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教案)
初中综合课旅游教案
![初中综合课旅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073bbd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71.png)
初中综合课旅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的基本知识,如旅游的定义、类型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旅游素养。
3.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旅游景点,提高他们的国情教育。
4. 通过旅游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的定义、类型和意义。
2. 我国的主要旅游景点:五岳、四大佛教名山、丝绸之路等。
3. 旅游的注意事项:安全、文明、环保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旅游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介绍我国的主要旅游景点,如五岳、四大佛教名山、丝绸之路等,让学生了解国情,培养爱国情怀。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旅游的注意事项,如安全、文明、环保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旅游素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旅游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他们对旅游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旅游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旅游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旅游实践表现:在实际旅游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如安全意识、文明旅游等,评价他们的旅游素养。
五、教学资源:1. 旅游图片或视频资料。
2. 旅游教材或相关书籍。
3. 网络资源:如旅游网站、旅游攻略等。
六、教学建议:1. 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旅游,增强他们的旅游体验。
2. 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旅游,培养他们的旅游兴趣和爱好。
3. 教师自身要提高旅游素养,不断丰富旅游知识,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4. 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旅游素养。
5. 结合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等,进行跨学科旅游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2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13f8436f111f18583d05a82.png)
社会旅游
汉兹克——“社会旅游是一种由低收入群体 W·汉兹克 汉兹克 社会旅游是一种由低收入群体 进行的旅游, 它是一种特殊的旅行形式, 进行的旅游 , 它是一种特殊的旅行形式 , 所 提供的设施和服务与众不同。 提供的设施和服务与众不同。” 安德·波普利蒙特 M·安德 波普利蒙特 安德 波普利蒙特——“社会旅游是指那些 社会旅游是指那些 在没有社会干预情况下, 在没有社会干预情况下,自己无法承担费用 的群体所进行的一种旅行形式,也就是说, 的群体所进行的一种旅行形式,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个人所加入的协会的帮助使不可能 旅行。 EXIT 旅行。"
2.度假旅游 2.度假旅游
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度假旅游地一般应是自然景色优美、 度假旅游地一般应是自然景色优美 、 气候温和宜 旅游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服务优质。 人、旅游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服务优质。 度假旅游的地点相对固定。 度假旅游的地点相对固定。 度假旅游更强调休息、消遣。 度假旅游更强调休息、消遣。 一般不需要导游,旅游者自由安排活动。 一般不需要导游,旅游者自由安排活动。 度假旅游者对住宿设施一般要求卫生、 经济, 度假旅游者对住宿设施一般要求卫生 、 经济 , 而 更多的希望有多种体育、 娱乐设施及风味餐饮, 更多的希望有多种体育 、 娱乐设施及风味餐饮 , 以供安排每天的消遣活动。 以供安排每天的消遣活动。
8.按旅行方式划分 航空旅游 铁路旅游 汽车旅游 游船旅游 骑车旅游 徒步旅游
9.按年龄特征划分 9.按年龄特征划分 儿童旅游 青年旅游 中年旅游 老年旅游
10.按活动内容划分 10.按活动内容划分 观光旅游 度假旅游 民俗旅游 宗教旅游 考古旅游 会议旅游 文化旅游 ……
二、按地理范围划分的旅游类型
1. 国际旅游(international tourism):指 国际旅游(international tourism): 跨国开展的旅游活动, 跨国开展的旅游活动,即一个国家的居民跨 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地区去的旅游 活动。 活动。
旅游概论第二章教案 Word 文档
![旅游概论第二章教案 Word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6e8a1ae0029bd64783e2c43.png)
第二章旅游简史第一节世界旅游简史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世界旅游、旅游业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掌握现代旅游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2、能力目标,使学生养成正确分析问题、看待历史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促使其树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1、重点,掌握现代旅游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2、难点,对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的理解。
3、关键,了解并掌握世界旅游的发展历史。
教学方法:1、教法分析,讲授法、案例分析法2、讨论学习法,课时计划:2个学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旅游概论》第一章以后,对旅游专业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存在了一些疑问,让我们试着一起来解决这些疑问吧。
让学生对其分析,并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为什么旅行社(导游)是“不可替代”的?2、你认为是什么力量推动,使古代奥运会流传至今,发扬光大?3、你能回答这两个疑问吗?旅游从旅行中孕育,又从旅行中分离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
由于在上一章我们已经对旅游的产生作了分析,这里仅就旅游的发展过程作一概括论述,借以了解旅游的历史传统,揭示旅游、旅游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征,以扩大对旅游的历史视野,加深对现代旅游的认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世界旅游历史的发展。
