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的灌溉制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69ea3860975f46527d3e173.png)
一、直接计算需水量的方法
1、以水面蒸发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简称“α值法” 或称蒸发皿法)
ET= α E0 ET= a E0 +b
(2-1) (2-2)
ET — 某时段内的作物需水量,以水层深度mm计; E0 — 与ET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以水层深度mm计。一般 采用80cm口径蒸发皿的蒸发值; a,b — 经验常数; α— 需水系数,或称蒸发系数,为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之比 值。
而这一时段末灌水定额m
m =Wmax -Wmin= 667nH(θmax – θmin) m =Wmax -Wmin= 667H(θ′max – θ′min)
式中 m— 灌水定额,m3/亩; H— 该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m; n—计划湿润层内土壤的空隙率(以占土壤体积的%计)
2、基本资料的收集
任一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的储水量必须经常保持在 一定的适宜范围内,处于 Wmin ~ Wmax之间。
当无有效降雨时,计划湿润层中的储水量由于作物的 消耗接近于Wmin,此时需要进行灌溉,补充水量。
Wmin= W0 – ET + K
则,推算出开始进行灌水时的时间间距
t= (W0-Wmin) / (e-k)
对于土壤水分充足的旱田以及水稻田,需水量主要 受气象条件控制,产量与需水量关系不明确,用此法 推算的误差较大。
模系数法
如何估算各生育阶段需水量
先确定全生育期作物需水量,然后按照各生育阶段需 水规律,以一定比例进行分配。
ETi = Ki ET /100 (3-5) K=ETi / ET
ETi— 某一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 Ki— 需水量模比系数,即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占全生育期作 物需水量的百分数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
农田水利学2章2灌溉制度[全面]
![农田水利学2章2灌溉制度[全面]](https://img.taocdn.com/s3/m/7d9e54aa7c1cfad6195fa7d6.png)
3、有效降水量P0
(1)设计降水量 对当地多年降水资料进行频率分析,按25%、
50%、75%的降水保证率(指多年期间降水量能够 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与"灌溉设计保证率"类似) 选定三个降水典型年,根据典型年中的降水量、 降水分布情况,设计不同保证率条件下的降水量 及其出现的时间。
3、有效降水量P0
m
Wmax
Wmin
667
H
(
' m
ax
' m
in
)
(三)水量平衡法资料的确定
1、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实施灌水时计划调节、 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 一般可取为作物的主要根系活动层,需根据当 地实际情况确定。与作物种类、品种、生育阶 段、土壤性质以及地下水埋深等因素有关。对 某一特定作物其深度随作物的生长而增加。
现蕾期 开花结铃期 吐絮期 0.4~0.6m 0.6~0.8m 0.6~0.8m
拔节期 孕穗期 抽穗期 灌浆期 0.4~0.5m 0.5~0.6m 0.6~0.8m 0.8m
2、土壤适宜含水量及上、下限的确定
土壤适宜含水量:最适宜作物生长的含水量,介于
θmax与θmin之间。
冬小麦、棉花和玉米各生育阶段要求的土壤适宜含水量
以作物需水规律和气象条件(特别是降 水)等作为主要依据,从当地具体条件出 发,针对不同水文年份,拟定湿润年(频 率为25%)、一般年(频率为50%)和中等 干旱年(频率为75%)及特旱年(频率为 95%)四种类型的灌溉制度。
(二)研究灌溉制度的意义 1)灌溉制度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 是已建成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 水的重要依据。
'
(四)旱作物播前的灌水定额(M1)的确定
《农业灌溉培训》PPT课件
![《农业灌溉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69dd82f700abb68a882fb76.png)
33
苗圃、蔬菜和花卉微喷灌
苗圃、蔬菜和花卉微喷与果树的微喷不同。苗圃的微 喷类似喷灌,是对苗圃从上方进行全面灌溉,其灌水 均匀度是通过喷头湿润范围的重叠来实现的。果园微 喷属于树下灌溉,跟滴灌一样,属于局部灌溉。
可整理ppt
34
