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安全技术
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
由于物联网中的终端设备大多处于无人值守的环境中, 且终端节点数量巨大,感知节点具有组群化、低移动性等特 点,物联网应用对运营商的通信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 于物联网具有区别于传统通信网络的不同特点,物联网不仅 面临现有的移动网络中所具有的网络威胁,还将面临与其网 络特点相关的特殊安全威胁。
2.1.1 物联网中感知节点的安全
目前在物联网中,感知节点由于受到功能和能量限制, 其所具有的安全机制较少,安全保护功能较弱,并且由于物 联网目前尚未完全实现标准化,所以导致其中的消息和数据 传输的协议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从而无法提供一个统一的安 全保护体系。因此,物联网除了可能遭受同现有网络相同的 安全威胁外,还可能受到一些特有的威胁。
核心网络对感知网络的控制和管理能力。 (3)密钥管理问题:传统的通信网络认证是对终端逐个
进行认证,并生成相应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密钥。这样带来 的问题是当网络中存在比传统手机终端多得多的物联网设备 时,如果也按照逐一认证产生密钥的方式,会给网络带来大 量的资源消耗。同时,未来的物联网存在多种业务,对于同 一用户的同一业务设备来说,逐一对设备端进行认证并产生 不同的密钥也是对网络资源的一种浪费。
2.1.2 物联网中通信网络的安全
现有通信网络面向人与人的通信方式设计,通信终端的 数量并没有物联网中如此大的数量,因而通信网络的承载能 力有限,通信网络面临安全威胁将会增加。
1.大量终端节点接入现有通位信网络带来的问题 (1)网络拥塞和Dos攻击:由于物联网设备数量巨大,如 果通过现有的认证方法对设备进行认证,那么信令流量对网 络侧来说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大量设备在很短时间内接入 网络,很可能会带来网络拥塞,而网络拥塞会给攻击者带来 可趁之机,从而对服务器产生拒绝服务攻击。 (2)接入认证问题:物联网环境中终端设备的接入通常 表现为大批量、集体式的接入,目前一对一的接入认证无法 满足短期内对大批量物理机器的接入认证,并且在认证后也 无法体现机器的集体性质。而对于物联网网关等相关设备, 还涉及如何能够代表感知网络核心网络进行交互,从而满足
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与挑战
物联网设备是物联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安全包括硬件安全和软件 安全。硬件安全主要是指设备物理防护,如防盗、防毁等;软件安全主要是指操 作系统、固件、应用程序等方面的安全。设备安全的重点是确保设备不受外部攻 击和内部损坏。
3、数据安全
数据是物联网系统的核心资产,数据安全对于物联网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数据安全包括数据加密、数据完整性保护、数据隐私等方面。数据安全的重点是 确保数据不被非法获取、篡改和泄露。
(1)加强网络协议安全。选用安全性较高的协议,如TLS/SSL等;对协议进行 定期的漏洞分析和评估,及时更新协议版本;严格控制协议的安全参数,如加密 算法、密钥管理等。
(2)提升设备安全性。加强设备物理防护,如采用防盗、防毁等措施;对设 备软件进行定期的安全更新和补丁升级;严格控制设备的接入权限,防止非法接 入。
二、物联网安全挑战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息安全
物联网系统的信息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物联网系统通常涉及大量的敏感 信息和重要数据。黑客可以利用漏洞,植入恶意代码,获取非法的信息,甚至控 制整个系统。因此,如何确保信息安全是物联网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
2、稳定性
物联网系统通常用于关键业务领域,如工业控制、智能家居、医疗保健等。 这些领域对系统的稳定性要求极高,任何故障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如 何提高物联网系统的稳定性,避免安全漏洞和攻击,是物联网安全面临的又一大 挑战。
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与挑战
目录
01 一、物联网安全关键 技术
02 二、物联网安全挑战
03
三、物联网安全解决 方案
04 四、未来展望
05 参考内容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安全问题日益引人。物联网安全关键技 术是保障物联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次演示将 介绍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及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物联网安全技术及其应用
物联网安全技术及其应用一、物联网概述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种可以通过互联网相互通信,互相连接和相互交互的物品网络系统。
它使用传感器和设备,连接电子设备,家居设备和其他物品,通过网络访问这些物品,实现信息交互和控制功能,为人们提供更便捷、更安全、更智能的服务。
二、物联网的安全问题网络犯罪的威胁日益增加,物联网在这种背景下也很难独善其身。
物联网的设备SSD(Statistics Stealing Disorder)与P2P (Peer-to-peer)所带来的攻击面和对传感器数据的恶意篡改、存储、处理的非法操作,都会对物联网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另外,在使用传感器和设备时,许多安全漏洞极难得到有效的防止和治疗,这进一步增加了物联网的安全风险。
1. 设备安全威胁设备质量是物联网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糟糕的设备,可能含有许多安全漏洞,这些漏洞被攻击者利用,可能会导致设备的远程控制、数据盗窃、流量分析等问题,而这些操作都会影响物联网的性能。
2. 数据威胁数据是物联网最重要的财富,具有高度价值,可以被用于各种市场营销、商业竞争、安全算法等,因此针对物联网数据的攻击也愈加频繁,如DDoS、中间人攻击、SQL等攻击方式。
三、物联网安全技术和方法物联网的安全保障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它包括系统设计、程序开发、数据加密和技术实施等多个方面。
物联网安全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安全机构和制定安全标准。
2. 发展具有同城网络特征的数据加密、技术路由、身份验证等技术,实现数据隔离、加密传输和对 Sensor 数据输出等的加密保护。