一、古代旅行和旅游的发展及其特征(一)发展:1、公元前3000年腓尼基人2、公元前八世纪希腊、罗马3、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波斯帝国4、公元7-8世纪阿拉伯帝国5、公元10-11世纪西欧城市(二)特征:1、古代的旅行、旅游动机更多地与物质功利、宗教以及政治目的相联系,因而,古代旅行、旅游往往与通商贸易、宗教旅行以及奴隶主、封建帝王的巡游活动相结合。
2、以欧洲人为代表的探险、考察旅行相对发达,但具有物质占有和殖民文化倾向。
那么,近代旅游又是如何兴盛的呢?二、近代旅游的兴盛与旅游业的诞生(一)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四大刺激因素:1、技术因素2、经济因素3、社会因素4、价值因素世界旅游业的创始人——(英)托马斯·库克1841年7月5日禁酒大会1845年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1845年8月4日组织消遣性的观光旅游团(二)特征1、旅游者人员构成的多层次。
《旅游概论》教案 2
![《旅游概论》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4249840b770bf78a6429545b.png)
从旅游活动产生的原因看,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需求,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旅游者角度)
从旅游业兴起的原因看,人们之所以会经营发展旅游,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本质属性是经济性。(旅游经营者角度)
板书设计
2、旅行:是指人们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行进过程,它的目的广泛。
3、旅游:是一种排除功利目的的旅行和游览相结合,以获得精神愉快感受的消遣性、娱乐性的社会活动。
※案例分析
晓东和妈妈在暑假期间随旅游团去长白山旅游。旅游的活动内容如下:
早餐后从长春乘旅游大巴赴长白山(约7小时)抵达二道白河镇,当晚住宿于此镇。第二天早晨进入国家AAAAA级风景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沿途观赏四个垂直自然景观带,乘倒站车登天池主峰观天池胜景,后观东北第一大瀑布—长白瀑布,长白山高热温泉群,品尝温泉煮鸡蛋,晓东还购买了长白
对旅游的特点的理解。
关键
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及特点。
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讲授法、启发教学法
学法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型
新授课
课 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课前提问
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
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
旅游的定义是什么?
旅游的内容包括什么?
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那么,应该如何诠释其本质属性呢?当今社会的旅游又具有什么性质呢?
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讲授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分析
教学设计教案:《认识旅游》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认识旅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4ed03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f4.png)
《认识旅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旅游的分类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旅游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旅游的分类和特点3. 旅游的目的地和旅游者4. 旅游的方式和行程安排5. 旅游的意义和价值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的分类和特点、旅游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旅游的分类和特点、旅游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的分类和特点、旅游的意义和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旅游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旅游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旅游的相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美丽的旅游风光图片,激发他们对旅游的兴趣和爱好。
2. 讲解: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的分类和特点、旅游的意义和价值。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旅游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旅游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旅游的相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旅游分类和特点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旅游意义的思考题,评估学生对旅游价值观念的认知。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旅游知识问答活动,增加学生对旅游知识的了解。
2. 邀请旅游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实际旅游经验,丰富学生的旅游视野。
八、教学资源:1. 旅游知识资料:提供相关旅游书籍、文章、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2. 旅游风光图片:收集各种旅游胜地的美丽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激发学生兴趣。
九、教学进度安排:1. 授课时间:共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十、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及特点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及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ab831fab4daa58da1114a75.png)
实质上,游憩是包含休闲、旅游的一个 更为宽泛的概念,包含了休闲性游憩 (休闲)、非休闲性游憩(职业、社交 活动等);包含了有旅之游憩(旅游) 和无旅之游憩。 游憩
休闲 旅游
21
吴必虎先生曾建议将大学的“旅游系” 改为“旅游与休闲研究系”或“户外游 憩学系”。
也就是说,他认为仅从旅游的“旅”与 “游”研究旅游现象,是比较局限的, 应该将休闲、游憩纳入,以“大旅游” 概念进行综合研究。
不强调异地性 精神状态,偏向于静态的方式
18
在惯常环境进行观 光、娱乐、体育、 影视、戏曲等活动
休闲旅游
在异地进行商务、
公务、宗教、修 学或其它非休闲 性活动(探险、 考察等)过程中 所进行的游憩体 验活动
休闲 旅游
在异地进行观 光、娱乐、体育、 影视、戏曲等活动
19
4、旅游与游憩(Recreation)