滴灌带(管)在田间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 灌水器通道阻塞
根系扎进灌水器中
42
第四节 自动化控制系统
可整理ppt
43
灌溉自动控制分类
半自动控制:
有手动成分的控制为半自动控制;定时间定量控制器控制,实际 为半自动控制。因为灌溉制度:灌水时间(什么时候灌溉),灌 水延续时间(灌多长时间)、灌水周期(间隔多长时间灌一次) 均由人工确定。合理与否,取决于管理人员知识、经验等。
时时灌溉
常令润泽
农业灌溉培训
可整理ppt
东方生态上海分公司 陈婷婷
1
第一节 农业灌溉
可整理ppt
2
农业灌溉的方式
农业灌溉按照采用的主要节水工程措施分为渠道防渗 工程、低压管道输水工程、喷灌工程、微灌工程、集 雨灌溉工程和田间节水地面灌溉工程六类。
可整理ppt
3
渠道防渗工程
为减少由渠道输水时渗入渠床而流失水量所采取的各 种工程技术措施。常用土料、水泥土、石料、混凝土 和沥青混凝土的材料建立渠道防渗层,以达到防渗的 目的。
地埋滴灌的好处是材料埋在地下,不容易发生老化,不影响地面 的耕作活动。缺点是如果滴灌带(管)破损或滴头堵塞后不容易 发现,而且维修困难。同时,系统的清洗等程序和比地面滴灌复 杂。对一般管理水平的用户,建议用地面滴灌。
可整理ppt
28
土壤入渗率
可整理ppt
29
第二章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第二章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https://img.taocdn.com/s3/m/201077d35022aaea998f0faa.png)
灌溉制度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是已建成 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水的重要依据。
灌溉制度关系到灌区内作物产量(效益)和品质 的提高,及灌区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灌溉工程设 施效益的发挥。
一、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
1、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在灌区规划、设计或管理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 确定灌溉制度。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作物灌溉制度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都积累了不少 确定灌溉制度的经验与方法。这些经验是制定灌溉制 度的重要依据,应成为制定灌溉制度最宝贵的资料。 灌溉制度调查应根据设计要求的水文年份,仔细调查 这些年份不同生育期的作物田间耗水强度 [mm/d]及灌 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并由此确 定这些年份的灌溉制度。
2、田间耗水量
作物耗水量,简称耗水量:就某一地区而言,指 具体条件下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
需水量是一个理论值,又称为潜在蒸散量(或潜在 腾发量),而耗水量是一个实际值,又称实际蒸散量。 需水量与耗水量的单位一样,常以 m3 亩-1 或 mm 水 层表示。 旱地耗水量 = 作物需水量 稻田耗水量 = 作物需水量 + 田间渗漏
人为因素:农田灌排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等
(1)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它不仅 影响蒸腾速率,也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气象因素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往往是几个因素
同时作用,很难将各个因素的影响一一分开。 当气温高、日照时数多、相对湿度小时,需水量 会增加。
4、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
1、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3)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灌溉制度
水量平衡法以作物各生育期内水层变化(水田) 或土壤水分变化(旱田)为依据,从对作物充分供 水的观点出发,要求在作物各生育期内水层变化 (水田)或计划湿润层内的土壤含水量维持在作物 适宜水层深度或土壤含水量的上限和下限之间,降 至下限时则应进行灌水,以保证作物充分供水。 应用时要参考、结合前几种方法的结果,这样 才能使得所制定的灌溉制度更为合理与完善。
农田水利学51灌溉渠道规划ppt课件
![农田水利学51灌溉渠道规划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3a95c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78.png)
