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红夷大炮在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决战中的作用_刘鸿亮

合集下载

明朝先进火炮技术在清朝失传之谜

明朝先进火炮技术在清朝失传之谜

明朝先进火炮技术在清朝失传之谜明军用火炮轰击攻城敌军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时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不禁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

开花弹是爆炸性炮弹的别称,因其爆炸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得名。

开花弹源于北宋火器“火球”(原字为“毛”字底加一“求”),外型浑圆,内盛火药,裹以数层厚纸,点燃火药引线“药捻”后用抛石器投入敌阵,炸烧敌兵,南宋时改用铁炮发射。

“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纸制的外壳无法形成弹片杀敌,只有炸和烧两种功能。

2、内部的火药硝碳磺比例为60:22:18,与黑火药比例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减。

3、重量轻,材质薄,射程太近。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铁壳的“火球”出现了,这即为开花弹。

开花弹具体的发明时间无法确认,推测应在发明了铁壳的爆炸性火器“霹雳震天炮”和“火蒺藜”之后,大体在南宋后期。

明代开花弹被广泛使用于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在此摘录一条新闻:地雷构造明风火震天雷(早期地雷)“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者在托克托县境内发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据称,这是我国首次出土明朝地雷。

这次出土的地雷为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用以装火药和引爆火药捻,当打开已经锈蚀的小孔时,还能倒出里边的火药。

火药均为黑色,其中有一枚较大的火药为土灰色,且部分火药呈米粒大小的颗粒状。

据新华社,出土地雷的内蒙古托克托县(古代称之为东胜州)地处黄河岸边的山梁台地,起着雄踞高地、扼守黄河的重要作用。

当时这里水陆交通便利,边界贸易繁荣。

元朝末年,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明军攻破后,为了荡平北部元军,明军曾在这里与元军发生激战。

该城出土的地雷正是这时明军攻城用的武器,在出土地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笔者在2016 年津苏皖粤“科技史教学”同课异构暨《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项目总结活动中承担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公开教学任务。

关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课标只是笼统地提出“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而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中选择了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农学、医学五个方面,虽然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学生易于接受。

笔者初步设想,以一位历史人物为切入口,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细节,以点带面,梳理中国古代科技的一些发展情况,并向学生传递一种正确对待我国古代科技乃至文化的态度。

朱维铮在《走出中世纪》中介绍的“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徐光启,便是这样一个人物。

徐光启是上海人,离笔者上课的学校很近,会给学生一定的亲近感;他又是一个全能的科学家,其成就涵盖中国古代科技的多个方面;他提出的“欲求超胜,必须会通”思想,是从实际出发,兼取中西文化之长,创造中国新文化的典范,这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为此,我进一步查阅了有关徐光启的一系列学术论文,还阅读了张传玺的《中华文明史》、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胡化凯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二十讲》、张岂之的《中国历史十五讲》、江晓原的《科学史十五讲》、杜?N 云等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转轨与近代天文学》、张培瑜等的《中国古代历法》等一系列专著,最后确定以徐光启与《几何原本》、徐光启与《崇祯历法》、徐光启与“红夷大炮”三个方面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

【导入】根据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网站2015 年6月16 日公布的信息,上海市获得了2020 年第14 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举办权。

国际数?W教育委员会称,此次大会选择在上海召开,还与上海的一位古人有关,他就是明朝末年的徐光启。

【设计意图】以现代之事引出古代之人,既增强了古今之间的时空沟通,又直接导入本课核心人物一一徐光启的数学成就:翻译《几何原本》。

【教师讲述】1607 年,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也就是平面几何部分。

我们现在一直在使用也习以为常的几何、点、线、面、直角、钝角、锐角、内切圆、平行线等术语,都是徐光启在400 多年前翻译时首创的。

红夷大炮与清顺战争

红夷大炮与清顺战争

膛炮,经中国人仿制后,种类多达百种。其技术特征是1)弹药较重,可达数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弹丸是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
的球形实心弹,奇巧绝伦,形制及使用方法多种多样,是以直接撞击目标而起破坏作用的0[13}如此药弹相称,保证其射程较远,杀伤力较大。(2)炮管长度2一3米,呈前细后粗型,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倍径(指火门至炮口之距离与内径的比例)之比多在20一40之间。其铸造极为复杂,采用整体模铸法,有科学的工序和法式要求,并有新型设备、仪器等辅助设施的配合。各部比例合适,炸膛的几率低,所铸之炮的质量提高。(3)多系重型铁炮,也有铜制,自重35一500()公斤不等。如红夷大炮在中国的发展顶峰是在清康熙朝,此时中央政府所造的905门火炮中,重量在250公斤以上者有201门,其余为250公斤以下的轻炮。[1a)(4 )红夷弹药施放程序化、“炮表”化。此外其尾部较厚,有尾珠,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调整射角,配合火药量改变射程。炮身上装有准星、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红夷炮由车运载,可以任意奔驰。
机夺东门南遁”。就在濒临破城的时刻,太原守军还对清兵进行过反击,清将伶图赖“独率数骑东西环城相形势,城中兵突出且邀击之,来若风雨,从骑皆失色”。清将吴
惟华塘报“本月初三日,臣督率官兵,撮甲城北,仗红夷炮神,攻破北面间”。0[91可
中得
到反映:“联与公等,山河远隔,但闻战胜攻取之名,不能悉知称号,故书中不及,幸毋以此而介意也。长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持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3]三月初三,送达陕西榆林,由大顺军榆林守将王良智拆看退回。此时的李自成已经率大军离开长安,攻下太原,进逼宣府了。李自成不可能与清军联合,对于他们的来信不予理睬,从而促使清对之由联合转为敌对的策略变化。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铁炮制造技术优劣的比较研究_刘鸿亮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铁炮制造技术优劣的比较研究_刘鸿亮

