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

合集下载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愚昧无知的心态。

三虚伪的看客简便地说,虚伪是指不真实,不实在,做假的行为。

虚伪的看客也就是指对被看的人有虚假的成分。

换句话说,他们想帮助被看的人的言行是不真实的,不实在的,并不是真心真意想帮助他们,而是从中想方设法捞取一点点好处。

“社会是需要改造的,但自我也并非【4】出于社会之外。

”可以说,看的人和被看的人都需要进行一点精神上的改造,尤其是这些所谓的看客们。

祥林嫂是《祝福》中一个十分的悲惨人物,她两次丧夫,一次丧子,可谓历经了人生的磨难,周围的人起初对她是有一点同情的,后来渐渐就鄙视她了。

像鲁四老爷、四婶子、卫老婆子和“我”等,可是在祥林嫂捐过门槛,人不能做乡里祝福的仪式后,就对她冷淡了。

卫老婆子从祥林嫂的改嫁中得到了一小笔钱,四婶只是想让祥林嫂多为她家做一些活。

单四嫂子是《明天》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和她的儿子孤苦无助,儿子有病无钱医治,那些看客在看她母子俩的处境无动于衷。

可是在她儿子死的时候,周围的群众好像热心起来,王九妈像个司仪,指挥人忙这忙那,蓝皮阿五、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也跑前跑后,大家忙得不可开交。

其实这些人是虚伪的看客,他们之所以帮忙,是因为他们能吃到一顿饭而已。

魏连殳是《孤独者》中一个比较的可悲人物,他祖母去世,他们的村子里的人都过来帮忙,当然包括他的族人,其实是想让魏连殳按照老规矩给他祖母下葬,如果他改变形式,就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在魏连殳死的时候,他的远方的亲戚和帮忙的人还想从中得到一两个小钱用用。

魏连殳后来有病去世,他的尸体任由他们村子里的人摆弄,在衣冠不整之中入殓,我看出这位青年的可悲之处,更显现出看客的虚伪。

这些虚伪的看客,他们的内心不是真的想帮助他人,而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扭捏作态,装作好似很关心他人的样子,殊不知,他们的心里是虚假的、做作的,不会真心实意地对待别人的,他们的精神是缺乏一种温情的。

总之,这些看客都是精神上有欠缺的人,需要疗救。

“杀人犯:【5】杀害人肉体的人;讥讽者:杀害他人心灵的人。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doc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doc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AS0601112 李杰华摘要:“看客”这一形象经常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出现,它包含了丰富的意蕴,鲁迅先生常常借“看客”形象来揭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

本文通过分析“看客”在鲁迅小说的表现,分析“看客”成其为“看客”的最主要的原因,希望可以引起大家思考。

关键词:鲁迅看客原因启示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何其高,林贤治先生在《人间鲁迅》一书中也对鲁迅先生下了断言:“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确实,经过历史的考验,鲁迅这位“民族战士”终于成为了不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看客”形象得出一个道理。

一.看客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及其形象,在我看来,鲁迅先生从来都是一名伟大的医生,先是一名“肉体医生”,后来弃医从文,于是便成为了一名“精神医生”。

在他的手术刀下面,“看客”是一大焦点。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并且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就使看客有了普通性,广泛地反映了中国民众的真实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具有辛辣的批判意味。

《祝福》中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都可以成为看客,祥林嫂和他们之间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

祥林嫂身边的看客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

柳妈和卫老婆子是下层看客的典型代表,她们身份低微,其实她们和祥林嫂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罢了。

可悲的是,她们这一类看客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之处,这也是她们最让人觉得可悲的地方:被压迫却浑然不知,自己将自己蒙在鼓里。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

’柳妈诡异的说。

‘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干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摘要:鲁迅文章素以犀利深刻见长,这种深刻同样表现在他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

生活在鲁迅那个时代,便有了各种典型人物,而鲁迅并没有只看到一种表面现象,他对国民性中的愚昧落后、麻木软弱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笔下的看客是众多人物中表现尤为突出的。

鲁迅先生以喜来审悲的艺术匠心使这种具有劣根性的民俗生活群像变得无比刺眼和厚重,其笔下的艺术世界可谓灵肉皆备,入木三分,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鲁迅看客以喜审悲一“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于是,“看客”便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鲁迅先生以革新、创造的大师风范,既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个体人物形象,也创造了“看客”这一典型群体人物形象。

看客,鲁迅笔下一种特殊的人物类型,在很多作品中都曾出现过。

他们并非是某单一的社会阶层,其范围包括了三教九流,既有闲散的下层市民,也有留洋求学的学生。

譬如,《藤野先生》中,围观中国人被日军杀害的是中国人,在看到这一录像高呼“万岁”的也不乏中国人。

在《药》中,鲁迅对看客的丑陋嘴脸,有着更深入地描绘:“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般,眼里现出一种攫取的光”,到了行刑时,“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经历一回,似乎有点声音,便有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其实在鲁迅的作品中,还有许多看客的形象,他们未必是在看,也有的在“听”或“交谈”,但那阴暗的心理状态却与看客如出一辙。

像咀嚼鉴赏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乐的人们,在茶馆中冷血的谈论夏瑜的人们,如果不死扣字眼的话,皆可将其归入看客行列之中。

这些“看客”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因而更有其普遍性,更能反映当时中国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

《祝福》中的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们都可以称作看客,他们虽然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

