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易燃液体物料

合集下载

2024年易燃液体安全常识(三篇)

2024年易燃液体安全常识(三篇)

2024年易燃液体安全常识易燃液体是指易燃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特性已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

其闭杯试验闪点等于或低于61℃。

按照闪点大小可分为三类:1.低闪点液体指闭杯试验闪点<18℃的液体2.中闪点液体指18℃闭杯试验闪点<23℃的液体3.高闪点液体指23℃闭杯试验闪点61℃的液体一、特性1.易燃性易燃液体的燃烧是通过其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物,达到一定的浓度后遇火源而实现的,实质上是液体蒸气与氧发生的氧化反应。

由于易燃液体的沸点都很低,易燃液体很容易挥发出易燃蒸气,其着火所需的能量极小,因此,易燃液体都具有高度的易燃性。

2.蒸气的爆炸性由于易燃液体具有挥发性,挥发的蒸气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所以易燃液体存在着爆炸的危险性。

挥发性越强,爆炸的危险就越大。

不同的液体的蒸发速度因温度、沸点、比重、压力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3.热膨胀性易燃液体和其它液体一样,也有受热膨胀性。

储存于密闭容器中的易燃液体受热后,体积膨胀,蒸气压力增加,若超过容器的压力限度,就会造成容器膨胀,以致爆破。

因此,利用易燃液体的热膨胀性,可以对易燃液体的容器进行检查,检查容器是否留有不少于5%的空隙,夏天是否储存在阴凉处或是否采取了降温措施加以保护。

4.流动性易燃液体的粘度一般都很小,不仅本身极易流动,还因渗透、浸润及毛细现象等作用,即使容器只有极细微裂纹,易燃液体也会渗出容器壁外,扩大面积,并源源不断地挥发,使空气中的易燃液体蒸气浓度增高,从而增加了燃烧爆炸的危险性。

5.静电性多数易燃液体都是电介质,在灌注、输送、流动过程中能够产生静电,静电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放电,引起着火或爆炸。

易燃液体的静电特性,在实际的消防监督检查中,可以确定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可以检查是否采取了消除静电危害的防范措施,如是否采用材质好且光滑的运输管道,设备、管道是否可靠接地,对流速是否加以了限制等。

6.毒害性易燃液体大多本身(或蒸气)具有毒害性。

消防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知识点

消防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知识点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2、燃烧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3、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着火三角形):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这是无焰燃烧的必要条件。

氧气只是一种助燃剂,其它助燃剂发生的光和热也是燃烧,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的燃烧。

4、大部分燃烧的四个必要条件(着火四面体):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这是有焰燃烧的必要条件。

5、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按其状态,可分为固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气体可燃物。

6、常见的引火源有:直接引火源,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间接引火源,高温,自燃引火源。

7、防火方法:控制可燃物质、隔绝空气、消除点火源、设置防火间距。

灭火方法: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

8、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为着火和爆炸。

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

自燃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按燃烧物形态,可分为固体燃烧、液体燃烧和气体燃烧。

9、气体燃烧所需温度仅用于氧化或分解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烧温度,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扩散燃烧比较稳定,火焰不运动,不会发生回火现象;预混燃烧速度快,不扩散,会发生回火现象。

10、液体燃烧不是液体本身燃烧,而是液体受热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汽的燃烧。

液体燃烧的方式有:闪燃、沸溢和喷溅。

11、液态烃类燃烧时产生橘色火焰和黑烟;醇类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

12、含有水分、粘性较大原油、重油、沥青油等有扬沸现象(沸溢和喷溅),发生沸溢的时间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

13、固体燃烧方式有:表面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阴燃(熏烟燃烧)。

14、属于蒸发燃烧的有:樟脑、萘、松香、沥青、蜡烛、硫、磷、钾、钠等。

属于表面燃烧的有:木炭、焦炭、铁、铜等。

属于分解燃烧的有: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

属于阴燃的有:大量堆积的煤、纸张、稻草、锯末等。

易燃液体概述及其预防措施

易燃液体概述及其预防措施

易燃液体概述及其预防措施1. 引言易燃液体是指在通常温度和压力下,能够产生可燃蒸气,并在空气中能够燃烧的液体。

它们具有高挥发性和低闪点的特点,因此在储存、使用和运输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火灾和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对易燃液体进行概述,并提供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

2. 易燃液体的特性易燃液体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性:•挥发性:易燃液体具有高挥发性,能够迅速蒸发成可燃蒸气,从而增加火灾和爆炸的风险。

•闪点:闪点是指液体表面上可燃蒸气与气体混合物的最低温度。

当液体的温度达到闪点时,即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气体,一旦接触到明火或者火花,就可能发生火灾和爆炸。

•燃烧性:易燃液体在空气中能够燃烧,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有毒气体,对人身安全和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3. 易燃液体的常见预防措施为了防止易燃液体火灾和爆炸事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3.1 储存措施•远离火源:易燃液体应远离明火、火花和高温物体,以防止其蒸气与火源接触,从而避免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储存容器选择:储存易燃液体的容器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并定期检查容器的完整性。

选择高质量的储存容器,如金属容器或特制的容器可以降低风险。

•通风系统:储存易燃液体的储存室应配备良好的通风系统,以减少蒸气的积聚,降低火灾和爆炸的风险。

3.2 使用措施•防止泄漏:在使用易燃液体时,应确保容器的密封性,防止液体泄漏。

如发现泄漏,应立即采取适当的清理和处理措施。

•远离火源:使用易燃液体时应远离明火、火花和高温物体,并确保使用场所的良好通风,以防止蒸气与火源接触。

•使用合适的工具:使用易燃液体时,应选择适当的工具和设备,以降低事故的风险。

如使用专用的泵和管道来处理易燃液体。

3.3 运输措施•运输容器选择:选择符合运输要求的容器来运输易燃液体。

容器应具备一定的抗压和抗震能力,并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保持稳定:易燃液体在运输过程中需要保持稳定,避免剧烈晃动和碰撞,以防止泄漏和事故的发生。

注册消防工程师教材

注册消防工程师教材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1.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2.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第二节燃烧类型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其中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燃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

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

对于闪点在100℃以上的可燃液体,闪点和燃点差值达30℃,这类液体一般情况下不易发生闪燃,也不宜用闪点去衡量它们的火灾危险性。

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

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自燃点,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燃点也会发生变化。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消防基础知识课时3

