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文化传播》(华东师大版)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就文字论,若简单零散,不成片段,而平易亲切,语语着实。
——钱穆《中国思想史》
思考:为什么只有佛教完成了中国化?
而伊斯兰教 基督教却无法完成?
必须的原因 传统文化成熟 :包容性、 人文性、 语言文字思维差 异等;
能够的原因 有相通的主张;又可以弥补的差异特质;
传播的时机;
云岗 北 魏 开 国 皇 帝
石窟
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供0万奉人的。是如来材佛料2: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
多少——南 朝晁《福林《中行国,古以代便史达祖(左》到,南手“佛侧边涅祖)(槃国的右为北”儒,手老侧境道即边子)界学“,。说苦②③佛高海佛统教超无教治这得边教者一多”义通套。。给过说提苦佛佛明出难教教苦超人麻认难脱民醉为和苦以人现解难精民实决的神,的苦办慰维一难法藉护切的是;统都学忍治是说耐;“完、苦全修” 楼 四 江 掩盖了阶级为压孔迫子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
阳 材料二: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
白 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
马 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
寺
——整理自《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以白
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 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 ——《魏书》 思考: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正史明载有不同记载:“伊
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源自中 岳 嵩 山“禅”,静坐沉思,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 少 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 林 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佛教更适合 寺 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
禅宗祖庭
跨文化阅读教程3 答案 华东师范大学

跨文化阅读教程3 答案华东师范大学在本书中,最有名的是《大森林》中的三个人物形象。
第一个是德国的小说家,第二个是丹麦人,第三个是法国人。
《大森林》是德国当代小说大师级人物的代表作品,书中以第一人称塑造了第一位德国人汉斯·布留格这个典型人物形象,第二位则以德国移民埃里希·黑森这个典型人物形象塑造了最具传奇色彩的德国第二代移民伊戈尔·海德堡。
小说通过描述德国移民黑森在德国西部小镇拉德堡与一个德国家庭的生活片段,揭示出黑森移民后由家庭内部矛盾激化形成的家族内斗和文化冲突过程。
该作品以德语短篇小说集《一个陌生人的来访》为主要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之一是《阿姆斯特丹》(A.)。
这部作品在德国文坛产生了巨大反响,被公认为是现代小说中最成功的一部。
小说以其清新、平易、流畅,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描绘了一个个动人形象:一个小女孩看到父母拿着鞭子追打父亲一幕;一个小女孩看到父亲拿着刀架在自己脖子上;还有一个年轻男子对自己女友说:“如果你想我爱你,就嫁给我吧”等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
1.在这个故事中,人物的外貌以及语言、动作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
但是,其中的语言、动作却不完全是这样,作者用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通过多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人物故事中发生、发展的情境,并且通过这些表情动作来描述人物和他们所处环境中对事件发生、发展的态度等内容。
D.在本章最后,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是对家族冲突升级后家人之间团结对抗结果的感受;是对家族成员间在冲突中所表现出来不合作、不团结造成家庭成员间矛盾激烈情况的感受。
在《大森林》中有三个人物形象:汉斯·布留格、埃里希·黑森和埃里希·海德堡是第一代移民),它们与“一个陌生、一个熟悉”是同义词;这些人物在故事中表现出了不同形象,表达不同情感对每个人性格影响不同这三个人物形象分别是:汉斯·布留格)――一位德国人;埃里希·黑森――一位德国人;埃里希·海德堡)――一位法国人。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案(word版)

2021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C.“中学西传”成为主流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7.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8.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
它(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C.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D.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9.《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
这说明当时(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10.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
这一演变( )A.说明启蒙思想内涵不断深化B.得益于资产阶级的大力宣传C.遵循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方针D.推动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11.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2.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农政全书》书影利玛窦与徐光启画像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13.2015年10月,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一系列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木刻板。
九年级历史上册《交流与文化传播》文字素材 华东师大版

交流与文化传播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交通和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它们是怎样被传播到域外,又是怎样改变世界的发展进程呢?■造纸术由难民带至朝鲜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中,造纸术是最早传播到其他国家的。
公元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的方法,被普遍认为是造纸术发明的年份。
两汉交替之际,大批中国百姓为避乱涌入朝鲜半岛。
造纸技术随之传到那里。
曾在唐代大量生产的藤纸在朝鲜的高丽王朝时期重获生机。
产自朝鲜半岛的“高丽纸”厚实挺括,中国古代著名书画家苏东坡、黄公望和董其昌等人,都喜爱使用“高丽纸”。
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会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唐军战败,唐军中的部分造纸工匠被阿拉伯军队俘虏。
中国造纸术随着阿拉伯大军迅速传到欧洲。
之前,欧洲人用羊皮进行文字记录,抄一本《圣经》要用300多X羊皮,极大地限制了文化信息的传播。
17世纪,欧洲的造纸技术只能达到中国宋代的水平。
乾隆年间,供职于清廷的法国画师、耶稣会教士蒋友仁将中国的造纸技术画成图寄回了巴黎,中国先进的造纸技术才在欧洲广泛传播开来。
1797年,法国人发明了用机器造纸的方法,从蔡伦时代起中国人持续领先近2000年的造纸术终于被欧洲人超越。