身份卑微的下层人物,柳妈、卫老婆子她们都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封建礼教已在她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可悲的是,她们并未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而是沾染了一身的市侩气,作了无聊而无情的看客,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现象分析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现象分析

096 综合天地
2011.05
作家作品
救对象的“特效药”;对杀害革命先烈的刽子手却是恭敬、 感 激 ; 救 国 者 的 言 论 成 为 “ 疯 话 ”; 连 自 己 的 母 亲 都 不 能 理解他的革命行为,甚至为他感到羞愧。
这就是那些暂时坐稳了奴隶的眼界,他们虽处于社会 的最底层,但安于现状,长年受到统治阶级的阶级压迫和 思想毒害,不自觉地维护着封建社会腐朽的伦理道德观 念。
095 综合天地 2011.05
作家作品
姑来,先言语调戏、摸头皮,继而拧脸颊,使小尼姑陷入 了非常难堪的境地。阿Q卖力的表演,很大原因是为了取 悦 路 边 酒 店 里 的 热 心 “ 粉 丝 ”, 这 些 “ 热 心 ” 看 客 们 也 以 实际行动不遗余力地为阿Q加油助威,当他们看到弱者受 欺时,没有同情,没有援助,反而大声地起哄、喝彩、助 威。最后,阿Q十分得意地笑,酒店的人九分得意地笑, 少了一分到哪里去了,原来看客们只恨自己没有亲手去拧 一把。
结论
1 《孔乙己》 一酒客 孔乙己 偷丁举人家的书,被打断了腿 活该
2 《药》
康大叔 夏三爷 举报夏瑜造反,得赏钱
乖角儿
3 《药》
康大叔 夏瑜 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疯话、贱骨头
4 《祝福》 鲁四老爷 祥林嫂 祥林嫂祝福之夜冻饿而死 谬种
5 《祝福》 鲁四老爷 祥林嫂 祥林嫂被抢回去
可恶,然而有理
灭人欲,灭的是同情心、恻隐之心;存天理,存的是 封建礼教吃人的那套歪理,甚至出现了以祥林嫂二婚事件 为 代 表 的 “以 理 杀 人 ”事 件 。 “君 要 臣 死 ,臣 不 得 不 死 ”、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人犯 事,满门 抄斩”这 些 “天理”都是建立在对人生命的极端漠视的基础上,当人 与人没有了真诚的帮助和温情,只有赤裸裸的威迫和利害 算计,那人与人之间只有冷漠和不信任。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极富思想性和文学性,其中涉及的看客形象更是多种多样。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呈现出中国现代社会中各种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困境。

首先,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在《狂人日记》中,主角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敏感,他看到的是一个个繁忙而又冷漠的人们,那些躲在角落里的看客们,以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高傲态度看待他。

在这里,看客的姿态不再是对别人的关注和助力,而是对别人的忽视和抛弃,甚至还成为了主角疯狂的根源。

其次,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客心态。

在《阿Q正传》中,阿Q中的“包龙星”一角就是一种典型的看客形象。

包龙星脑袋里满是各种侮辱和蔑视阿Q的想法,而实际上却并不愿意为其付出什么,他只是以辱骂阿Q为乐,看戏人一般地看待阿Q的所作所为。

这种情形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许多人在别人遭受困难时,也只是旁观者一样站在一旁,冷嘲热讽,等待着别人的倒下。

第三,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呈现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在《义勇军进行曲》中,鲁迅描述的“乌鸦”是一种既冷漠又舞弊的看客形象。

他们不仅远离了战争前线,而且还假扮自己积极参与战争,并从中牟取自己的利益。

但是最终,这些狼狈为奸的乌鸦们也被暴露出来,他们的行为成为了人们普遍讨厌和排斥的对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作品中揭示出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无奈和被动,还可以成为一种颠覆和反抗的力量,它可以引领社会进步,反对社会逆流。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表现出隐晦的反思。

在《故乡》中,鲁迅创造了一种充满着幻想的空气氛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实中充斥着的看客心态。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无望,而却又无法抵达和实现的状态。

这种呼声虽然有些隐晦,但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思考力,它引起了读者对自己内心状态的反思和启示。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人物形象,更是鲁迅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剖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现象

