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物理专题之力和运动教案

物理专题之力和运动教案

物理专题之力和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了解牛顿三定律,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2. 牛顿三定律3. 力与运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2. 难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牛顿三定律。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和实际运动现象。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与运动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例,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力的定义、分类、作用对象和作用效果。

3. 讲解牛顿三定律:a.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

b. 牛顿第二定律:F=ma,力与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c.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反方向。

4. 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与运动的关联。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与运动关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力和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布置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物理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亲自体验力和运动的关系。

3.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物理学书籍,加深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学》2. 课件:力和运动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等4. 网络资源:关于力和运动的科普文章、视频等九、教学计划1. 章节一: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2. 章节二:牛顿第一定律3. 章节三:牛顿第二定律4. 章节四:牛顿第三定律5. 章节五:力与运动的关系6. 章节六:教学评价7. 章节七:教学拓展8. 章节八:教学资源9. 章节九:教学计划10. 章节十:课后反思十、课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小学物理教案:力与运动的简单实验

小学物理教案:力与运动的简单实验

小学物理教案:力与运动的简单实验一、引言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也是小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简单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本教案将介绍几个适合小学生的力与运动的简单实验,以供教师参考和选择。

二、实验一:用力推车1.实验目的通过推车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力对运动的影响。

2.实验装置和材料推车、光滑的地面。

3.实验步骤(1)将推车放在光滑的地面上。

(2)用相同大小的力推车,观察并记录车的运动情况。

(3)改变推车的质量,重复步骤(2)的实验观察。

4.实验结果和讨论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推车受到的力越大,运动的速度越快;推车的质量越大,需要的力越大才能使其运动起来。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三、实验二:拉力实验1.实验目的通过拉力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拉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2.实验装置和材料绳子、拉力测量仪器(如弹簧秤)。

3.实验步骤(1)将绳子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一端固定,另一端挂上适当的重物。

(2)用拉力测量仪器测量绳子上产生的拉力。

(3)改变挂上的重物的质量,重复步骤(2)的实验观察。

4.实验结果和讨论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当挂在绳子上的重物质量增加时,所产生的拉力也随之增加。

这说明拉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关系。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拉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实验三:倾斜面上的滚动1.实验目的通过倾斜面上的滚动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实验装置和材料倾斜面、小球、光滑的地面。

3.实验步骤(1)将小球放在倾斜面上,观察并记录滚动的运动情况。

(2)改变倾斜面的角度和高度,重复步骤(1)的实验观察。

4.实验结果和讨论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当倾斜面的角度增加时,小球的滚动速度也增加;而当倾斜面的高度增加时,小球的滚动距离也增加。

这说明倾斜面对物体滚动的运动速度和距离有影响。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斜面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

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

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和分类2. 力的概念和分类3. 运动和力的关系4. 牛顿第一定律5. 摩擦力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 讲解: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阐述运动和力的关系。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5. 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运动和力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能力等。

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六、教学内容6. 牛顿第二定律7. 加速度与力8. 重力与万有引力9. 压强与压力10. 浮力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 利用图表和动画,直观展示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3. 运用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重力和万有引力的作用。

4. 通过实验和问题解答,让学生理解压强和压力的概念。

5.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浮力的产生和影响因素。

八、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2. 讲解: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阐述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5. 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物理小学四年级教案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物理小学四年级教案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1.熟悉力的概念,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对物体的影响并归纳总结;3.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导入问题: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力,力对物体有什么影响呢?2.引入力的概念:请学生回答力的定义。

介绍力是一种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或方向。

3.引导问题:你们有没有观察过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呢?二、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0分钟)1.实验1:利用弹簧秤测量拉力的大小和方向。

请同学们自行组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2.实验2:利用斜面倾斜方式,观察物体受到斜面的作用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的。

同样,请同学们组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三、实验结果讨论(15分钟)1.学生展示实验数据: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实验结果。

2.教师引导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可以探讨的问题有: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斜面的作用力对物体运动有何影响?四、制作小海报总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0分钟)1.学生分组制作小海报:请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自行分组制作小海报,展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要求包括图像和文字。

2.学生展示小海报: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制作的小海报,并进行讲解。

五、知识巩固与拓展(15分钟)1.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学习和实验,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呢?请学生回答并进行讨论。

2.更多拓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重力、摩擦力、浮力等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六、课堂小结与延伸(10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本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总结了拉力和斜面作用力对物体的影响。

2.延伸学习: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实践,尝试寻找更多的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反思:1.设计实验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

力与运动教案范文标题:力与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和力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和运动相关的问题,并能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等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性质。

2.力的作用及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

2.将力与运动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常用到力吗?可以举例说明一下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力”的概念。

