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_辜红

合集下载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状况满意的程度。

它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主观幸福感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综述将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衡量方法、影响因素等内容,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一、定义和衡量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生命的感觉,包括情感、感知和认知方面。

其中,情感方面主要指人们对生活的感觉,包括快乐、满足、兴奋等;感知方面则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包括健康、财富、年龄等;认知方面则是人们对自身的评价,包括自尊、自信、成就等。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可能受到日常经历和生活事件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衡量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让被试者给自己的幸福感打分,常用的量表有生活满意度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正面情感量表等。

另外,也有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方法,即让被试者自己描述自己的幸福感。

二、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 个体特征: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等方面。

研究表明,女性、年龄较大、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常更容易体验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2. 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包括住房、工作、家庭、邻里关系等方面。

住房面积较大、职业稳定、家庭和邻里关系和睦的人通常更容易感受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3.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包括收入、消费、失业等方面。

收入丰厚、不愁吃穿的人通常体验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4.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友谊、社交等方面。

亲密关系和良好的社交能力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

5. 价值观:价值观包括自我认知、宗教信仰、道德观点等方面。

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价值观通常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三、研究综述以往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而且因为个体和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幸福感的测量尺度:不同的测量尺度可能影响到研究结果,因此当前的研究关注于建立更准确的测量尺度。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幸福感是一个个体对于自身生活从各种层面上的评价和感受。

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经历的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

主观幸福感成为学术研究的对像,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个整体评价,包括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如个人成就感、人际关系、健康、收入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如何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 1950 年代,在那个时代,精神医学家认为幸福只是一种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主观幸福感的状态下的表现。

在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学界逐渐从幸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入手,梳理了大量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

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方法也日趋丰富。

目前较为常用的测量方法有“幸福感量表”和“流程体验量表”两种。

其中,“幸福感量表”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测量主观幸福感的工具,它包括正向情绪、满意度、意义感、自主感、哲学自我等方面的测量。

“流程体验量表”则聚焦于具体的生活体验,可帮助采集与幸福感相关的精细数据,包括情感、行动、认知等各个方面的体验。

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方面,学界目前普遍认为,主观幸福感受人际关系、健康、经济收入、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其中,人们的人际关系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幸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健康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身体健康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正向情绪和幸福感。

与健康紧密相关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主观幸福感。

一定的经济收入水平对于维持行居安乐的生活质量有必要的保证。

除此之外,文化、教育水平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不尽相同。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中,人们之所以会感到幸福和不幸的原因也不同。

教育水平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从而提升自我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和情感体验,它反映了个体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积极情感的体验。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其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

由于主观幸福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提升策略的实效性等。

本文旨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综述,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通过回顾和总结相关文献,本文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推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提升主观幸福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重要性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一文中,我们首先需要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重要性进行探讨。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内心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价,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两个方面。

认知评价主要是指生活满意度,是对生活各个方面满意程度的整体评价情感反应则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主观幸福感的个体往往具有更积极的心态,更能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主观幸福感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自我成长。

主观幸福感还与大学生的社交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整体生活感到满意或高兴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被认为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幸福和健康。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呈现出了其重要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从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幸福感与健康、人际关系、工作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一、定义主观幸福感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快乐感受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期许等主观感受。

主观幸福感不同于客观指标,比如收入、职业地位等,它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内在心理体验。

主观幸福感通常被测量为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评价。

主观幸福感也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整体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良好情绪状态的综合表征。

二、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内心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都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研究发现,积极乐观、善于情绪调节和自我肯定的人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质量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2. 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水平、财富积累、住房条件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物质条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条件提升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是当物质条件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会递减,甚至消失。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社会文化氛围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会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紧张、不安全的环境则会抑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4. 文化因素文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其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此以来,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心理实验和神经科学技术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对幸福感的主观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从而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个体的生理健康、经济收入、社会关系、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较好的生理健康状况、更高的经济收入、稳定的婚姻关系以及较高的教育水平等正相关。

人们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经验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往往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关注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个体对于同一事件的评价因人而异,而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

具体而言,个体的价值观、心理特质和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评价。

乐观的人更倾向于对事件做出积极评价,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人更加乐于助人,更有社会责任感。

主观幸福感还对个体的决策和风险倾向产生影响。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更加理性和谨慎的决策倾向相关。