消防基础知识课时3
25
第四章 易燃易爆危险品
第一节 爆炸品
爆炸品系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撞击等),能 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 导致周围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从而对周围环 境造成破坏的物品。 一、爆炸品的分类,请学员自己看教材 二、爆炸品的特性及参数: (1)爆炸性:吴老师解释:爆炸威力的大小; 如:爆炸性小的代表:儿童玩耍的烟花爆竹 (2)敏感度:吴老师解释:起爆所需的最小能量。
反比
③ 体积不变
气体温度 气体压力
正比
30
第二节 易燃气体
(四)带电性 从静电产生的原理可知,任何物体的摩擦都会产生静电,氢气、乙烯 、乙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从管口或破损处高速喷出时也同样能产生 静电。其主要原因是气体本身剧烈运动造成分子间的相互摩擦,气体中含 有固体颗粒或液体杂质在压力下高速喷出时与喷嘴产生的摩擦等。影响压 气体静电荷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1)杂质。气体中所含的液体或固体杂质越多,多数情况下产生的 静电荷也越多。 (2)流速。气体的流速越快,产生的静电荷也越多。
26
第二节 易燃气体
易燃气体是指温度在20℃、标准大气压101.3kPa时,爆炸 下限≤13%(体积),或燃烧范围不小于12个百分点(爆 炸浓度极限的上、下限之差)的气体。如氢气、乙炔气、 一氧化碳、液化石油气等。
一、易燃气体的分级(了解) 易燃气体分为两级。
I级:爆炸下限<10%;或不论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12 个百分点;
20
第三第节三节 爆爆炸炸危危险险源源
发生爆炸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爆炸介质,二是引爆能源,两 者缺一不可。
思考:两个基本要素和着火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爆炸介质包含可燃物和助燃剂。 一、引起爆炸的直接原因: 请学员自己看书。

易燃液体、可燃液体的定义及分类汇总

易燃液体、可燃液体的定义及分类汇总

-:什么是闪点说到易燃液体的定义,首先得理解一个关键词——闪点:又叫闪火点,是材料或制品与外界空气形成混合气与火焰接触时发生闪火并立刻燃烧的最低温度,表示材料或制品的蒸发倾向和受热后的安定性,是材料或制品贮存、运输及使用中安全防护的重要指标。

物质闪点的高低主要与其蒸发性有关;储分愈轻,愈易蒸发,闪点就愈低。

物质的闪点愈低,就愈容易被火苗点燃引起燃烧,火灾的危险性就愈大。

所以,闪点可以被看为防火安全指标,各种液体是易燃还是可燃,就是根据其闪点高低分组的。

一些常见易燃液体的闪点参数:三类易燃液体,常温下以液体状态存在,遇火容易燃烧,闭环闪点≤6VC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不包括其危险性已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

易燃液体按照闪点的高低又可分为三个级别:①低闪点液体:闪点<-18常见的包括:乙胺水溶液(浓度为50%~70%)、乙嫡基乙(抑制了的)、乙醛、二乙烯基醛(抑制了的)、2-二甲基丁烷、3-二甲基丁烷、二甲硫酸、二甲氧基甲烷、2-丁快、I-己烯、正戊烷、正丙微、丙酮、正己烷、丙烯醛(抑制了的)、I-痛、2-甲基-I-丁烯、2甲基-2-丁炜、2-甲基丁烷、3-甲基成烷、甲酸乙酯、四甲基硅烷、四氢味喃、亚硝酸乙酯、异丁醛、异丙胺、异戊二烯(抑制了的)异丙酸、异己烷、环成烷、环戊烯、2-环氧丙烷(抑制了的)、烯丙胺、I-氯丙烷、3-氯丙烯、氯丁二炜、2-氯丙烷、二乙氧基甲烷等。

②中闪点液体:-18°C≤闪点<23。

C常见的包括:如乙基二氯硅烷、乙基三氯硅烷、乙基正丁基酸、乙基苯、N-乙基哌陡、三氯乙烯硅烷、乙爆防腐漆、丁睛、乙酰氯、乙酸乙脂、乙酸乙嫡酯(抑制了的)、乙酸正丁酯、乙酸甲酯、乙酸异丁酯、乙酸异丙脂、乙酸仲丁酯、二乙硫、二正丙胺、二甲胺溶液、二异丙胺、1■二甲基脱、二氯丙烷、丁二酮、巴豆醛、2-丁酮、三乙胺、三甲胺(溶液)、无水乙醇、正丁胺、正丁睹、酪醛、正戊胺、庚烷、丙睛、正丙醇、异丙醇、丙醛、石油酸、石脑油、2-成酮、甲苯、异己酮、甲基骈、甲醇、仲丁胺、异丁胺、异丁睛异丁硫醇、异丁酸乙酯、异己烷、异成胺、异成醛、I-辛烯、硅树酯、虫胶液、环己烯、环成胺、苯、叔丁胺、沥清漆烯释剂、I-庚烯、氟苯原油、溶剂苯、I-氯丁烷、I-碘丙烷、2-碘丙烷、2-滨丙烷、I-漠丁烷、碳酸甲酯、硫杂茂等。

一级消防工程师重点笔记

一级消防工程师重点笔记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1.燃烧的必要条件-点火三角形-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

2.燃烧的必要条件-点火四面体-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链式反应自由基。

3.直接引火源包括: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高温、自燃引火源不属于直接引火源。

第二节燃烧类型4.燃烧分为两种,着火和爆炸,点燃和自燃都属于着火。

5.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闪点<28℃的为甲类,28℃≤闪点<60℃的为乙类,闪点≥60℃为丙类。

6.对于液体、气体可燃物,其自燃点受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的材质和表面积及体积比等因素的影响。

而固体可燃物的自燃点,则受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固体的颗粒度、受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燃烧方式及其特点7.气体燃烧分为扩散燃烧及预混燃烧。

8.液体燃烧分为闪燃、沸溢、喷溅三个阶段。

9.固体燃烧分为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

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及危害10.火灾的定义: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11.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火灾分为: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液体或可溶化固体物质火灾)、C类火灾(气体火灾)、D类火灾(金属火灾)、E类火灾(带电火灾)、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火灾)。

12.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火灾可以分为:死亡人数一般火灾 3 较大火灾10 重大火灾30 特别重大火灾重伤人数10 50 100损失财产1000万5000万1亿只上不下,取小于号时带等于号13.火灾的危害:危害生命安全、造成经济损失、破坏文明成果、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生态环境。

第二节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14.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纵火。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及途径15.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为: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笔记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重点笔记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一、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二、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第二节燃烧类型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其中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第三节燃烧方式与特点一、气体燃烧: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二、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

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三、固体燃烧:蒸发燃烧——如蜡烛、松香、硫、钾、磷、沥青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燃烧分解燃烧--如木材、煤、合成塑料等燃烧。

表面燃烧—-如焦炭、木炭、铁、铜等的燃烧。

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第四节燃烧产物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燃烧产物的危害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

一级消防工程师重要资料记录材料资料

一级消防工程师重要资料记录材料资料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1.燃烧的必要条件-点火三角形-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

2.燃烧的必要条件-点火四面体-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链式反应自由基。

3.直接引火源包括: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高温、自燃引火源不属于直接引火源。

第二节燃烧类型4.燃烧分为两种,着火和爆炸,点燃和自燃都属于着火。

5.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闪点<28℃的为甲类,28℃≤闪点<60℃的为乙类,闪点≥60℃为丙类。

6.对于液体、气体可燃物,其自燃点受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的材质和表面积与体积比等因素的影响。