3. 制定设备安全保护措施,加强对设备编号、数据传输及授权管理的监管,采用防护技术、风险隔离等技术,提高设备的可信和可靠性。
4. 制定操作和维护等规程,管理端保证物联网系统的稳定性并维护正常运行,合理安排网络和使用空间等资源,对物联网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减少攻击的风险。
物联网安全的技术与管控
物联网安全的技术与管控一、引言随着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物联网技术具有信息处理能力强、与现实环境结合度高、能够实现互操作性等优点。
然而,物联网的大规模运用也带来了安全风险,防范物联网安全威胁已成为当前网络安全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物联网技术的安全威胁与技术管控。
二、物联网安全威胁1.物联网安全威胁类型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方式有无线、有线,传输的方式包括WiFi (无线保密协议WPA2)、蓝牙、NFC、ZigBee等,不同的传输方式也带来了不同的安全威胁类型。
1)物联网设备的成本相对较低,制造技术还不够成熟,其安全性容易被攻击者利用。
安全攻击者可能会通过利用现有的漏洞进入物联网设备中,掌控控制权,进而掌控整个网络。
2)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庞大,这也为黑客入侵铺平了道路。
一旦攻击,有可能掌控大量设备。
3)网络的物联网化,加之物联网设备接入多个云平台,可能会存在数据泄漏、数据篡改、服务拒绝等多个安全威胁。
4)物联网设备的固定性较高,很难升级软件补丁,容易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
2.物联网攻击方式1)黑客可以利用物联网设备的漏洞或者缺失的安全检测手段,通过网络资产控制攻击、系统漏洞利用、拒绝服务等多种攻击方式实现攻击。
2)物联网设备中可能存在的逻辑漏洞或者数据泄漏问题,也为攻击者入侵提供了机会。
3)针对物联网平台架构的攻击:例如直接攻击云平台、通过物联网设备进行缓冲区溢出、通过物联网设备进行机器人网络攻击等等。
三、物联网安全技术管控为解决物联网的安全威胁,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物联网设备的安全防护1)物理封锁与身份验证:通过加密硬件以及物理区域控制措施,确保仅授权人员能够获取设备,并进行身份验证以确保访问被授权。
2)固件和软件安全:对于移动设备,需要根据各自需求匹配移动设备管理工具,并尽量升级固件和软件补丁。
对于固定设备,升级软件更新、管理和维护设备、锁定或删除不需要的服务都是必要的。
物联网安全技术
61,53,45,37,29,21,13,5,63,55,47,39,31,23,15,7
;
//逆置换IP-1表
const static char IPR_Table 64 =
40,8,48,16,56,24,64,32,39,7,47,15,55,23,63,31,
38,6,46,14,54,22,62,30,37,5,45,13,53,21,61,29,
2 完整性,保证数据单元的完整性要求源实体计算一个附加的数据项,它是发送数据源 的函数,并且依赖于原始数据单元的全部内容,校验和、循环冗余码值和哈希值都满 足这一要求,
3 可用性,采用二维条码作为用户身份标识,避免未授权使用,自动识别条码,避免了用 户误操作导致系统可用性降低,高可靠性识读和恢复损失数据的能力降低了系统失 败可能性,
1993年R.Session和M.Wiener给出了一个非常详细的密钥搜 索机器的设计方案,它基于并行的密钥搜索芯片,此芯片每秒测试 5×107个密钥,当时这种芯片的造价是10.5美元,5760个这样的 芯片组成的系统需要10万美元,这一系统平均1.5天即可找到密 钥,如果利用10个这样的系统,费用是100万美元,但搜索时间可 以降到2.5小时,
持证一般使用一种嵌有磁条的塑料 卡,磁条上记录有用于机器识别的 个人信息,这类卡通常和个人识别 号一起使用,这类卡易于制造,而且 磁条上记录的数据也易于转录,因 此要设法防止仿制,
通行字是使时最广 泛的一种身份识别 方式,比如中国古代 调兵用的虎符和现 代通信网的拔入协 议等,其识别过程如 图所示
当物联网的业务由第三方提供也无法从网络运营商处获得 密钥等安全参数时,它就可以发起独立的业务认证而不用考虑 网络层的认证,
当业务是敏感业务如金融类业务时,一般业务提供者会不信任 网络层的安全级别,而使用更高级别的安全保护,那么这个时候就 需要做业务层的认证,
物联网的安全技术与防护措施
物联网的安全技术与防护措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在家庭、工业、医疗等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随着物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其安全技术与防护措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物联网安全措施的现状目前,物联网安全措施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
其中,数据加密技术较为成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系统中。
为了保证物联网系统中的数据安全,物联网系统通信数据采用的是SSL(安全套接层)协议,该协议采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了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另外,身份认证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也是物联网系统中比较重要的安全措施。
身份认证技术主要是通过用户的数字证书、密码或者生物特征来验证用户的身份,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能使用物联网系统。
而访问控制技术主要是通过设置合理的权限控制,来控制不同用户对物联网系统的访问权限,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然而,当前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措施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数据加密技术只是保护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而对于存储在物联网系统中的数据安全,现有的技术还不能完全保证其安全性。
其次,身份认证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也存在不足,比如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准确度、使用密码等身份认证方式的安全性等问题。
二、物联网的安全技术进展为了解决物联网安全技术存在的问题,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