最近的研究还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神经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脑内多个区域的活动有关,包括前额叶皮层、纹状体、杏仁核和海马等。

这些脑区参与了个体对于情绪状态和奖赏的感受和体验。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促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和提高幸福感的干预策略等,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幸福需求。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理论认为 ,~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其渴望得到 的收入有关 , 渴
望收人完全被满足的人将 比被不完全满足的人更幸福 。渴望收 入并不完全外生于收入 ,当收入增加时渴望收入也随之增加 。
因此 , 幸福并 不必然随着收入 增加 而增加 , 入与主观幸福 感 收
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 但大都 是从 心理 学或社会学角度来介绍
要 发 展 线 索 和 成 果 , 中 国 幸福 感 的研 究 奠 定 基 础 。 文 章 重 点 为
讨 论 了影 响 主 观 幸 福 感 的 因素 . 用 和 偏好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之 间 效
的 联 系以及 偏好 对 幸福 感 的 影 响 , 总 结 了从 经 济 学 角 度 研 究 并
_
壤 ≯ 探 索
■——■ o 品 嚣 葛: _
【 要 】 本文 系统梳理 了近 2十年来从 经济学角度研 究 摘 -
主观幸福感的成果 . 目的在 于 总 结 经 济 学研 究 主 观 幸 福 感 的 主
对城市与农村 居民 的主观幸福 感有不 同的影响。 r k 2 0 ) Fa (05 提 n
阶层 的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的影响 。在收入较低时绝对收入与幸

收入、 失业与主观幸福感
1 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 标准的消费理论认为 , 多的 越
选择意味着越高的生活质量 , 消费 者通 过选 择行为来最大化其 自身福利 , 更高 的收入意味着 更高 的福 利与更强的幸福感 。但 是, 大量数据统计研究表明虽然在某一 时点幸福 感与收入成正
T 24 《 当代经济》(o 21 年4月 上) J (
会 的效 用是失业 的减函数 , 由是失业减 少了社会财富 以及 其理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人格心理学课程论文(2012)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摘要:从古至今,幸福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但是究竟什么是幸福感,如何才能变得幸福等等这些问题,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通过研究综合国内外对幸福感的研究,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来综述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最近研究方向等。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1.引言幸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向往的,但20世纪以前,对其描述通常只出现在文人、哲学家的著述中。

中国古代儒家宣扬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以道德理性为幸福。

而一些文人骚客则向往恬淡、平静的田园式生活,认为这种随心所欲便是幸福。

当然也有那种积极入世,“与民同乐”的幸福观。

而在西方,对幸福感的认识则分成幸福的感性观和幸福感的感性观。

幸福感的理性观认为理性是人灵魂中最高贵的部分,只有理性地生活才是幸福之所在。

这种观点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

柏拉图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种很美的事”,这句话正体现了他对幸福(很美的事)观点中的道德成分,倾向于理性的评判标准。

而另一派则持幸福感的感性观,认为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伊壁鸠鲁。

他曾说:“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

”20世纪以后,对幸福感的讨论和研究逐渐开始。

近代,佛洛依德对幸福的阐述可以说代表了近代人的观点。

佛洛依德的本能论中有对幸福的相关阐述。

他认为,人最大的幸福感来自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满足。

“本能的心理能量是幽闭在本我之中的,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心理能量不断聚集、增长,以致机体内部紧张度太高而不能忍受。

因此, 本我会要求能量的不断释放以减轻紧张度。

当能量释放时,紧张度下降,人随之体会到快乐感。

”[1]佛洛依德从人类本能出发对幸福做出了解释,但这现在并未被科学普遍认可。

随后,关于幸福感,有人提出生活满意度、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等概念。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而主观幸福感作为对个体幸福感的一种感知和评价,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各种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都为我们揭示了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本综述将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全面了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主观感知和评价。

在心理学中,主观幸福感通常被称为幸福感或幸福感受,它是一个根植于个体主观心理状态的概念,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情感状态。

主观幸福感包括情感维度和认知维度两个方面,情感维度主要指个体对自己当下的情感状态的评价,认知维度主要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整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评价。

两者共同构成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反映了个体的整体幸福感受。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受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等。