而固体可燃物的自燃点,则受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固体的颗粒度、受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燃烧方式及其特点7.气体燃烧分为扩散燃烧与预混燃烧。

8.液体燃烧分为闪燃、沸溢、喷溅三个阶段。

9.固体燃烧分为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

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10.火灾的定义: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11.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火灾分为: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液体或可溶化固体物质火灾)、C类火灾(气体火灾)、D类火灾(金属火灾)、E类火灾(带电火灾)、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火灾)。

12.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火灾可以分为:死亡人数一般火灾 3 较大火灾10 重大火灾30 特别重大火灾重伤人数10 50 100损失财产1000万5000万1亿只上不下,取小于号时带等于号13.火灾的危害:危害生命安全、造成经济损失、破坏文明成果、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生态环境。

第二节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14.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纵火。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15.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为: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易燃易爆化学物品防火

易燃易爆化学物品防火

第三节 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及其 消防措施
易燃液体是指在常温下极易着火燃烧的液 态物质,这类物质大都是有机化合物,其 中很多属于石油化工产品,按照我国的规 定,凡是闪点等于或低于60℃的液体都属 于易燃液体。 闪点是衡量易燃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主要 特征:甲类:闪点<28 ℃ 如酒精等。乙类: 28 ℃≤闪点≤ 60℃如煤油等。闪点﹥ 60℃ 的为可燃液体,如柴油。
四、灭火方法 可燃气体着火后应立即切断可燃气体的供 给。若发现气瓶起火,应根据所装气体的特 性采用相应灭火器具迅速灭火。钢瓶可用冷 水。
五、易燃易爆气体泄漏处置 (一)泄漏类型: 1、生产设备发生泄漏。2、输送气体的各 种管道发生泄漏。3、贮气容器的阀门、法 兰以及容器的焊缝、接口等因年久失修或 质量故障发生泄漏。4、气体运输过程中发 生泄露。5、人为因素致使气体泄漏。
根据国家标准GB6944-86《危险货物分 类和品名编号》将危险物品分为以下九大 类:1、爆炸品,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3、易燃液体,4、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 遇湿易燃物品,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6、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7、放射性物品, 8、腐蚀性物品,9、杂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易燃易爆化学物品
根据《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 管理办法》规定,易燃易爆物品系指国家 标准GB6944-8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 号》中以燃烧爆炸为主要特征的压缩气体 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 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氧化 物;毒害品、腐蚀品中部分易燃易爆化学 品。
第二节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的火灾危 险性及其消防措施
一、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的分类: (一)可燃气体:燃烧性极强,与空气混合能 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如甲烷、乙炔、氢气、 液化石油气等。 (二)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1、助燃 气体:本身并不燃烧,但其氧化性很强,能 加局可燃物的燃烧性能及爆炸性能,如氧气、 一氧化氮、氯气等。2、不燃气体:本身不 燃烧,大量气体充满室内时,能使人窒息, 也能灭火,如二氧化碳、氮气等。3、有毒 气体:吸入人体会中毒,严重可致死亡,如 氯气、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111张图卡掌握第3类易燃液体核心知识(从业篇)

111张图卡掌握第3类易燃液体核心知识(从业篇)

111张图卡掌握第3类易燃液体核心知识(从业篇)知识卡片解读“第3类易燃液体”您好,欢迎来到《5分钟“危”课堂》。

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我将陪伴你,一起从0开始用“图卡”玩转“危基分”,学懂弄通危险货物基础知识,提升行业竞争力。

“危基分”<<<<一引言/ FOLLOW ME今天是第11讲。

我们将继续学习包装危险货物基础知识。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爆炸品和气体。

按照口诀“234,气液固”,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3类易燃液体吧。

二知识要点/ WHAT'S THIS?01 定义第3类包括下列物质:易燃液体;液态退敏爆炸品。

1.易燃液体易燃液体是闭杯试验在60℃(相当于开杯试验65.6℃)或在60℃以下时放出易燃蒸气的液体或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处于溶液中或悬浮状态的固体或者液体(如:油漆、清漆、真漆等,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性已另列入其他类别中的物质),上述温度通常指闪点。

本类还包括:(1)交付运输时温度等于或高于闪点温度的液体;(2)在加温条件下运输的或交付运输的,在温度等于或低于最高运输温度时会放出易燃蒸气的液体。

2.液态退敏爆炸品溶于或悬浮于水或其他液态物质,形成均一的液体混合物以抑制其爆炸特性的爆炸性物质。

02 包装类1.一般规定(1)就包装而言,根据其闪点、沸点和粘度对易燃液体进行分类。

包装类闭杯闪点/℃初沸点/℃Ⅰ- ≤35Ⅱ<23 >35Ⅲ≥23且≤60>35①呈现出由易燃性引起危险性的液体,其危险类别由上表的标准来确定。

②对于只具有易燃危险的液体,该物质的包装类是上表列出的危险类。

③对于具有附加危险性的液体,须考虑上表确定的危险类别和基于其附加危险性确定的危险类别,按《国际危规》分类章节的规定确定分类和包装类。

(2)由于加温运输或交付运输而划分为易燃液体的物质应包括在包装类Ⅲ中。

2.“减免”规定(1)免除《国际危规》规定不适用于闪点高于35℃且不持续燃烧的液体。

(2)降低要求①闪点低于23℃的粘性易燃液体---例如油漆、瓷釉、真漆、清漆、胶粘剂和上光剂,如符合一定条件,可划入包装类Ⅲ。

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培训--易燃液体篇

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培训--易燃液体篇
• 甲类:闪点小于28℃的液体,如汽油、丙酮、甲苯、乙 酸乙酯
• 乙类:闪点大于等于28℃,但小于60℃的液体,如正丁 醇、苯乙烯、松节油 • 丙类:闪点大于等于60℃的液体,如乙二醇、丙二醇

易燃液体分类2
•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 • • a) 易燃液体 在其闪点温度(其闭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0.5℃,或其开杯试验闪 点不高于65.6℃)时放出易燃蒸气的液体或液体混合物,或是在溶 液或悬浮液中含有固体的液体(如铝银浆);本项还包括:在温度 等于或高于其闪点的条件下提交运输的液体;或以液态在高温条件 下运输或提交运输、并在温度等于或低于最高运输温度下放出易燃 蒸气的物质。 b) 液态退敏爆炸品
• 一、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 二、沸点越低,越容易气化,越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 合物,危险性越大; • 正己烷——丙酮 ——甲苯 ——三甲苯——乙二醇丁醚 78℃
• -23℃ —— -17.8℃——4.4℃—— 44℃ ——
三、安全技术说明书及 安全标签
“一书一签”的编写规定
• GB/T 17519-201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指南》 • GB15258-2009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 • GB30000-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 GB30000.7-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易燃液体》 第7部分
易燃液体分类3
• 第 4 类。如图中所示,第四类同样只是依据闪点来分, 闪点大于60 ℃以及小于等于 93℃范围内的,都属于第 4 类。 • 此类不属于危险化学品监管范围之内。如乙二醇丁醚 (俗名:防白水)
易燃液体分类3:类别和标签要素
易燃液体分类3:类别和标签要素
易燃液体分类3