2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属性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特点 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 第五节 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的指标
23
一、经济属性
旅游:间歇式消费 1、时间
日常生活:连续式消费
旅游:井喷式消费(非理性) 2、方式
日常生活:溪流式消费(理性)
3、高层次消费活动
24
二、休闲属性
案例:九寨沟风景区
4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基本属性 第三节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
第五节 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的指标
42
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
一、按地理范围划分
1.国内旅游(domestic tourism):
①公民在本国国境范围内的旅游活动。 ②不属于所在国居民的长驻(1年以上)外国人在所在国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ppt课件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1b8c40a417866fb84a8e69.png)
港澳台来大陆地区旅游为入境旅游? 大陆地区前往港澳台旅游为出境旅游?
讨论:任何国家的公民都可以来我 国做入境旅游?我国公民可以到世 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做出境旅游?
2.国内旅游
指人们在居住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一个 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 去进行的旅游活动。
2.1997-1998年间,旅游者的日常消费水平也由 于金融危机而下降。在泰国,旅游者消费下降了22 %,菲律宾下降了12%,澳大利亚下降了6%。
3.在印度尼西亚,1997-1998年的旅游人数从 520万下降到460万;越南的旅游业下降了大约10 %。
4.旅行社为了吸引旅游者采取了降低价格的手段, 酒店收入也相应下降。如在泰国的Phuket,房间价 格由70美元下降到40美元。
(旅游目的地) 社会季节性(旅游客源地)
第五节 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指标
一、旅游人数 来访人数和出访人数 二、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 银行报告法、估测法、综合法 三、人均停留天数
消费水平 较高
国际旅游
国内旅游 较低
逗留时间 较长
较短
便利程度 手续烦杂(涉及出入证件,手续简单,较少 海关报关验关,货币兑换 语言障碍 等),大多有语言障碍
经济作用 财富在国家之间转移,增 财 富 在 国 家 内 部
加接待国外汇收入
地区间转移,不
能创汇
三、按照活动内容划分的旅游类型
1.观光旅游
基本特点: 知名度高、吸引力大的旅游目的地往往成为旅 游的热点。 旅游者以观赏游览为主,流动性较大,在旅游 地逗留时间不长。 旅游者消费水平一般不高,对价格往往比较敏 感。 受气候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24b5c1ca76e58fafab003b0.png)
前言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旅游学的入门学科。
同社会科学中其他学科一样,它以旅游发展的实践为基础,从整理和了解旅游现象中分析并总结旅游发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从而发现其规律。
旅游是世界范围的社会现象,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历史短,因而我们有必要了解和吸收世界各国在发展旅游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旅游活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不以国界而改变的,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真正根据我国国情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使我国旅游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本课程修读对象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该课程旨在全面而系统阐明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活动的关系,阐述旅游活动的内容、种类和表现形式,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旅游对接待地区的基本影响。
以帮助旅游管理专业大学本科学生了解旅游和正确认识旅游,了解旅游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第三章:旅游者;第四章:旅游资源;第五章:旅游业;第六章:旅游组织;第七章:旅游市场;第八章:旅游的影响。
本课程内容主要为4个板块构成,第一、二、七章合为关于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的基础知识板块;第三章为旅游需求板块;第四、五、六章合为旅游供给板块;第八章为影响研究板块。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强调客观现象概述与原理论述相结合,注重对现象原理的揭示和理解;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强调知识和理论在旅游经营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意义。
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是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内容 (3)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3)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4)第三章旅游者 (5)第四章旅游资源 (6)第五章旅游业 (8)第六章旅游组织 (11)第七章旅游市场 (12)第八章旅游的影响 (14)重点章节(重要问题) (16)参考书目 (17)课时分配 (18)教学内容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活动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
(NEW)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NEW)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d1ea00eb0717fd5370cdc95.png)
目 录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旅游者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旅游资源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旅游业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 旅游组织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 旅游市场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 旅游的影响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1.1 复习笔记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演进。