第25卷 第8期2009年 8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 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 ure Vol.25,No.8Aug.,2009文章编号:1000-8934(2009)08-0103-06鸦片战争时期中英铁炮制造技术优劣的比较研究刘鸿亮1,2,孙淑云2,牛书成1(11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河南洛阳471003;21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北京100083) 摘要:鸦片战争时期,处在封建手工生产方式主宰下的清朝火器界主要用泥模铸炮法制造火炮,生产效率低,加工精度不高。

复合金属炮的制造方法未得到广泛推行,早于欧洲的铁模铸炮技术限于部分新铸的铁炮使用。

资本主义的英国在18世纪的最后15年内,采用了砂型铸炮技术,18世纪50年代以后,铸炮采用卧式钻孔镗床的实心钻膛技术,18世纪最后的10年,钻杆驱动力改为蒸汽机。

以上措施使铸炮质量远远超过清朝火炮。

技术是影响铁炮制造技术优劣的直接因素,社会因素通过影响技术而制约火炮制造技术的提高。

关键词:鸦片战争;泥模铸炮技术;铁模铸炮技术;复合金属炮;砂型铸炮技术中图分类号:E29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09-04-15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2006BA K20B03);广东鸦片战争博物馆2009年度研究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刘鸿亮(1970─),河南登封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在研,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博士,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史;孙淑云(1945─)女,山东烟台人,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冶金史;牛书成(1962─),河南淅川人,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技史等。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火炮的技术和性能以及与社会的关系是鸦片战争历史和科学技术史研究的重要问题。

历史趣闻明末清初 中西火药的分水岭

历史趣闻明末清初 中西火药的分水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明末清初中西火药的分水岭
导语:“中国火药对世界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它改变了现代世界格局,还体现在它影响了人类的生活。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吉星如是评价,
“中国火药对世界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它改变了现代世界格局,还体现在它影响了人类的生活。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吉星如是评价,“以此看,明末清初无论如何都算是一个十字路口。

”站在这个十字路口,最早发明火药的中国,在军用火器的道路上被西方远远甩在了身后,但却在民用烟火之路上一承前朝的绚烂,渐行渐远。

甲申之年的火器
1644年,按中国传统干支纪年法轮至甲申,真可谓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多事之秋。

一年时间里,明崇祯、大顺、大西、清顺治,不管国号如何更迭,帝位如何轮换,却少不了火药的影子。

虽不能说“得火药者得天下”,但无疑,“火药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已经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的黄一农教授告诉本刊记者。

这年的农历三月十九日,“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云集北京城外,与明崇祯帝的秘密谈判破裂后,里应外合轻取北京,架在城墙上的火炮甚至尚未填装弹药即被缴获。

当日,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盛极一时的明王朝宣告灭亡。

一个多月后消息才辗转传到四川,当地官员惊慌失措,但此时,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在首领张献忠的带领下已经逼近蜀中大地。

六月,张献忠用火药炸开厚厚的城墙,攻陷重庆。

八月,遭成都守军奋勇抵抗,三日攻城未果后,张献忠命令士兵将城外的大树砍下,将树干掏空后填上火药、穿入引线,再派人于夜间秘挖地道直通城墙。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铁炮优劣的调查研究_刘鸿亮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铁炮优劣的调查研究_刘鸿亮

The investigation of 331 Chinese and British iron cannons during the Opium War in 32 sites and museums in coastal provinces of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shows that all those cannons are the Muzzle- loading smooth- bore guns. But the Chinese cannons differ from the British on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ands are based on mud models and sand ones respectively. The size of the British cannons is in a better proportion and they are higher in solid boring chamber cannon proportion than that of the Chinese ones. The types of Chinese artillery included cannons named “Red Barbarian” ,mother- and- son cannons ,“Chongtian”mortars,and so on. The “Red Barbarian”cannons are huge in body and thick in chamber,firing by matchlock. The British artillery included long cannons,howitzer guns and carronades. They are small in body,concise and smooth,

历史趣谈明朝11件神器击退努尔哈赤十万清军 败给李自成

历史趣谈明朝11件神器击退努尔哈赤十万清军 败给李自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11件神器击退努尔哈赤十万清军败给李自

导语:袁崇焕能够取得“宁远(今兴城)大捷”,红夷大炮自然是功不可没的。

在这次战役中,明军击败努尔哈赤大军十一万人,并将努尔哈赤本人打伤,
袁崇焕能够取得“宁远(今兴城)大捷”,红夷大炮自然是功不可没的。

在这次战役中,明军击败努尔哈赤大军十一万人,并将努尔哈赤本人打伤,最后郁郁而终
领先世界
众所周知,是清朝打败代替了明朝,那么论武力,当然应该是清朝比较厉害了,而且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然而一直以来却有这样的说法:“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拿来造烟花。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中国在明末时期,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影响,曾经铸造过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大炮。

打捞大炮
万历四十七年,明朝军队在萨尔浒之役中惨败于努尔哈赤。

而此时精通西学的徐光启在朝中得到重用,他积极向西洋传教士学习有关火炮的铸造知识。

万历四十八年,即1620年9月,荷兰海船在广东曲江近海一带沉没,地方当局立刻派人下海打捞。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除了中小铳外,共捞得大铳三十六门,其中二十四门运送进京。

第二年,又从另外两艘沉船上打捞出一批大炮。

精准耐用
红夷大炮是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大炮,中国工匠在不断的仿造铸炮过程中,明代工匠也在不断改进铸炮技术,使用铁芯铜体铸造法。