【安全课件】第3类易燃液体

【安全课件】第3类易燃液体

饱和蒸气压
蒸气压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与液体相平衡的蒸气所具 有的压力成为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
蒸气压是液体所具有的一种特性,他随温度升 高而增大。一般蒸气压高的易燃液体较蒸气压低的 液体更危险。依然液体蒸气压大同样表示其易于挥 发,易燃液体都是些蒸气压较大的液体,它易产生 能引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蒸气量,所以蒸气 压越大,其危险性也越大。其次,温度对蒸气压的 大小影响很大,温度不断升高,其蒸气压也不断增 大。
松节油的理化性质
• 相对密度 0.87; • 蒸气的相对密度 4.6 • 爆炸下限 0.8%; • 闪点 35~39%; • 自燃点 253 °C; • TLV 100ppm;
第4类
• 包括:易燃固体、易自燃物质和遇水放 出可燃气体的物质。
• 定义 • 本类别涉及除划分为爆炸品以外在运输
条件下易燃或可能引起或导致起火的物 质。
易燃液体消防注意事项
1.对于密度比水小又不溶与水的易燃液体,发生火灾时, 可选用泡沫或干粉灭火剂灭火,火势不大时,可用二 氧化碳扑救。
2.对能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的易燃液体,发生火灾时,可 用雾状水、泡沫、干粉或大量水(水柱不得直接冲在 易燃液体上)进行扑救。
3.对密度大于水又溶于水的易燃液体,发生火灾时,可用水 扑救,但水层必须有一定的厚度。
1.85~ 0~1.85, 36.5~ 36.5 42.7以上 42.7
闪点
易燃液体挥发出的蒸气和空气形成的混合物,与 明火接触时,产生瞬间闪光的最低温度称为闪 点。闪点是衡量易燃液体危险性的重要参数。 各种易燃液体的闪点各不相同,闪点越低,易 燃性越大,也越危险。
品名
二乙醚 甲酸乙酯 二硫化碳 乙醛 丙酮 羰基铁 苯 甲基三氯硅烷

第3类 易燃液体说课材料

第3类 易燃液体说课材料

第3类易燃液体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第3类易燃液体本表说明:1、本表只供危险化学品名录数据的参考查阅使用;具体查阅请以国家正式书面文件为准。

