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合集下载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思考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思考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特点与评价
第三它主张建立企业式的政府;第四它强调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职能分开;第 五它主张建立企业式的政府。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特点与评价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缺陷和局限:首先它将公共服务看作 是一种“商品”,忽视了政府的社会责任;其次它将市场机制引入政府管理中, 但市场机制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领域;第三它强调政府的“掌舵”作用,但忽视 了政府在民主社
它曾有效地推动了西方政府管理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 明显。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西方社会面临的“滞胀”危机和“福利国 家”政策的失败,英美等国纷纷开展大规模的政府改革,以克服传统公共行政的 弊端。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起源
这场改革浪潮引起了众多公共行政学者的和探讨,他们主张用新的行政价值 观和方法取代传统的行政价值观和方法,形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特点与评价
会中的其他作用;第四它主张建立企业式的政府,但企业式政府的弊端也很 明显;第五它将公共服务私有化或半私有化,可能会导致公共服务质量的下降和 公共服务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谢谢观看
第七它强调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职能分开;第八它主张建立企业式的政府。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特点与评价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公共行政的弊端,为西方国家政府 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的一些优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首先新公共管 理理论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服务质量;其次它注重政府管理的自由化、市 场化和私有化;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起源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起源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在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采用官僚制组织结构形式,主张“理性经济人”模式,强调 “政治—行政”二分,提倡公共服务“非人格化”和“中立”以及科层式的组织 管理方法等。

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举措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举措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举措以及对中国的启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

这场席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共部门管理变革运动有诸多称呼:“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或“企业型政府”。

到90 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新公共管理”的概念。

这场运动从两个方面看是国际性的:首先,它已经从起初欧洲几个国家扩展到了蒙古、瑞典、新西兰和美国等一系列国家;其次,改革范围很广,政府已经利用管理改革来重塑国家的作用及其与国民间的关系。

一.英国的改革1.1 撒切尔改革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是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

它们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资产阶级个人自由,调解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而成为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复苏形式,自从1970年代以来在国际的经济政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是撒切尔改革的思想基础。

主要的改革措施有三项:第一,国有企业私有化。

这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企业效率提高。

第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住房私有化,减轻政府的住宅支出,增加财政收入。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直接降低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的补贴标准,减少政府社会保障支出;改革英国社会保障中的一些惯例。

例如:1980年,政府宜布津贴只能和物价挂钩而不能和工资挂钩;对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实行私有化。

私有化改革主要体现在国民医疗保健的改革上。

第三,教育改革:实行代全国统一课程,和“全国统一测试”;扩大家长择校权;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让私人企业参与教育。

第四,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地方政府管理引入市场机制;雷纳评审与下一步行动计划。

撒切尔的改革有效遇制了英国通货膨胀率的继续恶化,井使之有所好转,引领了当代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革的浪潮,减少预算赤字,提高政府效率,改善了公共服务。

但同时,公共开支井没有得到有效削减,失业率居离不下,贫富差距拉大,机构庞大导致协调控制困难。

浅析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

浅析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

浅析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摘要】:文章对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兴起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渊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公共管理并非是传统管理模式的简单修补,而是一种新范式的结论。

【关键词】:管理主义; 新公共管理; 结果导向在当今社会,政府行政体系与市场体系成为控制社会、影响社会的最大两股力量。

我国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政府也在不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行政体系。

对于公共行政的研究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产生于公共行政的复杂性:公共行政几乎涉及人类事务的各个领域。

但就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公共行政主要是在管理学意义上被理解的,即是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来协调人们的活动,分配社会资源。

公共管理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内容:结果、过程、公共性,而这三方面内容是相互矛盾的。

基于解决矛盾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公共管理区分为两派:即传统管理和以政府再造、政府革新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90年代初开始,新公共管理开始在美国受到重视。

与传统公共管理的发源相类似,这一新途径主要也是为了改革政府以面对各种难题。

当时西方政府面临有以下危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

这三种危机中,财政危机是最主要的。

西方的财政危机源于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质疑,凯恩斯依据三大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偏好,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必须改变自由放任和财政平衡预算原则,加强政府干预,实行赤字预算,通过扩大政府开支以扩大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复苏,即“举债支出虽然‘浪费’,但结果倒可以使社会致富”。

[1]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美国政府实施了赤字财政政策,即不以当年财政收支平衡为目标,政府有意识利用财政盈余和赤字调节经济。