1、区块链技术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该技术在物联网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区块链技术采用分布式账本的方式,实现了去中心化管理和不可篡改的特点,从根本上保证了物联网系统中数据的安全性。
比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为每个设备都生成一个唯一的身份标识,从而保证设备之间的通信安全。
2、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物联网安全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用于入侵检测、异常检测、安全分析和预警等。
通过对物联网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识别出异常的访问行为、攻击行为等,并及时进行预警和响应。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1.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适用范围2.术语和定义2.1 物联网2.2 安全技术2.3 国家标准3.物联网安全基本框架3.1 总体安全要求3.2 风险评估3.3 安全管理体系3.4 安全通信4.物联网设备安全4.1 设备标识和身份验证 4.2 设备固件安全4.3 设备访问控制4.4 设备数据隐私保护4.5 设备远程管理安全5.物联网数据安全5.1 数据收集与传输安全 5.2 数据存储与处理安全 5.3 数据隐私保护5.4 数据备份与恢复6.物联网网络安全6.1 网络架构安全6.2 网络通信协议安全 6.3 网络接入安全管理6.4 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7.物联网应用安全7.1 应用访问控制7.2 应用数据安全7.3 应用安全漏洞防御7.4 应用能力细分安全8.附件8.3 附件3、物联网数据安全管理指南9.法律名词及注释9.1 信息安全法9.2 网络安全法9.3 数据隐私保护法9.4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法10.附录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3、物联网数据安全管理指南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9.1 信息安全法:指年月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安全法》。
9.2 网络安全法:指年月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9.3 数据隐私保护法:指年月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9.4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法:指年月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法》。
物联网安全技术第4章 物联网认证机制
T , M Nonce
Checksum
SK
EP
E TNonce , K PK EP
T E X T1 PK CA T E X T2 PK EP
CA 认证中心
EP 外部组织 Mote 传感节点 PK 公钥 SK 私钥 TEXT 签名文本 E 密文 K 会话密钥
16
4.3.3 基于ECC公钥算法的用户强 认证协议
18
第四章 物联网认证机制
4.1 物联网认证机制的安全目标及分类 4.2 基于对称密码体制的认证协议 4.3 基于非对称密码体制的认证协议 4.4 µTESL广播认证协议 4.5 基于中国剩余定理的广播认证协议
19
4.4.1 µTESL广播认证协议
µTESLA广播认证协议
µTESLA主要用于提供点到多的广播认证,其 基本思想是通过对认证密钥的延迟分发而引入非对称 认证方式。
普通高等教育 物联网工程类规划教材
物联网安全技术
第四章 物联网认证机制
4.1 物联网认证机制的安全目标及分类 4.2 基于对称密码体制的认证协议 4.3 基于非对称密码体制的认证协议 4.4 µTESL广播认证协议 4.5 基于中国剩余定理的广播认证协议
2
4.1 物联网认证机制的安全目标及分类
物联网认证机制的安全目标
MAC4=HMAC-SHA256(MIK,NB)
CompareMAC4 ? = MAC3 If:MAC4=MAC3
则节点B完成对节点A的鉴别, 将MEK保存为与A的会话密钥。
10
4.2.2 基于分组密码算法的双向 认证协议
基于分组密码算法的双向认证协议
认证之前,节点A应具备身份标识IDA和预共享密钥KP, 节点B应具备身份标识IDB和预共享密钥KP。
物联网安全技术防护措施及实施指南
物联网安全技术防护措施及实施指南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
物联网的安全威胁包括数据泄露、设备篡改、网络攻击等,这些问题不仅对个人隐私和企业数据造成威胁,还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行。
因此,制定适当的物联网安全技术防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物联网安全技术防护措施及实施指南。
1. 强化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性物联网设备中应集成安全芯片和加密模块,以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并加强对设备的访问权限管理。
同时,应定期更新设备的固件和软件,以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并加强对设备供应链的管理,防止供应链攻击。
2. 加密物联网通信为了防止敏感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物联网通信应采用加密技术,如SSL/TLS协议。
此外,还可以采用身份验证和数字签名等技术手段来确保通信的安全性。
3. 建立安全的物联网网络物联网网络应采用分层结构,包括边缘设备、网关和云平台等。
通过在不同层次上设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安全网关,实现对网络流量和数据的监控和防护。
此外,还应进行网络隔离,将不同的物联网设备和系统分隔开来,避免一台设备的被攻击对整个网络造成影响。
4. 进行定期的安全评估和渗透测试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定期的评估和测试,以发现潜在的漏洞和威胁。
通过评估和测试,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弥补系统的安全漏洞,并建立应对安全事件的预案和响应机制。
5. 增强用户的安全意识用户在使用物联网设备和服务时要增强安全意识,不随意点击不信任的链接或下载未知的应用程序。
同时,定期更新设备和应用程序的软件,使用强密码,并避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进行敏感数据的传输或处理。
