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PPT-完美版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PPT 图文

《寡人之于国也》PPT 图文

2.探寻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倚强凌弱被视作 合理。 孟子是在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5)应邀来到魏国的。 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 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 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 国?”(《史记·魏世家》)从中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 子来魏的目的。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 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 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剖析 这段文字阐述了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从反 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性,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 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 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 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 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
3.一词多义
①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之 ②填然鼓之(助词,无实义) ③五亩之宅(助词,的)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动词,施加)
(2)加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动词,放上) 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动词,加大)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动词,虚报)
①谷不可胜食也(尽) ②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6)胜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 ①数罟不入洿池(密,与疏相对) ②数口之家(几) (7)数 ③范增数目项王(副词,屡次) ④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量) ⑤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计算)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59页)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59页)

养 民——王道之始 富民 教 民 —王道之成
节 自 体 百 俭 省 恤 姓
(比 喻)
统治者态度
(对比、比喻)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有饿莩 归罪于 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之 归罪于 武器
提出问题 尽心焉
移其民
移其粟
而民不加多
五十步笑百步 分析问题

未施 仁政

梁惠王 邻国之君 之始 之果
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 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 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
3.兵
(1)弃甲曳兵而走 (2)上使外将兵 (3)可汗大点兵
兵器
军队 士兵 军事、战争
(3)兵旱相乘
特殊句式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 然后停下来。 例子: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有些峰峦得着阳光,有些峰峦得不着。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 yè )兵 ,同“途” (2)涂( tú )有饿莩 ( piǎo ) (3) 鸡豚( tú )狗彘( zhì )之畜( xù ) n (4) 数( cù )罟( gǔ )不入wū( 洿 )池 ,通毋 )失其时 (5) 无( wú (6) 谨庠( xiá )序之教 ng
孟子仁政具体内容
措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效果
—— —— —— —— ——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 —— —— ——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 —— ——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 —— —— ——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共121张PPT)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共121张PPT)
寡 人 之 于孟 国子 也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走 近 作 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 )
孟子名 轲,字 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 学派代表人,后人把 他与孔子合称 孔并孟尊 称他为 ,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 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 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 来 到 滕国 ,滕国太 子 对 孟 子 的 “ 仁 政 ” 十 分 感 兴 趣 , 于 是 孟 子 便 在滕 国实 行 他 “ 仁 政 ” 的 思 想 。 遗 憾 的 是 ,滕国是 个 小 国 , 时 时 有 被 灭 亡 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 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 “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 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 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 建 立 学 说。
←孟子故里 山东邹城
孟庙亚圣殿→
←亚圣府 孟子后裔居住的地方
孟府仪门→
孟庙康熙碑亭→ ←孟母林神道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 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 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 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 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 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 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sù)于河内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衣(yì)帛(bó) 数(cù)罟( ɡǔ)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 xù ) 庠( xiánɡ )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 wànɡ )者 饿莩( piǎo )

最新《寡人之于国也》-(共50张PPT)课件PPT

最新《寡人之于国也》-(共50张PPT)课件PPT

教民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仁 政
王 道 之 始
不违农时(农) 不可胜食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不可胜用 鼓励养蚕(纺)
保 民
初 步 措 施
王 道
繁兴六畜(牧)
根 本
之 成
生产粮食(农)
措 施
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句句。 ➢重点习惯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2.直不百步耳
“只……罢了。” 3.是亦走也
“这是……呀。”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题例讲析
例题1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形,然而、但是
太后曰:“然。” 对,是这样的
孟子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那些结果?
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
效果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黎民) 不负戴(颁白者)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养民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申孝悌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 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 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 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 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 “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 是用梁惠王熟知的事例设喻,使对方容易接受。通过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诱使对方说出否定 自己观点的话。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共48张PPT)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共48张PPT)
然而不王( )者 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申:反复陈述;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无饥矣;谨 • 孝:尊敬父母 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 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 政”并无本质区别。
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义,颁白者 置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食:第一个为动词,吃;
” (《孟子·离娄下》)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 ,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不负戴于道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 颁:通“斑”
路矣。
• 负: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 七十者衣 帛食肉,
黎民不饥
不寒,然 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黎民:老百姓
• 然:这样
• 而:表转折,却
• 王:wàng,名 →动,为王,统一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教学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教学课件