生活常识分享。

明清两军的武器竞赛

明清两军的武器竞赛

552020年第02期ALL CIRCLES 人文视点明清两军的武器竞赛欧阳军大炮打下大清江山北京故宫午门的东侧,有一尊两米多长的铜炮,斜卧在深红色的炮台上,碗口粗的炮口直指正南方天安门方向。

在午门与端门之间广场的西侧,还有十二、三门明末清初的火炮堆放在地上,最大的一尊重五千斤,是明崇祯年间蓟辽督师洪承畴监造的。

明清之战的炮声已经沉寂三百多年了,但作为双方武器竞赛的历史见证,这些当年号称“神器”的西洋大炮,依然雄风犹在,引起来往游客的浓厚兴趣。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清军用红衣大炮连克塔山、杏山,结束了明清两军主力在辽西走廊北端松锦地区的长期鏖战。

此时距清兵入关不过两年光景。

明清战事胜负已决,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双方武器竞赛,也可以看出分晓了。

曾指导明王朝铸造火器的西方传教士汤若望不无感慨地说:“清军人壮马泼、箭利弓强,早已胜过明军,近来火器又与明军相当。

火器中威力最大的,莫过于西洋大炮,今则清军不但有,而且为数甚多。

明军虽说掌握西洋大炮在先,可惜发展迟缓,素无多备。

”显然,无论在冷兵器方面,还是在新式火器方面,年轻的清王朝都是无可争辩的最后胜利者,当崇祯十七年(1644年,即清顺治元年)清军铁骑簇拥着数十门西洋大炮,隆隆开进山海关的时候,八旗兵武器装备的精良,不仅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无法与之匹敌,就是南明王朝的军队也难望其项背。

让我们先回到这场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武器竞赛的起点吧。

明代女真人开始还不知用铁,箭镞用鹿角或熊骨削制而成,也十分锐利。

后来,他们用貂皮、人参、东珠、马匹等名贵土特产,从汉人和朝鲜人那里换取铁铧、铁锅等农器和用具,加以粉碎熔炼后,制成各种铁兵器。

十六世纪后期,清王朝奠基人努尔哈赤兴起的时候,从本民族承受的就是这样一份遗产,他的将士们虽有铁制刀剑铠甲,但并不懂得采矿冶铁的技术。

而同一时期,明王朝以规模宏大的金属冶铸业为基础,源源不断地向前线军队提供刀枪甲胄等传统武器装备,并为他们配备了鸟铳、佛郎机等新式火器。

一门铜炮见证明清火器发展史

一门铜炮见证明清火器发展史

⼀门铜炮见证明清⽕器发展史定辽⼤将军铜炮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着⼀门产于明代的“定辽⼤将军铜炮”,此炮据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红夷炮,由明末宁远守将吴三桂捐资铸造。

解读这门古炮的曲折⾝世,有如⼀部明清时代的⽕器发展史在观者眼前徐徐展开,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令⼈⼼潮激荡、驻⾜深思。

⽕器发展的黄⾦时代⽕器投⼊实战最早出现在南宋,陈规⽤巨⽵做成的“⽕枪”守城,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器实战记录。

明朝是⽕器发展的黄⾦时代,军队普遍装备⽕器,这是有传统可寻的。

尝够⽕器甜头的朱元璋登基后,⽴即将⽕器作为明军的制式兵器之⼀。

明军设有专门使⽤⽕器的部队,名⽈:神机营。

神机营作为明朝禁军三⼤营之⼀,担负“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重⼤使命,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是⼈类历史上第⼀个全⽕器装备的部队,⽐欧洲最早建制的西班⽛⽕枪兵要早⼀个世纪左右。

明朝⽕器品种丰富,不少武器都是“世界第⼀”。

如五雷神机是世界上最早的左轮枪;⼜如虎蹲炮,与现代迫击炮有异曲同⼯之处。

⼤量史实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两雷”(地雷与⽔雷)的国家。

明朝固然是⽕器发展的黄⾦期,但到了中晚期,因固步⾃封,妄⾃尊⼤,其⽕器发展⽔平逐步被西欧国家超过。

明军的⽕炮与源⾃西⽅的红夷⼤炮相⽐,⽕药填量少,炮体密封差,杀伤距离短,射程太近威⼒太⼩,甚⾄直接命中,弹丸都未必穿透⾝披坚甲重铠的⼋旗铁骑。

明军⼤炮每次发射后,都要重新掏膛、添药,过程繁琐、间隔较长,连贯性不⾼,若⽆训练娴熟的步骑兵配合,⼀旦受到攻击,便脆弱不堪。

红夷炮威⼒征服明廷保守派在国产⽕器效能偏低的前提下,西⽅先进⽕器特别是红夷⼤炮的引进与相关技术的消化吸收,便成⼤势所趋。

明军打造且使⽤的红夷⼤炮原型,是欧洲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舰⽤长炮,明代后期传⼊中国,在引进该⽕炮后不久,明朝即仿制成功,所有类似设计的⽕炮都被中国统称为“红夷⼤炮”。

较之当时明朝拥有的国产⽕炮,红夷⼤炮在设计上有很多优点,炮管长、管壁厚、⼝径⼤,整体形状从炮⼝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药燃烧时膛压由⾼到低的原理。

红夷大炮与李自成大顺军的衰亡

红夷大炮与李自成大顺军的衰亡

The Relation Between Red-barbarian Cannon and Dashun Troops in Qing-Shun War 作者: 刘鸿亮[1,2]
作者机构: [1]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2]鸦片战争博物馆,广东虎门523900
出版物刊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1-3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李白成大顺军 八旗清军 红夷大炮
摘要:大顺政权军力十分有限;没有把当时先进军事技术的代表一欧式红夷大炮的制造、使用以及作战方法的变革提到日程上来。