6. 加强物联网数据的安全存储与隐私保护物联网数据的安全存储与隐私保护是物联网安全的重要环节。
物联网数据应采用加密、备份和灾难恢复等技术手段进行保护。
另外,还要制定明确的数据安全政策和隐私保护方案,并严格限制数据的访问权限、用途和存储时间。
7. 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物联网的安全漏洞和攻击不可避免,为了及时应对安全事件,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是必要的。
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技术措施
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技术措施1.加密通信:物联网设备应使用安全的通信协议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例如,使用TLS/SSL协议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以防止数据被第三方截获和篡改。
2.身份验证与访问控制:物联网设备应支持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机制,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或设备能够访问和控制其功能。
例如,使用强密码或双因素身份验证来验证用户身份,并根据用户权限限制其访问权限。
3.固件和软件更新管理:物联网设备应支持自动或手动的固件和软件更新,以及相关安全补丁的及时安装。
这有助于修复已知漏洞和弥补已发现的安全问题,从而提供更可靠和安全的系统。
4.数据隐私保护:物联网设备应采取措施保护用户数据的隐私和机密性。
例如,数据可以通过加密或匿名化的方式存储和传输,以防止未经授权者访问和使用。
5.安全监控与报警:物联网设备应具备安全监控和报警功能,以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安全性,并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以便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6.物理安全保护:物联网设备应采取物理安全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物理破坏。
例如,物联网设备可以配置在安全的物理环境中,如锁定的机柜或安全的办公区域。
7.网络安全监控与防护:物联网设备应采用网络安全监控和防护措施,以及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来检测和阻止恶意攻击。
例如,使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网络流量监控工具来实时监控和防御网络攻击。
8.漏洞管理与响应:物联网设备供应商需要建立有效的漏洞管理和响应机制,及时修复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并发布相关安全更新。
用户和管理员应及时安装这些补丁和更新,以保持设备的安全性。
9.数据备份与恢复:物联网设备应支持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以便在设备故障、数据丢失或被攻击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恢复数据和系统。
综上所述,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技术措施涵盖了通信加密、身份验证与访问控制、固件和软件更新管理、数据隐私保护、安全监控与报警、物理安全保护、网络安全监控与防护、漏洞管理与响应、数据备份与恢复等方面。
物联网安全技术
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红外传感技术、全息成像技术、纳米技术等手段,将各种物理对象与互联网相连,实现智能化交互和信息共享的网络系统。
然而,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物联网安全技术在保护物联网系统安全方面的作用。
一、物联网安全的挑战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其面临的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以下是物联网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1. 设备被入侵:物联网设备数量庞大,且设备具有较弱的安全性能,容易遭受黑客攻击。
黑客可以通过入侵设备获取敏感信息,甚至对设备进行远程控制。
2. 数据泄露:物联网设备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包含用户的隐私信息。
如果这些数据被未经授权的人获取,将对用户的个人隐私造成极大的威胁。
3. 网络攻击:物联网系统的通信环节容易受到网络攻击,例如拒绝服务(DDoS)攻击,黑客可以通过控制大量连接到网络的物联网设备,对目标服务器发动攻击,导致服务不可用。
二、为了解决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人们不断研发和应用各种物联网安全技术。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物联网安全技术:1. 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通过对物联网设备和用户进行身份验证,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设备和用户才能访问系统。
常见的身份认证技术包括基于密钥的认证、多因素认证等。
这些技术有效地减少了黑客入侵的风险。
2. 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将物联网设备和用户生成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在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数据不会被未经授权的人访问和篡改。
常见的加密技术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以及哈希算法等。
3. 安全协议安全协议可确保在物联网系统中的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保护数据的可靠传输。
如HTTPS用于确保在物联网设备和平台之间的安全数据传输,MQTT-SN用于保护物联网传感器网络中的通信等。
4. 安全监控技术安全监控技术通过对物联网设备和网络的实时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物联网安全技术第4章物联网感知层安全