解决财政压力有三个基本途径:税收、借款和印制钞票。

如果政府希望维持币值的稳定,就不能无限量的印制钞票,否则通货膨胀就是必然的结果,而借款必须支付利息,这会造成必须增加未来的预算来偿付。

新公共管理运动(一)

新公共管理运动(一)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

在西方,这场行政改革运动被看作一场“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理论和现实根源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较之以前的管理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因此,自其产生以来,它逐步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切都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在20世纪末的兴起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1、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日益凸现的内在理论缺陷。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它与先前的政府管理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建立在两个全新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个是由伍德罗·威尔逊提出并由古德诺系统化的“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另一个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

建构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上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认为,政治与行政是可以分开的,在“二分”的情况下,公共行政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执行既定政策或达成既定目标。

有关政治、政策的问题,属于政治学范畴,政治不要干扰行政,行政是科学的问题,可以也应该保持价值中立,而以追求经济和效率为目标。

公务员应保持政治中立,他们的任务仅仅是忠实和有效地执行被政治官员制定的政策。

据此,便可以建立一套科学的、最佳的行政管理原则。

公共员系统依据这些组织原则运作,剔除任何个人感情因素,像驴一样受赏罚的支配,行政管理便可以达到高度的“理性化”,政府管理也就可以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

其实,早在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形成后不久,其赖以立足的二大理论基础就遭到了包括政治学行为主义和人际关系学派的激烈批判。

行政学者罗伯特·达尔和沃尔多都曾指出,威尔逊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传统行政模式的不切实际之处就在于,政治与行政必然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不含任何价值判断的公共行政只是一个神话而已。

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在哪里

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在哪里

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在哪里2012-09-24 第06版:战略管理作者:王懂棋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682在应对资本主义的危机中,西方社会逐渐走上一条福利国家的道路,强调国家干预的积极作用,利用政府之手克服市场运转下的两极分化。

但是福利国家在发展中逐渐出现大政府、低效率的问题,伴随着体制运转中的财政债务危机,西方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政府信任危机和政党执政危机。

为了寻求变革之道,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兴起了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

相比于传统的公共管理,这场运动在政府理念、服务机制、技术应用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

理念转换传统的公共管理中多行政概念,对管理和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均不深。

在实践中多强调自上而下的指令和服从,强调机构设置中的层级控制和管理。

随着政府规模的扩大,市场经济的发展,该制度架构下政府的自由裁量权不断加大,官僚主义之气日甚。

新公共管理最大的特点在于对管理的认识进行了提升,指出政府统治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区别。

在行为方式上,前者注重控制型管理,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而后者注重服务型管理,强调国家—社会—公民之间的三元互动。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方法论的局限,理论上对政府管理过程难以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往往将其比喻为黑箱。

新公共管理理论借鉴了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对官僚的行为和模式进行了反思。

公共选择理论中的“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了我们在集体行动中无论采用何种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都是存在缺陷的。

政府作为加总社会中所有个体意见的实现者,是不可能的。

政府中的决策者可能会被少数人的利益所引导,从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的利益。

寻租活动在政府行为与过程中普遍存在。

对政府和官僚行为认识的理性回归,使得政府失灵这一命题引起日益广泛的讨论。

公共管理的最大目的不在于管制,而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政府并不是服务的唯一提供者,也不是垄断者这一理念逐渐成为共识。

理念的转换直接引起了激励机制的改变。

人们开始将市场的激励作用引入到政府管理中,主张政府社会职责的履行过程类似于市场条件下顾客需求的满足过程,政府服务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

第二章新公共管理运动解析

第二章新公共管理运动解析

社会化手段 • 社区治理 • 个人与家庭 • 志愿者服务 • 公私伙伴关系 • 公众参与及听证会
五.新公共管理的内涵与本质
• 核心要点 (1)结果为本———从注重行政过程转向注重行政结果; (2)责任政府———管理者应当担负政治责任; (3)回应性政府———强调顾客至上; (4)多中心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的分散化和小型化,
第一节 新公共管理运动:地方政府改革
一、新公共管理(NPM)运动的背景
管僚主义和管理困境-现象 • 失效与合法性 • 僵硬:规制繁复 • 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 财政压力:福利国家、公共工程
----改革的内部原因(政府内部): • 财政压力 • 合法性下降(参与、信任) ----改革的外部压力: • 全球化-国际竞争, • 信息技术革命,打破政府对公共信息的垄断--公
府》):“企业化政府”的单一模式,包含十大 基本原则或基本内容: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浆;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 (3)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
务中去; (4)有使命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 (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
拨款;
(6)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 而不是官僚政治需要;
管理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广泛采用授权和分权采用私营化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引入竞争机制重视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放松严格的行政管制实施明确的绩效考核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新公共管理思想新公共管理的特征注重结果的实现和管理者个人的责任管理更具有灵活性根据绩效指标进行考核资源管理人员可能具有政治色彩政府职能受到市场考验政府职能逐渐减少公共行政模式区分决策者和执行者管理主义模式对产出和结果负责管理者与政治权威及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必然变化本质