2、《名录》全文刊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公告2003年增刊》。

3、因本表数据的疏漏、错失而引起的相关经济法律等问题,本办公室不负任何责任。

编号名称别名 UN号第1项低闪点液体31001汽油[闪点<-18℃]1203,125731002正戊烷戊烷1265310022-甲基丁烷异戊烷126531003环戊烷114631004环己烷六氢化苯114531005己烷及其异构体,如:1208 31005正己烷己烷1208310052-甲基戊烷异己烷1208310052,2-二甲基丁烷新己烷310052,3-二甲基丁烷二异丙基2457 31005己烷异构体混合物310061-戊烯1108310062-戊烯31007异戊烯,如:2371310072-甲基-1-丁烯2459310073-甲基-1-丁烯α-异戊烯2561 310072-甲基-2-丁烯β-异戊烯2460 31008环戊烯2246310091-己烯丁基乙烯2370310092-己烯31010己烯异构体,如:31010异己烯2288310102,3-二甲基-1-丁烯310102,3-二甲基-2-丁烯四甲基乙烯310102-甲基-1-戊烯310102-甲基-2-戊烯310103-甲基-1-戊烯310103-甲基-2-戊烯310104-甲基-1-戊烯310104-甲基-2-戊烯310102-乙基-1-丁烯31011异庚烯2287310122-甲基-1,3-丁二烯[抑制了的]异戊间二烯1218 310132-氯-1,3-丁二烯[抑制了的]199131014己二烯,如:2458310141,3-己二烯2458310141,4-己二烯2458310141,5-己二烯2458310142,4-己二烯245831015甲基戊二烯246131016二环庚二烯2,5-降冰片二烯2251 310172-丁炔巴豆炔;二甲基乙炔1144 310181-戊炔丙基乙炔310191-氯丙烷氯(正)丙烷;丙基氯1278 310202-氯丙烷氯异丙烷;异丙基氯2356310212-氯丙烯异丙烯基氯2456310213-氯丙烯烯丙基氯;α-氯丙烯1100 31022乙醛108931023异丁醛204531024丙烯醛[抑制了的]烯丙醛1092 31025丙酮二甲(基)酮109031026乙醚二乙(基)醚115531027正丙醚二(正)丙醚238431027异丙醚二异丙(基)醚115931028甲基丙基醚甲丙醚261231028乙基丙基醚乙丙醚261531029乙烯基乙醚[抑制了的]乙基乙烯醚130231029乙氧基乙烯31030二乙烯基醚[抑制了的]乙烯基醚116731031二甲氧基甲烷甲撑二甲醚;二甲醇缩甲醛;甲缩醛1234310311,1-二甲氧基乙烷二甲醇缩乙醛;乙醛缩二甲醇237731031二乙氧基甲烷甲醛缩二乙醇;二乙醇缩甲醛2373310311,1-二乙氧基乙烷乙叉二乙基醚;二乙醇缩乙醛;乙缩醛1088 310321,2-环氧丙烷[抑制了的]氧化丙烯;甲基环氧乙烷128031033甲硫醚二甲硫116431034乙硫醇硫氢乙烷;巯基乙烷236331035正丙硫醇硫代正丙醇;1-巯基丙烷2402 310362-丁基硫醇仲丁硫醇122831036叔丁基硫醇叔丁硫醇122831037甲酸甲酯124331038甲酸乙酯119031039亚硝酸乙酯醇溶液119431040呋喃氧杂茂2389310412-甲基呋喃230131042四氢呋喃氧杂环戊烷205631043四氢吡喃氧己环31044甲胺水溶液氨基甲烷水溶液123531045乙胺水溶液[浓度50%~70%]氨基乙烷水溶液227031046二乙胺1154310471-氨基丙烷正丙胺1277310472-氨基丙烷异丙胺1221310483-氨基丙烯烯丙胺233431049四甲基硅烷四甲基硅274931050二硫化碳113131051锆[悬浮于易燃液体中的]130831052环氧乙烷和氧化丙烯混合物[含环氧乙烷≤30%]氧化乙烯和氧化丙烯混合物2983第2项中闪点液体32001汽油[-18℃≤闪点<23℃]1203,1257 32002石油醚石油精127132003石油原油原油1267,125532004石脑油溶剂油1256,2553320053-甲基戊烷120832006正庚烷120632007庚烷异构体,如:1206320072-甲基己烷1206320073-甲基己烷1206320072,2-二甲基戊烷1206320072,3-二甲基戊烷1206320072,4-二甲基戊烷二异丙基甲烷1206 320073,3-二甲基戊烷2,2-二乙基丙烷1206 320073-乙基戊烷1206320072,2,3-三甲基丁烷120632008正辛烷126232009辛烷异构体,如:126232009异辛烷1262320092,2,3-三甲基戊烷1262320092,2,4-三甲基戊烷1262320092,3,4-三甲基戊烷1262320092,2-二甲基己烷1262320092,3-二甲基己烷1262320092,4-二甲基己烷1262320093,3-二甲基己烷1262320093,4-二甲基己烷1262320092-甲基庚烷1262320093-甲基庚烷1262320094-甲基庚烷1262320093-乙基己烷1262320092-甲基-3-乙基戊烷1262320102,2,4-三甲基己烷320102,2,5-三甲基己烷32011环戊烷衍生物,如:32011甲基环戊烷229832011乙基环戊烷320111,1-二甲基环戊烷320111,2-二甲基环戊烷320111,3-二甲基环戊烷32011正丙基环戊烷32012环己烷衍生物,如:32012甲基环己烷六氢(化)甲苯;环己基甲烷2296,2263320121,1-二甲基环己烷320121,2-二甲基环己烷2263320121,3-二甲基环己烷2263320121,4-二甲基环己烷226332012叔丁基环己烷特丁基环己烷;环己基叔丁烷2263 32013环庚烷2241320143-甲基-1-丁烯异丙基乙烯2561320151-庚烯正庚烯;正戊基乙烯2278320152-庚烯320153-庚烯320161-辛烯320162-辛烯32017辛烯异构体,如:32017异辛烯1216320172,4,4-三甲基-1-戊烯2050320172,4,4-三甲基-2-戊烯205032018辛二烯2309320192,6-二甲基-3-庚烯320201-甲基-1-环戊烯320211,3-环戊二烯32022环己烯1,2,3,4-四氢化苯225632023环己烯衍生物,如:320234-甲基-1-环己烯320234-乙烯-1-环己烯320241,3-环己二烯1,2-二氢苯320241,4-环己二烯1,4-二氢苯32025环庚烯2242320261,3,5-环庚三烯环庚三烯2603 32027环辛烯320281,3,5,7-环辛四烯环辛四烯2358 320291-己炔320292-己炔320293-己炔320301-庚炔正庚炔320311-辛炔320312-辛炔320313-辛炔320314-辛炔32032异丙烯基乙炔320331-氯丁烷正丁基氯;氯代正丁烷1127 32033氯代异丁烷异丁基氯320332-氯丁烷仲丁基氯;氯代仲丁烷32033氯代叔丁烷叔丁基氯;特丁基氯32034氯代正戊烷正戊基氯1107320341-氯-3-甲基丁烷异戊基氯;氯代异戊烷320351,1-二氯乙烷乙叉二氯2362320351,2-二氯乙烷乙撑二氯;亚乙基二氯;1,2-二氯化乙烯1184320361,2-二氯丙烷二氯化丙烯127932037氯化环戊烷320381-氯-2-丁烯320383-氯-1-丁烯320391-氯-2-甲基-2-丙烯2-甲基-3-氯丙烯;甲基烯丙基氯;氯化异丁烯2554320401,1-二氯乙烯[抑制了的]偏二氯乙烯1303320401,2-二氯乙烯二氯化乙炔1150320412,3-二氯丙烯2047320422-溴丙烷异丙基溴;溴代异丙烷2344320431-溴丁烷正丁基溴;溴代正丁烷1126320431-溴-2-甲基丙烷异丁基溴;溴代异丁烷2342320432-溴丁烷仲丁基溴;溴代仲丁烷2339320432-溴-2-甲基丙烷叔丁基溴;特丁基溴;溴代叔丁烷 320441-溴-3-甲基丁烷异戊基溴;溴代异戊烷2341320442-溴戊烷仲戊基溴;溴代仲戊烷2343320453-溴-1-丙烯烯丙其溴1099320463-溴丙炔2345320471-碘丙烷正丙基碘;碘代正丙烷2392320472-碘丙烷异丙基碘;碘代异丙烷320481-碘-2-甲基丙烷异丁基碘;碘代异丁烷2391 320482-碘丁烷仲丁基碘;碘代仲丁烷2390320482-碘-2-甲基丙烷叔丁基碘;碘代叔丁烷320493-碘-1-丙烯烯丙基碘;碘化烯丙基1723320493-碘-2-丙烯丙烯基碘;碘代丙烯32050苯纯苯111432050溶剂苯32051粗苯动力苯;混合苯32051重质苯32052甲基苯甲苯129432053乙基苯乙苯117532054氟代苯氟苯2387320551,2-二氟苯邻二氟苯320551,3-二氟苯间二氟苯320551,4-二氟苯对二氟苯320562-氟甲苯邻氟甲苯;邻甲(基)氟苯;2-甲(基)氟苯2388 320563-氟甲苯间氟甲苯;间甲(基)氟苯;3-甲(基)氟苯2388320564-氟甲苯对氟甲苯;对甲(基)氟苯;4-甲(基)氟苯2388 32057三氟甲苯233832058甲醇123032059黄染料母醇10%甲醇溶液砧吨氢醇10%甲醇溶液 32060甲醇钠甲醇溶液甲醇钠合甲醇128932061乙醇[无水]无水酒精117032061乙醇溶液[-18℃≤闪点<23℃]酒精溶液32061变性乙醇变性酒精32062硝化甘油乙醇溶液[含硝化甘油≤5%]1204,3064 32063乙醇钠乙醇溶液乙醇钠合乙醇320641-丙醇正丙醇1274320642-丙醇异丙醇1219320652-丙烯-1-醇烯丙醇;蒜醇1098320662-甲基-2-丙醇三甲基甲醇;特丁醇;叔丁醇1120 32067丙醛127532068正丁醛112932069正戊醛2058320693-甲基丁醛异戊醛320702-乙基丁醛二乙基乙醛1178320712-丁烯醛[抑制了的]巴豆醛;β-甲基丙烯醛1143 32072α-甲基丙烯醛异丁烯醛2396320732-丁酮乙基甲基酮;甲乙酮1193320743-甲基-2-丁酮甲基异丙基(甲)酮2397320742-戊酮甲(基)丙(基)酮1249320743-戊酮二乙(基)酮1156320753-甲基-2-戊酮甲基仲丁基(甲)酮320754-甲基-2-戊酮甲基异丁基(甲)酮;异己酮1245 