剖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现象
表 人 物 夏 三 爷 、赵 太 爷 、鲁 四老 爷 、丁 举 人 等 ,将 夏 瑜 、阿 着 一 定 的 差 异 ,只 有 对 不 同 时 代 的 看 客 现 象 形 成 条 件 和 国 民 Q、祥 林 嫂 、孔 乙 己 等 推 向 现 实 的绝 境 时 ,那 些 冷 漠 无 情 的 心 态 进 行 分 析 ,才 能 弄 清 国民 心 态 对 精 神 文 明建 设 的影 响 。 看 客 群 体 们 也 将 阿 Q 逐 步 推 向 深 渊 。 看 客 群 体 大 多 处 于 社 会 的 底 层 ,并 非 心 存 歹 意 ,他们 大 多 精 神 空 虚 、信 仰 缺 失 , 参 考文 献 : [ 1 ] 林爱 . 鲁 迅 小说 中的 看 客 现 象分 析 Ⅱ 1 . 语 文教 学与 研 这就 导致看客们麻木不 仁 、心理扭曲。他们也意识不到 自己 行 为 的 悲 哀 ,看 客 群 体 就 发 展 成 为无 辜 的 迫 害 者 群 体 ,大 大 究 . 2 0 1 1 ( 5 ) . 增 加 了故 事 剧 情 的 可 悲 矛 盾 和 冲 突 ,在 一 定程 度 上 渲 染 了故 【 2 】 王媛 . 从 鲁迅 小说到今 天 生活 中的 “ 看客 现 象”卟 事情 节的悲剧性 。 科教导刊 , 2 0 1 5 ( 4 ) . ( 二 )批 判 了封 建价 值 观 的 吃人 本 质 。封 建 社 会 的 看 客 【 3 1 田丰 . 鲁 迅 与 左 翼 乡土 小 说 中 的 看客 形 象 比 照研 究 不 仅 喜欢 欣 赏 别 人 的痛 苦 ,还要 将 自 己看 到 的 “ 趣 事 ” 传 播 【 『 】 . 济 南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 0 1 5 ( 1 1 ) . 开 来 ,让 更 多 看 客 一 起 来 看 ,再 加 上 他 们 的 思 想 一 直 受 到 社 会 伦 理 道 德 的 束 缚 ,他 们 在 传 播 “ 趣 事 ” 的 时 候 都 会 带 上 强 作者 简 介 : 烈 的 封 建 社 会 主 流 价 值 取 向 。看 客们 的 思 想 比较 荒 诞 ,思 维 赵 寄云 ( 1 9 9 9 -), 男 , 湖 北 武 汉人 ,土 家族 , 华 中师 0 1 4级 高 中 生 。 逻 辑 混 乱 ,没 有 判 断 是 非 的能 力 ,对 于封 建 势 力 只 有 屈从 。 范 大学 第 一 附属 中学 2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刘彬(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要:鲁迅小说中叙述了很多的看客形象,使人过目不忘。

读者通过这些看客形象,较为深刻地理解了作家揭示了人们长期养成的、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即无聊、愚昧与虚伪的人性状况,接受了作家批判人们精神空虚、亟待疗救的主题。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形象鲁迅小说中有很多的看客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些看客呈现了国民的性格弱点,应该给予批判。

看客是方言词,实际上就是指群众。

作家曾经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到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到了滑稽剧。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办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的战斗。

”【1】在这句话里,作家深深地感到国民精神上的弱点,准备进行韧的斗争。

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归属一下:无聊的看客、愚昧的看客与虚伪的看客。

一无聊的看客简单地说,无聊就是说由于清闲而烦闷或者是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感到厌烦。

无聊的看客是说他们心中无所事事、无聊无趣的心态。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到:“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捕获,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2】文章说出了中国人的无聊处,自己的同胞即将死去,他们没有意义地前往观看,是属于无聊的看客。

这些人的言谈和行动是失去意义的,让人看了着实有一丝厌烦,一丝悲凉。

孔乙己是《孔乙己》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个好吃懒做、穷困潦倒的一个读书人,可是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去酒店喝酒的时候,很多酒客都嘲笑他,说他脸上的伤疤是偷别人的东西留下的,讲他的腿断了是偷了丁举人的东西的结果。

这些看客既有靠出苦力挣钱的贫穷人,也有有钱的读书人和绅士,他们虽然阶级身份不同,但是在对待孔乙己上却是出奇的一致,不是在同情孔乙己的遭遇,而是在讥讽、挖苦,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是无聊的,只是觉得孔乙己是很可笑之人,拿他开心取乐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鲁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骨气的作家,以笔为武器,以新文化运动为战场,做出了不可磨没的贡献。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更是一面旗帜,一座高峰。

1937年,毛主席在陕北公学上作演讲,称鲁迅在中国的价值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1946年,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主论,更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更是革命家。

”鲁迅精神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鲁迅的作品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

鲁迅早期的看客思想是出现在他弃医从文的那段时间。

晚晴末年,正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因为鲁迅的父亲死于庸医之手,所以他萌生学医念头,想要通过医治国人的身体来强壮国人,在赴日留学学医期间,日本正处于国力强盛,欲独霸东亚的膨胀时期,鲁迅在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轻蔑和中国人的自我麻木中度过了两年的学医生活。

但在一次意外的看电影的过程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因为给外国人当间谍被日本人杀头,而围观的中国同胞却神情漠然,目光呆滞,有点还竟以此为热闹,起哄,这些无知漠然的看客眼睛里没有丝毫的怜悯同情之情。

这件事情使鲁迅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使他认识到要使国家强大,不能仅仅通过强健国人的身体,更要改变国人麻木愚昧的思想观念。

鲁迅曾在他的作品中感慨道:“我终于见到了久违的中国人,一样的强壮,不一样的麻木神情……”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也说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自此,鲁迅决定用文艺这一利器来改变国民脑子中那根深蒂固的看客思想。

我们可以发现在鲁迅的作品中塑造的那些看客的艺术形象,他们存在于《孔乙己》中的那些取笑孔乙己的酒店里的酒客,是《狂人日记》里“一路上的人”,是《祝福》中听祥林嫂讲阿毛被狼吃了的悲惨故事的人,是《药》中那些麻木不仁的看杀的老百姓……他们善于凑热闹,善于分享别人的痛苦从而来宣泄自己的痛苦,他们看似精明,实际上却是最愚笨,卑怯的,是名副其实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解读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解读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解读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以伟大思想家高度的敏锐感知和探索精神 ,在塑造阿 Q、祥林嫂等典型形象的同时 ,也以极为经济的笔墨细致地写出了严酷的社会环境,刻画出了一批麻木愚昧的看客和闲人。