2、田间工程
农渠以下的毛渠、灌水 沟、畦,分水口及量 水设施等均属田间工 程,主要发挥调节农 田水分状况的作用。
排水系统、田间道路、 土地平整等也是田间 工程。
3、灌溉渠系建筑物
分水闸:在上下级渠道之 间,控制和调节向下 级渠道配水。
节制闸:建在渠道上,用 于抬高上游水位作用。
泄水闸:在重要渠段上游 设置泄水闸,与节制闸 配合使用,排出多余水 量。
一、地表水取水方式
(一) 无坝引水
应用条件: 河流流量、水位均满足灌区取
水要求;即:
Q1≤30%Q0; H1<H0
Q1、H1分别为渠首取水流量和设计水位; Q0、H0分别为河流流量和水位。
组成:进水闸、冲沙闸、导流堤
导流堤
进水闸
冲沙闸
(二) 有坝(低坝)引水
有坝引水枢纽主要由拦河坝(闸)、进水闸、冲沙闸 及防洪堤等建筑物组成。
桥梁:渠道与道路交叉,水 面低于道路,流量较大时 采用桥梁交叉。
有压力管道
无压力管道
量水建筑物 巴谢尔槽:
量水堰:
二、灌溉渠道规划布置原则
根据地形、地质、水源及原有设施,遵循以下原则: (1)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扩大灌溉面积、自流灌溉 (2)由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区划紧密结合,适当照顾行
政区划:可将灌区划分若干分区,并分区规划;与公路、 机耕道、林带等统一规划,全面安排。 (3)与灌区排水沟布置结合,统一布局:灌排分开,各 成系统,互不干扰;渠系布置不切断排水出路,尽量不 打乱原有天然排水系统,平原区渠道布置往往要服从排 水沟的布置。 (4)尽量使总的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小:为此,要对骨 干渠道和规模较大的渠系建筑物进行必要的方案比较, 从中选优。
率确定。
农田灌溉原理-灌溉制度
![农田灌溉原理-灌溉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90ae6fbdd88d0d232d46a55.png)
选取单位面积农 田,以作物最大 根系活动层深度 为边界,分析某 一时段内所有的 来水量及去水量。
来去水水量量: :WWI0==PE+TI++DG++RRSI++RR’’Io
19
河南农业大学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式中: WI、W。分别为来水量与去水量;
P为t时段内降雨量; I为灌水量; G 为地下水补给量; RI为地面流入量; R’I为地下流入量。
h1
10
hmax h2 hmin
河南农业大学
3、算例:
基本资料如下: (1)早稻生育期各阶段耗水强度。见前表; (2)生育期降雨量。见表中第5栏; (3)各生育期适宜水层深度。见下表。 根据灌区具体条件,采取浅灌深蓄方式灌 溉,黄熟期自然落干。
计算过程列于表中。
11
河南农业大学
此表可由实验获得,也可以 查有关当地资料整理得到。
6
河南农业大学
泡田定额按土壤、地势、地下水埋深和耕犁深 度相类似田块上的实测资料决定。
一般在h0=30~50mm条件下,泡田定额大 约等于以下数值:
粘土和粘壤土为50~80m3/亩;
中壤土和沙壤土为80~120m3/亩(地下水 埋深大于2m时)或70~100m3/亩(地下 水埋深小于2m时);
轻沙壤土为100~160m3/亩(地下水埋深 大于2m时)或80~130m3/亩(地下水埋 深小于2m时)。
=ET+D+Rs+R’o+ΔSw
式中: ΔSw为时段t内土壤储水量的变
化量。
21
河南农业大学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加强田间管理,且在农田 四周修筑田埂,可防止 地面流入、流出量,即 Ri=0,Rs=0,另由于 地 下 流 入 , 流 出 量 R’i 和 R’O很小,在实际应用时 往往予以忽略,因而上 式可简化为:
来去水水量量: :WWI0==PE+TI++DG++RRSI++RR’’Io
19
河南农业大学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式中: WI、W。分别为来水量与去水量;
P为t时段内降雨量; I为灌水量; G 为地下水补给量; RI为地面流入量; R’I为地下流入量。
h1
10
hmax h2 hmin
河南农业大学
3、算例:
基本资料如下: (1)早稻生育期各阶段耗水强度。见前表; (2)生育期降雨量。见表中第5栏; (3)各生育期适宜水层深度。见下表。 根据灌区具体条件,采取浅灌深蓄方式灌 溉,黄熟期自然落干。
计算过程列于表中。
11
河南农业大学
此表可由实验获得,也可以 查有关当地资料整理得到。
6
河南农业大学
泡田定额按土壤、地势、地下水埋深和耕犁深 度相类似田块上的实测资料决定。
一般在h0=30~50mm条件下,泡田定额大 约等于以下数值:
粘土和粘壤土为50~80m3/亩;
中壤土和沙壤土为80~120m3/亩(地下水 埋深大于2m时)或70~100m3/亩(地下 水埋深小于2m时);
轻沙壤土为100~160m3/亩(地下水埋深 大于2m时)或80~130m3/亩(地下水埋 深小于2m时)。
=ET+D+Rs+R’o+ΔSw
式中: ΔSw为时段t内土壤储水量的变
化量。
21