320752-甲基-3-戊酮乙基异丙基(甲)酮320762,4-二甲基-3-戊酮二异丙基甲酮320774-羟基-4-甲基-2-戊酮双丙酮醇1148320783-丁烯-2-酮甲基乙烯基(甲)酮;丁烯酮125132080甲基异丙烯(甲)酮[抑制了的]124632081二甲基(乙)二酮双乙酰;丁二酮234632082三氟丙酮32083甲基正丁基醚1-甲氧基丁烷;甲丁醚235032084甲基叔丁基醚239832085乙基正丁基醚乙氧基丁烷;乙丁醚117932086乙基烯丙基醚烯丙基乙基醚233532087正丁基乙烯(基)醚[抑制了的]正丁氧基乙烯;乙烯(基)正丁醚235232087异丁基乙烯(基)醚[抑制了的]乙烯(基)异丁醚;异丁氧基乙烯130432088二烯丙基醚烯丙基醚236032089氯甲基甲醚甲基氯甲醚123932090氯甲基乙醚235432091乙烯(2-氯乙基)醚(2-氯乙基)乙烯醚320922-溴乙基乙醚2340320931,2-二甲氧基乙烷乙二醇二甲醚;二甲基溶纤剂2252320942,2-二甲氧基丙烷320953,3-二乙氧基丙烯丙烯醛二乙缩醛;二乙基缩醛丙烯醛2374 32096二氧戊环乙二醇缩甲醛1166320971,2-环氧丁烷[抑制了的]氧化丁烯3022320981,4-二氧杂环己烷二恶烷;1,4-二氧己环1165320992,5-二甲基呋喃2,5-二甲基氧(杂)茂321002-甲基四氢呋喃四氢-2-甲基呋喃2536 32101氧茚苯并呋喃;香豆酮;古马隆321022,3-二氢吡喃237632103四氢化吡咯吡咯烷;四氢氮杂茂1922 32104吡啶氮杂苯1282321051,2,5,6-四氢吡啶241032106哌啶六氢吡啶;氮己环240132107N-甲基哌啶N-甲基六氢吡啶2399321072-甲基哌啶2-甲基六氢吡啶321073-甲基哌啶3-甲基六氢吡啶321074-甲基哌啶4-甲基六氢吡啶32108N-乙基哌啶N-乙基六氢吡啶238632109N-甲基吗啉253532110噻吩硫杂茂;硫代呋喃241432111四氢噻吩四甲撑硫;四氢硫杂茂2412321123-甲基噻吩甲基硫茂32113硫代乙酸硫代醋酸243632114二硫化二甲基二甲二硫;甲基化二硫2381 32115(二)乙硫醚硫代乙醚;二乙硫237532116正丁硫醇1-硫代丁醇2347321162-甲基-1-丙硫醇异丁硫醇321171-戊硫醇正戊硫醇1111321173-甲基-1-丁硫醇异戊硫醇321172-甲基-2-丁硫醇叔戊硫醇;特戊硫醇 321172-甲基-1-丁硫醇32117戊硫醇异构体混合物321182-丙烯-1-硫醇烯丙基硫32119乙酰氯氯(化)乙酰171732120丙酰氯氯(化)丙酰181532121正丁酰氯氯(化)丁酰235332121异丁酰氯氯(化)异丁酰239532122甲酸正丙酯32122甲酸异丙酯128132123甲酸正丁酯112832123甲酸异丁酯239332124原甲酸(三)甲酯三甲氧基甲烷 32125甲酸烯丙酯233632126乙酸甲酯醋酸甲酯123132127乙酸乙酯醋酸乙酯117332128乙酸正丙酯醋酸正丙酯1276 32128乙酸异丙酯醋酸异丙酯122032129乙酸三甲酯1,1,1-三甲氧基乙烷32130乙酸正丁酯醋酸正丁酯112332130乙酸异丁酯醋酸异丁酯32130乙酸仲丁酯醋酸仲丁酯32130乙酸叔丁酯醋酸叔丁酯32131乙酸乙烯酯[抑制了的]乙烯基乙酸酯;醋酸乙烯酯1301 32132乙酸异丙烯酯醋酸异丙烯酯240332133乙酸烯丙酯醋酸烯丙酯233332134三氟乙酸乙酯三氟醋酸乙酯32135丙酸甲酯124832136丙酸乙酯119532137丙酸异丙酯240932138丙酸异丁酯239432138丙酸仲丁酯32139丙酸烯丙酯32140正丁酸甲酯123732140异丁酸甲酯32141异丁酸乙酯238532142异丁酸异丙酯240632143正丁酸乙烯酯[抑制了的]乙烯基丁酸酯2838 32144正戊酸甲酯321452,2-二甲基丙酸甲酯三甲基乙酸甲酯32146丙烯酸甲酯[抑制了的]191932147丙烯酸乙酯[抑制了的]191732148丁烯酸甲酯巴豆酸甲酯32148丁烯酸乙酯巴豆酸乙酯186232149异丁烯酸甲酯[抑制了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牙托水;有机玻璃单体124732149异丁烯酸乙酯[抑制了的]甲基丙烯酸乙酯227732150氯甲酸甲酯123832151氯甲酸乙酯118232153亚硝酸酯类化合物,如: 32153亚硝酸正丙酯32153亚硝酸异丙酯32153亚硝酸正丁酯235132153亚硝酸异丁酯235132153亚硝酸正戊酯111332153亚硝酸异戊酯111332154硝酸乙酯醇溶液32155硝酸正丙酯186532155硝酸异丙酯122232156硼酸(三)甲酯三甲氧基硼烷2416 32156硼酸(三)乙酯三乙氧基硼烷1176 31257碳酸(二)甲酯116132158钛酸(四)乙酯四乙氧基钛32158钛酸(四)正丙酯241332158钛酸(四)异丙酯32159乙腈甲基氰164832160丙腈乙基氰240432161正丁腈丙基氰241132161异丁腈异丙基氰228432162丙烯腈[抑制了的]氰(基)乙烯109332163甲基丙烯腈[抑制了的]307932164异氰酸酯类[易燃的],如:32164异氰酸甲酯248032164异氰酸乙酯248132164异氰酸正丙酯248232164异氰酸异丙酯248332164异氰酸正丁酯248532164异氰酸异丁酯248632164异氰酸叔丁酯248432164甲氧基异氰酸甲酯甲氧基甲基异氰酸酯260532165硫代异氰酸甲酯异硫氰酸甲酯;甲基芥子油2477 32166二甲胺溶液116032167三甲胺溶液129732168三乙胺129632169混胺-0232170二(正)丙胺238332170二异丙胺115832171N,N-二甲基丙胺226632172正丁胺1-氨基丁烷112532172异丁胺1-氨基-2-甲基丙烷121432172仲丁胺2-氨基丁烷32172叔丁胺2-氨基-2-甲基丙烷;特丁胺32173N-甲基(正)丁胺294532174二仲丁胺32175正戊胺1-氨基戊烷110632175异戊胺1-氨基-3-甲基丁烷32175仲戊胺1-甲基丁胺321761,3-二甲基丁胺2-氨基-4-甲基戊烷237932177N,N-二异丙基乙胺N-乙基二异丙胺32178N,N,N′,N′-四甲基乙二胺1,2-双(二甲基氨基)乙烷2372 32179二烯丙(基)胺235932180丙烯亚胺[抑制了的]甲基氮丙环1921 32181环戊胺氨基环戊烷32182六亚甲基亚胺249332183甲基肼甲基联胺1244321841,1-二甲基肼二甲基肼[不对称]1163321841,2-二甲基肼二甲基肼[对称]238232185六甲基二硅烷胺六甲基二硅亚胺32186有机硅烷化合物,如:32186甲基三氯硅烷三氯甲基硅烷125032186二甲基二氯硅烷二氯二甲基硅烷116232186三甲基氯硅烷氯化三甲基硅烷129832186乙基三氯硅烷三氯乙基硅烷119632186乙烯(基)三氯硅烷[抑制了的]三氯乙烯硅烷130532186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乙氧基二甲基硅烷238032186三甲基乙氧基硅烷乙氧基三甲基硅烷32186六甲基二硅烷32187六甲基二硅醚六甲基氧二硅烷32188正硅酸甲酯四甲氧基硅烷;硅酸四甲酯;原硅酸甲酯2606 32189二乙基硒32190硝化纤维素溶液[含氮量≤12.6%,含硝化纤维素≤55%]硝化棉溶液205932191杜仲胶溶液古塔波胶溶液1205 32192焦油,如:32192煤焦油113632192松焦油32193含丙酮的制品,如:32193去光水32193二硫化钼润滑膜32193电子束管石墨乳32193电子数码管石墨乳32194含苯或甲苯的制品,如:32194分离焦油32194塑料印油32194偶氨紫苯溶液32194塑料薄膜油墨32194闪烁液32195含乙醇或乙醚的制品,如:32195天青醇溶液32195引擎开导剂发动机冷起动装置起动液 32195水准器泡水平泡32195正硅酸乙酯包埋液32195记号笔墨水32195尼古劳定溶液32195尼龙丝网感光浆32195阳离子表面活性洗涤剂32195防灰剂32195红磷溶液32195苄氯菊酯乙醇溶液灭害灵浓液 32195鸡眼水32195苯乙酸乙醇溶液32195金属络合染料[皮革用]32195贴胡胶32195染皮鞋水32195胶体石墨乙醇制剂32195烟用香精32195着色渗透剂[金属探伤用]32195硫汞白癫疯擦药32195照相红碘水32195打字蜡纸改正液32195打字机洗字水32195醇溶凹印油墨32196含一级易燃溶剂的胶粘剂[-18℃≤闪点<23℃],如:1133 32196丙烯酸酯胶粘剂113332196氯丁酚醛胶粘剂强力胶113332196聚氨基甲酸酯胶粘剂地面敷料113332196202胶粘剂列克那胶;气缸床垫胶;列克纳1133 32196301胶粘剂BS-3胶113332196303胶粘剂113332196730胶粘剂1133321961452#胶粘剂有机硅云母胶113332196JX-15胶粘剂113332196JY-7胶粘剂113332196SF-5胶粘剂113332196传真纸粘合剂113332196聚氨酯粘合剂113332196嫌气性密封粘合剂113332196聚氨酯导电粘合剂DAD-2胶113332196酚醛?丁腈粘合剂JX-5胶113332196酚醛?缩醛有机硅粘合剂JE-1胶113332196酚醛?缩醛粘合剂201#、204#、205#粘合剂1133 32196聚乙烯醇缩醛胶6胶113332196聚硅氧橡皮基印模膏113332196多用粘结胶113332196FS203C胶113332196压敏胶113332196过氯乙烯胶113332196体患除凝胶113332196汽车门窗胶113332196橡胶金属胶金属密着胶113332196液体密封胶113332196聚氨酯涂层胶113332196黑醇酸隔热胶黑色防声隔热涂料1133 32196橡胶水113332196蜡纸胶水113332196氟橡胶胶浆113332196硝基胶液113332196缩醛胶液113332196缩醛烘干胶液113332196硅酸苯悬浮液113332196聚氨酯化学灌浆材料FT-901堵固剂;氰凝113332196伏栏甲基丙烯酸氯化铬[浸在异丙醇溶液中的]113332197含一级易燃溶剂的合成树脂[-18℃≤闪点<23℃],如:186632197醇酸树脂32197酚醛树脂32197有机硅树脂32197环氧树脂32198含一级易燃溶剂的油漆、辅助材料及涂料[-18℃≤闪点<23℃],如:1139,1263,129332198乙烯防腐漆1139,1263,129332198丙烯酸清烘漆1139,1263,129332198丙烯酸清漆1139,1263,129332198丙烯酸漆稀释剂1139,1263,129332198脱漆剂1139,1263,129332198甲级清喷漆[静电用]1139,1263,1293321987110甲聚氨酯固化剂1139,1263,129332198再生胶沥青涂料1139,1263,1293。