“看客”成为鲁迅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一.《呐喊》、《彷徨》中的“看客”与“闲人”二十世纪最初的二十五年是一个充满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结束封建势力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统治。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正展示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灰色图景。

鲁迅看客和闲人,写出严酷的现实,揭示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国民劣根性。

《药》中看杀头的人们,看客们的脖子象鸭子一般伸长;《祝福》中,祥林嫂向人们哭诉儿子阿毛的不幸,而“鲁镇的人们”终于听得生厌,“甚至拿她的不幸遭遇来取乐,拿她的伤疤调笑;《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儿子病危,无人关心,埋葬宝儿后,“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饭” ,“吃过饭的人终于都回了家” ,没有一个人留下来安慰一下这个丧夫丧子的女人;《风波》中撑船的七斤,因为剪了辫子,在张勋复辟的风波中,一家人遭到赵七爷的威胁和恐吓,村里群众对赵七爷的复辟气焰没有丝毫反抗,除八一嫂外,很少有人对七斤表示同情,反而幸灾乐祸;《狂人日记》中的看客们“他们中有的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给债主逼死的” ,这些不觉悟的人和统治者有着尖锐的矛盾,更是在自觉不自觉中吃人和被人吃。

《示众》也是一篇集中描写看客的作品,写群众前呼后拥观看杀人的场面,如同过节,更形象地描写了看客们“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

对他们来说,人道、同情等丧失殆尽,已经丧失了正常人的思想感情,他们已经变成了一群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

鲁迅先生用传神之笔将这些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凝聚成巨大的艺术结晶,并使其具有了巨大的时空延展性。

从对看客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和“五四”前后许多前驱者不同,他对现实、对未来不乐观,不激进,甚至有些消沉,但却是更冷静,更清醒,更有深入的体察和思考。

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第一篇: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摘要】:“看客”群体是鲁迅笔下的一个特殊现象,他们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对这些“无物之阵”穷形尽相的描写中,鲁迅寄寓了他深切的国民性批判情感.解读“看客”,解读深藏于其后的文化和心理意蕴.当做戏和看戏成为一个民族的生活常态时,“看”便具有了悲剧意味.【关键词】看客戏场“吃”与“被吃” 悲剧“看客”非中国独有,在世界文学的长廊中,形形色色的“看客”不胜枚举。

在《红字》中,仰望着海斯特·白兰的看客是沉默甚至于敬畏的;《巴黎圣母院》中,围观伽西莫多的看客是冷漠且残忍的;《檀香刑》里,饶有兴趣地看孙丙受刑的看客们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面无表情、煞有介事。

正如鲁迅所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一切的杀戮与不幸是都可以当成戏剧,可以津津有味地来欣赏的。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便是对中国社会特点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与写照。

人生如戏,那么,在平淡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去看戏或做戏,大概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吧。

一、戏院里的看客《祝福》中的祥林嫂因丧子之痛不停地对人诉说与自责,而人们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得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在那些“老女人”的眼里,祥林嫂的不幸像是一出苦情戏。

她们“特意寻来”,为的便是看戏。

也许她们也曾有过女性的柔情与悲悯,甚至于也有过类似的不幸,然而这点人道与同情早已被长期坚硬冷酷的底层生活打磨殆尽。

苦得多了,心便 1 [1]冷了、木了,见惯不怪了。

于是,当生命的痛苦与悲哀降临在长满老茧的灵魂上时,便少了那切肤的痛,只剩下无奈的承受或幸免于难的庆幸。

鲁迅小说的“看客”形象简析

鲁迅小说的“看客”形象简析

鲁迅小说的“看客”形象简析摘要:“看客”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刻画的一类重要群体,这类人的精神往往是病态的,他们麻木冷漠,对别人的悲惨遭际冷眼旁观。

很多现代文学作品都对“看客”形象与心理进行了刻画,其中鲁迅的小说对“看客”的描写尤为细致生动,甚至可以以几个典型的“看客”形象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状态。

对鲁迅小说中的“看客”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国民性集体无意识一、精神愚弱与集体无意识看客,即旁观者。

鲁迅首次发表的关于“看客”的见解可见于《呐喊》的自序部分,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也由此可见一斑。

他于自序中说:“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1由此观之,鲁迅对“看客”的定义为体格健壮而精神愚弱的人,这一类精神愚弱的群体亟需精神而非身体上的拯救,所以鲁迅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文章拯救国民精神。

这类“看客”群体在中国历史各个时期都普遍存在且数量庞大,正是由于这一精神病态的群体数量庞大,鲁迅才会在其作品中对“看客”进行不厌其烦地刻画和描写,其中以《示众》《祝福》和《孔乙己》为典型。

《示众》中主要塑造了18个不同的看客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本该在路边叫卖包子,却在听说有热闹看时迫不及待地离开包子铺去围观行刑;抱小孩的老妈子挤进了围观行刑的人群,对着白背心念叨着“好看”;秃子一边念着白背心上的文字,一边直起背提防别人占了他的好位置;唯一提出质疑的工人却引发所有围观者的不满,只能偷偷溜出人群……在鲁迅众多短篇小说中,《示众》对看客群像的塑造尤为典型。