河南农业大学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加强田间管理,且在农田 四周修筑田埂,可防止 地面流入、流出量,即 Ri=0,Rs=0,另由于 地 下 流 入 , 流 出 量 R’i 和 R’O很小,在实际应用时 往往予以忽略,因而上 式可简化为:
灌溉制度
![灌溉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0d5e15e77232f60ddcca1ce.png)
下面就对此 式进行研究
2.基本资料的收集与确定
1)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ΔSw
受计划湿润层深度变化的影响,也受含水 量变化的影响。
Pe+In+G=ET +ΔSw
(1)计划湿润层对ΔSw的影响
ΔSw=H*A(θt – θ0)
H 为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指在 旱田进行灌溉时,计划调节控 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
(3)灌溉制度
经计算得,灌水次数为10次,灌溉定额为340mm,即227立方米/亩;若泡田 定额为80立方米/亩,则总灌溉定额为M=227+80=307m3/亩。由计算表可得 到灌水时间和每次灌水量。由此得到灌溉制度的全部四个要素。
(二)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降水、灌溉、入渗、 土壤水分再分布,植 株根系吸水和蒸腾, 以及土壤蒸发等一系 列水量转化过程在连 续不断地进行着,形 成了农田水分循环过 程。
第二章
农田灌溉原理
(三)作物灌溉制度
第三节:灌溉制度的确定
灌溉制度概述: 它是新建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也是已成灌区
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水的重要依据,也关系到灌区农 业生产的发展,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灌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 挥。
灌溉制度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下和一定 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获得高产稳产所制定的的一整套向田间 灌水的制度。它包括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 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即灌溉制 度四要素。
土壤含水率应控制在 允许最大和允许最小 含水率之间变化。允 许最大含水率(θmax ) 一般以不致造成深层 渗漏为原则,所以采 用θmax=θ田,θ田为土 壤田间持水率。
ΔSw θ =H*A(θt – θ0)
2.基本资料的收集与确定
1)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ΔSw
受计划湿润层深度变化的影响,也受含水 量变化的影响。
Pe+In+G=ET +ΔSw
(1)计划湿润层对ΔSw的影响
ΔSw=H*A(θt – θ0)
H 为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指在 旱田进行灌溉时,计划调节控 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
(3)灌溉制度
经计算得,灌水次数为10次,灌溉定额为340mm,即227立方米/亩;若泡田 定额为80立方米/亩,则总灌溉定额为M=227+80=307m3/亩。由计算表可得 到灌水时间和每次灌水量。由此得到灌溉制度的全部四个要素。
(二)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降水、灌溉、入渗、 土壤水分再分布,植 株根系吸水和蒸腾, 以及土壤蒸发等一系 列水量转化过程在连 续不断地进行着,形 成了农田水分循环过 程。
第二章
农田灌溉原理
(三)作物灌溉制度
第三节:灌溉制度的确定
灌溉制度概述: 它是新建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也是已成灌区
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水的重要依据,也关系到灌区农 业生产的发展,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灌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 挥。
灌溉制度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下和一定 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获得高产稳产所制定的的一整套向田间 灌水的制度。它包括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 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即灌溉制 度四要素。