2.理论讲解(20分钟)a.力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并解释力的概念和性质。

-示意图展示力的方向和大小,并强调力的大小用矢量表示。

b.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指导学生了解弹簧秤的使用,并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F=ma,并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3.实践操作(30分钟)a.实验:利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品的重力,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b.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有关力的计算练习,包括单个力的计算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

4.拓展应用(20分钟)a.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力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

b.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力的作用过程,并对力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作用和计算方法,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拓展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和探究活动,进行个人表现评价和小组合作评价,旨在评估学生对力与运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理论讲解过程中,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需要加入更多的生动案例和形象图像进行说明。

另外,在拓展应用环节设计活动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让活动更加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关系》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2.3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2.4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单元教材概述本单元是质点的动力学内容,是在前面三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以确定物体位置、速度的变化,控制物体的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适用,为便于学生学习,本单元只讨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问题。

在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

本单元先阐述牛顿第一定律,提到了在牛顿之前对力学研究的大能,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它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力学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力和惯性。

本单元在描述牛顿第二定律前设置了一个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基础,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是定量的规律,新教材在介绍了力学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后,通过用牛顿运动定律讨论两类基本问题,深化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最后利用了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本单元内容教学内容:《4.1 牛顿第一定律》本节内容分析并说明在牛顿之前,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明确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石。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力和惯性。

《4.2 实验: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本节内容通过实验初步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二定律;《4.3 牛顿第二定律》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定量规律的学习;《4.4 力学单位制》本节内容介绍了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4.5 牛顿定律的应用》本节内容学习了利用牛顿定律讨论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4.6 超重和失重》本节内容通过对生活实际中的超重、失重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注意事项】1. 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高中物理力与运动关系教案

高中物理力与运动关系教案

高中物理力与运动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定义和公式;2. 理解牛顿三定律的含义;3. 掌握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4. 能够运用力的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力的定义和公式;2.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3. 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如何正确应用力的公式解决问题;2. 如何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教程》;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力的定义,引起他们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兴趣。

二、讲解力的定义和公式(15分钟)1. 通过实验展示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的定义;2. 讲解力的单位和公式,让学生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三、介绍牛顿三定律(15分钟)1.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的影响;2.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反作用。

四、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通过实例讲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2. 让学生讨论不同力对运动的影响,引导他们发现力和运动的规律。

五、解决问题(15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力的问题,让他们运用力的公式解决;2. 分组讨论并展示解题过程,让学生互相学习。

六、实验验证(10分钟)1.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一些力和运动相关的实验;2. 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力的作用和运动规律。

七、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激励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力与运动关系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和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

物理实践教案:运动和力的关系

物理实践教案:运动和力的关系

物理实践教案:运动和力的关系一、引言运动与力的关系在物理学中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概念。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了解力对于物体运动的影响,并介绍一些与此相关的实践教案。

二、力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力是物理学中一个核心概念,它描述了物体受到外部作用而产生的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形状或状态,并且有大小和方向之分。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N),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或质量与重力加速度之积来进行测量。

三、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与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

它表明,在没有外部作用时,物体将保持其原先的运动状态,即静止物体继续保持静止,运动物体继续以恒定速度直线匀速运动。

这一定律反映了物体在没有受到外界干扰时具有惯性特性。

四、牛顿第二定律:F=ma牛顿第二定律表明一个物体所受的合力与它的加速度成正比。

这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代表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所受到的加速度。

根据该定律可以得出当给定物体质量时,其所受到的力越大,加速度也就越大。

五、牛顿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阐述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它指出,对于两个物体之间作用的两个相互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于不同的物体上。

这意味着所有的力都是由相互作用产生的,并且满足“行为—反应”原理。

六、实践教案:探究运动与力之间关系1. 实验目标:了解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材料:- 指南针- 铁质磁块- 弹簧测量计- 驱动设备(如弹簧拉伸装置)3. 实验步骤:a) 将指南针放置在平面上。

b) 在指南针附近放置铁质磁块。

c) 观察指南针的运动情况并记录。

4. 实验解析: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磁铁对于指南针的吸引力,从而理解物体之间的力对于运动状态和方向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磁场与力的关系。

七、结论在物理学中,运动与力密切相关。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和状态,并且存在着“作用—反作用”的原则。

2024版年度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

2024版年度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目录•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分析与内容整合•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课堂互动环节设置及实施方案•评价反馈机制建立及优化调整方案•资源开发利用及家校合作途径探索01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了解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变化,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能够记录和分析数据。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其具备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能够准确记录和分析数据。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02教材分析与内容整合03知识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引入新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01强调科学探究和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02图文并茂,直观易懂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教科版教材特点介绍运动的概念和形式力的作用和效果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和重力《运动和力》章节内容梳理01020304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阐述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以及这些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