_新公共管理运动_的缺陷分析

_新公共管理运动_的缺陷分析

自!"世纪%"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整合下的公共行政出现了合法化的危机,人们普遍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已无法指导现实的政府管理,为了应付政府日益增长的财政危机和政府信任危机,政府的管理运作纷纷从传统官僚的层级节制的,缺乏弹性的行政管理机制,转向市场导向的,积极应变的弹性管理的“新公共管理”的治理模式。

在!"多年的公共管理的实践中,对公共部门绩效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新公共管理”的模式有着先天性的不足,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公共管理的科学性。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渊源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两个基本的理论出发点是“公共选择理论”和“管理主义”,“公共选择”理论是这场政府改革的理论依托:“管理主义”的思想只是在其中有所体现。

“市场”和“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客观的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传统的“凯恩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的缺陷及“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市场的基本原因,政府天然是社会公益和公共精神的代表。

第二次世界公共关系!李学作者简介:李学&’()*—+,男,河南西平人,厦门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行政管理硕士,主要从事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研究。

邮编:,$’""*收稿日期:!""!年*月!"日内容提要: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基本趋势是采用市场机制来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以及公共服务的质量,它以“公共选择理论”为依托,对传统的公共行政进行改革;然而,这种实践模式也有自身的缺陷,“市场化”的模式会引发一系列新的复杂的治理问题。

本文通过对其实践模式的分析,指出新公共管理运动存在的潜在的问题。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公共选择公正〔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缺陷分析大战后,公共选择学派开始关注政府失败的经济问题,对政府失败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用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方法,研究政府预算最大化、效率低下、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用经济学的微观分析解析政治过程的运作。

浅析“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

浅析“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

浅析“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作者:《浅析“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课题组来源:《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06期[摘要] 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清算和否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批评和指责。

但是,这场“新公共管理运动” 对我国的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有许多重要的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运动行政管理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

在西方,这场行政改革运动被看作一场“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与以往传统的公共行政框架内进行的变革不同,新公共管理不是对现存行政管理体制和方式进行某种程度的局部调整,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一种全面清算和否定。

对我国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有许多重要的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

一、西方新公共管理服务型政府的行政伦理观首先,新公共管理倡导新的行政价值观。

价值观是伦理道德的核心,它关系到行政伦理的方向和目标,对具体的伦理规范起着统帅作用。

西方国家的政府行政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伦理价值观,如公共行政萌芽期的效率核心价值,后来的行政责任与义务,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公平等等。

新公共管理倡导公共利益、公共服务和民主行政。

其次,新公共管理关注体制伦理问题,提出诸多体制合理性的观点,如政府要向下层和公务员个人分权,以减少政府高层的权力集中导致的腐败;政府的管理层级要减少,以减少政府政策贯彻不畅,影响工作效率;主张引入私营部门的组织形式,灵活地适应环境,而不是僵化的科层制;公共服务要社会化,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以减少腐败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再次,新公共管理从组织行为上倡导新的伦理观,强调“顾客至上”。

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

新公共管理运动与官僚制

新公共管理运动与官僚制

新公共管理运动与官僚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

这场运动意味着政府对自身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一种新的探索和转变。

对此,欧文。

休斯描述道:公共行政的僵死的、等级制的官僚制组织形式曾经支配了整个20世纪漫长的时期,如今正转变为公共管理的弹性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形式。

传统的公共行政己经从理论和实践上受到了质疑,新公共管理的应用意味着在公共部门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典范,。

[1](P1)戴维。

奥斯本和彼得。

普拉斯特里克在《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也说,官僚制组织及其行政模式成为了政府治道变革的目标。

曾经以高效、快速为特征的官僚制组织何以成为被摒弃的对象?官僚制政府所表现出来的诸多弊端是否都应归罪于官僚制组织呢?当今的政府果真能实现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的摒弃官僚制的目标吗?本文试图对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官僚制批判作出一个考察,并讨论它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及其对官僚制行政的批判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原因,是西方各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起普遍地陷入了困境,主要表现在:政府财政不断攀升,经济停滞増长,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社会失业率居高不下,公众对政府的信心不断下降。