心理学者根据已有研究,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特质:个体的性格、情感状态、习惯和人格特质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乐观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而情感不稳定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负面情绪。

2. 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对主观幸福感也有重要影响。

包括物质条件、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

有研究表明,物质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支持和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也有积极影响。

3. 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东方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可,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实现和自我价值感。

这些文化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和评价都会产生影响。

4. 生活事件:生活中的事件和经历也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婚姻、工作、家庭、健康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我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

本文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测量,并探讨了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从而为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方法。

标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同Diener(1984)提出的概念,即主观幸福感包括人们的情感反应、领域生活满意度以及对生活满意度的综合判断。

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其中,认知幸福感指生活满意度,而情感幸福感指积极情感体验和低水平的消极情感两个方面。

主观幸福感有三个基本特点,即主观性,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评价者自身标准而非他人标准;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整体性,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2主观幸福感的测量(1)幸福感指数量表。

Campbell(1976)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主要用于测试个体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

该量表包括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两个部分。

前者由8项组成,从不同角度叙述了情感的内涵;而后者只有一项。

我国盖笑松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

(2)总体幸福感量表。

Fazio(1977)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用来评价个体对幸福的陈述。

该量表共33项,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该量表还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

这6个因子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

国内段建华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即采用该量表的前18项对个体进行施测。

(3)情感平衡量表。

Bradburn(1969)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包含10个项目,其中5项涉及积极情感,另5项涉及消极情感。

根据个体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得分情况,就可以对其近期的情感状态做出判断,从而推测其主观幸福感状况。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学 者 的 研究 结 果 均 表 明父 母 教 养 方 式 对 子 女 的 S WB有 较 大 的
在 心 理 学 的 幸 福 感 研 究 领 域 巾 , l— big s  ̄et e 于婚 姻 质 量 的 , 大 多 数 人 来 说 , 姻 关 系 是 最 重 要 的 人 际 关 we l e 、 u ci n v 对 婚 ( WB , S ) 主要 指 个 体 依据 自己设 定 的 标 准 对 其 生 活 质 量 所 作 的 对 S WB的 影 响 中 , 者 更 多 关 注 的 是 学 生 群 体 的 状 况 。这 些 学 成分 , 前者 是 个 体 对 生 活 总 体 质 量 的认 知 评 价 , 在 总 体 上 对 即 个 人 生 活 做 出 满 意判 断 的程 度 ; 者 是 指 个 体 生 活 巾 的 情 感 体 后
3 3 经 济 因素 : 济 情 况 对 S . 经 WB的 影 响 目前 没 有 定 论 性
的 大学 生 其 S WB水 平 与家 庭 水 平 相 当 和 高 于 平 均 水 平 的 学 生 的差 异 有 显著 性 , 家 庭 经 济 水 平 相 当 于 平 均 水 平 与 高 于 平 均 而
图从 不 同 的角度 来 剖 析 主观 幸 福 感 , 中影 响 因素是 一个 重 要 的研 究 方 向 。 其 【 关键 词 】 观 幸福 感 ; 本 特 征 ; 响 因 素 主 基 影 【 图分 类 号] 4 中 G6 2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 0 9 0 1 2 1 ) 8 0 6 2 1 0 —5 7 ( 0 1 0 —0 3 —0
指标 , 有整体性、 合性的特征。 具 综
背 景纳 入 综 合 考 虑 范 畴 , 样 才 能 得到 更 合理 、 科 学 的 解 释 。 这 更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幸福感的关注日益增加。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概念,代表着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主观感受的评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主观幸福感,并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是从个体层面进行研究,关注个体内心的满意度和感受;二是从社会层面进行研究,探讨社会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三是从文化层面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差异。

在个体层面的研究中,有很多研究关注个人特征对幸福感的影响。

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个人因素被认为与幸福感存在相关性。

研究发现,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感到幸福。

年龄方面的研究表明,年轻人和年长人群在幸福感上存在差异,年轻人更容易感到幸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幸福感逐渐下降。

婚姻状况也被认为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已婚人群的幸福感普遍高于未婚人群。

在社会层面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关注社会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研究发现,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收入水平与幸福感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其对幸福感的影响逐渐减弱。

在文化层面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差异。

研究发现,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幸福感有不同的理解和价值观。

东方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个人实现。

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差异。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如何准确测量主观幸福感,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和标准的测量方法。