■印刷术靠蒙古纸钞传到欧洲造纸术发明之后,以书籍为载体的信息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中国人于是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公元645年,日本发生“大化改新”,向唐朝派遣唐使和留学生,雕版印刷术在这时传到了日本。
后来,高丽又派人到中国学习雕版印刷术,培养了朝鲜第一批印刷工匠。
在造纸术西传的同时,阿拉伯人也接触到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
一种说法认为,阿拉伯人误以为中国人在印刷时使用猪鬃制成的刷子给印版上墨,认为用这样的方法印刷《古兰经》亵渎神明,因而影响了雕版印刷术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
蒙古人在其征服地区广泛使用纸钞,作为纸钞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也顺着丝绸之路西传至欧洲。
■中国火器扬威蒙古西征宋元来华的阿拉伯水手在中国人节庆之时施放的焰火和中国船舶装备的火器中,最早接触到了火药。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I. 中外图书馆的发展概况
(2)国内图书馆发展概况
时期
国外图书馆发展概况
专掌典籍的官员——史官; 官藏 藏书之所——府、阁、堂、室等。
古代
私家
伴随着私学的出现得到发展。 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
藏书 书家和藏书楼。明朝中期·范钦·天一阁。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近代 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
二是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层面。
➢ 印刷书的诞生,使得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更多人可以阅读书 籍。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 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印刷书的作用
印刷术推动报纸、杂志的 普及
①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传承与传播,促进文 化普及,又处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提 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②翻译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鉴吸收他 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
③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力。
④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 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例题: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
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
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是 (
(一)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
发展概况(自主梳理)
类型
官 学
私 学
作 用
时期
学校教育概况
先秦
学在官府——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
西汉 (汉武帝)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
西晋 开始设立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机构
春秋
私学产生——以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唐代 形成古代基层社会教育体系:学塾、村学、蒙学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思 考 : 阅 读 课 本 P 4 - 5 , 概 括 中 华 优 秀 传统文 化 的 内 涵 。
人与社会 以人为本
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
人与他人 和而不同
家国情怀 人与国家
崇德尚贤
人与自身
自强不息 人与自身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治世之道
1.重视以人为本、倡导民本思想——儒家社会关系和政治伦理
思想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总和
反作用于
诸子百家
上 层 建 筑 经济基础
政治 从中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①强化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法律 ②上层建筑中各因素相互影 意识形态 响(特别是政治因素)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奠基
2.内容 (1)春秋: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仁 仁者爱人,核心观念是“仁”,顺应民心.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①倡导经世致用 ①批判“存天理,灭
主张 ② “天下为主 君 ②天下兴亡、匹夫 人欲”②均天下、反
为客” ③工商皆本 有责
专制、爱国理想。
共同 ①批判地继承儒学,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影响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批判
君为臣纲
空谈
唯心主义
发展不充分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非
阴阳家 邹 衍
五行说,“相生相胜”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儒家:“德治”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韩非子》
法家:“法治”
兵家 孙 《孙膑兵法》:知自知彼,百战不 膑殆
【链接高考】 (2020·江苏·高考真题)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②近代:西学进一步传入
中国近代文化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冲突、互 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发展变迁与政治运动密切结合。
背景
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 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表现
层次 派别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近代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 的渐进过程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中叶国仅洵存灶的《佛佛、教道、在儒中三国教古合代一的得独以统特传治寺播者庙的:原麻因醉》人民,维护统治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日渐本土化 ①过程
一种外来文化传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往往 一方面需要适应原有文化的某些要求而有所变形; 另一方面也会使原有文化因受外来文化的刺激而 发生变化。因此,在两种不同传统的文化相遇过 程中,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地主阶级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对导思人想《们解编海关放译国注有书图世重籍要界志形启》势迪,作用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强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思考:近代中国 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主题:救亡资图产存阶级激进派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特点