因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说明,军事科技尤其是火炮技术的落后成为大顺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清之际红夷大炮的威力概述

明清之际红夷大炮的威力概述

明清之际红夷大炮的威力概述
刘鸿亮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1)001
【摘要】明清之际从西方引进的红夷大炮,是16至19世纪英制火炮或同类大炮的通称,其间流入荷兰和欧洲各国.因其威力强大,后又经不同途径传入中国,其技术特征和威力优于同时代中国的火炮.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刘鸿亮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924(561)=4
【相关文献】
1.明清时期红夷大炮的兴衰与两朝西洋火器发展比较 [J], 刘鸿亮
2.明清之际红夷大炮在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决战中的作用 [J], 刘鸿亮
3.攻坚与围困的变奏:皇太极“围城打援”思想的确立过程——兼论“红夷大炮”在明清关外战争中的作用 [J], 赵鲁臻;
4.明清之际红夷(衣)大炮及其射程问题研究 [J], 刘鸿亮
5.明清两朝红夷大炮的射程问题再析 [J], 刘鸿亮;宋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两朝红夷大炮的射程问题再析 刘鸿亮 宋琳

明清两朝红夷大炮的射程问题再析 刘鸿亮 宋琳
茅 元仪, 浙江吴兴人, 曾任辽东副总兵, 少时随父在京期间, 即喜向利玛窦 “闻所未 闻”, 他对徐光启兵学方面的造诣和主张亦十分佩服。天启三年, 有来自澳门的铳师独命峨等 解运西洋大炮来京, 并奉旨在京营教习。他曾亲自向在京营教炮的葡人学习操作之法, 并函 请孙承宗调该批澳兵至关外协助战守, 惟公文到达时, 这些人已奉旨返澳而未果, 遂调取京 营中曾习火器的彭簪古出关。天启五年被罢归, 曾将学习到的红夷炮操作之法传于满桂。《督 师纪略》应是他在辽东与八旗军作战期间写成, 但他即非兵工人员, 又非直接使用火器的下 级军官, 短期的军戎生活, 也主要是充当高级幕僚。所以此处说炮平发 15 里, 恐不可信。徐 光启的门生韩霖著的 《守圉全书》即尝批评其所著的 《武备志》“兼收不择, 滥恶之器, 不可 枚举”, 且不知 “有西洋炮而诸器皆失其利”。所以 《中国军事史》特意对此作注: 该书中关 于明代各类火炮的射程有 2、3 里至10 余里, 均引自 《武备志》等书, 未经经验证实, 有些数 据显然大于实际。根据当时的造炮工艺水平及黑色火药作发射药, 是不可能达到书中所说的 许多距离的 。
23
10 ∶5
50
25
60
30
虎唬铳 铁弹 60~100 斤 70
35
10 ∶5
100
50
90 0
1. 12 4622 5. 75
95 0
1. 18 4728 5. 88
1000 1. 244 4655 5. 79
1060
1. 32
460 0
5. 72
2000 2. 488 8900 11. 1
4000 4. 976 16000 19. 9
4. 从明末一些具体战役来看, 重型红夷大炮最大射程应在5、6 华里之内。如崇祯四年至

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

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

作者: 黄一农[1]
作者机构: [1]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历史研究
页码: 74-105页
主题词: 皇太极;八旗汉军;红夷炮;军事制度;“神威大将军”炮
摘要:提要:由于宁远、锦州等役的失利,皇太极深刻认识到红夷大炮的威力,遂积极起用汉人铸炮、操炮,终于在天聪年间成功铸成“天枯助威大将军”炮。

在同明军作战及制造和使用红夷大炮的过程中,皇太极创建了八旗汉军,不仅每役所动员的红夷大炮均已超过明军,并开创出以汉人炮兵与满蒙步骑兵协同作战的卓越战术。

清军在入关前夕所铸成的“神威大将军”炮,其品质已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在中国带动了一场影响深广的军事革命。

满清八旗军为什么由强至弱由盛而衰

满清八旗军为什么由强至弱由盛而衰

满清八旗军为什么由强至弱由盛而衰
焦勇伯
【期刊名称】《军事史林》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 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满洲)各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清太宗文皇帝实录》第1卷第5页)兵农合一、兵政合一的组织.1601年,编为四个"固山"(旗),以黄、红、蓝、白四色旗帜为区分,称为正黄、正红、正蓝、正白四旗,1615年又增四旗,红旗镶白边,其余三旗镶红边,共为八旗,每旗壮丁7500人,共6万人.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焦勇伯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明清之际红夷大炮在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决战中的作用
2.主弱佃强:太平军对壮族土司制度的打击
3.在线拍卖四军对垒,谁弱谁强悬念重重
4.满清八旗贵族采参制度r——一百处参场如何详细划分
5.满清八旗军:仅仅十万人,为何能打败明朝百万大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山万重,谁之荣光:明末重创努尔哈赤的红衣大炮究竟来自何方?

关山万重,谁之荣光:明末重创努尔哈赤的红衣大炮究竟来自何方?