链接文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的文学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 言运用等。
链接哲学领域
探讨《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等,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链接社会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等级制度、礼制文化 等,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创新性应用和实践探索
古代农业社会
本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古代农业社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 响大,因此百姓生活困苦。同时,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百姓 的生死福祸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倡“仁爱”、“礼义廉耻” 等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测验内容可以包括《寡人之于 国也》文章中的重点词汇、语 句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 。
通过随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 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 现和解决问题,为后续教学提 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师点评与引导
教师点评
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准确把握 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在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分 享观点,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
教师引导
针对文章中提到的治国理念和救灾措施,我们可以 进一步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同时,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治理效果,我们可以深入探讨 各种治理模式的优劣及适用条件。希望同学们能够 将这些思考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 己的综合素养。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文章结构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完整版

表达了作者对君王的期望和寄托,希望君王能够承担起治国的重任,实
现天下太平。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对比
通过对比邻国之政和寡人之政的不同之处, 突出了作者治国的用心和成效。
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 感染力,使得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反问
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作者对治国的重视 和责任感,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
其他学派观点比较分析
道家学派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道 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强调
自然规律和自由发展。
墨家学派
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和 “非攻”,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和战争。
法家学派
以韩非子为代表,主张“法治” 和“重刑主义”,强调法律规范 和严刑峻法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
性。
05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
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 ,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在 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差异。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仁”和“礼”,提倡“为 政以德”,注重个人修养 和品德教育。
孟子
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主张“性善论”和“仁政 ”,强调天赋人权和民本 思想。
荀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性恶论”和“礼法 并举”,强调后天教育和 法律规范的重要性。
推动文化创新
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 代特点进行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文 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04
知识拓展: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概述
01
02
03
分封制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 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 巩固统治。
宗法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梁惠王自我表白治理国家尽心尽力,提 出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孟子第一次设喻,请求梁惠王 的回答。
第3自然段梁惠王表明了自己的想法。 第4-5自然段中,孟子紧紧抓住梁惠王的 答话,又从日常生产、生活中举出事例,阐 明何为“王道”。
第三部分
第6-7自然段中孟子进一步提出了自己 设想的理想境界。为了巩固自己论证的成 果,孟子第二次设喻,指出了梁惠王惯用 的推卸责任的方法,鼓励梁惠王推行真正 的“仁政”。
总结全文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了下列的思想与主 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 的,他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 的机会,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是远远不够 的,这与其他国家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 “五十步”的区别。
总结全文
再者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 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 田”、“鸡豚狗彘之畜”。然后孟子还非常重视教 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 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 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 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 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 “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罪〗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过。
典型例题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 的是(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答案:D。
➢兵

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 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 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 国也》)
3、凶残,残暴;攘除奸凶。(《出师表》)

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 记》)
2、考察;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察临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PPT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PPT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 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 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 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A。
例题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
答案:A。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例题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答案:D。
例题3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
3、培养;终生之计,莫如树人。(《管子》) 4、树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桃花 源记》)
结构分析
全篇一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的疑问。 第二部分(2—5自然段)孟子分析“民不加多”
的原因。 第三部分(6-7自然段)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
内容——使民加多的措施。
答案:C。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 先生的 才学和 人格魅 力所折 服,这 节课我 们就来 谈谈自 己心目 中的鲁 迅。
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4、明智,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 徒。(东方朔《答客难》 )

1、告诉,使人知道;今将喻子五篇之诗。 (《汉书》)
2、明白,知道;成语有“家喻户晓”。 3、比喻;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 国也》) 4、通“愉”;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庄子 齐物论》)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 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 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 《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 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词语讲解
➢凶
➢直
➢察
➢数
➢喻
➢树

1、兵器,武器;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军事,战争;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 法》)
3、军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廉颇蔺相如列 传》)
4、士兵;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1、与“弯”相对;木受绳则直。(《劝学》) 2、正确的,正直的;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 (《〈指南录〉后序》) 3、面对,遇到;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4、价值,后写作“值”;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1、数目,数量;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2、几,几个;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
3、命运;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 相较。(《六国论》)

1、种植;一年之计,莫如树谷;(《管子》) 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2、树立,建立;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冯婉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