面对这样的困±竟,传统的基于韦伯一威尔逊范式的官僚制政府束手无策。

不但如此此政府运行体制本身还不断暴露出效率低下、机构臃肿、反应迟钝、腐败滋生等弊端。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政府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即如何在全球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建立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行政体制。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提倡者认为,依据韦伯一威尔逊范式构建的官僚制正是当代政府不断产生弊端的根源。

对以韦伯一威尔逊范式建构的西方政府的特征,欧文■休斯作了如下四点概括:1.政府本身应该按照等级制、官僚制的原则进行组织。

简析新公共管理

简析新公共管理

简析新公共管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兴起了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它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

这种新的管理方法根据中国政治学网2003年10月13日《简析新公共管理》一文整理。

有许多名称:“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或“企业型政府”。

这里,我们以“新公共管理”称呼之。

新公共管理名称众多,反映出专家学者们对新发生的这种管理方法有不同的观点,但它们确有某些共同之处,即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新公共管理的目标在于取代在它之前的传统模式,因此它绝不仅仅是一种政府管理形式上的变革或管理风格上的细微变化,不只是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而表现为要求公共部门转换机制并改变其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一、新公共管理兴起的原因姚奇在《论西方新公共管理及其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一文中把西方新公共管理兴起的原因归为五个方面:新保守主义政治主张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是新公共管理兴起的政治背景;国内经济和社会因素是推动新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原因;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到来也促进了西方各国的行政改革;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也是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动因;大众传媒的普及、公众对政府期望的增高以及私营企业改革的成效也对政府行政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示范效应。

于阳则在《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中将兴起的原因归为: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日益凸现的内在理论缺陷;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在实践中正在遭受日益广泛的抨击;经济理论的变革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知识经济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使政府面临更加严峻的“效能”和“合法性”竞争。

此外,对新公共管理的兴起还有其他一些解释。

浅析美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浅析美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浅析美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美国是现代管理科学的摇篮,自罗斯福政府开始。

美国积极采用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政策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管理者则,但随着经济坠入长期的滞胀中,政府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时候的人们意识到政府承担了过多的职能,通过政府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在里根政府时期,人们认识到“政府不是处理问题的办法,而是问题的本身”,高成本低效率的问题日益突出,公众对政府的不满越来越强烈,因此对行政的改革迫在眉睫……美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自里根政府时期开始,到了克林顿政府时期,这种改革显露出系统化和全面化的变革特征。

在里根政府时期,其主要采取的是大规模削减政府机构和收缩公共服务范围的政府收缩计划,当时负责推行其改革措施格鲁斯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将私人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引入公共部门管理领域中,以提高政府的效率,其做法主要有对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如1984年联邦政府把原来由联邦政府主管的食品券,未成年家庭儿童补助等44项福利项目改由州和地方政府管理,明确财政收支.划分管理权限,对社会福利实行分权管理。

另一项做法是放松管理制度,收缩政府的经济职能,减少政府干预的范围和程度,实行更大的市场化,如1981年里根政府对工商业管理规则进行改革,极大的放松了管制对象和管制内容…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政治改革,史称再造政府运动,其目标是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更加进取和勤政的政府,并坚持顾客导向,结果控制,简化程序和一削到底的原则。

克林顿成立了以副总统戈尔为首的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 颁布了《政府绩效和成果法案》,以“戈尔报告”为纲领性的文献,这场改革历史一年,减裁了42万多人员, 清除了64万页规章制度, 节约财政开支1360亿美元。

克林顿于1993年发布第12862号行政命令,要求联邦政府机构设定“顾客服务标准”,而且服务质量的标准必须向企业的典范看齐,确立了政府再造的“顾客导向”原则,这是政府为顾客服务的崭新行政理念。

浅析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

浅析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

浅析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摘要】:文章对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兴起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渊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公共管理并非是传统管理模式的简单修补,而是一种新范式的结论。

【关键词】:管理主义; 新公共管理; 结果导向在当今社会,政府行政体系与市场体系成为控制社会、影响社会的最大两股力量。

我国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政府也在不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行政体系。

对于公共行政的研究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产生于公共行政的复杂性:公共行政几乎涉及人类事务的各个领域。

但就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公共行政主要是在管理学意义上被理解的,即是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来协调人们的活动,分配社会资源。