2. 学习运动与力的关系。

3. 掌握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4. 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运动与力的概念和关系。

2.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 运动与力的定义。

2. 运动与力的关系。

3.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结合示例分析的方法。

2. 学生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与力。

2. 新知讲解运动与力的定义:运动是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照物改变位置的过程,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方向、改变形状或停止运动。

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引起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没有力就没有运动。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就会保持其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其中,F是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单位是牛顿(N);m是物体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a是物体的加速度,单位是米每平方秒(m/s²)。

3. 练习与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保持匀速直线运动?2) 物体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加速或减速运动?3) 物体的质量对运动有何影响?4) 给定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如何计算物体所受合力?4.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验证运动与力的关系,并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运动与力的应用,如汽车开始和停止运动、游泳运动与力的关系等,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思考。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关系和计算方法。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与运动与力相关的练习题,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力和运动教学设计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力和运动教学设计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力和运动教学设计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引言]物理学是一门关于自然界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力和运动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初中二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力和运动的概念,通过实践和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I.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并能正确辨别不同类型的力;2. 培养学生对于运动的观察能力,能够描述运动物体的特征;3.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简单的计算方法,计算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参数。

II. 教学准备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包括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示意图等;2. 实物展示:准备与力和运动相关的实物,如弹簧、滑轮等;3. 小组活动教具: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力和运动的实践活动。

III.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物体的运动场景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b. 引导学生分享一些常见的力和运动现象,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思考。

2. 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a. 通过PPT课件展示力的概念、性质和分类,解释不同类型的力对物体的影响;b. 对力的示意图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力的方向和作用;c. 示范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对物体施加不同大小的力,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不同力的效果。

3. 小组实践活动(20分钟)a.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套小组活动教具;b. 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例如:使用滑轮进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实验,测量斜坡的高度和物体的速度。

4. 讲解和讨论(15分钟)a. 学生回到教室后,教师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践活动结果;b.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发现并总结运动的规律。

5. 拓展应用(10分钟)a. 教师通过相关案例或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b.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力和运动的现象,并与同学分享。

小学物理教案:力与运动的简单实验 (2)

小学物理教案:力与运动的简单实验 (2)

小学物理教案:力与运动的简单实验一、引言力与运动是小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简单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力对运动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针对小学生的力与运动的简单实验教案。

二、实验目的1.了解什么是力,以及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2.观察不同大小的力对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产生的影响。

3.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实验材料1.小车或玩具模型;2.绳子;3.竖直墙面;4.滑梯或斜坡。

四、实验步骤实验一:牵引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1.将小车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并拉住绳子,让它开始移动。

2.尝试用不同大小的力拉拽小车,观察其移动速度和方向。

实验二: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1.将小车放在竖直墙面上,并按照图示用绳子固定。

2.用手轻轻推开小车,观察其移动速度和方向。

3.反复进行实验,改变绳子的松紧度,观察是否对小车运动产生影响。

实验三:重力对物体下滑运动的影响1.将小车放在滑梯或斜坡上,并抬起它使其下滑。

2.比较不同高度和角度下小车的下滑速度和距离。

五、实验记录与分析实验一:牵引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我们发现,当用较小的力拉拽小车时,它移动的速度较慢;而用较大的力拉拽时,它的移动速度明显增加。

这说明牵引力会影响物体的移动速度。

此外,我们注意到无论我们朝哪个方向拉拽小车,它都按照我们施加力的方向运动。

实验二: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当绳子过于松弛时,小车受到了墙面摩擦力导致其减速或停止运动。

相反地,在绳子足够紧绷时,摩擦力就不太明显;这表明摩擦力随着接触面的变大而增加。

实验三:重力对物体下滑运动的影响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小车在斜坡较陡且高度较高时下滑速度明显较快,距离也更远。

这是因为重力会给物体带来向下的加速度,使其下滑。

六、实验扩展与应用1.可以将实验一中使用不同大小的绳子代替手拉拽小车的方法,观察绳子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通过分析自行车或汽车的运动原理,探究更复杂力学问题。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教案标题: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 知道力的作用和种类。

3. 理解运动的三要素。

4. 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一、引入活动(5分钟)1. 准备一些有关运动和力的图片和玩具,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

2.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 力的种类:推力、拉力、摩擦力、重力等。

4. 运动的三要素:物体、力、运动状态。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探究力的作用- 准备一块光滑的桌面和一本书- 要求学生用手控制力的大小,尝试将书从桌面上推动到桌边。

- 学生记录推动的结果,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 实验二:探究力的种类- 准备一本书和一条绳子- 要求学生用绳子拉书,用手推书,比较拉力和推力对书的作用。

