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专题整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专题:二 专题整合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专题:二 专题整合 Word版含答案

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大核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三座大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五大阶段: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短暂发展、日益萎缩两大命运: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二)重大历史线索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限制性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选择的素材看: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多以文字材料、图片及图表形式呈现,当中包含历史事件、人物等内容。

2.从选择的条件看:具有较强的限制性条件,这种限制性条件主要表现为对时间、频率、大小、多少、秩序、长短、程度等的限定。

【典型例题】《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对中国哪一阶级的打击最大、最直接()A.农民阶级B.民族资产阶级C.官僚资产阶级D.手工业者【技法攻略】析题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的结果是使美国获得了在华特权,因此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题干要求选出对中国打击最大、最直接的阶级。

挖寓意——美国大量商品涌入中国势必会直接影响民族工业生产出的商品销售。

析选项——农民阶级会受到影响但不是最大,故排除A;民族资产阶级所受打击最大、最直接,故B项正确;C项官僚资产阶级所受打击不是最大;D项手工业者虽然受到影响,但不是最直接,也不是最大。

明答案——美国凭借此条约独霸中国市场因而对民族资产阶级打击最大、最直接,故选B。

【针对训练】1.一位老人回忆说,在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县城的一些店铺,只要挂起“美孚火水油(煤油)代理处”的招牌,各路兵勇就不敢进店勒索,此招牌有秦琼、尉迟恭的作用。

此事从本质上反映了() A.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的敲诈勒索B.为了自保,小店铺都挂起洋代办招牌C.列强势力在中国较为强大D.小店铺迷信贴门神解析:本题材料表明兵勇恶霸不敢随便冒犯外国代办,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当时列强在华势力的强大。

答案:C2.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民国杂志”“法币满地”和所学史实判断,这应该属于国统区为了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模块综合测评 含解析

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模块综合测评 含解析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

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是()【导学号:14330193】A.粗放经营B.男耕女织C.集体协作D.农耕为主【解析】粗放经营不属于小农经济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有男耕女织的简单分工,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没有体现出集体协作,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除了农耕之外还有家庭手工业等,材料没有体现出以农耕为主,故D项错误。

【答案】 B2.《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反映出()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B.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解析】材料中“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棉纺织业发达,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B项。

【答案】 B3.下列史料描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一些新气象。

据此判断这一朝代应该是()C.宋朝D.明朝【解析】汉代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有严格的区分,故A项错误;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坊、市之间严格区分,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再有先前的那种坊、市之间的严格区分”“不禁夜市”“交子”可以判断是宋朝,故C项正确;交子最早出现在宋朝,故D项错误。

【答案】 C4.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

”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导学号:14330194】A.断绝中西贸易的往来B.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C.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D.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C项表述最符合题意。

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专题整合含答案

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专题整合含答案

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大核心:世界市场的形成四大阶段:1.新航路开辟→雏形形成2、殖民扩张与掠夺→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二)重大历史线索1、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1)形成:①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当时先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方式国际化,结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陈旧经济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

②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狭隘性,开始向现代文明转化。

③从道德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西方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宰割、奴役的产物,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

2、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组合型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形式呈现,往往在题干中对某一时期事件有多种表达方式。

2、从考查的能力看: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等等。

【典型例题】1889年,世界博览会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

为迎接这次盛会和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巴黎修建了300多米高的埃菲尔铁塔作为新的标志性建筑。

下列关于当时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有()①铁塔上有可能会采用电灯照明技术②展品中可能会有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③看到巴黎上空有飞机在飞行④人们可以采用电话这种快捷方便的方式进行联系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技法攻略】审题干―→看材料中“1889年”关键时间,事件为世界博览会,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中多项说法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关。

挖寓意―→本题本质上考查在1889年大背景下,世界上已有的科技成果,也就是说①②③④项中凡是在1889年之前的发明均是符合题意的。

析选项―→选项中:①是符合史实的,因为电灯是1879年发明的;②中柴油机发明于1887年;③项中飞机发明于1903年,故③项不符合题意;④项中电话发明于1876年,符合题意。

【推荐精选】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业2 人民版必修3

【推荐精选】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业2 人民版必修3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随堂检测]1.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曾大力倡导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并使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兴办半工半读学校的热潮。

该热潮出现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革”十年D.改革开放新时期解析: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1958年5月30日,时任主席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实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所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2.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B.《义务教育法》的实施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D.“文革”后恢复高考解析:选C。