关山万重,谁之荣光:明末重创努尔哈赤的红衣大炮究竟来自何方?16世纪末努尔哈赤先后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并于1601年组建八旗劲旅,1616年建立与大明王朝并峙的后金政权,1618年以七大恨为由誓师伐明,1619年在萨尔浒战役中凭借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军事战略以少胜多,从而揭开了长达几十年的明清鼎革之争的序幕。

1621年清军进占辽沈,1622年攻克广宁,自此辽河东西尽为后金所有,不久建都东京,1625年迁都沈阳,改名盛京。

1626年初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十万再度伐明,兵峰直指宁远,但遭到了明军守将宁远道袁崇焕、总兵满桂和副将祖大寿的顽强抵抗。

由于努尔哈赤骄纵轻敌,陷入了袁崇焕设下的火炮阵,并在激战当中被明军的新式火器红衣大炮轰成重伤,遂遭生平仅有之败绩。

明人张岱《石匮书》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

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

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是为宁远大捷。

战后的努尔哈赤一直对宁远之败耿耿于怀,以致伤口迅速恶化,虽经清河温泉疗养,但这位一代枭雄依然在1626年伤重而死。

经此一役,不仅守城有方的袁崇焕被天启皇帝擢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而且将努尔哈赤重创致死的那门红衣大炮也受封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

那么,这位为大明王朝立下不世之功的大将军究竟乃何方神圣?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616-1626年在位)1521年中葡屯门海战1619年3月明军在萨尔浒之役中惨败,6月信奉天主教的明朝著名士大夫徐光启疏陈边势危急,力主重金招募闽、广、浙、直等地能工巧匠赴京仿铸西洋大炮。

同年7月,奉旨以南京兵部尚书职协理京营戎政的福建晋江人黄克缵借助从家乡招募的工匠在京铸得铜炮28门,但这批火器却因品质不佳或操作不当屡屡炸膛,其中最大的三门当中就有两门炸毁。

如辽东经略熊廷弼在亲自试放时,其中一门重千斤的大炮当场炸裂。

接任熊廷弼的袁应泰也指出:“内府解发铜炮虽多,放辄炸裂。

”在此情况下,奉旨督练新兵的徐光启遂协同明末天主教另两大柱石李之藻和杨廷筠转而积极策划从澳门引进西洋火炮,以扭转明军在辽东战场上的不利态势。

汉军八旗-满清征服中国的急先锋

汉军八旗-满清征服中国的急先锋

汉军八旗:满清征服中国的急先锋本文导读:回顾历史,不禁提出疑问:为什么南明没有和南宋一样长期偏安于南方?中国的南方拥有众多的河流及山脉,这些地理因素对骑兵是一个限制,南明完全可以据险而守,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与南宋对峙的金国没有无坚不摧的大炮,而与南明对峙的清军却拥有号称“威武大将军”的攻坚利器红衣大炮,并用它给南明致命的打击。

而操纵这些红衣大炮的,正是满清的汉军八旗。

红衣大炮本为明朝军队拥有的红夷炮,,明廷官员称荷兰人为红夷,又曾误认为这些火炮是荷兰人制造和使用的,故称之为红夷炮,清廷忌讳“夷”字,遂取其谐音,称红衣炮,,,最初是由明朝于天启年间,1621至1627年间,派人至澳门向葡萄牙当局购买的。

此后又聘请葡萄牙技术人员和工匠,训练中国的铸炮工匠仿制而成,其威力远大于明军原有的佛郎机及其它旧式火炮。

明军用红夷炮在宁远及宁锦之战中重挫了后金军。

后金军决心学习汉人的火炮制造技术,以缴获的明军枪炮为模式,利用归顺的汉族工匠智慧,创造了“失蜡法”,使铸炮工艺大大进步,并在战争中广泛使用。

祟祯四年(1631年),后金军曾用自制的红衣大炮围攻大凌河城,击毁大凌河城之子章台,其后远近百余台俱下,守将祖大寿降。

至祟祯十二年,清军已经拥有六十门自制的红衣大炮,在松锦之战开始时,清军火炮实力不如明军,但到松锦之战后期,由于在作战中缴获了大批明军火炮,清军火炮实力已经超过了明军。

祟祯十五年四月,清军以红衣大炮连破明军据守的塔山、杏山二城,至此,松锦之战以清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松锦战后,明军关外主力被歼,火炮尽落清军之手,此时屯兵锦州的清军已经拥有近百门红衣炮,而当时的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仅有十门,为清军进关作战奠定了基础。

清军入关后,在与李自成的大顺军作战时,先以红衣大炮攻克太原城,后分二路追击大顺军。

顺治元年十二月东路清军进逼潼关,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固守不战,次年正月,清军以红衣大炮破潼关。

就因为一对车轮:明朝1千门红夷大炮不能轰爆八旗军

就因为一对车轮:明朝1千门红夷大炮不能轰爆八旗军

就因为一对车轮:明朝1千门红夷大炮不能轰爆八旗军在17世纪,野战炮兵概念已经开始盛行,明朝既然造了1000门红夷大炮(包括购买和捐赠)为什么,不在野战当中,使用野战炮兵纵向轰击击败八旗军呢?反而是1万八旗军南下,江南四镇数十万明军几次小战斗就不是投降,就是崩溃了?我们发现在宁远,锦州,扬州,桂林等地,凡是明军装备红夷大炮的炮兵发挥好的地方,都是守城战。

明军的红夷大炮基本上极少会出来野战,仅有不多的战例,比如有松锦大战。

但是由于出来的炮很少,很快就被清军炮兵压制住了。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其实八旗清军的造炮和使用大炮,包括制造炮车的技术,都要远远的超过了明军。

在明末战争当中,不是明军有火器优势,而是清军有火器优势。

明朝的神机营打不过清军的乌真超哈。

清军才是火器优势,比如,明朝造的红夷大炮大部分都是500斤以下的小炮,真正的重炮极少。

而清军第一次铸炮,就是3000斤以上的天祐助威大将军炮,而且前弇后丰,底圆而浅,可以发射8斤炮弹。

随后又铸出 35 门当时世界最高品质之铁心铜体的神威大将军炮,清军淘汰了明军的所有小炮,五管神机,三眼铳等等种类繁多,口径各异,华而不实的火器,乌真超哈就是纯粹的只装备2-3种口径火炮的野战重炮兵。