- 学生总结拉力和推力的区别和作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回答问题:- 什么是运动?- 什么是力?- 有哪些种类的力?- 运动的三要素是什么?- 如何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2. 小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力的作用和种类,并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观察周围环境,找出更多运动和力的例子。

2. 家庭作业:写一篇关于运动和力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认识不同种类的力以及运动的三要素。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力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力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力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引言:力运动和力大单元是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力运动是研究物体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力大单元是研究力的大小和方向等力学量的教学内容。

力运动和力大单元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力学概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力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主题,介绍相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力的定义、大小和方向的概念;- 理解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能够应用这些定律解决力运动问题;- 掌握力的合成分解原理,能够解决力的合成分解问题;- 理解动力学中的力学量,并应用相关概念解决力大单元问题。

2. 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实验和观察力运动的规律;- 具备分析和解决力运动问题的能力;- 能够运用力学概念解决简单的力大单元问题。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和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动力学基本概念- 力的定义、大小和方向的概念;-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规律;- 牛顿第二定律: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 动力学实验设计- 利用斜面实验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利用弹簧测力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测量方法;- 利用力传感器实验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 利用拉力计实验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成立。

3. 力的合成分解原理- 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等效力的原理;- 利用图示法和分解法解决力的合成分解问题。

4. 力大单元问题的解决- 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和功的概念;- 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动态分析法和能量转化法;- 利用力学公式解决力大单元问题。

三、教学策略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结合力学概念理论内容,设计实验和观察力运动的规律;- 利用实验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力学概念。

2.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互相检查与讨论,促进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八章《力和运动》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八章《力和运动》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教师组织了多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共同探究、分析、总结,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反思与评价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和合作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5.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讲授摩擦力的定义,讲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如“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平衡的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共同探究、分析、总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形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4.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5.结合学生的作业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力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针对本章知识点设计了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八年级 物理 第八章 运动和力 教案

八年级 物理 第八章 运动和力 教案

运动和力一、牛顿第一定律1、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上,概括出的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

伽利略(意大利)提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3、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以及如何利用惯性现象的。

二、二力平衡1、力的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这是最简单的力的平衡。

3、举例说明如何利用二力平衡计算力的大小。

三、摩擦力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静摩擦力。

2、“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说明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μN面所受的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有公式:f滑动3、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并说明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以及怎样按照需求改变摩擦力的大小。

课堂练习一、填空:1、穿旱冰鞋小孩用手推墙会感到墙也在推他,使他后退。

这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用力弯锯条,锯条变弯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2、写字时铅笔笔尖与纸面间的摩擦是_______摩擦,转笔刀转孔与铅笔间的摩擦是__________摩擦.3、把一只盛满水的杯子放在桌面的纸条上,尽快地抽动纸条,这时会看到杯子_______________,这是由于杯子_______________.4、高速磁浮列车是20世纪的一项技术发明.它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当列车与轨道保持10mm间距在水平方向上悬浮运行时,在竖直方向上电磁力与列车的重力,此时轨道(选填“依然”或“不再”)受到压力的作用.5、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汽车受到的牵引力是1500N,则汽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N,方向是______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参照物的选择。

(5)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力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的产生和作用。

(2)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5. 速度、加速度、位移(1)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2)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3)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摩擦力的计算。

(3)相对性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和运动的知识。

2. 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小学教案物体的运动和力

物理小学教案物体的运动和力

物理小学教案物体的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要根据参照物的不同而定;(2)了解力是物体发生运动或形状变化的原因;(3)能够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大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4)理解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5)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6)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来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感受物体的运动和力;(2)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的方式加深对物体运动和力的理解;(4)通过分析和总结的方法归纳物体运动和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和力的兴趣和好奇心;(2)强调合作和分享的精神;(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运动是相对的,要根据参照物的不同而定;(2)了解力是物体发生运动或形状变化的原因;(3)理解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1)运动和力的关系;(2)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学媒体:(1)投影仪;(2)电视机和视频资料。

2.实验器材:(1)小车;(2)紧绳;(3)木块;(4)托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通过观察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物体的运动和力的概念;(2)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频中的物体运动和力的变化。

2.概念讲解与实验探究(30分钟):(1)讲解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并引导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要根据参照物的不同而定”的概念;(2)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比如利用小车和紧绳,探究不同拉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3)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比如利用托盘和木块,探究木块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对托盘运动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
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
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
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
(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

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
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

(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

(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达标自查
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3、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九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
推桌子的力
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
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8、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请就此问题做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请写出你的猜想。

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体的形状,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改变了,当这个力撤去的时候,物体的形状会怎么样?谈谈你的观点,并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观点。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