公共管理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内容:结果、过程、公共性,而这三方面内容是相互矛盾的。

基于解决矛盾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公共管理区分为两派:即传统管理和以政府再造、政府革新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90年代初开始,新公共管理开始在美国受到重视。

与传统公共管理的发源相类似,这一新途径主要也是为了改革政府以面对各种难题。

当时西方政府面临有以下危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

这三种危机中,财政危机是最主要的。

西方的财政危机源于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质疑,凯恩斯依据三大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偏好,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必须改变自由放任和财政平衡预算原则,加强政府干预,实行赤字预算,通过扩大政府开支以扩大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复苏,即“举债支出虽然‘浪费’,但结果倒可以使社会致富”。

[1]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美国政府实施了赤字财政政策,即不以当年财政收支平衡为目标,政府有意识利用财政盈余和赤字调节经济。

解决财政压力有三个基本途径:税收、借款和印制钞票。

如果政府希望维持币值的稳定,就不能无限量的印制钞票,否则通货膨胀就是必然的结果,而借款必须支付利息,这会造成必须增加未来的预算来偿付。

浅论“新公共管理模式”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新公共管理模式”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新公共管理模式”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摘要:“新公共管理模式”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基本趋向和实践模式,其出现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

从哲学层面看,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哲学的单一主体范式向后现代的多极主体范式转移的具体显现。

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向度,具体阐释行政管理由传统的官僚体制向新公共管理转移的历史过程与原因,分析其背后内蕴的哲学墓础是管理主体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范式转型,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迪。

世纪之交,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日益高涨。

在西方各国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过程中,公共部门管理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基础的官僚制的传统公共管理理论被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所取代。

故“新公共管理”(NPM:NewPublicManagement)或“管理主义”(Managerialism)的范式就成为当代西方政府改革最基本的趋向和实践模式。

本文拟从公共管理模式殖变背后的哲学基础的向度进行阐释,以求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启迪。

(一)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利益分化和阶级分化以来,就有了公共管理的问题。

但是,在传统的阶级统治模式中,公共管理是附属于阶级统治的。

近代以来,阶级统治变得越来越隐蔽,而公共管理却日益彰显,人们到处可见的是政府对社会的公共管理。

特别是在二战以后,这种状况愈加明显。

公共管理从隐到显的殖变,不仅是管理行为量的增加,也不仅仅是管理活动范围的拓展,而是管理模式的变革,是从以统治为主导的模式向以管理为主导的模式转化的过程。

人类社会早期的公共管理在运用行政的和宣传教化的手段对社会实施管理时,往往诉求于强制性的措施,管理行为自身未得到充分自觉。

近代社会的公共管理在许多领域中无疑也包括强制性的行为,带有传统的统治性的特征,但是在许多领域,公共管理日益趋向采用民主和参与等方式。

后新公共管理的兴起的原因分析-公共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

后新公共管理的兴起的原因分析-公共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

后新公共管理的兴起的原因分析-公共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西方国家在经过二十余年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以后,自20 世纪90 年始了新一轮的政府改革后新公共管理运动。

新公共管理运动在理论上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局限性?在实践中究竟出现了哪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后新公共管理是如何被提出来的?是纯粹因为新公共管理出现问题才出现的还是有别的原因?本文认为,后新公共管理的兴起与新公共管理运动带来的恶果有直接的关系,也与风险社会的来临、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和意识形态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一、机构裂化的加剧客观地说,机构裂化是伴随工业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组织现象。

工业就是以打破传统社会的专业模糊和分工不清为主要着眼点,通过分工和专业化来提高劳动效率。

这种思路被古典经济学和古典管理理论学者奉为圭臬。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政府组织结构中,以强调专业化分工、森严的层级制和去人格化为主要特征的科层制组织模式逐步形成和强化。

专业化、层级化、部门化等逐渐成为政府组织的普遍特征。

科层制倡导以职能为中心设置部门和进行层级节制,虽然具有效率高、便于控制和指挥等优点,但导致了原本整体的业务流程被人为地分割为不同的环节和部门,为政府组织机构的裂化埋下了隐患。

随着分工越来越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部门林立、部门间职责交叉重复,进而导致部门间协调成本和社会交易费用增加,反而降低了效率和增大了成本。

新公共管理运动直接加剧了政府组织结构的裂化。

新公共管理运动在政府组织结构的改革方面的核心内容是对政府组织结构进行再造,将政府机构从事某一种职能的部门(如某一部委)进行分解,细化成若干执行机构,每一个执行机构负责更细的某一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