明军红夷大炮不能野战的关键是,明军不会造炮车,因为,当时进口的红夷大炮是舰炮,因此炮车很小,那个小轮子更小,那是方便是军舰使用的,野战来到野地里根本无法行军。

而清军则造出了野战炮车,大型车轮和加固车架。

因此,八旗军的乌真超哈重炮兵就可以出来野战,明军却不行。

到1643年,清军对明军是10倍火力优势,临阵,清军两侧是数十门1800-3000斤以上重炮,正面是步射和鸟枪手(只有弓和鸟枪,其他火器一律不配备),一阵猛烈的炮兵侧射和鸟枪弓箭正面射击以后,后面的骑兵就开始两翼包抄冲击了。

在这种战法下,明军虽然火炮数量多,动不动就几百几千门,但是绝大部分是打石子或者铁子的几十斤小炮,射程近威力小。

「万物简史」传教士的红衣大炮

「万物简史」传教士的红衣大炮

「万物简史」传教士的红衣大炮看过金庸《碧血剑》的人,都对书中红衣大炮的威力印象深刻。

红衣大炮的得名,并非因为大炮身裹红衣,而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它分明是来自长着一头红毛的夷人,所以一开始叫红夷大炮,后来不知何故变成了红衣大炮,并以这个名字流传开来。

红衣大炮在明清围绕山海关的厮杀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那时它主要以舶来品的身份出现在战场上。

后来在征服全国以及平定三藩治乱的战斗中,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红衣大炮的作用,并成功实现了大炮的本土化制造。

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在北京传教的欧洲耶稣会士,此前在人们心目中他们更多是作为天文学者、历法编撰者和地图制作者的形象存在。

真实的红衣大炮。

图片来源:其实就在明朝崩溃前夕,崇祯皇帝就已经命令耶稣会在中国的领袖汤若望,用他的技术和科学知识在北京建立一个火炮工厂。

他要求汤若望在不减低火炮的火力或射程的情况下,缩减火炮的大小和重量。

汤若望勉强接受了这个任务,并在第一年制造了 20门大炮原型,并在第二年以这些为样本制造了 500 门大炮。

在此期间,他还写了一本有关火炮的书,名为《火攻切要》。

征服中国全境以后,清朝的军队试图在火器的制造和配备上实现合理化和集中化。

1673 年,康熙皇帝颁布了一条法令,命令每一个汉军八旗应该训练一个专门的火器营。

这个命令与迫在眉睫的三藩之乱有着直接的关系。

此次制造大炮的任务落在了汤若望的后继者南怀仁身上,康熙皇帝对南怀仁的指示是,要让大炮更轻和便于携带,更容易在崎岖的地形上运输,同时保持它的射程和发射重型炮弹的能力。

因为一些叛军的据点设在山上,而清朝最好的军队仍然是满洲和蒙古的骑兵,他们在深山密林和中国南部的稻作区完全受到限制。

南怀仁像他的前辈汤若望一样,勉强地接受了这项有悖于传教工作博爱精神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功。

在康熙年间(1661-1722)制造的 900 门火炮中,有超过 500 门是在他的指导下或根据他的设计制造的。

南怀仁制造的第一门火炮被称为木炮,其中用一层油漆过的木头加固一个较轻的炮管,放置在一辆轮车上。

有了红衣大炮就无坚不摧?八旗军表示攻城哪有这么简单,还要配和这三招

有了红衣大炮就无坚不摧?八旗军表示攻城哪有这么简单,还要配和这三招

有了红衣大炮就无坚不摧?八旗军表示攻城哪有这么简单,还要配和这三招冷兵器研究所冷兵器评测和格斗研究03-15 17:55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李从嘉字数:1447,阅读时间:约10分钟红衣大炮被孔有德等人送给皇太极是意义重大,但远没有达到网络中传言的那么大。

最直接的反驳就是早在北京之战后不久,皇太极就得到了明军官兵王天相等人的投靠,这些人也有红衣大炮的制造和使用技术。

在1631年正月初八八旗军就正式投产了红衣大炮,并在当年生产了四十门,这距离孔有德等人送货上门还有两年多时间。

皇太极重视孔有德等人不假,但还真没到没了他们就玩不了红衣大炮的程度。

在八旗军的攻城作战中也不是仅仅靠红衣大炮轰击,在因为实战中孔有德等人可是打出了“ 攻不开城,反伤了好些达子” 的战果,以至于没脸见人(“ 有何脸面见人” ),八旗军能攻城还是有配套措施的。

八旗军攻城的第一招火炮和堑壕配合,火炮压制敌人后,利用堑壕进行长期封锁作战。

早在大凌河之战时,八旗军总工程师皇太极就让八旗军建造了周长三十里堑壕,“城与壕之间有三里。

壕深一丈,广一丈,壕外砌墙,高一丈,墙上有垛口。

于墙内伍长外掘壕,其广五尺,深七尺五寸,覆以黎秸,揜土其上,于周围尽扎营。

营外亦掘壕,深五尺,广有五尺。

防守既固,困于城内之人不能出,城外之人不能入”。

松锦之战时八旗军也挖了“凡深入八尺,上广一丈二,而下隘甚,仅可容趾,马不能渡,人不能登,有堕者,无处着足,不得跃起”的壕沟。

壕沟作战在16、17世纪是围城战的主流,西班牙佣兵、哥萨克都很擅长,皇太极的“战友”李自成也在朱仙镇之战中利用壕沟大获全胜。

八旗军攻坚作战的第二条就是主动利用骑兵和野战优势封锁明军,消灭明朝的援军。

关于这一点,皇太极很实诚,在和赵率教的通信中就名言:“正欲俊尔国救援,兵众齐集,我可聚而歼之,不烦再举耳”。

他出来混讲信用,在大凌河之战中歼灭明军四万人,在松锦之战中更是击败了洪承畴带领的13万大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之际红夷大炮在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决战中的作用刘鸿亮(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北京100083)〔摘要〕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天翻地覆的一年,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几经交战,终于问鼎中原。