这些看客的个性并不十分鲜明,共性特点却十分突出,不管是儿童、妇女还是成年男子,都是麻木不仁、冷漠呆滞、缺乏同情心的观望者。

他们是“看”这一动词的施动者,也是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中,看客形象多次出现,究竟为何在鲁迅的作品中如此重要呢?本文将对此进行解读。

一、看客的定义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形象,那么看客的定义是什么呢?看客是一种特殊的观察者,他们站在更高的位置,从远处观察事物,甚至不动声色地对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

看客不直接参与事件的发展,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的进展进行观察。

看客与生俱来的冷静和客观性,使得他们可以以更加独立的方式观察和评价事物。

二、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冷静客观看客在鲁迅的作品中,往往以一种冷静、客观的姿态观察事物。

如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以一个疯狂的医生的身份观察和评价社会,展现了看客的冷静和客观。

2.旁观者鲁迅的作品中的看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一般比较疏远,他们只是旁观者,不直接参与事件的发展。

正如在《阿Q正传》中,阿Q不断受到歧视和排斥,而看客却能深刻地洞察阿Q内心的种种复杂情感,包括自卑、愤怒、嫉妒等。

3.对社会的批判鲁迅的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往往是对社会黑暗的批判。

看客看到了社会中的阴暗面,不管是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何方面的黑暗,看客都有权力进行批判和反思。

在《药》中,看客揭示了官僚主义在医疗系统中的腐败现象。

4.思考未来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利用所观察的事物,进行了未来的思考和建构。

面对现实中的残酷和可怕,看客并没有绝望和退缩,而是在痛苦中寻找未来的希望。

如在《在水一方》中,看客认为只有抛弃现在的邪恶、重新建立伦理道德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

三、看客形象的意义鲁迅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审视,也是对于人类价值的探寻。

如果说主人公的形象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那么看客的形象则代表了如何在这种黑暗面中寻找希望和进步的方向。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本文关键词:鲁迅,探析,看客,笔下,形象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本文简介:众所周知,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放弃了“学医”,而是选择了从文,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拯救国家那些东欧国家迟钝迟钝的灵魂,促进他们清醒,唤醒民族的复兴。

对于除此之外促成这一思想转变成外在的动力,清国留学生愚钝的脾性刺痛了鲁迅的内心。

这也就是说明,作为一名年轻人,应该寄托国家的希望。

鲁迅先生以大师的风范,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本文内容:众所周知, 鲁迅在人生道路上, 放弃了“学医”, 而是选择了从文, 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拯救国家那些麻木麻木的灵魂, 促进他们清醒, 唤醒民族的复兴。

对于促成这一思想转变成外在的动力, 学生清国留学生的愚钝刺痛了鲁迅的内心。

这也就是说明, 作为一名年轻人, 应该寄托国家的坚信。

老舍先生以大师的风范, 塑造了“看客”这一集国民性的冷漠, 等于精神一体故事情节的群体人物形象。

一、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看客”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看”, 哪里有热络就是在哪里看, 看热闹成为了他们一种外在行为。

热衷于看, 但是非常的麻木, 在喜剧中扮演者看客的角色。

例如, 《孔已己》中, 一帮看客聚集在咸亨酒店, 孔乙己秀才怎样与他们没有关系, 逐步解决自身的失意与苦闷;但是在很多时候, 他们不如孔乙己, 他们不配与他坐着喝酒, 但是却发现了孔乙己的不好, 使得人们得到了安慰, 酒店内充满了愉快的氛围。

在《药》作品中, 体现看客表演:在一个清晨, 砍志士的头颅这一举动, 作者通过华老栓的眼睛对这些看客观看杀人较为, 革命烈士的死亡与这些人们麻木成形了强烈的对比, 鲁迅先生这些描绘中会, 凝聚了内心多年的悲痛。

《祝福》中“看客”观望祥林嫂的命运宿命是如此的悲剧, 似乎也没有顺便看望阿Q的想法, 这群看客是在灰暗颓废的光阴下或进行观赏, 品味卖花女内在的悲哀, 并且有了新的发现, 对此将媒体报道向外扩散, 增加了“观赏”乐趣, 然后并且对此开展嘲笑。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论文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论文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论文鲁迅,笔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小说、散文、翻译、杂文等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个形象——看客。

那么,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意味着什么呢?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鲁迅笔下的看客往往是旁观者,他们站在一旁,目睹着社会或历史中的一些事件,选择保持沉默或者不作为。

比如,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昙花是一名看客,他看到了发生在医院里的那一幕,但是他并没有去阻止医生的荒唐行径,反而对自己身上的病态失去了信任。

在《狂人日记》中,则有一段描写:“有些人看到乞丐,就可以高声喝骂;有些人看到赌徒,就可以揭穿他的底细;有些人看到毛贼,就可以领奖金把他缉拿;有些人看到穷人,就可以用刀子鞭打他……”这些人都是看客,他们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只是“看”的而已。

其次,鲁迅笔下的看客往往是有阶级性或者政治性的。

在《阿Q正传》中,鲁迅描述了阿Q的死,主角阿Q最终死在了看守所里,而旁观者——执法者则以一种客观和非人性化的方式回应了他的死,完全没有对他所受到的压迫和不公正待遇表示同情或者愤怒。

这些执法者,在阶级关系中被赋予了特定的角色,并且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社会和政治作用,协助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除此之外,鲁迅笔下的看客还有一种往往被忽视的角色——群众。