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此人出身贫农,小学文化程度,能上大学,说明这是“文革”时期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结果。

3.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

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解析:选C。

“群众推荐制度”是看谁家庭成分好,这一制度有很大的弊端。

1977年恢复高考主要是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促进了教育春天的到来,也是“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

4.新中国成立后十几年间,我国初步形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 )①学前教育②大中小学教育③成人教育④全日制教育⑤半工半读和业余教育A.①②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认,①②③④⑤内容都属于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范畴。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首先开设英文馆,并随对外交往形势的发展和洋务运动的深入,增设其他语种和近代西学课程,逐渐由一所外语学校发展成集外语和近代科学于一体的技术学校,其英语教学是我国近代外语教学的开端。

材料二1952年开始院系调整时,撤销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

历史必修2人民版专题:5 专题整合 Word版含答案

历史必修2人民版专题:5 专题整合 Word版含答案

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大核心:世界市场的形成四大阶段:1.新航路开辟→雏形形成2.殖民扩张与掠夺→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二)重大历史线索1.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1)形成:①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当时先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方式国际化,结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陈旧经济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

②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狭隘性,开始向现代文明转化。

③从道德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西方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宰割、奴役的产物,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

2.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组合型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形式呈现,往往在题干中对某一时期事件有多种表达方式。

2.从考查的能力看: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等等。

【典型例题】1889年,世界博览会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

为迎接这次盛会和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巴黎修建了300多米高的埃菲尔铁塔作为新的标志性建筑。

下列关于当时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有()①铁塔上有可能会采用电灯照明技术②展品中可能会有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③看到巴黎上空有飞机在飞行④人们可以采用电话这种快捷方便的方式进行联系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技法攻略】审题干―→看材料中“1889年”关键时间,事件为世界博览会,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中多项说法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关。

挖寓意―→本题本质上考查在1889年大背景下,世界上已有的科技成果,也就是说①②③④项中凡是在1889年之前的发明均是符合题意的。

析选项―→选项中:①是符合史实的,因为电灯是1879年发明的;②中柴油机发明于1887年;③项中飞机发明于1903年,故③项不符合题意;④项中电话发明于1876年,符合题意。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无产阶级革命家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无产阶级革命家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专题五无产阶级革命家专题学习总结一、全面认识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背景(1)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暴露;(2)无产阶级成熟(1)沙俄封建残余浓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2)各种矛盾尖锐;(3)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矛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逐步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建立布尔什维克党,形成列(1)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三、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继承关系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三大趋势1.由空想到科学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

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论到现实《共产党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3.由一国到多国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和影响下,东欧和亚洲成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逐渐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

五、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共同之处共同点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三年战争结束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十年“文革”使经济濒临崩溃,社会一片混乱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典题示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同步导学案含答案整理

人民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同步导学案含答案整理

人民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同步导学案目录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3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4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1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2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3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1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2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1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2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3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5.1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5.2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5.3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5.4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6.1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6.2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6.3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1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3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8.1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8.2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8.3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2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耒耕耜耕解析:根据所学刀耕火种是最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而不是春秋战国以来,故A项错误;最早的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我国古代农业进入“石器锄耕”阶段,仍然是原始时期,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耒耕耜耕同等石器锄耕,故D项错误。

答案: C2.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布缕”等。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国家赋税过于繁重B.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C.自然经济雏形显现D.小农经济正逐步确立解析:材料“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但不能反映国家赋税过于繁重,故A项错误;“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与材料“一些诸侯国开始”表述不符,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强调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与此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一些诸侯国开始向土地实际耕种者征收租税,有‘粟米’,还有‘布缕’等”,从侧面反映出小农经济正逐步确立,故D项正确。

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专题整合含答案

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专题整合含答案

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大核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两大初期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一大模式:斯大林模式三大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两大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二)重大历史线索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一个勇敢的调整: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二)20世纪苏俄(苏联)经济政策与改革(因果关系型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考查形式上看:有两种,一是题干列出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是“原因是”“是为了”“目的是”等;而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

2、从考查的素材看:多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典型例题】中国1978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技法攻略】审题干―→“中国1978年的经济改革获得成功”是因为中国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教材问题参考答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教材问题参考答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教材问题参考答案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学习思考]按照经济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的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比重从23.1%提高到了32.4%,年增长率达到了0.85%:而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上所占的比重仅从23.3%提高到了26.6%,年增长率为0.21%。

如果这一测算基本符合事实,那么为什么中国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没有实现工业化呢?[学习思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对人们的观念带来哪些影响?答案提示:第一,私人所有权的确立。