历认思程识想::由由浅被入动深接无、受产由到阶表主级及动里选择的过马程克思主义
①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
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儒服,通过与
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
部编版高中历史《文化交流与传播(选必3)》目录

《文化交流与传播(选必3)》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二单元世界文化的多元传统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碰撞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第4课_欧洲文化的形成【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课标要求了解古代欧洲的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学习目标1.识记古典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和中古西欧文化及拜占庭、俄罗斯文化的主要成就,认识不同地区的文化成果。
2.以唯物史观的视野认知各地区取得不同文化成就的原因,对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给予科学的历史解释。
3.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
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欧洲文化的源头及文化传承发展的脉络。
学习难点宗教、地理因素与欧洲两大区域文化的关系。
教学流程板块一激趣导新利用“柏拉图(左边站立者)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图片结合课前提示语导入。
板块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当堂自学,掌握必备知识,增强时空观念,培养分析能力)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基于六方面的认识:一曰秉持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本,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
”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最高原则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二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曰依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程改革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检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教学质和量上的最低要求;四曰依据教材,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材料。
五曰历史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认识,是培养学科关键能力的基础。
六曰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体现。
出于三方面的考量:一是从高二学情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实质就是自身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共同作用和发展的过程。
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活动。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本文将从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定义、背景、意义、挑战以及发展前景方面进行介绍。
一、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定义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通过交流和互动来了解对方文化的活动。
文化传播则是指把一种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其他人的活动。
这两种活动都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二、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背景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发展和积累的结果。
尤其是在古代,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就是人们相互了解和认识的重要途径,帮助人们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进而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事件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便利和快捷。
许多文化产品也更容易传播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三、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意义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对于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人们可以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这有助于消除文化偏见和误解,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与理解。
此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还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一个多元化的经济部门,包括艺术、媒体、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产业。
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可以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交流和流动,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最后,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还有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全球化是一种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变革,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全球化的过程,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变革和挑战。
四、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挑战尽管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具有很多优势和好处,但也存在着一些挑战。
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文化差异和文化规范的不同。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差异,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文化冲突和误解。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我会怎么想,我会怎么做?资本主义兴起后,各大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不断发动战争,社会文化的冲突和融汇也在悄然进行。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试图为学生打开两个视角,一是从当时人的视角看待历史,理解当时人的感受;一是一定程度上从外部世界考察这场战争,将之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背景下比较。