保留部分事务官来进行政策协调和计划。

这种改革的做法和措施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避免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和不足,能够有效纾解管理组织的结构问题,一定程度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

在改革的实践中,建立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执行机构和半自治性的的单一使命机构,让这些执行机构和分散机构来提供公共服务和负责公共政策的执行和推进。

[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

[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

《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阅读报告政府管理学院彭柳学号:1300016916二〇一三年十二月摘要本篇阅读报告对《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从“狂热”的反国家主义到90年代“适度”的反国家主义》一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梗概。

并结合作者的评述阐明了自身的观点立场。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各派学术观点的创新性和不足之处。

对公共行政运动的拓深和拓宽表达了一定期望。

此外,还通过对几个关键性问题的描绘和回答,指出了公共行政改革的困难和独特之处。

关键词:公共行政重建现实性拓展《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从“狂热”的反国家主义到90年代“适度”的反国家主义》是美国行政学家理查德·J·斯蒂尔曼发表于1995年的一篇论文。

全文对美国战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公共行政重建运动”做了一个系统性的梳理,着重阐述了六个学派的主要观点,并对各派的学术观点做出评述。

最后的结论部分则进一步总结了这场运动的发生特点与作用方式,以及带来的对美国公共行政方面的深刻变革。

一、“反国家主义”探源正如文章的副标题所显示的那样,无论在哪个年代,“反国家主义”都是此次重建运动的鲜明特征。

而这个特征主要是基于美国长期以来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景况。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对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推崇是占有极高地位的。

《独立宣言》与《1787宪法》也彻底、完全地体现了启蒙思想家“三权分立”与“社会契约”的精神。

在这样一种思想框架下,国家被视作是人民与之签订契约的结果,国家的合法性完全来自于民众。

另外一方面,个人主义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小政府,大市场”的模式被长期以来奉为圭臬,并推动了美国经济的长久繁荣。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政府通常被视作被怀疑的对象,人民时刻有权力推翻作恶的政府。

同时,联邦制体制下对中央政府的权力分散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邦政府的权威。

时间来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罗斯福总统所推行的“新政”以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经济为蓝本,拯救了美国衰颓的经济并将其带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新公共管理运动:缘由和启示

新公共管理运动:缘由和启示

新公共管理运动:缘起、内容和启示黄立波【摘要】:20世纪后期,西方各国相继步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大工业时代形成的官僚制行政模式的弊端日渐显露,许多国家面临着僵化的官僚体制所带来的财政、管理与信任危机。

为了解决官僚制行政模式的弊端,使陷于困境的行政活动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行政改革的浪潮。

综观各国的行政改革,尽管由于国情的差异,其在改革的内容、策略、规模和力度等方面各有特色,但都体现了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即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利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重塑政府,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以一种新公共管理行政模式(NPM)取代传统的官僚制行政模式。

在全球互动交流日益频繁的全球化的时代,当前中国即将进行的新一轮行政改革不可能不受到这一潮流的影响,而且,借鉴西方行政改革最新的理念与方法向来是我国行政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对20世纪后期这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改革浪潮进行分析和介绍,并结合中国国情探讨其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行政改革/新公共管理/启示ABSTRACTNew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 started from the late 20th century and was the result of certain social, political, econonic and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in western countries. To some extent, it also reflects the trend and direc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odern economic theory and management theory of private sectors, the NPM intends to introduce market mechanism to public organization and emphasizes the customer-orientation service.In additional to these, it claims to adopt managing methods of private sector to improve standar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illustration to the backgrou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main content of the NPM, tries to research on its applications to Chinese conditions. In the period of “global village”, Chinese administrative reform will inevitably be influenced by the NPM, moreover,to study the western experience is the hot topic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So the research of this article has great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 administive reform, new public management, revelation1 公共行政发展的新趋向1.1 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1.1.1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关系面面观在学术界,对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和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的关系存在诸多的争议。

新公共管理理论评析

新公共管理理论评析

新公共管理理论评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的产生是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理论危机以及现实实践过程中的挑战双重合力所导致的结果。

传统的公共行政是建立在由伍德罗•威尔逊提出并由古德诺系统化的“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以及由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之上的。

两大理论作为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其提出具有跨时代之意义,以此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较之以前的管理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自其产生以来,己逐步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

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内在理论缺陷,在其形成后不久就遭到了包括政治学行为主义和人际关系学派的激烈批判。