大顺军之所以不敌八旗军,除了李自成决策层素质欠缺与大战略失误以外,也与其不注重军器作战方式的变革特别是红夷炮的制造与大规模的使用有关。

〔关键词〕 明清之际;红夷大炮;李自成大顺军〔中图分类号〕K2481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4)04006406〔收稿日期〕20041002〔作者简介〕刘鸿亮(1970—),男,河南登封人,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博士生。

自清以降,无数的研究者曾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就其数量而言)相对落后的满族军队,却能一举击败综合实力强大的李自成大顺军,成为一统中国的新的主宰者?我们知道,清军入关前,随着清太宗皇太极统治政策的调整,清朝已显出蓬勃向上的活力。

但是明清之际诸路英雄逐鹿中原,毕竟是以武力对抗为表现形式,政治上的胜利必以军事成果为基础,特别是先进的武器装备为其发展的强大杠杆。

红夷大炮是明清之际中外军事科技交流中传入中国的西式火器之一。

其技术特征和射程远胜于中国传统火炮,在当时的国内外战争中得到了大规模的运用。

在明清之战中,从双方皇帝的谕旨到各级将领的奏疏,无不着重提到以使用红夷炮(当时,明人称荷兰人为“红夷”,因而以后仿造的这类大炮,遂称之为“红夷大炮”。

清统治者忌讳“夷”字,故改“夷”为“衣”)为代表的火器作战问题,这是前所未有的。

红夷大炮的制造和应用迅速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其装备的数量、在攻坚中被重视程度以及火器的操纵理论和技术,越来越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因此抛开清顺之间的火器运用状况,特别是红夷炮大规模的制造与在战役的倚重作用,而谈其政治军事成败,无疑不够全面。

一、清军与大顺军交战始末大顺军的领袖李自成,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起事。

崇祯八年,起义军于荥阳大会时,李自成提出分兵定所向、分路出击的战略方针,其军事谋略已不同凡俗。

崇祯九年,继任闯王。

崇祯十一年冬兵败进入商洛山,次年入川东,十三年直走河南,乘时提出均田、免赋、平买平卖等口号,队伍迅速壮大。

崇祯十四年,破洛阳,后占领河南全省。

崇祯十六年,在襄阳建政权,10月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部。

十七年,在西安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

2月攻克太原,3月19日,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大顺军与满洲八旗军的冲撞随之提上历史日程上来。

满族形成于明代后期,它以建洲女真为主体并融合其它各部逐渐形成的,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建洲左卫人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国,国号大金,建元天命。

明王朝感到后金的发展对其在辽东的统治是个威胁,于是在政治与经济上采取措施,限制其发展。

天命三年(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反明。

1619年4月,明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分兵四路,攻打后金。

6万八旗军在萨尔浒大败10万明军,后金对明朝由此转入战略进攻阶段,随后经辽沈、广宁之役,宁远、宁锦之役、入口进关骚扰之役2004年12月第20卷 第4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04Vol.20 No.4越战越强。

1627年皇太极继续汗位,是为清太宗,改元天聪,自感实力不足,对大明的进攻持重进行。

他本想乘胜入关灭明,可是闻知李自成大顺军正席卷中原,规模之大,威力之猛,都是空前的,于是企图联合农民军,消灭王朝。

(一)清统治者与李自成领导层的首次接触。

清崇德八年(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世祖福临即临位,1644年改元顺治,因其年幼,由其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多尔衮对明朝持重策略未加改变,而对农民军则极尽拉拢之能事。

这可以从顺治元年正月二十七日清朝派使者取道蒙古致送的《致西据明地诸帅书稿》中得到反映:“朕与公等,山河远隔,但闻战胜攻取之名,不能悉知称号,故书中不及,幸毋以此而介意也。

长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

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持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

”[1](89)三月初三,送达陕西榆林,由大顺军榆林守将王良智拆看退回。

李自成根本不想与清军联合,对于他们的来信不予理睬,从而促使清对之由联合转为敌对的策略变化。

(二)清军与大顺军的山海关大战。

顺治元年三月,正是李自成大顺军控制西北,以压倒优势向北京进军的时刻。

在急剧发展的形势面前,多尔衮对大明的策略从持重前进转变为积极进取,把原想联合农民军共同推翻明朝的战略意图,改为窃取农民革命胜利果实的战略方针。

史载:“顷日(多而衮)九王闻中国本座空虚,数日之内,急骤兵马而行,男丁70米以下, 10岁以上,无不从军”。

“……成败之判,在此一举。

”[6]据《清世祖实录》(卷4)载:4月9日,多尔衮和阿济格、多铎“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约14万人,携带大量红夷炮往定中原,原定从蓟洲、密云近京处,毁长城突入。