土壤含水率应控制在 允许最大和允许最小 含水率之间变化。允 许最大含水率(θmax ) 一般以不致造成深层 渗漏为原则,所以采 用θmax=θ田,θ田为土 壤田间持水率。
ΔSw θ =H*A(θt – θ0)
农作物的灌溉制度ppt课件
![农作物的灌溉制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0691a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7.png)
25
灌水量的计算(M)
P0+M+K=E +⊿W
M
一次灌水量(M)计 算公式:
M =Wmax- W实
=667 H(θmax-θ实)
一次灌水最大量计算式:
M =Wmax- Wmin
=667 H(θmax-θmin)
在解决以上各种数据之后,可以进 行编程计算求得灌溉制度,也可以
用图解法进行灌溉制度的制定。
将图中每次灌水量,即灌水定额相加,即得到作物 生育期的灌溉定额M2,即
M2=m1+m2+….+mn
31
生
育 起止日期
H
阶
(日期-日期)
m
段
Wmax m3/亩
Wmin m3/亩
21/4-30/4
1/5-10/5
幼
11/5-20/5 21/5-31/5
1/6-10/6
11/6-20/6
0.5
117.3
21
③有效降雨量P0:蓄存在土壤计划湿润层内可供作物利用的雨量。 指天然降雨量排除地面径流和深层渗漏量后的雨量。 P0=σP=P-P径流-P渗漏 σ:降雨有效利用系数,其值与一次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延 续时间、土壤性质、地面覆盖及地形等因素有关。 一般根据资料确定:一般认为一次降雨量小于5mm时,α为0; 当一次降雨量在5~50mm时,α约为1.0;当次降雨量大于50mm 小于100mm时,α=1.0~0.8;100-150时,α=0.8 ~ 0.7;大于150 时为0.7。 安徽:淮北平原 >0.65 江淮丘陵 0.55-0.65 皖南山区 0.45-0.55 陕西:小麦 春季 0.95 夏秋 0.9 棉花夏季 0.799-0.924 玉米夏季 0.671 河南、山西:0.7-0.8 黑龙江:P<5mm 0 P=5-50mm 0.8-1.0 P>50mm 0.7-0.8
灌水量的计算(M)
P0+M+K=E +⊿W
M
一次灌水量(M)计 算公式:
M =Wmax- W实
=667 H(θmax-θ实)
一次灌水最大量计算式:
M =Wmax- Wmin
=667 H(θmax-θmin)
在解决以上各种数据之后,可以进 行编程计算求得灌溉制度,也可以
用图解法进行灌溉制度的制定。
将图中每次灌水量,即灌水定额相加,即得到作物 生育期的灌溉定额M2,即
M2=m1+m2+….+mn
31
生
育 起止日期
H
阶
(日期-日期)
m
段
Wmax m3/亩
Wmin m3/亩
21/4-30/4
1/5-10/5
幼
11/5-20/5 21/5-31/5
1/6-10/6
11/6-20/6
0.5
117.3
21
③有效降雨量P0:蓄存在土壤计划湿润层内可供作物利用的雨量。 指天然降雨量排除地面径流和深层渗漏量后的雨量。 P0=σP=P-P径流-P渗漏 σ:降雨有效利用系数,其值与一次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延 续时间、土壤性质、地面覆盖及地形等因素有关。 一般根据资料确定:一般认为一次降雨量小于5mm时,α为0; 当一次降雨量在5~50mm时,α约为1.0;当次降雨量大于50mm 小于100mm时,α=1.0~0.8;100-150时,α=0.8 ~ 0.7;大于150 时为0.7。 安徽:淮北平原 >0.65 江淮丘陵 0.55-0.65 皖南山区 0.45-0.55 陕西:小麦 春季 0.95 夏秋 0.9 棉花夏季 0.799-0.924 玉米夏季 0.671 河南、山西:0.7-0.8 黑龙江:P<5mm 0 P=5-50mm 0.8-1.0 P>50mm 0.7-0.8
灌溉制度的确定方法.ppt
![灌溉制度的确定方法.ppt](https://img.taocdn.com/s3/m/12a76b9f9e31433238689345.png)
溉制度 确定
水稻的灌溉 制度确定
水量平衡法确定灌溉制度有两种方法: 1.列表法 2.图解法
水量平衡法确定旱作物的灌溉制度
农田水量平衡方程
旱作物的生育期任一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H内水量平衡表 示:
WT-W0=WT+P0+K+M+ET
WT、W0分别为时段末与时段初的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储水量 WT为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 P0为土壤计划湿润层内保存的有效降雨量 K为时段t内的地下水补给量,即K= kt ,k为t时段内平均每昼
M =Wmax- W实
=667 H(θ max-θ 实)
一次灌水最大量计算式:
M =Wmax- Wmin
=667 H(θ max-θ min)
在解决以上各种数据之后,可以进 行编程计算求得灌溉制度,也可以
用图解法进行灌溉制度的制定。
水稻田灌溉制度确定