进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这一过程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是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包括了三节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历史上的重大战争与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碰撞,本课内容专门针对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一)结构体系在结构体系方面,本课教材内容注重时序性,注重历史发展进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注重史事的前后联系,从而展现历史进程的基本线索,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课按照近代的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先后为美洲、欧洲和亚洲的战争,方便学生建构时空观念。
具体内容上通过战争反映文化的传播交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便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唯物史观。
(二)知识内容本课内容包含三次战争与文化的互动。
其中,第一部分是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第二部分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第三部分是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第一部分“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主要包括独立战争前美洲文化的特点、产生原因和表现,独立战争对美洲文化的影响,战后美洲文化的特点。
教材没有简单罗列美利坚文化的特点,而是让学生回顾北美大陆的开发过程,给学生呈现北美大陆的源文化种类,使学生联系已学过的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启发学生思考独立战争对美利坚文化形成的作用。
高中历史《文化交流与传播》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文化交流与传播》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在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产生之前,当地的主要宗教为()A.基督教B.伊斯兰教C.拜火教D.多神教2.欧洲史学的源头在()A.古希腊B.罗马C.拜占庭D.俄罗斯3.关于大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B.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影响深远C.柏林大学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D.美国大学致力于让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4.下列对文化传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文化继承就是原封不动地继承传统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C.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D.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继承5.被视为世界文学瑰宝的一部史诗,主要讲述古代雅利安人部落家族的故事,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这部史诗是( )A.《源氏物语》B.《摩诃婆罗多》C.《吉尔伽美什》D.《荷马史诗》6.20世纪初期,亚洲掀起的民族民主运动除中国的辛亥革命外,还有()A.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B.埃及的华夫脱运动C.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D.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7.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
到2011年底,中国共送出约224.5万名留学生,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自费留学的比例高达90%。
这一现象反映出()A.恢复高考促进了出国留学普及B.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C.已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8.武则天的形象在宋代以前总体上较为正面,但欧阳修的《新唐书》开始对其“妖魔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更甚,其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仅称武则天为“后”。
这反映了()A.官方修史原则的变化B.士大夫正统观念强化C.妇女地位发生了逆转D.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9.“他把朱子学里模糊不清的国家体制和文明体系区分开来……试图追溯文明的根源……打开一条客观考察自身所属文明的道路。
初中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8课 交流与文化传播 学案

九年级〔上〕历史学案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主备:审阅:姓名班级教师寄语:鸟儿有了要飞的冲动,就不甘心在地上爬行。
为了你的梦想,努力吧!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1、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创造和传播等史实。
2、探讨世界各地区和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难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方法得当,方能事半功倍〕查找历史文献,收集有关知识,结合现在的国际关系,理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吧!〕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课前热身:〔认真阅读课本内容,然后完成以下知识网络图。
〕交流与文化传播一、马可·波罗来华1、世纪晚期。
经过长途跋涉行抵中国的旅行家。
2、? ?,被誉为“〞。
二、中国四大创造的外传1、造纸术:纸最早出现于时期,东汉时期改良了造纸术,称之为“蔡候纸〞。
直至年之战以后,造纸术才正式开场西传。
2、火药:时期,开场用于军事;时期开场广泛用于军事;中国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3、指南针:战国时期,指南针称之为,时期开场用于海上导航;大约世纪后期,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印刷术:北宋时期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大约从世纪末起,开场外传。
三、阿拉伯数字1、创制:最早是由创造,经过中古的吸收与改良,最终创制而成。
2、传播:通过沿岸传入和各地。
3、意义:阿拉伯数字的广泛传播与应用,大大便利了,并直接促进了和整个的进步四、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完成以下各题,相信你有很多收获!〕聚焦目标1:1、①右图人物是,他是人,在中国朝时来到中国。
②他的游记名为,被誉为“〞。
③他的东来有何影响?2、①我国何时创造造纸术?②右图人物为造纸术的改良做出重大奉献。
他是谁?哪时期人?③造纸术何时才正式西传,对外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它的向外传播有何意义?3、①火药的外传,始于代。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②③自第愿二移次民世从界主大要战由之发后达,地人区口向迁落移后主地要区从迁亚移非,拉转地变区为迁主移要欧由北发美展,中人国数家逐向年发增达长国。家
迁移;被强迫的移民基本停止。
华工为美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何到头来得 到的却是一纸排华法案?