4.Wormhole攻击 Wormhole攻击通常需要两个恶意节点相互串通,合谋进 行攻击。一般情况下,一个恶意节点位于Sink节点附近,另 一个恶意节点距离Sink节点较远,较远的那个节点声称自己 和Sink节点附近的节点可以建立低时延、高带宽的链路,从 而吸引周围节点将其数据包发送到它这里。在这种情况下, 远离Sink节点的那个恶意节点其实也是一个Sinkhole。该攻 击常和其他攻击,如选择转发等手段结合进行。 5.Hello泛洪攻击 很多路由协议需要物联网感知节点定时发送Hello包, 以声明自己是它们的邻居节点。但是一个较强的恶意节点以 足够大的功率广播Hello包时,收到该包的节点会认为这个 恶意节点是它们的邻居。在以后的路由中,这些节点很可能 会使用这条到此节点的路径,向恶意节点发送数据包。 针对进攻者的攻击行为,物联网的感知节点可以采取各 种主动和被动的防御措施。主动防御指在网络遭受攻击以前, 节点为防范攻击采取的措施,例如对发送的数据加密认证,
布置区域的物理安全无法保证物联网的感知节点通常散布在无人区域因为其工作空间本身就存在不安全因素节点很可能遭到物理上或逻辑上的破坏或者俘获所以物联网感知层安全设计中必须考虑及时撤除网络中恶意篡改节点的问题以及由于恶意篡改节点而导致的安全隐患问题即因为该节点的恶意篡改导致更多节点被破坏最终导致整个网络被恶意篡改或者失效
线电管理规定,在个人电子设备的扫描探测段不需要进行加 密,如光学存储介质使用激光、条码与扫描头之间的激光, 以及主动或被动式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射频信号进行加密。 大多数国家要比美国弱得多,从近年美国参与的波斯湾 战争、波黑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来看,美国军事上和政治上都 无意隐藏其进攻的动机,相反在战前都是在大张旗鼓地调兵 遣将,大规模地运送物资。美国不但不再以对手知道自己的 物流信息,相反还主动发布这些信息,使对手产生恐惧心理, 希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这是基于美国军事、经济 和技术均大幅度领先对手,而军队又极度依赖技术的前提下 采用的合理策略。 但是对于落后的国家而言,却不能掉以轻心。在可以预 见的将来,我国面临的主要战争威胁仍然来源于周边国家。 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技术、经济和军事力量并不占有绝对 优势。不管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隐藏真实意图,保持军事行 动的突然性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物联网安全技术及其防护措施
物联网安全技术及其防护措施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物联网安全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设备篡改和网络攻击等风险。
因此,研究物联网安全技术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物联网安全技术及其防护措施,以帮助您更好地保护自己和自己的设备。
一、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是为保护物联网设备和网络免受恶意攻击而开发的一系列技术手段。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物联网安全技术:1.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用于确认物联网设备和用户的身份,防止未经授权的设备访问网络。
常见的身份认证技术包括密码验证、指纹识别和双因素认证等。
2.加密技术:加密技术用于保护物联网设备和网络上的数据传输安全。
通过将数据进行加密,即使被截获,攻击者也无法解读其内容。
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是常见的加密技术。
3.安全协议:安全协议用于确保物联网设备和网络之间的通信安全。
常见的安全协议包括HTTPS、SSL/TLS和IPSec等。
4.漏洞扫描和修补:漏洞扫描用于发现物联网设备中的安全漏洞,而修补则是指根据扫描结果对漏洞进行修复。
这是保持设备安全的重要步骤。
5.安全审计:安全审计是指对物联网设备和网络进行监测和记录,以检测任何可能的安全漏洞或入侵行为。
通过安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应对潜在的威胁。
二、物联网安全防护措施除了上述的安全技术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来提高物联网设备和网络的安全性。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防护措施:1.使用强密码:使用强密码是保护设备和网络安全的基本措施。
强密码应包括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并且长度不应少于8个字符。
同时,还要定期更改密码,防止密码泄露。
2.定期更新固件和软件:物联网设备的制造商通常会提供固件和软件的更新,以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
因此,定期更新固件和软件是保持设备安全的重要措施。
3.分离物联网网络:将物联网设备连接到独立的网络上,与个人电脑和其他智能设备分离开。
物联网安全技术
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网络互连的物体与系统之间的智能互联,它的出现已经给各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发展机遇。
然而,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和应用规模的扩大,物联网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物联网的概念入手,探讨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并介绍一些物联网安全技术,以应对这些威胁。
一、物联网的概念和应用场景物联网是指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将各种设备、传感器和物品进行连接和互联,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互。
物联网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领域。
例如,在智能家居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家电设备的远程控制、智能化的能源管理以及安防监控等功能。
二、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物联网的安全威胁也日益严重。
以下是物联网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1. 设备和传感器的安全漏洞:物联网中使用的设备和传感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漏洞,黑客可以通过攻击这些设备来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或者控制设备。