二是幸福感的解释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争议,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从个体、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索,以期更全面地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程度的主观评价。

主观幸福感包括情绪幸福和认知幸福两个维度。

情绪幸福指的是个体当前的情绪状态,通常通过问卷调查来测量;认知幸福则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生活的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目标达成感等。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工具。

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主观幸福感问卷,包括正性和负性情绪定向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SWLS问卷等。

一些研究通过生理指标如皮肤电阻、脑电波等来客观测量幸福感。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们发现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基本生活条件如收入、教育水平、职业地位等对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个体的个性特质如乐观、自尊等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也被证明对幸福感有积极作用。

关于幸福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们发现幸福感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正向的关系。

幸福感不仅可以预测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还与生活行为、免疫功能和寿命等健康指标相关。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讨幸福感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幸福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幸福感领域的发展,为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年15期(5月)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同于以往。

对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日渐受到重视,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归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类与整理。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的内涵随着其研究的深入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多以传统的社会统计调查方法为主。

以整个社会的大的发展背景而言,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为主观幸福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取得了不少新的发现。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城市化;心理杨新国等(2014)研究了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两两关系显著,且心理资本在生活事件与留守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张西超,胡倩等(2014)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小学教师的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职业压力在二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黄永明、何凌云等(2013)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评估了环境污染对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受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影响显著,空气污染显著降低了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刘霞等(2013)构建了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影响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将流动儿童的幸福感划分为个体幸福感和群体幸福感,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

周春燕,郭永玉等(2013)研究了家庭社会阶层的不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刘兴华、徐慰等(2013)发现正念信念能有效提升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

李晓巍、刘艳等(2013)以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为对象,考察了亲子关系、师生依恋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

黄嘉文等(2013)发现对于不同时空下的个体而言,教育程度提高会对个体幸福感产生正面效应。

余勇、田金霞(2013)研究了骑乘者休闲摄入、休闲效益与幸福感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将幸福感划分为乐趣享受、人际和谐和社会支持三个维度。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
on
one
haIld,eValuates the foundation of inVestigation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o
e商ch
and
de印en me
research in the same
field.On the other hand,it helps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0Ve the quality of level of 1ife satisfaction,thus to experience the more actiVe better psychology.
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姓名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 姓名:樊俊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指导教师:许锋 20080501
不同水平的正性、负性情感平衡得到。Watson等人编制积极与消极情绪量表(PNAS)、
Ka硼an和F1et编制的情感量表,对于幸福感的概念他们的思路是一致的,都是从 情感角度命名主观幸福感。口1
3、以Revicki和Krause为代表,从负面来反映主观幸福感。Revicki(1990)、 Krause(1992)认为心理健康是幸福感的基础,使用SCL一90量表和抑郁量表从负面
influeIlce
the
developments
of
indiViduals’
physical
situation
锄d
psycho一.health.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具有个人评价的主观性,认知评价及情感评价的全面性以及跨时间跨情境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主观幸福感可以是对生活满意感等方面所作的概括性评定或对生活某一方面的特定评定;既涉及人的主观幸福感及主观不适感,又包含从极度绝望等消极状态到幸福完美等积极状态。

1.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概况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最多的为学生群体及教师群体,也有对城乡居民、社区老人及病残群体及医生护士等群体的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或量表等手段收集数据;研究涉及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情感因素、认知方式、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及人口统计学因素、生活行为方式、生活事件、健康状况等因素的研究。

总体来讲国内在该领域研究中调查研究居多,干预研究相对较少;横断研究居多,纵贯研究相对较少,没能注重提出中国化的主观幸福感理论。

2.国外主观幸福感理论发展近五十年来,西方在主观幸福感领域研究较为深入,创建了许多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有些理论也遭到质疑与修正。

幸福感稳定论定值理论、动态平衡理论、适应理论都体现了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思想。

定值理论认为人的主观幸福感由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或某些生物学因素所决定,个体幸福感水平在成年后基本不会变化,具有恒定的点值;动态平衡理论认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幸福感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最终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适应理论认为个体适应生活事件后,重新生成新的幸福感或不幸感标准,幸福感处于动态的平衡。