排拒加剧
据不完全统计,1849至1943年间,美国各级政府共 通过排华法案40余个,美国西部九个州和地区共发 生反华暴力事件达55次。
近代殖民扩张以来,强制性的人口跨地域转移和族群替代性 的移民方式,使文化交融与认同蕴含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 并经常表现为族群间的文化冲突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一)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 1、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限制,殖民者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思考】英、美等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
1、黑人奴隶不断起义,打击了黑人奴隶制 度; 2、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废奴运动兴起; 3、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商品输出成为主 要手段; 4、英美等国一些政治家的长期努力。
华工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 展的结果,也是中国进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结果。
(二)华工对美洲开发的贡献 1、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
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运输费用,获取了巨额利润。 2、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
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3、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加勒比
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太平洋铁路是华工用汗水和鲜血浇灌的奇迹
太平洋铁路的每根枕木下都有一具华工的尸体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太平洋铁路 (1865-1869年修建)
太平洋铁路修通之前,美国东西部被崇山峻岭、浩瀚沙漠阻碍, 没有一条便利的交通线路。当时巴拿马运河尚未开通,汽车、飞 机还未发明,从纽约到旧金山乘船绕行南美洲至少需要6个月(修 通后只需7日)。
藏书趣阁|《文化与交流》埃德蒙·利奇著(1991年版)

藏书趣阁|《文化与交流》埃德蒙·利奇著(1991年版)《文化与交流》埃德蒙·利奇著,卢德平译,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文化与交流》作者简介埃德蒙·利奇 (Edmund Ronald Leach,1910-1989),英国著名结构学派人类文化学家。
利奇在剑桥的Marlborough College和Clare College接受教育,并于1932年以优异的工程学学士学位毕业。
毕业后利奇曾分别在香港,上海,重庆,青岛和北京任职。
此后回到英格兰,在伦敦经济学院与雷蒙德·费思(Raymond Firth)一起学习了社会人类学,后者将他介绍给了布罗尼斯瓦夫·马林诺夫斯基。
1947年,在马林诺斯基门下并在伦敦经济学院取得博士学位。
他的博士论文长达732页,以他在缅甸的时光为基础,题为“文化变革”,特别提到了缅甸和阿萨姆邦的山地部落。
1951年,利奇的论文《母系跨堂兄弟婚姻的结构含义》获得了库尔作文奖,该论文借鉴了他在克钦邦的广泛数据,提出了与亲属关系理论有关的重要理论要点。
1953年,他成为剑桥大学的讲师。
他于1966年当选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教务长,并于1979年退休。
皇家人类学研究所所长(1971–1975);英国大学院院士(1972年起),1975年被封为爵士。
《文化与交流》内容简介《文化与交流》的作者埃德蒙·利奇是新结构主义社会人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代表作有《缅甸高原的政治制度——克钦社会的结构研究》、《人类学的反思》等。
《文化与交流》的中心思想是:文化的各种非言语方面,如服装风格,建筑物,食物,音乐等,被组织在模式化的系统中,其方式就像一种自然语言中的声音、语汇和句子一样,讨论服装穿着的法则与讨论规范语言表达的法则具有相同的意义。
《文化与交流》是专为初涉人类学、文学、哲学等大学生撰写。
原著封面:Culture & communication《文化与交流》中译本前言本书作者埃德蒙·利奇是当代著名的英国社会人类学家,也是当代结构主义人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无疑堪称是人类学文献中结构主义理论与象征人类学的经典著作。
交流与文化传播教学反思

《交流与文化传播》教学反思回顾上一课:亚历山大东征给东方带去什么呢?1:带来巨大的灾难2: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罗马帝国在扩张的过程中,给被侵略的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带去了西方的文化。
问: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都促进的文化的交流,你认为他们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是建立在巨大灾难的基础上)战争是不是人类之间唯一的不同文化交流的方式呢?汉代,是谁通过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带到西方罗马帝国?他们还把中国的什么带到罗马帝国?阅读课文,阿拉伯人把中国丝绸、罗盘针、造纸术等带到西方,对西方产生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带到西方,给中国带来阿拉伯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战争也促进文化交流,你认为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战争在促进文化交流时,却产生巨大的灾难。
思考:如何向学生说明和平交往的方式是人类社会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呢?列举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大贡献是什么?“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印度人,阿拉伯人将传到欧洲。
现在弄清楚了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你觉得将它更正为印度数字可以吗?附注:这一问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观点:阿拉伯数字是为了记念阿拉伯人在传播“阿拉伯数字”的重大贡献。
传播文化也是对文化发展的一种重大贡献。
(课堂上,没有这样问,而是直接讲明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传播。
进行这样的问,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知历史现象的能力。
)列举:你还知道哪些通过和平方式传播文化的历史事件呢?(这一问是在讲完马可.波罗后才提问。
如果改在这个时候问,将两部分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了,也使学生意识到马可.波罗是一次和平传播文化的旅行。
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当时的帝王是谁?你能介绍一下当时的中国吗?这一问没有提出来,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及知识面。
马可.波罗为什么来到中国?附加一问,你最想的国家是哪个国家?为什么?我想到美国,因为美国的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与文化传播》
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苏凤