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要求田面维持一定深度水层, 土壤水分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所以确定灌溉制度时, 以淹灌层水层深度变化为依据。
②将设计年降雨量按时段绘于图上部
③绘制作物田间需水量E,因计划湿润层增加而获得水量WT,地下水 补给量K积累曲线,及净耗水量(E-WT-K)累计曲线
④把依各旬的H、θmax、θmin求出的Wmax、Wmin绘于图下 ⑤自作物播种后土壤计划湿润层储水量W0处开始逐旬减去(E-WT-K)
夜地下水补给量 M为时段t内的灌溉水量 ET为时段t内的作物需水量,即ET=et, e为t时段作物需水强度
灌溉用水量
灌溉用水量:指各灌区从水源取用的水量。 计算方法分2种。
直接推算法(某一种作物) 间接推算法(灌区)
灌水量的计算(M)
水稻的灌溉 制度确定
水量平衡法确定灌溉制度有两种方法: 1.列表法 2.图解法
水量平衡法确定旱作物的灌溉制度
农田水量平衡方程
旱作物的生育期任一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H内水量平衡表 示:
WT-W0=WT+P0+K+M+ET
WT、W0分别为时段末与时段初的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储水量 WT为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 P0为土壤计划湿润层内保存的有效降雨量 K为时段t内的地下水补给量,即K= kt ,k为t时段内平均每昼
M =Wmax- W实
=667 H(θ max-θ 实)
一次灌水最大量计算式:
M =Wmax- Wmin
=667 H(θ max-θ min)
在解决以上各种数据之后,可以进 行编程计算求得灌溉制度,也可以
用图解法进行灌溉制度的制定。
水稻田灌溉制度确定
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要求田面维持一定深度水层, 土壤水分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所以确定灌溉制度时, 以淹灌层水层深度变化为依据。
②将设计年降雨量按时段绘于图上部
③绘制作物田间需水量E,因计划湿润层增加而获得水量WT,地下水 补给量K积累曲线,及净耗水量(E-WT-K)累计曲线
④把依各旬的H、θmax、θmin求出的Wmax、Wmin绘于图下 ⑤自作物播种后土壤计划湿润层储水量W0处开始逐旬减去(E-WT-K)
夜地下水补给量 M为时段t内的灌溉水量 ET为时段t内的作物需水量,即ET=et, e为t时段作物需水强度
灌溉用水量
灌溉用水量:指各灌区从水源取用的水量。 计算方法分2种。
直接推算法(某一种作物) 间接推算法(灌区)
灌水量的计算(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100 250~350 330~450
70~80 350~500 420~580
30~60 240~300 270~360
7
我国北方地区几种主要旱作物的灌溉制度(调查)
作物
小麦 棉花 玉米
生育期灌溉制度
灌水次数
灌水定额(m3/ 灌溉定额(m3/
亩)
亩)
备注
3~6
40~80
200~300
2~4
灌水定额(m):单位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
灌溉定额(M):单位面积上各次灌水量之和
单位:(1)m3/mu 、m3/ha
(2)mm
2
灌溉制度需从作物需水规律和气象条件(降水) 为主要依据,从当地具体条件、多年气象资料 出发,针对不同水文年,拟定湿润年、一般年、 中等干旱年、特干旱年四种类型灌溉制度。
水量平衡 分析确定
从大气、水、土、作 物等内在关系出发, 进行系统分析,编制 程序,利用计算机进 行模拟比较,确定最 优方案。
5
1、以群众经验化指标确定计划 多年来进行灌水的实践经验是制定灌溉制度的重要依据。灌溉 制度调查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干旱年份,调查这些年份的不同生 育期的作物田间耗水强度(mm/d)及灌水次数、灌水时间间距、 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根据调查资料,可以分析确定这些年份 的灌溉制度。
一)、旱作物灌溉制度的确定
旱作物是依靠其主要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水分, 因此把作物主要根系吸水层作为灌溉时的土 壤计划湿润层。要求该土层的储水量能保持 在作物所需求的范围内。
土壤计划湿润深度指在实施灌溉时,计划调 节、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
水量平衡原理确定,图解法、列表法进行。
12
1)、水量平衡方程 2)、拟定旱作物灌溉制度所需要基本资料 ①土壤计划湿润深度 ②土壤最适含水率 ③有效降雨量P0 ④地下水补给量 K ⑤湿润层增加而增加水量 3)、旱作物播前定额确定 4)、生育期灌溉制度拟定
WT:因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
P0:有效降雨量
为满足作物正常生长,任一时
段土壤计划湿润层储水量必须保持