易燃液体化学品特性及防范措施

易燃液体化学品特性及防范措施

、一、危险物品的定义根据国家标准GB6944-8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规定,所谓危险物品是指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物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而需要特别防护的货物。

而其中的化学品则称为化学危险物品。

二、国家危险物品分类品种繁多,性质各异,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分项,便于管理和采取相应的安全对策。

国家标准GB6944-8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将危险物品分为以下九大类:第一类爆炸品第二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三类易燃液体第四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六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第七类放射性物品第八类腐蚀性物品第九类杂类三、易燃液体化学品特性及防范措施易燃液体是指在常温下极易着火燃烧的液态物质,这类物质大都是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属于石油化工产品,按照我国的规定,凡是闪点等于或低于60℃的液体都属于易燃液体。

(一)易燃液体火灾危险等级的划分1、闪点是衡量易燃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主要特性。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按闪点的高低,易燃液体的分级如下:闪点<28℃的,为甲类易燃液体;如:汽油、甲苯、二甲苯、异丙醇。

28℃≤闪点≤60℃的,为乙类易燃液体;如:苯乙烯、正丁醇、丁醚。

闪点>60℃的,为可燃液体;如乙二醇、聚醚多元醇、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常见的几种易燃液体名称性状危险性安全要求甲醇CH3OH 无色液体,有醇的气味,挥发性较强,能与水或有机溶剂混合,蒸汽密度1.11,比重0.8,沸点64℃,自燃点385℃,爆炸极限5.5-44%遇明火,高热及强氧化剂会发生燃烧爆炸,蒸气有毒,内服25ml可致死密闭放置阴凉通风处,远离明火热源及氧化剂。

如入目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15分钟乙醚(C2H5)2O 无色易挥发液体,有特殊气味,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比重0.7135(20℃/4℃),沸点34.6℃时蒸气遇明火,22mm。

Hg,闪点-45℃自燃点160℃,爆炸界限 1.85-36%,蒸气密度 2.55,燃烧值:657.52千卡/克分子(25℃),最大爆炸压力9.2公斤/厘米2,,蒸气密度2.6遇明火,高热及氧化剂易燃易爆,在空气中易形成过氧化合物危险性更大,极易爆炸,蒸汽吸入有麻醉作用,应特别注意密闭置阴凉通风处,远离明火热源及氧化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易燃液体物料
回顾旧课:(3分钟)上一节课我们讲述了易燃气体物料的各种性质及着火应急处理的方法,特别是易燃液体的的危险特性,它有哪些危险特性呢?第一、易燃易爆性、第二、扩散性、第三、可缩性和膨胀性、第四、带电性、第五、腐蚀性、毒害性和窒息性。