《交流与文化传播》是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内容,主要讲述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这为学生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以及建立世界历史学习的横向学习。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马可·波罗东行和《马可·波罗行纪》影响;四大发明的外传路线,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应用等事实,培养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和交往历史意义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交流分享法、事例探讨法、歌曲穿插法、历史知识生活化法、现象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珍爱和平;增强民族自豪感、向心力和凝聚力;取其精华,抛弃糟粕的传承文化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观点;弘扬和继承人类共同文明成果。
【教学重点】
中国四大发明的传播及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历史意义。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
一.情境导入:公元前2世纪,中国西汉时期张骞远赴西域,开通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公元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东来,又一次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为纪念他,在我们西子湖畔矗立着他的铜塑,究竟他来中国做了些什么?又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怎样影响?(出示幻灯片:马可波罗雕塑图片)
二、板书课题:8、交流与文化传播
三、新知探究
1.检查预习自学效果,教师出示三张幻灯片,针对学生完成情况纠正。
A、填空
1)、13世纪晚期,意大利人_____________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
2)、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_________。
4)、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始于中国__________时期。
5)、生活中常用的阿拉伯数字,最早是由古代________人发明的
B、选择题
1、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中国正是( )
A、北宋时期
B、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明朝时期
2、下面哪项不是《马可·波罗行记》流传后,产生的作用( )
A、游记内容宏富,妙趣横生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D、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有所启示
C、填表题: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及意义
1.如何看待《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出示幻灯片)
师生互动并分析,指导学生紧扣材料,读懂材料,并去伪存真。
2.联系生活,说说身边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事例,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工艺水平如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组学生展示介绍并说明:牛皮纸、卫生纸、A4纸、相纸
B组学生展示介绍并说明:时尚杂志、书本、精装散文集
C组学生展示介绍并说明:教学用具纸钱、冥币、人名币
3.古今中外、纵横比较、科技延伸
(1)学生甲分享所搜集得资料:PPT展示诺贝尔及其诺贝尔奖项
(2)学生乙分享所搜集的资料:PPT展示中国北斗导航工程
4.教师分享歌曲《指南针》,并从中选取一种展示方式:清唱、播放、笛子演奏(根据学生最佳喜欢的方式而定)
附《指南针》歌词:
在那世界的路上,我撒下许多脚印,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带着指南针。
世界像花园五彩缤纷,走哪条路要辨认。
我出生在指南针的故乡,祖先的智慧的把我指引。
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换,都不能动摇我的心。
在那人生的路上我撒下许多脚印,祖国像磁石把我吸引,心儿就是指南针。
华夏儿女心心向着故土,血中流淌着民族精神。
无论生命之树如何繁茂,永不忘祖国是我根。
(4)学生带着问题欣赏音乐《指南针》并思考:
A:歌曲表达了词曲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爱国、自豪、思念)
B:“走那条路要辨认”,你觉得中国正在走什么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C:就个人而言,“指南针”指什么?就国家而言,“指南针”又指什么?(人生目标;四项基本原则或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无论---都---;无论----总不忘”表达了一种怎样心态?(赤子之心、情系祖国、深情眷恋)
5 小组探讨:
请谈谈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方式有些?除本课介绍的马可波罗来华、四大发明外传,阿拉伯数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和平交往的史实?以此为例探讨和平交往有哪些作用(好处)?(教师从友谊、经济文化、科教、文化、军时、反腐等等方面引导去思考)(1)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2)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促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四、课堂巩固练习:
1.史料探究:
“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由此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现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
”---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
1).这三种发明分别是指什么?(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如何理解“威力和影响”这句话的含义?(四大发明外传的意义)
2.《中华美》歌词赏析:附歌词
过去我们有许多许多世界之最,四大发明有口皆碑有口皆碑,
长城运河把地球点缀,还有昆明湖边的石舫默默地忍受着雨打风吹。
如今我们不再气馁不再沉醉,好汉都有当年勇,当年勇也有过辛酸痛苦的泪,
记住流逝的千折百回,千折百回,迎着时代流云,奋起直追,
中华前程无限美,中华前程无限美,中华前程无限美,中华前程无限美。
问题设计如下:
(1)例举“世界之最”至少三个(长城、兵马俑、祖冲之圆周率、张衡地动仪等)(2)例举造成“幸酸痛苦的泪”的史实
(近代屈辱史: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等)
(3)你觉得“奋起直追”的方法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
(方法:改革开放或者三步走战略部署目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或者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或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4)结合当前现实,举例说明“前程无限美”的理由依据或者史实
(教师引导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民生等方面)
五、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方面任选)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