第二,产品的生产不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消费,而是为市场而生产。

第三,推动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第四,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对工人的训练和要求,奠定了日后工业化大生产所必备的组织秩序、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第五,生产和经营中出现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核算的计算精神。

第六,面向市场以获利为目的的经营观念。

第七,生产和交换中出现的垄断和投机。

[学习思考]1.有人说,欧洲人具有冒险精神和扩张性,中国人讲究“中”、“和”和安土重迁。

你如何评价这种说法?答案提示:这两种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都是各自不同地理环境、文化心理特征的产物;在不同时期其作用也不尽相同,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认识;近代欧洲人的冒险精神和扩张性导致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活动,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到来,而中国人的固步自封导致闭关锁国,最后落后于世界。

2.结合课本内容,讨论一下,美洲的印第安人培植出来的作物对人类的影响。

答案提示:丰富了人类的粮食作物种类;给人以美味的饮料享受;烟草有一定药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容易使人上瘾,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

[自我测评]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

你认为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还是殖民掠夺之路?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提示:新航路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也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同时是殖民掠夺之路。

浙江专用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及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浙江专用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及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 洲及东南亚。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 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2345
(1)材料一中“地理上的发现”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归纳“地理上的发现 ”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欧洲市场的发展。 答案 “地理上的发现”:新航路开辟。 主要方面: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增多;殖民制度 ;资本主义发展等。 解析 应从商业革命、世界市场扩大、商品种类、殖民制度等角度分析 “地理上的发现”对欧洲市场的影响。
[史料解读] 两段史料分别从对殖民国家和殖民地国家两个方面分析了殖民扩张的 影响。抓住史料一中“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等关键词句可知其对殖民国家的影响;抓住史料 二中“双重的使命”“破坏的使命”“建设性的使命”可知其对殖民地国家的 影响。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归纳早期殖民扩张对殖民国家的影响。 提示 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时空坐标
主要线索
1.15至17世纪,一些欧洲航海者开辟了新航路,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 生根本变化,开始改变人类历史地域性分散发展的格局。资本主义的殖 民扩张和争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2.18世纪60年代起,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并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世界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19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人类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末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二讲义:专题提升(五)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二讲义:专题提升(五)Word版含答案

专题提升(五)一、从多元史观的角度认识地理大发现的意义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连接通道,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给西欧社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但是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来了殖民灾难。

二、比较两次工业革命三、利用多元史观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典例】 图中箭头所指的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欧洲贸易中心区,造成图中贸易中心区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应是( )A.新航路的开辟B.海外殖民活动的开展C.工业革命的影响D.全球化的推动解析答案 A【变式训练】下图所示是英国国民总收入比重变化示意图,确切地讲,出现这一变化状况的直接因素是()A.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B.已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C.大型工场的出现和不断发展D.手工劳动向机器大生产转变解析A项是进行工业革命的政治保障;B项是工业革命的国际影响之一;C项误把工厂当作“工场”。

[推荐学习]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无产阶级革命家课时4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__列宁二

[推荐学习]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无产阶级革命家课时4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__列宁二

学案4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二)[课标要求] 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一、“一切为了前线”(巩固政权的斗争)1.签订对德和约1918年3月,《布列斯特和约》签订,苏俄退出一战,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赢得了短暂的喘息时机。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势力反扑的严峻形势。

(2)措施:①实行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实行粮食贸易垄断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

②1919年又实行严厉的余粮征集制,这些政策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意义: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捍卫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和独立。

[归纳总结]列宁的贡献:①一个政党: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②一个国家:领导十月革命,创立社会主义俄国;③一个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④一大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

[深化探究]探究点工作重心的转变材料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组织“文化”工作上面去了。

——列宁思考(1)列宁这些话可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这段话中列宁对工作重心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和平组织‘文化’工作”主要是指什么?为此列宁先后进行了哪些主要探索活动?答案(1)背景:到1920年底苏俄打退了外来干涉,镇压了国内反革命叛乱。

巩固了政权,面临着恢复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

主张:由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方面转移到经济、文化建设上来。

(2)含义:恢复发展由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

活动: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及新经济政策,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向新经济政策过渡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专题5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5-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44张 精品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专题5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5-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44张 精品