(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的氏族部落范围内进行。
(2)截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由于缺乏劳动剩余物,人类还不存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当时人类迁移活动所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种活动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或旅游活动。
二、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1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1)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间的产品交换现象开始萌发,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劳动剩余物甚少,这种交换实际上并不普及,而且这不多的交换也仅限于在相邻部落间进行。
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从家庭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性的行业。
由于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特别是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剩余产品数量增多,从而使产品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
很多产品,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在这种情况下,交换本身也就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职能。
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到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时期,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
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旅游学概论教案
![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旅游学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7c248e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6.png)
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讲授内容:第一节世界旅游历史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了解人类旅游活动的发展过程,认识人类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掌握旅游发展的各种形式、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入式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启发和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并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思考,通过鼓励式教学使学生喜欢上所教的内容。
教学重点:1、旅游发展的各种形式2、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3、托马斯·库克被尊为旅游业先驱的原因4、现代旅游的特点教学难点:1、旅游活动的产生2、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启发、互动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学时分配:2学时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建议教材郭胜,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2、教学参考书田言付朱沁夫,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旅游学刊》;国家旅游局网站:教学过程:第一节世界旅游历史发展第一部分:导入新课1、回顾旅游的含义2、测试: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学生异地读书; 农民异地打工;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三峡大移民;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留学生到外国留学…………判断的标准:旅游的本质特征(主要目的是追求愉悦和美)和外部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和国家相关的规定。
第二部分:讲授新课从历史的眼光看,人类的旅游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现代旅游。
古代旅游:限定在有闲阶层中,其特征是以游乐为主,规模较小。
近代旅游:开始普及到中产阶层,它源自于人本主义意识和科学技术进步,并直接促成了现代旅游业的出现.现代旅游:社会大众共同参与.一、古代旅行——国际旅游的萌芽(一)原始社会末期—-人类旅行的起源时期旅游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及特点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及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a487101caaedd3382c4d337.png)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及特点
一、经济属性
旅游:间歇式消费 1、时间
日常生活:连续式消费
旅游:井喷式消费(非理性)
2、方式 日常生活:溪流式消费(理性)
3、高层次消费活动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及特点
二、休闲属性
n 闲暇时间 n 休闲活动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及特点
n 由于这个定义于20世纪70年代为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 (AIEST: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xperts Scientifiques du Tourisme或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Experts in Tourism)所接受,因此,这一定义也被称为 “艾斯特 (AIEST)定义”。国际上普遍接受。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及特点
二、“旅游(Tourism)”学术概念的界定
n 1942年,瑞士学者沃特尔,汉兹克尔和库特·克拉普夫对tourism作了很 重要的概念性定义
n “Tourism is the sum of the phenomena and relationships arising from the travel and stay of non-residents, in so far as they do not lead to permanent residence and are not connected to any earning activities.