在鲁迅的作品里,被剥夺了人性的群众被视为一种听从命令和被支配的存在。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以一种怀疑性、无神论者的姿态,阐述了人类之间尤其是信仰关系的本质。

他为群众们刻画出悲哀、悲壮的形象,时常挥之于一叶三舟之间,甚至于人类的世界之外。

总的来说,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象征了人性和社会问题的角度。

他们一方面是旁观者,他们看到了社会和历史中的某些事情,但选择不作为;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具有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属性,并且扮演着协助或者维持社会秩序的角色。

同时,群众这一看似忽略的角色,也是他作品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耐人寻味,充满深意。

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

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

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读了小说《药》之后,任何一位读者都不会忘记鲁迅先生对“看客”人物的描写和揭露。

“看客”这一角色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永久性的共鸣,关键在鲁迅先生对其进行了精深的艺术加工和创造。

《药》中对“看客”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刑场”一节。

华老栓去买药,临近刑场,看客便飘然而至。

一、看客的个像“哼,老头子。

”(看客之一)“倒高兴……。

”(看客之二)无形无影,但如影附形。

先声夺人,但神秘莫测。

一上来就揪住了人们的心。

“哼”,似乎是由气生愤而故作鄙弃语,心理趋向颇为隐晦曲折。

“倒高兴”三字则应是赤裸裸地抒发其妒嫉之情了。

在这里,不用描绘形象,那样显得太呆板;也不用添加动作,任何举止行动都是累赘。

仅仅用语言,简短的六七个字,就足以让人明白:人人都想得到这付药,却孰料被华老栓占了先;人人都是看客,其实华老栓也不例外。

在这里,我们看到小说艺术要遵循“优化组合”原则的一个典范,即尽可能地用最少的字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如上所述,这两个短语虽然不多,但却很有穿透力和讽刺性。

是对华老栓迷信愚昧的有力延伸和拓展。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

”前面已至少有两个看客出现,所以此处用一“又”字。

老栓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看杀人(或者来取人血馒头)。

所以他感到吃惊。

有人认为,“又吃一惊”表现了华老栓胆小怯懦的性格,笔者不敢苟同。

“几”,指不定多数。

据情形推测,应该至少三个。

与前两个相比,这三个形诸视觉而非诉诸听觉,侧重肖像与行动,而且注意以点带面。

“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这种变化,从作家方面分析,是尽量追求小说的艺术性。

从文本世界分析,事件发生的时间已经有所推移,人物心理也进一步加强。

“样子不甚分明”,客观因素在于天未大亮,主观因素在于为去看杀人而着急赶路,这是关键。

尤其“食物”之比喻,形容见神,入木三分,非画师般的描摹术而不能。

关于论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

关于论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

关于论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前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他的小说笔触雄浑有力、描写细致入微,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然而,鲁迅的小说不仅仅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更是为了批判看客心理。

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看客的影子,看到了毒瘤般的看客心理。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心理出发,阐述鲁迅对看客心理的批判。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心理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看客心理的例子。

从《狂人日记》中的男性主角,到《阿Q正传》中的阿Q,无不突显了看客心理的存在。

这些小说中的角色,以其卑贱、可怜、悲惨的形象,引起了看客的兴趣。

在当时的社会里,鲁迅的小说非常受欢迎,每一个读者都忍不住想去看看,想去观察这个社会中的“小人物”。

看客心理是对小说的批判,是对小说的“消费”方式的批判。

这种消费方式的存在,可以说侵蚀了小说本身的价值。

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还是一种思想。

鲁迅的小说,就是为了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深入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被吸引。

鲁迅对看客心理的批判鲁迅深知人们对小说的消费方式,他反对看客心理的存在,呼吁人们转变消费方式,深入探究小说的思想。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这种批判。

他通过小说角色的形象,表达了对看客心理的深刻批判。

例如,《狂人日记》中,男性主角的狂热,揭示了人们的虚荣心、自大心。

这种心理在当时的社会里有着广泛的存在,鲁迅想要通过小说,激发人们的警觉心,反对这种消费方式。

在《阿Q正传》中,阿Q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传递了一种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鲁迅想要通过这种情绪,启发人们的思考,促使人们改变社会现实。

通过鲁迅的小说,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对看客心理的批判。

他厌恶看客的行为,反对这种浅薄的文化消费。

他认为小说是为了表达思想,而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消遣需求。

他通过小说,试图唤醒人们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

结语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鲁迅⼩说中的看客形象摘要看客形象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不管是封建社会还是现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总有这样或那样围观的⼈,总有这样或那样看热闹的⼈。

他们围观,他们“吃⼈”,他们是精神世界的施暴者。

在景的衬托,对主⼈公的形象塑造有着极⼤的作⽤。

看客是鲁迅⼩说中独特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深刻的地位,⼩说中看客形象的塑造包含了很多信息,有封建社会带来的影响,有国民劣根形象的研究是我们⾛进鲁迅,认识中国社会的重要依据和内容。