该理论因不能解释生活事件引起的幸福感长期性改变及某些类型人幸福感水平的易变性等问题而受到质疑与批评。

认知比较论目标取向论、社会比较论都包含通过现实状况与自定标准间的认知判断与比较,产生幸福或不幸感,笔者都将其归于判断比较论。

目标取向理论认为人有不同的目标与价值取向,痛苦与幸福源自目标达成程度与设定目标间的比较:若向着实现自己期望、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方向进展,人们会有幸福感,否则痛苦;当外界提供的支持与帮助利于人的自我实现时,人会幸福;当问题或困难阻止目标实现时,人会痛苦。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以及对未来的乐观程度的评价。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逐渐意识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到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是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基础。

一些经典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包括满意度生活面试(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测量量表等。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基于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的主观幸福感测量方法,例如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文本数据或使用移动设备的感知数据等。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

个体特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包括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等。

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和更高的幸福感;年龄在幸福感中起着非线性的作用,中年人的幸福感相对较低,而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幸福感相对较高;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与幸福感正相关。

除了个体特征,社会环境也对主观幸福感起着重要影响。

社会支持、社会关系质量等都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文化背景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有些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个人成就,而有些文化则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关系,这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者还开始探索主观幸福感背后的生物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中某些区域的激活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颞叶前部(anterior temporal lobe)的激活与幸福感呈正相关。

遗传学研究也发现,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因的调节。

主观幸福感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主观幸福感往往是个体主观评价的结果,因此结果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由于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会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跨文化研究和长期研究对于全面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非常重要。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认知和感受,是反映个人幸福状态的综合指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了解这种心理状态的发展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做一综述。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测量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的整体评价和感受。

常用的测量方法有: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量表、积极负面情感量表等。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庭收入、教育程度等。

年龄与幸福感呈现U型曲线,中年时幸福感最低;女性的幸福感比男性低;家庭收入和幸福感的关系呈现正向相关,但仅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增加;教育程度越高,幸福感越高。

2. 社会层面社会层面包括社会经济水平、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等。

社会经济水平与幸福感存在一定正相关,但这种关系不是非常明确;社会制度的公正性和社会文化的支持都会对个体幸福感产生影响。

3.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家庭、朋友和同事等。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幸福感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4. 健康健康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非常重要。

5. 其他其他因素包括信仰、社会参与和娱乐活动等。

主观幸福感不仅是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还与个体的生理、心理健康以及生产力和经济产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 培养正向情感² 发现自己的快乐源泉;² 关注自己被别人所赞赏的特质;² 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好和积极的信息上。

2. 培养意义感² 给自己定位,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² 创建自己的权威,内化道德标准和责任感;² 平衡内外环境的压力,以及寻找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² 培养真诚和长久的人际关系;² 意识到亲密关系在人类幸福中的重要性;² 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增加社会参与感。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及环境等变化,人们对于生活的幸福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评价,是一个涵盖身体、心理、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概念。

近年来,主观幸福感被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

本文旨在综述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测量工具以及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定义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总体评价,包括对于生活满足、幸福感、自我满足感及生活质量等的主观体验。

主观幸福感受到外界物质、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是一种具有多维性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的构成因素包括生活的物质水平、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工作状态、文化素养等。

二、影响因素1.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等。

在个体因素的影响下,女性、老年人、已婚人士、受过高等教育、收入较高、身体健康的人群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很显著,社会支持、社会资本、社会比较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因素中的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支持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3.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化因素包括国家、民族、宗教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金钱往往是衡量幸福感的关键因素,而在东方文化中,亲密关系、家庭、信仰等因素更容易关联到幸福感。

三、测量工具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有很多,包括常用的生命满意度问卷(Life Satisfaction Scale)、主观幸福感量表(Subjective Happiness Scale)、正向情感量表(Positive Affect Scale)和负向情感量表(Negative Affect Scale)等。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

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目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三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六、 (4)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

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 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General Overview of Subjective Well-beingGu HongSchool of managemen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Tourism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ersityEmail:guhong009@Abst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field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cluding its benefits, demographic correlates, and relationship to culture. we review the theories of origin and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well-being. Our purpose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 Interventions; Theory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辜红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中国430074华中师范大学旅游管理武汉中国 430070Email: guhong009@摘要:本篇论文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其功能以及与人口统计变量、文化的关系,并对相关机制和幸福感干预研究进行了回顾,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干预;理论1 引言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形成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为代表的“快乐论”,一派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现论”。