4、旅游与游憩(Recreation)
n 美国学者Leiper 等提出,旅游是游憩活动中的 一种极端形式。
旅游学概论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PPT课件
![旅游学概论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9a354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e3.png)
旅游的基本属性
空间移动性
旅游涉及从常住地到目的地之间的空间移动,这是 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暂时性
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一段时间,不同于日常居住和 工作状态。
体验性
旅游不仅是观光,更是一种体验,包括休闲、娱乐 、学习等。
旅游的经济属性
80%
消费性
旅游者在目的地消费,为当地经 济带来直接收益。
100%
产业关联性
旅游学研究对象
01
02
03
04
旅游现象
研究旅游活动的产生、发展、 变化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 互关系。
旅游者
研究旅游者的行为特征、需求 偏好、决策过程等。
旅游业
研究旅游业的构成要素、组织 结构、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等 。
旅游影响
研究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 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 影响。
02
旅游性质
导游陪同和住宿餐饮安排。
自助游
个人或小团体自行安排行程、 住宿和交通,自由度较高,需 要自行策划和安排。
定制游
根据个人或团体的需求和喜好 ,量身定制行程和活动,提供 个性化的服务。
主题游
以特定主题或兴趣为主要目的 的旅游,如摄影游、美食游等
。
按旅游组织形式分类
01
02
03
包团旅游
旅行社组织,按照预定的 行程和标准进行旅游活动, 包括住宿、交通和导游服 务。
自驾游
个人或小团体自行驾驶交 通工具进行旅游活动,自 由度较高,需要自行策划 和安排。
拼团旅游
多个散客组合成一个团队 进行旅游活动,共同分担 住宿、交通等费用,以降 低成本。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旅游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密切相 关,如交通、住宿、餐饮等。
教学设计教案:《认识旅游》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认识旅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f55e3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64.png)
《认识旅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旅游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旅游的基本流程和技巧3. 旅游的注意事项和礼仪4. 旅游的安全和急救知识5. 旅游的环保和文化遗产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流程和技巧。
2. 教学难点:旅游的注意事项、礼仪、安全和急救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流程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旅游的实际情况。
3. 情景模拟法:模拟旅游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旅游的流程和技巧。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的注意事项、礼仪、安全和急救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特点、流程和技巧,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旅游的实际情况。
4. 情景模拟:模拟旅游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旅游的流程和技巧。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旅游的注意事项、礼仪、安全和急救知识。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旅游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旅游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检查他们对旅游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情景模拟表现:评价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包括旅游流程的掌握、技巧的应用等。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分组讨论的报告,检查他们对旅游注意事项、礼仪、安全和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旅游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旅游知识。
2. 图片和视频:收集各种旅游图片和视频,用于课堂展示和导入。
《旅游的特点导学案-旅游概论》
![《旅游的特点导学案-旅游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c26849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8.png)
《旅游的特点》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旅游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旅游的分类和特征;3. 理解旅游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4. 提高对旅游产业的认识和理解。
二、导学重点:1. 旅游的定义和特点;2. 旅游的分类和特征;3. 旅游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4. 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影响。
三、导学内容:1. 旅游的定义和特点1.1 旅游的定义: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文化、教育或其他目标而离开常住地,前去其他地区或国家,进行短期停留和观光游览的活动。
1.2 旅游的特点:包括跨地域性、短期性、目标性、非常规性、消费性等特点。
2. 旅游的分类和特征2.1 按旅游目标分类:包括休闲旅游、观光旅游、商务旅游、探险旅游等;2.2 按旅游方式分类:包括自由行、跟团游、自驾游、背包客等;2.3 按旅游时间分类:包括长途旅游、短途旅游、周末游等。
3. 旅游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3.1 对经济的影响:旅游业是举世经济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可以增进就业、增加收入、拉动消费等;3.2 对文化的影响:旅游可以增进文化交流、传播文化、珍爱文化遗产等;3.3 对社会的影响:旅游可以增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改善生活质量等。
4. 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影响4.1 旅游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需求的增加,旅游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4.2 旅游产业的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进地方经济繁荣,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四、导学方法:1. 教师讲解: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旅游的定义、特点、分类和影响;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旅游的认识和看法;3. 视频展示:播放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旅游产业的重要性;4. 教室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旅游的理解和记忆。