在一定适宜范围。通常不少于允许
最小储水量Wmin,不大于允许最大 储水量Wmax。
计划湿润层 增加深度
14
15
若某一时段没有降水:Wmin=W0-E+K = W0-⊿t(e-K)
灌溉时间(灌溉预报):⊿t= (W0-Wmin)/ (e-K)
4
灌溉制度的确定方法
在实验站进行多 方案试验比较, 根据实验结果确 定灌溉制度。
总结群众 经验
群众长期生产中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按照这些 经验可以确定t、m、 M、n
根据实验 确定
作物灌溉制度 的制定方法
按照灌溉 模式确定
根据水量平衡分析 制作灌溉制度,是 目前主要的确定方 法。本节主要介绍 本方法。
6
对于旱作物,湿润年份及南方地区的灌水 次数少,灌溉定额小;干旱年份及北方地 区的灌水次数多,灌溉定额大。
湖北省水稻泡田定额及生育期灌溉定额调查成果表(中等干旱年)
项目
早稻
中稻
一季晚稻 双季晚稻
泡田定额(m3/亩) 灌溉定额(m3/亩) 总灌溉定额(m3/亩)
70~80 200~250 270~330
13
1)、水量平衡方程
全生育期任一时段⊿t内,土壤计划湿润层H储水量变化可用下式表示:
Wt-W0=收入-支出
=WT+P+M+K-(E+Q+T)
= WT+(P- Q- T )+M+K-E
= WT+P0+M+K-E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某一定时段内,所有的 来水量应等于去水量和时段内土壤储水量的
变化量。P0+M+K=E +⊿W
开花结铃0.6-0.8m 吐絮0.6-0.8m 玉米:幼苗期0.3-0.4m拔节期0.4-0.5m孕穗0.5-0.6m
抽穗 0.6-0.8m 成熟0.8m 随作物生长,计划层深度逐渐增加。不同作物或者同一作物不
同生育期计划湿润层深度可有一定变化。 一般采用30~40cm;随着作物的成长和根系的发育,需水 量增多,计划湿润层也应逐渐增加,至生长末期,由于作物根 系停止发育,需水量减少,计划层深度不宜继续加大,一般不 超过0.8~1.0m。
灌水定额:m=Wmax-Wmin =AH(θvmax-θvmin) =10000ρH(θmmax-θmmin)
16
2)、拟定旱作物灌溉制度所需要基本资料 ①土壤计划湿润深度 经验确定: 冬小麦:幼苗期0.3-0.4m 分蘖期0.4-0.5m
拔节期0.5-0.6m 抽穗0.6-0.8m 灌浆成熟0.8-1.0m 棉花:幼苗期0.3-0.4m 现蕾期0.4-0.6m
第二章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原理
第三节 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
1
第三节 农作物的灌溉制度
一、灌溉制度
灌溉制度是新建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是已成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 理用水的重要依据,也关系到灌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灌 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
灌溉制度指在一定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下和一定农业技术措施下,为 使作物获得高额而稳定的产量所制定的一整套向田间灌水的制度。包括:灌水 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
一般在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中多采用干旱年的 灌溉制度作标准。
灌溉管理工作中则根据中、长期气象预测选用 相应灌溉制度。
3
二、如何制定灌溉制度 拟定灌溉制度是为了满足规划设计以及有关 部门编制用水计划所必需。在每年实际进行 灌溉时,必须根据当年气候变化状况进行调 整。一般根据天气预报、土壤墒情调节,另 外可利用水分生理指标:细胞液浓度、叶组 织吸水力、气孔开张150
干旱年份
3~4
40~60
150~250
8
2、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灌溉制度 我国许多灌区设置了灌溉试验站,试验项目一般包括作
物需水量、灌溉制度、灌水技术等。试验站积累的试验资料, 是制定灌溉制度的主要依据。但是,在选用试验资料时,必 须注意原试验的条件,不能一概照搬。 3、按灌溉模式确定最优灌溉方案 4、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灌溉制度
9
本节主要 内容
旱作物灌溉 制度的确定
灌溉制度 确定
水稻的灌溉 制度确定
水量平衡法确定灌溉制度有两种方法: 1.列表法 2.图解法
10
三、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
指灌溉供水能够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 水量要求而制定的灌溉制度。
一)、旱作物灌溉制度的确定 二)、水稻田灌溉制度确定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