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流派直接影响到后人对幸福感的研究。

最终形成两种范式:一是以“主观(Subjective)幸福”(快乐论”)代表人物Diener。

一是以“客观(objective)幸福”(“实现论”),以Ryff、Deci和Ryan为代表。

2.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Diener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的,是个体用其自身的标准对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估,具有主观性、稳定性、整体性的特点并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构成。

Diener(1985)认为若是在一个较长跨度的时间里会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独立的,也就意味着体验更多积极情感的人未必就体验更少的消极情感。

3 主观幸福感的功能依据Fredrickson(1998)的拓展—扩建理论(broaden and build theory),尤其是幸福感和积极情绪因其扩建功能对个体产生很多好的生活结果。

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四个方面显著地改善生活:健康和长寿、工作和收入、社会关系和社会的利益。

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出幸福感能增强健康和寿命。

一般而言,报告出高幸福感的人也报告出更好的健康和更少的不愉快的身体症状(Roysamb et al., 2003),最近的研究中研究者用一般感冒去感染受试者,那些报告更高幸福感的人对病毒更具抵抗力(Cohen et al., 2003)。

Danner, Snowdon, 和 Friesen(2001)也发现幸福基准线能预测生活在相同环境和条件下的修女的寿命。

Pressman & Cohen(2007)在研究心理学家的自传中也得出了相似结论。

而且更高幸福感的个体倾向于有更强的免疫系统和更好的心血管健康,易于有更健康的行为如系安全带和更少的生活方式上的疾病如嗜酒、吸毒(Diener & Biswas-Diener, 2008)。

高幸福感的另一个益处在于,更高幸福感的人有可能比其他人获得更高收入和更有可能喜欢他们的工作。

重要地是,幸福感能导致经济和事业的成功。

那些喜欢自己工作的个体有更高的上级评估而且在工作时被评估为有更多生产力、更可信、更有创造力以及更高的工作质量。

而且快乐的员工是更高水平的组织公民,这意味着他们更可能做不被工作所要求的事,如帮助合作的员工(Donovan, 2000; Diener & Biswas-Diener, 2008)。

高幸福感的人有更好的社会关系。

有更多朋友和家人的人倾向于有更高的幸福感,而且有更高幸福感的个人有更亲密和更多支持的社会关系(Diener & Biswas-Diener,2008)。

通过检验人们的日常社会互动和社会纽带的影响,就能很清楚地发现支持性的社会关系是幸福感的因变量。

许多研究均显示生活中最好的部分是在进行社会互动时——通常人们在其他人周围时就更快乐。

而且像婚姻这种社会纽带也能增强幸福感,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有更高的幸福感。

然而实事也显示,有高幸福感的人易于更自信、更温暖、更有领导力、更强的社交能力和更多的朋友。

这意味着另一种因果关系——高幸福感的人实际上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已婚和离婚人士的基准线的差异。

婚前就有高幸福感的人更可能结婚、保持婚姻和在婚姻中快乐,而婚前低幸福感的人更有可能离婚(Lucas, Clark, Georgellis, & Diener, 2003; Lucas, 2005)。

同样,高的幸福感不仅对个人有益,对社会的有效运行也是非常有益的。

有时候会认为追求幸福的人们是自私和不负责任的,积极参与能让自己获益的活动而非让社区更好。

实事上,那些寻求高幸福感的人比低幸福感的人更经常地参与利他的,亲社会的活动譬如担当慈善机构和社区的志愿者。

在志愿者中报告高幸福感的人倾向于花最多的时间。

具有高幸福感的人们总体而言有更信任、合作和亲和平的态度、对政府更有信心、对民主更强的支持、对移民和种族有更低水平的不宽容(Tov & Diener, 2008; Diener & Tov, 2007)。

因此,民众的幸福感可能源于结构完善的社会,但高水平的幸福感也有助于形成一个更稳定、更具生产力、运行有效的社会。

4 人口统计变量与主观幸福感 SWB 早期研究局限于外部条件和人口统计变量上,研究结论显示:外部条件通常与主观幸福感是弱相关。

例如:所有人口统计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不到20%(Campbell,Co nverse, & Rodgers, 1976)。