五、导学反馈:1.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旅游的定义是什么?(2)旅游的特点有哪些?(3)旅游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是什么?(4)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社会有哪些影响?2. 安置作业:撰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旅游的看法和体会,包括旅游的意义、影响和体验。
旅游的特点教案试讲稿
![旅游的特点教案试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cd0856b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4.png)
课题:旅游的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旅游的特点;(二)能力目标:结合实际,区分旅游消费形式与一般消费的不同,进一步认识旅游活动,为以后从事旅游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教学重点:旅游的特点教学难点:旅游的参与性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旅游的本质属性主要有四个属性,具体是?对,是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和消费属性。
但是,旅游消费与一般的消费形式是有区别的。
二、讲授新课★旅游的特点1、广泛性:问:现今的旅游活动是不是少数人的专有词?而今,可供我们旅游的地方多不多?旅游活动仅仅是观光吗?总结出:(1)旅游者构成的广泛性;(2)旅游地域的广阔性和活动领域的多面性;(3)旅游内容的丰富性及其所属性质的多样性。
2、综合性;食、住、行、游、购、娱、美等的全方位、一条龙的服务活动。
3、参与性;讨论:就参与而言,有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种形式。
如购物,可以自己亲自去也可以托他人代办。
旅游活动的参与形式是怎样的呢?得出:(1)旅游活动只能是直接参与,即旅游者必须亲临其境、亲自感受,才能获得身心的愉悦感。
分析:所谓“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活动能不能充分激发旅游者的共鸣?得出:(2)旅游活动的参与形式可以有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所以要求我们旅游从业人员开发出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趣味性、刺激性的项目,使旅游者主动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购买和消费当中。
4、季节性案例:内蒙古草原上最具吸引力的应当是草原风光和那达慕大会了吧,其最佳旅游季节是夏天、秋天间。
尤其是那达慕大会只有在7、8月间才能看到。
分析:旅游活动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就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因素。
得出结论:(1)旅游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呈现出季节性;(2)旅游活动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季节性;拓展:如果条件允许,你打算在什么时候外出旅行?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三、课堂小结旅游的特点:广泛性、综合性、参与性、季节性四、作业题结合现代意义上的农家乐,分析该项旅游活动形式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教案)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969b09195f312b3069a56f.png)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概念,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活动的性质,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以及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
教学重点:1.旅游的概念;2.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教学难点:旅游的定义。
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的概念一、旅游定义的类型1、概念性定义或理论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s)2、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Technical Definitions)本章侧重讨论关于旅游的概念性定义。
二、旅游的定义1、“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瑞士汉泽克尔、克普拉夫于1942年提出,后来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为该组织对旅游的标准定义,简称“艾斯特”定义。
2、“旅游是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某地旅行和在该地逗留期间的各种活动。
”3、美国:旅游是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居家所在的地区,到某个或某些其他地方去旅行的行动和活动。
4、英国:旅游是人的活动,即市场的活动,而非一项产业的活动,总之,是流动人口对接待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
5、WTO马尼拉会议以后:旅游取代人员往来,是指人们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者出于能够导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活动。
6、旅游是人们离开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往目的地的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活动,以及(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创立的各种设施。
7、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者的其他来访游客过程中,由于旅游者、旅游企业、东道地政府和东道地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艾斯特”定义的特点:在这个定义中,旅行和逗留“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的表述不仅包括了旅游者的活动,而且涉及了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导致的众多现象和关系,从而反映了旅游的内涵的综合性。
旅游的概念,性质教案
![旅游的概念,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7597095901020207409ce7.png)
第一节旅游的概念、性质及特征测试: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学生异地读书农民异地打工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三峡大移民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留学生到外国留学来到某国家担任外交人员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判断的标准:旅游的本质特征(主要目的是追求愉悦)和外部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和国家相关的规定。
辨别词义:旅游:“旅”,旅行、离家出行(反义词:居家)。
“游”,游览、游玩。
二者关系:离家出行不一定是旅游;反过来,要去游览、游玩必须要离家出行。
迁徙:由此地到彼地定居,主要目的是求生存,不再回来。
旅行:travel 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不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
旅游:tour或tourism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
一、旅游的定义迄今为止,关于旅游的定义众多(高教版9种、田里编著南开高职版8种、李天元编著南开版7种、魏向东林业版列出国际11种、国内7种),还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为大家所采用的定义,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如美国各州之间对旅游的定义都有不同。