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二分理论在实践中的不可行。

行政学者罗伯特•达尔和沃尔多都曾指出,威尔逊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传统行政模式的不切实际之处就在于,政治与行政必然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不含任何价值判断的公共行政只是一个神话而己。

此外,面对于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学者们也认为,由于官僚制的理性形式、不透明性、组织僵化以及等级制的特点,使得它不可避免地会与民主制发生冲突。

同时,以这种程式化、固定化的方式应对丰富而不规则世界,必然导致了各种现实的冲突与压力。

而在这一理论基础本身存在缺陷而招致批评的同时,经济和社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及特点,这对传统公共新政构成了新的挑战。

这是从加强国企内部治理结构的角度来谈的。

内部加强治理,主要是会计制度建设。

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全体人民,人民有权知晓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这些信息只能从企业财务报告中获取。

因此,会计信息质量至关重要。

会计信息失真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国有企业的社会形象,以致影响广大投资者的判断决策,逐渐使得信息使用者对其产生不信任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美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入,美国行政改革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无论是里根政府的小政府、分权和私营化的改革,还是克林顿政府的重塑政府改革,都对压缩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产生了重要作用。

文章阐述了美国行政改革的背景、主要理论、主要内容及原则等方面,对我国行政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标签:政府行政改革新公共管理
在建国以来的两百多年间,美国的行政改革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行政改革。

这些改革大都在推动美国的社会进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把美国的行政组织改革划分为:建国时期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博弈(1775-1783年)、人事改革使美国从腐败中重生(1883-1911年)、科学管理改革(1911-1933年)、“罗斯福新政”改革(1933-1950年)、伟大社会运动(20世纪60-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时期的改革(20世纪80-90年代)、小布什改革(2000-现在)。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是西方所谓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时期,在席卷全球的政府改革过程中,美国政府同样进行了新一轮的政府职能改革。

这场改革在美国的现代政府改革中,浓重地写下了自己的篇章。

美国行政改革的背景
首先,经济和政治因素在将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中起决定的作用。

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的经济衰退,导致美国高额的财政赤字,社会福利不堪重负,并面临一系列新的社会与政治问题,这是引发政府改革的直接原因。

其次,经济全球化是美国政府改革的一个推动力。

全球化趋势加强了美国对本国经济竞争力的高度重视。

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政府部门以及地方政府都必须具有跟踪、理解和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经济资源的稀缺和为避免不稳定而保持经济竞争力,是推动现有公共部门改革的重要因素。

再次,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美国政府改革的一种催化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立灵活、高效、透明的政府创造了可能性。

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数字化生存”方式要求政府对迅速变化着的经济作出反应;它打破了长期以来政府对公共信息的垄断;新通讯技术以及接触政府信息的便利使公民和社会团体更容易参与公共管理活动。

这要求对政府组织及其运作过程做出变革与调整。

因此,改革政府、压缩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建立一个精干高效的政府体系成为公众的普遍要求和呼声。

美国政府行政改革的主要理论
(一)小政府理论
二战以后,西方各国政府普遍采用凯恩斯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凯恩斯主义的消极影响导致了政府管理方面一系列严重问题,诸如机构臃肿、效益低下、
政府失灵等,促使政府改革成为必然,这也是“小政府”理论再次兴起的背景。

早期“小政府”理念是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一部分。

亚当·斯密认为“最小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因为自由放任的市场本身是有效率的,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民财富增长。

以弗理德曼、哈耶克为代表主张市场经济有可能失败,但政府干预一定失败。

因此,政府的功能必须是有限的。

市场经济能承担的功能,政府权威就不要承担;市场经济实在不能承担的任务才由政府权威来承担。

政府的职责范围必须是有限度的。

当代“小政府”理论除了继续强调民主、法治、宪政的价值外,也认可政府的作用,主张政治改革与行政改革并举。

(二)放松规制理论
过度规制根源于美国民主制度设计和注重法治、参与的政治文化。

根据分权制衡的制度安排,将经费、生产要素和政府机构目标的控制权完全赋予立法机构、利益集团等外部实体,使政府工作效率受到影响。

外部机构对行政部门规制过度,对其行为符合程序与否的监督超越了对“效率”的关注,致使行政组织逐渐形成一种对规则负责而不对结果负责的公共管理哲学。

官员担心程序胜于结果,结果往往难以预侧,事后才能看到且富有争议性;而程序则是立竿见影,广为人知,而且由法律或规章明确规定。

美国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改革前景
在罗斯福新政近四十年后,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政府开始了小政府、分权和私营化的改革。