这是可燃气体物料的主要性质。

掌握了这些性质对我们日常工作有用处,也对我们今后碰到类似的气体时懂得如何去处理打下了基础。

导入新课:这一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易燃液体物料的主要性能及其着火应急处理的方法。

这一节的重点内容是概念、危险特性及其处理方法。

一、概念:
易燃液体是指在闭杯试验温度(闪点)≤61℃时能够放出易燃蒸气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处于悬浮的固体混合物的液体;或液体的闪点大于61℃,但生产、运输的温度大于等于液体闪点的液体,退敏爆炸品液体等。

但不包括由于存在其他危险性已列入其他类项管理的液体。

(所谓退敏爆炸品液体,是指溶于或悬浮于水或其他液体中,且形成均一的液体混合物,并被抑制了爆炸性的液态物质)。

二、危险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1、高度易燃
由于液体的燃烧是通过其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形成可燃性混合物,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遇火源而实现燃烧的,因而液体的燃烧是液体蒸气与空气的氧进行的剧烈反应。

所谓易燃液体实质上就是指其蒸气极易引燃,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易燃液体被除数引燃的能量只需0.5mj左右的能量。

由于易燃液体的沸点都很低,故十分易于挥发出易燃蒸气,且液体表面的蒸气压较大,加之着火所需的能量极小,故易燃液体都具有较高的易燃性。

影响其易燃性的因素主要有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等。

2、蒸气易爆性
由于液体在任一温度下都能蒸发,所以,在存放易燃液体的场所也都蒸发有大量的易燃蒸气,并常常在作业场所或储存场地弥漫。

比方说加油站,都能闻到油品的气味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易燃液体具有这种蒸发性,所以当挥发出的易燃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范围时,遇火源就会发生爆炸。

易燃液体的挥发性越强,其爆炸危险性就越大;不同的液体其挥发性(蒸发性)也不同,影响其挥发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
A、温度 液体的蒸发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这主要与分子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其克服液面的分子引力跑到空气中的分子就越多。

B、暴露面 液体的暴露面越大,蒸发量也就越大。

这主要是暴露面越大,同是从液面跑出来的分子数目就越多,所以容易挥发的液体应用口小,深度大的容器盛装。

C、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越小,蒸发得越快,反之则越慢。

D、饱和蒸气压力 液面上的压力越大,蒸发越慢,反之则越快,这主要是液面受压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液体分子飞离液体的表面,故蒸发就慢。

这是常态。

但在密闭的容器中时,液体能蒸发成饱和蒸气,即液体处于动态平衡时的蒸气。

所以对易燃液体来说,饱和蒸气压力越大,表明蒸发速度越快,蒸发在气相空间的蒸气分子数目就越多,故液体饱和蒸气压越大,其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对包装要求就越严。

E、流速 流速越快,蒸发越快,反之则越慢。

这也与分子的运动速率有关。

3、受热膨胀性
易燃液体也和其他物体一样,有受热膨胀性。

故储存于密闭容器中的易燃液体受热后,在本身体积膨胀的同时会使蒸气压力增加,如若超过了容器所能承受的限度,则有可能造成容器膨胀或爆裂。

所以,对盛装液体的容器应留有5%的空隙,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液体的体积,L
----液体在受热前的原体积,L
----液体在0~100度时的平均体积膨胀系数,见表3-22;
----液体受热的温度,℃
例:一装有乙醚的玻璃瓶存放在暖气片旁,瓶体积为24L,灌装时的气温为0℃,并留有5%的空间,暖气片的散热温度平均为60℃。

试问乙醚瓶存放在暖气片旁边是否安全。

解:先从表中查到乙醚的受热膨胀体积系数为0.00160,并将已知数值代入公式求出乙醚60℃时的总体积。

已知: =24(1-5%)=22.6(L); =60℃;=0.0016。

代入公式得:
= (1+ )=22.6(1+0.001660)=24.99(L)
因为为玻璃瓶的体积为24L,故60℃时乙醚体积超出玻璃瓶的体积。

同时通过表3-21查出乙醚在60℃时的蒸气压可达216.408kPa,故乙醚瓶存放在散热60℃的暖气片旁是有爆炸危险的,应移至其他安全地点
4、流动性
流动性是任何液体的通性,由于易燃液体易着火,故其流动性的存在更增加了火灾危险性,由于流动性,所以液体储存在储罐时,一旦爆裂,液体会四处流淌,造成火势蔓延,扩大着火面积,给施救工作带来了困难。

液体的流动性主要与液体的黏度有关,所谓黏度是指液体内部阻碍其流动性的一种特性。

常用mPa.s为单位。

5、带电性
多数易燃液体都是电介质,在灌注、输送、喷流过程中能够产生静电,当静电荷聚集到一定程度则会放电发火,故有引起着火或爆炸的危险。

液体的带电能力主要取决于介电常数和电阻率。

一般地说,介电常数小于10F/m,电阻率大于 .cm的液体都有较大的带电能力。

液体产生静电荷的多少,除与液体本身的介电常数和电阻率有关外,还与输送管道的材质和流速有关。

管道内表面越光滑,产生的静电荷越少;流速越快,产生的静电荷则越多。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产生的静电,在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

这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2003年发生在四川泸州的酒精火灾和2005年6月发生在湖北孝感的胶带火灾。


6、氧化性和自燃性
分子组成中含有硝酸根的酯类有机液体大多数具有氧化性。

它们不仅极其易燃,而且受热可自燃,甚至引起爆炸。

7、毒害性
易燃液体大都本身或其蒸气具有毒害性,有的还有刺激性和腐蚀性。

其毒性的大小与其本身化学结构,蒸发的快慢有关。

不饱和碳氢化合物,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和易蒸发的石油产品比饱和的碳氢化合物,不易蒸发的石油产品的毒性要大。

易燃液体对人体的毒害性主要表现在蒸发气体上,它能通过人体的呼吸器官进入人体,造成中毒。

二、着火应急措施
易燃液体一旦着火,发展迅速而猛烈,有时甚至发生爆炸且不易扑救,所以平时要做好充分的灭火准备,根据不同液体的特性,易燃程度和灭火方法,配备相应足够的消防器材,并加强对职工的消防知识教育。

1、对于不溶于水且比水轻的液体火灾,可用泡沫,干粉和卤代烷等灭火剂扑救。

2、对于能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的甲醇、乙醇等醇类,可用雾状水或抗溶性泡沫、干粉等进行扑救。

对于密度大于水的易燃液体着火时可用水扑救。

3、扑救易燃液体火灾时,应站在上风头和利用现场的掩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具,采用正确的灭火方法和战术。

回顾新课:
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有关易燃液体物料的各种性能,着火应急处理的方法,希望我们能在剩下的时间内好好将这一节的内容看一下,掌握其要点,为我们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