Diener 等发现在美国,收入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13%,客观的生理吸引力与幸福感相关很低,甚至还有更让人惊奇的,Okun&George (1984)发现客观的健康与幸福感只有8%的相关,Feinman(1978)发现盲人与视力正常人的幸福感没有区别。

大量的研究显示非“客观的”环境,而是大量的主观心理过程如目标追寻、比较和应对策略与个体的幸福感差异相联系。

在性别与幸福感的关系上,Fujita, Diener, 和 Sandvik (1991)研究表明:性别对幸福感的解释不到1%,但对情感强度的体验可以解释到13%以上。

因此,男性女性在平均幸福感上没有差异,但更多女性位于幸福量表的极端端点上(Diener, Suh, Lucas,& Smith, 1999)。

高教育水平与幸福感相关吗?有一个流行的观点是“傻人有傻福”,福楼拜曾说过“幸福有三个基本条件:一傻、二自私、三健康,如果缺了傻,那就一切全无”,果真如此吗?有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教育水平与幸福感还是正相关的(尽管弱),二者之间的关系为1-3%(Witter, Okun, Stock, & Haring, 1984)。

以IQ 为代表的智力与幸福感没有关系,但情商却与幸福感有联系(Furnham & Petrides, 2003; Schutte etal., 2002).早期的研究显示年轻能稳定的预测幸福, 但目前的研究显示,随着年纪的增长,生活满意度通常是增加的,至少不会递减。

Mroczek 和Spiro(2005)发现,尽管存在个体差异,生活满意度从40岁到65岁之间实际上是增加的,仅仅逼近死亡才开始下降。

纵向和横截面的数据显示随着变老,积极情绪会轻微的下降,但消极情绪也会减少(Charles, Reynolds, & Gatz, 2001;Mroczek & Spiro, 2005)。

更重要的,进行国际检验时,年纪与幸福感没有稳定的关系,而且在穷国家的人们其生活满意度随着年纪增加下降得较富裕国家快(Deaton, 2008)。

因此,虽然这个领域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但并不意味着老龄就是不幸福的征兆。

宗教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个矛盾体。

通常,宗教信仰者易于体验更高的幸福,尤其特别的是,宗教服务的参与、宗教归属的力量、和上帝的关系以及祷告所有这些都与更高的幸福水平相联系。

国家层面的,宗教越虔诚,生活满意度越高、自杀率越低(Diener &Seligman, 2004; Helliwell, 2007)。

宗教虔诚与高的幸福感间的积极关系是源于一种意义和目的感,源于由教会或其他宗教组织产生的社会网络和支持体系。

然而,对宗教的内部而非外部动机也是二者正向关系重要因素(Ardelt, 2003; Ardelt & Koenig, 2007),而且二者关系对于特定的人群尤其是女性、非洲裔美国人、和老年人而非欧洲人更强(Argyle, 1999)。

而且,正在进行的研究显示具有最高幸福感的部分国家并不是非常虔诚的,而部分宗教信仰最虔诚的国家报告的幸福感却很低。

结婚、离婚和社会关系与幸福感的关系又如何呢?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社会关系与幸福感是高度相关的(Diener & Biswas Diener, 2008)。

当与他人在一起时,人们易于表达更积极的情感(Diener & Biswas-Diener, 2008)。

而且,感知孤独与抑郁有很强的联系(Anderson & Arnoult, 1985),社会互动不仅增强幸福感而且也是人们遭遇重大生活压力如丧偶、强奸或失业的缓冲剂(Myers, 1999)。

主观幸福感通过社会联系如婚姻增加,并且其他的强社会关系也可以增加幸福感。

根据典型样本(Glenn, 1975; Lee, Seccombe, & Shehan, 1991)和纵向数据(Lucas, Clark, Georgellis, & Diener, 2003)的研究,已婚比未婚人士一般而言体验更强的幸福感。

然而数据显示人们很快适应婚姻,并回到幸福的基准线上(Lucas, Clark, Georgellis, & Diener, 2003)5 主观幸福感的机制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形成机制及理论建构,有很多的理论在解释和检验幸福感,从生物学的进化理论到相对的标准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