同心圆构成周易两卦,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个易经的全部内涵也是清华对学生的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理念,也是维系学校团体的重要力量,影响着学校师生价值观的形成、工作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的规范,可以说,一个学校质量的好坏与这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

“综观世界一流大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活跃的校园文化和深邃的人文底蕴。

我们在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时,也绝不能忽视这一点。

因为办学特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学校办学过程中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创造。

大学校园应当是现代化的气息与厚重的历史人文精神的统一。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积淀,一经与现代文明、现代意识有机结合,就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的首要任务,树立新观念,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
[2]李宗桂等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3]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4]石晓霞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Proceedings of the 2010
[5]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