本⽂将从鲁迅⼩说中看客形象的选材,看客的⼼理特征分析,看客存在的⽂化背景和现实意义等⽅⾯⼀起⾛进鲁迅⼩说中的看客形象,充分认识和了解看关键词:鲁迅⼩说;看客;看客形象AbstractOnspectatorimageofChina’supperandlowerhistoryofdevelopment,whetheritisfeudalsocietyortoday’ssocialistsociety,therearealwayssuchorsuchonlookers,thereisalwaysonewayoranothertoseethelivelypeople.Theysurr snovels,althoughtheimageofthespectatorisconfusedandvague,buttheyplayaroleinshapingtheimageoftheprotagonistasabackdroptothetimesandbackgroundoftheprotagonist.TheSpectatorisauniqueartisticimageinLuXu snovels,whichhasanimportantandprofoundpositioninhisideology,andtheshapingofthespectatorimageinthenovelcontainsalotofinformation,theinfluencebroughtaboutbyfeudalsociety,theperformanceofthenationalinferior slifeexperienceandcriticalattitudeanddeepunderstandingofthetraditionalsociety.ThestudyofspectatorimageisanimportantbasisandcontentforustowalkintoLuXunandunderstandChinesesociety.ThisarticlewillbefromLuX snovelsintheselectionofspectatorimage,the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thespectatoranalysis,theculturalbackgroundandpracticalsignificanceofthespectator?sexistence,andsoonintotheimageoftheSpectatorinLuXun? Keywords:LuXun抯novels;Viewer;Viewerimage⽬录前⾔ 1⼀、形⾊各异看客形象 1(⼀)统治阶层的看客形象 2(⼆)基层民众的看客形象 2⼆、看客形象的⼼理特征分析 2(⼀)内⼼愚昧⽆知 3(⼆)精神极度空虚 3(三)⾃私⾃利,不思进取 4三、鲜明的⽂化背景是看客形象形成的根源(⼀)千年封建⽂化制度的影响 4(⼆)中国的现实环境的推动 4(三)传统⽂化的现实思考 5结论 5参考⽂献 6谢辞 7前⾔鲁迅的⽂学作品对五四以后我国的⽂学发展有着重⼤⽽深远的影响。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看客"面面观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

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

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面影,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纵观这类作品,我们从场景主次这个角度把"看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重大事件中的"看客",一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的"看客"。

其中第一类重在"看客"的"观",第二类则重在"看客"的"听""议""笑"。

先来看看第一类"看客"--闲看枪毙"犯人"的"看客"同是"赏鉴"杀人,《呐喊》自序中,"看客"赏鉴的是日本人宰割自己同胞的"盛举",面对惨剧他们所表露出来年是"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此为第一小类。

论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摘要: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是一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典型人物形象。

看客们存在于新旧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

他们一方面受着封建统治阶层的剥削,另一方面又对无辜的社会底层人员和代表新思想的革命者进行无情的嘲讽与摧残。

看客形象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结合体,在受虐的同时,不断以他人的痛苦作为消遣,以“观看”的方式进行施虐,完全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性关怀,这恰恰是作者鲁迅口诛笔伐的“国民劣根性”的具体表现。

看客愚昧冷漠、麻木不仁的性格特点是造成其素质底下的的主观原因,而那个造就种种封建思想及变态人格的黑暗落后社会则是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

鲁迅站在历史的高度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对看客进行了无情的鞭笞与讽刺。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鲁迅作品及相关资料,总结看客形象的人物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看客形象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和悲剧意义。

关键词: 鲁迅看客国民精神A s tudy on images of spectators in Lu Xun’s novelsUndergraduate:Supervisor:Abstract:The image of the spectators frequently appeared in the novels by Lu Xun is one of the typical figure which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Spectators ignorance behavior specifically present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when they are faced with the situation the revolutionary persecuted or par tner suffering, they won’t emerge the compassion and ethical feelings. Otherwise, they regard the victim’s story as their topics in their spare time and turn the pain of others for their own pleasure.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further understand a variety of specific performance through grasping the features and categories of the image of spectators, which make us realize Lu Xun’s indignation towards the social situation at that time, feudal ideas and abnormal personality. The tragedy implication of spectators’figure summarized conduces to lead us cultivate proper value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phenomenon that the material world is booming but spiritual world relatively appears in balance. Further more, it can let all the social stratums take in each layer and continuously learn spirit to push himself to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with avoiding again being bound by mental paralysis.Keywords: Lu Xun; Spectators; Country; Spirit前言鲁迅曾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
作者:张娟
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8期
精神分析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学说。

最初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以后形成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并广泛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和文学批评理论等各个领域。

精神分析学批评是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析创作的原动力、文艺的功用等重大问题的批评流派。

[1]
当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去解读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时,我们认为在看客形象上,具有弗洛伊德所创立的集体无意识的特点。

集体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

无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

它们处于最深处、最低层;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地活动着,以求满足。

有人形容道:在弗氏看来,人的潜意识就像一个由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以及被压抑欲望所组成的过去经验的大仓库。

[2]
意识和无意识相比,意识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部分大而重要,隐藏着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力。

由于无意识是一个具有其自身愿望冲动、表现方法和特有机制的特殊精神领域,它比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更为深沉、更为复杂。

弗洛伊德是一个“绝对决定论”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及任何心理现象都离不开因果链条,最终都是由深埋在无意识中的人的真实的动机及目的所决定的,对人的行为及心理均可由此加以解释。

鲁迅的小说在创作时期,是否接受过弗洛伊德的学说呢?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关于《不周山》(《补天》)创作时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

首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伊德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