4月15日,行军至翁后(今广宁附近)的多尔衮,接到共约5万左右兵力的大明吴三桂军泣血求救书后,改变了进军路线,急奔山海关。

李自成招降宁远总兵吴三桂失败,此时从北京率兵6万,声音10万东行,4月4日,吴三桂攻占了农民军所据守的山海关,转而降清。

20日,遣使求救于已达锦西的多尔衮。

于是清军星夜进发,逾宁远兼程急进,一昼夜之间行200里,21日昏黑到达山海关。

21日,李自成大军一到,即与吴三桂军展开激烈战斗,激战中,“三桂知大清兵已在关外,遂突围出外城,驰入大清壁中见九王称臣,遂髡其发。

”[2]激战至22日过午,吴军渐感不支,清军骑兵乘东北大风之利,迂回至大顺军左侧背,突然发动攻击。

大顺军处于清军与吴军夹击下,战斗非常残酷,“一食之倾,战场空虚,积尸相枕,弥漫大野,骑贼之奔北者追逐二十里至城东海口,尽为斩杀之,投水溺死者亦不知其几矣。

”[3]23日再战于永平,大顺军又败。

李自成遂率军退回北京。

4月29日,李自成补即帝位, 30日撤出北京。

清军5月入京,9月,顺治帝福临由盛京(今沈阳)迁至北京,十月初一日,清朝正式定都北京。

此时,清朝控制的兵力共20余万。

而与清军并存的,尚有三方势力: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豫陕晋的李自成大顺政权,以及四川的张献忠农民军,其兵力均超过清军,且占据着南方及西北全部。

这种四方相争的格局,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采取了一系列团结汉族知识分子、故明官将,整饬军纪、减轻徭役等战略性措施,并为清军制定了稳固京畿,先收西北,后定东西的战略方针。

[4](33-37)1644年5月,大顺军在李自成的统率下,撤出北京西行,途径河北,吴三桂引清固山额真潭泰率清军尾追。

大顺军败于保定、庆都、定州,沿途几员大将被杀,数万士卒逃散。

5月4日,李自成至真定,他“耻于累败,贼党渐携,忿之,自勒精骑还击三桂、关兵,清翼张以进,杀大将三人,斩万余级,自成大败走”。

次日,李自成合兵复战“贼殊死斗,三桂益愤,贼渐却,关兵射自成中之,坠马走还营,创甚”。

[5]于是拔营西走。

率余部走固关,入山西平阳。

清追兵抵关下,退还北京。

李自成退往豫、陕,以西安为都,组织山西、河南、陕西、湖北各地大顺军抗清作战。

并在潼关设重兵防守,以阻止清军西进。

又南取汉中,北伐河南,多次抗击清兵,剿杀判官,招抚百姓,在军事上、政治上又获得重大胜利。

(三)清军对李自成大顺军的太原决战。

1644年10月,多尔衮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兵3万余,同吴三桂、尚可喜等满、蒙、汉军由大同向榆林、延安进兵;命豫亲王定国大将军多铎率孔有德、耿仲明军2万余人,由河南趋陕,两路会攻西安。

在此前已发生了八旗军与大顺军的太原之战。

1644年9月13日,清将叶臣攻太原府,以红衣炮为主要火器。

他的奏报“陈永福窃据太原,我军以红衣炮攻之,克其城”。

[6]有关的共它史料如雍正年间修的《山西通志》卷51《武事》有一段史载:“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十月十三日,大兵至太原,时伪文水伯陈永福遣贼四第20卷第4期刘鸿亮:明清之际红夷大炮在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决战中的作用65出搜野,为固守记。

时西洋炮未至,体士马以待。

十月三日炮至,集西北角击贼,永福勒马城头指挥,时垣立毁十余丈,大兵拥入,贼众遁。

城外优兵四起,杀贼盈野。

永福乘机夺东门南遁。

”就在濒临破城的时刻,太原守军还对清兵进进过反击,清将佟图赖“独率数骑东西环城相形势,城中兵突出且邀击之,来若风雨,从骑皆失色。

”[7]清将吴惟华塘报“本月初三日,臣督率官兵、擐甲城北,仗红夷炮神,攻破北面间。

”[8](64-77)可以说,此战,大顺主将陈永福素有守城用炮经验,将士英勇无畏,但奈何不了红夷的进攻而失败。

(四)清军与对大顺军的潼关决战。

10月,多铎由河南孟津渡过黄河,连破洛阳、灵宝等地,进抵潼关。

激战月余未能前进,后清军距关20里外立营,固守不战,等候红衣炮。

潼关地势险要,为西安的天然屏障,大顺军据山布阵,以重兵防守。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正月九日,清军攻坚的红衣炮运到,所携“红衣炮铁子大如斗”,十一日,多铎命红衣炮军进逼潼关口。

于是大顺军“凿重壕,立坚壁”,加强防御,阻止清军入关。

清军“举红衣炮攻之”,猛攻关城,所向披靡,李自成见大势已去,率领部分大顺军撤回西安。

清军攻克潼关后,直趋西安,大顺军将领高一功、李过部等,虽顽强抵抗,但仍不敌清军,榆林、米脂、绥德等府州县相继失守。

李自成率大顺军主力20万被迫从陕北南撤,退入豫鄂三省交界的商洛地区。

1945年4月,出武关入襄阳,据武昌。

不久放弃武昌,沿长江东进。

此时根据地尽失,又形成流动作战的局面。

清廷见大顺军败局已定,便抽调多铎部转兵东南,命阿济格部继续追击大顺军。

大顺军在长江流域多次败于清军,实力大挫。

五月,李自成行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大顺政权亡。

余部尚有30余万,在李过、高一功等率领下,后投南明军与清军血战了20年,最终失败。

[9](21-29)二、红衣大炮的威力及技术特征概述 红夷炮是明清之际转入中国的西方科技成果之一,铸造精良,威力不凡。

自天聪七年(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以后,后金(清)所发动的历次重大战役无不例外地使用了红夷炮。

与此同时,它的对手明军、大顺军,南明军也毫不示弱地利用火炮与之相抗衡,从而使明清之际的战争,惨烈程度增加。

如松锦大战,红夷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四月十二日,清方记录:“以用红衣炮攻明塔山城……汉军将士,载火器至塔山城西,列红衣炮,初八日始发炮,至初九日午时,城崩二十余丈,我兵由崩处入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