2. 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物联网中涉及大量的个人和敏感数据,如家庭住址、健康信息等。
如果这些数据被黑客获取或篡改,将会对用户的隐私和个人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3. 网络攻击威胁:物联网中的网络通信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如拒绝服务(DDoS)攻击、中间人攻击等。
这些攻击可能导致物联网系统瘫痪或者信息泄露。
三、物联网安全技术解决方案为了应对物联网所面临的安全威胁,研究人员和安全专家提出了一系列的物联网安全技术解决方案,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技术:1. 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通过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可以限制只有合法用户才能访问物联网系统。
采用双因素身份认证、动态口令等技术可以增加系统的安全性。
2. 设备和传感器的安全防护:为了提高设备和传感器的安全性,可以使用漏洞扫描工具来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并及时修复。
此外,加密技术和物联网防火墙可以提供额外的保护。
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
引言概述:
物联网作为将各种传感器、设备和网络连接起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对物联网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相关问题。
正文内容:
一、身份认证技术
1.传统的身份认证方法存在的问题
2.基于公钥基础设施的身份认证技术
3.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
4.多因素身份认证技术
5.无线信号指纹识别身份认证技术
二、网络安全技术
1.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2.拒绝服务攻击防护技术
3.数据加密与解密技术
4.传输层安全协议技术
5.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
三、数据安全技术
1.数据融合与隐私保护技术
2.安全数据存储技术
3.数据完整性校验技术
4.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
5.数据溯源与防篡改技术
四、物理安全技术
1.设备防护技术
2.无线网络安全技术
3.安全传感器布局技术
4.安全监控与报警技术
5.安全审计与评估技术
五、终端安全技术
1.终端设备身份认证技术
2.安全固件升级技术
3.安全启动与验证技术
4.安全容器与隔离技术
5.安全应用程序开发技术总结:
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是保障物联网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本文对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身份认证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数据安全技术、物理安全技术和终端安全技术等方面。
合理应用和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可以有效保护物联网的安全性,提高物联网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促进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安全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感知层 2. 网络层
3. 应用层
1.1.1 物联网的由来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 传感器节点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 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 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 有两层含义:
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 国际电联(ITU)发布了“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根据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 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 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 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 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另外,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 台(EPoSS)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告中也 分析预测了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要经历四个阶段。
时至今日,物联网概念的范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 1999年MIT和2005年ITU报告所给出的范围,物联网的应用也 拓展到智能家居、现代物流、军事应用、数字城市、公共安 全、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等更广泛的领域。