对旅游的定义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理论性定义(或概念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
两者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概念性定义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将它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侧重于对旅游活动的定义;技术性定义主要为了旅游统计、收集数据的需要,以便为决策立法提供旅游信息,所以侧重于对旅游者的定义及划分方法。
人们对旅游的定义之所以会这样多,与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有关。
因为旅游活动从产生以后,它的旅游实践和内容就在不断丰富变化,所以人们对旅游定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例1:在中外的一般性语言词典中,对旅游一词的解释是指人们因消遣性原因或目的而离家外出旅行的活动。
强调其目的的消遣性。
(李天元主编南开版教材46页)例2:“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圣加仑大学教授亨泽克尔和伯尔尼大学教授克雷夫两位学者提出,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该组织英文缩写为AIEST):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概念,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活动的性质,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以及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
教学重点:1.旅游的概念;2.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教学难点:旅游的定义。
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的概念一、旅游定义的类型1、概念性定义或理论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s)2、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Technical Definitions)本章侧重讨论关于旅游的概念性定义。
二、旅游的定义1、“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瑞士汉泽克尔、克普拉夫于1942年提出,后来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为该组织对旅游的标准定义,简称“艾斯特”定义。
2、“旅游是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某地旅行和在该地逗留期间的各种活动。
”3、美国:旅游是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居家所在的地区,到某个或某些其他地方去旅行的行动和活动。
4、英国:旅游是人的活动,即市场的活动,而非一项产业的活动,总之,是流动人口对接待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
5、WTO马尼拉会议以后:旅游取代人员往来,是指人们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者出于能够导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活动。
6、旅游是人们离开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往目的地的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活动,以及(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创立的各种设施。
7、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者的其他来访游客过程中,由于旅游者、旅游企业、东道地政府和东道地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艾斯特”定义的特点:在这个定义中,旅行和逗留“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的表述不仅包括了旅游者的活动,而且涉及了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导致的众多现象和关系,从而反映了旅游的内涵的综合性。
该定义中关于“非定居者”的表述体现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强调“这些人不会导致定居”则在原则上指出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并且规定了旅游活动的非定居性或非移民性。
该定义中的“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的表述实际上反映的是旅游活动的非就业性。
综上所述,旅游的定义可以概括如下: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类型一、划分标准常见的划分标准:1、按地理范围划分:如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区域旅游等;2、按旅行距离划分:如远程旅游、近程旅游;3、按外出旅游的目的归属划分:如消遣旅游、事务旅游、个人和家庭事务旅游;4、按组织形式划分:如团体旅游、散客旅游;5、按计价方式划分:如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6、按费用来源划分:如自费旅游、公费旅游;7、按旅行方式划分:如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轮船旅游、徒步旅游;8、按活动内容划分:如观光旅游、民俗旅游、考古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兴趣旅游或专项旅游。
二、国际旅游1、国际旅游的概念:国际旅游是指跨国开展的旅游活动,即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去访问的旅游活动。
国际旅游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前往本国旅游称为国际入境旅游或简称为入境旅游(inbond tourism);本国居民离开本国到境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称为出境旅游或出国旅游(outbound tourism )。
国际旅游包括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和本国居民的出境旅游。
但是,迄今为止,我国港澳台同胞来大陆地区的旅游访问活动一直被视为入境旅游。
2、国际旅游的分类三、国内旅游1、国内旅游的概念国内旅游是指人们在其居住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去进行的旅游活动。
2、旅游活动发展的普遍规律旅游活动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们控制旅游活动的地域范围通常是由远及近地渐进发展,因此国内旅游活动的发展总是先于国际旅游很多的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旅游活动的旅行距离相对较短,因而旅途所需时间较短,旅游费用较低,基本上不存在文化障碍,也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
(1)发达国家的现代旅游发展路径:先发展国内旅游,再发展国际旅游。
发达国家的发展旅游业,是走一条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常规型的发展路径,即发达国家在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满足以后,国内旅游开始兴盛繁荣,继而国际旅游业也发展起来。
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主要是指市场经济工业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在6000美元以上。
原来的联邦德国旅游业的发展就是走的这样的一种道路,他们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空白点开始发展的。