里根改革是对四十年大政府运动的反思,目的是削减政府官僚,提高政府效率。

但由于里根政权很快陷入了与苏俄的军备竞赛,债台高筑,留下巨额国债,改革的成效被大大抵消。

克林顿政府上台后,挟中青年政治家的改革雄风,进行了重塑政府的改革。

这场改革注重基层平民、创造就业机会、开展信息技术革命、与保守的政治势力斗争,在美国的现代政府改革中,浓重地写下了自己的篇章。

(一)政府某些职能市场化,重塑政府角色,精简撤消了一些政府机构
1、将某些公营的公共服务部门私有化,政府不垄断公共服务的供给。

政府的责任是确定这些公共服务部门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格标准,使私营企业无法利用提供公共服务的机会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保障社会公平。

政府公营的公共服务部门私有化减少了管理公营企业的职能和政府机构。

同时,公共服务部门因私有化,引入了竞争机制,也增加了顾客选择的机会,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2、将政府部分职能交给社会组织或个人去办,从而减少政府的一部分职能及其相应的机构及人员。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压缩社会福利项目,把一些社会福利项目交给私人机构办理,收缩政府的社会职能;二是放松了对私营工商企业的管制,收缩了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相应的机构。

(二)放松了政府自我管理的规制,实行放权
1、削减陈旧规制。

通过实施严格的法律审查制度,规定每项规章的生效期间,到了规定的日期,须对其进行审查,除非得到再次批准,否则宣布此项规章失效。

建立审查委员会,检查政府组织的规章或活动,剔除过时的内容。

2、改革预算制度。

一是改革年度预算制度为两年期预算制度,增加了预算在时间上的灵活性。

二是在核定预算的基础上,鼓励各组织部门以最小的成本办最多的事,将以控制审批项目为主的预算管理办法转为以注重结果为主。

(三)裁减冗余机构和人员
1、合并机构、精简人员,减少财政支出。

美国也给自己定出了行政机构改革的目标:在2000年前,联邦政府公务员要减少25%,机构也要大幅度减少。

2、设立创新基金。

对机构和职位设置并贯穿“以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的原则,对减少了机构数目或改变了机构设计模式的人员和组织予以奖励。

创新基金由政府财政拨款,也可接收社会捐款。

美国行政改革的启示与评价
(一)遵循市场法则,服务经济建设
在当今世界,市场经济被普遍认同,并取得了合法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行政职能的定位、行政机构的调整以及行政方式的转换,都必须遵循市场法则,体现市场化取向。

另一方面,政府行政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便捷、优良的服务,促进经济的增长;否则,再详尽、再完善的改革方案和改革举措也是不可取的。

(二)明确改革目标,兼顾效率与公正
具体地说,一个国家行政制度改革目标的设定和调整,是由于该国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决定的。

目标的设定和调整决定着制度改革的方向,也决定着制度设计所蕴涵的价值。

一般而言,美国改革行政制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革除官缭主义和衙门作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但是,这种目标的设定和努力,应当与实现社会公正的目标相契合、相统一。

这是因为,作为权威性公共服务部门的政府机关,如果其行为仅仅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而不讲究社会公正,那就势必失去存在的基础和价值,其所推行的行政制度改革也势必失去公众的支持。

(三)注重专家咨询意见,整合不同利益
美国在进行行政制度改革时,大都重视专家的咨询意见。

为使专家的意见具有权威性,美国成立了专司行政制度改革问题研究和规划的临时性机构或常设性机构,同时美国在研究和制订改革方案的过程中还注重吸纳和整合社会各界人士和各种利益集团的要求,从而使行政制度的改革建立在较为坚实的现实基础之
上。

可以看到,美国的发展靠的是历史的机遇、优秀的领导群体、开放的思维、相关的制度保障和能动的适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美国的的领导人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不断推行改革,调整社会的发展方向,使政体内充满了变革和创新的活力。

在这场改革的实践中,尽管出于操作上的需要它仍表现出政府继续承担运动主体的角色,但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它无疑包含着对近代以来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进行全面检讨的意蕴。

尽管这场美国政府的行政改革尚处在艰辛的探索之中,还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统一的模式,还存在着不少批评和毋庸置疑的问题,但新公共管理运动及其引发的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必将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陈世香.新公共管理运动期间美国政府规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2005(6).
[2]汤惠琴.高科技与当代美国行政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2000(2).
[3]弥尔顿·弗里德受.资本主义与自由[M].商务印书馆,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