2.农业商品化 (1)方式:从15世纪晚期起,英国推行圈地运动。 (2)表现:英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发展起来。 (3)影响:①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成为自由的雇佣工人。②农业 生产的商品化,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 3.海外殖民扩张 (1)表现:①16世纪末开始参与殖民掠夺。②1607年,英国在北 美洲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③在印度设立商站,逐渐向 印度内地渗透。 (2)扩张方向(17世纪上半叶):①地中海和东印度的商业贸易开 发。②纽芬兰湾的渔业开发和北美殖民地的农业拓殖。③在北爱尔 兰进行拓殖活动。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17世纪荷兰成为世 界性商业帝国的主要原因。(注意概括提炼,不要列举史实) [教你读史] 根据材料中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省略号,把材料分为三层,分别 归纳每层的层意。
18世纪
英国成为世 界上最大殖 民帝国
(1)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 掌握海上霸权 (2)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 》,经三次英荷 战争,打败荷兰 (3)1763年,经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签 订《巴黎和约》
归纳整理 英国在殖民霸权的角逐中具有的优势 (1)地理优势: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民众有浓厚的海洋意 识。 (2)经济优势:英国手工工场发展程度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 快。 (3)制度优势: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 (4)思想优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洗礼,英国民众思想意 识获得解放。 (5)政策优势:英国政府一贯积极支持本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 动。
走出误区 17~18世纪英国崛起靠的不是工业革命的成果。当时的英国发 展主要靠的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商业贸易、鼓励出口、参与海 外贸易竞争。
三、殖民霸权的角逐 时间 特点 表现 (1)葡萄牙:15世纪初开始,在非洲西海岸建立 15、16 葡萄牙、西 殖民据点,后又垄断与东方的贸易 世纪 班牙领先 (2)西班牙:16世纪中叶,在美洲中部和南部建 立起殖民大帝国 (1)16世纪末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 (2)在英荷战争中失败,失去海上霸主地位和北 荷兰崛起 美殖民地 17世纪 (1)在北美、非洲、印度和西印度群岛积极开拓 英、法殖民 殖民地 扩张 (2)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同荷兰商人展开激烈竞争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
K12课件
8
2.“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 (1)“三个面向”的提出,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针,
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 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发展教育理论等方面, 都起到了历史性和战略性的指导作用。 (2)“三个面向”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 旗帜和灵魂。
K12课件
2
(2)实施措施: ①刘少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倡导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 学校“ 两种教育制度 ”与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两种 劳动制度”,以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 ②在办学体制上,国家采取 多种形式办学 的方针,新建一批多
科性工业大学和多种专门学院。 (3)成果: ①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 。 ②奠定了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
K12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5
(3)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方针和中共中央 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 发展。
2.经验教训:认识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遵 循教育发展的规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K12课件
4
3.主要成就 (1)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 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2)中等 职业教育 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普通教 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3)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4)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 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世界市场的形成
四大阶段:1.新航路开辟→雏形形成
2、殖民扩张与掠夺→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1)形成:
①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当时先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方式国际化,结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陈旧经济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
②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狭隘性,开始向现代文明转化.
③从道德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西方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宰割、奴役的产物,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
2、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组合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形式呈现,往往在题干中对某一时期事件有多种表达方式.
2、从考查的能力看: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等等.
【典型例题】
1889年,世界博览会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为迎接这次盛会和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巴黎修建了300多米高的埃菲尔铁塔作为新的标志性建筑.下列关于当时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铁塔上有可能会采用电灯照明技术②展品中可能会有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③看到巴黎上空有飞机在飞行④人们可以采用电话这种快捷方便的方式进行联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技法攻略】
审题干―→看材料中“1889年”关键时间,事件为世界博览会,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中多项说法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关.
挖寓意―→本题本质上考查在1889年大背景下,世界上已有的科技成果,也就是说①②③④项中凡是在1889年之前的发明均是符合题意的.
析选项―→选项中:①是符合史实的,因为电灯是1879年发明的;②中柴油机发明于1887年;③项中飞机发明于1903年,故③项不符合题意;④项中电话发明于1876年,符合题意.
明答案―→因此应排除含③的选项,故选B.
【针对训练】
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1500年至1763年促成这一“过渡”的因素有()
①新航路的开辟②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③工业革命的开展④英国确立殖民霸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题干核心信息是“1500-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所以排除③.故选C项.
答案:C
2、1851年5月1日,人类历史上首届世界博览会——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拉开帷幕,这届博览会反映了()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②英国的兴盛与强大③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掠夺④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851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结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这届博览会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和英国的强大.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掠夺与题意无必然联系,排除含有③的选项.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