20世纪50年代,随着联邦德国国内经济的恢复,国内的旅游业开始兴盛起来,这就进入了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经济恢复工作需要大量的外汇,在国内旅游发展的基础之上,举办了吸引国外旅游者入境旅游的系列活动,以赚取外汇,于是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最后到了60年代,以发达国家的高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际收支顺差为依托,出现了“日耳曼民族大移动”的出境旅游,出国游客曾占世界第一位,进入了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第三阶段。
(2)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先发展国际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
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走的是非常规型的发展道路。
具体说,就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率先发展国际旅游业中的入境旅游,并且这种入境旅游随着经济发展引致的外汇瓶颈加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同时,伴随国内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业开始兴盛起来,当迈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美元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行列时,国际旅游业中的支出旅游即出境旅游也崛起繁荣。
我们所说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10美元一下的低收入国家,也包括后起的发达国家,他们那发展旅游业的初期目标主要是为了赚取外汇、发展经济。
四、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差别国内旅游活动与国际旅游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是否跨越国界。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者还有以下一些具体差别:1、从消费程度方面来看,国内旅游的消费层次一般较低,国际旅游的消费层次相对较高。
2、从逗留时间方面看,国内旅游者在旅游地区逗留时间一般较短,国际旅游者逗留时间相对较长。
3、从便利程度上看,国内旅游的开展一般很少存在语言障碍,而国际旅游不仅存在语言障碍,还需要办理各种旅行手续。
4、从经济作用方面看,国内旅游消费只是促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重新分配,并不直接带来国家财富总量的增加;而国际旅游会直接造成国家之间的财富转移。
第三节旅游活动的性质一、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由于旅游者在其旅游活动的开展中要同这一环境中的许多方面接触和打交道,这一环境中的几乎一切现象都会程度不同地表现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因而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便成了社会环境中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1、社会现象:现代旅游活动中的消遣旅游活动是人们的一种休闲活动,休闲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社会现象。
旅游活动最基本的特征就表现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员交往。
2、文化现象:旅游者外出旅游会不可避免接触到东道社会的文化;同时也会影响东道社会的文化和居民。
3、经济活动:旅游者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与旅游企业产生的需求与供给关系,使旅游活动染上了经济活动的色彩。
4、政治色彩:旅游活动可以增进国际间相互了解,缓和紧张局势,有助于推进世界和平。
二、旅游活动的性质1、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2、旅游活动属于闲暇活动,都是使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手段,都属于一种暂时或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
3、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第四节旅游活动的特点一、普及性现代旅游活动的普及性表现为:1、大众旅游(Mass Tourism)大众旅游一词有双重含义:(1)它是指大众化旅游或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的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2)是指大众型旅游,即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所形成的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方式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或旅游活动开展形式。
随着20世纪60年代大众型旅游逐渐走向普及,并形成为广大民众中占支配地位的旅游活动开展形式。
2、奖励旅游很多国家的公司企业和组织机构以旅游活动作为激励员工的手段。
奖励旅游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最初是某些公司企业为了表彰和奖励那些各种成绩突出的销售人员,组织他们携带配偶外出旅游。
后来一些管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奖励旅游的激励作用远比金钱和物质奖品的激励作用持久。
因此,奖励旅游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此后被各种组织所效仿。
目前奖励旅游已经成为一块含金量很高的高级旅游市场,而且其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3、社会旅游(Social Tourism)社会旅游,也称为社会补贴旅游,是由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工作单位、工会或户主所属的其他组织团体提供资助或补助的办法,帮助低收入的贫困家庭,帮助他们实现外出旅游。
在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都有这一类型的旅游活动。
这类社会补贴性旅游通常都是有组织地进行,并且一般都是选择本国境内的旅游度假地,有时也有可能根据实际旅行距离和费用情况选择前往邻国旅游或度假。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旅游度假作为人们携带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不少发达国家中已经被提到社会发展的日程上来。
二、持续性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说,旅游活动的增长趋势具有持续性。
三、地理集中性现代旅游者的活动范围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他们的旅游活动并非平均分散于世界各地,而是往往集中到某些地区或国家,甚至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乃至某些景点开展活动。
例如,在全世界的国际旅游活动总人次中,在欧洲地区旅游的人次最多,其次是美洲,再次是东亚及太平洋地区。
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性不仅反映在全世界国际旅游活动的地区发布根据上,具体到某个国家,旅游活动在该国各省及各城市之间的分布情况也呈现出这一特点。
比如,需求较大的线路和游客数量比较集中的地区便形成了所谓的旅游热线和旅游热点。
在热点和冷点城市或地区之间的接待量的差别,反映出了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性。
四、季节性1、旅游活动的季节性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地理集中性,而且在时间分布上也呈现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这就是旅游活动的季节性。
气候条件的限制,使得不同的景区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季相;节假日的影响,旅游者自身工作、学习、休息的时间可能呈现某种规律性(带薪假期)——这两者的结合自然就形成了旅游者出游的时间有一定程度上的集中性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