1.1.2 物联网的定义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物联网 的最终目标是要将自然空间中的所有物体通过网络连接起来。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网络,是在现有各种网络基础上延伸 和扩展的网络,同时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物体在物联网上都有 对应的实体,可以说最终的物联网就是虚拟的、数字化的现 实物理空间。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 时,对物联网应用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要求。自温总理提出“感 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会 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 代信息技术的一些新政策措施,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在物联网时代,人类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物联网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 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 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
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应用,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 智能计算技术,对天量(互联网中,人们常说海量数据,物 联网的信息量比互联网大得多,因而本书将其称为天量数据) 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1)它是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传感网等网络的融合, 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
(2)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 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因此,物联网的核心是完成物体信息的可感、可知、可 传和可控。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了自动识别技术中 心,构想了基于RFID的物联网的概念,提出了产品电子码 (EPC)概念。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 成立EPC Global机构,负责EPC网络的全球化标准。
Devices,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全面获取现实世界的各种信息, 完成物与物、人与物的信息交互,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 别、定位、跟踪、管理和控制。
从物联网本质来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 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 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 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 第三次革命性创新。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 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推动力。物 联网的基础要实现网络融合,现有的互联网、电信网(包括 移动通信系统)、广播电视网络首先要成一个统一的“大网 络”,即目前如火如荼展开的三网融合。物联网在融合大网 络的基础上,能够对网络上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 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本身是一个容易理解的概念,但由于其涉及现 实世界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温家宝总理发表了“感知中国” 的讲话之后,各行各业都不约而同地发表自己对物联网的理 解,由于出发点和视角的差异,这些理解难免不一致,目前 物联网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其普遍采用的定义是:利用 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
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融合网络之上的泛在网络。 最后,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
有智能处理的能力和执行器件,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
物联网并不是凭空提出的概念,物联网本身是互联网的 延伸和发展。目前,互联网已发展到空前高度,人们通过互 联网了解世界十分便利。但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人们对生 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再满足现有互联网这种人与 人交互的模式,人们追求能够通过网络实现人与物的交互, 甚至物与物的自动交互,不再需要人的参与。基于这些背景, 以及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概念的提出水到渠成。物联网是在 现有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传感技术,构建一个覆盖世 界上所有人与物的网络信息系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和 共享是互联网最基本的功能,而在物联网中,我们更强调的 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的自动交互和共享。
在产业界,2008年年底IBM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随后, IBM大中华区在“2009 IBM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 的最新策略,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我国,早在20世纪90 年末就开始了传感网的研究,特别是近十年来在无线传感器网络 方面,国内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都进行了较深入的 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物联网安全技术
第一章 绪论
❖ 1.1 物联网的概念 ❖ 1.2 物联网安全问题 ❖ 1.3 物联网面临的安全挑战
1.1 物联网的概念
❖ 1.1.1 物联网的由来 ❖ 1.1.2 物联网的定义 ❖ 1.1.3 和物联网相近的概念
1.无线传感器网络 2. 泛在网 3. M2M 4. 信息物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