[3]不过这已经是1922年的事了。

弗洛伊德对于鲁迅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还可往前追述。

从史料上看,鲁迅在《阿Q正传》的创作过程中,就零星地吸收了有关“艺术是从上面的思量,进到那躲在低下的冲动里去的”性欲的冲动学说。

统观鲁迅全集,有十多次提及弗氏这位学者的名字,鲁迅1921年对橱川白村《沉默的塔》的翻译,更能说明鲁迅对弗氏的思想是了解的。

这就难怪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对看客的集体无意识挖掘的是这样的深刻。

鲁迅对看客的关注缘于1906年在仙台求学时那次“幻灯事件”。

在幻灯片上,他看到了在日俄战争中被日本军队杀害的同胞和麻木的看客们,此事对鲁迅刺激很大。

“几个时事的片子……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间谍,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他感慨到:“我们中国现在(现在!不是超时代的)的民众,其实不管什么党,只要看‘头’和‘女尸’。

只要有,无论谁的都有人看,‘拳匪’之
乱,清末党狱,民二,去年和今年,在短短的二十年中,我已经目睹或耳闻好几次了。

”在根深蒂固的中国封建社会,鲁迅的眼光往往精锐而独到:“暴君的臣民,只愿保证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安慰。

”这种在血腥面前游戏人生、玩笑开心的看客群体可谓在心理上达到了一种另类的狂欢,在人性上上升到了一个病态的极至,正是这些不觉醒的国民所构成的铁屋让鲁迅沉默则充实,开口则空虚,鲁迅在创作中对这种身患猎奇癖的民众给予了精辟的批判,并给予这一类冷眼的旁观者以特定的代名词:“看客”,使之成为另一类的艺术经典。

这在鲁迅的作品中,在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整个当代社会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美学影响力。

鲁迅知道,生活在下层的群众,他们长期受着封建制度和世俗观念的禁锢和奴役,只要有口饭吃,能够活下去,就会甘心做一辈子的奴隶,并且还会很开心,就不会起来造反,就不会成为“革命的追随者”。

正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作为政治力量的因素,农民至今在多数场合下只是表现他们的那种根源于农村生活隔绝状况的冷漠态度。

”[4]鲁迅是一位伟大的启蒙主义者,他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启蒙者,如果启蒙的对象持赞同的态度,可以催你上进;如果启蒙的对象持反对的态度,可以激昂你的斗志;如果启蒙的对象既不赞同也不反对,那么启蒙者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无物之阵”。

当时像鲁迅这样的启蒙者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群持“冷漠态度”的国民。

但他们在赏鉴他人悲哀时,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祝福》中一系列看客的出现为祥林嫂哭诉阿毛的悲惨遭遇增添了许多气氛。

当祥林嫂直着眼睛、不厌其烦地和大家哭诉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时,“男人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的话,便特意来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走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许多人都发生了新的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

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男人的没趣,女人陪出的眼泪,老女人的好奇都归结到一点上:满足,然而这些赚来的眼泪只能是奴性肉体的暂时释放,满足之后又发生了新的趣味:揭别人的“伤疤”。

像《祝福》中鲁镇这样的看客在鲁迅的小说中几乎篇篇都可以看到。

《阿Q正传》中那些看阿Q和小D打架近半点钟之久的人们;《孔乙己》中取消孔乙己的咸亨酒店的酒客们;《肥皂》中一大圈的人只是打趣;《狂人日记》中无数双闪着吃人凶光的眼睛;《药》中茶客们一致斥骂革命志士是疯子;《长明灯》中吉光屯人把要熄掉长明灯的疯子关押起来;《头发的故事》人们对剪掉头发者的歧视和辱骂;《孤独者》中族人逼迫魏连殳遵守陈规陋习;《伤逝》中路人的轻视和亲友的绝交……。

鲁迅为了看客这一艺术群体,还专门写了《示众》这篇小说,好似在给看客作结论。

这篇小说没有情节,没有名姓,所有的人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看”。

钱理群在分析这篇小说时说:“小说中所有的人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而形成一个‘看\被看’的模式。

”进而说这是“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是“人与人的基本关系”。

[5]这是何等的悲哀!
“看\被看”的模式是鲁迅的深刻发现。

在鲁迅的小说中,“被看者”往往在“看者”贪婪的眼光中消失。

孔已己是在酒客的讥笑中丧生的,祥林嫂是在鲁镇人的咀嚼中走完一生的,子君是在路人的轻蔑和亲友的绝交中走向坟墓的……。

难怪在《阿 Q正传》的结尾处鲁迅将“吃人”与“被吃”的封建文化的本质再一次凸现出来:“……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由以上不难看出,看客表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集体无意识。

马克思说过:“人们是互相需要的,并且过去一直是互相需要的。

”[6]也就是说没有纯粹的个人,一个人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和他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的互相牵制,就无法生存下去的。

阿Q是被一片喝彩声给断送的;孔已己是被笑声淹没的;狂人是被无数双闪着吃人的凶光给弄死的……。

这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力量。

我们过去往往对那些直接写重大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直接写新的革命力量与旧时代势力发生尖锐的血与火的外部冲突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

而对最根本的人的心灵的裂变及由此体现的社会历史的深层本质的变化却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祥林嫂的精神裂变等。

其实,心灵深处无意识的裂变比性格与外部的尖锐冲突在反映人、反映社会历史时代的变化上更深刻,份量更厚重,更震撼人心。

看客这一艺术经典承载的正是这样的内容。

注释:
[1]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24.
[2]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77.
[3]鲁迅.《故事新编》序言[A].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41.
[4]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5.
[5]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9.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
张娟,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郑州大学文艺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